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引《易》研究.pdf_第1页
《汉书》引《易》研究.pdf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书》引《易》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汉书引易研究 姓名:黄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历史文献学 指导教师:刘韶军 2007050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t h e s i s 摘要 汉书行文中引用了大量周易经传的内容,这些引用往往是一种自然而 然的语言文化现象,不涉及典型的易学形态,这提供给我们另一个侧面去看待周 易对汉代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本文的重点就是分析这种语言文化现象所体现的周 易的现实价值,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考查汉易的状况。 本文第一章对汉书引易的基本状况做了一个整体的描述。先对汉书 中易的内容与今本周易做了比较,然后列出引文的两个特点,最后导出本 文将要研究的重点。第二章从易占说起,主要归纳了汉书中三中推演吉凶的方 式,我认为这是易占在汉代的延续和发展。通过对三种易占形式的探讨,揭示出汉 书中的易占有摆脱古老占筮方式的趋势,力图从周易中抽象出理性的智慧。 第三章归纳了汉书中的易理,并分别加以分析论述。首先是大而化之的圣人之 道和三才之道,这是易为经典的根本。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具体而微的易变之理, 这是灵活的占法衍生出的哲学。这种哲学体现在个人价值取向上又表现为不拘一格 的君子之道。在儒家纲常的约束之下,在君臣之间又表现为刚柔相济的君臣之道。 由于世事的变化无常,因此汉人又强调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通过以上研究,本章 旨在说明易理在汉书中以及汉代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易占和易理虽然在汉 代都有传承和发展,但是易理显然更受汉人的重视。易理不同于象数之学那样能够 形成典型的易学形态,但是却潜移默化到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当中,对历史 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易虽为h 筮而作,却更多的是在发挥哲学典籍的作 用。我们应该不断从周易中寻找智慧,不能仅仅迷信繁复的占卜形式,这是汉 书引易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我在结论中所要阐明的主要思想。 关键词:汉书周易易学易占易理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m a n yc o n t e n t so fz h o u y iw a sc i t e di nc o m p o s i n gh a n s h u t h ec i t a t i o ni san a t u r a l p h e n o m e n o no ft h el a n g u a g ea n dc u l t u r e ,a n di s i r r e l e v a n tt o t y p i c a ly it h e o r y m o r p h o l o g y t h i sw o u l dg i v eu sa n o t h e rp e r s p e c t i v eh o wz h o u y ii n f l u e n c e dt h eh a n d y n a s t yh i s t o r ya n dc u l t u r e z h o u y ii s am a r v e l o u sc l a s s i c w h i c he v o l v e df r o ma d i v i n a t i o nb o o kt o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c l a s s i c si nc h i n a i ti sal i v i n gt e s t i m o n yt o t h ec o u r s eo ft h ep r o g r e s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p e o p l eh a v eb e e n s e a r c h i n gf o rw i s d o mf r o mz h o u y ia n de n r i c h i n gy id o c t r i n ew i t ht h ew i s d o mc o n s t a n t l y i nt h ec o u r s e h a n s h ui sag o o de x a m p l e i tc a l lb ec o n c l u d e dt h a tm a i nf u n c t i o no f z h o u y ih a sc h a n g e df r o ms u p e r s t i t i o u sw i t c h c r a f ta u g u rt or a t i o n a lt h e o r e t i c a lg u i d a n c e t h r o u g ht h ec o n d i t i o nt h a th a n s h uc i t e df r o mz h o u y i t h i ss h i