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doc

平切口连杆工艺和精铣大头孔两端面工装夹具设计【7张CAD图纸、工艺卡片和说明书】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25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59794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18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7-08-22 上传人:俊****计 IP属地:江苏
50
积分
关 键 词:
切口 连杆 工艺 以及 大头 两端 工装 夹具 设计 cad 图纸 卡片 说明书 仿单
资源描述:

 

摘 要

本次毕业设计的的题目是连杆的工艺工装及夹具设计。连杆是柴油机的主要传动件之一,连杆是汽车发动机中的主要传动部件之一,它在柴油机中,把作用于活塞顶面的膨胀的压力传递给曲轴,又受曲轴的驱动而带动活塞压缩气缸中的气体。本文主要论述了连杆的加工工艺及其夹具设计。连杆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以及位置精度的要求都很高,而连杆的刚性比较差,容易产生变形,因此在安排工艺过程时,就需要把各主要表面的粗精加工工序分开。逐步减少加工余量、切削力及内应力的作用,并修正加工后的变形,就能最后达到零件的技术要求。
关键词: 连杆;变形;加工工艺;夹具设计


Abstract

The connecting rod is one of the main driving medium of diesel engine, this text expounds mainly the machining technology and the design of clamping device of the connecting rod. The precision of size, the precision of profile and the precision of position , of the connecting rod is demanded highly , and the rigidity of the connecting rod is not enough, easy to deform, so arranging the craft course, need to separate the each main and superficial thick finish machining process. Reduce the function of processing the surplus , cutting force and internal stress progressively , revise the deformation after processing, can reach the specification requirement for the part finally .

Keyword: Connecting rod;Deformination;Processing technology;Design of clamping device


目 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绪论·············································································································································1
1 连杆加工工艺························································································································2
1.1 连杆的结构特点··············································································································2
1.2 连杆的主要技术要求······································································································2
1.2.1 大、小头孔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3
1.2.2 大、小头孔轴心线在两个互相垂直方向的平行度···················································3
1.2.3 大、小头孔中心距·······································································································3
1.2.4 连杆大头孔两端面对大头孔中心线的垂直度···························································3
1.2.5 大、小头孔两端面的技术要求···················································································4
1.2.6 2-Φ15螺栓孔的技术要求··························································································4
1.2.7 有关2-Φ15孔两端面的技术要求··············································································4
1.3 连杆的材料和毛坯········································································································4
1.4 连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6
1.5 连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7
1.5.1 工艺过程的安排···········································································································7
1.5.2 定位基准的选择···········································································································8
1.5.3 确定合理的夹紧方法 ·································································································8
1.5.4 连杆两端面的加工 ·····································································································9
1.5.5 连杆大、小头孔的加工·······························································································9
