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 主备人 赵桂兰 教材 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 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 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 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 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 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 对自然、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 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 法。 学情 分析 教学 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语言。 探究有关描写的方法。 领略民族 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重点难 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 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课前 准备 搜集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尝试去进行体验式感悟式 学习。 教 学 设 计 共性备课 个性备课 一、 导语设计: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逢集会 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歌唱,问答,游戏传情等。 那些古老的歌会,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 走进云南的歌会 ,来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 朗读课文,感知文义。 1 播放朗读带,学生低声随读。 2 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多媒体显示字词及释义) 蹲踞(j):蹲或坐。 酬和(h):用诗词应答。 譬喻(p):比如。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龙吟凤哕(hu):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3 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出云 南的民族风情。 三、 合作探究,仔细研读,把握主旨。 1 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在内容上和写法 上有什么不同? 2 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 1 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的人。对演唱 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于情,自然成趣。这一场 面主要写唱歌人所在的优美环境。以环境衬托唱个女孩及其优 美的歌声。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个场面中再写唱歌的盛 况,有全景描绘,也有局部刻画,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 云南的歌会纯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社会,人生于一 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借云南的歌会,传达出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 赞赏。抒写出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 四、 揣摩语言 ,赏析品味。 学生指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加以赏析。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 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去品味。 五、 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潇洒而随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云南的民风,民 俗,风景,风物。展示出云南特有的纯朴自然的风俗人情。如 诗一般含蓄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六、 作业设计: 学唱一首民歌,唱给同学们。搜集沈从文的其他散文去阅读品 味。 课后 反思 课题 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 主备人 赵桂兰 教 学 设 计 共性备课 个性备课 一、导入 沈从文是有名的文学大师,他作品的语言向来为人们所称 道,这节课我们就来赏析一下他那优美抒情的语言。 二、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并说出理由。 三、以下内容若学生没有提及,可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 人物及环境写) 1.学生齐读课文:“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 个对 手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思考、讨论:你觉得作者笔下的云南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 征?作者是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写出人物的这些特征的? 提示:作者写云南妇女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 作者的态度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第三段)如同一幅人物 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2.阅读课后练习二中另一段人物描写,同样思考:这段文 字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来 写? 提示:这一段作者着重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 强烈的感情倾向。为了写出人物的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 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 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3.学生探讨:你喜欢哪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为什么? 4.练习:使用自己喜欢的人物描写方法为班上的一位同学 或老师做画像。 (提示:教师可选择一两位同学的作品在班上朗读,与学 生共同品评.) 5.齐读文章第四段,请学生稍做准备,然后将自己当作 “赶马女孩子”说一说路上的旖旎风光。思考:作者着力描写 美丽的山野风光,其目的是什么呢? 提示:此处的环境描写,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与听觉的 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山坡树林、写花、写鸟、写人,描 绘出一幅充满情趣的山野风光图来。这图给“赶马女孩的歌唱” 创造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 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子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 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另外,山鸟或悠扬或 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 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四、思考 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要怎样才能像 作者一样感受民俗文化的美? 五、作业 阅读自渎课文中的相关文章,写写自己的感受。或者查阅 资料、调查实践,写一篇介绍当地民俗节日的文章。 课后 反思 课题 端午的鸭蛋第一课时 主备人 赵桂兰 教材 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 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 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 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 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 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教学 目标 1、理解文章行文从容、语言优美的风格。 2、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 情感。 重点难 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 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课前 准备 学生: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 2、搜集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教 学 设 计 共性备课 个性备课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以学生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 习。 (参看教参) A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和春节、中秋并列为最重要的三 个节庆。端午节时值夏季,正是疾病开始流行的季节,因此端 午节的由来,可追溯为驱邪避恶,以求身心的平安,后来加入 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更增添了端午节的重要性。 端午节最令人期盼的活动便是划龙舟,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 当天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选手们随着隆隆的鼓声,奋力 向前划,在精彩激烈的赛程中,这传统的习俗得以不断的延续。 为了驱除疾厄,端午节时可见住家门口都挂菖蒲和艾草, 以及钟馗的画像,成人饮雄黄酒,并让小孩身配香包,这 些物品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而台湾的打午时水 的风俗,亦即汲取端午节中午的井水,据说有治病的疗效,此 外,若能在正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道。 端午节最为人熟知的食品便是粽子,这个原本富有纪念意 义的食品,在中国人的巧手制作下,已成为具各种变化,且随 时都能尝到的美食了。 端午节可说是现存的重要节庆中,历史最悠久的。由现代 的眼光看来,祖先对端午节的看法确有其独端午节可说是现存 的重要节庆中,历史最悠久的。由现代的眼光看来,祖先对端 午节的看法确有其独到之处:在这初夏虫疫滋生之际,以端午 节提醒大家做好保健的工作。菖蒲、艾草及雄黄酒固然是传统 避疫保健的方式,现代人应寻求更进步的方式进行保健活动, 延续先人的智能。 B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一定会让大家联想到的传说之一,是诗人 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他提倡要团结其它国家,来 抵抗野心很大的秦国,但是偏偏楚怀王听信了小人的坏话,不 肯听从屈原的劝告,结果被骗到秦国,关了起来,最后并死在 秦国。 继位的楚襄王也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误信屈原有很多坏 处,不但没有听从屈原明智的劝告,还把它从楚国放逐了。 心怀大志,一直为国家大事担心的屈原,因为眼看着国家 急难而无法拯救他的国家、无法实现他的理想,整天都非常忧 愁,常常独自在江边徘徊叹息。有一天,一位在江边钓鱼的渔 夫问他为什么这么失意落魄,屈原叹气的说:举世皆醉唯我 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 心中的感叹和无奈,在这两句话 中都说得很明白了。 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抱着砂石,投汨罗江自杀了。 楚国的人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都不约而同的赶到江边来,想 找寻他们所敬爱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体。为了 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 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 投到江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这就是划 龙舟、包粽子的由来。 屈原投汨羅江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五月五日。大家為了 懷念這位詩人、紀念他的愛國精神,並且提醒在位的人,要能 分辨出小人與忠貞志士說的話;因此,在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 這一天,都會舉行划龍船、包粽子的活動。流傳到今天,大家 都還記得這樣的傳說故事呢! 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什么样的风俗?(生)今天,我们 一起来学习端午的鸭蛋 ,去看看在作者的家乡端午节又是 怎样的景象。 2、介绍作者。 【汪曾祺】 (192O1997) 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 人。1939 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 沈从文的影响。