f to ff u n c t i o nf o c u s i n d i c a t e dt h ep r o g r e s so fp e o p l e st h i n k i n gp a u e r n sf r o ms u p e r s t i t i o nt o r a t i o n a l i t yi n p r a c t i c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o fz h o u y i t h i ss h i f to ff u n c t i o nf o c u si n d i c a t e dt h ep r o g r e s so f p e o p l e st h i n k i n gp a t t e r n sf r o ms u p e r s t i t i o n t o r a t i o n a l i t yi np r a c t i c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z h o u y i d i v i n a t i o nw a sn o tn e c e s s a r yf o rd e c i d i n gt h ef u t u r ed e s t i n ya n dg r a d u a l l yf a d e d i np e o p l e sr a t i o n a lm i n d sp r o c e s sb e c a u s et h o s ep r i n c i p l e so fr i v i n ga n db e h a v i n ga r e s e l f - e v i d e n t a f t e rw ea t t e m p tt oe x e r c i s eac e r t a i na c t ,t h er e s u l ti sm a i n l yd e c i d e db y s o c i a le t h i c sa n dl e g a l p r i n c i p l e a tt h i s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w h i c hp o s s e s s e sm o r e r e a s o n a b l es t r u c t u r e ,w e l lo r d e r e d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m o r ee f f i c i e n tm a n a g e m e n t t h i s i n d i c a t e sp r o g r e s so ft h em a n k i n dc i v i l i z a t i o n w h e nt h er e s u l t so fa u g u rc a l ln o tc h a n g e p e o p l e sf a t e ,t h em y s t e r i o u so fa u g u rh a sg r a d u a l l ye l a p s e d m e a n w h i l ei n s t r u c t i o n a l f u n c t i o no f r a t i o n a lf a c t o r si nz h o u y ih a sb e c o m em o r ea n dm o r ei m p o r t a n t t h e s e p r i n c i p l eh a v em a n ye f f e c t s ,s u c ha sb e i n gw o r l d l y w i s ea n dm a k i n go n e s e l fs a f e ,o r i m p r o v i n gq u a l i t yo fp e o p l e sl i f e ,o ra c h i e v i n gp e r s o n a ll i f ev a l u e s ,o rr e a l i z i n gc e r t a i n l i f ei d e a l v i v i de x a m p l e st oa l lo fa b o v ec a nb ef o u n di nh a n s h uc i t a t i o n sf r o mz h o u y i k e y w o r d s :h a n s h u ;z h o u y i ;y i o l o g y ;y i a u g u r ;y i t h e o r y i i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劳河 日期:z - 7 年f 月巧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匕一 作者签名: 矿;面 日期埘年r 月巧日 导师签名: 羽专占孳 日期:队1 年歹月万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童迨塞握奎反澄丘! 旦圭生i 旦二生;旦三生筮血! 作者签名:童坷 日期:砷年,月巧日 导师签名:却毛暑苒 日期:跏7 年s - b 订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前言 本文选题是在“历史文献整理实践”课程作业的基础上拟订的。在做课程作业 的过程中,已经将汉书征引周易的相关条目一一辑出,然后辑出汉书补 注中的相应注文,加以标点,附于引文之后。此后,相继阅读了一些有关汉代易 学的研究著作,对于汉代的易学概况和研究成果都有了大致了解。在具备了一定易 学基础后,我开始着手对已有材料的分析和归纳,旨在通过对汉书引易材 料的研究,来揭示西汉易学的若干问题,重点探讨易占和易理在西汉的具体应用和 发展。 汉书艺文志说:“及秦燔书,而易为筮h 之事,传者不绝。