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检查
一.脑膜刺激征 脑膜刺激征是脑膜、脊膜和神经根遭受刺激性损害时。是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分布 脊髓蛛网膜下腔 70~75 ml 脑蛛。分布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无色透明细胞外液。
脑脊液检查Tag内容描述:<p>1、腰椎穿刺与脑脊液检查,脑和脊髓的被膜及脑脊液循环,由外向内,脑和脊髓表面包有硬膜、蛛网膜和软膜三层被膜,具有支持、固定、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一、脑和脊髓的被膜,硬脊膜,蛛网膜,蛛网膜下隙,软脑膜,神经根,齿状韧带,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或颅骨骨膜之间的狭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呈负压,有脊神经根通过,脊髓硬膜外间隙向上不通颅腔。临床上在此腔进行硬膜外麻醉。 硬膜下隙:硬膜与蛛网膜之间。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内有网状相连的结缔组织小梁,充满脑脊液,脊髓蛛网膜下。</p><p>2、脑脊液检查,赵珊,一、标本采集及处理,1、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标本采集及处理,腰椎穿刺成功后立即测定脑脊液压力,然后留取脑脊液标本于3个无菌试管中,每个试管1-2ml。第一管作病原生物学检验,第二管作化学和免疫学检验,第三管作理学和细胞学检验。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并与1小时内检验完毕。标本放置过久,可以造成细胞破坏、葡萄糖等物质分解、细菌溶解等,影响检验结果;标本应尽量避免凝固或混入。</p><p>3、脑脊液检验,一、 cerebrospinal fluid,脑室脉络丛通过主动分泌和超滤作用,在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形成的一种具有保护脑和维持神经中枢生理功能的无色透明液体,为细胞外液。,左、右侧脑室脉络丛经室间孔第三脑室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经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窦汇左右横窦左右乙状窦颈内静脉,第十五章 脑脊液检验,二 . CSF生成及生理功能,1.生成量 成人120180ml/天。 新生儿1060ml/天。 2.分布 蛛网膜下腔占75%,脑室系统约占25%。,第十五章 脑脊液检验,3.CSF的功能,(1)缓冲保护作用。 (2)运输。 (3)调节压力和酸碱。。</p><p>4、脑脊液检查结果分析,CSF 检测 为什么?,提供 诊断、鉴别诊断 的重要信息 监控 疾病进程 和 治疗效果 是否存在脑内炎症/感染及其严重性 是否存在血脑屏障障碍及其严重性 鉴别和描述脑内Ig合成的程度 感染情况下的病原菌特性 是否存在脑内肿瘤转移,基础知识: 存在于:脑室、蛛网膜下腔 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通过脑穹隆面的蛛 网粒膜绒毛吸收入上矢状窦而返 回静脉 产生于:70%脑室系统脉络 30%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作用: 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界震荡损伤 调节颅内压力变化 供给脑、脊髓的营养物质, 运走代谢产物 调节神经系统碱储量、维持正。</p><p>5、脑脊液检测,脑脊液 (cerebrospinal fluid, CSF),是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大约70%来自脑室系统脉络丛的超滤和分泌,其余由脑室的 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所产生, 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 正常脑积液容量成人约为 90150ml,新生儿约为 1060ml。,主要功能,保护大脑和脊髓免受外界震荡损伤 调节颅内压力变化 供给大脑、脊髓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产物 调节神经系统碱储量,维持正常pH值,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毛细血管壁、神经胶质膜组成,结构致密,可阻挡病原体和有害物质从血流进入脑组织,保护中枢神经系统。。</p><p>6、中山大学附属一院 神经科,脑脊液检查及其临床意义,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 概 述,分布于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 比重为1.005 _ 无色透明细胞外液 成人总量为110200ml(平均130ml) _ 平均日产量约520ml 主要由血循环经脑脉络膜丛和脑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滤过而生成的血浆超滤液(95在侧脑室形成) 与血浆相比,其蛋白、脂质与钙含量较低,而氯化物、叶酸与镁的含量较高 血、脑脊液、脑之间 _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脑脊液循环 (人体第三循环) 通 路,生成 两半球侧脑室室间孔(Monro氏孔)间脑三脑室经中脑导水管(Sylvius。