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场化培训研究——以建筑劳务企业为视角.pdf_第1页
农民工市场化培训研究——以建筑劳务企业为视角.pdf_第2页
农民工市场化培训研究——以建筑劳务企业为视角.pdf_第3页
农民工市场化培训研究——以建筑劳务企业为视角.pdf_第4页
农民工市场化培训研究——以建筑劳务企业为视角.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农民工市场化培训研究——以建筑劳务企业为视角.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农民工市场化培训研究以建筑劳务企业为视角 姓名:张鑫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结构工程 指导教师:戎贤 2011-06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农民工市场化培训研究农民工市场化培训研究 以建筑劳务企业为视角以建筑劳务企业为视角 摘要摘要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建筑业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然而近 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却使得建筑劳务企业频频出现“民工荒”现象,究其 原因是农民工素质低,培训不到位从而导致的结构性缺员。因此开展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培 训和解决建筑业农民工的转移已刻不容缓,它不仅影响到我国新农村建设,更关系着社会 的和谐程度。我国已逐渐重视对建筑业农民工进行培训,例如开展的“阳光工程”等,虽 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农民工职业培训几乎都由各级政府包办,因政府组织培训的局限性,使得培训 的经济效益和培训效率都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对于培训模型的研究也尚未成熟,系统研究 仍非常不足。农民工培训存在很多具体问题,但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工职业培训没有能够 以建筑劳务企业为主导,培训过程也没有实行市场化运作。只有通过以建筑劳务企业为主 导,并进行市场化的培训,才能更有效的实现农民工培训整体实效的提升。本文着眼建筑 劳务企业进行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研究,从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及经验出发,构建农民工职业 培训建筑劳务企业的本位模型。并以河北省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的实证研究为依据,对照 理论模型,剖析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实现建筑劳务企业的市场化培训给出 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建筑劳务企业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办 法,解决建筑业农民工流动性大、素质低等实际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市场化 农民工市场化培训研究以建筑劳务企业为视角 ii the research of migrant workers marketization train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al labor enterprise abstract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th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 production depart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economy.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he living standard of peop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thriving with chinese economic fast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surplus rural labor continuously increased, but architectural labor enterprises still did not find enough migrant workers for their work. the reason is migrant workers do not have ability of enterprise need, and migrant workers did not have any training for their future. so, carrying out vocational training for construction migrant workers and solving the transfer of construction workers is beginning an urgent question, it not only affect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but also affect social harmony. the governments have gradua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migrant works vocational training, such as “sunshine project”, this activity received certain effect, but the training is not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at present, the migrant workers vocational training almost arranged by the governments, and its economic benefits and training efficiency have not yet achieved the desired objective. training model is not yet mature enough, the system research is still very inadequate. there have many specific issues, but the most fundamental issue is that: migrant workers vocational training is not leading by architectural labor enterprise, and training process is not market operation. only the training lead by architectural labor enterprise, and training process implement market-based operations. the effect can be upgrade.