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路遥《人生》_第1页
毕业论文路遥《人生》_第2页
毕业论文路遥《人生》_第3页
毕业论文路遥《人生》_第4页
毕业论文路遥《人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记录题 目 高加林的悲剧人生、悲剧人生原因分析 及其现实意义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作者姓名 王宁宁 学 号 2010200044 单 位 文学院 指导教师 宋来莹 2014 年 05 月 教务处编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表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指 导 教 师 签 名: 日期: 目 录摘 要

2、Abstract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一、高加林悲剧人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一)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3、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悲剧- - - - - - - - - - - - - - - - - - - - - - -4 (二)高加林的事业悲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二、高金林悲剧人生原因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一)高加林性格悲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1、他自尊又自卑-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2、他勤劳朴实又虚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3、他勇敢又懦弱-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4、他自私又功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二)社会悲剧- - - - - - - - - - - - - - - - - -

5、- - - - - - -11 1、旧的传统习惯和封建残余势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2、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 - - - - - - - - - - - - - - - - -12 3、不正之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三、高加林悲剧事件的现实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一)高加林悲剧对国家的现实意义 - - - -

6、 - - - - - - - - - - - - 14 1、打破城乡二元机制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 - - - - - - - - - - - - - - - - 14 2、反腐倡廉,消灭不正之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二)高加林悲剧对个人的现实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1、苦难意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2、树立

7、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选择- - - - - - - - - - - - - - - -16 结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注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致谢- -

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摘要 路遥的人生以改革时期的陕北高原为背景,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挣扎于城乡两种文化之间的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城乡交叉地带的高加林的奋斗历程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鲜明的时代缩影,本文通过简析高加林的爱情悲剧和事业悲剧来探讨造成高加林悲剧人生的各种原因,并进一步总结高加林纠结与矛盾的人生选择所带给我们的生活教训与人生启示,以期读者借镜观形,在自己的奋斗历程中择善而从。 关键词:人生;爱情悲剧;事业悲剧;悲剧原因;悲剧意义 Abstra

9、ct Lu Yaos “life” take the reform period of northern plateau as the background,shaping a rural educated youth Gao Jialin who struggles between two cultures of rural and urban for us,the endeavor of Gao Jialin who lives in the cross zone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becomes Gao Jialin struggle to becomes

10、a distinct microcosm of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of the 1980s, the paper discusses various reasons which causes the tragedy of Gao Jialins life through analysis his tragic loveand career, then further summarize the life lessons and inspiration bringing by Gao Jialins tangled and contradictory li

11、fe choices,so readers can learn to view shaped, accepting good advice in the course of their struggle. Key words:life;the tragedy of love;the tragedy of career;the cause of the tragedy;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gedy. 高加林悲剧人生、悲剧人生原因分析及其现实意义前言路遥,男,汉族,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原名王卫国。路遥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陕西农民作家,1973年进

12、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开始从事文学写作,其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众多,主要有:平凡的世界、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风雪腊梅、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夏、姐姐等。人生发表于1982年,以陕北高原改革时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高中毕业后的高加林从土地中来,离开土地,又重回土地,构成了他从起点绕一圈又回到起点的循环人生,而我在这里选择人生,选择高加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路遥在人生的开题中所引用的柳青的那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1这是

13、我们这个年龄阶段最为生动的让人生写照,这里的喜怒哀乐最为触动我们的心灵,我们与高加林同在,又似乎我们就是生活中的他的写照,彼此对视,看到的最多的是那隐藏在贫困苦难身躯下的充满不平与斗志的闪亮眸光,由此,高加林在人生道路上的纠结与抉择也正是我们奋斗道路的缩影,前人失脚,后人把滑,高加林悲剧人生的经验教训恰恰为我们敲响警钟,指导我们怎样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书写辉煌人生。1、 高加林悲剧人生 (一)高加林的爱情悲剧人生中主要写了高加林与刘巧珍、黄亚萍两位女性的感情纠葛,且两段感情都以悲剧告终。“从纯粹意义上说,真正的爱情是由双方感情在某一时刻的神奇遇合而达到的心与心的交流,是彼此互融的默契,是排开其

14、他一切外在因素的神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一种缘分。”2从这个意义与角度来讲,在这两场无疾而终的恋情中,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其实他们都没有遇到真正的纯粹的爱情,他们的爱情都掺杂有太多纯真感情以外的因素,不管这些因素是否关乎利益,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悲剧结局的促成因子。而刘巧珍和黄亚萍又有两个共同的身份:一、精神的抚慰品;二、工具。我们就以高加林为主线,以刘巧珍和黄亚萍的两个共同身份为拓展点来分析一下他们的爱情。1、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刘巧珍是在高加林的人生低峰期来到了他的身旁。此时的高加林,继大学考试失败后又被村里“大能人”大队书记高明楼的没有能力的小儿子三星顶替了民办教师的职位,这让他