</p><p>7、中山大学附属一院 神经科,脑脊液检查及其临床意义,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 概 述,分布于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 比重为1.005 _ 无色透明细胞外液 成人总量为110200ml(平均130ml) _ 平均日产量约520ml 主要由血循环经脑脉络膜丛和脑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滤过而生成的血浆超滤液(95在侧脑室形成) 与血浆相比,其蛋白、脂质与钙含量较低,而氯化物、叶酸与镁的含量较高 血、脑脊液、脑之间 _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脑脊液循环 (人体第三循环) 通 路,生成 两半球侧脑室室间孔(Monro氏孔)间脑三脑室经中脑导水管(Sylvius。</p><p>8、脑 脊 液 检 验,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内的无色透明液体。,数量 成人 100200 (120/180)ml 婴儿 4060 ml 儿童 60120 ml 分泌速度 0.30.5 ml /分 400500 ml /日 68小时/次 34次/日,分布 脊髓蛛网膜下腔 7075 ml 脑蛛网膜下腔及脑池 2530 ml 每个侧脑室 1015 ml 三、四脑室 510 ml,脑脊液形成,大约70%的脑脊液是在脑室的脉络丛通过主动分泌和超滤的联合过程形成的;约30%的脑脊液是在大脑和脊髓的细胞间隙形成的间质液。形成的脑脊液经第三、第四脑室进入小脑延髓池,然后分布于蛛网膜下隙内。脑脊液吸。</p><p>9、中山大学附属一院 神经科,脑脊液检查及其临床意义,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 概 述,分布于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 比重为1.005 _ 无色透明细胞外液 成人总量为110200ml(平均130ml) _ 平均日产量约520ml 主要由血循环经脑脉络膜丛和脑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滤过而生成的血浆超滤液(95在侧脑室形成) 与血浆相比,其蛋白、脂质与钙含量较低,而氯化物、叶酸与镁的含量较高 血、脑脊液、脑之间 _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脑脊液循环 (人体第三循环) 通 路,生成 两半球侧脑室室间孔(Monro氏孔)间脑三脑室经中脑导水管(Sylvius。</p><p>10、脑脊液检查结果分析,CSF 检测 为什么?,提供 诊断、鉴别诊断 的重要信息 监控 疾病进程 和 治疗效果 是否存在脑内炎症/感染及其严重性 是否存在血脑屏障障碍及其严重性 鉴别和描述脑内Ig合成的程度 感染情况下的病原菌特性 是否存在脑内肿瘤转移,基础知识: 存在于:脑室、蛛网膜下腔 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通过脑穹隆面的蛛 网粒膜绒毛吸收入上矢状窦而返 回静脉 产生于:70%脑室系统脉络 30%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作用: 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界震荡损伤 调节颅内压力变化 供给脑、脊髓的营养物质, 运走代谢产物 调节神经系统碱储量、维持正。</p><p>11、脑脊液检验,1,概述:,主要功能: 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力震荡损伤,调节颅内压力;提供中枢神经系统营养物质并运出其代谢产物;调节碱贮量,保持中枢神经系统pH在7.317.34;通过转运生物胺类物质,参与神经 内分泌调节。,2,一般血浆中各种成分对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各有不同,在病理情况下一些正常情况下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物质也可以进入脑脊液,使脑脊液的容量和成分发生改变。 通过对脑脊液理学、化学、显微镜、免疫学及病原学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3,.,一般性状检查,4,颜 色 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 红色 :常。</p><p>12、1,脑脊液检查吴隆亮2012.4,脑脊液检查及其临床意义,2,脑脊液概述,分布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无色透明细胞外液,比重为1.005主要由血循环经脑脉络膜丛和脑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滤过而生成的血浆超滤液(95在侧脑室形成),3,脑脊液循环(人体第三循环)通路,生成两半球侧脑室室间孔间脑三脑室经中脑导水管桥延脑背方四脑室四脑室外侧孔、正中孔各脑池和脊髓蛛网膜下腔回吸收主要由突。</p><p>13、一 脑脊液临床检测的历史阶段 1 有100多年的历史 首先是显微镜下作细胞学的检测 其后开展有 病原菌的培养 生化成分的测定 免疫成分的测定 基因水平的检测 二 CSF检测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 1 脑脊液检测有其独特的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