1.5.6 连杆2-Φ15螺栓孔的加工· ·······················································································9
1.6 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9
1.7 工时定额的计算 ··········································································································11
1.7.1粗铣连杆大小头上端面·······························································································11
1.7.2粗铣连杆大小头下端面·······························································································12
1.7.3粗镗、半精镗Φ70H7孔、Φ46H7孔··············································································12
1.7.4精铣连杆大头Φ70H7孔两端面·················································································13
1.7.5粗铣、精铣2-Φ15螺纹孔两端面············································································14
1.7.6铣宽60两侧面···········································································································15
1.7.7铣宽64两侧面···········································································································15
1.7.8钻、扩、铰2-Φ15H8螺栓孔并倒角C1、C1.5······················································16
1.7.9钻2-Φ7孔·················································································································17
1.7.10钻2-Φ5孔(头部Φ10,角度90)····································································17
1.7.11精镗Φ70H7孔、Φ46H7孔并倒角C1····································································18
1.7.12半精镗、精镗Φ40H7铜套孔··················································································18
1.8 连杆的检验··················································································································19
1.8.1 观察外表缺陷及目测表面粗糙度···········································································19
1.8.2 连杆大头孔圆柱度的检验·······················································································19
1.8.3 连杆体、连杆上盖对大头孔中心线的对称度的检验···········································19
1.8.4 连杆大小头孔平行度的检验···················································································20
2 夹具设计······························································································································21
2.1问题的提出···················································································································21
2.2 夹具设计······················································································································21
结论·········································································································································23
致谢·········································································································································24
参考文献·································································································································25
绪  论

     制造业是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发展水平标志着该国家或地区经济势力、科技水平、 生活水平和国防势力。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各国制造生产能力的竞争。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是制造机械产品的工业部门,也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装备的部门。机械制造也的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程度。而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机械制造装备的先进程度。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国家综合制造能力的集中体现。