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migrant workers training lead by architectural labor enterprise. first the paper studies the relevant theory and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then construct the architectural labor enterprise standard model. based on the positive study of shijiazhuang, analyzes the problems during the training. finally, gives the theoretical suggestion in how to realize the marketization training of architectural labor enterprise. we hope to get a solution to address a lot of problems such as highly mobile, low quality.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 migrant workers, training, marketization 原创性声明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不包含任何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的作品内容,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其他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 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 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关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的说明关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工业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以下规定:学校有权采 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 分内容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交 流;学校有权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更是一个农业大国。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 我国工业化、 城镇化的步伐日益加快, “三农” 问题日益严重。 “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 更是一个现实问题。 “三农”问题的能否顺利解决,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进行。 21 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年代,更是人才大比拼的时代,从本质上看,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为核心的“三农”问题,其核心的还是人,即农民。而农民工又是农民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要想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应该正确处理好“农民工”问题,只有解决好“农民工”问题, “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 据统计,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 1.5 亿以上,2000 年底达到 1.8 亿。2010 年预计达到 1.9 亿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劳动力输出应该是供大于求的情况。但是让我们意 想不到的是“民工荒”现象还是在我国出现了。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民工荒”现象在全国范围内也 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近几年来, “民工荒”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建筑领域更是表现突 出,许多工程因为找不到工人而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施工。 根据国内学术界对“民工荒”问题的解释是: “民工荒”是熟练工或技术工人严重不足,呈现结构 性短缺。一方面由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良好,企业投资力度加大,劳动力的需求处于扩张阶段;另一方 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大,但素质结构却无法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出现“民工荒”的地区,实际 上陷入了一个低技术的陷阱1。随着建筑业施工技术、工艺的发展,工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 变,但大量农民工却是素质低下, “民工荒”不过是农民工技术素质跟不上时代步伐、不符合“产业升 级”的需要。因此, “民工荒”的实质就是“技工荒” 。 因此,综合“三农”问题和“农民工”问题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解决“三民”问题 和“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主体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即“农民职业教育培训” 。从严格意义上说, 农民工培训就是一场农民非农化和现代化的运动, 是一项全民素质教育运动, 是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 社会有效转型的基础工作,其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深运的意义1。