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_第1页
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_第2页
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_第3页
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_第4页
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摘要:逆反心理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本文通过分析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结合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归纳出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有自尊型、独立型、好奇型和盲目型等四种类型,并提出了转变教育思想,重视情感教育;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与导向;重视同辈群体的指导工作等消除各种逆反行为的主要措施。关键词:逆反心理 小学生 抵触 逆反心理是小学生为了维护自尊而采取与常理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能力的提高,生活阅历的增加,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会迫切地希望摆脱成人的管制。为了表现自己已经长大和成熟,向别人证明自

2、己的存在,他们常常在感知,认识和接受事物时带有一种相反的情绪反应。一、逆反心理概述(一)什么是逆反心理 逆反一词来源于英文的negativism ,最早是病理心理学中的概念。1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与正常情况不同的逆向反应和强烈的抵触情绪,并导致当事人负向要求和行为的心理倾向。2(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有的认为是由于个体认知归因的偏差造成,也有的认为是个体特有的人格障碍以及好奇心所致。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成长期,因此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也相对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与心理因素。小学阶段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在生理方面,进入高

3、年级的小学生在体力,脑容量等生理指标方面,都接近成人水平,但是在心理方面却形成了与身体发育失衡的局面。一方面,小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反对成人把他当作小孩来看待,处处以成人自居,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他们迫切需要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是这时的小学生对社会的理解相对不足,缺乏政治经验,生活阅历和组织管理能力,对“是”与“非”的判断标准欠妥。另一方面,遇事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差,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易冲动,没有能力平息心理冲突,逆反心理也随之而来。 2主观因素。在小学阶段,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失衡。情感,意志的发展总是先于认知的发展,从而造成小学生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的转到社会

4、所要求的行动上来,个体心理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首先,这一时期的小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用自己的观点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判断曲直。对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再也不是言听计从,而是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一番。有时对书本上的定论也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一些与师长不同甚至相反的做法;其次,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喜欢在学习过程中尝试一些在教育者看来是不可能或没必要的做法。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他们越想得到,师长越不让接触的东西,他们越想接触。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最后,这一时期的小学生总是会偏激的看问题。由于小学生思维

5、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还不成熟,认知的偏差较大。因此,在认识问题上容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一类型学生自尊心很强,把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看成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3客观因素。首先是社会因素,中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日益优越,日常生活的日益丰富,小学生的眼界骤然开阔,通过书籍,影视等多种途径不断获得信息。他们喜欢推崇,喜欢猎奇,越是觉得新鲜和神秘的东西越要知晓,而这时往往又由于他们的愿望与要求得不到实现,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其次是教育者缺乏可信度,教育措施不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教育者的要

6、求脱离了学生原有的需要;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不合理,没有因材施教,而是一刀切;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降低了教育者的威信,教师在做正面教育时使学生反感,继而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最后是家庭因素。现在社会中,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与就业的期望值普遍较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总是力图通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价值来要求子女,而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小学生把家长的严格要求看成是“束缚”,同家长之间形成了“代沟”,导致了逆反心理的出现。(三)逆反心理的主要特点31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

7、一 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指的是学生对逆反对象产生的抵触情绪;行为倾向是指个体面对逆反对象的表现出来的行为。在这三者中,认知是基础,如果个体认识不到客观存在不能满足自身需要,个体不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情绪起支配作用,它支配着个体对逆反对象的行为反应;行为倾向是表现形式,个体对逆反对象产生的反感和厌恶情绪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2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如果个人认为客观存在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则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它所反映的对象有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

8、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3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人们一提到逆反心理,总是认为它是一种不良反应,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其实,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有可能产生这种心理反应,因此,把逆反心理看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是错误的。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则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而定,评价标准是看某一种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4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会产生相同的行为反应,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不是永久不变的,当产生逆反心理的社会条件发生变化时,逆

9、反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消失。因此,逆反心理又具有可变性。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类型(一)自尊型 这一类型的小学生自尊心较强,自我评价过高,思想和行动不愿受别人管制,对教师和家长的任何刺激其积极性的言行,表情都会感到自尊心受挫,从而产生对抗的消极情绪反应。(二)独立型 这一类型的小学生独立意识较强,讨厌外界把思想观念强加于自己,特别反感统一的教学模式。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摆脱他人的束缚,故意表现出逆反行为。(三)好奇型 这一类型的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型,求之欲和探索精神,容易受外界事物的暗示和干扰。在学习过程中喜欢尝试一些在教育者看来是不可能或不必要的新做法。(四)盲目型、 这一类型的小

10、学生为了显示自我,在处理问题方面不考虑事情的后果和价值,一概持反对意见。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暂时在心理上获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三、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一)拒绝认同的反向思维 一些小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特别是一些小学生对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以偏盖全,全面否认正面宣传。时下的某些宣传缺乏真实性,并且少有说服力。因此,很难取得小学生的认同,往往会被他们加以拒绝。(二)对榜样和先进人物的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和感染小学生。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小学生对某些人物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那是教师和家长有

11、意创造出来的而加以否定。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和“傻子”,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三)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上的认同 在一些小学生当中,盲目崇拜社会上的一些所谓“能人”,打架,斗殴被看成是有胆量,甚至对文艺作品中的黑帮老大等犯罪分子大喝其彩,认为他们有本事,有能耐。哥们义气等不良行为却赢得了许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尊老爱幼,遵守校纪校规的学生则肆意挖苦,形成了正不压邪的局面。(四)对学校思想教育的蔑视 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在讲大道理,讲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这样的教育大而空,只是走形式,走过场,不符合小学生的