汉兴, 田何传之。”秦焚书坑儒,致使传书诗礼春秋者一时绝迹,惟有易 得以流传不绝,故汉书刘歆传记西汉初年“天下但有易卜,未有他书”。 考之汉志,传易者师承脉络清晰,孔门至于西汉,完整无缺。武帝独尊儒术, 建元五年,立五经博士,以易为群经之首。 其实,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易传的问世,周易的性质已经得到了升华, 传到西汉的周易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卜筮之书了。金景芳先生认为易是代表 巫术神学向中国古代哲学过渡时期的作品。的确,周易古经虽然只是占h 资料 的汇编,易传已经把易学从上古巫术神学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易学的发展见证 了中国古代哲学产生的过程,是中国人智慧的渊薮。 处于群经之首的周易对于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 以“卦气说”为核心的孟京象数易学以其独特的易学形态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位。因此,对汉代易学的研究不仅是易学史研究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中国哲学史、 思想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研究汉代易学,能使我们更清楚的了解汉人的思维方 式,汉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是研究汉代经学和史学的重要课题。 目前有关汉代易学的研究明显侧重于象数易学,表现在西汉就是孟京易学的研 究。固然,象数易学是汉代易学的最大特色。孟喜“卦气说”开一代风气之先,焦 延寿易林再重六十四卦,到京房君明集前说之大成,以周易预言阴阳灾异 的象数易学在易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倍受古今学者关注。 最早系统整理了汉代易学的是清儒惠栋。惠氏追考汉易诸家学浼,掇拾余绪, 陈述要例,作易汉学。其中孟长卿易二卷收罗整理了以“卦气图说”为核 心的孟喜象数易学,京君明易二卷详细解说了京房易学象数体系的八富卦、世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应、飞伏、纳甲、五行六位诸说。这些材料是近人研究汉代象数易学的主要参考资 料。如朱伯毫先生的易学哲学史在讨论汉代易学哲学时,就是主要立足于易 汉学材料。 屈万里先生在先秦汉魏易例述评下卷的“以象数解易之始”一章中主要对 象数易学的起源做了考证,认为以象数解易始于孟喜。然后对于汉代诸家易学, 孟喜、京房、苟爽、虞翻一一做了解说,所用材料与先儒惠栋的易汉学相合。 朱伯皂先生的易学哲学史是在为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讲授“易 学哲学史”一课讲稿的基础上改写的。此书的重点是探讨历代易学中的哲学问题, 认为“易学哲学”是一种特殊的哲学形态,旨在揭示出易学哲学自身的特点,以及 哲学同易学的内在联系。在第三章汉代的象数易学中,朱伯篦先生主要对孟喜 和京房的易学体系进行了剖析,其目的在于评估汉代象数易学在易学和哲学中的地 位和影响。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有关汉易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易学史的 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刘大钧先生和林忠军师徒,另有金景芳先生的弟子梁韦弦兼任 该研究中心教授。三人皆长于考证,研究风格颇为相似。刘大钧先生发表于中国 社会科学2 0 0 0 年5 期的卦气溯源是有关汉易卦气说起源问题研究的一篇非常 引人注目的文章。该文考证汉代易学中的“卦气”说在孟喜之前早已有传,其源出 于先儒古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子夏易传和易传中,均有“卦气”说的思 想;殷墟甲骨文中的四方之名,以及尚书尧典中的“析”“因”“夷”“奥”, 与后天八卦方位中的四正卦相同,由此可知“卦气”说渊源久远。尤其是刘大钧先 生对于汉书艺文志所载孟喜“改师法”之事提出质疑,认为“卦气”说本来 就传自田何,即孟喜易学乃孔门正传,这一观点别出心裁,掷地有声。梁韦弦先生 在易学考论一书中不同意这一观点。易学考论是梁韦弦先生有关易学研究 的论文汇编,该书第五章汉易卦气考中,梁韦弦先生也对卦气说的来源作了详 实考证,观点与刘大钧卦气溯源形成鲜明对比。梁韦弦先生认为卦气说的形成 在西汉前期,先儒认为孟喜创立卦气说的观点不能轻易否定。我赞同梁韦弦先生的 观点,刘大钧先生的论断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情理的推断,在没有新的确凿的史料的 情况下,我们还是要保留正史的说法。 张其成的象数易学在比较汉代与宋代象数易学的基础上,揭示了“象数” 范畴的博大内涵和“象数学派”的演变过程,分析了象数易学的本体论,方法论, 天道观,人道观,从而论证了“象数学”在易学史以及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展示 了“象数学派”宇宙世界与人文世界同构,物理之学与心性之学会通的理论图式。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该书着眼于象数易学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注重汉学与宋学的比较。具有类似研究风 格的还有余敦康先生的汉宋易学解读,该书对于汉宋两宗易学都作了详细解说, 但详于宋学而略于汉学,而且仍然侧重于典型的易学形态。 