重大装备研制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有义务为自己国家社会建设尽一份力,为制造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毕业设计是对我们四年学习和知识的融汇、运用和贯通,是迅速提高我们实践经验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教导我们发现问题,以及怎样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让我们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扎实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毕业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我们能巩固,熟悉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掌握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专用工艺装备及组合机床的基本技能;学会查阅,运用各种技术资料,手册。初步掌握对专业范围的生产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综合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
就个人而言,我希望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一方面能进一步培养我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能提高我与同学们互助协作的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为伟大祖国建设贡献我的力量。由于本人能力有限,经验不足,设计过程中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教。


1  连杆加工工艺

1.1连杆的结构特点
连杆是汽车发动机中的主要传动部件之一,它在柴油机中,把作用于活塞顶面的膨胀的压力传递给曲轴,又受曲轴的驱动而带动活塞压缩气缸中的气体。连杆在工作中承受着急剧变化的动载荷。为了减少磨损和便于维修,连杆的大头孔内装有薄壁金属轴瓦。轴瓦有钢质的底,底的内表面浇有一层耐磨巴氏合金轴瓦金属。连杆小头用活塞销与活塞连接。小头孔内压入青铜衬套,以减少小头孔与活塞销的磨损,同时便于在磨损后进行修理和更换。
在柴油机工作过程中,连杆受膨胀气体交变压力的作用和惯性力的作用,连杆除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尽量减小连杆自身的质量,以减小惯性力的作用。连杆杆身一般都采用从大头到小头逐步变小的工字型截面形状。为了保证柴油机运转均衡,同一柴油机中各连杆的质量不能相差太大,因此,在连杆部件的大、小头两端设置了去不平衡质量的凸块,以便在称量后切除不平衡质量。连杆大、小头两端对称分布在连杆中截面的两侧。考虑到装夹、安放、搬运等要求,连杆大、小头的厚度相等(基本尺寸相同)。在连杆小头的顶端设有油孔(或油槽),柴油机工作时,依靠曲轴的高速转动,把气缸体下部的润滑油飞溅到小头顶端的油孔内,以润滑连杆小头衬套与活塞销之间的摆动运动副。
连杆的作用是把活塞和曲轴联接起来,使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变为曲柄的回转运动,以输出动力。因此,连杆的加工精度将直接影响柴油机的性能,而工艺的选择又是直接影响精度的主要因素。反映连杆精度的参数主要有5个:(1)连杆大端中心面和小端中心面相对连杆杆身中心面的对称度;(2)连杆大、小头孔中心距尺寸精度;(3)连杆大、小头孔平行度;(4)连杆大、小头孔尺寸精度、形状精度;(5)连杆大头2-Φ15孔与2-Φ15孔端面的垂直度。
1.2 连杆的主要技术要求
连杆上需进行机械加工的主要表面为:大、小头孔及其两端面,连杆大头2-Φ15孔和2-Φ15孔端面等。连杆零件图的主要技术要求(图1.2-1)如下。

                    图1.2-1 连杆零件图
1.2.1 大、小头孔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
为了使大头孔与轴瓦及曲轴、小头孔与活塞销能密切配合,减少冲击的不良影响和便于传热。大头孔公差等级为IT7,表面粗糙度Ra=1.6μm;小头孔公差等级为IT7,表面粗糙度Ra=3.2μm。
1.2.2 大、小头孔轴心线在两个互相垂直方向的平行度
两孔轴心线在连杆轴线方向的平行度误差会使活塞在汽缸中倾斜,从而造成汽缸壁磨损不均匀,同时使曲轴的连杆轴颈产生边缘磨损,所以两孔轴心线在连杆轴线方向的平行度公差较小;而两孔轴心线在垂直于连杆轴线方向的平行度误差对不均匀磨损影响较小,因而其公差值较大。两孔轴心线在连杆的轴线方向的平行度在100 mm长度上公差为0.015 mm;在垂直与连杆轴心线方向的平行度在100 mm长度上公差为0.06 mm。
1.2.3 大、小头孔中心距
大小头孔的中心距影响到汽缸的压缩比,即影响到发动机的效率,所以规定了比较高的要求:275±1 mm。
1.2.4 连杆大头孔两端面对大头孔中心线的垂直度
连杆大头孔两端面对大头孔中心线的垂直度,影响到轴瓦的安装和磨损,甚至引起烧伤;所以对它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规定其垂直度公差等级应不低于IT9(大头孔两端面对大头孔的轴心线的垂直度在100 mm长度上公差为0.06 mm)。
1.2.5 大、小头孔两端面的技术要求
连杆大、小头孔两端面间距离的基本尺寸相同,但从技术要求是不同的,大头两端面的尺寸公差等级为IT9,表面粗糙度Ra=3.2μm, 小头两端面的尺寸公差等级为IT10,表面粗糙度Ra=12.5μm。这是因为连杆大头两端面与曲轴连杆轴颈两轴肩端面间有配合要求,而连杆小头两端面与活塞销孔座内档之间没有配合要求。连杆大头端面间距离尺寸的公差带正好落在连杆小头端面间距离尺寸的公差带中,这给连杆的加工带来许多方便。
1.2.6  2-Φ15螺栓孔的技术要求
在前面已经说过,连杆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急剧的动载荷的作用。这一动载荷又传递到连杆的两个螺栓及螺母上。因此除了对螺栓及螺母要提出高的技术要求外,对于安装这两个动力螺栓孔及端面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规定:螺栓孔按IT8级公差等级和表面粗糙度Ra=3.2μm加工。
1.2.7 有关2-Φ15螺栓孔两端面的技术要求
在连杆受动载荷时,2-Φ15螺栓孔两端面的歪斜使连杆沿着端面产生相对错位,影响到曲轴的连杆轴颈和轴瓦结合不良,从而产生不均匀磨损。结合面的平行度将影响到连杆贴合的紧密程度,因而也影响到螺栓的受力情况和曲轴、轴瓦的磨损。对于本连杆,要求2-Φ15螺栓孔两端面的垂直度的公差为0.015 mm。
1.3 连杆的材料和毛坯
连杆在工作中承受多向交变载荷的作用,要求具有很高的强度。因此,连杆材料一般采用高强度碳钢和合金钢;如Cr12、45钢、55钢、40CrMnB等。近年来也有采用球墨铸铁的,粉末冶金零件的尺寸精度高,材料损耗少,成本低。随着粉末冶金锻造工艺的出现和应用,使粉末冶金件的密度和强度大为提高。因此,采用粉末冶金的办法制造连杆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制造方法。
连杆毛坯制造方法的选择,主要根据生产类型、材料的工艺性(可塑性,可锻性)及零件对材料的组织性能要求,零件的形状及其外形尺寸,毛坯车间现有生产条件及采用先进的毛坯制造方法的可能性来确定毛坯的制造方法。根据生产纲领为大量生产,连杆多用模锻制造毛坯,由于锻造的连杆毛坯具有材料损耗少、锻造工时少、模具少等优点,故用得越来越多,成为连杆毛坯的一种主要形式。总之,毛坯的种类和制造方法的选择应使零件总的生产成本降低,性能提高。
