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10年1-15期半月评论(轻轻一点,十五期的精华尽收眼底) .pdf_第1页
半月谈2010年1-15期半月评论(轻轻一点,十五期的精华尽收眼底) .pdf_第2页
半月谈2010年1-15期半月评论(轻轻一点,十五期的精华尽收眼底) .pdf_第3页
半月谈2010年1-15期半月评论(轻轻一点,十五期的精华尽收眼底) .pdf_第4页
半月谈2010年1-15期半月评论(轻轻一点,十五期的精华尽收眼底) .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半月谈半月谈20102010 年第年第 1515 期【半月评论】:期【半月评论】:让中国社会健康让中国社会健康 走出转型期走出转型期 社会问题增多和社会矛盾凸显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当探究这些问题的原 因时,很多人却两手一摊,“没办法,谁让我们处于社会转型期呢”。果真是这 样吗? 其实不然。许多问题和矛盾是发生在社会转型期这一阶段中,但不能说就是 社会转型期所导致的。一些人把问题推给了转型期,说轻了是走入认识误区, 说 重了恐怕是逃避责任。由此,如何正确认识转型期尤为重要。 从国际社会发展的经验来看, 人均 gdp 从 1000 美元到 3000 美元确实是一个 特殊时期。这一时期也呈现出与此前此后迥异的一些特点: 经济发展转型。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工业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 要推动力, 城市化进入快速扩张轨道, 市场化在广度与深度方面都有了很大进展。 而且,伴随着经济量的增长,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上好学校、去好医 院、住自有的大房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社会结构转型。 经济形态的变化体现在社会结构上就是社会群体的逐渐 分化,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和知识分子阶层),而是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不同阶层与群 2 体之间的价值追求与行为模式差异很大。 思想行为模式转型。社会公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 增强,思想意识呈现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对政治文明、公平正义等“身外 之物”开始越来越关注并要求迫切。 这只是我们在几个方面的简单列举。而且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国社 会发展的巨大不平衡,虽然今天的中国人均 gdp 已经接近 4000 美元,但这一阶 段仍然在持续,这些特点将更加鲜明,也更加深刻。 但是,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就社会来说这些特点是进步不是退步,是发展不 是停滞, 是好事不是坏事。 工业化、 城市化将会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民众消费的升级又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 社会结构的多样化使得社会 更加富有活力、富有弹性,文化、思想的繁荣,行为、活动的活跃则是社会现代 化的基本前提。所有这一切,都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提供了可能。所以,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黄金发展期”。 那么, 为什么“黄金发展期”又会变成了“矛盾凸显期”呢?因为今天的中国社 会确实矛盾凸显、问题多多,关于这一点,我们不用回避,也回避不了。 我们说,在转型期矛盾和问题固然不可避免,但又必须明确,许多矛盾和问 题并不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而是应对社会转型方法不当所致。虽然看起来是 社会生病了,病灶却在人的身上,是我们一些肩负社会管理与社会发展的人一些 3 老作为、不作为与乱作为所导致的。 先看“老作为”。社会变化了,面临的问题变化了,可是我们一些同志应对 问题的方法还是老方法、 观念还是老观念, 结果行动滞后于社会诉求而引发矛盾。 比如,经济建设已然有了相当规模,我们一些同志还是只管经济建设不关心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怎么能走平稳,怎么能不摔跟 头;又比如,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诉求的多元,给政府治理、社会管理带来了 新的挑战,简单抽象地要求“讲团结”、“高度一致”很不现实,可我们一些同 志还是要求社会是“清一色”,不能尊重民愿、不能倾听民情、不能反映民意。 出了问题老想捂盖子,但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这盖子怎么能捂得住呢? 次看“不作为”。我们一些同志面对社会新变化的要求反应迟钝、不敏感, 不能及时积极应对,甚至还借口实行市场经济,以让市场去发挥功能为幌子, 只 当甩手掌柜,该搞教育不去投入,该搞医疗不去建设,该提供就业不去落实, 该 搞社会保障舍不得掏钱,结果是问题越积越多,矛盾愈演愈烈。 再看“乱作为”。社会转型意味着从旧的社会状态转向新的社会状态,这也 就意味着在社会转型期,一些既有的制度规矩不管用了,新的制度规矩又没有及 时跟上;一些旧的价值评判不管用了,新的价值评判又没有形成,于是会出现暂 时的制度空白期与价值紊乱期。我们的一些同志就利用这一空白期,抢黄灯、 打 擦边球来谋求个体和小圈子的最大利益。 老百姓不是要买房子吗, 既然需求刚性, 我就来“经营城市”,让城市的地价越来越值钱。为了能让土地卖高价,不惜与 开发商互相结盟,运用公共权力,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强征强拆。这种乱作为所导 4 致的矛盾与冲突在当前社会问题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从大趋势上讲,社会转型是走向进步,但也有滑向失控的可能。那么如何才 能让社会健康度过转型期呢?在这一方面,各级政府与政府官员责无旁贷。 首先,加强公共服务的力度、加大公共服务的范围、强化公共服务的意识。 不能整天只管招商引资不计其他, 更不能为了有钱自己赤膊上阵亲自去搞经济项 目。 其次,确立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完善制度框架,做到依法行政。