张涛的秦汉易学思想研究的核心论点是秦汉思想的发展是秦汉易学思想的 衍扩和展开,是对周易之义加以体悟和发挥。一部秦汉思想史,可以视为适应 时代需要,以易传为内在灵魂和重要源头,以易学研究和运用为重要载体,以 易学思想为主潮、主旋律的思想发展史。张涛先生立足于秦汉思想史,视野开阔, 把秦汉易学的发展分为三次高潮五个阶段,考察了各个阶段易学对思想界的影响, 论证了易学是秦汉思想的内在灵魂和重要源头。该书除了考察公认为象数易学大师 的孟喜和京房的易学思想,还对于一向未被纳入易学家范围的陆贾、司马迁、魏相 等儒家的易学思想做了研究。 总结以上诸家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以盂喜京房易学为代表的象数易学是学者 关注的焦点。这一现象有其客观原因。 周易本为卜筮之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天下殊 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周易受到了诸子百家的关注,从而有了易大传的 问世。大传虽然仍然关注周易的占筮功能,但是在理论上对周易的思 想内涵作了很大提高。大传提出“圣人观象系辞”,力图构建卦,爻象与卦爻 辞之间的必然联系。大传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吸纳了道,阴阳等家思想,提出 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理性命题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 宙生成模式,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这个时期的易学已经从上古巫术神学 步入中国古代哲学的殿堂。秦焚图书,易以h 筮之书的性质幸免于难。汉代重 经学行世,以易为群经之首,传者不绝。而且从孔门至汉易的师承脉络清晰, 有籍可考。西汉前期,著名的易学经师有田何施雠孟喜、梁丘贺等。除了孟喜 后来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而改师法之外,他们的易学一般认为传自孔门正宗, 是为汉易义理之学。然而这一流派的著作都已失传,仅只言片语散落于典籍之中, 无从系统考其大略,致使西汉的周易义理之学似乎无事可表。但是孟喜京房的 象数易学却比较完整的流传到今天,再加上孟京易学发凡举例,在易学史上有着独 特的地位,理所当然的成为研究的热点。 但是,孟京象数易学不能代表西汉易学全部成果。张涛的秦汉易学思想研究 就提出秦汉思想的发展是秦汉易学思想的衍扩和展开,易学思想贯穿着整个秦汉思 想史的脉络。张涛先生已经把他的视野扩展到对陆贾、司马迁、魏相等人易学思想 的挖掘。其实,我觉得不仅孟喜、京房,即使是陆贾、魏相,他们的易学思想也只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 t h e s i s 能说是与上层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相适应的一种易学理论,还不具有普遍性。真正 潜移默化到汉人日常行为当中,普遍影响着汉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周易智 慧,仅仅从精英的思想里面挖掘是不够的。我想这是前辈学者研究汉代易学所不足 的地方。 我所选择的汉书引易研究,是基于文献学方法的引书研究,以一种语 言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这与当前汉易研究所看重的典型易学形态不同。我的材料 来源主要是汉书,当前汉易研究重视的材料主要是宋晁公武跋的京房易传 及清儒惠栋的易汉学,相较而言,显然汉书更加贴近于西汉那个时代。因 此,从汉书引易这种语言文化现象中探寻周易的现实价值,从实际应 用的角度来考查汉易的状况,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也是我希望能有所创新的地方。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 t h e s i s 第一章汉书引易概况 汉书征引周易的材料非常丰富,除杂卦以外,卦爻辞、彖、象、 系辞、文言、说卦、序卦诸篇辞句皆有涉及。而这些引文在汉书中 的分布也充斥了几乎所有的卷帙,经过我粗略统计,汉书字里行间出现周易 原文的地方约有1 6 0 余处,另有4 处易纬的材料,五行志回引京房易传 的说辞也达数十条之多,而且涉及周易相关内容而未引原文的地方也有不少。 长久以来,这些零星材料淹没在汉书耀眼的光芒之中,将这些吉光片羽一一条 列整理,我们会发现这是一笔特别宝贵的文化财富。本章就对汉书引易的 基本情况做简要论述。 1 汉书中易之所指 汉书中并没有“周易”的说法,只以“易”作为这部典籍的名称。那么汉 书中的易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周易是否等同,或者说它们是什么关系,我 觉得在文章的开头有必要作个探讨。 “周易”一辞最早见于周礼。周礼春官太h 日:“太1 - 掌三易之法: 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传说连山是夏代的占卜之书,归藏是殷 商时期的占书,周易就是周代的占书。“周易”之名的意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 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故名周易;另一种说“易”是占b 之书的总称,而“周” 即周朝,古代常称周朝的书为周书,如周礼、周语等,所以“周易”就是周 代占书的意思。 今传周易分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篇目分明。