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区慢病康复科普工作站 点 工作手册 续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成人教育委员会社区慢病康复科普工作站(点)工作手册四、推经调理禁忌推经是临床上经查应用的重要的康复保健手法之一,但其亦有禁忌区,如下情况慎用:1、流感、乙脑、脑膜炎、白喉、痢疾肝炎、结核、流脑、伤寒及各种性病、急性传染病病人。2、急性炎症的病人,包括化脓、肿胀、局部皮肤发热、渗出;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急性阑尾炎、蜂窝组织炎、血栓性静脉炎等。3、某些慢性炎症如四肢关节结核、活动性肺结核、脊椎结核、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丹毒等。4、严重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肺衰竭病人。5、恶性肿瘤、恶性贫血、久病体弱而极度消瘦虚弱的人。6、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的病人,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7、大面积的皮肤病人,按摩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的患者。湿疹、癣、疱疹、脓肿、蜂窝组织炎、溃疡性皮肤病、烫伤、烧伤等。8、醉酒严重和精神病患者,极度疲劳、醉酒后神志不清、饥饿及饭后半小时以内的人也不宜作调理。9、妊娠3个月左右的孕妇。10、各种严重出血性疾病。如脑溢血,子宫出血,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出血,内脏出血,局部出血等。11、严重的心、肝、脾、肾功能衰竭,急性腹痛、尿毒症、高烧炎症、有不明原因肿块待查患者。12、妇女经期、产假期间和妊娠期。13、一些外科疾病。如急性阑尾炎,腹膜炎,肠穿孔,骨折,关节脱位等。各种外科手术或活动性出血尚未彻底痊愈者。有开放性损伤者,有血管、神经的吻合术者。14、各种中毒。如煤气、药物、食物中毒,毒蛇、狂犬咬伤等。15、久病和身体极度虚弱者,体质虚弱经不起轻微手法作用者如久病、年老体弱的人。16、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各种心脏病急性发作期。装有心脏起搏器者。17、已有明显中风先兆者。高血压症发作期患者。脑溢血后遗症严重者。18、脊椎严重损伤者。腰椎间盘突出者符合手术条件者。19、骨折、关节脱位、肌腱韧带断裂,体内有钢钉或其它金属异物者。体内有人工骨骼者。按摩后易引起出血者。20、十分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平时会无故骨折)。21、血管瘤患者。22、对热过敏、知觉障碍者。23、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的进展恶化期。五、刮痧禁忌:1、身体过瘦,皮肤失去弹力者。2、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因为刮痧会使人皮下充血,促进血液循环,这会增加心肺、肝肾的负担,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生命。3、凡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刮痧,否则会导致创口的感染和扩散。4、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患者不要刮痧,因为这类患者在刮痧时所产生的皮下出血不易被吸收。过敏性紫癜症等不宜用泻刮手法,宜用补刮或平刮法。5、小儿及老年体弱者。6、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须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在患部补刮。外科手术疤痕处亦应在两个月以后方可局部刮痧。7、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禁刮,可在肿瘤部位周围进行补刮。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疤痕局部处慎刮。8、妇女月经期下腹部慎刮,妊娠期下腹部禁刮。9、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否则会引起流产。10、急性扭伤疼痛部位禁止刮痧,因为刮痧会加重伤口处的出血。11、接触性皮肤病传染者忌用刮痧,因为这会将疾病传染给他人。12、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积刮痧,否则会引起虚脱。13、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等部位禁止刮痧,因为刮痧会使这些黏膜部位充血,而且不能康复。14、精神病患者禁用刮痧法,因为刮痧会刺激这类患者发病。六、晕刮的防治晕刮,即在治疗刮痧过程中出现的晕厥现象。经络全息刮痧法虽然安全、无副作用,但个别患者有时因其本身在某个时刻不具备接受治疗刮痧的条件,或治疗刮痧时操作者的刮拭手法不当、刮拭时间过长,则会出现晕刮现象。1、晕刮的原因患者对治疗刮痧缺乏了解,精神过度紧张或对疼痛特别敏感者。空腹、熬夜及过度疲劳者。刮拭手法不当,如体质虚弱、出汗、吐泻过多或失血过多等虚证,采用了泻刮手法。刮拭部位过多,时间过长,超过25分钟者。