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构建_第1页
浅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构建_第2页
浅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构建_第3页
浅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构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构建近 20 多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环境污染和公众健康问题日益重视,人类正努力谋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通过推动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来促进可持续发展。正如 1992 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关于贸易与环境决议中指出的:“坚持与维护一个开放的、非歧视性的和平等的多边贸易体制与保护环境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不应当也无必要有任何政策上的抵触” 。环境问题在贸易体制内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各国应就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依法充分协商,进行公平的国际合作,将二者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独具特色的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在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决定在 10 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近 10 年来,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与其他区域合作的形式相比,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独具特色。它是相邻国家间的一个非正式多边合作机制,具有多样性、开放式和疏散型的特点。 自 1990 年代以来,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了多种经济合作的机制,主要有:由亚洲开发银行推动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由新湄委员会主导的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由东盟领导人发起的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由泰、老、缅、政府发起的“黄金四角”区域经济合作,以及由日本外务省主持的印度支那综合开发计划,由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和日本通产省联手的柬、老、缅经济合作工作组计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其他多边组织的合作开发计划等。 从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看,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开放和松散式的。它是相邻国家间的一个非正式多边合作机制,各参与国只是在现有基础上就基础设施、能源建设、贸易投资等一些特定领域进行自主合作,其目的是使该地区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投资场所、更具规模的开放性市场。1994 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第 3 次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结论报告明确指出, “次区域合作项目的参与国可以是次区域内的任何几个国家,无须一定要 6 个国家”, “为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设立基础不是该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目标,合作的思想是建立和扩大现有的关系” 。 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各次区域国家具有完全的自主权,所有决议的形式均须在次区域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上进行磋商,亚行只在其间其协调的作用。一系列的部长级会议就次区域经济合作形式达成的协议,主要包括项目优先权的标准、项目的先后次序、机构设置的安排等。在实际运作中,亚行十分注重合作项目实施中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效,以便使各国保持继续合作的动力。 二、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及其进展 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始于 1992 年。1994 年 7 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开发前期研究协调组” ,负责协调国内有关事务。1999 年,中国加强了对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研究工作。在 2001 年 11 月的第五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一致同意在未来的 10 年内建立包括所有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内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并对柬埔寨、老挝、缅甸三国部分产品实行特殊优惠关税安排。2002 年 11 月,中国发表了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国家报告 ,启动了我国与沿岸国家进行湄公河次区域开发的全面合作。该报告指出,进入 21 世纪,构筑一个和平与繁荣的湄公河次区域是中国和中南半岛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将遵循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参加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在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中国与次区域各国将创造出共同发展的新机遇。通过不懈努力,共同把湄公河次区域构筑成中国连接东盟的陆域经贸通道,实现次区域各国贸易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实现次区域经济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次区域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高。在贸易与投资合作方面,中国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双边贸易迅速增长。据统计,2005 年,中国与次区域其他 5 国的贸易额近 320 亿美元,比 2002 年增长了 1.5 倍。2004年,中国在次区域其他 5 国的投资项目共 51 个,其中中方投资额 1.72 亿美元;其他次区域 5 国在中国的投资项目 205 个,合同外资额 8.77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2.14 亿美元。云南省是中国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开展贸易的重要省份之一,2005 年云南与次区域国家的贸易额达 11.50 亿美元,同比增长 9.32。2006 年 16 月云南与次区域国家的贸易额达 6.13亿美元(2005 年同期为 630 亿美元 ),其中出口 4.58 亿美元,进口 1.54 亿美元。 在环境保护合作方面,湄公河次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2002 年 4 月,中国与次区域各国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它包括中国水利部与湄公河委员会签订的关于中国水利部向湄委会秘书处提供澜沧江湄公河汛期水文资料的协议 ,在今后 5 年将为湄委会各成员国的防洪减灾提供上游汛情预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云南省积极参与了“次区域环境监测和信息系统”、 “次区域环境 培训和机构强化”、 “次区域边远地区扶贫与环境管理”、 “次区域国家环境战略框架”、 “澜沧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等亚洲开发银行的合作项目。 