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理念 现代世界瞬息万变,我们作为其中的一员 ,怎样学习、工作和生活,如何做个世界 人是应该 深刻思考的。这个单元的文章有 思想深度,读来令人深思,使人清醒,能 感受到思想的冲击。学习这 几篇文章,应 该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理顺思路,联系 生活实际 ,深入分析,从不同角度去质疑 、思考、阐发 。 单元目标 1了解鲁迅、弗罗姆、蒙田等作家、学 者的著作及思想。 2分析鉴赏 ,深入领会每篇文章论证 或 阐释 的思想和观点;树立对待文化遗产 的 正确观念,读懂爱的哲理和艺术 ,热爱 生 命,学会思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学会分析和使用层进 式的论证结 构, 即在议论 文中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 问题 。 4理解、把握议论 文材料和观点之间的 关系,认识观 点统率材料、材料证明观点 的关系。 5领悟议论 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准确、 概括、鲜明、生动的议论 文语言特点。 6培养同学们应 用、审美与探究的能力。 内容提要 从文体概念上说,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属 杂文、随笔类文章,多数思想性很强。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阐述 对文学遗产 的批判继承问题 。20世纪30 年代,产生了封建复古主义、“全盘西化” 等思潮,在“左翼”文化战线 内部也有同志 认为 “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乎投 降”的“左”的观点。针对这 种新情况、新问 题,鲁迅怀着不可抑止的激情,写了这篇 拿来主义。阅读 本文应理解形象化议 论说 理的特点,掌握比喻论证 的方法。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篇站在理性 的高度,科学审视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文章。阐释 了孩子爱的成长变 化过程及特 点,父母爱孩子的本质及区别,指出爱与 人的成熟程度有关,一个成熟的人,既要 发展父亲的良知,也要发展母亲的良知。 文章对于我们如何理解爱、创造争取爱, 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学习时还 要体会思路 清晰、结构严谨 的特点。 短文三篇都是很有思想深度的随笔, 阅读时应该 从把握主旨入手,理清思路, 认识结 构。联系自己对生命、生活的认识 ,抓住文中一些思想性强的语句,深入分 析,细细 品味。 已 凉 韩偓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 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赏析】 韩偓香奁集里有许多反映 男女情爱的诗歌,这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 篇。其好处全在于艺术构思精巧,笔意含 蓄。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间华丽精致的卧 室。镜头由室外逐渐移向室内,透过门前 的阑干、当门的帘幕、门内的屏风等一道 道阻障,聚影在那张铺着龙须草席和织锦 被褥的八尺大床上。房间结构安排所显示 出的这种“深而曲”的层次,分明告诉我们, 这是一位贵家少妇的金闺绣户。 布局以外,景物吸引我们视线的,还有它 那斑驳陆离、秾艳夺目的色彩。翠绿的栏 槛,猩红的画屏,门帘上的彩绣,被面的 锦缎光泽,合组成一派旖旎温馨的气象, 不仅增添了卧室的华贵势派,还为主人公 的闺情绮思创造了合适的氛围。 主人公始终没有露面,她在做什么、想什 么也不得而知。但朱漆屏面上雕绘着的折 枝图,却不由得使人生发起“花开堪折直须 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金缕衣) 的意念。面对这幅画图,我们的主人公难 道不会有感于自己的逝水流年,而将大好 青春同画中鲜花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思索 吗?更何况而今又到了一年当中季节转换 的时候。门前帘幕低垂,簟席上添加被褥 ,表明暑热已退,秋凉方降。这样的时刻 最容易勾起人们对光阴消逝的感触,在我 们的主人公的心灵上又将激起怎样的波澜 呢?诗篇结尾用重笔点出“已凉天气未寒时” 的时令变化,当然不会出于无意。配上床 席、锦褥的暗示以及折枝图的烘托,主人 公在深闺寂寞之中渴望爱情生活的情怀, 也就隐约可见了。 通篇没有一个字涉及“情”,甚至没有一个字 触及“人”,纯然借助环境景物来点染人的情 思,供读者玩索。像这样命意曲折、用笔 委婉的情诗,在唐人诗中还是不多见的。 小诗已凉之所以传诵至今,原因或许 就在于此。 (2011年高考浙江卷)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9分) 日本这次大灾难让 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 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 ,他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 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 科技知识,但仅仅这 些知识对 人类的存在 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 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 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 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 意思。“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 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 各种危机。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 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 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 自己与自然 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己 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 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 取人与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 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 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 ,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 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 止。它是一个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 规则 。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 人的引水目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 性。 而坝则 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 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 哲学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 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 根本自由是我们对 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 的自由乃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 我们的真实处 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 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 我们造 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理开放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 些所谓的正 常人往往也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 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 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 放弃) 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 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 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 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 好准备的变革。以遗传 工程为例,难道我 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 基因 组合吗?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遗传 工程的手 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 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哲学家在这里 是想提醒我们这样 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 思维外,我们还 必须进 行另一种完全不同 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 这项 新技术对 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 开:人怎样对 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 8下列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 心理所造成的视野的狭隘。 B洪水、海啸等诸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 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 C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 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D真理是整体的,而我们对技术、知识的 认知常常存在局限。 【答案】 B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 息的能力。 