2、晕刮的症状发生晕刮时,轻者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重者血压下降,神志昏迷。3、晕刮的治疗应立即停止原来的治疗刮痧。抚慰患者紧张情绪,帮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马上拿起刮板用角部点按人中穴,力量宜轻,避免重力点按后局部水肿,对百会穴和涌泉穴施以泻刮法,患者病情好转后,继续刮内关、足三里,采取以上措施后,晕刮可立即缓解。4、晕刮的预防对初次接受刮痧治疗者,应作好说明解释工作,消除顾虑。选择舒适的体位以便配合治疗。空腹、过度疲劳、熬夜后不宜用治疗刮痧法。根据患者体质选用适当的刮拭手法。对体质虚弱、出汗、吐泻过多、失血过多等虚证,宜用补刮手法。治疗刮痧部位宜少而精,掌握好刮痧时间,不超过25分钟。当夏季室温过高时,患者出汗过多,加之刮痧时汗孔开泄,体力消耗,易出现疲劳,因此更应严格控制刮拭时间。在治疗刮倾过程中,要善于察颜观色,经常询问病人的感觉,及时发现晕刮的先兆。作到以上几条,完全可以防止晕刮的发生。七、不可片面追求出痧刮痧治疗时,不可过份追求痧的出现,因为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患者体质、病情、寒热虚实状态、平时服用药物多少及室内的温度都是影响出痧的因素。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虚证出痧少;证、热证比虚证、寒证容易出痧;服药多者特别是服用激素类药物后,不易出痧;肥胖之人与肌肉丰满发达者不易出痧;阴经和阳经比较,阴经不易出痧;室温较低时不易出痧;出痧多少与治疗效果不完全成正比,如实证、热证出痧多少与疗效关系密切,而对不易出痧的病证和部位只要刮拭方法和部位正确,就有治疗效果。八、危重病人采用综合疗法危重病人,用经络全息刮痧法紧急救治后,有条件者应去医院由医务人员采取其他疗法综合治疗。各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病急性期、各种急腹症、危重症或诊断不明确的疑难病症,须在专业医务人员指导下治疗。九、拔罐的禁忌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禁用拔罐,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2、新伤骨折、瘢痕、恶性肿瘤局部、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局部皮肤弹性差者禁用。3、妇女月经期下腹部慎用,妊娠期下腹部、腰骶部、乳房处禁用。4、心、肾、肝严重疾病以及高热抽搐者禁用。5、皮肤过敏、外伤、溃疡处禁用。6、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不宜用。7、酒醉、过饱、过饥、过劳、大渴、大汗、大出血等禁用。十、拔罐的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夏季避免风扇直吹,冬季做好室内保暖,避免感受风寒。2、注意清洁消毒。施术者双手、受术者拔罐部位均应清洁干净或做常规消毒,拔罐用具必须常规消毒。3、拔罐可使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小水珠、出血点、瘀血、瘙痒等现象,均属正常治疗反应。一般阳证、热证多呈现鲜红色瘀斑;阴证、寒证多呈现紫红色或淡红色瘀斑;寒证、湿证多呈现水泡、水珠;虚证多呈现潮红或淡红。若局部没有瘀斑,或虽有潮红,但起罐后立即消失,说明病邪尚轻、病情不重或病已接近痊愈。4、一般拔罐后3小时之内不宜洗澡。5、拔罐过程中若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目眩、心慌心悸、恶心呕吐、四肢发冷、神昏仆倒等症状,此为晕罐,应立即停止拔罐,让患者平卧,饮温开水或糖水,休息片刻,多能好转。晕罐严重者,应针刺或点掐百会、人中、内关、涌泉、足三里、中冲等穴位,或艾灸百会、气海、关元、涌泉等穴位,必要时及时送入医院进行急救。十一、灸法的禁忌(一)首先要根据体质情况及所需的养生要求选好穴位,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对准穴位,使局部感至有温和的热力,以感觉温热舒适,并能耐受为度。(二)施灸时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如不讲灸法次序,先灸下部、后灸头部,患者常出现面热、咽于、燥等症。施灸时要注意安全,防止燃烧的艾绒燃火或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三)艾灸时间,可在30分钟,最长到50分钟为宜。通常,健身灸时间可略短,病后康复施灸的时间可略长;春、夏二季,施灸时间宜短,秋冬宜长;四肢、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背部位宜长,老人、妇女、儿童施灸时间宜短,青壮年则时间可略长。(四)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的属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很快即可自行消失。若出现水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水液,再涂以獾油或龙胆紫,并以消毒纱布包敷。瘢痕灸后,可在局部盖以消毒敷料,以防止摩擦,预防感染,保护痂皮。若并发感染,灸疮有黄绿色脓、液或有渗血现象,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五)禁忌证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粘膜附近,均不得施灸。