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 分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比国外职业技能培训 的成功经验,提出以建筑劳务企业为核心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路,并构建了相关模型,着力解决 建筑业农民工流动性大、素质低等实际问题。 1-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一、根据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 状况和邓小平同志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 作为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最活 跃、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的“农民工” ,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着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可持续发 展。 农民工市场化培训研究以建筑劳务企业为视角 2 二、通过加强培训,促进农民工由传统产业工人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并藉此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 升级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更好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 前提2。 三、加速推进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 研究现状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 农民工现象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从而对于农民工的培训研究更是外国绝无仅有的。 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政府和市民为了自己的利益,长期实行二元户籍制度和政策,严 格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但从 1984 年, 我国实行了 30 年的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制度开始有所松动, 许多农民工就开始陆续的到城市和乡镇去打工, 而建筑领域的更是背井离乡的到外省去, 从而使得建筑 领域慢慢的繁荣起来,但也是因为该领域的发展迅速,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从而使得许多学者开始了对 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并有了许多的成果,但迄今为止,我国现代社会科学虽然有些论文的发表,却尚无 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专门论著, 对于建筑领域农民工培训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更为重要的是在 建国后的五十年里,对建筑业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问题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根据改革开放、 市场化的的要求对农民工的政策也陆续放开, 与农民工有 关的问题的频频出现, 国家对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也逐渐关注, 一些学者也开始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 文如下: 朱力3、潘其东4和陈栋5都认为,对农民工进行培训要注重对其的综合素质提高,并增强农民工 法律意识和唯权意识。 申家龙根据目前我国农民工现在, 发现农民工教育的竞争力逐步减弱, 并从职业教育功能转变的角 度探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路子6。 刘立宏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农民工培训, 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农民工提出的素质要 求与农民工素质低下矛盾的最有效途径是加强农民工培训7。 周济认为从产品到商品是“惊险的一跃” ,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劳动力要真正转移出来,也要有 这样“惊险的一跃” 。实现这一跃,就要依靠教育和培训。要切实把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这个大课题 落到实处,就要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思路、发展机制有一个大的转变8。 朱建文认为,应将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归入政府工作范围,应该平等对待农民工,并建立完善的农民 工培训体系和多元投入机制9。 曾青云、崔铭香从成人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关系的角度出发,指出培训机制还很不完善,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从而导致农民工在竞争中处于劣势10。 兰成琼认为,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种 优势,积极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11。 谢丛银认为, 政府应当担负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统筹责任, 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强化职业教育的 战略地位12。 李淑娟通过对农民工培训机制的研究, 找出了农民工培训的问题所在, 指出政府包办使得培训效率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不高,问题重重,并提出要采用政府、企业、农民工等的多元合作模式培训13。 郭志涛在分析了建筑产品质量与农民工素质的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应编制农民工教育和培训的长期 规划,明确政府、用人单位、农民工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完整的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机构,规范的全方位的 知识技能训练体系14。 