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相术管窥_第1页
汉代相术管窥_第2页
汉代相术管窥_第3页
汉代相术管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1历史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汉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相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术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管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窥摘要相术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现象“汉代尤盛汉代从事相术者为相士“相士实际上可以分为职业相士和非职业相士“其中职业相士根据其从事该行业的目的和场所又可分为官方和民间两类汉代相术的传授主要通过师传与家传两种渠道相术的内容涉及对人体不同部位的观察相术赖以存在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前提是人们对命的可预知性的相信关键词相术相士与相书内容与思想基础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刘玉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武汉刘金华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武汉相术是中国社会古代中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主要通过对人们的体貌特征言行举止等外在的观察来预测人的吉凶祸福贫贱富贵等未来的前途与命运从事相术活动者为相士“相士的活动在春秋战国间已露其端绪“如左传文公元年,左传宣公四年,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即有关于相士活动的记载秦汉时期“相术广泛流传“上至天子重臣“下至黎民百姓“莫不信从甚至出现了专门讨论这一问题的著述“汉书艺文志,载所谓形法六家著作中就有相人,二十四卷惜撰者已不可考“书亦不传在此“笔者拟钩沉检视有关文献“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就汉代相术这一重要的社会现象作一番探讨一相士相书及其传授方式检诸典籍“有关汉代相士活动的记载比比皆是“细加辨析“这些相士相互间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大致可以分为职业相士和非职业相士两种不同的类别职业相士根据其从事相术活动的目的和场所又可分为民间职业相士和官方职业相士两类民间职业相士虽说在经济方面不太富足“更谈不上什么政治地位“但他们在相士这一群体中却占有较大的比重如班超微贱时曾经感慨大丈夫事业不立“为人所讥讽“便请民间职业相士为其相面“后汉书班超传,记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又后汉书王昌传,记王昌一名郎“赵国邯郸人也素为卜相工上述民间职业相士因经济状况窘困“别无一技之长“只能以为人相面作为谋生的手段对于他们来说“散布于全国各地的大小城镇中的市是他们进行活动的重要场所如汉书匡张孔马传,记张禹字子文“河内轵人也至禹父徙家莲勺“禹为儿“数随家至市“喜观于卜相者前久之“颇晓其别蓍布卦意“时从旁言卜者爱之“又奇其面貌谓禹父是儿多知“可令学经/长安城中“此类人物更是云集史记张丞相列传,记长安中有善相工田文者“与韦丞相魏丞相邴丞相微贱时会于客家“田文言曰今此三君者“皆丞相也/其后三人“竟更相代为丞相又后汉书翟酺传,记翟酺字子超“广汉雒人也四世传诗,酺好老子,“尤善图纬天文历算以报舅雠“当徙日南“亡于长安“为卜相工“据后一则记载“可以推知在当时以相人为专门职业的相士群体中“也有极少一部分人不仅仅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还可能出于其它方面的考虑“如此处的避罪逃亡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群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其中的品流也比较复杂“可谓鱼龙混杂“社会对它的管理不易这一群体既以相人为职业“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便是其无可讳言的主要追求“所以他们也并非一味地守株待兔“往往也会前往需要他们服务的人的家中从事相术活动后汉书皇后纪上,记马皇后尝久疾“太夫人令筮之“筮者曰此女虽有患状“而当大贵“兆不可言也/后又呼相者“使占诸女“见后“大惊曰我必为此女称臣“然贵而少子“若养他人者“得力乃当踰于所生/又载章徳窦皇后讳某“扶风平陵人“大司徒融之曾孙也祖穆父勋坐事死“事在窦融传,勋尚东海恭王强女泚阳公主“后其长女也家既废坏“数呼相工问息耗“见后者皆言当大尊贵“非臣