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一微生物的定义及分类 二 微生物学的概况 三微生物学发展史及发展前景 四代表科学家的贡献 五微生物的特点及应用 六 微生物的作用 七 课程特点及要求。微生物(Microorganism)的定义。放线菌的概况放线菌的作用放线菌的形态放线菌的繁殖形式放线菌的培养特征代表性的放线菌。一微生物细胞的物质组成。
微生物学教学课件Tag内容描述:<p>1、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前要认真预习,了解实验的目的、 原理、步骤等。 实验过程中要胆大心细、仔细观察、善 于发现问题。 实验结束后,做好清洁卫生。 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 酵母菌细胞形态的观察及死活鉴别 预习讲义P15 显微镜的构造、成像原理 显微镜的性能指标 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 酵母细胞的死活鉴别原理 实验报告 目的要求 实验材料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分析讨论及思考题 细胞形态的观察结果 形态图的绘制 兰色 无色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4016 扫描电镜下酵母菌细胞的形态 显微镜下的酵母细胞形态 假菌丝 酵。</p><p>2、上节内容回顾,异染粒质粒:定义;与染色体DNA的区别鞭毛:化学组成;功能糖被:化学组成;功能;芽孢:定义;结构组成;抗热机理细菌的繁殖细菌的培养特征:菌落的定义;特殊细菌的菌落特征,第二节放线菌,放线菌的概况放线菌的作用放线菌的形态放线菌的繁殖形式放线菌的培养特征代表性的放线菌,放线菌(Actinomycetes):菌丝状、孢子形式繁殖、陆生性强、革兰氏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分布特征:分布在含水量。</p><p>3、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目录,相关定义第一节微生物的六种营养要素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第四节培养基,营养(Nutrition)指生物体从外部环境摄取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生理功能营养物(Nutrient):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第一节微生物的六种营养要素,一微生物的物质组成二微生物的六种营养要素,一微生物细胞的物质组成,微生物的六种。</p><p>4、上节内容回顾,影响常规加压灭菌的因素抗代谢药物的定义及磺胺的治疗传染性疾病的原理抗生素的定义及分类变异和饰变的定义,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相关定义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第二节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第三节基因重组第四节基因工程,相关定义,遗传型: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总和。表型:指某一生物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遗传型在一定环境下的表现变异。</p><p>5、Medical Microbiology,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MU,第二篇 致病性细菌,第14章 埃希菌属 Escherichia 微生物学教研室 张文莉,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教学大纲,熟悉 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及分类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种类和致病机制 掌握 大肠埃希菌的卫生细菌学检查及其意义 了解 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问题,大肠埃希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如何? 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形态染色,0.4-0。</p><p>6、微生物学,任课教师:全桂静 教研室:3号实验楼319,Tel:13889220946,HIV(爱滋病毒),大肠杆菌,绪 论,一微生物的定义及分类 二 微生物学的概况 三微生物学发展史及发展前景 四代表科学家的贡献 五微生物的特点及应用 六 微生物的作用 七 课程特点及要求,微生物(Microorganism)的定义: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及蓝细菌等 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 无细胞类: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一 微生物的定义及分类,微生物学(Microbiology):在细胞、分子和群体。</p><p>7、酶 由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性底物起高效催化作用的生物催化。,酪氨酸酶的三维结构,酶蛋白由20种氨基酸组成,酶,酶蛋白(单一蛋白质),酶的组成,全酶,单成分酶,简单酶(单一蛋白质),结合酶,金属离子,辅酶(有机物)、辅基(小分子化合物),?,加速生物化学反应的作用,传递电子、原子、化学基团的作用,除传递电子、原子、化学基团的作用;还起激活剂的作用,各种生物包括细菌细胞内几乎所有生化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 优点:高效性、专一性、温和的催化条件 缺点:容易失活 提问?,酶是生物催化剂,酶制剂已经开始应用于三废治理 脂肪酶用于净。</p><p>8、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MU,Medical Microbiology,第三篇 医学相关病毒,第32章 呼吸道病毒 微生物学教研室 张凤民,教学大纲,掌握内容 常见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及引起疾病;流感病毒主要生物学性状,包括形态结构、分型与变异;微生物学检查法。麻疹病毒形态结构、培养特性、致病性及其与SSPE的关系 熟悉内容 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流感的防治原则;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风疹病毒致病特点 了解内容 鼻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的致病性,问题,流感病毒有哪些型别?分型和分亚型的依据是什么? 甲型流感。</p><p>9、1,第三篇 微生物学各论,三性两法 生物学性状 微生物学检查法 致病性 免疫性 防治法,2,第十四章 化脓性细菌,3,化脓性细菌:一类能够感染人体并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细菌。常引起创伤感染和医院内感染。 根据革兰染色性的不同可分成 G+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G-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铜绿假单胞菌等。,4,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5,分布广泛,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 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 所致疾病 化脓性炎症 食物中毒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毒性休克综合征。</p><p>10、微生物学 任课教师 全桂静教研室 3号实验楼319 Tel 13889220946 HIV 爱滋病毒 大肠杆菌 绪论 一微生物的定义及分类二微生物学的概况三微生物学发展史及发展前景四代表科学家的贡献五微生物的特点及应用六微生物的作用七课程特点及要求 微生物 Microorganism 的定义 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原核类 细菌 放线菌 支原体 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及蓝细菌等真核类。</p><p>11、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第一节 通用分类单元 第二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第三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xonomy)是一门按微生物的亲缘关系,把其安排成条理清楚的各种各类单元或分类群的科学,包括分类(Classification)、鉴定(Identification)、命名(Nomenclature),第一节 通用分类单元,一 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p><p>12、上节内容回顾,基因重组的定义 转化、转导及结合的区别,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一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二 菌种资源的开发,(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1土壤的生态条件: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大多数为5.58.5。</p><p>13、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第一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微生物培养法 第五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第六节 引起食品变质的微生物,第一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一 测微生物生长量的方法 二 计微生物繁殖数的方法,一 测微生物生长量的方法: (一)直接法: 1 测体积(离心法) 2 测干重(离心法、过滤法),(二)间接法: 1 比浊法。</p><p>14、任课教师:全桂静,Tel:,HIV(爱滋病毒),大肠杆菌,绪 论,一微生物的定义及分类 二 微生物学的概况 三微生物学发展史及发展前景 四代表科学家的贡献 五微生物的特点及应用 六 微生物的作用 七 课程特点及要求,微生物(Microorganism)的定义: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及蓝细菌等 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p><p>15、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目 录,相关定义 第一节 微生物的六种营养要素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第四节 培养基,营养(Nutrition)指生物体从外部环境摄取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生理功能 营养物(Nutrient):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第一节微生物的六种营养要素,一 微生物的物质组成 二 微生物的六种营养要素,一 微生物。</p><p>16、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第三节 放线菌,概述,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人们到医院去看病,医生根据病人的病因,往往开些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药物,这些抗生素药物都是放线菌为我们制造的。至今从微生物中发现了几千种抗生素,其中2/3是由放线菌产生的。有些放线菌还用于生产维生素和酶制剂、处理污水等。所以,虽然有几种放线菌引起人、动物、植物的疾病,如引起人的皮肤和肺部得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