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第四章复习笔记_第1页
2017年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第四章复习笔记_第2页
2017年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第四章复习笔记_第3页
2017年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第四章复习笔记_第4页
2017年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第四章复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 年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第四章复习笔记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及意义 1.过氧化酶染色(POX) (1)原理 血细胞内的过氧化酶分解 H2O2 ,释出初生态氧,使无色联苯胺氧化成蓝色联苯胺, 后者进一步变成棕黑色化合物,沉着于胞质内。 (2)结果判断 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一)无颗粒。()颗粒细小、弥散分布。 (+)颗粒较粗、局灶分布。(+)颗粒粗大、密集、分布较广,占胞质的 1/22/3。(+)颗粒粗大、成团块,几乎布满胞质。(+)颗粒成团块状,充满胞质, 并覆盖胞核。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原始粒细胞大多呈阴性反应,有的可出现少量蓝黑色颗粒。自早幼粒 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随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的程度逐渐增强。中性分 叶核粒细胞为强阳性反应,嗜酸性粒细胞阳性反应的程度最强,其阳性颗粒比中性粒细胞 粗大,有折光性,嗜碱性粒细胞呈阴性反应。 2)单核细胞系统: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反应,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反应, 阳性颗粒少而细小,弥散分布,有的也可呈阴性反应。 3)其他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幼红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均呈阴性 反应。有的吞噬细胞可呈阳灶反应。 图 17 引自刘志洁、黄文源主编:实用临床血液细胞学图谱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1 月第 1 版 (4)临床意义 1)帮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可呈阳 性反应,阳性颗粒一般较多,较粗大,常呈局限性分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原始淋 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均呈阴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单核细胞呈阴 性反应,有时虽少数可呈弱阳性反应,但阳性颗粒少而细小,常弥散分布。小型原始粒 细胞和原始淋巴细胞不易区别,如果小型原始细胞呈过氧化物酶阳性反应,可确定为小型 原始粒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时须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鉴别,如果白血病细 胞呈过氧化物酶强阳性反应,应确定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有 时须与组织细胞白血病或恶性组织细胞病鉴别,异常组织细胞的过氧化物酶呈阴性反应, 而白血病性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反应。 图 18 POX 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鉴别诊断,急粒为阳性,一般颗 粒多粗大。急淋呈阴性反应。而急单多为阴性,有时也为阳性,但阳性颗粒小,弥散分布。 2)成熟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活性增高: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感 染(特别是化脓菌感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活性减低:可见 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放射病及退化性中性粒细胞。 2.过碘酸-雪夫反应(糖原染色、PAS) (1)原理 过碘酸是氧化剂,使含乙二醇的多糖类物质氧化,形成双醛基。醛基与雪夫试剂中的 无色品红结合,形成紫红色化合物,附着在含有多糖类的胞质中。红色的深浅与细胞内能 放应的乙二醇基的量成正比。 (2)结果判断 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红色颗粒、块状或呈弥漫状红色。(-)胞质无色,无颗粒。 (+)胞质淡红色或有少量红色颗粒,通常10 个颗粒。 (+)胞质红色或有 10 个以上红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 色颗粒。(+)胞质呈暗红色或有粗大红色颗粒,可出现红色块状。(+)胞质呈紫红 色或有粗大红色块状。 图 19 引自刘志洁、黄文源主编:实用临床血液细胞学图谱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1 月第 1 版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原始粒细胞为阴性反应;自早幼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均呈阳性 反应,并随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的程度逐渐增强;嗜酸性粒细胞的颗粒本身不着色,而 颗粒之间的胞浆呈红色;嗜碱性粒细胞为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为大小不一的紫红色颗 粒。 