在社 会转型期行为容易失范、制度容易失范的客观背景下,各级政府和政府官员更应 该成为维护制度、信守规则的表率,要去践履比社会公众要求更高的价值规范与 行为规范而不是相反。 半月谈半月谈20102010 年第年第 1414 期【半月评论】:期【半月评论】: 领导干部要注重心灵环保领导干部要注重心灵环保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锻炼党 性、提升境界的核心内容。作为领导干部,当前必须认真克服心浮气躁、患得患 失的思想。要努力做到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诵古训以警 心、悟至理以明心、解民忧以安心,把个人私欲降到最低点,把奉献升华到最高 点,净化自身的心灵世界。 要少些倨傲心,多做亲民事。有些人走上领导岗位后,具体负责一方面的工 作,志得意满,高高在上,往往就会办公室坐得多了,群众见得少了;笑脸见得 5 多了,意见听得少了;决策失误多了,真知灼见少了。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脱 离群众的倾向,容易产生官僚主义,失去为人民服务的生机与活力。最后就像接 受邹忌纳谏前的齐威王,蒙蔽甚多,危机四伏。作为党的干部,要摆正自己与群 众的关系,坚持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行为准则,始终保持同人民 群众的血肉联系。 领导干部要少些浮躁心,多做踏实事。“欲识长空月,先除眼内尘”,简朴 和知足是现代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学习的重要课题。作为领导干部,会有很多 应酬,如果纠缠于这些迎来送往、觥筹交错,心境就难免会变得浮躁,做事就往 往会变得不够踏实。因此,要挤出时间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提 升自我。要投身实践增本领,到最基层、最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要求真 务实干事业,把眼光从材料文章上转移到老百姓的身上,给群众创造实实在在的 利益。 要少些功利心,多做长远事。活着的意义,既要轰轰烈烈,更要清清白白。 否则,追求表面风光一时,会被群众指脊戳背一世。作为领导干部,要多干人民 群众得实惠的事,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在招商引资、服务企业时,可与老 板交往;在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中,要少与老板往来。回家后,要多和家人交谈; 工作中,要少替家人说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时自重、 自省、自警、自励。 心灵环保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根本就在于能够注重平和自我, 严格要求自我, 常常反省自我。那样,我们就能真正把心思用于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上,用于有 益于党和人民的工作上。 6 半月谈半月谈20102010 年第年第 1 1 期【半月评论】:期【半月评论】: “拒绝拒绝“城市二元化城市二元化” 城市化,在当下中国人的脑海中,有着特别丰富的想象。 它是引领现代化巨轮远航的飘扬的旗帜, 它是撬动全球化大国崛起的神奇的 支点,它是普通中国人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个璀璨的梦想。 在中国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际,城市化又被赋予特殊 的使命。 可是,当我们激情澎湃地去鼓呼、去追赶、去推进的时候,有没有思索过、诘问 过:城市化的真谛、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城市化、为 谁的城市化? 聆听各级政府宏大叙事中的城市化构想, 投身今日中国呼啸前进的城市化浪 潮,我们首先应当关注、应当警惕的,不是城市化的速度和指数,而是城市化的 内质和价值。 许多地方正铺开改天换地的“新造城运动”。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县城城 区化,由此引发了紧锣密鼓的“圈地运动”,更有暗潮汹涌的“圈县运动”。 可 是,如果脱离制造业服务业的支撑,仅仅靠爆炒房市股市做大资产泡沫就能举托 新城崛起?在城市空心化的格局中,新市民生存发展、就业谋生的机会在哪里? 许多地方正热衷经济增长的“新城市拉动”。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拉动进 城打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的消费升级,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创新。可是,在城 市 gdp 化的偏向中,百姓消费的基础是什么?城市化并非仅仅是建制的扩大、土 7 地的圈占和人口的膨胀,城市功能的开发,公共空间的拓展,教育、卫生、文化 等社会福利的普及与提高,如何及时跟进? 许多地方正推进城市经营的 “新地标活动” 。 政府一味追求 “现代城市形象”: 更高的楼房,更豪华的商务区,更宏大的花园广场,更具动感的都是韵律令 人目眩的种种商业地标、产业地标、文化地标,往往变成造价惊人的工程,变成 财富和技术的炫耀。可是,在城市化泡沫化的幻象中,普通人的地位和尊严如何 提升? 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城市化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新的发展,人的创造力量的解 放和财富源泉的涌流;是一种新的生活, 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是一种新的文明,人的道德精神的进步和人文价值的升华。 城市化的灵魂应是以人为本。践行以人为本的重心在哪里?在于坚守社会的公平 正义, 在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于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 我们的城市化除了要努力开掘“管理者的财源”、打造“投资者的乐园”,更当 努力建设“劳动者的家园”。 看一看身边的城市化浪潮,我们应当警惕:不少城市借助于区区一纸户口登 记的户籍改革,借助于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便拥有了更多的土地资源和 发展空间,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从乡村涌向城市的失地农民。当城市化难以为其 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足够的就业机会和有效的福利保障时,“失地”和“变市 民”更可能换来的仅仅是无业市民的身份。 