目前我国有些生产连杆的工厂,采用了连杆辊锻工艺。图(1.3-1)为连杆辊锻示意图.毛坯加热后,通过上锻辊模具2和下锻辊模具4的型槽,毛坏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得到所需要的形状。用辊锻法生产的连杆锻件,在表面质量、内部金属组织、金属纤维方向以及机械强度等方面都可达到模锻水平,并且设备简单,劳动条件好,生产率较高,便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适于在大批大量生产中应用。辊锻需经多次逐渐成形。

内容简介: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工 序 名 称 粗铣连杆大小头上端 面 工序号 03 零件数量 1 零件号 零件名称 连杆 材 料 毛 坯 牌号 硬度 形 式 重 量 45 钢 锻 件 设 备 夹 具 工序工时 (名称 型号 专用 夹具 准终 单件 立式铣床 步 工 步 内 容 工艺装备 主轴转速 r/削速 度 m/给量 mm/r 背吃刀量 给次数 工步工时( s) 机动 辅助 1 粗铣连杆大小头上端面 端面铣刀、游标卡尺 600 计者: 指导老师 共 12页 第 1 页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工 序 名 称 钻 2 孔(头部10,角度 90) 工序号 12 零件数量 1 零件号 零件名称 连杆 材 料 毛 坯 牌号 硬度 形 式 重 量 45 钢 锻 件 设 备 夹 具 工序工时 (名称 型号 专用 夹具 准终 单件 摇臂 钻床 步 工 步 内 容 工艺装备 主轴转速 r/削速 度 m/给量 mm/r 背吃刀量 给次数 工步工时( s) 机动 辅助 1 钻 2 孔(头部 10,角度 90) 麻花钻、游标卡尺 1000 计者: 指导老师 共 12页 第 10 页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工 序 名 称 精镗 70、46 并倒角 工序号 13 零件数量 1 零件号 零件名称 连杆 材 料 毛 坯 牌号 硬度 形 式 重 量 45 钢 锻 件 设 备 夹 具 工序工时 (名称 型号 专用 夹具 准终 单件 坐标镗床 步 工 步 内 容 工艺装备 主轴转速 r/削速 度 m/给量 mm/r 背吃刀量 给次数 工步工时( s) 机动 辅助 1 精镗 至 70刀 、 千分尺 1000 20 精镗 至 46刀、千分尺 1000 20 倒角 设计者: 指导老师 共 12页 第 11 页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工 序 名 称 半精镗、精镗 40工序号 17 零件数量 1 零件号 零件名称 连杆 材 料 毛 坯 牌号 硬度 形 式 重 量 45 钢 锻 件 设 备 夹 具 工序工时 (名称 型号 专用 夹具 准终 单件 坐标镗床 步 工 步 内 容 工艺装备 主轴转速 r/削速 度 m/给量 mm/r 背吃刀量 给次数 工步工时( s) 机动 辅助 1 半精镗 至 刀 、 千分尺 1000 12 精镗 至 40刀、千分尺 1000 12 计者: 指导老师 共 12页 第 12 页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工 序 名 称 粗铣连杆大小头 下 端面 工序号 04 零件数量 1 零件号 零件名称 连杆 材 料 毛 坯 牌号 硬度 形 式 重 量 45 钢 锻 件 设 备 夹 具 工序工时 (名称 型号 专用 夹具 准终 单件 立式铣床 步 工 步 内 容 工艺装备 主轴转速 r/削速 度 m/给量 mm/r 背吃刀量 给次数 工步工时( s) 机动 辅助 1 粗铣连杆大小头 下 端面 端面铣刀、游标卡尺 600 计者: 指导老师 共 12页 第 2 页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工 序 名 称 粗镗、半精镗 70 46 工序号 05 零件数量 1 零件号 零件名称 连杆 材 料 毛 坯 牌号 硬度 形 式 重 量 45 钢 锻 件 设 备 夹 具 工序工时 (名称 型号 专用 夹具 准终 单件 坐标镗床 步 工 步 内 容 工艺装备 主轴转速 r/削速 度 m/给量 mm/r 背吃 刀量 给次数 工步工时( s) 机动 辅助 1 粗镗 66 孔 至 69 镗 刀、游标卡尺 1000 12 半精镗 69 孔 至 刀、游标卡尺 1000 12 粗镗 42 孔 至 45 镗刀、游标卡尺 1000 12 半精镗 45 孔 至 刀、游标卡尺 1000 12 计者: 指导老师 共 12页 第 3 页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工 序 名 称 精铣连杆大头 70工序号 06 零件数量 1 零件号 零件名称 连杆 材 料 毛 坯 牌号 硬度 形 式 重 量 45 钢 锻 件 设 备 夹 具 工序工时 (名称 型号 专用 夹具 准终 单件 卧式铣床 步 工 步 内 容 工艺装备 主轴转速 r/削速 度 m/给量 mm/r 背吃刀量 给次数 工步工时( s) 机动 辅助 1 精铣连杆大头 70两端面 三面刃铣刀、游标卡尺 600 设计者: 指导老师 共 12页 第 4 页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工 序 名 称 粗铣、精铣 25 螺栓孔两端面 工序号 07 零件数量 1 零件号 零件名称 连杆 材 料 毛 坯 牌号 硬度 形 式 重 量 45 钢 锻 件 设 备 夹 具 工序工时 (名称 型号 专用 夹具 准终 单件 卧式铣床 步 工 步 内 容 工艺装备 主轴转速 r/削速 度 m/给量 mm/r 背吃刀量 给次数 工步工时( s) 机动 辅助 1 粗铣 25 螺栓孔两端面 三面刃铣刀、游标卡尺 800 精铣 25 螺栓孔两端面 三面刃铣刀、游标卡尺 800 计者: 指导老师 共 12页 第 5 页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工 序 名 称 铣宽 60 两侧面 工序号 08 零件数量 1 零件号 零件名称 连杆 材 料 毛 坯 牌号 硬度 形 式 重 量 45 钢 锻 件 设 备 夹 具 工序工时 (名称 型号 专用 夹具 准终 单件 卧式铣床 步 工 步 内 容 工艺装备 主轴转速 r/削速 度 m/给量 mm/r 背吃刀量 给次数 工步工时( s) 机动 辅助 1 铣宽 60 两侧面 三面刃铣刀、游标卡尺 600 计者: 指导老师 共 12页 第 6 页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工 序 名 称 铣宽 64 两侧面 工序号 09 零件数量 1 零件号 零件名称 连杆 材 料 毛 坯 牌号 硬度 形 式 重 量 45 钢 锻 件 设 备 夹 具 工序工时 (名称 型号 专用 夹具 准终 单件 立 式铣床 步 工 步 内 容 工艺装备 主轴转速 r/削速 度 m/给量 mm/r 背吃刀量 给次数 工步工时( s) 机动 辅助 1 铣宽 64 两侧面 立 铣刀、游标卡尺 800 计者: 指导老师 共 12页 第 7 页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工 序 名 称 铣宽 64 两侧面 工序号 10 零件数量 1 零件号 零件名称 连杆 材 料 毛 坯 牌号 硬度 形 式 重 量 45 钢 锻 件 设 备 夹 具 工序工时 (名称 型号 专用 夹具 准终 单件 立 式钻床 步 工 步 内 容 工艺装备 主轴转速 r/削速 度 m/给量 mm/r 背吃刀量 给次数 工步工时 ( s) 机动 辅助 1 钻 25栓 底孔 14 麻花钻、 千分尺 800 2 扩螺栓孔 14 至 扩孔 钻、 千分尺 800 铰螺栓孔 15刀、 千分尺 800 