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_第1页
白喉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_第2页
白喉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_第3页
白喉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_第4页
白喉实验室诊断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白喉实验室检测技术白喉实验室检测技术 免疫所 黄鹤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内容提要 一、流行病学 二、病原学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其它检测方法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一、流行病学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棒状杆菌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咽、喉等 处黏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假膜形 成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可有外毒素引起 的发热、无力等中毒症状。白喉曾严重 危害人群,尤其对儿童健康威胁极大。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u传染源: 白喉杆菌为严格寄生于人的细菌,迄今为止人类是已 知 的唯一宿主。因此,病人和有毒菌株的带菌者为唯一 的 传染源。患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不典型和轻型者 , 由于容易误诊,在传播白喉中的危险更大。带菌者又 可 分为恢复期带菌者和健康带菌者两种。曾受过免疫接 种 的人群也有可能得病,部分免疫的人群更常得病而且 病 情也更严重。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u传播途径:飞沫或污染 l白喉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l其次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食品、 手帕等传播,污染食物有时也可能引起流行。 l创伤性感染主要通过撕裂、擦伤、溃疡、灼伤 破损的皮肤或呼吸道以外的黏膜感染。 l不良的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状况均有利于皮肤 白喉的传播。 l气候温暖有助于本病传播,但它不仅仅限于热 带地区,在温暖的气候时也有过大规模的暴发 流行。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u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易感性最高 u白喉抗毒素可通过胎盘传递给婴儿,但到达1 岁时几乎消失。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可由于 感染和免疫接种而获得免疫。一般来说,患病 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但也有多次患病的情 况。 u人群的免疫水平取决于人体血清中的抗毒素水 平,主要是LgG型,患病和带菌对白喉杆菌产 生的毒素刺激,或用白类免疫均产生白喉抗毒 素,产生的抗体是相同的。一般当血清中的抗 毒素水平达到0.01IU/mL时,便具有了免疫力 。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u临床表现 白喉临床特征为鼻、咽、喉等处黏膜充血、肿胀、并 有灰白色假膜形成,导致呼吸障碍以及外毒素引起的 中毒症状。 l细菌-上呼吸道粘膜, 生长繁殖,产生毒素, l细菌与毒素共同作用引起局部症状: 炎症,坏死,纤维蛋白渗出 假膜窒息 l毒素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外周N-N炎:膈肌麻痹-呼吸困难 声带麻痹-声音嘶哑 软颌麻痹-吞咽困难 心肌-心肌炎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u流行特征 (1)实施计划免疫前世界各地均有白喉发生,尤其是温带地区,我 国各地均有白喉发生。白喉发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 。 大规模免疫后由于广泛使用DPT、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 DT)和白类,人群的免疫水平提高,白喉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流行病学特征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2)白喉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夏季发病较少。 (3)病死率高,在未使用抗毒素治疗前,病死率高达50%左右,使 用 抗毒素后病死率明显下降,但仍维持在5%-15%左右。 (4)白喉为儿童传染病,由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有母体抗体存在, 发病率较低,1-5岁发病最高。