妾容貌从二处云呼相者数呼相工分析“说明这部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如同权势富贵之家的使唤之人又所谓工“意与百工稍同“当时社会中以技艺从“江汉论坛200611事某一职业者得以名也此于传世和出土文献中均可证知“无庸赘言因为社会地位低微的缘故“他们的交游对象也就往往是贫寒低微之人前引相工田文之事迹可知“不必待言张苍幼时“恐亦寒家班超发迹之前仅一刀笔吏耳官方职业相士虽说同样是职业的相士“但这类人操此行当的目的主要不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而是欲挟此技以干人主“谋求功名富贵“所以入仕是最重要的追求这类人已成为当时官吏阶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服务于朝廷其中“有些人直接为皇帝服务“得以出入宫掖汉书李广附孙陵传记李陵击匈奴失败“其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令相者视之“无死丧色后闻陵降“上怒甚又汉书佞幸传邓通传云上使善相人者相,邓通“曰当贫饿死/上曰能富通者在我“何说贫0/于是赐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1后汉书2皇后纪下记东汉顺烈梁皇后永建三年“与姑俱选入掖庭“时年十三“相工茅通见后“惊“再拜贺曰此所谓日角偃月“相之极贵臣所未尝见也3/可见官方职业相士服务的对象已及于朝中重臣乃至皇后“甚至皇帝纳聘妃子宫女“相工也活动其中后汉书2皇后记上2序云八月筭人“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乃用登御所以明慎聘纳“详求淑哲上述这些为皇帝服务的相士“如同其它某些官员一样“在正式成为具有官吏身份的相工之前“还要等待接受皇帝的召见“可能还需要通过某种形式的考核“时人称之为待诏待诏如果能够得到皇上的赏识“就可以获得一官半职其中以待诏黄门者较多“汉书2王莽传记有待诏黄门相王莽事“云莽为人侈口4蹷顄4露眼赤精“大声而嘶“长七尺五寸“好厚履高冠5以牦装衣“反膺高视“瞰临左右是时有用方技待诏黄门者“或问以莽形貎“待诏曰6莽所谓鸱目虎吻豺狼之声者也“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57又汉书儒林传记8宣帝时闻京房为易明“求其门人“得贺5贺时为都司空令“坐事论免为庶人“待诏黄门“数入说教侍中5以召贺“贺入说“上善之“以贺为郎5西汉会要卷“8待诏条云8成帝时“言祭祀方术者“皆得待诏5非职业相士是指并非以相人为职业的相士“这些人大抵只是因为对于相术有着特殊的喜好“并对相人之法有一定的了解5如汉书高帝纪上记载吕后父亲吕公初次见到高祖时“便说8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5又汉书卫青传记8青尝从人至甘泉居室“有一钳徒相青曰贵人也“官至封侯57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无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07非职业相士中不少人的姓名行迹往往不可考“譬若神龙一现“见首不见尾“弥漫着一股神秘的气息5汉书高帝纪记汉高祖刘邦微贱时“8尝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5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之5老父相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也57令相两子“见孝惠帝“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57相鲁元公主亦皆贵5老父已去5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5高祖问“曰未远57乃追及5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儿子皆以君“君相贵不可言57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57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5汉书翟方进传记翟方进早年无所成就“8方进自伤“乃从汝南蔡父相“问己能所宜5蔡父大奇其形貌“谓曰小史有封侯骨“当以经术进“努力为诸生学问57无论是职业相士“还是非职业相士“都熟悉相术之书5那么作为一门数术“相术究竟在何时著录成书呢0对此“目前我们还没有明确的依据来做出判断“但无可怀疑的是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了专门的著作5尽管如今能够见到的汉代的相书已经没有了“但在前引汉书艺文志所谓形法六家著作中却保存着8相人二十四卷一目5根据这本书的卷数“与同时代的其它著作比较起来“其在分量上理属比较重的“这自然应是当时社会中对前代相术有着比较深入研究和了解的人的著述5不过“在有关汉代的文献中“尚可寻觅相书的只爪片鳞5汉书黄霸传载8始,黄霸少为阳夏游徼“与善相人者共载出“见一妇人“相者言此妇人当富贵5不然