易经分上、下篇, 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易经成书最早,所以又称周易古经, 其内容是六十四卦的卦、爻符号和卦、爻辞。易传分别是彖上、下、象上、 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合计七种十篇,后汉经 师又称为“十翼”o 。这种篇目的划分可见于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之周易正义。 汉书中的易是指什么昵,我们可以从引文的出处找到答案。对照今传 周易的内容,我对全书引用易文的出处作了考查,试举几例如下: 武帝纪,“易日:先甲三日,后甲三同。”出自蛊卦辞。 o 奉义弓i 汉书只称篇名。 。虬i + 翼”之说最早见于忱盥度。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郊祀志,“易日: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瀹祭。”出自既济九五爻 辞。 五行志,“易日:说以犯难,民忘其死。”出自兑彖。 楚元王传,“易日:飞龙在天,大人聚也。”出自乾九五象。 艺文志,“易日: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起远矣。”出 自系辞上。 五行志,“易日:亢龙有悔,贵而亡位,高而亡民,贤人在下位而亡辅。 出自乾上九文言。” 律历志,“易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 道,日仁与义。”出自说卦。 艺文志,“易日: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有所错。”出自序卦。 但是,另有四处引文不见于今本周易,如下: 司马迁传,“易日:差以豪麓,谬以千里。” 杜周传,“易日:正其本,万物理。” 东方朔传,“易日:正其本,万事理;失之豪建,差以千里。” “正其本,万物理”出自坤灵图o ,“失之豪麓,差以千里”见于乾凿度 及通卦验。上面对引文出处的考查可以清楚的看到汉书所说的易不仅 包含了易经和易传,还包含了易纬,其内容范围略大于今本周易。其 实,易纬也是易传的一种,今天我们所说的易传是特指“十翼”,因为汉 儒认为这是出自孔子之手,乃圣人之言,与当时成书的其他易传不可同日而 语。当然,现在的研究已经证明“十翼”不是一时一人所作。所以,汉书中的 易也是一个经传复合体,从这种性质上说,是和今本周易相同的。 2 汉书引易不分经传 上面的分析已经知道汉书中的易是一个经传复合体,引文包含众多分 属不同经传的易文。但是汉书中在说明这些引文出处的时候,大多只简单 称述“易日”,不区分易经和易传,前面的例子中这个现象已经非常鲜明。 还有很多地方根本不说明出处,按照汉语言文学的修辞方式来评价应该属于暗引, 比如诸侯王表在叙述汉初大封同姓诸王,导致方国尾大不掉的局面时说:“然 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其 。易经四人纬书:性凿度、屹坤凿度、通上十验、坤灵图。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中“睽孤”一辞出自睽卦九四爻辞,原文为:“睽孤,见豕负涂。”当然,这是 一种修辞技巧,也是一种自然的引经据典的语言文化现象。因为周易的语言丰 富了人们的词汇,人们自然而然的运用于字里行间。不论是明引还是暗引,总而言 之,汉书中是把易经和易传当作一个整体,不作区别的。 但是,易经和易传在思想和内容上是有本质上的差别的。 易经即古经卦爻辞部分最晚成书于西周初年,是古代占卜记录的整理汇编。 艺文志说,“及秦燔书,而易为筮b ? - 事,传者不绝。”儒林志也有类似记 载,“及秦禁学,易为筮b 2 _ 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秦燔灭图书,以愚黔 首,六艺之文大多失传,惟独易在秦时看来只是筮p 之书,没有涉及过多思想 内涵,所以幸免于难,传者不绝。这两则材料大体可以看出,秦汉时人对于易经 这部书籍的原始属性的定位是“筮h 之书”。对于易经性质的认定,朱伯岜先 生的论述可以代表学界的一般观点: 总之,周易的原始素材来于占筮的记录,后来经过加工,逐渐成为 占筮用的典籍就此书的编撰说,有一定的思想性,也有一定的艺术性,如前 面所讲的,不同于卜辞类纂它近于占筮用的字典,又不只是按甲,乙丙、 丁,罗列各种筮辞但总的说来,这部典籍的形成是出于占筮的需要,不是用 来表述某种理论体系。 从周易产生以及早期应用看,就易经部分而言,周易的确是一部 筮书。在中国上古社会,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 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就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 的帝和( 或) 神的存在,它支配着世界上的一切。当人们屡遭意外的天灾人祸打击 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这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 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基于此,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 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故周易纯是满足 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预测需要而产生。周易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用于占筮, 在左传和国语中就记载了二十多个运用周易占筮的事例。