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_第1页
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_第2页
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 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 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著,创造性的提出了 “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 365 味中药,提 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 六经辨证;金匮要略 脏腑辨证。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共载经典方剂 323 首,又为中 医方剂之祖。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晋、隋、唐时期。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新修本草,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制定并颁布的药典。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将病因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刘河间)倡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治以寒凉清热 寒凉派。 张从正(张子和)倡“攻邪”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攻邪三法 攻邪派。 李 杲(李东垣),强调“胃气”的作用,“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主温补脾胃 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治以滋阴降火养阴派。 (3)明、清时期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 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 (4)近代和现代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倡导中西结合。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 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 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2、辨证论治 (1)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 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 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 系等病理本质内容。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 衰)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