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区农村发展局深入贯彻全省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培训会 议精神,于 12 月 11 日召开了技术人员进村技术扶贫动员 会,安排中高级职称以上的 119 名技术人员深入贫困村开 展“一对一”服务,实现贫困村农业技术扶贫全覆盖。 强化科学规划,推进“重实效” 。把产业扶贫规划与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深度衔接,围绕传统优势产 业、粮经与一二三产业互动、现代精心产品、农业部门职 能职责,确立了以优质粮油、芦笋、川明参、果蔬等农业 主导产业,科学编制贫困村产业扶贫规划。 强化技术支持,当好 “排头兵” 。组织全区 119 中层 以上技术职称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 119 个贫困村,开展 “一对一”技术指导和帮扶,当好技术的排头兵。加强技 术指导和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新型经营主体,保证每 个贫困村有 1 名技术明白人。 强化活力创新,培育“新机制” 。加大贫困户成立专 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培育力度,探索建立 “贫困户以承包地入股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与企 业合作经营”模式,鼓励各类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 益联结机制。 强化资金保障,确保“解难题” 。积极争取省、市、 区项目资金的立项安排和对接,加大对贫困人才培养、大 力推进适度规模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解决贫困地区 缺少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风险等难题。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近几年,我县围绕“政府引领、市场导向、大户经营、 企业带动、品牌支撑、科学开发”的发展理念,按照“特 色农业、绿色产品、服务农村、富裕农民”的农业产业扶 贫工作目标,改革投入模式、强化服务支撑、创新体制机 制、完善经营链条,合力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再上新台 阶。主要经验与做法如下: (一)突出规划引领,整合政策项目。每年的全县农村 工作会议和县委一号文件对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进行重点安 排部署,通过统筹规划、政策激励、整合资金,大力推进 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按照“尊重农民意愿,尊重自然规律, 尊重市场规律”的生态扶贫规划理念,县委、县政府先后 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 、 扶持和促进生 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 、 关于加快茶叶产业转型发展的 意见 、 关于加强国有水域养殖使用权管理加快渔业科学 健康发展的意见等多个纲领性文件支持农业产业发展, 推动农业扶贫工作。农业局积极制定农业产业扶贫规划, 指导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保质、保量、适时推进。据统计, 近 5 年,我县累计整合扶贫开发、现代农业、林业、财政、 水利、移民等项目资金近 2 亿元,用于农业产业扶贫工作。 发挥贷款扶持和各种税费优惠政策,引导外出务工创业人 员回乡在农业特色产业领域创业,带动附近农民脱贫致富, 大批回乡创业人员异军突起,成为拉动农业产业扶贫工作 的生力军。 (二)突出企业带动,培植市场主体。按照“培植龙头 带产业,产业建设抓示范”的发展思路,着力培植产业化 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在茶叶产业上,圣水 公司、星梦茶业、裕源公司先后跨入省、市重点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行列,展华农业、友花茶业等一批具有发展潜 力的茶叶企业相继落户竹山,助推我县茶叶形成了红茶、 绿茶、黑茶、工艺茶砖多元深度开发新局面。在药材产业 上,通过外引内联,成功助推天新医药化工公司、鑫源皂 素公司、金九堂生物医药公司跻身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 企业行列,引领湖北神农中药材饮片公司、湖北清大药业 有限公司、陕西秦巴中药材加工有限公司、湖北妙莲天香 生物科技公司成为药材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生物医药产业 集群逐步壮大。在渔业产业上,积极培植东川水产合作社、 堵河渔业合作社、麻家渡鳝鱼合作社、庸康渔业合作社等 水产合作组织,直接惠及库区渔民。引进湖北海丰渔业有 限公司发展水产养殖和加工,实施“名特优水产品生态健 康养殖及深加工项目” ,带动渔民增收致富。由海丰渔业牵 头组建的“竹山县堵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功申报为 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现有社员 3115 人,可实现年 增人均纯收入 XX 元以上。 (三)突出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把改革创新作为 推动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内驱力,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 为依托、以体制创新为手段,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 农场)+农户”的集约化生产道路,强力推进农业产业扶贫 工作。一是有序流转土地,促进规模化生产。按照农民以 土地入股、与企业共赢的产业发展模式,近 3 年茶园流转 面积达到万亩以上(占新建茶园 60%以上)。每年流转土地 8000 亩左右新建药材种植基地(占新建基地面积的 80%以上)。 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有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障稳 定持续增收。二是培育多元经营主体,推进产业化进程。 严格按照运行规范,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 养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以企业为纽带,统一抓经营、抱 团闯市场。全县规模种植或养殖 500 亩以上茶叶、药材、 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及种植大户逐年增多。XX 年,新注册成 立农业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23 家、家庭农场 32 家,为转 变发展方式,引领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三 是打好生态有机牌,实现品牌化战略。