倒角 5 倒角 设计者: 指导老师 共 12页 第 8 页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工 序 名 称 钻 2 孔 工序号 11 零件数量 1 零件号 零件名称 连杆 材 料 毛 坯 牌号 硬度 形 式 重 量 45 钢 锻 件 设 备 夹 具 工序工时 (名称 型号 专用 夹具 准终 单件 摇臂 钻床 步 工 步 内 容 工艺装备 主轴转速 r/削速 度 m/给量 mm/r 背吃刀量 给次数 工步工时 ( s) 机动 辅助 1 钻 2 孔 麻花钻、游标卡尺 1000 计者: 指导老师 共 12页 第 9 页 机械加工 工艺过程卡片 产 品 代 号 零 (部) 件 名 称 零 (部) 件 代 号 连杆 材料 45 钢 毛 坯 种 类 锻件 毛 坯 尺 寸 每一毛坯可制零件数 1 序号 名称 工序内容 设备 夹辅具名称 刀具名称规格 量具名称及规格 01 备料 锻件 02 热处理 调质 03 铣 粗铣连杆大小头上端面 立式铣床 专用夹具 端面铣刀 游标卡尺 04 铣 粗铣连杆大小头上端面 立式铣床 专用夹具 端面铣刀 游标卡尺 05 镗 粗镗、 半精镗 70 、 46 坐标镗 床 专用夹具 镗 刀 游标卡尺 06 铣 精铣连杆 大头 70两端面 卧式铣 床 专用夹具 三面刃铣刀 游标卡尺 07 铣 粗铣、 精 铣 25 螺栓孔 两端面 卧 式铣 床 专用夹具 三面刃 铣刀 游标卡尺 08 铣 铣宽 60 两侧面 卧式 铣 床 专用夹具 三面刃铣刀 游标卡尺 09 铣 铣 宽 64 两侧面 立 式铣 床 专用夹具 立 铣刀 游标卡尺 10 钻 钻、扩、铰 25栓 孔 并倒角 式钻 床 专用夹具 麻花钻、扩孔钻、铰刀 千分尺 11 钻 钻 2 孔 摇臂钻床 专用夹具 麻花钻 游标卡尺 12 钻 钻 2 孔( 头部 10,角度 90 ) 摇臂钻床 专用夹具 麻花钻 游标卡尺 13 镗 精镗大小头孔至尺寸并倒角 坐标镗床 专用夹具 镗刀 千分尺 14 称重 称量不平衡质量 弹簧称 15 钳 工 按规定值去重量 16 压铜套 小头压入铜套并挤压铜套孔 17 镗 半精镗、精镗小头轴套孔 坐标镗床 专用夹具 镗刀 千分尺 18 质检 检验至图纸要求 19 探伤 无损探伤及检验硬度 20 入库 入库 编制 学号 审查 共 1 张 第 1 张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本科 毕业设计 (论文 )开题报告 姓 名: 李林 学 院: 工程学院 专 业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 号: 课 题 名 称: 设计座体 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 工艺装备 (年产量 30 000件) 指 导 教 师: 陈恒高 教授 研究起止日期: 2013 年 3 月 2013 年 5 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 - 1 -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 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学生写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 15 篇(不包括辞典、手册); 4 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 7408 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规定的 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 2013 年 2 月 26 日”或“ 201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 - 2 - 一、 机座的结构设计 典型结构 1、方形截面机座: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箱体内有较大的空间来安放其它部件;但刚度稍差,宜用于载荷较小的场合。所以机座应选择合适的壁厚、筋板和形状,以保证在 重力、惯性力 和外力的作用下,有足够的刚度。 2、 圆形截面机座: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制造和造型设计,有较好的承载能力 。 3. 铸铁板装配式机座:铸铁板装配结构,适用于局部形状复杂的场合。它具有生产周期短、成本低以及简化木模形状和铸造工艺等优点。但 刚度较整体箱体机座的差,且加工和 装配工作量较大 。 截面形状的选择 为保证机座的刚度和强度,减轻重量和节约材料 , 减轻重量和节约材料,必须根据设备的受力情况,选择经济合理的截面形状。机座虽受力较复杂,但不外是拉、压、弯、扭的作用。当受简单拉 、 压作用时,变形只和截面积有关,而与截面形状无关,设计时主要是选择合理的尺寸。如果受弯、扭作用时,变形与截面形状有关。 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抗扭惯性矩 大,扭转变形越小,抗扭刚度越大。 隔板与加强筋 封闭空心截面的刚度较好,但为了铸造清砂及其内部零部件的装配和调整,必须 在机座壁 上开 “ 窗口 ” ,其结果使机座整体刚度大大降低。若单靠增加壁厚提高刚度 , 势必使机座 笨重、浪费材料,故常用增加隔板和加强筋来提高刚度 。 加强筋常见的有直形筋、斜向筋、十字筋和米字筋四种。直形筋的铸造工艺简单,但刚度 最小;米字筋的刚度最大,但铸造工艺最复杂。加强筋和隔板的厚度,一般取壁厚的 。 连接刚度 为提高结合表面的连接刚度,可采取如下措施: 1. 根据受力大小和方向,合理选择紧固螺钉的直径、数量及其位置。必要时,可使螺钉 产生预紧力,来提高连接刚度。 2. 提高结合表面的光洁度和形状精度 ,使结合表面上的接触点增多,从而提高结合面的 产生预紧力,来提高连接刚度。 3. 增加局部刚度来提高连接刚度,在安装螺钉处加厚凸缘;或用壁龛式螺钉孔;或用加 强筋等办法增加局部刚度,从而提高连接刚度。 结构的工艺性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 - 3 - 机座属于箱体类零件,体积大,结构复杂,成本较高。设计时,应使其具有良好的结构工 艺性,以便于制造和降低成本 。 二 、 座体常用的材料 : 机座材料应根据其结构、工艺、成本、生产批量和生产周期等要求正确选择,常用的有 : 铸铁 铸铁容易铸成形状复杂的零件;价格较便宜;铸铁的内摩擦大,有良好的抗振性。其缺点 是生产周期长,单件生产成本较高;铸件易产生废品,质量不易控制;铸件的加工余量大 , 机械加工费用大。 常用的灰口铸铁有两种: 用于外形较简单,单位压力较大( p5 公斤 /厘米 2)的导轨,或弯曲应力较大的( 300 公斤 /厘米 2)床身等; 流动性较好,但机械性能稍差,适用于形状复杂而载荷不大的机座。若灰口铸铁不能满足耐磨性要求 , 应采用耐磨铸铁。 钢 用钢材焊接成机架。钢的弹性模量比铸铁大,焊接机架的壁厚较薄,其重量比同样刚度的机座约轻 20%50%;在单件小批量生产情况下,生产周期较短,所需 设备简单;焊接机架的缺点是钢的抗振性能较差,在结构上需采取防振措施;钳工工作量较大 ; 成批生产时成本较高。 三 、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 指规定产品或零部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 制订工艺规程的原则是保证图样上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技术先进,经济效益高,劳动条件良好。 