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目标1.根据节奏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2.通过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字词。3.结合文本体会作者人情怀。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节奏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2.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结合文本体会作者人情怀。学情分析 这两篇短小精美的文言文,学生对于文章字词句内容的理解并不太难,真正的难度在于怎样“读”好文章,在读中理解作者隐藏在文中的情感,以及在具体形象上寄托的情怀。能透过文章,了解作者其人,其神。真正理解文章流传至今的魅力之所在,这才是重中之重。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读与背不是难点,真正的难度在于让他们读进去。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陋室铭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先请大家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并口译全文,然后把你不能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可以是字词释义的,也可以是作者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的,现在开始。自由朗读口译全文小组交流疏通文意二、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2.学生提问预设:“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诸葛庐和子云亭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山、水室 不在高、不在深陋仙、龙德 名、灵馨比兴:要写陋室用山水比喻,引出下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内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 写陋室的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偶 写陋室出入的人物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无案牍 对比 写出主人的生活情趣总结:环境优雅 交友文雅 主人高雅刘禹锡:安贫乐道 高雅脱俗3.师:让我们穿越到1000多年前,当一回鸿儒,请同学们用这个开头说一句话。 我立在你门前,心里无比难过,你却对我说: 。师:刘禹锡交的朋友都是博学之人,他自己更是一个才华横溢之人,他的文章与柳宗元齐名,诗歌与白居易齐名,彼此都是惺惺相惜的好朋友。当年刘禹锡从和州被召回家,在扬州遇到了从苏州回家的白居易,二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见恨晚,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贬谪生活深表同情和不平,于是写了一首诗赠与他,刘禹锡为表谢意回赠了一首。4.由此诗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 (积极乐观,豪气)5.白居易曾经这么评价刘禹锡。(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6. 你能从陋室铭字缝间看出刘禹锡暗含的“豪气”吗?(仙、龙,诸葛庐、子云亭)7.带着这份“豪气”齐读课文。三、走近作者,深读课文,把握诗人的“豪气”1.那么刘禹锡又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写下这篇名流千古的佳作陋室铭的呢?这还要从他的贬谪生涯说起。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出示资料)这篇铭文就是刘禹锡被贬谪安徽和县期间,当时(故事省略)一怒之下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志趣高雅的陋室铭,你觉得刘禹锡写陋室铭是一种抱怨,是为了向县令申诉“你怎么可以这么对我”吗?2.即兴创作,情景再现,感受作者的豪迈之气。假设,今天县令闲来无事,想过来看看刘禹锡的笑话,你觉得他们之间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请结合文章内容,发挥大家的想象力,小组合作即兴创作一段表演,现在开始。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反馈师:大家表演得都不错,经过我们对文章的分析和创作表演,应该对刘禹锡这种豪迈气概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豪气再次朗读一遍全文,为了更突显作者的豪气,最后一句的“何陋之有”,我们连读两遍。3.有同学问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要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两个典故,跟陋室铭有什么关系?明确:类比。他选的这两个人很有代表性,诸葛亮是政治家,杨子云是文学家,用他们的名室与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德才兼备而名扬天下。其实刘禹锡在外漂泊二十三年,一直都是心怀国家、忧国忧民的,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两副对联。有了这样的德馨之人,陋室还陋吗?还记得铭文这种文体的作用吗?作者在这间陋室里想要铭记什么?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小结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是 他始终安于贫困,坚持自己的信念,一间陋室让我们看到了刘禹锡的铮铮铁骨和男儿豪情,最后就让我们大声地诵读陋室铭,来算是替刘禹锡出出气,能背的直接背诵,现在开始。板书设计环境清幽(景) 陋室不陋 友人博学(人) 惟吾德馨 情趣高尚(事)第二课时爱莲说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春暖花开刚才给大家播放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春暖花开。虽然现在是炎炎盛夏,但“春去花还在”,它就在你们笑靥如花的脸上,就在我们的心里。