还有亿万进城谋生的打工农民,承受着危机冲击和产业转型的巨大压力, 甘 冒着减薪欠薪和随时失业的现实风险, 支付者种种职业病患的侵害和留守子女的 成长的人生代价,托举起城市的高楼大厦,召唤出城市的昌盛繁荣。可是,至今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被拒绝于城市的发展之外、社会之外、体制之外。读一读媒 8 体关于南京农民工冻死街头桥洞的新闻吧,我们如何卸下心头这不能承受之重? 看一看眼前的城市化景象,我们亦当清醒:交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集, 然而,与之伴随的是机动车对路道资源的一再扩张,是自行车道、步行者道的一 再被挤占、被压缩,有的地段甚至已被断然取缔。中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是一 个恰逢低碳社会到来、无法重复美国消费故事的国情,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仍是我 国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占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还难以进入“有车一族”, 他们日常的出路又在哪里?他们行走的路权如何保障? 房地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火热,然而,与之伴随的是房价对普通百姓的重 压和裹挟。 有业内人士表示, 房改十年最大的遗憾就是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问题。 当时希望通过经济适用房既解决百姓住房,又拉动经济增长,却出现了有钱人买 了多套经济适用房,有的城市还没有廉租房的政策。后来,国家下达保障性住房 建设计划,结果也基本踩空,从而造成民生住房体系的严重缺位。于是,我们在 一些大都市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马路一边的高档社区里居住的是拥有一套 或多套房产的“有钱人”,而仅一墙或一路之隔的“棚户区”里则挤满了城市低 收入人群和外来流动人口。社区围墙,成了贫富的“楚河汉界”。 还有,城市普通教育发展中门槛不断抬高的择校和地产与名校牟利的“勾 兑”,文化设施建设中竞相攀比的豪华和风格样式的崇洋,道路环境整治中对马 路摊点的清理和对“美丽城市”的追求,等等,日益加剧城市平民生活的窘迫和 艰辛。 当我们还在问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艰难求解之时, 一个新的城市二元结构图 像又已隐约浮现。 这里,有城市的财力问题,有发展的阶段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政府的执政 理念,是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城市化得路径选择。 9 人民城市,应当人民做主,人民创建,人民共享。 半月谈半月谈半月谈半月谈 2010201020102010 年第年第年第年第 2 2 2 2 期【半月评论】期【半月评论】期【半月评论】期【半月评论】 必须从根子上铲除必须从根子上铲除“拉票拉票”行为行为 坚持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扩大民主,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党中央 前不久颁布的20102020 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专门就扩 大干部提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干部选拔工作中的民主程序是干部工作的生命, 缺失民主程序的干部选拔工 作不仅是没有群众基础,而且贻害无穷。任何事物在发展进程中,都不会一帆风 顺,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近年来我们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扩大 民主,随之却出现了一些“拉票”现象。“拉票”行为破坏了干部选拔工作的正 常秩序和民主的真实性,影响极坏。因此,必须从根子上铲除“拉票”这个毒瘤, 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干部工作的重点。 所谓“拉票”就是在干部推荐过程中,打招呼或者暗示具有推荐资格的一些 同志投票推荐自己,从而使自己达到升迁的目的。这种靠“拉”,不靠“干” 的 行为,不符合党的干部任用工作原则。如果纵容这种行为,就会形成一种误导: “干得好”不如“拉得好”。有些人平时不是把心思用在干好工作上,而是把主 要精力放在经营关系上。整天吃吃喝喝,工作上马马虎虎,关系方面却是左右逢 源。随着打击和查处“拉票”行为力度的加大,“拉票”行为从原来的的赤裸裸 地进行,转变成了悄悄地进行。拉票者把工夫用在了“诗外”,用在了平时。 10 变换花样的“拉票”行为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特点。 一是在日常工作中送人情。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公权私用,该坚持的原则不坚 持,做老好人,搭顺水人情。甚至,明明是正常的工作,也要暗示对方对自己心 存感激,让对方背上人情债。这种人对上如此,对同级、下级也是如此。可以想 象,以这样的态度和工作出发点,能不耽误工作和事业!当然,在这种人看来, 耽误工作和事业不要紧,要紧的是自己的选票不能丢!他们认为,坚持原则, 不 光得罪人,还丢了选票,没有群众基础,你干得再好也是白搭。更何况,评价有 些工作好与不好没有硬性指标,对这种人来说,上下拥护,大家“认可”才是最 重要的。 二是依靠手下亲信帮忙。手下培植几个信得过的人,平时在有意无意间帮自己鼓 与呼, 往自己脸上烫金。 这实际上是一个 “利益共同体” , 他们有一条共同的“利 益链”。这些“抬轿子”的人,一般都是领导干部的亲信,都是靠依附某位领导 受提拔重用的,平时领导信任,关键时刻为领导挺身而出。这些亲信们时时处处 维护领导权威,利用手中的职权,与方方面面搞好关系。这种行为看起来是无可 厚非,实际上在拿组织原则做交易,他们是在用公权为上司争取“票仓”。 三是在亲朋好友中搞感情投资。民主是个好东西,好就好在它对权力起到了约束 和反制作用。以前,在人们的印象中,有些人为了职务升迁,总往领导家里跑。 如今,情况有点变化,他们的亲朋好友们平时也会主动“出访”,走家串户送出 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事实上,对于这种感情投资,大家都心知肚明。他们去 的人家,一定是对他们有用的,是手中有选举权的人,那些没有选举权的人自然 不会享受到如此待遇。 11 四是“大款朋友们”出面保驾护航。