制订工艺规程的程序: 1、 计算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 2、 分析产品装配图,对零件图样进行工艺审查 3、 确定毛坯种类、形状、尺寸及精度 4、 制订工艺路线 5、 进行工序设计(确定各工序加工余量、切削用量、工序尺寸及公差、选 择工艺装备,计算时间定额等。) 四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 深入生产实践调查研究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 - 4 - 在深入生产实践调查研究中,应当掌握下面一些资料:工程图纸,工艺文件,生产纲领,制造与使用夹具情况等。 2. 确定工件的定位方法和刀具的导向方式 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符合定位原理。合理地设置定位件和导向件。设计定位件和导向件时,应尽量采用通用标准。 3. 确定工件的夹紧方式和设计夹紧机构 夹紧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应符合夹紧原则。进行夹紧力的分析和计算,以确定加紧元件和传动装置的主要尺寸。 4. 确定夹具其他部分的结构形式 如分度装置,对刀元件和夹具体等 5. 绘制夹具总装配图 在绘制总装配图时,尽量采用 1: 1 比例,主视图应选取面对操作者的工作位置。绘图时,先用红线或双点划线画出工件的轮廓和主要表面,如定位表面,夹紧表面和被加工表面等。其中,被加工表面用网纹线或粗实线画出加工余量。工件在夹具上可看成是一个假想的透明体,按定位元件,导向元件,夹紧机构,传动装置等顺序, 画出具体结构。 6. 标注各部分主要尺寸,公差配合,和技术要求 7. 标注零件编号及编制零件明细表 在标注零件编号时。标准件可直接标出国家标准代号。明细表要注明夹具名称,编号,序号 ,零件名称及材料,数量等。 8. 绘制家具零件图 拆绘夹具零件图的顺序和绘制夹具总装配图的顺序相同。 五、 课题背景及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不断出现,作为向各行各业提供装备的机械工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机床夹具已成为机械加工时的重要装备,同时是机械加工不可缺少的部件,在机床技术向高速、高效、精密、复合、智能、环保方向发展的带动下,夹具技术也正朝着高精、高效、模块、组合、通用 、经济方向发展。 机床夹具的主要功能是使工件定位夹紧,使工件相对于刀具及机床占有正确的加工 位置,保证其被加工表面达到工序所规定的技术要求,工件定位后,经夹紧装置施力于工件,将其固定夹牢,使其在加工过程中不致因切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 - 5 - 力、重力、离心力等外力作用而发生位置改变。 为了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和经济性,夹具有不同的型号,以及不同档次的精度标准供选择。 安装方法有找正法和用专用夹具,找正法用于单件、小批生产中,而专用夹具用于生产批量较大或特殊需要时。 五 、 课题的 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 ( 2010 年 3 月 10 3 年 31)材料的搜集整理查阅相关资料 ; 本阶段需要完成与课题相关的调研工作,并对相关的文章进行搜集、整理,选 出与设计有关的资料备用,并且找出自己设计的产品与国内外的不同之处,说明其优点所在,拟定设计草图,选出最佳方案。 第二阶段 ( 2010 年 5 月 10)方案设计,总体布置设计,计算 中,最为显着的特点是机电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机电一体化是目前新型卷染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目标。 本阶段主要清楚的表达出卷染机的结构,及相关方案设计,总体布置设计 算,使之满足生产要求。 第三 阶段 (2010 年 5 月 11 6 月 10) 绘制装配图 零件图 撰写设计说明书本阶段主要完成与方案相 符合的文章的撰写,包括摘要、前言、设计步骤、内容、参考文献等。图纸的绘制、装配图、零件图 六 、 预期结论 通过本次开题,我对工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使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实践,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对 座体 的设计和未来发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次设计先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选择毛坯的制造方法。对夹具设计和刀具设计有了实践和了解。通过对夹具、刀具和工艺的设计,尽可能的提高 座体 零件的年产量。 七 、 参考文献 1, 邹青 主编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程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8 2, 赵志 修 主编 机械制造工艺学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4, 2 3, 孙丽媛 主编 机械制造工艺及专用夹具设计指导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2, 12 4, 李洪 主编 机械加工工艺手册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0, 12 5, 邓文英 主编 金属工艺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 - 6 - 6, 黄茂林 主编 机械原理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7 7, 丘宣怀 主编 机械设计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8, 储凯 许斌 等主编 机械工程材 料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7, 12 9, 廖念钊 主编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北京: 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0, 1 10,乐兑谦 主编 金属切削刀具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2, 12 11,李庆寿 主编 机床夹具设计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3, 4 12,陶济贤 主编 机床夹具设计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6, 4 13, 机床夹具结构图册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3, 7 14,龚定安 主编 机床夹具设计原理 陕西:陕西科技出版社, 1981,7 15,李 益民 主编 机械制造工艺学习题集 黑龙江: 哈儿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4, 7 16, 周永强等 主编 高等学校毕业设计指导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2,1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 - 7 - 指导教师意见 : 1对“文献综述”的评语: 2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和对设计(论文)结果的预测: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所在专业审查意见: 负责人: 年 月 日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 - 8 - I 摘 要 本次毕业设计的的题目是连杆的工艺工装及夹具设计。 