尚昆仑通过分析人力资源下的农民工所面临的问题,并从政府和培训方面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15。 曾红彪通过对湖南农民工培训原因的研究得出培训的问题所在, 并针对湖南的实际情况, 从培训政 策、组织、内容、教材、模式、培训方法、评估和市场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湖南农民工培训体系建构设想 16。 蔡青以企业为视角,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了农民工培训出现问题,并通过分析各个培训模式,试图通 过某一套培训模式解决农民工培训的问题17。 刘志惠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不足,提出要逐步形成由政府统筹全局、由农民工自身的“要我 培训”向“我要培训”转变、行业组织及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新格局18。 谢芬芳分析了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性,提出建筑业农民工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19。 陈砚祥针对现阶段建筑业农民工转移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用市场需求推动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 极性,改变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组成以确保资金来源,通过实名制对培训和鉴定及培训补助发放进行监督等 对策20。 王锁荣对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培训意义重大,但其现状不容乐观。为此,在对建筑业农民工培训的 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四点建议21。 但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对农民工培训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职能的转变方面的研究。 文章在分析当前农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 建议及对策22。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重要性与紧迫性研究。 刘国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3。 三、从培训实际操作方面研究。 张存岭从促进农民工就业出发, 分析了农民工培训的现状, 指出技能型人才是适合我国的现代化发 展要求的人才,更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点。本文以回乡的初高中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 的培训,实现农民工技能的真正提高24。 四、从农民工培训的动力方面进行研究。 分析了农民工培训的动力因素, 深入探讨了农民工培训的动力不足的原因, 并分别给出相应的对策, 建立培训服务的长效机制25。 五、农民工培训模式研究。 李湘萍从农民工培训供给的角度出发, 以北京市富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例, 探讨富平学校及其创 建的“富平模式”(即“民办公助”的培训就业权益保障一体化的农民工培训就业新模式)在农 民工培训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26。 农民工市场化培训研究以建筑劳务企业为视角 4 1-2-2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员工的职业培训比较多,内容方面也比较庞大,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到近代东南亚“四 小虎” “四小龙”和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金砖四国” ,他们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农村剩余劳动力 向城市转移这个过程。而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漫长研究中,如刘易斯、亚当斯密、李嘉 图等都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观点好看法。 1-2-2-1 国外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研究国外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研究 作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产物的农民工,虽然它的我国特有的,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也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外也是为我国农民工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的借鉴: (1)乔根森模型 乔根森模型(乔根森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戴尔乔根森(d.w.jogenson)于 1967 年在过剩农业 劳动力和两重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依据新古典主义(new classicalism)的分析方法创立的一种理论。 它是建立在以下假定之上的:一、两部门经济,地和劳动力的投入;二、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 部门农业没有资本积累, 只有土地和劳动力投入, 而土地是固定的; 三、 工业产出是资本和劳动的函数, 两部门都有中性技术进步。 然而该理论又有着其缺陷性,即在其关于粮食需求收入弹性的假定,即存在农业剩余时,粮食需求 收入弹性为零,这个假定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且因为此理论也应用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从而 也不符合我国的发展状况。 (2)刘拉一费模型 197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在 1954 年发表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 件下的经济发展 中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 该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做出了独到的见 解27。