【解析】 文章第二段提到“对真理开放并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句话之前写了人类 看不清自己的真实处 境,往往容易被偏见 、流行概念蒙蔽,这句话后用举例的方法 列举了“不容易”的原因,比如怪癖的意志 、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 偏狭。由此,可以看出选项 A、C、D是原 因,而B项表达的意思是人类已经意识到 自然是不可改造的,这应该 会使真理开放 变得容易。 1了解鲁迅及其杂文;了解这篇文章的写 作背景。 2理清作品论证的思路;学习比喻论证的 方法;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领会文 章中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句。 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2解释词语 礼尚往来:社会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尚 ,崇尚、重视。 自诩:自夸。诩,夸耀。 残羮冷炙:吃剩下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 舍。炙,烤肉。 冠冕:“冠冕堂皇”的省略语,意为很体面、 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吝啬:形容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 用。 鼓吹:宣传提倡;吹嘘。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 豫不决。 勃然大怒: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欣欣然:形容高兴的样子。 倘使:如果,假如。 周游:到各地游历;游遍。 3辨析词义 4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 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 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 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 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了孔乙己 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 的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 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 不朽名著。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 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 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 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和散文 诗。 “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 写作,研究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无产阶 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了优秀杂文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记的记念“ 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理、法 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 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 了鲁迅全集20卷。 5了解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同年 6月7日的中华民报动向上,署名“霍 冲”,后作者收入且介亭杂文中。 这篇杂文是鲁迅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 代写的。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民党 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 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 和文化“围剿”。1934年,国民党政府为了 巩固其反动统治,大肆鼓吹“尊孔读经”。同 时,接连将祖国文化遗产送去外国,当作 崇洋媚外的工具。 买办文人跟着吹捧帝国主义文化,文化界 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使中华民族文化 面临严重危机。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 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 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 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上,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和糊涂的观念。在 革命文艺阵营内部,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 国文化上,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割断历 史全盘否定;拜倒在古人、洋人脚下 全盘接受。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 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 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 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 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6开阔视野 (1)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西方现代派文学中重要的流派 之一。“象征主义”一词首先见于1886年诗 人莫雷亚斯在巴黎弗加罗报上发表的 文学宣言,这篇宣言标志着象征主义的产 生。波特莱尔和特雷亚蒙是象征主义的先 驱。象征主义于19世纪末在法国兴起后, 传布到欧洲各国和美国,到20世纪20年代 ,酿成一场国际性的现代派文艺运动,20 年代到40年代盛极一时,至今仍有影响。 象征主义以20世纪20年代为界,分为前期 象征主义和后期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以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 ,其基本特征为:重视主观表现而轻视客 观描写;暗示多于解释;大量运用通感、 自由联想、暗示等手法;神秘主义、唯美 主义和形式主义明显;重视作品的音乐美 。象征主义的主要体裁是诗歌和戏剧,对 造型艺术也有影响。代表作品有波特莱尔 的恶之花,TS艾略特的荒原, 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等。 (2)杂文 杂文,文学体裁之一,散文中的一类(一般 以议论为主)。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 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活泼、锋利、隽 永为特点,是一种战斗的文体。内容广泛 ,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 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 都可归入这一类。中国自战国时代以来诸 子百家的著述中就多有这一类的文章。五 四运动以后,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 为了战斗的需要,对于有害的事物,揭微 显隐,痛下针砭,广泛地运用了杂文;它 们有如匕首、投枪刺向敌人,表现了坚强 的战斗力;在艺术上,感情饱满,形象鲜 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杂文 的新传统和新风格。 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吃透文本 第一部分(12):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 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 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35):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 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 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2设疑激智 (1)本文文题是“拿来主义”,开头为什么要 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鲁迅从回顾中国历史开始,意在说明从清 政府奉行“闭关自守”政策的失败与当时国民 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在推行卖国投 降政策上是一脉相承的。而“到现在”的政府 ,闭关自守的“关”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 了立足之地。1927年,蒋介石上台后,勾 结各帝国主义国家,不断出卖领土主权。“ 九一八”事变后,大片国土沦丧,美英帝国 主义操纵着中国财政经济命脉,控制着中 国的政治军事力量,这些便是“送去主义”的 明证。 但本文着重讲文化方面的问题,所以作者 用“别的且不说罢”一转,列举“学艺”上的三 个例子,说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 主义”了,揭露了反动政府媚外卖国成风, 古今反动派由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再到投 降的历史,揭示出“闭关”“送去”的危害:“闭 关”误国,“送去”卖国,其后果是“送来”了侵 略。在对这惨痛的历史进行批判后,再提 出拿来主义即无产阶级如何正确对待中外 文化遗产的观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 拿来主义”是对立,形成鲜明对照,前者弊 端愈多,批之愈深,揭之愈深,就愈反衬 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这种破,为下 文的“立”,即阐释“拿来主义”的原则并对其 内涵作具体分析论证打下了坚实基础,也 显示出作者立论的严谨和周密。 (2)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 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 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 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 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 伸到了中国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 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 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 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这样的 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 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 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 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几位“大师” 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 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 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碜可笑 ;“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 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 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 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 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了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 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 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3)怎样看待鲁迅对几位绘画大师和京剧艺 术家梅兰芳的讽刺? 据柯文辉的艺术大师刘海粟传、吴作 人等的徐悲鸿、梅绍武的我的父亲 梅兰芳等人物传记及20世纪30年代的一 些文史资料介绍:1934年刘海粟一行在柏 林巴黎广场普鲁士美术馆举办中国画展极 其成功,大长民族志气,“获得无上光荣与 极大成功”;1933年,徐悲鸿在西欧举办中 国画展,震动了西欧各国艺坛,破除了西 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在世界艺 坛上弘扬了祖国的绘画艺术;1935年,梅 兰芳应邀访苏演出,这次演出促进了两国 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中苏两国之间的文化 交流,是爱国之举。 仔细揣摩课文第一段文字,语含讽刺,带 有贬义,应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这是鲁 迅先生的偏见,鲁迅是伟大的,他有许多 真知灼见,但并不等于他对任何人任何事 的评价总是客观的,全面的;第二,不应 脱离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生硬地理解,为 了加强讽刺力度,杂文语言往往涉笔成趣 ,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所以,我们对拿来主义,同样要“运用 脑髓”“自己来拿”。 (4)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 果及危害? 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 是给予,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 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丰富”,还 要“大度”地“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 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 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 ,“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 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讨”“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 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 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5)第4段中“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作者 为什么“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 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 动机或目的。 “抛给”或“送来”,指有目的性的、带有恶意 的输出。“抛给”是贬义,用鄙视的目光给人 ,而不是出于善心的施舍。 “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抛来”的实 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是因为国民党政 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既写出了对卖 国政府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 愤慨之情。 (6)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 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 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 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 “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 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 ,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 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 、文化侵略和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 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来拿,二者本质不同 ,内容迥异。 【答案】 B(A.“诩”与“栩”均读“x”;C.“舶 ”“柏”“泊”均读b;D.前三个加点的字均读 cu,“碎”读su;B.加点字读音依次是bi、 zh、ji、b) 2第3段的中心是( ) A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 。 B讽刺尼采自诩太阳,反对“送去主义”。 C反对“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 D主张“拿来主义”,反对不给子孙留点礼 品。 【答案】 A 3第4段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 区别是( )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 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 但本质一样。 【答案】 C 4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引号作用分析正 确的一项是( ) A第2处表否定,第3、4处表强调,第5 处表特指。 B第2处表否定,后4处表强调。 C第2、3处表否定,第4、5处表特指。 D第2处表否定,其它4处表特指。 【答案】 D 5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 由是( )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 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 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 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 文提倡“拿来主义”。 【答案】 C 6对下列句子的理解编为四组,正确的一 组是( )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 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鲁迅先 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 来拿!(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 义”的主张。)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 新宅子。(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 艺就会成为新文艺。) A B C D 【答案】 D(错,文章反对“送出去”)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三、四部分) 1吃透文本 第三部分(67):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 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 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 来拿。 第四部分(810):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 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 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 2设疑激智 (1)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 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 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 什么作用?