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北方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 目: 试析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姓 名: 赵宏斌院 系: 文学院专 业: 汉语言文学年 级: 2011级4班学 号: 201390459指导教师: 师彩霞 开题时间: 2014-11 河北北方学院教务处制论文题目试析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课题来源自拟题目研究方向文艺学 报告内容一、文献综述 在英国19世纪的文学中,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唯一可以和莎士比亚媲美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珍宝,在英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因此被马克思誉为“时代的旗帜”。其代表作双城记更是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兴趣。(一)从主题思想方面对双城记进行评析张世红在双城记的人道主义思想与艺术风格一文中指出狄更斯的双城记不仅抨击封建贵族的残暴统治,批判人性的罪恶,而且还宣扬人道主义思想。文中指出了狄更斯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者,他崇尚正义,笃信人道,同时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并且认为善和爱会引导人们走向光明。梅尼特医生的个人经历和感情变化体现了狄更斯这一主题思想。从爱永远超越恨这一主题来评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朱洁,詹凯在爱永远超越恨评狄更斯双城记的人道主义思想一文中指出爱是文学作品的主旋律,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尽管双城记是以动荡、恐怖和充满血腥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小说表现了人性的善良-爱的力量。文章通过对卡尔顿、德伐日太太和满奈特医生的分析,来讨论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揭露封建贵族的恶行反对暴力革命,崇尚人性的善良和爱的永远超越恨的思想意识。(二)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精神1.从主要人物形象塑造来分析双城记人道主义精神臧嫦艳、郭月琴在双城记人物形象和文化气质一文中指出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反映了当时英法两国尤其是巴黎和伦敦两座城市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并通过各种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的剖析,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在本文中塑造了三类人物,各有不同特点。文章还指出了狄更斯以极大的热情赞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感化,歌颂仁爱精神和人道主义。在狄更斯看来,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只要社会道德水准提高了人人讲究仁爱宽恕,社会就会美好起来。凡是违反基督教仁慈精神,“以暴抗暴”的行为必然会自食其果。用爱来消灭恨,用仁爱宽恕、宽恕和平来替代阶级对抗,正是狄更斯创作双城记的真实意图,也就是他宣扬的圣诞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小说中塑造的人道主义的人物上,比如路西、梅里特医生、戴尔那和卡尔登等。这些美好思想和精神强调用仁爱和宽恕来对待敌对的阶级,他不仅能使敌对阶级互相谅解,而且可以拯救人们扭曲的心灵,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重生。2.从写作的艺术风格角度分析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黄睿在双城记中人道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解析一文中指出首先, 小说通过强烈的对比将作者对贵族的憎恶以及希望革命的发展更好的愿望表现的淋漓尽致。其次, 狄更斯运用象征的手法用现实主义象征未来。还指出了双城记虽是一部历史小说, 但反映的却是现实生活。 狄更斯深刻的感受到了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贫富差距, 当时的英国就像法国大革命以前的法国, 狄更斯借此提醒英国的执政者不要重蹈覆辙。 狄更斯更是用娴熟的写作技巧宣扬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人性的光辉,并提倡用博爱人性人道主义精神来缓解社会的矛盾。双城记的人道主义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依旧不能否认其思想的进步性。 对当今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以及深远的影响3.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分析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田源在黑暗与暴力的双重批判浅析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中指出了狄更斯认识到法国人民的革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在双城记中描写了法国革命的风起云涌。但是他反对暴力革命,他笔下各类人物形象淋漓尽致的阐释了他的人道主义,既是对道德领域的规范与重整,又是对混乱无序的社会的批判,拉响了对人性思索的警钟。