广泛推行免疫预防后,患者年龄构 成明显向大年龄推移。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二、病原学 1、生物学性状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抵抗力 5、致病性 6、免疫性 7、防治原则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u白喉棒状杆菌俗称白喉杆菌,是白喉的病原菌 u棒状杆菌属是放线菌属中细胞壁含短链分枝菌 酸的菌属,细菌种类较多,除白喉棒状杆菌的 致病性最强外,还有假白喉棒状杆菌、结膜干 燥杆菌、阴道棒状杆菌、痤疮棒状杆菌等 , 一般统称为类白喉杆菌 。这些菌分别寄生于 人鼻腔、咽喉、眼结膜、外阴和皮肤等处,一 般无致病性,多为条件致病菌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形态与染色 u菌体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 呈棒状,常排列呈V、L形无荚膜 ,无芽胞,无鞭毛 u革兰氏染色阳性,美兰染色菌体 着色不均匀,用Neisser染色菌 体黄褐色,颗粒程紫黑色, Albert染色,菌体蓝绿色,颗粒 蓝黑色菌体着色不均匀,出现颗 粒状,即异染颗粒,为本菌的鉴 别特征。 1、生物学性状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G;菌体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呈 棒状,排列不规则,常呈X、V、L、Y或栅状。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2、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温度35-37,Ph7.2-7.8营 养要求高,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 常用的几种培养基如下: 吕氏培养基 血细胞琼脂培养基 亚碲酸钾血琼脂培养基 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3、生化反应 u分解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半乳糖 u产酸不产气 u不分解乳糖,大多数不分解蔗糖,不产 生吲哚,不消化蛋白,不液化明胶,不 分解尿素 u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4、抵抗力 u对干燥、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较其他无芽胞 细菌强。在衣物、床单、儿童玩具等各种物 品中生存数日至数周。在干燥的假膜中能存 在3个月以上。 u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1%石炭酸、3%来苏儿10min均可将其杀死。 u 对青霉素、红霉素及多数广谱抗生素敏感, 但对磺胺不敏感。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5、致病性 致病物质 1白喉外毒素 (diphtherotoxin) 2. 索状因子 3. K 抗原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1)白喉外毒素 (diphtherotoxin) l白喉棒状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白喉外毒素,有A和B 两个亚单位 lB 亚单位-能与宿主靶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介导 A 亚单位进入靶细胞。 lA 亚单位-具有毒性,能抑制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白 喉外毒素 A 片段进入细胞后 , 使延伸因子 2 (EF-2) 失活 , 抑制氨基酸转移至肽链,阻断宿主细胞蛋白质 的合成,从而引起组织坏死和病变。 白喉毒素具有强烈的细胞毒作用,能抑制细胞蛋白质 的合成,从而破坏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组织细胞 的变性、坏死。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2)索状因子 u细菌表面的一种毒性糖脂,能破坏细胞的线粒体,影响 细胞的呼吸与磷酸化。 (3)K 抗原 u细胞壁外面的一种不耐热糖蛋白 ,具有抗吞噬的作用 。 u有利于细菌在粘膜表面定植。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主要是抗毒素免疫 6、免疫性 u病后、隐性感染及预防接种后均可获 得免疫力 u抗毒素的作用是阻止白喉毒素B链与易 感细胞结合,使A链不能进入细胞内发 挥毒性作用 u新生儿通过胎盘可由母体得到抗毒素 。出生后这种被动免疫逐渐消失,至1 周岁时几乎全部易感 u以往50%白喉患者是5岁内儿童,近年 来由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普遍进行 预防接种,故儿童与少年发病率有所 降低而成年人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锡克试验(Schick test) 调查人群对白喉的免疫力可用锡克试验(Schick test)进行测定。 