请问:在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你最喜欢哪种花?为什么?(同学发言)老师过渡:老师最喜欢花的是(多媒体出示图片)荷花。喜欢的原因是看了这篇文,认识了这个人。板书课题爱莲说和作者。了解作者和“说”这种文体。同学发言,谈对“说”的认识,然后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常通过描绘事物来抒情议论,说明道理。关于作者,不过多介绍,老师过渡:我们第一次接触周敦颐的作品,对于他的了解比较少,但“文如其人”,我们还是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来走近作者,和他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吧!二、初读读通明确初读要求:掌握字词,节奏,做到文从字顺,节奏准确,读出文章的音韵之美。然后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利用工具书或书下注解加以解决。老师巡回,了解学生情况。待学生之间交流后,出示重点字词,要求掌握以下字的音形义。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亵玩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指名朗读课文,并配上音乐。主要看学生的读音和节奏的把握是否正确。老师指导重点句子的朗读节奏。比如“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的停顿应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三、再读读懂明确再读要求: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翻译文章,理解文章内容.2.品读文章,你会如何设计这篇文章的朗读,才能读出文章的情感呢? 完成活动一: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翻译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疑问之处可以交流或者请教老师。老师重点强调一下虚词之的用法。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宾语提前的标志。)完成活动二:品读文章,你会如何设计这篇文章的朗读,才能读懂文章的情感呢?学生思考设计,并在组内交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边分析边作出示范朗读。老师摘要做出板书:明确:要读出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情感。文中三种花,三类人,三种情。莲花君子予一人赞美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惋惜牡丹富贵众矣鄙夷并就重音和停顿提出看法。第一段主要是陈述,语段比较平缓;第二段侧重议论,感情比较强烈。在赞美莲花时,分别从荷花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和内在品格来写的,要注意读出层次。老师泛读课文,然后归纳:写牡丹和菊花的作用,在于衬托莲花的君子形象。四、三读读深明确要求:深入理解文章的意蕴,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出文章的思想之美。在学生美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以下问题:探讨交流一:作者称莲为“花中的君子”,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作者心目中的句子应带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思考,在文章圈点批画,然后汇报交流。相互纠正或者补充。老师形成板书:出淤泥而不染君子能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仪态端庄中通外直正直豁达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廉洁正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令人敬重明确:作者明则写莲,实则赞美君子品格,表达个人的人生态度。这是托物言志的手法,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探讨交流二:人们常说:“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结合本文和补充材料周敦颐传,介绍一下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课前发放,学生提前阅读。学生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故事。补充背景资料:(视具体情况而定)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著名诗人黄庭坚曾这样评价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周敦颐24岁的时候,被朝廷任命为洪州分宁县主簿。到任后。该县有一疑案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周公断案,连老狱吏也比不上啊!”1044年,周敦颐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第二年,南安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而转运使王逵却决定严加处理。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众官虽觉不当,但他们慑于王的权势,不敢出面争辩。这时,周敦颐站了出来,与王逵据理力争,坚持应当依律决狱。王逵不听,周敦颐愤怒地扔下手中记事的笏板,准备弃官以示抗争,并且气愤地说:“难道可以这样作官吗?用杀不该处死的人的办法取悦上级的事情,不是我该做的。”王逵终于省悟,放弃了原来的意图,囚犯才幸免于死刑。周敦颐一生爱莲,赏莲,做官做人也克己奉公。史料记载,周敦颐在江西洪州南昌县做知县时,殚精竭虑、日夜操劳,终于昏死过去,好友赶来为他料理后事,检点家产,衣服杂物全部叠起来不足一箱,而钱不过一百文,要知道那时他已经做了十多年的地方官员。在充分了解周敦颐其人其神的基础上,再次齐读文章。要读出情感,读出对周敦颐的崇敬。争取当堂成诵。小结如果说周笔下开出了一朵不败的花,那么古诗文是古人心田里开出的精神与智慧的花朵,历经千年而不枯萎,而我们今天读古诗文,用古诗文, 就是用古人的智慧浇灌自己的文学之花。希望每个人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