二、选题依据和意义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至今盛名不衰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有强烈的民主倾向,反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主张捍卫人的尊严,认为人人都有从事劳动、享受和平和幸福的权利,因而他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人民性。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恰恰是他本身的人道主义思想的真实反映。他的作品双城记广泛和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精神面貌。也更多的表现出了他创作的仁爱的思想。在冷酷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作家点燃的人道主义火炬照亮和温暖了多少穷苦人的心,孩子们甚至把他当做圣诞老人一样喜爱和尊敬。可见,民主精神、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对民族语言和艺术宝库卓越的运用,正是狄更斯深受英国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所在。在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狄更斯的人道主义也是大有作用的。目前,我国在大力宣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要使社会达到真正和谐,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它将作为人们思想道德的支柱,支撑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证人们的根本利益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狄更斯的成长历程对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出发,辩证、客观、系统地分析双城记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时代进步性、局限性,旨在为当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人文关怀。三、论文提纲双城记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它的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作者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通过对埃弗蒙德侯爵、查尔斯、露茜、卡尔登、德伐石太太等任务的描写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用仁爱宽恕、宽恕和平来替代阶级对抗,主张开明统治,渴望劳苦大众能够过上美好生活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一)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在当时是反对封建、宗教统治的武器,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作为一种特定的观念形态,始终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二)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是超越了阶级、阶层 、地位和金钱约束的伟大的人文主义,以人性、道德为中心,他不愿意以“反抗”的形式来解除压在人们身上的不平等,而渴望以一种柔和的方式来减轻处于困苦生活中的人们的伤痛。他在一人性论为基础关心人尊重人的核心上,深刻揭露了国产阶级统治者残害劳动人民无比丑陋的灵魂,反映了当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悲惨命运,赞美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然而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是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人道主义,他一方面谴责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反对对劳动人民大肆的剥削压榨,一方面又担心害怕革命的爆发。在小说中把那些革命者刻画成一个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认为人民的反抗革命是一场灾难和浩劫。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希望政府进行适当的改良,减轻对大众的压迫,希望劳动者们能以德报怨,宽恕统治者的罪行,用爱来缓解矛盾,化解冲突,寻求社会的一种“和谐”状态。 二、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成因(一)狄更斯的生活经历狄更斯于1812年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小职员家,家庭生活环境并不是很好,所以他12岁的时候就开始在作坊当学徒,其次他还在律师事务所当过练习生,在民事法庭当过记录员,在报官做过新闻记者。为了能在社会生存下去,狄更斯四处奔波,生活中充满了艰辛和苦难。这些苦难的经历让他接触到了英国社会底层的生活,也使他了解到底层人民的辛苦,更加深刻的明白了权势贵族的丑恶嘴脸。正是由于这段苦难的生活经历使狄更斯萌发了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而这种人道主义思想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二)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19世纪,七月革命结束了法国波旁复辟王朝的统治,但是封建贵族势力在法国内部仍然存在。