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善良,离我们的孩子有多远“人之初,性本善”原是我们从小熟知的规训,但今天孩子们的种种行为表现却正日渐远离善良的标准线,以致连专家也忧心忡忡。据北京晚报报道,XX 年初,XX 市妇联等部门举办的“母亲教育与和谐社会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就曾急切地提出: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确,不难预测,当孩子小时候的“行恶”逐渐演变为长大后的“人性扭曲”时,社会将是一种什么现象。因此,为警醒家长从小重视孩子“善良教育”这一课,也为孩子的明天创设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我们决定做本期的在线专题采访实录: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坏”场景一:地点:幼儿园出镜孩子:佑佑和他的同班小朋友“行恶”事件:排斥弱势群体佑佑病了,戴着大口罩来到幼儿园,老师对大家说:“小朋友们,佑佑今天感冒了,我们一起来好好关心他、照顾他,好不好?”小朋友们看着佑佑的大口罩,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佑佑像往常一样跑向好朋友安安:“安安,给你看爸爸昨晚买给我的悠悠球!”没想到安安反射性地弹开了:“你有病,不要过来!”佑佑愣在一旁,孤独地捧着悠悠球坐了一个上午。午饭时间到了,小朋友们成群结队来到饭桌前,佑佑也小心翼翼地坐下,摘下口罩准备吃饭。同桌的元元一见佑佑摘下口罩,立刻尖叫起来:“不要坐在这里!你会传染给我们的!”其他小朋友也厌嫌地看着佑佑,不让佑佑坐在自己身边。感 言:患了伤病的小伙伴是集体中的“弱势分子” ,理应得到同情和关爱,但佑佑在幼儿园的一天却充满了无助和难堪。不少孩子将病痛、残疾、或者甚至只是倒霉的小伙伴列入了“隔离”队伍,在排斥和嘲弄之下,突显出这些孩子日渐冷漠、自私、缺乏同情的心。场景二:地点:院子出镜孩子:东东和小朋友们“行恶”事件:对小动物的麻木残忍东东和小朋友们在院子里踢球,有人起哄说:“谁能瞄准踢中王爷爷家屋檐下的燕子窝?”正玩得兴高采烈的东东大喊了一声:“我!”随后一个飞脚“砰”的一声,两只雏燕随着球一起滚落到地上,痛苦地拍动着羽翼未丰的翅膀。小朋友们兴奋地围上去,拿起小石块扔雏燕玩。感 言: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天真无邪的孩子对弱小生灵原本应抱有天生的亲切感和爱心,但是东东及小伙伴们“不知轻重”的冷漠表现却让我们感到无比心寒。其间流露的爱心缺失、麻木和残忍,难道仅仅归咎于孩子们的“不懂事”和“淘气”?场景三:地点:小区广场出镜孩子:康康和小哥哥“行恶”事件:暴戾的报复战小区广场上,康康和小哥哥打起架来。事情原本是小哥哥挑起的:他看见了康康漂亮的滑板车,想借来玩,康康不干,小哥哥就仗着自己的身高优势一把推倒了康康,抢过滑板车。康康自然不甘心受欺负,三番五次挥拳冲上前,却都被小哥哥轻易反击回来。小哥哥还对康康挑衅说:“你要是没本事拿回滑板车,它就归我了!”康康气得满脸通红,小拳头攥得紧紧的。这时,他看见小哥哥滑着滑板车靠近了大台阶的边上,就猛地朝小哥哥冲去,狠狠一推!来不及躲避的小哥哥尖叫一声,连着滑板车一起摔下了十几级的台阶感 言:本来只是孩子之间平常的争执和打闹,占理一方的康康却没有采取正确的途径去为自己争回权益,反而采取了极端手段,最终酿成伤害事故。孩子对问题的错误处理反映了其认知上的缺陷,恶意的暴戾行为背后是一颗温和、善良心灵的流失。剖析:孩子为何性不善?文/姚 远病毒一号:家长行为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本身就对孩子是否需要善良心存犹豫虽然知道善良是人际和谐的根本,但又生怕孩子会因为不合时宜的善良而导致软弱吃亏。家长对孩子面面俱到的保护和“非常态”事故的提醒,如提妨患者传染疾病,陌生人搭讪时不要回应等等,早早为孩子的心灵竖起了壁垒,无形中给孩子种下自私、冷漠的性格之因,这些都是善良之心的天敌。另一方面,家长是孩子的教育者及指航仪,孩子的一切行为发展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家长的粗暴会使孩子暴戾,家长的尖锐会使孩子刻薄,家长的软弱会使孩子消极,家长的冷漠会使孩子恶劣。