2)红细胞系统:幼红细胞和红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3)单核细胞系统:原始单核细胞为阴性反应,幼单核细胞为(+)阳性反应,单核细胞为 (+)(+)阳性反应。有时在胞质的边缘处阳性反应颗粒较粗大。 4)淋巴细胞:大多数淋巴细胞为阴性反应,少数淋巴细胞可呈(+)阳性反应,原始及幼 稚淋巴阳性。 5)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巨核细胞为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为红色颗粒状,有时为红 色块状。血小板为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为细颗粒状,有时为红色小块状。 6)其他细胞:浆细胞一般为阴性反应,少数可呈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为红色细胞 颗粒状。巨噬细胞可呈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为红色细颗粒状。 (4)临床意义 1)红细胞系统:红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幼红细胞可呈阳性反应,有时阳 性反应幼红细胞的百分比增高,阳性反应的程度也很强,有时红细胞也呈阳性反应。缺 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地中海贫血)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幼红细胞 可呈阳性反应,有时阳性反应幼红细胞的百分比也较高。有时红细胞也可呈阳性反应。 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疾病时,幼红细胞为阴性反应, 有时仅个别幼红细胞呈阳性反应。 2)白细胞系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淋巴细胞的阳性反应物质为红色 粗颗粒状或红色块状,底色不红;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的阳性反应 物质呈均匀分布的红色细颗粒状或呈均匀红色;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单 核细胞的阳性反应物质呈红色细颗粒状,弥散分布,有时在胞浆的边缘处颗粒较粗大。 图 20 PAS 染色(糖原染色、过碘酸-雪夫反应)主要用于 ALL 与 ANLL 的鉴别。ALL 原淋 及幼淋呈颗粒状或均匀红色。急单可呈阳性,但为颗粒状、弥散分布。MDS、红白血病中幼 红可阳性(均匀红色或块状)。 3)其他细胞:帮助鉴别不典型巨核细胞和霍奇金细胞或 Reed- Sternberg 细胞,前 者呈强阳性反应,后者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帮助鉴别戈谢细胞和尼曼-皮克细胞,前者 呈强阳性反应,后者是弱阳性反应,且空泡中心为阴性反应。帮助鉴别白血病细胞和腺 癌骨髓转移的腺癌细胞,后者呈强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为红色细颗粒状或粗颗粒状, 有时呈红色块状。 3.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1)原理(偶氮偶联法):血细胞内的碱性磷酸酶在 pH 9.49.6 的条件下将基质液中的 -磷酸萘酚钠水解,产生 -萘酚与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灰黑色沉淀,定位于酶活性所 在之处。 (2)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灰褐色至深黑色颗粒状或片状沉淀 (一)灰褐色 沉淀,为 0 分。(+)胞质出现灰褐色沉淀,为 1 分。(+)胞质深褐色沉淀,为 2 分。 (+)胞质中已基本充满棕黑色颗粒状沉淀,但密度较低,为 3 分。(+)胞质全被深 黑色团块沉淀所充满,密度高,甚至遮盖胞核,为 4 分。 反应程度 个数 积分 - + 10 20 0 20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 + + + 40 20 10 100(个) 80 60 40 (200 分) 阳性率为 90%,积分值为 200。 (4)参考值: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的积分值为 751。由于各实验室的实 验条件不同,正常值也有差异,应建立本实验室的正常值。这里的正常值仅供参考。 (5)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年龄变化:新生儿 NAP 活性增高,以后下降。儿童期各年龄大致相似, 成年期较儿童期活性减低,老年期更低。应激状态下的变化:紧张、恐惧、激烈运动等 NAP 活性可增高。月经周期中的变化:经前期增高,行经后降低,经后期恢复。妊娠 期的变化:妊娠 23 个月的 NAP 积分值轻度增高,以后逐月增高,分娩时达高峰,产后则 恢复正常。 2)病理性变化:感染:细菌性感染时 NAP 积分值增高。在细菌性感染中球菌性感染 较杆菌性感染为高;在球菌性感染中,急性较慢性为高。病毒性感染时,NAP 积分值一般 无明显变化。因此本染色法有时可帮助鉴别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血液病:慢性粒 细胞白血病的 NAP 积分值明显减低,常为“0”,缓解时 NAP 积分值上升到正常。类白血病 反应时的 NAP 积分值明显增高,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甚至中性晚幼 粒细胞也呈阳性反应。