这些年,领导干部傍大款现象屡禁不止。 在 查处的领导干部腐败案件中,往往是领导干部的大款朋友出了事,自己也被牵扯 出来。领导干部的大款朋友往往神通广大,凭借手头阔绰,他们结交了方方面面 的“朋友”,结成了一张张的关系网。到了关键时刻,没有这些大款摆不平的事。 领导干部平时结交大款朋友,认真经营关系,关键时刻大款们会异常活跃,到处 游说,为他们的领导朋友卖力地争取每一张选票。 上述种种行为,比干部自己直接“拉票”危害更大,这些手段具有较强的隐 蔽性和欺骗性,必须加大力度予以根治。在选人用人问题上,要防止简单的以票 取人。首先,要认真分析、比对,把干部平时的表现和考核获得的各项指标进行 综合评价,科学论证,防止工作简单化、公式化和理想化。其次,要早预防, 要 建立起防止和杜绝“拉票”行为的相关工作机制,让那些“拉票”者无可乘之机, 无可钻之空,无生存的土壤。第三,要加大查处力度,要有钢性的措施,对“拉 票”行为决不手软。 铲除毒瘤要下猛药。要从舆论上形成声势,在举措上形成机制,让“拉票”行为 无处藏身,没有市场,没有机会。在这个基础上,还要让被查实的“拉票”者受 到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子上铲除“拉票”行为。 半月谈 2010 年第 3 期【半月评论半月评论】 : 迎接一亿新生代农民工的到来迎接一亿新生代农民工的到来 段羡菊段羡菊 12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关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 指 1980 年、1990 年后出生,现在外面打工的青年。他们占到全国 1.5 亿农民工 的 6 成,大约有一亿人。对一号文件的这一新提法,社会给予了高度关注。 正如人们所议论的,拖着“拉杆箱”进城的他们和“扛着蛇皮袋”进城的父 辈们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可工可农,可进城可返乡,而前者当中很多是“五 谷”不识、从没下过田土的“农盲” ,他们的人生目标是圆“城市梦” 。受教育程 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有人把这一群 体描述为“三高一低” 。 改革开放 30 多年,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正如中国社科院社会学 所等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中国“社会结构滞后经济 15 年” 。以这一亿新生代 农民工为例,他们身处城市,城市却拒绝接纳,根在乡村,乡村已无法回归。 在 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很多方面没有被城市所充分容纳。他们,正是“社会结构 滞后”的代表性群体。 当这一亿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国的舞台上走来,我们首要的姿态应是拥抱、 欢 呼。 他们, 是中国产业发展可依赖的人才大军。 一切资源之中, 人的资源最宝贵。 相比父辈而言, 他们的文化水平大幅提高, 见识大为丰富, 接受新技术、 新知识、 新信息、 新生活方式的能力大大加强。 事实上, 他们大部分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 服务业等的主要劳动力来源。当中国步入老龄化时代,他们将是中国发展最活跃 的生产力群体。 他们,是中国城市化最有潜力的群体。今年的一号文件,侧重支持城乡统筹 以及城镇化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更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可靠支 13 柱与巨大潜力在农村的消费与农民的城镇化。这一亿人的父辈,或许半辈子在城 里寻找生存发展的机会,但灵魂深处还是顽强维系着“叶落归根” 、还乡定居的 乡土情结。而梦想城市生活、积累一定资本的他们,无疑将是城镇化的热烈响应 者。 但我们确实不能回避,这一亿新生代农民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新课题。蓦然 回首,他们来得如此快,如此庞大,以至于我们必须承认,政府与社会还缺乏足 够的准备。迎接他们,须总结借鉴近 30 年对待农民工的经验与教训,政府的治 理要创新,民间的力量要参与。 迎接他们,就不应使之成为被城市冷漠对待的一群。他们虽然摆脱了收容遣送等 旧规定的束缚, 养老、 医疗等社会保障也开始得以分享, 然而在就业机会的获得、 同工同酬、劳动维权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平等、被歧视的方面。 他们虽然在城市里奋斗,但常常只能栖身工棚或棚户区,无法像城里人一样进入 廉租房居住。如果说,他们的父辈给社会的压力主要是就业,那么他们面临的身 份认同、性、婚姻、保障等问题,则远远超出了就业的范畴。 迎接他们,就要避免他们成为颓废消极的一群。南方一个大省 3 大监狱一份 调查报告指出,农民工罪犯 9 成在 26 岁以下。他们当中有的已经完全看不出他 们父辈们所具有的勤劳、 坚忍、 节俭与执著, 在城里找工作挑肥拣瘦、 嫌累怕苦, 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或滞留城里游荡,或回乡后偷鸡摸狗,令留守村里的 老农摇头叹息,令基层派出所头痛。他们当中部分人极易形成游民,成为社会秩 序的潜在挑战者。 迎接他们,就要力争使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成为可以向上流动的一群。人出 生之初的不平等,是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存在的普遍社会现实,但是一个正常、 健康的社会,除了以健全的社会保障保护每一个人的生存权利,还应该给每一个 14 人的发展提供公平均等的机会。如果贫民能够通过努力成为富有者,文盲能够通 过努力成为知识分子,新生代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弟能够通过奋斗,成为企业家、 官员、教授这样的社会,才会充满活力、和谐稳定。 迎接他们,就要让他们成为能够发出自己声音的一群。尽管这是一个庞大 的群体,尽管他们就居住在城里,但是在城市的舆论场里,他们如同隐士,社会 很少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户籍在乡村,但是很多人没有回乡参加村委会 主任“海选” ,而在城里他们又往往难以参与政治选举与公共生活。他们应该尽 可能被纳入到政治参与的进程中来,从而能够理性、大声地表达利益诉求。 当这一亿新生代农民工走来,每一级政府、每一个公民须明白:没有这一群 人的和谐,社会就难以和谐;没有这一群人的成长,中国就难以科学发展;没有 这一群人的幸福, 我们的国家就很难说使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增加; 而从长远来看, 没有这一群人的自由发展,其他“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就难以具备。 