病毒二号:恶作剧心态的萌芽从孩子的心态上来看,有的时候他只是想引起人们的注意,以为恶作剧是赢得别人注意的方式,尤其当得到同伴的附和及赞赏时,孩子更觉从中获得无比的快感。他们折断花木、虐打小动物、嘲笑弱势群体,往往认为只是参与了一场游戏,而不知道自己表现出了错误及恶意的行为。孩子的“不知轻重”反映出他们缺乏道德界限,忽视了“劣行”为他人带来的伤害。这样的孩子若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教育,最终则有可能走向冷漠、暴戾和残忍,发生诸如早前硫酸泼熊、虐猫等令人心寒发指的事件。病毒三号:不良环境的污染侵蚀社会不良风气对孩子的渗透也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欺骗、虚假、冷漠、暴力等实例对他们价值观的影响,远比书本上千篇一律、空洞平淡的劝善童话要生动得多。当孩子们知道现在街上的乞丐大多是团伙骗乞,路见不平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后才能决定是否挺身而出,酒楼食肆的野生动物比山林里多得多,过马路时来扶老奶奶的陌生人可能就是伺机下手的小偷时,他们的善良及热忱也在社会不良风气的阴霾中逐渐被冲淡、消散。支招:如何培养孩子“从善如流”文/林 嘉善良是包含很深内涵的概念,不仅表现在孩子的行为举止、待人处世上,对孩子的内心、观念也有严格要求,包括了丰富的爱心、由衷的同情心、坦率的宽容心以及坚定的抗恶决心。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善良学习,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充满善心和爱心的人呢?让孩子接触宣扬真善美的卡通片及书籍当下,许多为孩子“度身订做”的卡通、书籍并没有很好地承担传播真善美的职责,也没有将重点放在描写温情和童真上,跳跃的排版、浓重的色彩、过分渲染暴力手段等等潮流,对孩子的心智发展及善良心态无疑是不利的。正因如此,家长要为孩子把好关,细心筛选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卡通及书籍,如西游记 (告诉孩子什么是正义与理想) 、宝莲灯 (教孩子懂得信念与亲情) 、 花仙子(让孩子明白了善良与勇气是通向成功最好的钥匙)以身作则,当孩子受到外界污染时及时引导家长是孩子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对象,作为参照标准及学习榜样,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在孩子心里烙下印象, “善良示例”的模范作用也不例外。有的家长认为,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大人面对的环境及问题毕竟比孩子所接触的复杂,很难在孩子面前时刻示范绝对的“善良标准” 。其实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孩子自然会在成长中逐渐熟悉社会规则及人情世故,一味为孩子的心灵竖起壁垒,将孩子的体验与真情隔绝,使他体会不到助人为乐的成就感,感受不到无私奉献的满足感,反而对孩子日后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利,毕竟生活中善良之光闪烁的地方仍然是主流。但当孩子真的受到来自外界的恶性影响、不当污染时,帮助孩子辨明是非,坚定地站在善良与正义的一方,家长更是责无旁贷。留心孩子的成长环境及伙伴间的互相影响切勿忽视来自孩子身边的力量,当孩子认识第一位邻居,结识幼儿园里的第一位小朋友,就标志着开始踏入人际交往圈子,独立面对社会,独立思考问题。当孩子以自身并不圆熟的视角开始解读世界时,起初总是很容易产生“趋众心理” ,被身边的人和事所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好是坏,是善是恶。这时,家长便需要随时留意孩子的细微变化,熟悉他的生活圈子,了解孩子的习惯及喜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环境及伙伴能相互带动,一起进步;当不良的风气、伙伴或意识出现时,家长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做好孩子合格的“监护者” 。