15、“通过考试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到那时,再努力,争取做更好的工作”的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他正经历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暗恋了高加林多年的刘巧珍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隐藏了多年的情愫,高加林的在不幸遭遇下重当农民,这让巧珍以往觉得自己配不上知识分子加林的自卑感有了很大的缓解,在家林羞愧难当卖馍的时候,她勇敢的站出来替高加林卖馍并向高加林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高加林可以说是在仓促之下被动的接受了巧珍大胆勇敢的爱情,在他一无所有、心灰意冷的时候,这位村里的“二能人”刘立本的漂亮的像花朵一样的二女子,这位善良、温柔、纯真、朴实的姑娘义无反顾的爱上了他,在人生观、价值观上还很是不成熟、没有过婚恋经验的

16、高加林错误的理解了爱情,在冲动之下被以感动、感激居多的情感冲昏了头脑回应了巧珍的感情,开始了这段从一开始就不纯正不平等的恋情,但很快他的不成熟、不果断就体现出来,在与巧珍分别进了村子以后他即刻懊悔起来,“后悔自己感情太冲动,似乎匆忙地犯了一个错误,他感到这样一来,自己大概就要当农民了他觉得自己目前的处境,根本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的当农民了”。 高加林可能会陶醉于这爱情里的柔情蜜意,但他内心对巧珍真正的感情是很少的,巧珍是高加林在人生低峰期的精神抚慰品,在封闭落后的高家村,有文化有知识的高加

17、林是找不到知音的,老实本分的父母根本不能理解他,唯一能说上话的德顺爷爷也不能完全理解他,不能认可他的人生追求,在这里,高加林是苦闷的、孤独的,他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城市人不接纳他,而他又放不下知识分子的身份和孤傲也不甘心做一位本本分分的农民,而巧珍在这时带着她的温柔她的体贴来到高加林身边,她所给予高加林的是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般的包容与呵护,她对于高加林的情感始于一种寻找男子汉的欲望,人对于自己渴望而不可得的东西往往有一种执拗的感情,不可得的距离加深了自己所渴望的东西的神秘感与完美度,高加林恰恰拥有巧珍一直所遗憾所渴望的东西文化,在有文化的高加林面前,巧珍是自卑的,而高加林成为农民以后巧珍觉得两人的

18、地位平等了才开始了大胆的追求,巧珍对高加林的感情充满着中国传统小女子对于心上人的迷恋、仰慕与敬仰,这导致了两人在恋情中地位的不平等,巧珍一味的体贴与付出,高加林一味的接受与享受,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利用巧珍纯洁的爱情来缓解自己在人生低峰期焦躁忧虑的精神情绪,用对巧珍的征服、巧珍对他的温顺与无条件服从来寻找男子汉的自尊与自信,来确立自己的价值与地位,减少人生低峰期的虚无感。在高家村这个封闭落后的城郊小山村,刘巧珍是高加林在现有情况下的最佳选择,是人生与命运所给予他的最大范围内可供选择的最为优秀的姑娘,是他农村生活圈中最为出色的姑娘,她虽然没文化,但她漂亮、温柔、体贴、善良,而且她是村里“二能人”刘立

19、本的二女子,这也让高加林对巧珍的感情带有了很大的挑战和炫耀成分,“对高加林来说,他做出这个决定,是对他所憎恨的农村旧道德观念和庸俗舆论的挑战,也是对傲气十足的二能人的报复和打击!”,“让一村满川的庄稼人看看吧!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著名的财神爷刘立本的女儿,正像一只可爱的小羊羔一般,温顺的跟在他身边!”。 高加林顺理成章的把巧珍对他的恋慕当成了疗治伤痛、抚慰心灵的良药和挑战农村传统力量的工具,而他的内心深处根本没有为两人的未来做过认真的长远的打算,在潜意识里,他离开农村成为一个城里人的追求没有变,他一直以事业为中心在追求更为远大的目标,而巧珍就是一位本分的农村姑娘,小农思想在她身上得到很好的体

20、现,她的理想就是找一个有文化的丈夫然后结婚生子过和和睦睦、本本分分的小农生活,他们的价值观念、人生追求、文化水平上存在巨大的差距,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她所能谈的都是村里的家长里短,根本不能像黄亚萍一样与高加林谈人生谈理想谈文学谈国家大事,两人在这份恋情中的各有所求是的他们的感情没有一个稳固的中心点,根本经不起任何波折与挑战,外界的一点点诱惑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大动荡,巧珍对于高加林来说正是像高加林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一样的存在,当他跌了跤的时候,巧珍那不顾一切的爱就像生养他的这片土地一样给了他最大的温柔与极大的抚慰,但这片土地也正是高加林极力想摆脱的,是他在面对城市时所耻辱的存在,所以高加林面对这