充分利用区域优势, 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以“三品一标”认证推动品牌化发展 战略。我县被中国特产之乡宣传暨推荐活动组委会命名为 “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 ,全县 10 家茶叶加工企业通 过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茶、质量安全认证,其中 有机茶认证企业 7 家,食品安全(QS)认证企业 6 家。竹山 肚倍、圣水绿茶分别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圣水毛尖”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 、 “湖北省十 大名茶” 、 “湖北省十五佳有机名茶”等称号, “十星红”红 茶成为中央电视台推广品牌,产品已远销武汉、重庆、成 都、杭州、福建等大中城市。产销互促、多元互动的融合 式发展理念,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四)突出科技服务,提升产业质效。坚持把农技推广 作为产业生命,把科技增效作为首要任务,加速推进农业 产业扶贫工作。茶叶产业上,组织召开无性茶叶基地建设、 春季茶园管理、秋冬茶园管理、茶叶基地播种现场会,推 动产业发展;严把建园质量,坚持科学规划、抽槽换土,投 入基肥,合理密植,确保新建茶园建设一块成功一块,技 术人员对基地实行分片包干,从基地规划、茶园施工、茶 苗移栽、基地播种等全程进行技术指导;聘请省、市知名茶 叶专家来竹山开展茶叶技术培训,指导全县的基地建设、 茶叶生产和产品开发,促进茶叶提质增效。中药材产业上, 每年春秋(冬)播期间,除各示范片明确一名技术干部驻村 包片外,县农业局还依托“阳光工程” 、 “新型职业农民培 育”等项目举办专题培训班,5 年来共培训中药材合作社社 员和中药材示范基地实用人才 XX 多人次,助推地道中药材 产业成为宜种区域药农致富的支柱产业。渔业产业上,依 托库区农技推广中心成立水产技术推广站,在重点乡镇, 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科技支撑体系,形成水产技术 推广与服务网络,使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 池、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全面构建渔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的通道。五年来,累计对渔业从业人员的养殖、捕捞技术 培训 30 余场次,受训人员近 XX 人,为库区渔民创收提供 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 施意见(X 市发201XX 号)和关于开展结对帮扶推进 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X 市办发201XX 号)文件要 求,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X 州是农业大市,贫困村大多地处丘陵山区,发展农 业产业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扶贫立足贫 困村、贫困户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尊 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户主体作用,通过 35 年的努力, 进一步培植壮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使 70%的贫困村加快培 育发展能带动贫困户脱贫、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基 本形成“一村一品”格局;支持贫困户参与农业产业发展, 使 70%的有产业发展愿望、有一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增 收脱贫。 二、产业选择 (一)产业选择的原则 1、坚持主导与特色相结合。围绕所在县域、乡域已 形成的优势主导产业,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也可以根据自 身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条件,选择发展前景好、综合 效益高的特色产业。 2、坚持长效与短平相结合。既注重培育投资少、见 效快的产业项目,又要兼顾发展果树、茶叶等周期较长、 长期受益的产业。 3、坚持种养与经销相结合。在引导贫困户扩大种养 规模、发展种养业的同时,因地因户制宜,支持有条件的 家庭从事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电商等产业。 (二)产业发展的重点 1、高效经作产业。按照适销对路、品种优良的原则, 引导贫困村合理确定主栽品种,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白 莲、烟叶等特色经作种植,脐橙、油茶产业扶贫专项方案 另发,培植壮大一批产业专业村。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 场发展适度连片规模种植,推进农业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 鼓励大户带动、加入专业合作社等途径,扶持贫困户直接 发展高效经作产业。 2、优势畜禽产业。按照可养区、限养区、禁养区 “三区”规划,确定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发展牛羊、家禽、 生猪等优势畜禽产业。发挥各类农业企业引领带动作用, 采用“公司+农户” 、封闭式委托养殖等模式,扶持贫困户 从事一定规模的生猪养殖。鼓励推广生猪土法低成本养殖 技术,扶持贫困户养殖黑猪、藏香猪等特色生猪品种。引 导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肉牛、山羊产业,注重扶 持一些贫困户适度扩大黄母牛养殖。通过大户或专业合作 社,带动贫困户发展家禽养殖。 3、特色水产产业。大力发展青鱼、草鱼、鲢鱼、鳙 鱼等常规水产养殖,积极发展鳗鱼、鲟鱼、生态甲鱼、刺、 斑点叉尾、棘胸蛙、泥鳅等特色水产养殖。对水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好的贫困村,积极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发展 家庭渔场。充分发挥 X 南气候、生态、水质等优势,培育 种苗繁育大户,吸纳带动贫困户参与水产苗种养殖。 4、休闲观光农业。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挖 掘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积极创办农家乐、QQ 农场、美丽 田园等休闲农业业态。鼓励城区附近、郊区、景区周边的 贫困村、贫困户建设优质蔬菜等配套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发展农事体验园、采摘垂钓园。引导贫困户开发地方特色 旅游商品生产,实现游购娱吃住行多环节获利增收。 5、农产品流通业。引导有能力的贫困户直接从事农 产品经销、电子商务和种养相关配套产业。支持农业生产 和流通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 批对接等产销衔接模式,推动与种养基地、贫困户形成稳 固的购销关系。 