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由于其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而土地资源却十分有 限,使得的农业劳动生产力很低,即传统部门中劳动力相对过剩,一部分劳动力对生产毫无贡献。低水 平的劳动生产率也决定了其低收入,一般只能达到家庭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相对而言,城市的现代 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在不受国家限制人口流动的情况下, 很自然的农 村剩余劳动力要向城市流动。 而且只要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农业部门, 农业剩余劳动 力就会源源不断的流向城市, 直到农村没有剩余劳动力为止。 而当农业剩余劳动力完全转变到现代工业 部门后,二元经济也就完成了向一元经济的转变,传统农业部门也将推出历史。 费景汉28在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一文中,拉尼斯和费景汉也得出了和刘易斯一样的结论。不 同的是, 他们还分析了以下两点:一、 农业劳动力部门的过程。二、农业劳动力流出不影响农业总产出, 只有边际生产力等于零的农业劳动力的流出才将影响农业部门的产出量。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一、农 业的发展不仅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 当农产品不能够满 足工业需求时,劳动力转移也就很难进行了;二、把技术进步或创新定义为了不增加要素投入的产量增 加;三、强调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劳动倾向,即在选择和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时要考虑本国的农业和 工业的发展现状;四、指出人口增长可以阻碍劳动力转移,为我国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刘一拉一费模型也存在着许多缺陷:一、模型中的一些假定与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不符,因而 降低了其实用价值;二、该模型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是进入城市工业部门,而忽视服务业部门也可以 吸纳劳动力的事实。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1-2-2-2 国外职业技能培训概况国外职业技能培训概况 到 18 世纪末,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德等都发生了工业革命,从而使得它们的城市化 进程加快。在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国家都有着一些共同特点: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城市化速度快,城 市化率迅速提高。因此,当同时有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后,成年人的职业技能培训立即成为 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29。 英国从 1981 年到 1995 年先后颁布了 5 个与农业职业教育有关的法规, 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 了有力保证。法国政府制定了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要求所有企业随时随地接受学生实习、参观 及各种学习。美国大多数企业为职工制定了培训计划,并选派一定比例的职工到正规大学学习,国家和 企业在培训上的投入甚至超过用于高等教育的费用。 德国在普及成人职业教育及儿童的义务教育方面是 做的非常成功的国家之一:如德国童工法明文规定,614 岁的青少年必须首先接受义务教育,然后才 能就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创办学校,学校负责理论课程的教学与考核,企业负责实践的教学、考核和关 键能力的训练。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第一章为绪论, 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做总体概述, 为以下行文做铺垫。 第二章为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三章为建筑劳务企业培训现状分析, 分别从政府、 建筑劳务企业和农民工自身分析了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并找出农民工培训制约因素以及农民工培训 的症结所在。 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从构件农民工培训的市场化模型、 农民工市场化培训案例分析和实现 建筑劳务企业市场化培训的对策三方面阐述了怎样才能更好的解决建筑业农民工培训问题。 以下是建筑 业农民工培训的框架图: 研究背景和意义 相关概念和 理论基础 建筑劳务企 业培训现状 构件农民工培训 的市场化模型 实现建筑劳务企业市 场化培训的对策 为什么要培训? 培训现状如何?培训 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进行培训? 图 1.1 本文框架 fig. 1.1 this paper framework 农民工市场化培训研究以建筑劳务企业为视角 6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应对河北省建筑业农民工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以前有些积累)。根据研究的需要及实施的可行 性,主要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建筑农民工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本研究还需运用理论逻辑与实证分析 相结合的方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和管理 学知识, 从建设行业大系统出发,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比较研究、 典型剖析、模型预测等多种研究方法,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经验分析与模型预测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提出建筑农民工管理战 略和方法。运用经济学的理论,采用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文献调研法和历史分析法对建筑业农民 工培训进行研究。 