21、片土地、面对刘巧珍时是一种极矛盾的感情,他一直在极力的挣扎着摆脱这片背景获得新生,寻求一切的可能获得城市的认可,这种心理其实已经是在否定农村否定巧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抛弃。2、 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悲剧 相比于刘巧珍,黄亚萍是一位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现代新女性”,她父亲是县武装部长和县委常委,可以说是出身高干家庭,家庭条件优越,她更是家里的独生女,被父母捧在手上护在心里,视为掌上明珠、小宝贝,她活泼开朗、聪慧、大方又不俗气,黄亚萍和刘巧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她的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巧珍虽然是高家村“二能人”的女儿,但和黄亚萍相比她的家庭经济状况简直不值一提,跟不用说巧珍斗大个

22、字都不识的教育状况,巧珍和高加林实际上没有太多心灵上的交流,她和高加林只能聊一些类似谁家生了母猪这样的家长里短,这正是高加林所努力想摆脱掉的,黄亚萍和高加林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这是巧珍远远不能达到的,因此黄亚萍是高加林理想中的对象。 但是高加林和黄亚萍的爱情也不是纯粹的真正的爱情,在二人恋爱的过程中,黄亚萍的两个身份有了很明显的体现。首先,城乡环境的变动使得高加林根据个人现实利益来选择在此时所适合他的伴侣,只有黄亚萍在此时才能满足高加林虚荣的自尊,黄亚萍对高加林的认同和仰慕很大一部分弥补了高加林不被城市所认同和接纳的失落,带给高加林以虚假的归属感和征服

23、感,让高加林借此获得精神上的些许抚慰。其次,黄亚萍也成为高加林追求更为远大理想和目标的工具,黄亚萍要父亲通过关系把高加林调到更大的城市拥有更好的前途的许诺很大程度上诱惑了高加林与黄亚萍确定关系。 黄亚萍高加林与黄亚萍之间的感情以利益居多,带有目的性、虚荣性,黄亚萍是高加林在现实利益基础上做出的爱情选择,而黄亚萍的爱也是有条件的,她不可能爱上带有农民身份的高加林,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来看,高加林和黄亚萍实际上是一类人,在他们心中不可能有纯洁无私的爱情,在爱情面前他们永远有着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思考,他们永远不会像刘巧珍一样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也因此我说她和高加林是相似的,在爱情面前,他们想的跟多的是自

24、己能获得什么而不是自己能给予对方什么,这种自私自利的功利主义爱情观使得他们在爱情上表现的极为自私,高加林在刘巧珍身上寻求人生低峰期的包容与安慰,黄亚萍在张克南身上寻求着孤独期的体贴。 高加林爱情的选择实际上就是他人生的选择,从表面上看他面对的是两个姑娘,实际上是城市与农村两个世界两条道路的抉择,刘巧珍是农村世界的化身,黄亚萍是城市生活的代表,高加林的心中有一杆爱情的天平,把两个姑娘进行比较,他的爱是有对比的,他不可能放下一切去选择无条件的爱一个人,他的爱情是可以牺牲的,他想以爱情的牺牲来换得在事业上的成功,他永远在爱情与现实之间做着衡量与抉择,永远把自己的需要与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第一衡量要素,

25、他是一个在爱情上极为不彻底的人。 (二)高加林的事业悲剧 在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了回到土地、离开土地、又回到土地这样的环形路程,遭遇了教师、农民、通讯干事、农民之间的依次转换。 高加林生活在改革开放初城市化大浪潮时空背景下的城郊农村,高中毕业的他没有考上大学,只好回到农村教书,虽然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从来也没有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对家乡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但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辈那样当一辈子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另一种说法是奴隶),这使他在民办教师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同时也是为了将来通过考试或许转为国家正式教师,离开土地,进而争取做

26、他理想的工作”。就在他从没考上大学的伤痛中恢复调整过来,准备在民办教师上努力取得一番成就的时候,大队书记高明楼毫无能力与经验的三星顶替了他的教师职位,使他仅有的希望化为泡影,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很被动的成为一位农民,这是一种说不出的无奈,尤其是这种顶替与能力无关,仅仅与权势挂钩,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优秀都单薄的抵挡不住一个“大队书记的儿子”的身份,这次极为被动的无能为力的挫折给了高加林极大的伤痛与打击,心高气傲而且确实优秀有能力的加林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因此在教师职位被顶替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高加林选择了自暴自弃,他早睡晚起,整晚整晚的失眠不出山劳动,不停的吸烟,极为仇视大队书记高明楼的欺上压下的不