如在左传襄 公二十五年记载:齐棠公死,崔武子吊丧,看其遗孀美貌,想纳为妾,但心中没 有底,故用周易占了一卦,得困,有人根据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入 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断定,此女人不可娶,而崔武子不相信,认为个无夫之妇 朱们岜易学哲学史p 9 ,北京人学:版_ | = ,1 9 8 6 年一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有何害,若有害早己让先夫带走。故取之为妾。我们可以看到在春秋时期,周易 主要用于筮占,为人们行为提供指南。 易传大体成书于战国晚期。这时,天下趋于一统,百家思想也需要找到共 识,一部本没有学派属性的周易受到了学者的关注,各种易传陆续问世。 这个过程体现在系辞中就叫“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易传虽然仍 然关注周易的占筮功能,但是在理论上对周易的思想内涵作了很大提高。 从抽象意义上对周易作了注释,即将周易六十四葑三百八十四爻上升到理 论高度进行概括说明和解释。周易古经本为占问之用,其理论水平很低,而易 传对周易所作的解释却非常深刻。如易传从宇宙宏观角度探讨周易 起源,它认为周易是古代圣人仰观俯察,对大自然进行模拟、效法的结果,因 而周易中八卦及六十四卦体现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经过这样一解说,使周 易理论变得博大精深。在注释周易卦爻辞时联系卦爻画注释,周易卦爻 辞多是记录和叙述某一件事和某一现象。而易传把具体的卦爻辞上升到抽象的 阴阳关系,从卦的含义及爻所处的位置进行解释,从理论水平看,远远超过周易 古经。易传从整体上对周易六十四卦加以排列和说解,揭示了卦与卦之间、 卦象与卦辞之间、爻象与爻辞之间、卦与爻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周易六十四卦 由原来散乱不堪,变成了一个具有一定逻辑性的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易传发挥 了儒家伦理传统,从社会、人生道德角度注释周易,使周易变成一部道德 修养的书。周易作为占筮之书,本无伦理之说教,但由于易传把儒家道德 思想广泛引进周易中,使周易性质有所变化,使周易既具有占筮功能, 又有教人修心养性的功能,也就是说,学习周易既可以推演吉凶福祸,也可以 提高个人修养,净化个人灵魂。苟子曾经说:“善为易者不占”,也说明了这个 问题。这告诉我们,真正精通周易的人不去占 ,而是用于道德修养,当然“不 占”,。也包含它可以占,在苟子看来学好周易可以占卜,也可以修心养性,而 主要在后者。因此,易传带有更多理性的思考,其性质不再是筮b 之书,而是成了 依据天道变化,处理生活得失,治理天下国家和进行道德修养的指南。从这种意义 上说,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渊叛,是战国时期哲学发展的产物。 既然汉书将易经和易传合为一体,统称易,这个概念上的易 在性质上不再是单纯的占卜参考书,必然具有筮 之书和哲学典籍的两重性质。性 质上的两重性是易两种不同的基本功能的体现,一种是伴有朴素的迷信思维的 占b 功能,一种是带有哲学思想的理论功能。这两种基本功能在汉书中有什么 样的现实价值呢,这种价值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这都是本文将要详细讨论的问题。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易传既然有“十翼”之名,显然是突出了经为主导,传为辅翼的主从关系。然 而汉书把易传提升到与古经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充分表明了汉书 对易传的特别重视。易传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本文也将在下 文再作深入研究。 3 汉书引易不涉及易学形态 汉书引易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几乎不涉及易学形态。历来有关汉 易的研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总是几个典型的易学形态,表现在西汉就是孟喜和京房 的象数易学。 有关孟喜的学说主要见于新唐书历志和清儒惠栋的易汉学。新唐书历 志引用僧一行解释卦议的说法:“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 气,而后以人事明之。”因为汉书艺文志载有孟氏章句二卷,虽然已经 亡佚,无法考证,后代学者还是相信僧一行的说法。惠栋首先比较完整的整理了孟 喜的学说,并绘以图表,命名为“卦气图说”。主要包括以坎、离、震、兑等四卦 配四方、四季、二十四节气的四正卦说,以复、临、泰、大壮、夹、乾、骺、遁、 否、观、剥、坤等十二卦配十二月份的十二消息卦说,以六十卦配七十二候的七十 二候说,以及为便于以卦爻配日而采用的六日七分说。 京房的学说主要见于晁公武跋的京房易传,今见于四库全书子部术数 类。惠栋易汉学也整理了这部分内容。京房易学吸纳了孟喜和焦赣的思想精髓, 并且青出于蓝。京房以独特的思维理路建构了八宫卦序,其中蕴涵着纳甲、纳支、 飞伏、互体、建候、积算、气候分数、五行、五星、二十八宿入卦诸说。这套理论 沿用以阴阳二气的消长构建卦际联系的“卦气说”核心思想,然后将干支、五行、 星宿纳入周易象数体系,再参以复杂的数理计算,使易占貌似精确和神秘,达 到灵活解说的目的。 孟喜和京房的象数学说成为后代学者的研究重点,如屈万里先生的先秦汉魏 易例述评和朱伯岜先生的易学哲学史都作了详细探讨。其中诸多遗留问题, 如卦气说的起源和归属,汉宋象数学的比较。仍然是今天很受关注论题。