为孩子营造表达善意的实践机会,赏识孩子的善良举动理论及意识的灌溉永远不及实践机会的力量大、影响深,在关注孩子“善心”的同时,别忘了为孩子营造表达“善行”的机会。善良是品德,只有将其化为具体的实践,才能体现价值所在。家长在具体操作时,不要把善良行为上升到太神圣的高度,这会让孩子误以为,只有发生重大事件或原则性分歧时才需要表现善良。不妨从身边小事开始教育,例如,当爸爸下班时,主动为其端来热茶,表示爱心;当妈妈生病时,帮忙分担一些家务,表示体贴及理解;当看到老奶奶行动不便时,上前搀扶、耐心引路,表示乖巧和懂事;当看到大孩子欺负小弟弟小妹妹时,上前劝说阻止,表示正义及勇敢久而久之,孩子便会熟知表达善意的行为方式,养成行善的习惯。同时,当孩子做了体现善良的行为时,家长要适时夸奖,赏识孩子的善良举动,真诚的鼓励能让孩子体会到满足感及成就感,明白善良是好孩子的必备品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学会互助及感恩这“两心”就像善良的左膀和右臂,是衡量善良与否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也是孩子的“善良教育”中的重点学习课程之一。由于成长环境的单一,大多数独生孩子们的自我观念较重,遇事自然优先考虑自己,常常忽略他人的处境及需要,而且难免带有高傲、自私的劣习,觉得人人为我是天经地义。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及爱心最大的拦路虎。为了使孩子学习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心怀慈悲,对人对事常怀感激之心,家长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培养。常给孩子讲些蕴含哲理的小故事,引导他向善;多让孩子与同龄人接触,让他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和平等的个体;以孩子的名义带领他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让他体会助人的乐趣;当孩子得到来自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时,适时教育他表达感激。让孩子明白,生活总是在真善美之间不断流动及循环,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参与及推动。编后语:用关爱培养孩子的“莲花品质”善良是由内到外,由心灵到行为的重要准则,而非一个虚幻空泛的口头概念,它有着具体的行为标准及现实意义。在孩子的人生画卷中,家长担任着起草框架的职责,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孩子品德的教育,对真善美的引导。什么才是孩子善良教育的强心针呢?专家建议家长用关爱引领孩子回归善良本性。日常生活中,家长向孩子表达关爱的方式有许多:以身作则,给予孩子的种种帮助必须具有正面意义;对孩子的善良表现适时赞美,对错误也要及时批评指正;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重视,信任孩子,了解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透过语言动作,让孩子体会家长的关爱;等等。我们的愿望是,从今天起到永远,每个孩子都心怀一颗善良正直的心,养成“莲花品质” ,告别劣童标签,健康成长,愉快生活,为美好的世界注入清新及爱意!“人之初,性本善”原是我们从小熟知的规训,但今天孩子们的种种行为表现却正日渐远离善良的标准线,以致连专家也忧心忡忡。据北京晚报报道,XX 年初,XX 市妇联等部门举办的“母亲教育与和谐社会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就曾急切地提出: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确,不难预测,当孩子小时候的“行恶”逐渐演变为长大后的“人性扭曲”时,社会将是一种什么现象。