27、正派,鄙夷溜须拍马的马占胜,后来出山劳动时又通过疯狂的自虐式的劳动来折磨自己以转移精神上的苦闷与忧伤。 刘巧珍恰恰在高加林最为失落与苦闷的时期带着她的温柔、善良与体贴来到他的身边,给予他最为无私最为贴切的抚慰与关切,使得高加林重燃起对生活的热情,使他深深感到:他不该那样害怕在土地上生活。高加林在此时开始正常劳动,试着习惯农村的生活习惯,忙忙碌碌,俨然像个过光景的庄稼人了。 如果生活在此时沿着正常的轨道平平稳稳的行驶下去,自强好胜的高加林和温柔体贴能干的刘巧珍说不定也会一起创造幸福的生活,但生活就是那样的充满着不可预测的存在,高加林的叔叔突然回乡并且当上了劳动局长,那些曾经造成他苦难生活的因子在

28、这里发生了大转变,造成他苦难生活的高明楼和马占胜又拯救他于苦难,置他于极为被动的死角的权势为他带来新的生机,成也权势败也权势,最为可笑的是,在高加林被三星顶替教师职位的时候,他鄙视马占胜,仇视高明楼,秉持自己知识分子的“清高”,但在权势向他敞开大门的时候他有毫不犹豫的接受了这个机遇成为县里的通讯干事并且真心的感叹:后门,可真比前门的威力大啊!”就这样,高加林重返城市,他的各种才能很快在这个天地里施展开来,成为县里最为耀眼和引人注目的一颗明星,在这时,他和农村姑娘巧珍的恋情不可避免的出现裂痕,尤其是在城市姑娘黄亚萍向高加林表明心意以后,而人生观价值观还很不成熟的高加林为了自己的前途选择了黄亚萍抛

29、弃了巧珍。 命运却总是喜欢与人开玩笑,在高加林觉得自己前途充满希望心中充满宏大抱负的时候生活再次玩弄了他,张克南的母亲以“维护党的纪律”为理由给地纪委写信检举了高加林,使得高加林重回农村,黄亚萍也因此离开了他,而温柔体贴的巧珍已嫁与他人,高加林重回原点,一无所有,徒留满腔的悔恨与懊恼。 在高加林的人生中,城市恰恰就是一所围城,他虔诚的追求他心目中完美的城市文明,完全抛弃农村文明以求得在现代城市中的新生,他一直在渴望超越,要超越落后的乡村文明与先进的城市文明之间的鸿沟,但他也为这超越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超越对农村是彻底的背叛与抛弃,对城市则是完全的沉迷与服从,城市文明所带来的朦胧美遮蔽了高加林

30、的双眼,他本身还是没能避免拘谨、呆板的农村文明所带来的狭隘、封闭的气量与视野,在他背离农村传统文明向城市现代文明靠拢的超越之旅上,他始终没有克服自身的弱点,在理想与现实的双重撞击下迷失了自我的价值,成为既不为农村所认可又不为城市所接纳的中间人、夹缝人、孤独者,努力地逃出农村这座围城却又陷入另一座围城,在农村与非农村、城与非城所构成的庞大“立交桥”上徘徊,造就了他自己的悲剧爱情与悲剧事业,尝得了自己不成熟不理智的选择所带来的苦果。2、 高加林悲剧人生原因分析 弗洛伊德是这样解释人性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

31、组成,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它总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需求,但与本我不顾一切的追求享乐的风格不同,作为理性化身的自我则是按照现实原则办事,总是根据现实情况来满足本我的欲求,自我总是根据现实情况来满足本我的欲求,当现实条件不许可时,自我就暂时延缓甚至否定本我欲求的满足,以求的与现实的协调,避免与现实冲突而发生痛苦的后果,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3 高加林在没有进入城市之前,由于身处农村的现实的不许可,他人格中的自我就暂时的延缓了本我的欲求,甚至在不断的否定本我,同时,依照农村传统文明中延续存在的“道德原则”的超我也监督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本能冲动,在自我、超我的

32、双重压制下,高加林对土地重新唤起了一种深厚的感情,他深深感到:他不该那样害怕在土地上生活,在这亲爱的黄土地上,生活依然能结出甜美的果实!但本我的力量又总是在压制中波动,使高加林在看见骑自行车的县上和公社的干部们时心里猛然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惆怅,一股苦涩的味道翻上心头,就这样,高加林的本我欲求不断地被延缓和否定,使得他个人处于一种极压抑极不健康的精神状态,在现实与理想的冲撞中他的不甘与倔强与日俱增,所以一旦有可能争取到能够实现本我的现实条件,他就会为了这可能不顾一切,这是长期压抑下的大爆发,这也为他背离农村抛弃巧珍埋下了引信,综上所述,高加林的悲剧是由他本人的性格和现实社会双重因素造成的。 (一)