半月谈半月谈 2010201020102010 年第年第 4 4 4 4 期期 【半月评论】【半月评论】 : 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 苏北 又闻改革悄然涌动的潮声。 抗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呼应广大民众改善民 生扩展民权 的需求,改革深化的问题,又一次沉重地撞击着社会紧绷的心弦。 我们不必沉湎于昔日的辉煌而盲目陶醉。历经 30 多年风雷激荡,中国改革 15 写下了壮丽 的历史篇章,蓄积了巨大的发展能量。但是,这还是开始,远非历史的终结。 我们不必畏难于利益的冲突而裹足不前。改革,从来就不是在一马平川的原 野上驰骋, “敢闯敢试”,“壮士断腕”,“背水一战”,是众多改革者奋然前行的真实写照。 我们不必受制于危机的应对而转换方向。危机是改革的助产士。以改革促转 型,恰可增 强抵御外来冲击的力量。 关键在于,改革的指向是什么?改革的航标在哪里? 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必然更加关注平等、公平、正义。推进民生新政的 深化,打破利益分享的瓶颈,必然引发公民权利保障的强烈诉求。 新年前夕,有媒体举办了题为“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的 经济学家问卷调查,结果位列前十的大多是与大众福祉相关的社会发展问题。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问题, 也是中央新近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的重要任务。 加快改革的任务,更多地指向“社会事业”,指向“公共领域”,指向“公民权益”。 二 改革的推进,或因制度框架的引领,或因问题危机的倒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中,推进当下的社会改革,我们更应着力求 解的是倒逼中的现实问题。 发展代价,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最直接的制约。 16 原来的投资主导出口依赖、粗放型外延型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伴生而来 的是贫富差距拉大、民生问题积聚、利益矛盾激化、生态环境破坏、价值体系紊 乱的繁多的成长烦恼、 沉痛的社会代价。 市场机制必然带来利益分化、 优胜劣汰, 加以权力干预的资源配置、增长主导的制度安排和扭曲变形的市场环境,加剧了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社会阶层之间利益关系的全面失衡。 维权事件,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最严峻的考验。 在呼啸前进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中,我们也当看到那些难以承受 之痛。企业改制,劳资矛盾,房屋拆迁,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等等,不少地方 百姓利益被漠视、被剥夺,难以通过正常渠道维护正当权益,于是便将自己特殊 的民生利益诉求,以“群体事件”的体制外行为表达出来。而且,暴力程度显著上 升,事件发生频率加快,舆论共振张力加大。 贪腐现象,是百姓高度关注的最持久的热点。 利益集团化、利益部门化、利益地方化,已成政府治理顽疾。权力与资本联 手形成的利益集团在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让不少改革成果被吞噬,使许多改革 政策被变形,权钱交易的手段花样不断翻新,腐败敛财的环节链条不断拉长。 如 土地开发,已成滋生既得利益集团和扭曲国民收入分配的土壤。 加快社会改革,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问题在于,如何重燃改革的激情?重振改革的信心? 三 民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改革积极性、创造性。 改革初期,放权让利,打破旧体制僵化的框框套套,社会共同分享改革带来 的成果。那是一个狂飙突进的年代。 17 如今,改革进入新的阶段。要重构发展格局,重组利益关系,难度、风险骤 然加大,社会的共识在分化,民众的热情在下降。 但是,在民间,在草根,改革的动力依然生生不息。面对利益集团的赢家通 吃,市场制度的马太效应,资本时代的竞争强势,原有改革的扭曲变形,普通民 众更加真切、更为强烈地表达着,要发展,要公平,要社会正义,要共同富裕, 要有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改革的权利不可垄断,改革的动力不可低估,改革 的激情不可浪费。正是从普通民众的需求和意愿中,改革获有了充分的合法与正 当。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群体性事件,便是民众要求继续改革内在动力的一 种非常规爆发。 当然,我们还当直面、还当破解改革前行的障碍和风险。 阻碍改革的,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 他们高高地盘踞在社会资源财富分配的金字塔尖, 他们贪婪的欲望便是巩固, 便是坐稳。因为,他们心中一片透亮:获取这些既得利益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无法 想象的,在市场经济国家同样是无法想象的。 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坐大,不仅表现在他们对自然资源的垄断,而且表现在 他们拥有影响市场交易潜显规则制定的能力, 拥有影响社会舆论热点流向议题设 置的能力。在公然的商业利益追逐中,在服务“高端”读者群的标榜中,多少媒体 昧于是非,热衷为其代言。 替代改革的,是政府和资本的主导。 在企业,“通钢悲剧”的一个重要成因,在于广大职工被排除在改革重组的决 策之外,职工在利益遭遇侵害之时,没有正常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身 的尊严。 在乡村,“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提速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 18 一体化进程”,等等,是当下最为热烈的改革行动。在改革的旗帜下,不少地方 拼命追求发展速度、经济效益。我们欢呼改革,我们还当追问,改革带来的究竟 是谁的发展、 谁的效益?农民的权益是否在改革中得到充分保障?每一处改革的 推进动员中,都会有“尊重农民意愿”的字样,只是在改革实践中,是否有政府与 资本联手,用种种高压手段,把他们的意愿强加给农民,用堂皇的包装,将他们 的意愿同化了农民?