“相书不可用也57霸推问之“乃其乡里巫家女也“霸即娶为妻“与之终身5这里的8相书“既有可能是指有关相术的著作“也有可能是一本书的书名“恰如汉书艺文志中的相人书一样5汉代的相书既不得流传下来“其具体内容自然难以知晓“然而其文辞风格则可推知大概“后汉书郭太传云8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599后之好事“或附益增张“故多华辞不经“又类卜相之书5卜相一类的书8附益增张8华辞不经“恰好与相士富于夸张的言辞相吻合相术既有著述“也自有传授的方式“惟文献中缺乏足够的记载“详细情形已经无法考见汉书2蒯伍江息夫传载蒯通说韩信叛汉事云8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可知蒯通曾经受术于人“然具体受诸何人“则缺乏记录但可能也有不少的人出自家传“续后汉书卷云8,管辰常欲从受卜相之术“辂曰6夫卜非至精不能见其数“非至妙不能覩其道“孝经4论语足为三公“无用知之也7故子弟无得传其业者此处所记管辂拒绝管辰学习卜相之术的要求“乃是出于8卜非至精不能见其数“非至妙不能覩其道的考虑此与论衡2骨相篇8人曰命难知“的说法大致相同“正所谓资质相关“未可轻易传人也结合当时其它方技的传授情况“家传显然应是相术的主要传授方式之一二4相术的主要内容汉人对于相术的认识“在汉书2艺文志中有所反映“该志云8形法者“大举九州之执以立城郭室舍“,/011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犹律有长短而各征其声非有鬼神数自然也“其中对于相术的功用解释得十分明确即求其声气贵贱吉凶其手段与途径则是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这里的骨法之度即是相人术所关注的核心内容“在相士们看来不同的骨法其声气贵贱吉凶各异预示着人们不同的命运与前途“潜夫论相列篇记是故人身体形貌皆有象类骨法角肉各有分部以着性命之期显贵贱之表“同样认为相术与人身体各个部位的体貌特征密切相关“文献有关汉代相士活动的记录虽然不少但比较笼统且偏重于对有关人的祸福吉凶贵贱寿夭的判断对其判断依据的交代则十分简略“尽管如此所涉及的人体特征却并不少加以条列主要有以下方面大致可以反映出汉代相术的主要内容“隆准曷鼻蹙齃汉书高帝纪记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又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唐举孰视而笑曰先生蔡泽,曷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应劭曰隆高也“李斐曰凖鼻也“是谓高鼻也后汉光武帝也是如此见本纪“又有所谓蜂凖史记秦始皇本纪云秦王为人蜂凖“集解引徐广曰蜂一作隆“正义云蜂虿也“高鼻也“文颕曰凖鼻也“史记索隠云曷鼻谓鼻如蝎虫也/蹙齃谓鼻蹙眉“意为高鼻为尊者之相“龙颜须髯须眉汉书高帝纪上记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又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云光武,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凖日角“应劭曰颜頟颡也“师古曰在颐曰须/在颊曰髯“意即面部胡须眉毛之美乃尊者之貌“从理入口侈口大口汉书周勃传附子亚夫传云既已贵如负言又何说饿死指视我“负指其口曰从理入口此饿死法也“师古曰从竖也“理肌理纹理“新论殊好赪颜玉理“言肌肤纹理纵向入口是为饿死之相大不吉“口部之征兆除以纹理考察外另可从口的大小来鉴别一曰侈口一曰大口“侈大也“两者所指相同“前者见汉书王莽传后者见后汉书光武帝纪“此谓大口侈口为不吉之相“鸱目蜂目长目汉书王莽传云时有用方技待诏黄门者或问以莽形貌待诏曰莽所谓鸱目虎吻豺狼之声者也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又左传文公元年楚子将以商臣为太子访诸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齿未也而又多爱黜乃乱也“楚国之举恒在少者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另史记秦始皇本纪谓秦王为人蜂凖长目挚鸟膺豺声“所谓鸱目蜂目长目均应是比喻目的外部形状通俗的说法就是汉书王莽传中所说的露眼赤精“以上体貌特征皆属异相“日角偃月后汉书朱佑传朱,佑侍燕从容曰长安政乱公有日角之相此天命也“又后汉书皇后纪下永建三年梁皇后,与姑俱选入掖庭时年十三相工茅通见后惊再拜贺曰此所谓日角偃月相之极贵臣所未尝见也“注引郑玄尚书中侯注云日角谓庭中骨起状如日“偃月其意未详然对比日角推知当是特指女子庭中骨状起如月“此二者皆大吉之征兆“虎吻蹷顄燕颔虎颈汉书王莽传记时有用方技待诏黄门者或问以莽形貎待诏曰莽所谓鸱目虎吻豺狼之声者也“又王,莽为人侈口蹷顄露眼赤精大声而嘶“另后汉书班超传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师古曰侈大也“蹷短也“顄颐也“蹷顄燕颔意即颐颔短/虎吻虎颈指短颈此即左传宣公四年所谓熊虎之状也“巨肩魋颜膝挛前引史记蔡泽列传记唐举孰视而笑曰先生曷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