33、高加林的性格悲剧 黑格尔说:“人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4高加林的性格就是这种复杂的矛盾和矛盾的诸方面组成的统一体,是独特的“这一个”,他既自信又自卑,既朴实又虚荣,既勇敢又脆弱,既上进又冲动,既自信又倔强,他是一位不成熟的新青年,他是美与悲的双重体现,他的悲剧是城乡交叉地带的矛盾性多重产物,是农村传统文明与城市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产物,他向往大城市,有“联合国都想去”的理想,但又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的正确道路,他终于成了离开生养他的土地奋斗于农村与非农村、城市与非城市夹缝中的孤独者。 1、他自信又自卑。 高加林是一位具

34、有现代性性格的农村知识青年,他会写,会画,会唱,会拉,性子又硬,心计又灵,一身的大丈夫气概,从农村进入县里读高中给了他充分的时间与机会来体味与了解他心中完美的现代文明,他受过教育,有知识有文化,知识所带给他的自信与宽阔眼界使他不再满足于农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现状,低微的身份使他自卑,但丰富的知识和不屈的性格又造就了他的自尊、自重、沉实、热情,他再也耐不住农村的封闭、狭隘、落后以及这种状况所带给他的孤独、寂寞与自卑,他渴望改变,他要改变父辈的生活方式,就像他在他父亲与德顺老汉来到他的住处指教他对巧珍的抛弃的时候所说的一样:“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就在咱高家村的土地里

35、跑挖一生” ,他看不起在村里地位很高的“大能人”、“二能人”以及他们的子弟,决心要在精神上,在社会面前,和高明楼他们比个一高二低。他身上一直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与自信,在现实许可的情况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是在“走后门”情况下当上通讯干事,他也是精力充沛,精神集中,动作灵敏,思路清晰,一刹那间需要牺牲什么,他就会献出什么! 但同时,“农民”这个永远烙刻在他身上的烙印也带给他深深的自卑,这在他赶集卖馍和进城拉粪的时候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他感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乡巴佬,心难受的像无数虫子在咬,在赶集遇到高中同学黄亚萍与张克南的时候他撒谎说自己是来走亲戚的不敢承认自己迫于生活卖馍的事实,并且面

36、对张克南真诚的问话时精神敏感,回答刻薄、嘲弄,遇到张克南的母亲的时候他的自尊心使他不能和这样一个过去认识的人做这笔买卖,在进城拉粪的时候东躲西避,鬼鬼祟祟,像一个夜游鬼一样,“农民”的标签使他抬不起头来,这个标签带来的屈辱、无奈、酸涩、卑微与不甘使他下定决心: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哪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2、他勤劳朴实又虚荣。 身为农民的子弟,高加林身上带有农民性格中很朴实的一面,他勤劳朴实,兢兢业业,精力充沛,精神集中,动作灵敏,思路清晰,一刹那间需要牺牲什么,他就会献出什么!在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的时候他对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苦钻苦熬的不断发

37、表诗歌与散文,而且心中充满希望,希望通过考试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且一直在努力争取他认为更好的工作;虽然是靠“走后门”当上通讯干事,但他兢兢业业,冒雨连夜赶到马河公社抗洪救灾第一线报道救灾情况,体现了一种英雄主义品格,高加林身上有一股强烈的力量,那就是富于理想,勇于进取,向往现代文明生活,为了任何向前向上发展的可能可以不顾一切,寻求一切的机遇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但由于高加林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成熟,不能很好的理解与对待生活,导致他在寻求自我发展机遇的过程中又犯了不少的错误,当他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说他是缺乏理性的,但他这种理性是一种充满功利主义的理性,是虚荣的,在他

38、的价值观中,人是分等级的,一个最起码的等级区分就是农村人和城里人,高加林认为劳动是低贱的,他在心中把像他父亲一样的农民定位为土地的奴隶,他一直在秉持自己知识分子的清高,他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心理背景下来追求知识的,他对待知识的态度是有偏崎的,法国的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通过传授知识,引导、唤醒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使他们体魄健全,心智完善。”因此可以推出,我们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心智,我的一位老师曾经对我说过,在知识界基本上存在着两大类人,一类是真正喜欢文学的,不带任何功利主义色彩的来了解并接受文学以获得人生的乐趣,另一类则是有目的性的,期望从