连杆是柴油机的主要传动件之一, 连杆是汽车发动机中的主要传动部件之一,它在柴油机中,把作用于活塞顶面的膨胀的压力传递给曲轴,又受曲轴的驱动而带动活塞压缩气缸中的气体。 本文主要论述了连杆的加工工艺及其夹具设计。连杆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以及位置精度的要求都很高,而连杆的刚性比较差,容易产生变形,因此在安排工艺过程时,就需要把各主要表面的粗精加工工序分开。逐步减少加工余量、切削力及内应力的作用,并修正加工后的变形,就能最后达到零件的技术要求。 关键词 : 连杆 ; 变形 ; 加工工艺 ; 夹具设计 he is of of of of of of of of is of is to so to of of 录 摘要 绪论 1 1 连杆加工工艺 2 杆的结构特点 2 杆的主要技 术要求 2 、小头孔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 3 、 小 头 孔 轴 心 线 在 两 个 互 相 垂 直 方 向 的 平 行度 3 、小头孔中心距 3 杆 大 头 孔 两 端 面 对 大 头 孔 中 心 线 的 垂 直度 3 、 小 头 孔 两 端 面 的 技 术 要求 4 - 15 螺栓孔的技术要求 4 关 2- 15 孔两端面 的 技 术 要 4 连 杆 的 材 料 和 毛坯 4 连 杆 的 机 械 加 工 工 艺 过程 6 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7 艺 过 程 的 安排 7 位 基 准 的 选择 8 定 合 理 的 夹 紧 方法 8 杆两端面的加工 9 杆大、小头孔的加工 9 杆 2- 15 螺栓孔的加工 9 定 各 工 序 的 加 工 余 量 、 计 算 工 序 尺 寸 及 公差 9 时定额的计算 11 铣 连杆大小头上 端面 11 铣 连杆大小头下端面 12 镗、半精镗 70 、 4612 铣 连 杆 大 头 70 两 端V 面 13 铣 、 精 铣 2- 15 螺 纹 孔 两 端面 14 宽 60 两侧面 15 宽 64 两侧面 15 、 扩 、 铰 2- 15栓孔 并 倒 角 16 2- 7孔 17 2- 5 孔 (头部 10 , 角 度900 ) 17 镗 70、 46并倒角18 精镗、 精镗 40套孔 18 杆的检验 19 察外表缺陷及目测表面粗糙度 19 杆大头孔圆柱度的检验 19 杆 体 、 连 杆 上 盖 对 大 头 孔 中 心 线 的 对 称 度 的 检验 19 杆 大 小 头 孔 平 行 度 的 检验 20 2 夹具设 21 题的提出 21 具 设计 21 结论 23 致谢 24 参考文献 25 1 绪 论 制造业是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发展水平标志着该国家或地区经济势力、科技水平、 生活水平和国防势力。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各国制造生产能力的竞争。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是制造机械产品的工业部门,也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装备的部门。机械制造也的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程度。而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机械制造装备的先进程度。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国家综合制造能力的集中体现。重大装备研制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 作为新世纪 的大学生,有义务为自己国家社会建设尽一份力,为制造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毕业设计是对我们四年学习和知识的融汇、运用和贯通,是迅速提高我们实践经验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教导我们发现问题,以及怎样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让我们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扎实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毕业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我们能巩固,熟悉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掌握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专用工艺装 备及组合机床的基本技能;学会查阅,运用各种技术资料,手册。初步掌握对专业范围的生产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综合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 就个人而言,我希望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一方面能进一步培养我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能提高我与同学们互助协作的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为伟大祖国建设贡献我的力量。由于本人能力有限,经验不足,设计过程中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教。 2 1 连杆加工工艺 杆的结构特点 连杆是汽车发动机中的主要传动部件之一,它在柴油机中 , 把作用于活塞顶面的膨胀的压力传 递给曲轴,又受曲轴的驱动 而带动活塞压缩气缸中的气体。连杆在工作中承受着急剧变化的动载荷 。为了减少磨损和便于维修,连杆的大头孔内装有薄壁金属轴瓦。轴瓦有钢质的底,底的内表面浇有一层耐磨巴氏合金轴瓦金属。连杆小头用活塞销与活塞连接。小头孔内压入青铜衬套,以减少小头孔与活塞销的磨损,同时便于在磨损后进行修理和更换。 在 柴油 机工作过程中,连杆 受膨胀气体交变压力的作用和惯性力的作用,连杆除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尽量减小连杆自身的质量,以减小惯性力的作用。连杆杆身一般都采用从大头到小头逐步变小的工字型截面形状。 为了保证 柴油 机运转均衡,同一 柴油 机中各连杆的质量不能相差太大,因此,在连杆部件的大、小头两端设置了去不平衡质量的凸块,以便在称量后切除不平衡质量。连杆大、小头两端对称分布在连杆中截面的两侧。考虑到装夹、安放、搬运等要求,连杆大、小头的厚度相等 (基本尺寸相同 )。