u原理:毒素抗毒素中和反应 u方法:注射毒素(毒性、蛋白质) 试 验 加热破坏的毒素(无毒、蛋白质) 对 照 u结果:48小时观察结果, 有红肿 阳性反应 无免疫 力 无红肿 阴性反应 有免疫 力 u应用:检查机体对白喉的免疫力 预防接种前的筛选与接种后效果观察 流行病学调查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7、防治原则-与破伤风类似 u预防 l人工主动免疫:注射白喉类毒素(白百破三 联疫苗) 目前国内应用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破伤 风类毒素的混合制剂 (DPT 混合疫苗,又称白 百破三联疫苗) 。效果良好。婴儿3月即可接种 白百破疫苗,以后在18-24月加强注射一次,以 后在6岁时加强一针白破疫苗。锡克试验阳性的 青少年及成年人也需接种白喉类毒素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7、防治原则-与破伤风类似 u预防 l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白喉抗毒素 与白喉病人密切接触的易感儿童应肌肉注射白 喉抗毒素进行紧急预防。除上述特异性预防外 ,还要注意带菌者检查及对病人的隔离治疗。 l药物预防:如注射青霉素或口服红霉素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u治疗 1.抗生素的应用 青霉素、红霉素,不仅能抑制白喉棒状杆菌的感染 ,也能预防恢复期带菌者的出现。 2.抗毒素 应尽早注射足量白喉抗毒素,注射前作皮肤试验,阳 性者进行脱敏治疗。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采集 (二)图片镜检 (三)分离培养 (四)生化鉴定 (五)菌种复苏 (六)菌种的冻存 (七)毒力实验 (八)有关试剂配制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白喉棒状杆菌检验程序 咽拭 标本 亚碲酸钾 血平板 观察菌落特征 直接涂片 革兰染色 异染颗粒染色 血平板 吕氏血清斜面 直接涂片 革兰染色+异染颗粒染色 生化反应涂片染色镜检 毒力试验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一) 标本采集 病人 以无菌棉拭子或无菌棉拭子吸附新鲜配制的亚碲酸钾、甘油盐水保存 液从疑似患者咽喉假膜边缘蘸取标本或同时采取鼻咽拭子,放入灭菌试 管内同时送检。 带菌者或疑似病人 由于未见到明显的假膜,故应采集鼻咽部或扁桃体粘膜上的分泌物送 检。 采集标本时,要避免污染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二) 涂片镜检 l用美蓝、革兰染色法或奈瑟染色法染色、镜检。镜检 如果发现革兰氏阳性菌,形态典型,并有异染颗粒, 可初步报告“检出形似白喉棒状杆菌”,结合临床做出 初步诊断 注意: 细菌染色的基本步骤为涂片干燥固定染色。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革兰氏染色 u待测菌 u革兰氏染色液(结晶紫染液、卢戈氏碘液 、95乙醇、石炭酸复红液等)、 u 香柏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接 种环、载玻片、吸水纸、试管、小滴管 、酒精灯。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革兰氏染色的基本步骤 u涂片:取一张清洁无油脂的载玻片,加上一环生理盐水,用灭菌 的接种环取菌落少许,与生理盐水混匀,涂布成薄膜。 u干燥:一般在室温中使自然干燥。若须加速干燥,可在火焰上方 的热空气中加温干燥,但切勿紧靠火焰,以免标本烤焦,不堪检 视。 u固定:一般用加热法,即将涂片迅速通过火焰23次,以玻片反 面接触,热而不烫为度。 u初染:将结晶紫染液滴加在已固定的涂片上,染1分钟后,用水冲 洗。 u媒染:滴加碘液,1分钟后水洗。 u脱色:滴加95酒精,摇动玻片至紫色不再为酒精脱退为止(根 据涂片之厚薄约需0.51分钟),用水冲洗。 u复染:滴加复红,1分钟后水洗,待干,镜检。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革兰氏染液 冲洗 碘液分钟 酒精脱色30秒复染1分钟100倍油镜 结晶紫1分钟 过火焰三次固定 革兰氏染色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关键点: 1、载玻片要洁净无脂,否则菌液涂不开。涂片时 ,滴水不要过多,挑菌量宜少,菌膜宜薄,切忌 过厚。 2、在染色过程中,不可使染液干涸。 3、严格掌握乙醇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 菌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被误 染为阳性菌。 4、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很 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 应。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三) 分离培养 常用的几种培养基如下: 吕氏培养基 血细胞琼脂培养基 亚碲酸钾血琼脂培养基 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 涂布划线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吕氏血清斜面 将标本接种于吕氏血清斜面上,37培养至8 -12h,可见灰白色小菌落 为快速诊断,可在吕氏血清斜面培养基培养6 -12h后,用培养物做涂片、镜检,检出率比直 接涂片高 涂片染色镜检,本菌在此培养基上形成异染 颗粒明显,必要时用生化反应和毒力试验进一 步鉴定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斜面接种示意图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血琼脂平板 u白喉杆菌在血平板上形成灰 白色、圆形光滑菌落,有溶 血环。