(六)注意事项1、施灸前要与患者讲清灸治的方法及疗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与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洁,必要时要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直至结痂为止。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2、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尤其幼儿患者,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泡挑破,再涂上龙胆紫即可。3、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4、施灸时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七)灸法意外灸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而且较之针刺疗法也更为安全。我国晋唐时期曾一度风行灸疗,当时的一些著名医家都极力推崇灸法,有的甚至抑针扬灸。实际上,灸法如应用不当,亦可发生意外事故。早在我国晋代就有这方面的记载:渊液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肿蚀、马刀伤内,溃者死。(针灸甲乙经卷三)这是由于古代缺乏消毒概念和条件,加上缺少有效的抗炎措施,容易发生感染和招致严重后果。晕灸,在古人的临床实践中十分多见,所以在清代医家吴亦鼎所著的神灸经纶中已提到晕灸的救治之法:或著火有眩晕者,神气虚也,乃以冷物压灸处,其晕自苏,再停良久,以稀粥或姜汤与之,以壮其神。现代,灸法意外较为常见的除晕灸、感染外,尚有过敏、中毒等。1、晕灸-晕灸是不多见的一种针灸不良反应,多为轻症,但也有症候较严重者,应引起注意。其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之法大致与晕针类似。关于晕灸的机理,曾有人将其与休克混为一谈。其实,晕灸与晕针一样都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它是由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2、原因-关于晕灸的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1)体质原因: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特别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不少无明显原因的晕灸者,往往可从体质中找到原因。(2)刺激原因: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灸。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在刺激的种类上,以艾灸多见。(3)体位原因:一般来说,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时易发生晕灸。(4)环境原因: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灸,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3、临床表现先兆期: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发作期: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晕灸大多发生于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患者在取针后数分钟乃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灸,应特别注意。4、预防方法早在黄帝内经中,曾用不少篇幅提及晕针的预防:现代主要从心理和生理上进行预防。(1)心理预防: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灸时哭笑、惊叫、战抖、躲避、肌肉痉挛。伴有瞳孔、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均可作预先心理预防,以避免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语言诱导:施灸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灸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灸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灸刺。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2)生理预防:饥饿患者,灸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特别对有晕针或晕灸史者,最好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在施灸过程中,一旦患者有先兆晕灸症状,应立即处理。