因此,为警醒家长从小重视孩子“善良教育”这一课,也为孩子的明天创设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我们决定做本期的在线专题采访实录: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坏”场景一:地点:幼儿园出镜孩子:佑佑和他的同班小朋友“行恶”事件:排斥弱势群体佑佑病了,戴着大口罩来到幼儿园,老师对大家说:“小朋友们,佑佑今天感冒了,我们一起来好好关心他、照顾他,好不好?”小朋友们看着佑佑的大口罩,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佑佑像往常一样跑向好朋友安安:“安安,给你看爸爸昨晚买给我的悠悠球!”没想到安安反射性地弹开了:“你有病,不要过来!”佑佑愣在一旁,孤独地捧着悠悠球坐了一个上午。午饭时间到了,小朋友们成群结队来到饭桌前,佑佑也小心翼翼地坐下,摘下口罩准备吃饭。同桌的元元一见佑佑摘下口罩,立刻尖叫起来:“不要坐在这里!你会传染给我们的!”其他小朋友也厌嫌地看着佑佑,不让佑佑坐在自己身边。感 言:患了伤病的小伙伴是集体中的“弱势分子” ,理应得到同情和关爱,但佑佑在幼儿园的一天却充满了无助和难堪。不少孩子将病痛、残疾、或者甚至只是倒霉的小伙伴列入了“隔离”队伍,在排斥和嘲弄之下,突显出这些孩子日渐冷漠、自私、缺乏同情的心。场景二:地点:院子出镜孩子:东东和小朋友们“行恶”事件:对小动物的麻木残忍东东和小朋友们在院子里踢球,有人起哄说:“谁能瞄准踢中王爷爷家屋檐下的燕子窝?”正玩得兴高采烈的东东大喊了一声:“我!”随后一个飞脚“砰”的一声,两只雏燕随着球一起滚落到地上,痛苦地拍动着羽翼未丰的翅膀。小朋友们兴奋地围上去,拿起小石块扔雏燕玩。感 言: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天真无邪的孩子对弱小生灵原本应抱有天生的亲切感和爱心,但是东东及小伙伴们“不知轻重”的冷漠表现却让我们感到无比心寒。其间流露的爱心缺失、麻木和残忍,难道仅仅归咎于孩子们的“不懂事”和“淘气”?场景三:地点:小区广场出镜孩子:康康和小哥哥“行恶”事件:暴戾的报复战小区广场上,康康和小哥哥打起架来。事情原本是小哥哥挑起的:他看见了康康漂亮的滑板车,想借来玩,康康不干,小哥哥就仗着自己的身高优势一把推倒了康康,抢过滑板车。康康自然不甘心受欺负,三番五次挥拳冲上前,却都被小哥哥轻易反击回来。小哥哥还对康康挑衅说:“你要是没本事拿回滑板车,它就归我了!”康康气得满脸通红,小拳头攥得紧紧的。这时,他看见小哥哥滑着滑板车靠近了大台阶的边上,就猛地朝小哥哥冲去,狠狠一推!来不及躲避的小哥哥尖叫一声,连着滑板车一起摔下了十几级的台阶感 言:本来只是孩子之间平常的争执和打闹,占理一方的康康却没有采取正确的途径去为自己争回权益,反而采取了极端手段,最终酿成伤害事故。孩子对问题的错误处理反映了其认知上的缺陷,恶意的暴戾行为背后是一颗温和、善良心灵的流失。剖析:孩子为何性不善?文/姚 远病毒一号:家长行为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本身就对孩子是否需要善良心存犹豫虽然知道善良是人际和谐的根本,但又生怕孩子会因为不合时宜的善良而导致软弱吃亏。家长对孩子面面俱到的保护和“非常态”事故的提醒,如提妨患者传染疾病,陌生人搭讪时不要回应等等,早早为孩子的心灵竖起了壁垒,无形中给孩子种下自私、冷漠的性格之因,这些都是善良之心的天敌。另一方面,家长是孩子的教育者及指航仪,孩子的一切行为发展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家长的粗暴会使孩子暴戾,家长的尖锐会使孩子刻薄,家长的软弱会使孩子消极,家长的冷漠会使孩子恶劣。病毒二号:恶作剧心态的萌芽从孩子的心态上来看,有的时候他只是想引起人们的注意,以为恶作剧是赢得别人注意的方式,尤其当得到同伴的附和及赞赏时,孩子更觉从中获得无比的快感。他们折断花木、虐打小动物、嘲笑弱势群体,往往认为只是参与了一场游戏,而不知道自己表现出了错误及恶意的行为。孩子的“不知轻重”反映出他们缺乏道德界限,忽视了“劣行”为他人带来的伤害。这样的孩子若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教育,最终则有可能走向冷漠、暴戾和残忍,发生诸如早前硫酸泼熊、虐猫等令人心寒发指的事件。