39、文学中得到某种东西,借文学来出人头地,高加林在面对文学的时候无疑是带有目的性与功利性的,他期望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逃离农村,把农村变成他生活舞台生活舞台上的一道布景。在成功的进军城市当上通讯干事的时候高加林的虚荣又一次大暴露,巧珍来城里看他,他听着巧珍说的话感到乏味并且心理涌现出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停地打断巧珍的话并严厉拒绝巧珍拿狗皮褥子来,对待巧珍的态度很是冷淡和烦躁,在不久的以后和巧珍说分手的时候,他也没有说实话,没说自己的变心,只是很含糊的表明自己要调到几千里路以外的地方去工作,不得已才要和巧珍分开,这更是体现了高加林的虚伪和虚荣。正是高加林性格中的这种功利和虚荣的因子使得他没有找到追求

40、和理想的正确道路,没有处理好道德和抱负之间的关系,在人生道路上做了错误的抉择走了弯路。3、他勇敢又懦弱。 高加林是一位勇敢的年青农村知识分子,这一点毋庸置疑,当民办教师的职位被大队书记高明楼替换掉时,他愤愤不平,决心豁出命去和高明楼拼个高低;他在与巧珍的相爱中,敢于冲击顽固的习惯势力和世俗观念。他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宏大的抱负,在任何情况下都在努力寻求向上向前发展的机会,敢于战胜一切的困难,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开辟道路,即使做出抛弃巧珍选择黄亚萍的不道义的决定也是为了他的事业和前途,虽然这是在他不成熟的价值观人生观支配下的错误选择和决定,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高加林为了自己前途的不顾一切,这可以算是

41、一种莽勇。 但是相对比之下他的勇敢又从反面衬托出了他的懦弱,在高明楼利用职权让自己的儿子顶替他的教师职位的时候,他愤愤不平,豁出命也要和高明楼品拼个高低,对马占胜的阿谀奉承鄙夷嘲讽,秉持自己知识分子的“清高”,但在权势向他敞开大门的时候他有毫不犹豫的接受了这个机遇成为县里的通讯干事并且真心的感叹:“后门,可真比前门的威力大啊!”,他心安理得对的接受了以前自己所反抗所愤愤所不平的权势的帮助与扶持,屈从于权势。4、 他自私又功利。 高加林是父母的老来子,从小娇生惯养,没受过苦,养成了他颇为自私的性格,他在进行人生选择的时候的唯一依据是其当下的利益,是其现实需要。当他在人生低峰期时善良温柔美丽的巧珍

42、带给他个人价值匮乏期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感以抚慰社会地位底下的现实状况所带来的自卑感,而且巧珍在此时不单单是他脆弱心灵的守护者,还部分的成为高加林向村中权贵刘立本和高明楼进行反抗和报复的工具;当高加林来到城市的时候,不被城市所认同的高加林抛弃巧珍选择黄亚萍也是他个人性格所导致的必然结果,黄亚萍对高加林的认同和仰慕很大一部分弥补了高加林不被城市所认同和接纳的失落,带给高加林以虚假的归属感和征服感,而且黄亚萍也成为高加林追求更为远大理想和目标的工具。 高加林总是根据现实需求做出最符合实际的功利主义的选择,他总是以个人为中心,以实现个人利益为目标,努力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来满足个人需求。 由

43、此,高加林这种矛盾又复杂的性格成为他悲剧人生的根本原因。 (二)社会悲剧 从表面上看,高加林的悲剧是他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是他在人生得意之时,抛弃了没有文化的农村恋人巧珍,与黄亚萍确定恋情,从已经与黄亚萍是恋爱关系的张克南手中横刀夺爱从而激怒了张克南的母亲,使张克南的母亲以“维护党的纪律”为理由给地纪委写信检举了高加林,使得高加林重回农村,这样,高加林的人生挫折就似乎是他所做出的不道德不仁义的选择与抛弃的恶果,连高加林自己也这么认为,“这一切能怨谁呢,想来想去,他现在谁也不怨了,反而恨起了自己,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落了今天这个下场,这是我们在道德原则的指引下对

44、高加林的人生奋斗和选择的评价,正是高加林判断和选择的失误导致的了他的悲剧人生和悲惨命运,这种评价也使故事具有很强的悲剧效应,警醒我们在面对茫然的人生进行选择的时候要时时进行道德上的检醒,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虽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旧的传统习惯和封建残余势力、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正之风对高加林悲剧人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1、 旧的传统习惯和封建残余势力。 陕北,是一块古老又偏僻的土地,是一块苍凉的北方原野,自古就是一块焦枯的土地,千沟万壑,重峦叠嶂,七