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鉴别选择培养 基 亚碲酸钾血平板-黑色菌 落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选择培养:含0.03%0.04%亚碲酸钾的血平板 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上形成黑色菌落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根据在亚碲酸钾培养基生长情况和生化反应特点 将白喉棒状杆菌分为三型: l 重型 l 中间型 l 轻型 我国以轻型多见,但型别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相 关性 三型均可产毒,一般重型和中间型产毒多,毒力 强,常引起麻痹症状,并可引起严重或致死白喉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纯培养: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 u选取亚碲酸钾血平板上形成黑色和灰黑色的菌落。 u在挑取单个菌落接种到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进行 纯培养 u37培养24h,形成奶白色,边缘光滑的圆形菌落。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u 微生物代谢与其他生物代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微生物代谢重要特征之一, 就是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因此使得微生物在自 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 人类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更多的机会与途 径。人们在微生物的分类鉴定工作中,常利用 其生理生化反应作用作为重要依据。 u利用微生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分解(淀粉水解实 验水解试验、明胶液化试验),对含碳化合物 的分解利用(糖发酵试验)以及对含氮化化合 物的分解利用(吲哚试验),利用微生物形态 、结构以及生化反应的特征对某些细菌进行初 步的分类。 (四)生化鉴定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四)生化鉴定 API 试剂盒:微量多项试验鉴定系统 API 20 系统:法国 Bio-梅里埃公司生产,有 20 种不同的生化反应, 可鉴定 700 多种细菌,分不同系列,如 20A厌氧菌,20E 肠道菌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四)生化鉴定(梅里埃试剂盒) 1.使用无菌的拭子,收集哥仑比亚血琼脂平板上的全部 培养物,制备浊度大于6个麦氏单位的浓的菌悬液。 2.在试条的前11个测试中,试验NIT至ESC每杯加入大约 100-150ul菌悬液;对于试验URE仅充满管部;对于GEL 试验均匀充满充满管部和杯部;将剩余的菌悬液加入 一个新打开得API GP培养基,将新的菌悬液加到试条 后9个试验中,菌悬液仅充满管部,用矿物油充满试验 URE和0至GLYG的杯部,形成稍微凸起的新月形。该好 盖,在氧的条件下362孵育24小时(2小时) 。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3.经过孵育后,加入试剂,NIT试验各加1滴NIT1和NIT2 ;PYZ试验加入1滴PYZ,PyrA、PAL、GUR、GAL、 GLU、NAG各加1滴ZYMA和ZYMB。等候10分钟,然后 根据结果判读表观察所有反应。 4.触酶试验:加1滴过氧化氢到ESC或GEL试验,等待1分 钟,出现气泡为阳性反应 5.在结果报告单上,所有试验每3个为一组,每个以1、2 和4标明。在每组中阳性反应以相应得数字相加,可以 得到一个7位数字,触酶试验的结果组成第21个反应, 如果阳性记为4。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鉴定拭条 6麦氏单位 加水湿润环境 刮取菌落0.85%生理盐水 放入槽内滴加菌液 石蜡油封闭 盖上盖子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白喉杆菌 APIAPI结果判定结果判定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五)菌种复苏 白喉标准菌株的复苏: (1)复苏菌种前应准备适于该菌种生长的固体、液体培 养基及培养设备,所有操作均在符合生物安全保护及 无菌条件下进行。 (2)启开菌种宜采用锯开法,用吸管将脑心浸液培养基 0.3ml左右注入被启开菌种安瓶中并吹打,是安瓶中冻 干菌种溶解成菌悬液。 (3) 将上部菌悬液全部吸出,分别接种到固体斜面, 及液体培养管中,一般放置在37培养箱中培养18-24 小时。 (4)次日观察菌种生长情况,如菌种生长应继续培养至 72小时。 (5)复苏后的菌种在传1-2代后使用。