12、现实生活,不能令他们心服口服。因此,对思想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五)对网络虚幻世界的盲目追求 随着网络走入千家万户后,不仅给小学生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以网络为主的大众传媒介追求大众化和新奇性,因此在信息的选择,制作上关注大众,而忽视对小学生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的一些不良文化被小学生所接受,导致一些小学生产生了“网络依恋症”,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虚幻的世界而不能自拔,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充耳不闻,甚至产生厌恶感。(六)对知识的回避 应试教育体制使得不少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都是被动的,因此在学习中无兴趣,无快乐,缺少一种快乐的学

13、习环境。有些小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再加上来自家长,教师及其他各方的压力,因此对学习产生了畏惧情绪,不愿学,不想学,学不懂,在课堂上不听课,开小差,不做作业,不交作业,对知识的学习采取逃避的态度。四、正确认认识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关系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存在,很多人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反应,其实逆反心理只是人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4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其自身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1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小学生自身发展中的正效应。首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保持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防止不良心理

14、的形成,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逆反心理强的儿童在遭遇挫折时敢于主动宣泄消极情绪,表达出被压抑的真实情感,以保证心境的安宁。从而不易产生封闭,畏缩和压抑等病态心理,以保持身心健康;其次,发展自我意识。儿童的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是自我意识得以强化的一种表现,逆反心理的产生表明儿童已强烈的意识到自我的独立存在,意味着儿童有强烈的社会独立性和“成人感”,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尊重,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在逆反心理发生过程中,小学生能根据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经常性地对自己的言论与行为实施自我监控,主动地寻找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积极地探索和设计适合自己

15、的生活、学习方式;再次,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培育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逆反心理的产生有赖于逆向思维,以达到求异的目的。儿童不仅能顺向思考,也可逆向思维,既可作正面的分析,又可作反面的探讨,避免了单一正向思维和单向认识过程的机械性。在逆反心理发生的过程中,小学生具有积极的强烈的批判精神,时刻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不愿轻易接受他人的意见,对他人的思想,态度及意见,经常要做一番审查,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一些问题;最后,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能力。逆反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和教师对小学生的控制过多,引起了小学生的逆反情绪,他们迫切需要独立。作为父母和教师应尊重儿童的这一要求,在一定范围内让他们独

16、立处理问题,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去学习处理自己的事情。 2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小学生自身发展中的负效应。尽管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小学生自身的发展有一些积极因素,但是现代心理研究表明,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的极端表现,将会导致小学生表现出对人对事的冷漠,多疑的消极态度,意志品质的衰退,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萎靡不振。5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小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二)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家庭是小学生生长的主要环境,它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

17、子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个性。研究表明,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专制型,放任型以及残缺家庭由于在教育手段,方法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往往会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逆反心理使小学生对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不断积蓄,沉淀,造成了儿童与父母关系的疏远,感情的淡化,使家庭教育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三)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学校是小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教育失利是促成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试教育体制迫使教师和学生只能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和教师的压力都很大,无形中就产生了对立情绪,另外部分教师教育方式不当,不注重情感教育,容易引起小学生的逆反

18、情绪,使小学生站到了教育者的对立面。学校教育不当,师生关系僵化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很难开展起来,教学进度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五、消除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一)转变教育思想,重视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母亲的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6作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工作对象学生是有着诸多需要的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教师要以尊重为前提,以耐心为基础,以爱心为支撑,善用情感,达到师生关系的和谐互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7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真挚的情感,良好的情绪,以爱的暖流去接近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在潜

19、移默化中体会到这种“爱”,并受到感动,使其心灵复苏;教师应和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以理服人,使学生真正懂得,老师之所以“责之严”,完全是因为“爱之深”。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心中的疙瘩。当学生亲近信赖老师时,他们才会善意地对待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并以实际行动回报你的爱。(二)尊重小学生,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学生作为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既有最低级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也有较为高级的被尊重和理解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出发,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师道尊严”。这就要求教育者应将学生看作师与教师平等的个体,以尊重为基础,去接近学生,

20、关心,爱护,理解他们。只有当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了,才会产生肯定的情感,才能自觉而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反之,不尊重学生,会使他们产生否定的情感,学生就会封闭心灵的窗户。表扬,鼓励,批评都是教育管理手段,但是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而言,批评容易激起他们的对抗情绪。因此,在教育中,要善于运用批评的艺术。在批评教育中,一定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避免不当的言辞和随意的责难,注意批评的场合和方式,尽量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学生,注意聆听学生的倾诉,达到师生相互的理解和尊重,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者的意见和看法。(三)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与导向 面对社会

21、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小学生往往还未具备正确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而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把它提出来置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分,帮助小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消除逆反心理。(四)增加教育的广度,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育者不但要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理想教育,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绕过心理误区,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学

22、习和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美好的未来。(五)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师虽然是普通人,但在师生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中,常被要求为一个“完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学生,教师如果不能言传身教,学生则难以心悦诚服的接受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率先垂足,洁身自好,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将“和谐”、“真诚”、“理性”、“情感”、“知识”各种力量熔为一体,为学生树立理想人格,用自己积极健康的追求、情感和形象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进而与学生实现心灵交融。(六)重视对小学生同辈群体的指导工作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充分注意同辈群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同辈群体有个重要特点,即情绪的感染性和暗示性。小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群体,因其相对集中,且情绪易失控,爆发群体情绪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要采取措施使小学生群体尽量避免受到不良刺激的干扰,避免消极情绪的积累,让小学生有适当的情绪宣泄渠道。要充分运用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说话灵,威信高的特点,做好“核心人物”的思想工作。(七)做好与小学生的沟通工作 小学生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具有自己的思维模式,许多成年人看起来显而易见的道理,小学生则未必能够理解和认同,而小学生自认为很正确的想法也未必为成人所接受,处理不好的好就容易出现矛盾。要注意做好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