1940 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 年大学毕业后在 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 年起在 文学杂志 、 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 、 复仇 、 绿猫 、 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 1950 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 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 年调北京京剧团(后 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 、 羊舍的夜晚 、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 晚饭花集 、 寂寞与温暖 、 茱萸 集 ,散文集蒲桥集 、 塔上随笔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 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 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 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 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逸。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 l 自然段) ,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 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 23 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 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 46 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 蛋。 端午风俗家乡鸭蛋端午鸭蛋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 有何联系?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 、吃“十 二红” ,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 的习俗。 2、这么多种风俗,那作者是采取了什么样的写作结构把这 些风俗写得一目了然,让你一看就非常清楚呢? (作者采取了总分的结构,先写了各地均有的风俗,再写到 家乡特有的风俗。 ) 3、这些风俗和作者家乡的鸭蛋有关系吗? (有,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特有的风俗,再写到“十 二红” ,写到咸鸭蛋,这才引出下文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 以及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看,先描绘了“端午”的气氛, 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另外,这也是 作者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还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和谐。 )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 2、3 自然段。 1、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 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 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 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 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 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 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这里用多重转折 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 明家乡鸭蛋的“好” 。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 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 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课后 反思 课题 端午的鸭蛋第二课时 主备人 赵桂兰 教 学 设 计 共性备课 个性备课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 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 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 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 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 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 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 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语言风格)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 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 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 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 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 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 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 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 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 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 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倍感亲切。 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汉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 美和艺术韵味。 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 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 现,绘声绘色。 适当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 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 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 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 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 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 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 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 “曾经沧海难为水” 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 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 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 “确实是好” , “我实在瞧不上。 ”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 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 同文化里的文字,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 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 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 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 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 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四、拓展训练 1、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 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 “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 ,让学生了解更多 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2、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 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 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 ”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 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 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 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 重视,1967 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 13 号,并拟 于 2005 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 ”,学习本 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 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 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 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3、 者用诙谐、幽默的笔调,给我们介绍了家乡的鸭蛋, 以及和端午的鸭蛋紧密相连的一段儿时美好的回忆,那在 你的记忆中,童年时代的哪件物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呢? 4、看以下两段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据杂志上的一次名为“老外看中国传统节日印象“的调 查显示: 你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调查结果依次是: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 清明节 但有 13%的外国人把国庆、五一、元旦等法定假日当 作中国传统节日。9%的外国人把龙虾节、螃蟹节、草莓 节等商业节日当作中国的传统节日。6%把情人节当作中 国传统节日。 近来,韩国文化厅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申请材料, 将他们的“端午祭”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民间, 一场“保护端午节”的运动正在掀起。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 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 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 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 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 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课后题。 2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写一段描写介绍中秋节的 文章,以“家乡的中秋节,很多风俗和外地”为开头, 100 字左右。 课后 反思 课题 吆喝第一课时 主备人 赵桂兰 教学 目标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 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 民俗。 重点难 点分析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 学 设 计 共性备课 个性备课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 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 小钹(bo1) 荸荠(bi2 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 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 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 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依旧能引 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 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 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 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 年回国后 ,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 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 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 ”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 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 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 14 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至 3 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 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 4 至 10 