1-3-3 创新与不足创新与不足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家对建筑业农民工培训问题逐渐重视起来,从而使得国内众多专家、学 者也对此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宏观思路和对培训的方式、方法也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但从企业为主导的建筑业农民工培训, 在国内比较少见, 而对于怎样使得培训更具市场化就更是少之又 少了,因此,本研究希望以企业为视角,探讨怎样对建筑业农民工的培训能够尽量脱离政府的干预,更 具市场化。 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选择了农民工问题较为集中、特征明显的建筑 业为研究的立足点,在行业背景和特征之下,展开相关的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2.本文是从企业角度对建筑业农民工培训进行的研究,有其角度新颖的特点。 3. 国内外关于建筑业农民工的实证研究比较多,但专门针对建筑业农民工市场化的培训研究文献 相对较少,而在规范方面的研究就更加凤毛麟角。本文利用一般理论,融入行业特殊性,将一般的研究 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特殊性问题的研究。 4.因为是对于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怎样是想市场化的文献极其少,所以研究可能因调查不充分,所得 结论不太理想。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二章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相关概念的界定 为了开展建筑业农民工市场化培训研究奠定基础, 首先我们分别建筑业农民工、 建筑劳务企业和市 场化培训的概念进行辨析。 2-1-1 建筑业农民工建筑业农民工 关于农民工概念的界定,至今尚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界定。一般意义上认为:农民工是从农民中分 化出来的一部分,其身份仍然是农民,但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再依赖土地生 存,充当了城市工人的角色,在城市的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目前建筑、纺织、 采掘和一般服务业的劳动者主体30。 农民工的内涵:1、农民工是具有农业户口,是用人单位中带有农民身份的特殊员工。2、农民工是 已脱离土地的非农业人员,是用人单位的员工。3、农民工不占有生产资料,是依靠工资收入为生的劳 动者。 而建筑业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着与其他行业农民工不同的特点。 建筑业农民工是大量进城务工人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从事着建筑施工及管理工作的技术工人和 劳务作业人员。他们从事的工种根据国家职业分类规定大约有 100 多个,如木工、砌筑、钢筋绑扎、抹 灰、混凝土搅拌、油漆、石制、模板、脚手架、水暖电安装、架线等、设备安装、机械施工、建筑制品、 市政施工、养护及污水处理、古建筑修建、城市园林、城市勘察、测绘、房屋维修等。在实际建筑施工 中,砌筑工,抹灰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等四个工种约占一线作业人员 60%,再加上油漆工、木工、 架子工、防水工四个工种,总计占一线作业人员的 80%。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的划分条件,技术工人和劳务作业人员又分为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目 前,全国建筑业从业人数已达 4669 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 5.8%。北京、河北、江苏、山东等省市 则达到 7%以上。从 1999 年到 2010 年,来自农村的建筑业从业人数按年均 5.3%的速度增长,从 1502 万人增加到 2797 万人31。 2-1-2 建筑劳务企业建筑劳务企业 劳务从古代看:谓勤苦劳作, 吕氏春秋遇合 : “天下之民,其苦愁劳务从此生。 ” 南朝 陈 徐 陵 陈文帝哀策文 : “ 大禹 胼胝, 重华 腒腊,仰惟劳务,同斯违懌。 ” 从经济学上说是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 如医疗部门以及服务 性行业等工作者的劳动活动。 因此,我们可以给劳务下个定义(labor service)是以满足人们精神或物质需要为目的,以活劳动 形式向他人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的劳动。 但这种劳动不是以实物形式, 而是以活劳动形式提供某种服务。 建筑劳务企业是为了避免类似农民工集体讨薪而引发冲突造成不良影响而设置的, 为建筑施工单位 提供劳务输出的中介服务性质的企业。 建筑业劳务企业为了更好的管理农民工,一般情况下,农民工的劳动人事关系都在劳务企业里,并 农民工市场化培训研究以建筑劳务企业为视角 8 且都签订了劳动合同,这样建筑企业在遇到工伤等问题时会更专业的处理好自身责任问题。 2-1-3 市场化培训市场化培训 培训(training)即培养训练,属于教育的范畴,指在职、在业人员的专门训练或短期再教育32。职业 培训(vocational training)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一种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接受 培训的人员进行职业知识与实际技能培养和训练的职业教育活动。 其目标在于把新生劳动力培养训练成 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合格劳动者、 把具备一定职业经历的人员训练成适应新的职业岗位需要的劳 动者,以适应就业和转换职业的需要。 企业市场化是指企业的资源配置按市场规则进行,企业的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土地和企业家) 和产品的获取、交易都由市场提供和决定。一个普遍共识是企业市场化能为企业带来利润最大化,降低 政府配置资源的高昂成本, 因此, 各国都在积极推进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33。 市场化培训(marketizational training)为适应我国建筑业高速发展的需求,为了能更好的促进农民 工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进行的以解决农民工问题为目标,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建筑劳务企业利润 最大化、降低政府配置资源成本而进行的农民工教育活动。 2-2 农民工农民工培训的理论基础培训的理论基础 2-2-1 培训的内涵培训的内涵 对于培训,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中心环节;狭义 的是为提高人们实际工作能力而实施的有组织、 有计划的介入行为。 