病毒三号:不良环境的污染侵蚀社会不良风气对孩子的渗透也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欺骗、虚假、冷漠、暴力等实例对他们价值观的影响,远比书本上千篇一律、空洞平淡的劝善童话要生动得多。当孩子们知道现在街上的乞丐大多是团伙骗乞,路见不平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后才能决定是否挺身而出,酒楼食肆的野生动物比山林里多得多,过马路时来扶老奶奶的陌生人可能就是伺机下手的小偷时,他们的善良及热忱也在社会不良风气的阴霾中逐渐被冲淡、消散。支招:如何培养孩子“从善如流”文/林 嘉善良是包含很深内涵的概念,不仅表现在孩子的行为举止、待人处世上,对孩子的内心、观念也有严格要求,包括了丰富的爱心、由衷的同情心、坦率的宽容心以及坚定的抗恶决心。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善良学习,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充满善心和爱心的人呢?让孩子接触宣扬真善美的卡通片及书籍当下,许多为孩子“度身订做”的卡通、书籍并没有很好地承担传播真善美的职责,也没有将重点放在描写温情和童真上,跳跃的排版、浓重的色彩、过分渲染暴力手段等等潮流,对孩子的心智发展及善良心态无疑是不利的。正因如此,家长要为孩子把好关,细心筛选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卡通及书籍,如西游记 (告诉孩子什么是正义与理想) 、宝莲灯 (教孩子懂得信念与亲情) 、 花仙子(让孩子明白了善良与勇气是通向成功最好的钥匙)以身作则,当孩子受到外界污染时及时引导家长是孩子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对象,作为参照标准及学习榜样,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在孩子心里烙下印象, “善良示例”的模范作用也不例外。有的家长认为,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大人面对的环境及问题毕竟比孩子所接触的复杂,很难在孩子面前时刻示范绝对的“善良标准” 。其实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孩子自然会在成长中逐渐熟悉社会规则及人情世故,一味为孩子的心灵竖起壁垒,将孩子的体验与真情隔绝,使他体会不到助人为乐的成就感,感受不到无私奉献的满足感,反而对孩子日后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利,毕竟生活中善良之光闪烁的地方仍然是主流。但当孩子真的受到来自外界的恶性影响、不当污染时,帮助孩子辨明是非,坚定地站在善良与正义的一方,家长更是责无旁贷。留心孩子的成长环境及伙伴间的互相影响切勿忽视来自孩子身边的力量,当孩子认识第一位邻居,结识幼儿园里的第一位小朋友,就标志着开始踏入人际交往圈子,独立面对社会,独立思考问题。当孩子以自身并不圆熟的视角开始解读世界时,起初总是很容易产生“趋众心理” ,被身边的人和事所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好是坏,是善是恶。这时,家长便需要随时留意孩子的细微变化,熟悉他的生活圈子,了解孩子的习惯及喜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环境及伙伴能相互带动,一起进步;当不良的风气、伙伴或意识出现时,家长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做好孩子合格的“监护者” 。为孩子营造表达善意的实践机会,赏识孩子的善良举动理论及意识的灌溉永远不及实践机会的力量大、影响深,在关注孩子“善心”的同时,别忘了为孩子营造表达“善行”的机会。善良是品德,只有将其化为具体的实践,才能体现价值所在。家长在具体操作时,不要把善良行为上升到太神圣的高度,这会让孩子误以为,只有发生重大事件或原则性分歧时才需要表现善良。不妨从身边小事开始教育,例如,当爸爸下班时,主动为其端来热茶,表示爱心;当妈妈生病时,帮忙分担一些家务,表示体贴及理解;当看到老奶奶行动不便时,上前搀扶、耐心引路,表示乖巧和懂事;当看到大孩子欺负小弟弟小妹妹时,上前劝说阻止,表示正义及勇敢久而久之,孩子便会熟知表达善意的行为方式,养成行善的习惯。