但是我在 整理了汉书中的材料后却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现象,作为西汉最为直接和可靠 的史料,汉书并没有记录孟喜和京房的象数学说。我们大体考查一下易文 。以刘人钧上十气溯源和粱书弦易学考论为代表。 。以张j e 戚象数易学和余薮康汉永易学解读为代表。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在汉书中的语境。这些周易文辞在汉书中出现的背景多种多样,经过 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 天子诏令,如武帝元朔二年春三月立卫皇后,大赦天下,诏引“通其变, 使民不倦”。 朝臣疏奏,如董仲舒对贤良策引“负且乘,致寇至”。 文士辞章,如扬雄河东赋势引“姻绵玄黄,将绍厥后”。 日常言语,如穆生日:“易称知线其神乎! 畿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 也君子见袭而作,不俟终日”固 另外,汉书在赞论中也屡屡引用易理作为评论得失的标准。如王贡两龚 鲍传引“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捂”。律历,礼乐,天文、食货,郊祀 五行艺文诸志往往引易文作为教条,如礼乐志引“先王以作乐崇德,殷 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因为这些材料看似五花八门,但大都平实易懂,往往是非常生动地在展示有关 君臣士大夫日常言行和政治生活的图景。从这里我们完全看不到深邃费解的各种易 学学说,因为这些材料并没有深入到剖析周易本身的学术范畴,只是日常生活 中自然而然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这些例子往往是引用易文作为自己观点和论 调的佐证,如诏令,疏奏,赞论等。也有文学之士引经据典,附庸风雅,如扬雄河 东赋、班固幽通赋。汉书提供给我们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周易对于历 史和文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我们更容易看到周易如何在影响人们的价值观, 如何在指导人们的行为方式,又给人们的思维方式中注入了什么智慧的元素。总之, 汉书能够给我一个启示,周易与历史和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不仅仅只有易 学,还有更多丰富的文明成果有待采颉。 汉书兼收并蓄了周易经传两种具有不同思想内涵的文字,这些文字的 运用往往与汉人的日常行为、语言文化、道德准则和思维方式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汉书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汉人必然有其重要的现实价值,这种价值正是汉 书引易的意义。最能体现周易现实价值的就是它的两种基本功能一占b 吉凶和理论指导,下文就从易占说起。 o 武帝纪。 o 肇忡舒传。 8 扬罐传。 。o 楚亡i :传。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 t h e s i s 第二章汉书中的易占 既然周易本为卜筮之书,其基本功能当然就是b 问人事吉凶。但在这一章 我将要说明的是汉书并不注重原始的占筮,周易占h 的功能在汉代虽然有 着延续,但是在形式和方法上有了很大变化和发展。 1 大衍之法 有关周易的占筮方法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这便是“大衍之 法”,也叫“过揲之法”,原文如下: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卦挂一以象三,揲之以 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仂而后挂是故四营而成 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衍”同“演”。后世对这种筮法的解释一般认为,以五十根蓍草为“大衍之 数”o ,以从中拿出一根放在外边不参与蓍草数目的变化为“其用四十有九”,然 后经过四次经营得出一变之数。第一营是把四十九根任意分为两部分,此即“分而 为二以象两”。第二营是于右边一堆中取出一根放在一边;此即“挂一以象三”。 第三营是将左右两堆的筮草,以四根为一组,分别数之,此即“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第四营是将左右两堆中的余数放在一堆,此即“归奇于仂以象闰”。“奇”指余数; “仂”,一说谓指间。这四次经营即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称为一变,此即“四 营而成易”。一变之后,除去挂一归奇之数;将左右两堆草根混合在一起,再按四 营的程序数一遍,此为第二变。二变之后再将剩余的左右两堆草根混合在一起,按 四营的程序再数一遍,此为第三变。三变的结果,按其总的余数的情况,便得出卦 象中的一画或一爻之象。共经过十八变,便得出六爻的形象,成为一卦,此即“十 有八变而成卦”。总之,系辞所载大衍之法,是以蓍草数目的变化,求得八卦 的形象,从而推测吉凶。 以上这些解释是目前大多数人能够认同的解释,但是否符合系辞的本意, 已不可考。系辞所说的大衍之法,是否周易的最初筮法,由于史料的局限, o 仓景芳先生周易讲j 生认为,“人衍之数五f 。”之后柯脱文麻为“人衍之数五f 又五”,州为系辞 说“天一地二灭三地叫,天五地六,天七地八灭几地r ,灭地之毂台计五i 又五,叮资一说。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也难定论。但根据系辞的成书年代来推断,这种大衍之法应该战国时期有一定 代表性。汉时去战国未远,这种筮法是否仍然在沿用,汉书中能否见到相关记 载,下面我将作进一步的研究。 