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議兵篇析論.doc_第1页
荀子議兵篇析論.doc_第2页
荀子議兵篇析論.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荀子議兵篇析論 前言荀子是繼、孟子之後的一個大儒,在先秦時代,他對諸子的學說既能批判的繼承,又能創造的發展,針對時代的問題,提出了一套體大思精的哲學體系,希望能夠挽狂瀾於既倒,致君於聖王之道,救民於水火之中,事雖不成,他的聖賢人格和仁者胸懷,以及精深的哲學思想,留給後人無限的啟示。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的戰爭規模和發生的次數,愈演愈烈,已經變成一個不能不正視的問題,戰爭甚至成了時代發展的重心,面對時代的挑戰,荀子作議兵篇予以回應。一荀子為甚麼要寫議兵篇(一)承襲孔孟思想的傳統孔子和孟子本身對戰爭都有自己的觀點,形成了對戰爭的基本原則,荀子之所以要寫議兵篇也是這個傳統的延續。1.孔孟反對不仁不義的戰爭孔子認為發動不仁不義的戰爭,終將害人反害己,例如他反對季氏侵伐顓臾,甚至譴責自己的學生冉有說求!無乃爾是過與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論語季氏孔子不但反對不仁不義之戰,對某些國君詢問軍事,孔子還會推拖不知,拒絕討論,例如: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論語衛靈公篇(註一)孟子對諸侯所發動的侵略性的戰爭,也深深的予以譴責,他說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孟子盡心篇至於那些善戰的人,則指其為民賊,而欲予以定罪有人曰我善為陳,我善為戰大罪也。孟子盡心篇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孟子告子篇對於這些民賊,孟子主張予以懲罰善戰者服上刑孟子離婁篇荀子對不仁不義的戰爭也持反對的態度,貶其兵為盜兵若夫招勁募選,隆勢詐,尚功利之兵,則勝不勝無常,代翕代張,代存代亡,相為雌雄耳!夫是之謂盜兵,君子不由也。故齊之田單,楚之莊譑,秦之衛鞅,燕之繆蟣,是皆世俗之所謂善用兵者也,是其巧拙強弱則未足以相君也,若其道一也,未及和齊也掎契司詐,權謀傾覆,未免盜兵也。對於不以仁義為之,卻能兵強海內,威行諸侯的秦軍,荀子曰:秦四世有勝,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此所謂末世之兵,未有本統也。荀子議兵篇2孔孟並不反戰孔孟雖然反對殘暴的戰爭,但是並不反戰,為了保家衛國,弔民伐罪,甚至主張要教戰:例如論語顏淵篇所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又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論語子路篇所以孔子主張: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論語子路篇孔子積極的教戰、備戰是很明顯的,在齊魯夾谷之會,相定公出席,既有文事,又有武備,當機立斷,粉碎了齊君的陰謀,索回失土,使得魯國聲威大振,這是孔子在軍事上小露鋒芒。(註二)他的軍事才能受到學生的肯定而爭相與之,例如:子路問孔子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憑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篇孔子對戰爭採取慎重的態度(註三)例如論語述而篇所說的子之所慎齋,戰,疾。但是為了討伐亂臣賊子,孔子甚至還會主動請求發動戰爭,例如在魯哀公十四年,齊國陳恆弒其君王於舒州,孔子齋戒三日而請伐齊,哀公曰:魯為齊弱久矣,子欲伐之,將若之何對曰陳恆弒其君,民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公曰:告夫三子。之三子告,固不可,出而語人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由此可見孔子並不是絕對的反戰,像耶穌和釋迦牟尼的處理方式,是不為孔子所讚許的。(註四)如果涉及叛亂、弒君、殘民以逞等事,孔子是力主征討的鷹派人士。孟子主張以德服人,不以力服人,推崇仁義之兵: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衷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孟子公孫丑上雖然是以德服人,還是無法絕對放棄軍事行動,孟子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夷怨,曰奚為後我?誅其君而弔其民,若時雨降,民心大悅。孟子公孫丑孟子進一步的主張征服那些殘害百姓的國君:彼奪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孟子梁惠王以上是孟子對梁惠王說的話。類似這種征討無道之君的言論,孟子也曾私下向齊國的大臣沈同發表,間接的促使齊國和燕國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當輿論界批評孟子勸齊伐燕的時後,孟子趁機闡釋自己的主張,他說他所謂的燕可伐,指的是天吏,而不是齊國,以齊國的狀況去伐燕,類似於以燕伐燕,孟子說何為勸之哉?(註五)荀子的學生也曾當面質問荀子說,既然你論兵強調以仁義為本,那麼仁者愛人,義者循理,又何必用兵?荀子回答說:非汝所知也,彼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尋循理,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若時雨之降莫不說喜。是以堯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紂,此四帝兩王,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德盛於此,施及四極。荀子議兵篇可見荀子也是主張戰爭有其正面的意義,聖王為了愛人,為了循理,運用戰爭正所以成就聖王的仁義之道,及其至也,甚至可以兵不血刃,將盛德施於四極。(二)正面的提出儒家的軍事哲學荀子身處戰國時代的晚期,除了七雄爭霸之外,弱小的國家飽受屠戮,所剩無幾。由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西元前二三八年)李園殺春申君,荀子廢居蘭陵之年,向前推八十年,此期間,趙惠文王四年(西元前二九五)趙滅中山。齊湣王三十八年(西元前二八六)齊魏楚伐滅宋,三分其地。楚考烈王十十四年(西元前二四九)楚滅魯。而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元前二五六)赧王卒,秦昭王取西周。這些事實,荀子可能目睹。在這八十年間的十數次較重大的戰役,荀子可能知之甚詳,感受到強烈的震憾。這些戰役如齊湣王六年(西元前三一八)趙、韓、魏、楚、燕五國共伐秦,不勝。七年,秦與韓趙戰,斬首八萬。十二年,秦擊楚,斬首八萬。十七年,秦拔韓宜陽,斬首六萬。廿四年,秦擊楚斬首三萬。卅一年,韓魏伐秦,白起敗之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齊襄王四年(西元前二八0)秦擊趙,斬首三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