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 :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 11 至 14 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 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 1 至 3 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 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 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 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 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 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 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 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 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 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 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 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 ,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 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 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 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后 反思 课题 吆喝第二课时 主备人 赵桂兰 教 学 设 计 共性备课 个性备课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 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 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 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 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 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 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 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 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 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 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 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 “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 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 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 ,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 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 ”“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 ”“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 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 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 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 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 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 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 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 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 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 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后 反思 课题 春酒 主备人 赵桂兰 教学 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 兴高采烈”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领悟作者思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重点难 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的浓浓的思 乡之情。 2、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教 学 设 计 共性备课 个性备课 一、情境导入 听音乐春节序曲 这欢乐、喜庆的音乐声让我们想到了过年。大家喜欢过年 吗?为什么? 今天我们跟随琦君女士去看一下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 的。 二、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三、请大家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琦君 琦君,现当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人。1949 年 赴台,在司法部门工作了 26 年。曾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 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 她是从散文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的。她出版了散文集,小 说集及儿童文学 30 余种,代表作有橘子红了 七月的哀伤 桂花雨 琦君寄小读者等。她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 母女之情,友伴之谊。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 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重点段落、语句,理解课文主旨。 五、重点研读最后一段,拨通全文 围绕“家乡的味道” ,作者写了哪些事?作者仅仅是怀念 家乡的春酒吗? 写了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三件事。 作者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 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 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以忘 记的生活的深情。 六、欣赏课文的细节描写 细节:细小的环节或情节。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情趣的细节, 读一读,议一议。 (每组读两段) (赏析句子可以从它所使用的修辞、用词的准确、表达方 式的运用、蕴含的情意等方面去入手) 教师举例: 1、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 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 “偷偷” “舔” 写出了孩子的好奇。这个细节描写刻画 了“我”的活泼调皮。 2、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 一舔,才过瘾。 ” 这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大 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融洽 温馨。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而这一切都只包蕴 在文中极不起眼的一两个细节中。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细节往往能以小见大,体现人物 性格,表现文章中心。琦君正是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抒 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思。阅读文学作品, 只有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才能充分体味文中的感情,理解文 章的意旨。 七、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八、作业布置。 1、我积累的词语是 2、我找的细节描写是: 我的分析是: 3、我积累的“思乡”名句是 板书设计 春酒 过新年 家乡的味道 喝春酒 民俗美 人情 美 思乡怀旧 喝会酒 课后 反思 课题 俗世奇人 主备人 赵桂兰 教学 目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3 以情景诵读,情节表演,佳句品味,人物分析的形式学习课文 。 4 体会小人物的大智慧,引导学生体会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重点难点分析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 学 设 计 共性备课 个性备 课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 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入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 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 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 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 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 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 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 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 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 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 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 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 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 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 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 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 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 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 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 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 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 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 1 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 。第 2 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 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 3 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 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 4 句,“找乐 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 ,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 。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 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丝绸行业国际标准在促进产业升级中的应用研究考核试卷
- 初三物理中考重点难点解析题集
- HVAC系统维护保养操作规范
- 制造企业车间生产调度规范流程
- 灵活用工结算2025年企业数字化转型报告
- 复合材料粘接层弱化检测非线性超声技术及其优化
- 基于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售后服务体系架构与管理机制研究
- 矿化微环境pH响应-洞察及研究
- 社区急救体系构建-洞察及研究
- 突触可塑性调控-第1篇-洞察及研究
- 医疗器械监管实务
- 旅游景区反恐防爆应急预案
- 实验室隐患排查培训
-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人教新课标版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 浪潮iqt在线测评题及答案
- 中外运社招在线测评题
- 4《给植物画张“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教科版
- 森林防火条例
- GB/T 18802.331-2024低压电涌保护器元件第331部分: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 HG∕T 4693-2014 工业氟硅酸钾
- 保险公司与政府战略合作协议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