同时,当孩子做了体现善良的行为时,家长要适时夸奖,赏识孩子的善良举动,真诚的鼓励能让孩子体会到满足感及成就感,明白善良是好孩子的必备品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学会互助及感恩这“两心”就像善良的左膀和右臂,是衡量善良与否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也是孩子的“善良教育”中的重点学习课程之一。由于成长环境的单一,大多数独生孩子们的自我观念较重,遇事自然优先考虑自己,常常忽略他人的处境及需要,而且难免带有高傲、自私的劣习,觉得人人为我是天经地义。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及爱心最大的拦路虎。为了使孩子学习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心怀慈悲,对人对事常怀感激之心,家长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培养。常给孩子讲些蕴含哲理的小故事,引导他向善;多让孩子与同龄人接触,让他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和平等的个体;以孩子的名义带领他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让他体会助人的乐趣;当孩子得到来自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时,适时教育他表达感激。让孩子明白,生活总是在真善美之间不断流动及循环,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参与及推动。编后语:用关爱培养孩子的“莲花品质”善良是由内到外,由心灵到行为的重要准则,而非一个虚幻空泛的口头概念,它有着具体的行为标准及现实意义。在孩子的人生画卷中,家长担任着起草框架的职责,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孩子品德的教育,对真善美的引导。什么才是孩子善良教育的强心针呢?专家建议家长用关爱引领孩子回归善良本性。日常生活中,家长向孩子表达关爱的方式有许多:以身作则,给予孩子的种种帮助必须具有正面意义;对孩子的善良表现适时赞美,对错误也要及时批评指正;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重视,信任孩子,了解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透过语言动作,让孩子体会家长的关爱;等等。我们的愿望是,从今天起到永远,每个孩子都心怀一颗善良正直的心,养成“莲花品质” ,告别劣童标签,健康成长,愉快生活,为美好的世界注入清新及爱意!“人之初,性本善”原是我们从小熟知的规训,但今天孩子们的种种行为表现却正日渐远离善良的标准线,以致连专家也忧心忡忡。据北京晚报报道,XX 年初,XX 市妇联等部门举办的“母亲教育与和谐社会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就曾急切地提出: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确,不难预测,当孩子小时候的“行恶”逐渐演变为长大后的“人性扭曲”时,社会将是一种什么现象。因此,为警醒家长从小重视孩子“善良教育”这一课,也为孩子的明天创设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我们决定做本期的在线专题采访实录: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坏”场景一:地点:幼儿园出镜孩子:佑佑和他的同班小朋友“行恶”事件:排斥弱势群体佑佑病了,戴着大口罩来到幼儿园,老师对大家说:“小朋友们,佑佑今天感冒了,我们一起来好好关心他、照顾他,好不好?”小朋友们看着佑佑的大口罩,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佑佑像往常一样跑向好朋友安安:“安安,给你看爸爸昨晚买给我的悠悠球!”没想到安安反射性地弹开了:“你有病,不要过来!”