因此本法常用来鉴别慢粒和类白血病反应及观察慢粒疗效的指标之 一;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 NAP 积分值减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 NAP 积分值一般增高, 因此本法可作为鉴别急粒和急淋的方法之一;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 NAP 积分值一般减低, 有时可正常;粒细胞白血病合并细菌性感染时 NAP 积分值可增高,但不如单纯细菌性感染 增高的明显;再生障碍性贫血的 NAP 积分值增高,当病情好转时,NAP 积分值可下降,完 全缓解时 NAP 活性可恢复到正常,因此本法对再障的诊断、疗效观察和估计病情均有一定 意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 NAP 积分值减低,因此本法可作为鉴别阵发性睡眠性血 红蛋白尿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之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 NAP 积分值升高,而继发性 红细胞增多症的 NAP 积分值无明显变化。因此本法可用来鉴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 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 NAP 积分值减低;其他 3)其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和 ACTH 后 NAP 积分值增高。 酯酶染色 酯酶存在于不同的白细胞中,根据不同的底物显示酶的活性,可将酯酶分成三种,包 括萘酚-AS-D 氯乙酸酯酶、-乙酸萘酚酯酶和 -丁酸萘酚酯酶。萘酚-AS-D 氯乙酸酯酶 为粒系细胞所特有,又称特异性酯酶染色。-乙酸萘酚酯酶可存在于多种细胞,故又称非 特异性酯酶染色。-丁酸萘酚酯酶主要存在于单核系细胞中,又称单核细胞酯酶。三种酯 酶染色对不同细胞的识别和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见鉴别有一定意义。下面分别介绍。 4.氯乙酸 AS-D 萘酚酯酶染色(AS-D-NCE) (1)原理血细胞内的氯乙酸 AS-D 萘酚酯酶将基质液中的氯乙酸 AS-D 萘酚水解,产生萘 酚 AS-D,进而与基质液中的坚牢蓝 GBC 偶联,形成不溶性红色沉淀,定位于胞质内。属于 特异性酯酶染色。 (2)结果判断 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红色沉淀:(一)胞质无色。(+)胞质呈淡红色。(+)鲜红 色沉淀布满胞质。(+)深红色沉淀充满胞质。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原始粒细胞为阴性反应或阳性反应,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 均为阳性反映,酶活性并不随细胞的成熟而增强。嗜酸性粒细胞为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为阳性反应。 2)其他血细胞、单核细胞为阴性反应,个别可呈弱阳性反应。淋巴细胞、浆细胞、幼 红细胞和血小板均呈阴性反应。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 (4)临床意义: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可 出现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时,部分白血病细胞可呈阳性反应(原粒和早幼粒)。有些白血病细 胞呈阴性反应(原始单核和幼单核细胞)。 5.-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NAE) (1)原理血细胞内的 -醋酸萘酚酯酶(-NAE)将基质液中的 -醋酸萘酚水解,产生 -萘酚,萘酚再与坚牢蓝 B 偶联,形成不溶性灰黑色或棕黑色沉淀,定位于胞质内。属于 非特异性醋酸染色。 (2)结果判断:染色阳性结果为胞质中出现棕黑色颗粒沉淀。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单核细胞系统原始单核细胞为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为阳 性反应,这种反应可被氟化钠抑制。 2)粒细胞系统各期粒细胞为阴性反应,有时少数粒细胞可呈弱阳性反应,此反应不被 氟化钠抑制。 3)巨核细胞和血小板为阳性反应。 4)其他血细胞幼红细胞和淋巴细胞一般为阴性反应,有时少数细胞也可是弱阳性反应, 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浆细胞为阴性反应。 (4)临床意义 1)帮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原始单核细胞可呈阳性反 应,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大多呈阳性反应,此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抑制率在 50%以上;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原始粒细胞为阴性反应,有时个别白血病原始粒细胞可呈阳 性反应,但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原始淋巴细胞为阴性 反应,有时原始淋巴细胞可出现阳性反应,主要见于 T 细胞型急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 病时,部分原始白血病细胞呈阳性反应,并能被氟化钠抑制,这些白血病细胞可能是单核 细胞系细胞,部分白血病细胞呈阴性反应,可能是粒细胞系细胞。 2)红血病和红白血病:异常幼红细胞可呈阳性反应。 3)巨幼细胞贫血:巨幼细胞也可呈阳性反应。 6.醋酸 AS-D 萘酚酯酶染色(AS-D-NAE)和氟化钠抑制试验 (1)原理:血细胞内的醋酸 AS-D 萘酚酯酶与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蓝色沉淀,定位 于胞质内。氟化钠抑制试验是以相同方法制备 2 份基质液,其中一份加入适量氯化钠,另 一份不加氟化钠作对照。将已固定的 2 张相同标本的涂片混入这 2 种不同基质液中,分别 作醋酸 AS-D 萘酚酯酶染色。属于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用油镜观察计数 100 或 200 个被检细 胞,分别计算出抑制前和抑制后的阳性率和阳性积分,按下述公式计算出抑制率。 抑制率(%)=(抑制前阳性率或阳性积分-抑制后阳性率或阳性积分)/抑制前阳性率或阳 性积分100 所谓抑制是指氟化钠试验的抑制率大于 50%。 (2)结果判断:染色阳性结果为胞质中出现棕黑色颗粒沉淀:(一)无颗粒沉淀,为 0 分。()颗粒少量、稀疏,为 0.5 分。(+)胞质内 1/2 区域出现颗粒沉淀,为 l 分。 (+)胞质内 3/4 区域出现颗粒沉淀,为 2 分。(+)胞质内布满颗粒沉淀,为 3 分。 (+)胞质内充满浓密的颗粒沉淀,为 4 分。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 1)粒细胞系统:原粒细胞为阴性反应或阳性反应,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 为阳性反应,一般为(+)(+),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2)单核细胞系统:原始单核细胞为阴性反应或阳性反应,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均为 阳性反应,一般为(+)(+),此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3)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呈弱阳性反应,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 4)红细胞系统:早期幼红细胞可呈阳性反应,随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程度逐渐减弱, 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5)巨核细胞和血小板:为阳性反应。 (4)临床意义:帮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原始粒细胞 可呈阳性反应,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原始单核细胞可 呈阳性反应,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为阳性反应,此反应被氯化钠抑制。急性粒-单核细胞 白血病时,部分白血病细胞的阳性反应可被氟化钠抑制,部分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7.碱性 -丁酸萘酚酯酶染色( -NBE) (1)原理:血细胞内的 -丁酸萘酚酯酶(-NBE)在 pH 碱性的条件下水解基质液中的 -丁酸萘酚,释放出 -萘酚,后者与基质液中的重氮盐偶联形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 位于细胞质内酶所在的部位。本试验常用的重氮盐为坚牢紫酱 GBC,形成的有色沉淀为红 色。-NBE 主要存在于单核细胞中,其阳性产物能被氟化钠抑制,而其他细胞系列的阳性 产物不能被氟化钠抑制。属于单核细胞酯酶染色。 (2)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中出现蓝色颗粒。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各期粒细胞均呈阴性。 2)单核细胞系统:分化差的原单细胞呈阴性,分化好的原单细胞呈阳性,幼稚及成熟 的单核细胞呈阳性,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3)淋巴细胞系统:外周血的 T 淋巴细胞、非 T 非 B 淋巴细胞可呈阳性,B 淋巴细胞呈 阴性。 4)其他细胞: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组织细胞也可呈阳性, 但不被氟化钠抑制。 (4)临床评价:与 -NAE 染色的临床意义相同,敏感性不如 -NAE,而特异性较 - NAE 高,是急性白血病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 1)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单核系细胞大多数呈阳性, 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一般呈阴性;急性早幼粒细 胞白血病:早幼粒细胞常呈阴性;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部分白血病细胞阳性,部分白 血病细胞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一般呈阴性。 2)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有时须与恶性组织细胞病相鉴别,异常组织细胞也可呈阳性, 但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8.酸性磷酸酶染色(ACP) (1)原理:血细胞内的酸性磷酸酶在酸性条件下,将基质中的磷酸萘酚 AS-BI 水解,释 放萘酚 AS-BI,萘酚 AS-BI 与六偶氮付品红偶联,形成不溶性红色沉淀,定位于胞质内, 如果血细胞的胞质呈红色为阳性反应,无红色为阴性反应。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是用 相同方法制备 2 份基质液,一份再加入适量 L-酒石酸,另一份不加 L-酒石酸。取两张相同 标本的涂片,分别用这 2 种不同基质液作酸性磷酸酶染色。如果血细胞内的酸性磷酸酶耐 L-酒石酸抑制的都呈阳性反应。如果不耐 L-酒石酸抑制的,不加 L-酒石酸的呈阳性反应, 而加 L-酒石酸的呈阴性反应。 (2)结果判断:阳性结果为胞质中出现鲜红色颗粒沉淀:(一)胞质无色。 (+)胞质 出现淡红色颗粒。(+)胞质布满鲜红色颗粒。(+)胞质充满深红色颗粒。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浆细 胞、巨噬细胞呈阳性。 (4)临床意义 1)帮助鉴别戈谢细胞和尼曼-匹克细胞,前者酸性磷酸酶染色为阳性反应,后者为阴性。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 () 2)帮助诊断多毛细胞白血病,多毛细胞白血病时多毛细胞的酸性磷酸酶染色为阳性反 应,此酶耐 L-酒石酸的抑制作用。淋巴肉瘤细胞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淋巴细胞,酸性 磷酸酶染色也呈阳性反应,但此酸可被 L-酒石酸抑制。 3)帮助鉴别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