同时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工人阶级的要求并不能得到满足,法国社会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最终工人阶级于1836年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1838-1848),这一运动经历了三次高潮,虽未达到其初期目的,但是所提出的社会问题,普通民众所表达的不满与愤怒,对当时英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双城记的创作过程是与英国当时的阶级斗争紧密联系的,狄更斯痛恨骑在人民头上的极端反动的官僚们,深切的同情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人民,并对国家的前途深感忧虑。他熟读了卡莱尔的法国大革命,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人民群众为了生存,为了得到社会承认而进行的一场斗争,人民起来斗争,目的是要推翻这样一种压迫制度:“他藐视人的一切天性,体面和天赋的权利,它有意使人堕落,它把人训练成恶魔一样。”由此可见,狄更斯一方面同情受苦的人民,一方面又害怕革命;他希望通过改良的方法缓和阶级矛盾,这是他写双城记的思想动机。 三、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具体体现 (一)对资产阶级的揭露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双城记中狄更斯始终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在小说的开头这样描写人民生活的不堪:“现在这儿笼罩着沉沉的阴霾-寒冷、肮脏、疾病、愚昧和贫困.”“他们穿着难以蔽体的衣服在寒风中瑟缩。”“饥饿无处不在,它专横霸道.”而关于一位宫廷里的大臣喝朱古力茶做的细致描述,贵族生活的纸醉金迷可见一斑。这正与劳动人民的贫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狄更斯发自内心的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淋漓尽致揭露了封建贵族的丑恶行径。人民生活的地方-乡村是那样的贫瘠和萧条,而这些都是封建统治阶级一手造成的。他们像是豺狼虎豹一般吞噬着劳动人民,用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榨取人民的血汗。当人民举步维艰,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时,贵族们却过着醉生梦死,奢华无度的生活,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二)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说双城记中埃弗蒙德侯爵居于上层统治者地位,是法国封建专制暴政的突出代表,是个恶魔的形象,小说用浓墨重彩勾画他的罪行,他作恶多端,可谓罄竹难书:他乘坐的马车压死贫民加斯帕德的儿子,他居然连看都不看一眼,扔下一枚金币,便扬长而去;为了强占美貌的农妇,他不择手段,导致德伐石太太一家害了四口人命;梅尼特医生只为主持公道揭发侯爵的胡作非为,却被投入巴士底监狱,饱受长达18年之久的监狱之灾.仇恨在遭受侯爵凌辱的人民心中滋长,铤而走险的骚动在蔓延,整个法国处在革命前干柴烈火般的情势之中:加斯帕德星夜翻入侯爵府邸的高墙,杀死埃弗蒙德;巴黎圣安东尼街区的贫民们以雅克互称,议论时政传递消息,躁动不安地期待着革命的爆发。他顽固的维护贵族特权和现存的封建专制制度,宣称“压制是唯一不朽的哲学”他和他的家庭恶贯满盈。侯爵的所做所为跟狄更斯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像这样一个残暴的恶魔势必为群众所抛弃,势必成为历史的罪人。侯爵只是当时封建贵族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没落就是整个封建贵族没落的一个缩影。凡是违背人道主义精神的都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这是历史的趋势,谁也阻挡不了。侯爵的腐朽、残忍、飞扬跋扈,凶残的贵族阶级形象与狄更斯所推崇的人文主义关怀与宽容人爱的思想是极为背离的,小说对他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认为他最后被复仇者杀死是罪有应得的。其实,这也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德伐石夫妇是居于下层的劳动人员的代表,同时他们也是暴力革命者的典型。小说中德伐石太太的经历异常凄惨,姐姐被侯爵埃弗蒙德蹂躏致死,姐夫死于劳役的折磨父亲气死,哥哥为复仇被侯爵杀死,可想而知,她对侯爵的仇恨可谓是不共戴天。在这一点上,狄更斯对德伐石太太持同情的态度。然而,当大革命爆发时,整个社会处于无秩序,无规范和舞理性的状态,长期积淀在下层民众心里的仇恨,愤懑,嫉妒和不满,就全都爆发出来了,成为了主导革命趋势的一种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下,德伐石太太心中的仇恨占据了她的一切,灵魂被仇恨所扭曲,良知淹没在非理性的邪恶之中,以一个嗜血者形象出现在小说中。革命前,她沉默寡言,不停地编制,把仇人的罪恶记录下来;在革命中,她右手握一把斧头,腰间挎着手枪和快刀,用快刀割下了监狱长的脑袋。为了复仇,她费尽心机的要把无辜的查尔斯送上断头台,仅仅他是侯爵的侄子,甚至还要杀死查尔斯的妻子露茜和她的女儿。小说对德伐石夫妇这一类暴力革命者的描写反映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对待革命暴力问题方面产生局限和矛盾。在对待革命暴力问题上,他反对一切敌对的暴力以及一切形式的压迫,既反对封建贵族又反对革命胜利后人民群众对贵族的阶级的专政。狄更斯真正喜爱的人物是包括梅尼特和他的女儿露茜、银行职员劳雷先生、律师助手卡尔登、教师查尔斯等小资产阶级人物。他们居于社会中层,生活小康,政治上一般也不会动荡,鼓吹温和改良,这些人物体现了作者的正面主张。梅尼特医生正直善良、不畏强暴、是非分明、通情达理、代表公正;查尔斯主动放弃贵族特权和财产,谋求不同阶级之间的理解,为上层社会树立了明智的榜样;露茜则是爱的化身,实际上是小资产阶级贤妻良母形象,代表作者对作者对和谐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美好希望。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青年时期的梅尼特医生正直高尚,为了伸张正义,写信向朝廷告发埃弗蒙德侯爵兄弟,却被侯爵兄弟关进了监狱,他的妻子因此忧郁而死,女儿流亡在外,出狱时已是白发苍苍神志还时好时坏。