佑佑愣在一旁,孤独地捧着悠悠球坐了一个上午。午饭时间到了,小朋友们成群结队来到饭桌前,佑佑也小心翼翼地坐下,摘下口罩准备吃饭。同桌的元元一见佑佑摘下口罩,立刻尖叫起来:“不要坐在这里!你会传染给我们的!”其他小朋友也厌嫌地看着佑佑,不让佑佑坐在自己身边。感 言:患了伤病的小伙伴是集体中的“弱势分子” ,理应得到同情和关爱,但佑佑在幼儿园的一天却充满了无助和难堪。不少孩子将病痛、残疾、或者甚至只是倒霉的小伙伴列入了“隔离”队伍,在排斥和嘲弄之下,突显出这些孩子日渐冷漠、自私、缺乏同情的心。场景二:地点:院子出镜孩子:东东和小朋友们“行恶”事件:对小动物的麻木残忍东东和小朋友们在院子里踢球,有人起哄说:“谁能瞄准踢中王爷爷家屋檐下的燕子窝?”正玩得兴高采烈的东东大喊了一声:“我!”随后一个飞脚“砰”的一声,两只雏燕随着球一起滚落到地上,痛苦地拍动着羽翼未丰的翅膀。小朋友们兴奋地围上去,拿起小石块扔雏燕玩。感 言: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天真无邪的孩子对弱小生灵原本应抱有天生的亲切感和爱心,但是东东及小伙伴们“不知轻重”的冷漠表现却让我们感到无比心寒。其间流露的爱心缺失、麻木和残忍,难道仅仅归咎于孩子们的“不懂事”和“淘气”?场景三:地点:小区广场出镜孩子:康康和小哥哥“行恶”事件:暴戾的报复战小区广场上,康康和小哥哥打起架来。事情原本是小哥哥挑起的:他看见了康康漂亮的滑板车,想借来玩,康康不干,小哥哥就仗着自己的身高优势一把推倒了康康,抢过滑板车。康康自然不甘心受欺负,三番五次挥拳冲上前,却都被小哥哥轻易反击回来。小哥哥还对康康挑衅说:“你要是没本事拿回滑板车,它就归我了!”康康气得满脸通红,小拳头攥得紧紧的。这时,他看见小哥哥滑着滑板车靠近了大台阶的边上,就猛地朝小哥哥冲去,狠狠一推!来不及躲避的小哥哥尖叫一声,连着滑板车一起摔下了十几级的台阶感 言:本来只是孩子之间平常的争执和打闹,占理一方的康康却没有采取正确的途径去为自己争回权益,反而采取了极端手段,最终酿成伤害事故。孩子对问题的错误处理反映了其认知上的缺陷,恶意的暴戾行为背后是一颗温和、善良心灵的流失。剖析:孩子为何性不善?文/姚 远病毒一号:家长行为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本身就对孩子是否需要善良心存犹豫虽然知道善良是人际和谐的根本,但又生怕孩子会因为不合时宜的善良而导致软弱吃亏。家长对孩子面面俱到的保护和“非常态”事故的提醒,如提妨患者传染疾病,陌生人搭讪时不要回应等等,早早为孩子的心灵竖起了壁垒,无形中给孩子种下自私、冷漠的性格之因,这些都是善良之心的天敌。另一方面,家长是孩子的教育者及指航仪,孩子的一切行为发展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家长的粗暴会使孩子暴戾,家长的尖锐会使孩子刻薄,家长的软弱会使孩子消极,家长的冷漠会使孩子恶劣。病毒二号:恶作剧心态的萌芽从孩子的心态上来看,有的时候他只是想引起人们的注意,以为恶作剧是赢得别人注意的方式,尤其当得到同伴的附和及赞赏时,孩子更觉从中获得无比的快感。他们折断花木、虐打小动物、嘲笑弱势群体,往往认为只是参与了一场游戏,而不知道自己表现出了错误及恶意的行为。孩子的“不知轻重”反映出他们缺乏道德界限,忽视了“劣行”为他人带来的伤害。这样的孩子若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教育,最终则有可能走向冷漠、暴戾和残忍,发生诸如早前硫酸泼熊、虐猫等令人心寒发指的事件。病毒三号:不良环境的污染侵蚀社会不良风气对孩子的渗透也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欺骗、虚假、冷漠、暴力等实例对他们价值观的影响,远比书本上千篇一律、空洞平淡的劝善童话要生动得多。当孩子们知道现在街上的乞丐大多是团伙骗乞,路见不平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后才能决定是否挺身而出,酒楼食肆的野生动物比山林里多得多,过马路时来扶老奶奶的陌生人可能就是伺机下手的小偷时,他们的善良及热忱也在社会不良风气的阴霾中逐渐被冲淡、消散。支招:如何培养孩子“从善如流”文/林 嘉善良是包含很深内涵的概念,不仅表现在孩子的行为举止、待人处世上,对孩子的内心、观念也有严格要求,包括了丰富的爱心、由衷的同情心、坦率的宽容心以及坚定的抗恶决心。