不少地方,农民的土地经营权难以保障,农民的市场交易权 无法对等,农民的收益分配权受到挤压,农民的现代农业发展权被轻易剥夺。 问 题的实质在于,诸多改革,我们在其中看到的多是政府的创造,资本的创造, 而 真正的主体农民的创造在哪里? 扭曲改革的,是改革取向的偏离。 教育改革新招迭出,各地相继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 行高考制度改革, 扩大自主招生。 罔顾城乡二元结构、 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现实, “一刀切”的改革结果呢?“百科全书”式素质教育下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自主招 生”对农村学校只是一块诱人的“画饼”而已。正是在“改革”的推动中,农村孩子 越落越远,他们在呼喊:“不要让我们既输在起跑线上,又输在跑道上!” 四 中国改革再出发,从何处启航?向何处扬帆? 从经济改革进发,于社会改革突破,向政治改革深入。社会改革,是经济改 革的深化、配套和延伸,是政治改革的支持、承载和奠基。 收入分配合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结构开放化、政府治理民主化,应该成 为当下社会改革推进的重点。 收入分配合理化。 19 重点是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利益格局,解决利润侵蚀工资、机器排挤劳动的 问题,解决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的问题。还需坚定不移地推进政府 管理体制、财政体制改革和资源要素价格体系改革,矫正资源尤其是土地、矿产 资源收益分配扭曲的现象。 加剧社会分化的,还有权力与资本在合流中对国家财富的肆意侵吞,如官煤 勾结而来的暴富,还有既得利益集团在赢家通吃中对民众利益的贪婪剥夺,如房 地产价格一路上涨中底层百姓遭遇的生存挤压。 如何从深刻的体制变革而非简单 的国进民退中去遏制,去根治? 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义务教育免费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 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保险转移接续制度,公共医疗卫生制度,努力推进城 乡统筹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公认的“十一五”的最大亮点,也是“十 二五”推进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 社会结构开放化。 保障社会结构开放,当前要特别警惕日渐弥漫的“隐性世袭”现象。据媒体报 道,在社会公共资源的支配和掌控中,在一些政府部门或具有垄断能力的经济部 门,这种现象接连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看来,社会就业制度、干部人事制 度的改革进程必须加快,以真正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格局。 结构改革的重点,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对农民工的制度性歧视。要警 惕出现新的“城市二元结构”, 为进城农民积极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 障,为新生代农民工更为顺利地融入城市社会,拓开多样的渠道。 创造底层上升机会的根本,是实现教育公平。 贫穷很可怕,更可怕的是连改变贫穷命运的机会都没有。城市普通教育发展 20 中门槛不断抬高的择校,背离了教育公平。更突出的,是乡村教育资源的急剧流 失带来的农民子女向上流动机会的萎缩。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女放弃上高中的机 会,表明弱势群体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已经开始动摇。 同一个世界,每一个梦想。改革 30 多年,普通民众心中的“中国梦”不应该就 此邃然远去,底层群体改变自身命运的希望之光不应该就此暗淡下去。 政府治理民主化。 政府要从直接控制经济资源、参与经济活动中解放出来,把维护社会事业的 公益性、保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民主行政要拓展。民主的要义在于探索人民当家作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努力 把民众的各种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显示了民主成长新的态势。基层民主恳谈的实践,开 辟了协商民主新的路径。 公民社会要成长。公民社会是一个追求民主和谐的社会,一个强化权力监督 的社会,一个保障权利平等的社会。 改革 30 多年来,国家和社会逐步分离开来,蓬蓬勃勃的公民意识在发育, 多 种多样的公民组织在兴起,自由平等的公民领域在生成。 不少媒体相继评选刊出“2009 公民社会十大事件”,就是公民意识蓬勃发育、 提升的真实镜照。 各色各样的社团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正日益密切。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之 后,国人采取了令人瞩目的民间援助行动,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大军源源不断地涌 入震区。舆论认为,这是中国公民社会觉醒的一个标志。 越来越多的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意见,并由此影响社会生活,最 终参与到政府决策之中。网络民主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鲜符号。一个不断发展 21 的公民社会,正在而且必将更有力地对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基层民主、改善社会 管理、促进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我们也应防止民间组织在极端利益的操纵中出现反社 会化、黑社会化的消极现象,防止网络舆论在民粹主义的左右中出现激进化、 暴 力化的不良偏向。政府在加大对社会力量培育力度的同时,还应为民间组织的发 展和规范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五 改革在社会领域的突破和深化,直接推进着改革的转型。 改革的现实理性是发展第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的核心价值 是以人为本,是以人民为本,促进广大民众的利益追求、权利保障和自由全面的 发展。