45、高八低,几无平地,这块穷乡僻壤上的穷山恶水带来的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生命承受了极为沉重的阴影,极为闭塞的交通使得这块弹丸之地几乎切断了与外在世界的一切联系,终使王道不化,春风不度,旧的传统习惯和封建残余势力在这片落后又闭塞的黄土高原上苟延残喘,被一代代冥顽不化的古老村民所遵守和流传,并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社会转型时期追求现代化和城市现代文明的农村知识青年进步和“出走”的极大障碍,就像文中高加林所感到沉重和痛苦感叹一样:现代文明的风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吹到这落后闭塞的地方? 高加林在高中毕业回到家乡是 尽管此时陕北农村由于这两年农村政策的变化和个体经济的大发展有了一些新变化,但是封建传统残余势力

46、依旧顽固执着的占有着一片土地。首先,高加林在水井中撒下漂白粉的“卫生革命”引起了在这块闭塞的土地上和落后的乡民中轩然大波,在这场科学与愚昧的抗战中,愚昧轻而易举的惨败科学,农村传统文明与城市现代文明的鲜明对比,农村的落后与城市的进步的巨大落差更是进一步坚固了高加林出走和逃离的决心。而后,高加林与刘巧珍的自由恋爱也招致了封建保守的乡民的议论和指责,高加林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在现代化的城市文明中培育成型,这使得他与封建落后的农村文明格格不入,这是一场自我的痛苦抉择与抗战,要么抛弃自己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自尊和这里的土地和人民融为一体,要么就进行不顾一切和不择手段的奋进和反击,很显然,在后来进程拉

47、粪遭到克南妈的嘲弄和鄙夷以后,高加林再也无法屈从于落后的农村,产生了“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的强烈愿望。 由此可见,旧的封建残余和封建传统势力是高加林背离农村和选择城市的一大不容忽视的重大动力,高加林在这样的人生背景下进行他的人生道路的选择和人生价值的抉择,并且一直在为逃离这一人生背景进行了不顾一切的努力。2、 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社会转型时期国家进行经济上的调整,在农村不招工招干,这给一大批像高加林一样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知识青年带来极大的苦恼和困扰,他们希望摆脱农村落后的生存状态,渴求城市的现代文明,但又为残酷的社会环境所制约,在城市化的大潮中被现实击打的

48、颠沛流离,在人生的奋斗道路上不断的碰壁。3、 不正之风。 社会上的某些不正之分,是造成高加林悲剧人生的重要原因。 高加林成也权势败也权势,他是权势的牺牲品,被动的由权势掌控他人生的浮与沉,被社会不正之风所摆弄,也正是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使得高加林对权势和城市有着一种极为执着的感情,他不顾一切的想在城市中站稳脚跟,甚至可以违背道德。这种社会不正之风既影响着高加林的命运也影响着高加林的性格,使得高加林的人生道路一波三折并且形成了他极为执着的权利情结,也正是从高加林身上,我们明显的看出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首先,高加林的求学就带有一种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上学就是为了“求功名”

49、,就是想要满足自己逃离农村的现实需求,他出身贫困的农村,为自己的农民身份感到深深的自卑,父母是社会底层老实巴交的农民,靠四只手在地里刨挖来维持生计和供高加林读书,一辈子窝窝囊囊、经济贫困、精神困乏、生活单调,面对着和生活在中国广大土地上的贫困农民一样的普遍的生存困境经济上困窘带来了社会地位的底下,他们怯弱怕事、善良无助、忍声吞气,面对生活上的困难和压制更多的是咬紧牙关的忍受而不是奋起反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里的高明楼因为是大队书记拥有权势而被称为“大能人”,刘立本因为会做生意,家里光景是全村最好的而被称为“二能人”,权势和金钱使他们受到全村人的羡慕和尊重,在高加林教师职位被顶替的时候父母

50、的反应更是让他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他们不仅强烈反对他写状子告高明楼而且央告他“你不光不敢告人家,以后见了明楼还要主动叫人家叔叔哩!脸不要沉,要笑!”,还让高加林把自留地里的茄子摘一筐送过去,在后来高加林的叔叔衣锦还乡高加林高加林的父亲因为不敢惹高明楼不敢说是高明楼使得高加林的教师职位丧失,在高加林因为叔叔成为国家正式工人的时候村里人的态度更是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习以为常,高加林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一直不赞同父母的生活方式但又无力反抗,鄙夷权贵又深受其影响,但高加林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是在城市这一环境氛围下养成,可以说是不适应农村生活的,当他在读书在教书的时候,农村是作为他的生活背景所存在,