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国家报告提出,中国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湄公河流域上游,搞好天然林保护,使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加强澜沧江水质监测和水资源保护,积极推行清洁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严格控制流域上游各城市排污入河量。中国将加大对湿地的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继续与次区域国家国际社会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开展合作。加强次区域林业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综合调查,联合开展科学考察和评价,合作制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开展热带雨林保护与修复的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次区域国家在典型区域建设试验区。中国将积极参与次区域自然灾害防治的国际合作,加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预报与防治,与次区域有关国家联合建立人机联合预测预报系统,加强灾害管理及信息的交流。继续开展中缅红河断裂带地质构造基础研究与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合作,有效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三、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在环境方面遇到的障碍 尽管中国在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本地区各国带来了利益,推动了地区贸易与经济发展,但不应讳言,要使这种合作不断深入仍面临着不少来自于贸易与环境协调方面的障碍,主要集中在水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一领域,具体来讲存在有两个主要矛盾: 第一个是下游国家和上游国家的矛盾,即越南、柬埔寨、老挝和泰国同上游国家中国的矛盾。 众所周知,上游国家处于天然的主动和优势地位,而下游国家往往只能被动地承受上游国家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方面造成消极影响和后果。如果上下游双方没有制定和有效执行建立在平等公平互利互信基础上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协议,那么引起上下游的纠纷和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可知,中国在澜沧江大规模修筑大坝建设电站工程就引起了下游国家的严重不安和不满,他们认为这将对下游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了下游沿岸人民的生计。据估计,下湄公河流域每年鱼类产量为 100 万吨,总价值超过 10 亿美元,该流域 90的人口从事相关农业生产,而他们的 80的动物蛋白质消耗来自这条河的淡水鱼。此外,下游国家抱怨说,湄公河的鱼类资源越来越少。据说,湄公河最著名的鱼类“大鲶鱼”正在灭绝,现在大概只有 100 条了。他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在上游修筑了大坝,截断了鱼类洄游产子的通道,同时炸掉礁石疏通河道水流加速,破坏了鱼类生活的环境。其实,中国方面对下游的生态影响并不是漠不关心,在建坝时就考虑到了这一影响,并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在大坝的下方为洄游产卵的鱼类留了洄游洞,在洄游鱼类较集中的澜沧江下游的南阿河、罗梭江和南腊河流域开辟了洄游鱼类自然保护区等。 第二个是发展与环保的矛盾,这主要发生在各国政府同地方利益集团和环保组织之间。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均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老挝和柬埔寨有关地区还相当落后,因此有关政府最关心的课题是加速开发当地的资源以发展经济。大湄公河最大的潜在资源是水电资源,总蕴藏量 9,456.4 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 6,048 万千瓦。根据中国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云南提出了建成我国“西电东送” 、 “云电外送”主要能源基地的战略构想。我国澜沧江流域水电开发目标已初步确定,预计到 2020 年,流域水电装机容量将突破 2,000 万千瓦,达到 2,200 万千瓦左右。澜沧江流域(云南省境内) 共规划建设 15 个电站,总装机容量 2,560.5 万千瓦。其中,上游初步规划为 8 个梯级,装机容量 940 万千瓦,年发电量 460 亿千瓦时;中下游规划 7 个梯级,装机容量 1,600.5 万千瓦,年发电量 737 亿千瓦时。 老挝政府决心把老挝变成亚洲的“蓄电池” ,将水电开发作为其支柱产业。2005年一批大、中型水电设施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行,老挝全国的年发电量已增加到 690 兆瓦,用电居民已超过 40 万户,国家电网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全国 95的县、33.17的村落已经通了电。目前,老挝政府正继续加大对电力能源建设领域的投入,前不久与世界银行签订贷款协议,投资 10 亿美元在北方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 1,070 兆瓦的大型水电建设项目。老挝政府还计划在南部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 250 兆瓦的水电站,投资额为 2.72 亿美元;并计划在 2006 年到 2010 年使全国发电总量达到 1,670 兆瓦,用电居民达到 63 万户,力争到 2020 年,全国 90的家庭都可以用上电。 这些开发工程和计划程度不同地都遭到了地方百姓和环保组织的质疑和反对。反对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巨大的水坝工程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此过程中当地政府往往不能提高移民的生活水平,反而进一步恶化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他们不能从开发中获得好处。另一个理由是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当地居民生计,加剧自然灾害。由此可见,各国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四、克服障碍并解决矛盾的路径选择 上述矛盾和障碍关系到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尤其是在水能开发上的合作成败,也关系到次区域和平、稳定、发展与繁荣的关键,已经威胁到贸易与环境的协调构建问题。如何才能克服这些矛盾呢?我们必须寻找突破障碍的有效途径。 第一,毫不动摇地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要求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必须为子孙后代着想。任何发展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正确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只追求 GDP 的高增长而不顾破坏环境的后果是错误的,但也不能一味地强调保护环境而使人类沦为自然的奴隶,阻止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切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目标。保护生态环境决不是让人们永远生活在原始落后的自然状态下。在遇到有争议问题上,必须首先在发展和环保上权衡利弊得失,如果利大于弊,那么就可以开发,但要有补救措施,将破坏环境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第二,实施公正合理的国际合作原则,坚持平等、互利、协商、合作的原则,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中国在国力上处于强势,在地理上处于优势,因此在这方面中国必须小心谨慎,切忌大国沙文主义,要尊重别国的尊严,关注它们的利益,照顾它们的舒适度。坚持利益共享,互利互惠。杜绝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以和平协商的方式达成共识,实现合作共赢。目前,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各国尚缺乏合作的协议、条约和机制。 第三,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组织。为了更好地协调合作,共同开发该次区域,也为了更有效地推动该地区各国友好关系发展和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与繁荣,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个次区域合作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