英国官方培训委员会为培训下的定 义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行为。 马克思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同样道理,培训的内涵也是,它随着社会实 践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的培训可以分为三部分: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和态度(attitude)。 知识是让人能够不断更新知识面,不断学到心的东西。知识只有转化成技能,才能真正产生价值,而技 能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能掌握某种工作方式。另一个最主要的方面是态度,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就 很难出来好的成绩,员工只有拥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才能给组织带来无尽的财富。通过知识、技能和态 度的培训,达到改变行为,最终提高效益的目的,如图 3.l。 行为效益 态度 知识技能 培 训 图 3.1 培训过程 fig. 3.1 training process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社会的进步,培训事业的发展,从而使得外部环境对人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现代组织的发展也越 来越依赖于改革和创新。因此,心理、观念、思维也逐渐成为新的培训内容。当前培训主要是通过组织 实施的有计划的、连续的、系统的学习进行,从而调整受训人员知识、技能、态度、思维、观念、心理, 达到现代企业对员工的高层次要求,从而完成相应的工作。现代培训内容见图 3.2。 观念“适” 心理“悟” 知识“知”态度“愿” 思维“创” 技能“会” 图 3.2 培训内容 fig. 3.2 training content 对于培训,我们还应注意他的三个原则具体考虑的因素和实施办法见表 3.1。 表 3.1 培训三原则34 table 3.1 training three principles 原则 影响因素 实施八法 面向组织 培训应该服务于组织的总体 经营战略 培训要有助于优秀组织文化 的塑造和形成 培训要有助于组织管理工作 的有序和优化 超前为组织储备所需人才, 培训其在未来必须具备的技能和 知识 提高满足组织需要的员工道 德素质、文化素质和技术专长 面向市场 体现一切活动围绕着满足顾 客需要的宗旨 培训方式的市场化、内部培 训和外部培训综合考虑成本和效 果两种因素 培训如何通过部门间的协同 配合提高客户满意度 进行合理的培训预算和成本 收益分析 面向时代 信息经济时代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要求 人本管理时代的要求 培养员工搜集和利用信息的 能力 培养国际型的复合人才 培养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 农民工市场化培训研究以建筑劳务企业为视角 10 2-2-2 培训的相关理论培训的相关理论 培训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理念,其理论更是当前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理论,自 1980 年代 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加速变迁,人力资源已与财、物和技术资源成为组织中重要的资源之一,尤 其在以服务业为导向的经济环境中,人员的培训与组织经营的成效有密切的关系。 2-2-2-1 贝克尔的一般培训理论贝克尔的一般培训理论 20 世纪六十年代,贝克尔为培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他通过分析在职培训与员工收入分配之间 的关系提出了评估企业培训收益的模型。研究发现,劳动者在职业生涯的前端,收入的增长速度最快, 而在职业生涯的中期,员工收入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在临退休的时候,收益增长的速度成为负数。收入 随着工作经历的增长而增加,这和员工的人力资本积累高度相关。在研究员工收入分配的规律上,贝克 尔对劳动力的工资决定模型进行了分析35。 首先假定不存在在职培训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则追求利润最大化 的企业雇佣均衡的条件为: mpw (2.1) 其中, mp 为企业的边际收益, w 为工资率, 即新增一个劳动力带来的产品收益应等于支付工资率。 在职培训通过增加当期成本,或者是降低当期收益,来增加未来时期的收益或者降低未来的成本。 这样,当期的投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成本和收益,因此,厂商在考虑在职培训的均衡条件时,需要对未 来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折现。假定 t c代表时期 t 发生的劳动成本, t e代表时期 t 的企业的收益,i 为市场 贴现率,则均衡条件为: (1)(1) tt tt ce ii (2.2) 贝克尔在研究中,假设培训仅仅发生在初期,则初期的成本就等于劳动力工资和培训支出之和,而 其后的各期,成本只包括工资,若用 k 表示在职培训的费用支出,上述公式可变换为: 11 00 11 (1)(1) tt tt ew mpwk ii (2.3) 如果定义, 11 1 (1) tt t ew g i (2.4) 则上述公式就可以转化为: 00 mpgwk (2.5) 上述公式表明, 只有当各个收益期取得的净收益的现值等于培训的全部成本现值时, 处于均衡状态 的初期边际收益才会等于当期工资。即当 g=k 时, 00 mpw,所以企业雇佣决策的均衡问题就变成寻 找各个收益期的现值和培训成本完全相等的那个均衡点。 在均衡点上, 使培训成本与收益相等时的贴现 率即为培训的投资的内部收益率。 在提出上述评估培训收益率的模型后, 贝克尔又进一步的将培训划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 并分 别说明了各类培训的收益评估。 一般培训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员工接受的培训既可以应用于受训的企业, 也可以离职后,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别的企业。而特殊培训,所形成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专用性, 离开该企业后,员工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没有用处。贝克尔认为,在一般培训情况下,培训发生的费用应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由受训者支付, 而不是企业。 因为, 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 并且劳动力可以低成本的流动, 劳动者的工资决定于他在其他企业可能得到的由边际收益决定的工资水平。 只要其他企业认为该员工所 接受的一般培训具有经济价值, 雇佣他能够带来高于工资率的边际收益, 则会提供高于员工现在工资率 的报酬水平,则员工会追求收益最大化而流向开价最高的企业。