梅尼特医生对侯爵可谓是仇深似海,但是当面对女儿露茜的求婚者查尔斯(侯爵的侄子)时,他还是战胜了自己的仇恨,以异常博大的胸怀接纳的这桩婚事。更为甚者,当查尔斯被捕时他忍受着重新揭开那段非人生活回忆所带来的痛苦,为查尔斯求情。梅尼特的善良仁爱在她的女儿身上也有所体现。露茜,这个人物已经被狄更斯高大化了,理想化了。他出身卑微,父亲入狱,母亲抑郁而死,然而在小露茜的心中却没有仇恨反而充满了爱,她就像一个爱化身的天使,用爱感化身边的所有人,即使是对待她的仇家也是如此。是她不辞辛劳为了解救被关押十几年的父亲梅尼特,辗转于英法两国,最终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在亲情巨大力量的感召下,她尽善尽孝照顾精神近乎崩溃的老父亲,并使其恢复理智。她用爱挽救了即将就邢的丈夫,是她用爱将本来两个水火不容的家庭联系在了一起.。她对家人如此,对待他身边的其他人也是如此。比如第一次为查尔斯在法庭上作证时,他们素不相识,她却对这位陌生人表现出了爱和同情。当她不得不说出一些对查尔斯不利的言辞时,她都要哭了。在得知律师卡尔登内心世界悲观,郁闷,露茜知道后非常难过,并用爱心安慰他,关心他甚至露西婚后还请求她的丈夫查尔斯一起帮助他。查尔斯,他出生在一个罪恶累累的家庭,但他出淤泥而不染。他憎恶并且谴责自己贵族家庭的罪行,面对侯爵叔父说:“我们曾经胡作非为”,甚至在我父亲的时代,我们就已经犯下了许多罪恶,伤害了妨害我们享乐的每一个人。他不仅有言辞上的谴责,而且付诸行动:主动放弃了爵位、官衔、财产,隐姓埋名,到英国当教师,自食其力。他认为,人的真正价值不是由权力地位金钱之类来体现的,更不能因自己的享乐而伤害被人的尊严,甚至危害别人的生命。这正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查尔斯与埃弗里蒙地侯爵兄弟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形象。显然该人物的塑造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幻想贵族阶级,统治阶级能自我反省,站在劳动大众的立场上为人民着想。然而,在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个剥削阶级会自愿放弃自己的利益,站在广大群众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卡尔登是小说中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他具有矛盾的性格:才华横溢却不善钻营,有着美好纯真的情感,但社会注重的却是金钱与成功;他本质不坏,但放荡不羁,玩世不恭;他借酒消愁。他爱上了露茜,但在明白自己不能够给她带来幸福后,主动退出了情场的角逐。狄更斯以生动的笔触精心设计了二人之间的对话,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一个意志薄弱,自暴自弃的灵魂的内心世界。“为了你,为了你所爱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甘愿为你和为你所爱的人们而牺牲。”卡尔登最后为了露茜一家人的幸福,顶替查尔斯上了断头台,他把内心深处存在的这种伟大的利他主义精神推向顶峰。在双城记中,虽然对卡尔登的描写并不多,在小说的前两部分中,有时会觉得他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但狄更斯在描写卡尔登时,自己是禁不住“深受感动,无比激奋”的。小说中,卡尔登也正按照作家的想法成为爱和自我牺牲的集合体,他在小说尚未动笔之前已经注定是要死去的。而充满戏剧性的情节,会使我极其自然地把卡尔登和查尔斯联系在一起,两个人同样深爱着露茜,查尔斯放弃地位财产,为救仆人不顾安危只身赴法;卡尔登为着露茜的幸福甘愿代替查尔斯上断头台。他们都是心中充满了爱并愿意自我牺牲的人,唯一的区别是查尔斯始终是清醒谨慎的,而卡尔登终日醉醺醺的。卡尔登是注定要死去的!他的死一方面完成了狄更斯仁爱人道主义理想的实现;另一方面让狄更斯的孤独和被人误解的心灵得到释放,良心得到莫大安慰;在这时对于任何暴力的不赞同,而不是单单对革命暴力的人道谴责。 从双城记中我们看到了狄更斯肯定革命正义性与否定暴力革命的矛盾态度;我们看到了在法国大革命为载体的各类鲜活人物形象;我们还看到了这些人物形象背后所隐藏的道德与人性。作者宣扬的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正是他反对暴力革命的有力武器,也是他在各类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的美好愿望。诚然,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无法在当时的社会中去发挥它的作用,但是它却是对欧洲传统的道德标准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房合同中提前退房(3篇)
- 2025财务人员劳动合同
- 2025企业无息借款合同
- 2025汽车零部件供应采购合同范本
- 2025玉米采购合同示范文本
- 写作思维的训练
- 滚珠直线导轨技术解析
- 古诗绘本目录设计
- 2025新款综合演艺设备租赁合同
- 环评上岗证考试简答题及答案
- 2025年智能配电系统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DB37∕T 4383-2021 混凝土结构硅烷浸渍技术规程
- 2025年甘肃省冶金高级技术学院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15人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数据全周期管理制度
- 老年医学科老年骨折的康复训练计划
- 法学概论(第七版)课件全套谷春德第1-7章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国际法
- 政治隐喻分析-洞察与解读
- 电气接线人员知识培训课件
- 2024-2025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青县多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期中测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项目施工人员岗前培训与考核方案
- 政协提案知识及撰写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