改革的转型,就是树立科学改革观,就是使改革的取向从现实理性向核心 价值挺进、深化。当前尤须着力的是民众的权利保障,不仅保障公民在日常中生 存发展的权利,而且保障公民在改革中话语主体的权利。 以教育改革为例。近年来,改革不乏新举,有的也轰轰烈烈,但多是教育行 政部门的独角戏,广大师生大多靠“道听途说”得来风声,无缘置喙。这些改革涉 及千千万万家庭及其子女未来前途、 生存状况、 经济利益, 他们能够在多大程度、 多大空间反映自己的呼声,表达自己的意愿呢? “被改革”、“被自愿”、 “被时代”,这些听来尚觉生涩、拗口的网络语言, 折射的正是许多人内心充斥着的“被折腾”的疲惫与伤痛。 改革的顺利前进,离不开政府的引领、动员和表率。但同时,我们更应该清 醒认知:普通民众,不仅是改革成果的共享者,改革代价的承受者,改革迟滞的 失利者, 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他们是改革最深厚的基础,是改革最重要的主 体,是改革最坚强的支撑。30 多年前,安徽小岗农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22 的伟大实践,显示了中国普通民众巨大的改革力量。30 多年来,民间创造,群 体事件,公民社会,广大民众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诉求,坚韧、顽强地开辟着 改革的道路,坚持着改革的事业。今天,改革再出发,激情再燃烧,我们当倍加 尊重、珍惜这种民间的改革力量,保护好、开发好这种民间的改革资源。这是我 们应当永远铭记的历史启示。 半月谈半月谈 2010201020102010 年第年第 5 5 5 5 期【半月评论期【半月评论】 : 穿越转型之痛穿越转型之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已是当下中国推进强国战略的最重要的主题。 转型,意味着变革。要解放思想,转变理念,打破深层次的制度瓶颈,摆脱 模式化的路径依赖。转型,意味着新生。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进入创新驱动, 从高碳增长进入低碳时代。转型,也意味着痛苦。要支付转型的成本和代价, 我 们如何顺畅地、勇敢地去承受,去化解,去穿越? 转型,就想弯道超车,难免影响经济增速,这是政府难言之隐。与速度链接 的,不仅是政府的政绩考核、形象塑造,还有财政收入、就业机会等刚性的无法 回避的巨大压力。转型,对众多在市场红海的狂风巨浪中沉浮的企业而言,更有 切肤之痛。本来就在利润的刀片上跳舞,如今更难立足。产品的淘汰,行业的消 失,产业链条断裂,渠道体系破坏、经营模式再造,这些在经济学大家熊皮特口 中的“创造性破坏” ,拷问着企业的竞争力、生命力。尤须直面的,是转型牵扯 的劳动群体在深切利害关系中的难以承受之痛:资本机器对劳动密集的投入替 代,转型过程对在企员工的利益调整,产业升级对就业市场的直接冲击。 更其痛苦的,使我们对转型痛苦无法回避、无法超越的境遇。我们不是第一 23 次面临调整、改革、转型的压力,也不是第一次痛下调整、改革、转型的决心, 只是每一次我们都心存侥幸,雨过天晴,在“等一等” 、 “挺一挺”的应对中将挑 战一再拖后, 与机遇插肩而过。 有人调侃地方的 “煤改” : “我们煤价一跌就调产, 煤价一涨就好了伤疤忘了痛,就像那只一到冬天就喊冷的寒号鸟。 ”当我们虚掷 了一个个冬天之后,等过来、挺过来,我们还能充分享有春天里那阳关的明媚和 希望的蓬勃吗? 延续 30 多年的发展方式带给我们许多令世人称奇的业绩,但它埋下的许多 沉重的伏笔也开始显现。贫富分化日显,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破坏加剧,利益矛 盾突出,由此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警钟在我们耳旁一再敲响。进入 后危机时代,再放眼全球经济, “山也不是那座山,梁也不是那道梁” ,中国的外 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在金融业泡沫破裂之后,纷纷回归实业, 喊 出“重振制造业”的口号,全力推涌科技革命、能源革命新浪潮,寻找抢占未来 经济竞争和减排道德制高点新引擎。 “全球经济再平衡”中,世界市场格局在转 换,国际分工体系在重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在抬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遭 遇强势进逼和更多挤压。而我们的周围,还有不少人一味沉醉于“改革奇迹”、 “北京共识” 、 “中国模式”的赞美和羡慕而不能自省。听一听专家提醒:当年巴 西从“可以从经济和政治上挑战美国”的“奇迹年代” ,陷入“经济和政治动荡 不宁” 的 “丢失的十年” 的历史教训, 值得记取。 我们还是多想一想 “中国风险”、 “中国转型” 、 “中国道路”吧! 历史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会给你打开更多的机会之窗。汹涌而 来的“用工荒” ,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廉价劳动力充裕的人口红 利, 是一个强烈的冲击, 对经济结构升级、 发展方式转型, 则是一个强力的倒逼。 我们从战略性产业的新兴、低碳型经济的生长、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的突破中已 24 经看到,机遇正在展开,希望正在升腾。 “先人一步,遍地黄金” 。珠三角东莞的主政者提出“忍得住暂时阵痛,忍得 住经济一定程度放缓,忍得住社会非议,忍得住暂时的利益” ,强调防止经济形 势好转,传统发展模式复归,东莞要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转型。越来越多的地方 政府大刀阔斧,壮士断腕,纷纷行动起来。问题在于,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 产业,其间出现的“转型盲区” 、 “产业断层” 、 “技术鸿沟” ,如何顺利跨越?产 业重组, “退二进三” , 我们开始去做产业转移、 整合的减法, 但对产业升提高级、 创新的加法、乘法掌握、娴熟了没有?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沿海企业已经 审时度势,投棋布子,抢占转型先机。在长三角江阴,原有产业在自主创新中向 高新技术突破,本土企业在招商引资中将微笑曲线延伸,区域经济在海外引才中 让弯道超车提速。它们的“新型升级版”经济,是生长出来的,嫁接出来的, 孵 化出来的,实现了“零缝隙对接” 、 “低风险跨越” 、 “高增长转型” ,堪称沿海企 业转型的一个经典文本。