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六)菌种保存 脱脂牛奶: 牛奶煮沸冷却后去上层脂,反复三次,离心去上层脂 ,分装小管12ml左右,将新鲜的纯菌苔用接种环或 棉拭子刮入牛奶管靠壁研磨开并混匀20或更低可 长期保存。 刮取菌苔混于牛奶中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长期保存 菌种保存管:市售的商品化试剂盒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七)毒力实验 它是鉴别产毒白喉棒状杆菌与其他棒状杆菌的重要试验 1.豚鼠试验: 选体重250g的豚鼠2只,其中一只于试验前12h由腹 腔注射白喉抗毒素250-500单位作为对照。然后2只豚 鼠均于皮下注射待检菌的48h培养液2ml。若于2-4d试 验动物死亡而对照动物存活,表明待检菌能产生毒素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u白喉抗毒素的稀释:用1ml生理盐水溶解冻干的白喉 抗毒素,稀释成1000国际单位备用。 u用白喉抗毒素(每毫升含5000-10000u)溶液将无菌滤 纸条(高压灭菌)浸湿后置37孵箱略烘干后(时间 不宜过长,以免影响结果)。将滤纸条贴于平板中央 表面,将试验菌株划线接种于平板上成一直线,使其 与抗毒素滤纸成直角相交。同一平板可同时接种4-5 个标本。同时要用已知有毒菌株作阳性对照。于37 培养48-72h,如发育良好即可观察结果。阳性者于距 纸条稍远处沿接种线开始有絮状沉淀弧出现。若干 72h仍未出现沉淀弧者可作阴性报告。 2.Elek平板检测外毒素实验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Eleck平板 白喉棒状杆菌毒力试验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Elek平板试验结果 Elek Test 沉淀线(阳性) 含白喉抗毒素滤纸片 白喉杆菌菌苔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3.对流电泳法 l 将已知白喉抗毒素和待检菌培养液分置琼脂板两孔 之中,电泳30min后,若两孔之间出现白色沉淀线,表 明待检菌为产毒菌株。此法比琼脂平板毒力试验敏感 10100倍,适用于大批量标本的检测。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4.协同凝集试验 l将白喉抗毒素IgG吸附在SPA上,加入待检菌培养物, 若有白喉毒素,则它可与SPA-IgG结合出现可见的凝集 反应。此法简易快速。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八)有关试剂的配制: 1.亚碲酸钾血平板: 称取3g肉浸液肉汤和0.005g胱氨酸 ,在称取2g(1.5-2%)琼脂粉,加入 100ml蒸馏水,加热溶解,调pH至7.6 ,高压11515min,待冷至50左右 ,用无菌操作加入已灭菌的亚碲酸钾 溶液及羊血,混匀倾注平板。白喉杆 菌能在亚碲酸钾血平板上形成黑色和 灰黑色的菌落。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混合倒平板操作法示意图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注意事项: u 配制培养基时要按比例加入一定量的水,经 溶解,调pH值,分装,高压蒸汽灭菌。 u 称量药品时严防药品混杂,一把药匙用于一 种药品,或称取一种药品后,洗净,擦干,再 取另一种药品。瓶盖也不要盖错。 u 在烧杯融化琼脂的过程中,人要在电炉旁看 着,以免培养基因沸腾而溢出烧杯。同时,需 不断搅拌,以防琼脂糊底烧焦。注意带上棉纱 手套防止烫伤。 u 分装过程中,注意不要使培养基沾在管口上 ,以免沾污棉塞而引起污染。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2.哥伦比亚血平板: 称取39克哥伦比亚琼脂,加入蒸馏水,加热 溶解,调pH至7.6,高压12115min,待冷至 50左右,用无菌操作加入已无菌的脱纤维羊 血,混匀倾注平板。(白喉杆菌能在哥伦比亚血平板上形成奶白色 的菌落。) 3.白喉抗毒素 4.白喉标准菌株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5.Elek琼脂平板 由甲、乙两液混合而成。首先制备猪胃消化汤及牛肉浸液。 u.猪胃消化汤:取新鲜猪胃刨开洗净(如胃部有大块红色炎症者 不宜使用),去脂绞碎,称取420g装入烧瓶内,加入蒸馏水 1000mL,再加入浓盐酸10mL混匀。置56温箱消化24小时,每小 时搅动一次,最后6小时内不需搅动。待其静置消化后取出,煮沸 ,用滤纸过滤,装瓶,经12115min高压灭菌后,备用。 u.牛肉浸液:取新鲜牛肉,去肌腱、脂肪、绞碎。取500g加入蒸 馏水1000mL,搅匀。置冰箱中36小时,取出后煮沸20分钟,用滤 纸过滤,装瓶,经12115min高压灭菌后,备用。 u.猪胃消化肉浸液:将2份猪胃消化汤加1份肉浸液,混合后,在 每1000mL中加入20%氯化钠5mL、蛋白胨5g,混匀后煮沸,加入15% 氢氧化钠20mL,校正pH至7.8(按冷时为准)。煮沸、过滤、装瓶 ,经12115min高压灭菌后,备用。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u甲液:取猪胃消化肉浸液200mL,加入麦芽糖3g、乳酸 0.7mL,混合后煮沸,加入15%氢氧化钠2.5mL,校正pH 至7.8(按冷时为准)。煮沸、用滤纸过滤,制成。 u乙液:取猪胃消化肉浸液800mL,加入琼脂15g、氯化 钠5g,混合后加热溶化,校正pH至7.8(按冷时为准) 。煮沸用绒布过滤,制成。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Elek琼脂平板的制备: 将甲、乙两液混合摇匀,分装于大试管内,1mL/管 ,经11615min高压灭菌后,冷至55,加马血 清,倾注平板,备用(置冰箱保存)。 *注意: 高压的时间及温度一定要严格按照配 方 过滤也一定按照配方要求做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6.脑心浸液培养基(复苏白喉标准杆菌培养液) 成分:(g/L,PH7.4)蛋白胨 10.0 牛脑浸粉 12.5 葡萄糖 2.0 牛心浸粉5.0 氯化钠 5.0 磷酸氢二钠 2.5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四、其它检测方法 血清学实验室诊断技术 当前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来进行抗原或抗体的检测,应 用最多的是酶联免疫技术。酶联免疫技术是于1966年 由日本NaKane在常用的免疫学测定方法免疫荧光及放 射免疫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酶亦可像荧光素或 同位素一样作为标记物用于免疫测定,而且酶代替荧 光素或同位素作标记物可避免使用特殊装备,也不需 要防护措施,因此酶联免疫技术不断得到发展。 0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ELISA的原理 将特异的抗原抗体免疫学反应和酶学催化反应相结 合,以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来显示初级免疫学反应。因此 ,免疫酶技术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一次或数次免疫学反 应一次酶促反应。酶能与抗体或抗原结合形成酶标抗体( 或抗原)。酶标抗体具有酶和抗体双重活性。待检标本(含 抗体或抗原)与事先包被在固相载体表面的相应抗原或抗 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酶标抗体(或抗原)与此免疫复 合物结合,形成酶标记的免疫复合物。当加入酶的相应底 物时,由于酶的催化作用,使无色的底物水解、氧化或还 原,呈现颜色反应,可用肉眼或分光光度计观察结果。颜 色深浅与酶作用于底物所形成有色物质的量,即与待检标 本中相应抗体或抗原量成正比,从而反映出被测抗原或抗 体的量。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ELISA所需主要材料 1酶结合物 酶结合物即酶标记的免疫反应物(抗体或抗原),是 通过适当的化学反应或免疫学反应,让抗体或抗原分子以 供价键或其它形式与酶蛋白分子相偶合,形成酶标抗原。 该结合物保留原先的免疫学活性及酶学活性,所以,既有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又有酶促反应的生物放大作用 。制备高质量的酶结合物,在免疫酶技术中是至关重要的 。 免疫酶技术术具有高度敏感性的关键键是选选用有生物放大 作用的酶为标记为标记 物。凡无毒性又能使相应应底物显显色的酶 均可应应用。使用的酶应应具有纯纯度高、催化反应转应转 化速率 高、有足够够的偶联联用的标记标记 基团团、化学性质稳质稳 定、纯纯化 方便、价格低廉。 最常用的酶有辣根过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酶 (AP)。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2固相载体 能均一地吸附蛋白质或可溶性抗原,吸附后不易洗 掉,也不易与随后加入的蛋白质发生置换作用抗原和 抗体是以物理吸附的形式附着在固相载体的表面,吸附 量与载体的类型和表面性质有关。 作为固相载体的物质很多,如纤维素、聚丙烯酰胺 、聚苯乙烯、聚丙烯、交联葡聚糖、玻璃、硅橡胶及琼 脂糖凝胶等。最常用的是聚苯乙烯板,因其对蛋白质的 吸附性最好。 形式可以是试管、微量反应板、小珠等。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3.封闭 以无关蛋白占据未被包被的空隙,以免非特异性吸附 造成假阳性,这种方法称封闭。常用的封闭液为1牛血 清白蛋白或10小牛血清。 4.待测样品 稀释度要合适,过浓会发生非特异性吸附,干扰固相 包被,造成假阳性;过分稀释会影响抗原-抗体之间的免 疫学反应。选择最适稀释度的方法是将一系列稀释样品在 试验体系中反应,取吸光值合适的稀释度。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5.洗涤 洗涤在ELISA过程中虽不是一个反应步骤,但却是决定 实验成败的关键。洗涤的目的是洗去反应液中没有与固相 抗原或抗体结合的物质以及在反应过程中非特异性吸附于 固相载体的干扰物质。 在标本和结合物的稀释液和洗涤液中加入吐温一类物 质即可达到此目的。吐温20在ELISA中最为常用,它的洗涤 效果好,可减少非特异性吸附。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6.底物 要求在反应前是无色的,经酶作用后,产生有颜色 的产物。底物一般都是致突变的有毒物质,所以称量、 配制时应注意防护。 免疫酶技术中常用的酶-底物系统有: (1)辣根过过氧化物酶(HRP)邻苯二胺(OPD),显 示反应应为桔红色。 辣根过过氧化物酶(HRP)四甲基联联苯胺(TMB) ,显示 反应应为蓝色。 (2)碱性磷酸酶(AP)对硝基苯磷酸酯(pNPP) ,显示反应应为黄色。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培 训 班 二 九 年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技 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