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善良学习,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充满善心和爱心的人呢?让孩子接触宣扬真善美的卡通片及书籍当下,许多为孩子“度身订做”的卡通、书籍并没有很好地承担传播真善美的职责,也没有将重点放在描写温情和童真上,跳跃的排版、浓重的色彩、过分渲染暴力手段等等潮流,对孩子的心智发展及善良心态无疑是不利的。正因如此,家长要为孩子把好关,细心筛选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卡通及书籍,如西游记 (告诉孩子什么是正义与理想) 、宝莲灯 (教孩子懂得信念与亲情) 、 花仙子(让孩子明白了善良与勇气是通向成功最好的钥匙)以身作则,当孩子受到外界污染时及时引导家长是孩子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对象,作为参照标准及学习榜样,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在孩子心里烙下印象, “善良示例”的模范作用也不例外。有的家长认为,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大人面对的环境及问题毕竟比孩子所接触的复杂,很难在孩子面前时刻示范绝对的“善良标准” 。其实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孩子自然会在成长中逐渐熟悉社会规则及人情世故,一味为孩子的心灵竖起壁垒,将孩子的体验与真情隔绝,使他体会不到助人为乐的成就感,感受不到无私奉献的满足感,反而对孩子日后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利,毕竟生活中善良之光闪烁的地方仍然是主流。但当孩子真的受到来自外界的恶性影响、不当污染时,帮助孩子辨明是非,坚定地站在善良与正义的一方,家长更是责无旁贷。留心孩子的成长环境及伙伴间的互相影响切勿忽视来自孩子身边的力量,当孩子认识第一位邻居,结识幼儿园里的第一位小朋友,就标志着开始踏入人际交往圈子,独立面对社会,独立思考问题。当孩子以自身并不圆熟的视角开始解读世界时,起初总是很容易产生“趋众心理” ,被身边的人和事所影响,无论这种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省通海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云南省建水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云南省福贡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梦想总会实现!中英互译
- 河北省威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GB∕T 44927-2024 《知识管理体系 要求》之22:9绩效评价-9.2内部审核专业深度解读和应用指导材料(雷泽佳编制-2025A0)
- 2025版淘宝商家网络营销与推广合同
- 2025房地产分销合作协议范本:精准营销服务
- 2025年度食品行业展会代理服务合作协议书
- 2025年二婚离婚协议书起草及执行细则范本
- 维生素D与女性生殖健康的预防
- DB13-T 5838-2023大型会展活动临建设施安全、绿色管理通用要求
-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
- 材料风险调差表
- (订正版)全面质量管理知识习题集大全(含答案)
- 武汉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报告
- 主变压器安装施工方案完整版本
- 高中音乐-《国歌里的故事》教学课件设计
- 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丛书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
- 大众Polo 2014款说明书
- 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