这样,提供一般培训的企业,就无法通 过后期的净收益来弥补培训支付的成本,结果是,员工接受一般培训以后,获得了收益,而成本却由企 业承担, 这种成本与收益不匹配的安排必定激励员工需求一般培训, 几乎每个劳动者都希望通过这种方 式获得更高的收益,而且还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这样做的结果是企业不愿意提供一般培训,更倾向于 在劳动力市场上直接获得已经具有一般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使收益和成本保 持匹配,即谁受益、谁承担,由获得收益的劳动者承担一般培训的成本。这样,企业在提供一般培训过 程中,既不承担培训成本,或者说,以支付低于边际收益的工资率对培训成本进行补偿,也不取得一般 培训的收益。 对于特殊培训而言, 员工接受的培训形成的资本对市场上的其它厂商而言没有吸引力。 即劳动力市 场的竞争对于特殊培训没有影响, 受过特殊培训的员工所得到的报酬不一定比没有接受特殊培训的员工 高,雇主没有面临来自市场上、以及员工加薪的压力。如果员工在受训前的工资水平和受训后的工资水 平保持一致,则企业既承担了培训的成本,同时也享有培训的收益。企业支付特殊培训的成本将通过未 来的边际收益与支付工资报酬的差额形式收回。 贝克尔的企业在职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简单明了,但蕴涵很多前提假设,首先,难以区分一般培训 和特殊培训,往往提供的培训中既包括一般培训的内容,也包括特殊培训的内容,不容易区分收益和成 本的分享与承担方式。其次,模型中关于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假设也和实际上的情况相去甚远,而且, 潜在的雇主拥有员工培训的全部信息的假设也是不现实的(katz 和 ziderman,1990)。 2-2-2-2 信息不对称假设下的一般培训理论信息不对称假设下的一般培训理论 贝克尔理论中隐含的一个假设前提就是,员工经培训能够快速胜任相应的工作并发挥其最大作用。 也就是说,潜在的雇主拥有员工培训的全部信息。katz 和 ziderman 认为,这一假设是不现实的。他们 (1990) 修正了完全竞争市场上培训信息对称的假设, 认为培训信息不对称性会影响企业进行一般培训 的行为。 他们认为, 一般培训投资的价值体现为两部分: 特定岗位投资净现值 z 和培训期权价值 ov。 其中, z 是指一般培训所产生的来来生产率增量的现值。ov 是指通过培训提高了员工应对来来意外冲击和变 化的能力。比如,一般培训可以作为员工今后进一步培训的基础;可以使员工具备多种工作能力,在其 他岗位人员变动时发挥替代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 培训能够提高员工接受新技术和适应组织变化的能力。 这种潜在的价值可能对企业非常重要。相对来说,获取有关 ov 的信息比获取 z 的信息更难,而对外部 企业来讲,不可能获取员工的全部信息。 员工的价值是企业掌握培训信息的增函数。 只有当企业拥有一般培训的全部信息, 包括培训内容和 程度,才能合理安置员工,实现其最大价值。对培训企业来讲,通过培训期间的观察和了解,可以获得 关于员工培训的全部信息,这时培训员工的价值为 vt。而对于外部企业来讲,最初不拥有这种信息。 只有在雇佣关系开始后,企业通过时员工工作表现的考察才能逐步了解员工。设 i 代表考察的期数,vi 代表第 i 期员工的价值。随着 i 的增加,企业得到越来越多的信息,而 vi 也在逐步增加。企业考核员工 是否接受过培训和培训程度的最有效办法是将其安排在需要培训的岗位上,但为了避免出现匹配错误 (将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安排到需要经过培训的岗位上) 而产生的风险 (表现为生产效率下降甚至为负 农民工市场化培训研究以建筑劳务企业为视角 12 值) ,企业更愿意将其安排在不需要培训的岗位上。这种考察方法效率低,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和较多费 用,而且员工在外部企业的价值 vi 低于在培训企业的价僵 vt。另一方面,经过培训的员工面对长时间 的磨合和低效率, 也就不愿意接受外部企业提供的岗位安排。 上述两方面的原因限制了员工在企业之间 的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企业培训投资的有效性。 2-2-2-3 工资压缩一般培训理论工资压缩一般培训理论 贝克尔的研究表明, 提供培训的企业只有在边际产品增量大于工资率增长时, 才能获得培训带来的 部分收益,企业才可能收回投资成本。acemoglu 和 pischke(1998b,1999)对工资结构进行研究,他 们认为,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一些制度问题导致工资结构扭曲,是企业参与一般培训的原因。 下面对 acemoglu 和 pischke 的工资压缩一般培训理论进行分析。 假设员工一般培训水平为,则所有企业的边际产品均为 f(),且 f() 0。在不完全劳动力市 场上,假设员工转换工作所需成本为0,则员工选择外部企业的价值为 v() = f() 。对于培 训企业来讲,只要将工资水平设定为员工选择外部企业的价值水平,即 w1() = v() = f() , 就可以留住员工,因时获取 f() w1() = 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被认为是由于市场的 不完全因素所造成的企业无偿占有员工的部分生产产品。 acemoglu 和 pischke 称这种收益为“租金” 。 从上注分析可知,租金的大小与培训程度无关,即在图 l 中表现为 f()和 w1()是两条平行的曲线。 这说明在任何培训水平下,企业都可获得一定的租金室,因此企业不愿对员工技能进行培训。当=0 时,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这就与贝克尔的培训理论相一致36 37 38 39 。 图 3.3 培训成本收益分析 fig. 3.3 training cost benefit analysis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图 3.4 效率工资/最低工资对企业培训的影响40 fig. 3.4 efficiency wage/minimum wage on the impact of rnterprise training 现实中,员工技能水平越高,转换工作就越困难。这就有必要考虑培训|因素。设租金是培训水 平的函即有(),且()0。按照以上的分析,培训企业将工资设定为 w2() = v() = f() (),从而获得的:() = f() w2()。两边求导得到() = f() w2() 0,说明培 训能使生产率的提高快于工资水平高,这就相当于压缩了员工的工资水平。如图 1 中,随着技能水平的 上升,租金()也上升,企业将获得受益。只要培训成本不是太高,企业就值得投资于培训。 对于产生压缩工资结构的原因,acemoglu 和 pischke 作了进一步的考察,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 1、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交易成本。这主要是指劳动力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