索隠云巨肩肩巨于项也盖项低而肩竖也“魋颜谓颜貌魋回若魋梧然也“集解骃案挛两膝曲也“以上体貌特征均为异貌“鸷鸟膺反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王为人蜂凖长目鸷鸟膺豺声“又汉书王莽传记好厚履髙冠以牦装衣反膺髙视瞰临左右“正义云鸷鸟鹘膺突向前其性悍勇“膺胸部“鸷鸟膺或反膺指胸骨前突的异相“股汉书高帝纪上记高祖,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师古曰今中国通呼为黡子“吴楚俗谓之志志者记也“股即大腿也“此谓大腿上长了七十二颗痣“黑子痣,在相术中是常常被关注的一种生理现象李贤注后汉书酷吏列传引相书云足心有黑子者二千石“指足心有黑痣者主富贵“豺声豺狼之声大声而嘶前引左传文公元年楚子将以商臣为太子访诸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齿未也而又多爱黜乃乱也“楚国之举恒在少者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又左传宣公四年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另汉书王莽传王,莽为人侈口蹷顄露眼赤精大声而嘶“豺声豺狼之声其义甚明“大声而嘶师古曰嘶声破也“谓声大而破也“综观上面所记的各种体貌特征正如潜夫论相列篇所云人之相法或在面部或在手足或在行步或在声响面部欲溥平润泽手足欲深细明直行步欲安穏覆载音声欲温和中宫头面手足身形骨节皆欲相副称此其略要也“根据上述体貌特征对被相者的命运进行预测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比较浓厚的比附象物的色彩即将自然“江汉论坛200611界中存在的某些具有特定外形与能力习性的动物与人的形象相比附“进而同人的性情品格命运结合起来诚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表象类比是古代相士相人的基本原则之一常见的表象类比是以动物的本能预测表象与该动物相似的人的命运和性格也就是说相士认为人的外貌若具有某种动物的表象特征“那么这个人的命运或性格一定与这种动物的性格相似甚或雷同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从有关资料“可以明确看出相术忠实于这样一种观念奇人奇相“异人异貌以前面引述的唐举相蔡泽事为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吾闻圣人不相“这里虽有讽刺之意“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人心中的圣人具有不可言表的异于常人的相后汉书周燮传云燮生而钦颐折頞“丑状骇人其母欲弃之“其父不听“曰,吾闻贤圣多有异貌“兴我宗者乃此儿也“于是养之所谓贤圣多有异貌“也即圣人不相之意在相士们看来“人物的善恶好坏与其相具有一致性大凡历史上人们所褒贬或抑扬的人物“其相貌的美丑也各不同正面人物往往是气宇轩昂相貌堂堂反面人物则大多奇怪无比猥琐不堪将有关文献对汉高祖光武帝与纂汉称帝建立新朝的王莽的描述加以对比“即不难知晓这一点这与前述奇人奇相“异人异貌的说法也大致相合三相术流行的思想基础汉代相士们频繁的活动“导致相术的流行“相术渐渐成为社会上一种受人关注的现象相术得以流行“社会上应该先存在着一种利于其传播和被人接受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基础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人们接受命的可预知性这样一种观念在当时绝大多数人们心目中“命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每个人的贫富贵贱寿夭祸福吉凶等命运都是与生俱来先天存在的命既是极其神秘的“又是可知的然而人的命运如何推知呢/相士们认为“人的声气贵贱吉凶可以通过其骨法之度数来得知“犹律有长短而各征其声“也即论衡骨相篇云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体“人命禀于天则有表候于体“察表候以知命犹察斗斛以知容矣表候者“骨法之谓也因之“察骨法在相术中显然是知命的途径“而且是唯一的途径这一点“汉书艺文志与论衡骨相篇的主张没有什么差别唯潜夫论相列篇所言则略有不同夫骨法为禄相表“气色为吉凶候“部位为年时徳“行为三者招天授性命决然表有显微“色有浓淡“行有薄厚“命有去就“是以吉凶期会禄位成败有可必“非聪明慧智用心精密孰能以中意思是说骨法只是人们禄相的表征“并非人的命运的全部“要想完全预知人的命运还应对人的气色部位等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在大多数人看来“命虽然可以预知“却又难知“故论衡骨相篇有人曰,命难知的感慨这种感慨当是时人的一种比较普遍的心态流露续后汉书卷“云0管1辰常欲从受卜相之术“辂曰,夫卜非至精不能见其数“非至妙不能覩其道“孝经论语足为三公“无用知之也上引潜夫论相列篇云22是以吉凶期会禄位成败有可必“非聪明慧智用心精密孰能以中其相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