51、但当他教师职位被顶替回到农村以后,农村成为他实实在在的生活环境,他以往所领悟所培养的价值观念在这里是行不通的,这时候就只有两种解决办法,或者屈从农村的生活观念,或者到适合自己的生存观念的地方去,高加林内心深处所秉持的知识分子的清高决定了他必然会选择后者,但高家村的生活经历在他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让他切身体会金钱和权势所拥有的现实意义:权势和金钱意味着地位、富有和备受尊敬的社会地位,贫穷则意味着创伤、焦虑、受挫折之境和卑微的社会地位。这一倍具实用主义功效的生存法则一直伴随着他一波三折的生活,成为他悲剧人生的一大因子。 其次,高加林在进城买馍的时候更近一步的感受到了权势的巨大实用功效,同样是高

52、考落榜,农村户口的同学都回到了农村,城市户口的纷纷寻门路找工作,黄亚萍因为父亲是县武装部长和县委常委到了县广播站当了播音员,张克南因为父亲是县商业局长母亲也是县药材公司的副经理而到县副食公司当了保管,在个人能力上比他们要优秀很多的高加林因为家庭和经济条件的落后却不得不回归农村。 再次,高加林的叔叔高玉智衣锦还乡的时候高家村的村民和“大能人”“二能人”这些权贵的态度更是给了高加林重大的触动,高加林一家人都受到全村人的羡慕与尊重,高明楼马占胜也纷纷跑来巴结,他本人更是具体的体验到了什么叫“后门”,他也由后门的受害者转变为后门的受益者,亲身体会到了权利的具体效用和潜在能量。 最后,高加林在又一次进城

53、当上通讯干事的时候,他的新女友黄亚萍更是加深了他对权利的认同他很轻松的许诺说让她的父亲运用权利把高加林调到南京去当省电台的记者,这让高加林更进一步的把权利与幸福与社会地位与各种现实需要的满足对等。 总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社会不正主义之风的盛行以及人们对这种不正之风的纵容使得一大批像高加林一样有能力有才华有智慧的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知识青年的成长与成才之路受到极大阻碍。 3、 高加林悲剧事件的现实意义 (一)高加林悲剧事件对国家的现实意义。 1、打破城乡二元机制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严峻对立以及不完善的社会体制赋予高加林的出走以各种的现实阻碍,同样也是像高加林

54、一样的众多城乡交叉地带的有能力有才华有智慧的农村知识青年逃离农村社会的重大阻碍。自然条件的窘困,社会灾难的频仍使得陕北人尤其是陕北的农村知识青年对外在世界的憧憬十分的急切,“出走”、“逃离”成为他们万难更移的刻骨情结,但社会秩序的僵硬与社会体制转型过程中所携带的各种阴影又势必使逃离和出走本身变得乏善可,这种逃离的无望又使得他们陷入人生的“怪圈”,在“搏斗无望再搏斗再无望”的无限循环中无奈的咀嚼着痛苦到无以遮蔽的寂寥,不论怎样的奋斗与搏击都逃脱不出农民这一社会阶层,居于一个距理想遥远的所在,成为一个终生与荒凉为伴的受苦人。 为此,打破城乡二元机制体制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城乡一体化,打破农村身份的束

55、缚,才能真正消除降临在农村知识青年身上的各种被动的阻碍,使得他们能在城乡这片广阔的天地中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2、 反腐倡廉,消灭不正之风。 就像路遥在文中所说的那样:“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有马占胜和高明楼这样的人,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有时毫不顾忌的给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当头一棒,使他们对生活更加悲观;有时,还是出于个人目的,他们又一下子把这些人推到生活的顺风船上。转眼时来运转,是这些人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自己顺利得有点茫然。”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知识青年大部分都有着自己知识分子身份的清高,知识分子人格面具的潜意识一直固着在他们的心中,他们爱面子,要自尊,讲意义,追求价值,但

56、又经济贫困,家庭卑微,当他们踏入被权势所掌坨的社会,不可避免的成为权势的玩物,命运的沉与浮被权势所掌控,在卑微无力与无奈中漂浮与于充满不正之风的社会,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像高加林一样成为权利的受益者,人生从而有了改天换地的变化,但卑微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充当的是权势的牺牲品,他们一直是无力把握现状和改变命运的孤独无助、渺小可怜的小人物。 在权势的世界中,他们在学校在老师在书本那里所学习到的人生道理在这里似乎一直行不通,命运的改变似乎不与能力与智慧挂钩,只关乎于社会地位的高低,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城乡结合部的农村知识青年对城市和权力有着一种极为执着的感情,在心中对权力形成一种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化成一片解不开的感情纠葛,对某一样东西执着的情感确实在有些时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