2 汉书中的筮例 汉书中有相关占卜的记载,如汉书儒林传: 梁丘贺字长翁,琅邪诸人。以能心计,为武骑。从太中大夫京房受易, 即前京房。房出为齐郡太守,贺更事田王孙。宣帝时,闻京房为易) ) 明,求 其门人,得贺贺时为都司空令坐事,论免为庶人。待诏黄门数入说教侍中, 以召贺贺入说,上善之,以贺为郎会八月饮酎,行祠孝昭庙,先驱旄头剑 挺堕坠,首垂泥中,刃乡乘舆车,马惊于是召贺筮之,有兵谋,不吉。上还, 使有司待祠。是时,霍氏外孙代郡太守任宣坐谋反诛,宣子章亡在渭城界中, 夜玄服入庙,居郎间,执戟立庙门,待上至,欲为逆发觉,伏诛。贺以筮应 验,由是近幸,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至少府 梁丘贺是宣帝时期最为显赫的易学经师,其学与施雠,孟喜齐名,三家易学可以追 溯到汉初田何。因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了孔子到田何的易学传承关系, 历来学者认为该派易学传自孔门正宗。汉书艺文志载有梁丘氏章句二卷, 该书早已失传。对于梁丘贺具体的学问建树我们无从考籍,但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 出,单凭学术资历,他并没有得到当朝重用,只先后做了武骑、都司空令、郎之类 的小官。梁丘贺人生命运的改观源于一次占卜应验。霍光死后,宣帝亲政,霍氏子 孙以谋反罪尽数被诛,霍氏外孙代郡太守任宣亦在其中。任宣之子章逃亡渭城,潜 伏在昭帝庙中,欲待八月酎祭时弑宣帝为父报仇。宣帝车驾在去昭帝庙途中,先驱 旄头的剑滑出坠地,锋刃正好向着宣帝的车。宣帝可能觉得心头不快,招梁丘贺占 了一卦,结果是“有兵谋,不吉”。于是宣帝还宫,派了个官员代他去酎祭昭帝庙。 事后,任章被发现了,应验了梁丘贺的占h 。梁丘贺“由是近幸,为太中大夫,给 事中,至少府”。按汉制,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少府则位列九卿。 汉书没有记载梁丘贺究竟是如何言中的,我们只能大概知道,既然他是著 名的易学经师,肯定用的既不是连山也不是龟藏,应该是易占。但是他所用筮法是 否仍然是“大衍之法”,他又具体占得哪卦,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汉书并没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有详载。这次占h 实例留给我们的应象,似乎只有梁丘贺的神奇和易占的神秘。其 实,这种神奇的占验在汉书中并不多见。类似记载在京房传中还有一侧, 但是比起梁丘贺,就简略得多了。京房传说:“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近数月, 远一岁,所言屡中,天子说之。”这里的记载让人读来简直一头雾水,京房所占何 事,如何应验都未言明,总之是说中了,天子非常满意。汉书中对于占卜过程 的描述何以如此简略? 屈万里先生先秦汉魏易例述评一书归纳了国语左 传的易例,其中对于占筮的描述却详细得多。下面试列举一二: 董因迎公于河,公问焉。日:吾其济乎? 对日:臣筮,得泰之八日:是 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及之矣,何不利之有? 。 阳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宋方吉,不可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 子也宋郑甥舅也。祉,禄也若帝乙之元子,归妹而有吉禄,我安得吉焉? 乃止。 其他皆如此类。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汉书中这一易例跟国语左传相比,对于占h 过 程的描述有很大差别。不过他们还有共同点,就是推测人事吉凶还是基于占卜操作。 除了梁丘贺和京房的记载,这种占筮的例子在汉书中就再也没有了,下面用于 推测人事吉凶的方法就与国语左传的例子渐行渐远了。 3 以章句论吉凶 叙传引:“安国壮趾,王恢兵首。”颜师古注:“孟康日:易壮于趾, 征凶。安国临当为丞相,堕车,蹇。后为将,多所伤失而优死。此为不宜征行而 有凶也。师古曰:壮于趾,大壮初九爻辞也。壮,伤也。趾,足也。直谓堕 车蹇耳,不言不宜征行也。”据韩安国传记载,安国武帝前期为将,功名卓著, 几乎拜为丞相。后来意外堕车,脚跛了。然后为将往往不利,多有折损,屡遭贬黜, 忧疾而终。“壮趾”之说出自大壮初九爻辞,原文为“壮于趾,征凶”。“壮” 解作“伤”,即伤了脚趾,出征有凶的意思。此处正好用来附会韩安国自从脚跛了 之后出征不利的事实。当然,腿脚是否灵便跟出征的战绩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孙膑 国语晋语叫。 。左传裒公几年。 硕士学位论文 m a 蛐i t st h e $ i s 没了膝盖骨也能指挥军队围魏救韩,围魏救赵。而且这个问题也在本文讨论的范围 之内。这则引文展示了一个直接用周易经文解说人事吉凶的例子,这个例子中 完全没有用到筮法。 再看一个例子。王商传载有一篇碾匡诬告王商的奏章,文中说:“商视事五 年,官职陵夷而大恶着于百姓,甚亏损盛德,有鼎折足之凶。”“鼎折足”出自周 易鼎卦九四爻辞日:“鼎折足,覆公觫,其形渥,凶。”原意是说鼎三足而立, 一足折断就会倾覆了其中的菜肴,沾濡四周,这是凶兆。汉代政治制度以三公九卿 制为核心,三公辅政之势就好比三足鼎立之形,因此往往以鼎足喻三公。王商成帝 朝继匡衡为丞相,太中大夫碾匡阿附外戚王风以排挤王商,所以污蔑王商“视事五 年,官职陵夷而大恶着于百姓,甚亏损盛德”,居丞相之位而不堪公辅之任,犹如 鼎折一足而有倾覆之危,朝政也将有覆乱之凶。这种预言吉凶的方式比“安国壮趾” 的说法又有了升华,将周易经文的意思作了类比,以器物之形喻当朝之势,然 后顺理论人事吉凶。 总之,这种方式继承了用周易推测和解释人事吉凶的基本功能,但是却已 经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