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 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 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 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 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 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 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 ,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 ,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 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 朽淫糜的东西以及为反动的文化政策帮闲 的、失去独立人格的文化人(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 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 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 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 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 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 (2)文章是如何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进 行说理议论的? 因果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分析说理方法 。课文的第7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提示注意:前面所 论,都属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究竟是什 么原因呢? 首先是由“闭关主义”导致了“送去主义”。“送 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 必然要造成严重的后果:从长远看,是亡 国灭种;从现实情况看,是招致帝国主义 的进一步侵略,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 文章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比喻论证。第二 部分用“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 奖赏”的比喻来说明沦为亡国奴的悲惨和可 怜,只是一种形象的议论,还不能看成是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运用脑髓,放出眼 光”与此同类)。集中使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是 第四部分。第8段一开始就用“譬如罢”,其 取譬说理的用意很明显。用从祖上得来的 一所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非常贴切。以“徘 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 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以“勃然 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 白”的“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 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 以“羡慕旧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 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比喻崇洋 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都非 常准确、形象、生动。第9段的“他占有, 挑选”一句虽然极其确切、简练,但毕竟抽 象,再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 分;以“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 粕”互见,需要区别对待,加以批判吸收的 那些部分;以“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 的旧形式(是相对于作为内容的“鸦片”而言) ,例如八股文和骈体文(可参看鲁迅准风 月谈中的重三感旧等文)之类;以“一 群姨太太”比喻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 朽淫糜的东西,如色情文化之类。 所有这些,就将什么是“挑选”说得既清楚透 彻,又具体形象。其余还用“抛在路上以显 其平民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 “当众摔在毛厕里”状写“彻底革命”的极“左” 面目,用背着“烟枪和烟灯”去周游世界讽刺 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白菜 一样的吃掉”说明吸收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 化”。用“不用它来宴大宾”比喻不能只供少 数人享用,所有这些,又都对如何“挑选”讲 得浅显易懂。读者明白了这些道理,也就 理解了。“拿来主义”的内涵,深信它的正确 性和必要性,这些比喻就起了论证的作用 。 (3)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 、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 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 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 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 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 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 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 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 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 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 烟枪”来比作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 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 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 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 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标题 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 ,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 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 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 ,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对“闭关主 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 的铺垫。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 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 鲜明对照。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鲁迅的杂文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 言的特点是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够三言 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揭 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例如“这种奖赏, 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 一个“给”字就击中了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 拿来的缘故。”一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 的区别点明了。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 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 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五句 话82个字,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 ,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 易。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 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 游刃有余的风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9段的 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作者对于如何占 用,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 。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 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 。这就是幽默的力量。鲁迅的幽默和风趣 ,正如唐弢在琐忆中所说:“他揭开了 矛盾,把我们的思想引导到事物内蕴的深 度,暗示他的非凡观察力。”“显示了一个成 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 【答案】 D(A项“冠军”中“冠”读“gun”, 其余读“gun”;B项“弹无虚发”中“弹”读dn ,其余读tn;C项“息事宁人”中“宁”读nn ,其余读nng;D项全读ch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灯店的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海关委托合同协议书范本
- 终身合同要求签考核协议
- 精准扶贫保底分红协议书
- 珠宝铺出租转让合同范本
- 防水教学楼楼顶合同协议
- 潍坊考研辅导机构协议书
- 火化炉产品购销合同范本
- 渠道合作协议的合同范本
- 阿克苏场地租赁合同范本
- 电工复审培训课件
- 国际压力性损伤-溃疡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2025年版)解读课件
- 公司安全事故隐患内部举报、报告奖励制度
- GB 11122-2006柴油机油
- GA/T 458-2021居民身份证质量要求
- 宁夏大学2023年808文学基础与写作考研真题(回忆版)
- 风险分级管控责任清单(公路改扩建工程)
- 市政道路雨污水管道工程施工技术详细课件
- 《环境生物学》课件
- 塔吊沉降观测记录表
- 社区工作者面试万能套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