作为政府,则应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降低市场准入 门槛, 消除政府采购中的国货歧视,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加快资源价格改革, 建立技术、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在转型中闪转腾挪拓开更为广阔的 空间。当前不少地方推行“煤改” ,那些被整合、被重组的媒老板,向何处寻找 他们“化蛹为蝶” 、 “华丽转身”的二次创业之路?是往非洲探寻金矿,去海南热 炒房产,还是进民间投资金融,回家乡开发农业?政府还当扶下马,送一程。 我们更应当关注转型中人的调整。新生代农民工将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主 体,他们的劳动环境、薪酬标准、发展空间须待改善;劳动力需求开始从增量粗 放扩张向存量结构提升转变,政府保障教育供给,提高劳动力专业技能,已成推 动转型升级、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支撑;企业在转型中迁移,转行,兼并,破产, 25 必须伴生着员工的失业、换岗、挪位等工作和生活的变化。如何在帮助企业顺利 转型的同时,充分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将转型期双方的艰难和阵痛都降到 最低程度,考验着政府执政的价值取向和运筹能力。 发展转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既要加强政府的推动,也要借重市场的 力量;既要顺应转型的大势,也要考虑现实的国情;既要赢得未来的发展,也要 减轻当下的痛苦。 20102010 年半月谈第年半月谈第 6 6 期期【半月评论【半月评论】 : 愿公平正义光辉普照愿公平正义光辉普照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温家宝总理的激情话语,再次有力地传递 出政府解决民生难题的庄重承诺,张扬了推进社会发展转型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经济蓬勃前进、迅速崛起的宏大图景中,吏治腐败、司法不公、分配 失衡、贫富分化,也是分外鲜明的社会现象,“被边缘”、“被剥夺”、“被锁 定”,也见弱势群体分外焦虑的社会心态。如何使广大民众,按照公平正义的原 则,合理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拥有创造财富的机会,切实保障社会参与的 权利?已经提上中国转型的重要议程。 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它在 当下的实践指向,是社会的民生进步,是公民的权益保障,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全 面的发展。 26 看民生进步。这是近年来政府施政下功夫最深、绩效最显的地方,也是社会 舆论点击率最高、考问最多的话题。如果说改革之初的民生问题更多地受制于发 展滞后,是如何尽快打破短缺经济的格局,今天则更多地聚焦于公平正义,是如 何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如城市房价狂涨、居高不下,但求一房安居,直耗 尽许多家庭的几代积累。其中演变出房地产开发商、南北炒房团们一场场积累财 富的盛宴,也催生了万千“蚁族”、“蜗居”平民一个个饱尝人生失败滋味的梦 魇,给大众造成社会财富分配的集体恐慌。类似现象,还有居民收入差距在二元 结构中越拉越大的“城乡分化”;“恶意欠薪”屡禁不绝、“血汗工厂”大行其 道中愈演愈烈的“资本掠夺”;拼命挖掘“投资洼地”,不惜将宝贵资源廉价奉 送给外来资本, 损害子孙立足根本造成代际公平断裂的“发展赤字”更让人 迷惑的是一些舆论的辩解:“这是市场经济的正常”。须知,市场失灵,还当有 政府调控和社会保护。“这是发展阶段的特征”。须知,东亚国家的高速成长历 史, 并未必然出现失衡的贫富分化。 “这是改革深入的代价”。 须知, 是谁认定, 改革的代价应由普通大众、弱势群体支付和承担,而改革的成果则由既得利益集 团独享、通吃? 看公民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的根本,是保证不同群体都能享受相同的权利, 并由法律和秩序为这种权利表达提供保障。显然,在官本位根深蒂固、潜规则风 行一时、既得利益集团肆意膨胀之际,普通民众的权利保障亟待夯实。我们可以 浏览一下“土地城市化”的路线图: 强制征地是第一步, 政府以极其低廉的价格, 先将城市周边农民的土地征用过来,稍加整理开发,转手招拍挂,土地财政从中 赚取巨额利润,农民也由此作出巨大牺牲;城市一味扩张,遭遇 18 亿亩耕地红 线,于是就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强行大搞城市拆迁,公然漠视公民合法的财 27 产权利,衍生了一出出居民“以死抗争”的悲剧事件;拆迁的空间毕竟有限, 主 政者们又有锦囊妙计,转身瞄准广大乡村,随意推行土地整理、村庄合并,以腾 出土地指标, 也不管农民自愿与否, 不管农民的权益保障与否。 城市化进程加速, 还当端正方向。 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经济学大师阿玛蒂亚森有言,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 同时,自由也是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就是要提升每一个人选择 生活、创造财富的能力,为每一个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社会流动的机会。 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拓展人们自我实现 的广阔空间,增进人们共同拥有的尊严和幸福。对于中国最为弱势的农民群体而 言,我曾讲过三句话:只有转移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组织农民,才能壮大 农民; 只有提升农民, 才能发展农民。 着眼点, 正在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由此,我们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进城农民更为迅捷地走进城市的发展之内、 体制之内、社会之内,要加大村民自治、培育乡村合作组织力度,提高农民的组 织化程度,强化农民的主体性力量,要大力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经营素质, 就 地开辟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不是简单地吸引资本下乡,去替代农民经营,从而压 缩、剥夺他们发展的权利和机会。 我们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 社会的现实理性是发展第一, 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