6、农业品产地加工业。引导贫困户发展分级分类等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现优质优价。鼓励农民合作社、种 养大户、农业企业发展规模农产品的烘干、储藏、包装, 引导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多层次转化增值。 7、高效林业产业。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村新造速生丰 产林、短轮伐期用材林、珍贵树种以及毛竹丰产林。积极 培育林下经济,重点发展林果、林茶、林粮、林药、林菌 等林下种植,林禽、林驯繁、林蜂等林下养殖利用林地面 积。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主要种植桂花、红豆杉、罗 汉松、梅花、茶花等。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生 态旅游;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森林质量;实施水源涵 养林、乡村生态风景林、长珠防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 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改善生态环境。 (三)帮助选准产业 1、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结对帮扶单位及工作队深入 调查研究,根据贫困家庭人口、资源、技能、意愿,帮助 选择好能够带动覆盖多数贫困户的主导产业,于 6 月底前 制定出农业产业发展方案,明确具体产业以及产业布局、 规模、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措施等。 2、结对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干部帮助有劳 动能力、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选准产业项目;引导没有 劳动能力、没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在依法自愿的基 础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流转、入社托管、作价入股, 参与产业发展,从中获得收益。 三、政策措施 (一)扶持政策 1、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对开发扩大 蔬菜、茶叶等基地,具有一定种养规模,辐射带动贫困户 较多的贫困村,倾斜安排项目资金用于改善水、电、路等 基础设施条件。根据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类型、规模等,在 贷款、贴息、种苗补助、综合奖补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 扶助。 2、鼓励贫困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 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支持贫困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 权入股形式与其他农户组建合作社,按规定分红。在贫困 农户自愿的基础上,鼓励流入方优先流转贫困农户的土地。 对流转其它农户土地的贫困户和对流转贫困农户土地的农 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符合补助标准的,在 享受流转一般农户土地补助的同时,增加 50 元/亩的补助。 3、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 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帮助实现就业。对带动贫困户发 展产业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可优先享受 “财政惠农信贷通”政策。对带动贫困户 20 户以上的市级 以上龙头企业,在符合项目申报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安排, 并且按贷款金额 3%的标准给予贴息,贴息额最高不超过 50 万元,省级龙头企业优先推荐申报省农业产业化项目;对新 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名牌产品)的, 一次性分别给予 10 万元和 5 万元的奖励;对市级龙头企业,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申报省级龙头企业。对带动辐射贫困户 发展产业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 在用地、用电、用水、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对获 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的,享受相关补助政策。 4、积极鼓励贫困农户以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各种经营 主体发展产业。鼓励贫困农户以土地、林地、产业发展资 金入股农业企业。鼓励贫困农户组建、加入各种农民合作 社。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创办家庭农(林)场。鼓励贫困户 与其它农户合作,实行联户经营。引导支持贫困农户到农 (林)企业就业。鼓励贫困农户与企业合作发展产业。 5、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基础上,按照资金渠道不变、 用途不变的原则,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等市级以上涉农项目优先向贫困村、贫困户安排。 (二)扶持措施 1、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以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 务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为重点,分类别开展“联 合” 、 “订单” 、 “定向”培训。加强扶贫技术服务队伍建设, 建立畜禽、渔业、水稻、经作、观光农业等市、县级产业 专家库。创新技术服务方式,采取“科技特派团” 、 “特派 员制度” 、 “结队帮扶”等形式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新机具。 2、做好市场信息服务。分层次建立贫困村农民专业 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手机信息或 QQ 群服务平台,及时、精 准推送农时农事、价格行情、农产品市场信息等,优先为 贫困户在 X 州三农网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积极牵线搭桥, 引导推动贫困村参与农展会、网上销售、农超对接等各类 平台,多种形式促进产销对接。 3、构建利益链接机制。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