灸疗结束后,最好能嘱患者在诊室休息510min后始可离开,以防延迟晕灸。5、处理方法(1)轻度晕灸: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2)重度晕灸:即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据我们多年体会,此类患者在百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药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病案举例:谭,男,14岁,学生,1989年4月8日来诊。患者于1日前因饮食不洁而致腹泻,每日约7、8次,泻下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滑数。给予艾条用固定式熏灸器灸关元。熏灸至60min,患者感心慌头昏,恶心欲吐,脉搏加快,面色苍白,大汗出。当即停灸,(八)灸疗过敏近年来,陆续有报道,采用艾灸、穴位注射等法,可以诱使机体出现程度不等的过敏反应。虽然预后一般良好,但有时也可出现较重的证候,值得注意。最近亦有单纯毫针刺引起过敏性反应的报道。下面重点介绍引起艾灸过敏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预防处理之法。1、常见原因(1)体质原因:导致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本身具有过敏体质,多有哮喘,荨麻疹史或对多种药物,花粉过敏史。(2)药物原因:一般指艾灸致敏:可能因为艾叶中含有某些致敏物质,有人曾将温灸盒盖的烟油取下,敷于曾因艾灸导致急性荨麻疹的患者的前臂内侧,结果10小时后,被敷处发痒难受,并出现过敏性皮疹,证实可引起过敏。2、临床表现以过敏性皮疹最为常见,表现为:局限性(穴位周围区域)的红色小疹,或全身性的风团样丘疹,往往浑身发热,瘙痒难忍,重者可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甚至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过敏反应出现的时间:穴位注射常发生于即刻或不久,艾灸则须一至数小时,文献报道最长者达10小时。有因艾灸引起过敏者,以后往往可以在艾灸治疗时反覆出现。3、预防方法(1)询问病史:针灸前,应仔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过敏史,特别对艾灸有无过敏史。如原有穴位注射过敏者,亦应慎用艾灸疗法。(2)慎察先兆:艾灸或穴位注射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先兆时,应立即停止艾灸疗法或注射。4、处理方法有局部或全身过敏性皮疹者,一般于停止艾灸后几天内自然消退。在此期间宜应用抗组织胺,维生素C等药物,多饮水。如兼发烧,奇痒,口干,烦燥不安等症状时,可适当应用皮质类激素,如强的松,每日服2030毫g。中药凉血消风方剂也有效果。当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时,除肌肉注射抗组织胺药物外,可肌注或静注肾上腺素,必要时,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病案举例:例1李,女,30岁。1975年3月18日初诊。患者妊娠8个月,于3月17日经某医院产科检查胎位为臀位,嘱患者回家每日早晚取膝胸卧位20min。翌日晚,患者自用市售艾条,灸至阴穴20min,约一小时后,觉胸背,四肢瘙痒。第三日晨,眼睑,口唇及面部浮肿且痒,背胸、腰及四肢发生风团样丘疹,瘙痒难忍。拟诊为急性荨麻疹,予中药三剂服用,停用艾灸后,诸症状消失。夜间,她自拿艾条灸至阴穴,上述症状复现,且较前严重,并伴胸闷,呼吸困难。自述外阴亦肿,排尿困难,既住无过敏史。予服中药六剂后,症状消失。例2巩,女,28岁,1998年12月19日初诊。右侧口眼歪斜1日,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模拟法庭课件
- 金融裁员面试题库及答案
- 借用人员等级评价复习测试附答案
- 工作岗位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工作外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智能交通系统在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报告
- 电信备案管理暂行办法
- 梦想力量课件
- 降温费发放管理办法
- 红白喜事管理暂行办法
- 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文件
- 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
- 供应室消毒员培训课件
- 医疗器械网络销售质量管理规范宣贯培训课件2025年
- 线虫病疫木及异常枯死松树处置方案枯死松树清理服务投标方案(两套方案)
- 花瓣儿鱼试题及答案
- DB33∕T 1152-2018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和竣工综合测量技术规程
- 华为员工行为规范
- 医疗废物处置规范
- 广州市增城区卫生健康局下属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真题2024
- 高一数学开学第一课(高教版2023修订版)-【开学第一课】2025年春季中职开学指南之爱上数学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