在连杆小头的顶端设有油孔 (或油槽 ), 柴油 机工作时,依靠曲轴的高速转 动,把气缸体下部的润滑油飞溅到小头顶端的油孔内,以润滑连杆小头 衬套与活塞销之间的摆动运动副。 连杆的作用是把活塞和曲轴联接起来,使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变为曲柄的回转运动,以输出动力。因此, 连杆的加工精度将直接影响柴油机的性能,而工艺的选择又是直接影响精度的主要因素。反映连杆精度的参数主要有 5 个:( 1)连杆大端中心面和小端中心面相对连杆杆身中心面的对称度;( 2)连杆大、小头孔中心距尺寸精度;( 3)连杆大、小头孔平行度;( 4)连杆大、小头孔尺寸精度、形状精度;( 5)连杆大头 25 孔与 25 孔 端面 的垂直度。 杆的主要技术要求 连杆上需进行机械加工的主要表面为:大、小头孔及其两端面,连杆 大头 25孔和 25 孔端面 等。连杆 零件图 的主要技术要求(图 下。 3 图 杆零件图 、小头孔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 为了使大头孔与轴瓦及曲轴、小头孔与活塞销能密切配合,减少冲击的不良影响和便于传热。大头孔公差等级为 面粗糙度 m;小头孔公差等级为 面粗糙度 m。 、小头孔轴心线在两个互相垂直方向的平行度 两孔轴心线在连杆轴线方向的平行度误差会使活塞在汽缸中倾斜,从而造成汽缸壁磨损不均匀,同时使曲轴的连杆轴颈产生边缘磨损,所以两孔轴心线在连杆轴线方向的平行度公差较小; 而两孔轴心线在垂直于连杆轴线方向的平行度误差对不均匀磨损影响较小,因而其公差值较大。两孔轴心线在连杆的轴线方向的平行度在 100 垂直与连杆轴心线方向的平行度在 100 、小头孔中心距 大小头孔的中心距影响到汽缸的压缩比,即影响到发动机的效率,所以规定了比较高的要求: 275 1 杆大头孔两端面对大头孔中心线的垂直度 连杆大头孔两端面对大头孔中心线的垂直度 , 影响到轴瓦的安装和磨损,甚至引 4 起烧伤;所以对它也提出 了一定的要求:规定其垂直度公差等级应不低于 头孔两端面对大头孔的轴心线的垂直度在 100 度上公差为 、小头孔两端面的技术要求 连杆大、小头孔两端面间距离的基本尺寸相同,但从技术要求是不同的,大头两端面的尺寸公差等级为 面粗糙度 m, 小头两端面的尺寸公差等级为面粗糙度 m。这是因为连杆大头两端面与曲轴连杆轴颈两轴肩端面间有配合要求,而连杆小头两端面与活塞销孔座内档之间没有配合要求。连杆大头端面间距离尺寸的公差带正好落 在连杆小头端面间距离尺寸的公差带中,这给连杆的加工带来许多方便。 25 螺栓孔 的技术要求 在前面已经说过,连杆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急剧的动载荷的作用。这一动载荷又传递到连杆的两个螺栓及螺母上。因此除了对螺栓及螺母要提出高的技术要求外,对于安装这两个动力螺栓孔及端面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规定:螺栓孔按 公差等级和表面粗糙度 m 加工。 关 25 螺栓孔两端面 的技术要求 在连杆受动载荷时, 25 螺栓孔两端面 的歪斜使 连杆 沿着 端面 产生相对错位,影响到曲轴的连杆轴颈和轴 瓦结合不良,从而产生不均匀磨损。结合面的平行度将影响到连杆贴合的紧密程度,因而也影响到螺栓的受力情况和曲轴、轴瓦的磨损。对于本连杆,要求 25 螺栓孔两端面 的 垂直 度的公差为 杆的材料和毛坯 连杆在工作中承受多向交变载荷的作用,要求具有很高的强度。因此,连杆材料一般采用高强度碳钢和合金钢;如 45 钢、 55 钢 、 40。近年来也有采用球墨铸铁的,粉末冶金零件的尺寸精度高,材料 损 耗少,成本低。随着粉末冶金锻造工艺的出现和应用,使粉末冶金件的密度和强度大为提高。因此,采 用粉末冶金的办法制造连杆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制造方法。 连杆 毛坯制造方法的选择,主要根据生产类型、材料的工艺性(可塑性,可锻性)及零件对材料的组织性能要求,零件的形状及其外形尺寸,毛坯车间现有生产条件及采用先进的毛坯制造方法的可能性来确定毛坯的制造方法。根据生产纲领为大量生产,连杆多用模锻制造毛坯, 由于 锻造的连杆毛坯具有材料损耗少、锻造工时少、模具少等优点,故用得越来越多,成为连杆毛坯的一种主要形式。总之,毛坯的种类和 5 制造方法的选择应使零件总的生产成本降低,性能提高。 目前我国有些生产连杆的工厂,采用了连杆 辊锻工艺。图( 连杆辊锻示意图毛坯加热后,通过上锻辊模具 2 和下锻辊模具 4 的型槽,毛坏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得到所需要的形状。用辊锻法生产的连杆锻件,在表面质量、内部金属组织、金属纤维方向以及机械强度等方面都可达到模锻水平,并且设备简单,劳动条件好,生产率较高,便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适于在大批大量生产中应用。辊锻需经多次逐渐成形。 图 (1图 (1出了连杆的锻造工艺过程,将棒料在炉中加热至 1140 1200在辊锻机上通过四个型槽进行辊锻制坯见图 (1然后在锻压机上进行预 锻和终锻,再在压床上冲连杆大头孔并切除飞边见图 (1锻好后的连杆毛坯需经调质处理,使之得到细致均匀的回火索氏体组织,以改善性能,减少毛坯内应 力 。为了提高毛坯精度,连杆的毛坯尚需进行热校正。 连杆必须经过外观缺陷、内部探伤、毛坯尺寸及质量等的全面 检查,方能进入机械加工生产线。 图 杆辊锻示意图 6 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由上述技术条件的分析可知,连杆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以及位置精度的要求都很高,但是连杆的刚性比较差,容易产生变形,这就给连杆的机械加工带来了很多困难,必须充分的重视。 连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如下表 (1 1)所示: 表 连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工序 工序名称 工序内容 工艺装备 01 备料 锻造 02 热处理 调质 28 03 铣 粗铣连杆大小头上端面 立式铣床 04 铣 粗铣连杆大小头 下 端面 立式铣床 05 镗 粗镗、半精镗 70 46坐标镗床 06 铣 精铣连杆 大头 70卧 式铣床 07 铣 粗铣、精铣 15 螺栓 孔两端面 卧式铣床 08 铣 铣宽 60 两侧 面 卧式铣床 09 铣 铣宽 64 两侧面 卧式铣床 10 钻 钻、扩、铰 25栓 孔并倒角 式钻床 11 钻 钻 2孔 摇臂钻床 7 12 钻 钻 2孔( 头部 10,角度 90 ) 摇臂钻床 13 镗 精镗大小头孔至尺寸并倒角 坐标镗床 14 称重 称量不平衡质量 弹簧称 15 钳工 按规定值去重量 16 压铜套 小头压入铜套并挤压铜套孔 17 镗 半精镗、精镗小头轴套孔 坐标镗床 18 质检 检验至图纸要求 19 探伤 无损探伤及检验硬度 20 入库 入库 连杆的主要加工表面为大、小头孔和两端面,较重要的加工表面为 大头孔 定位面,次要加工表面为 小头孔 、 25 螺栓孔及其两端面及 大头两侧面 等。 连杆的机械加工路线是围绕着主要表面的加工来安排的。连杆的加工路线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加工主要是为其后续加工准备精基准(端面、小头孔和大头外侧面);第二阶段主要是加工除精基准以外的其它表面,包括大 头孔的粗加工 ,以及轴瓦锁口 槽的加工等;第三阶段则主要是最终保证连杆各项技术要求的加工,包括连杆端面的精加工及大、小头孔的精加工。 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艺过程的安排 在连杆加工中有两个主要因素影响加工精度: ( 1)连杆本身的刚度比较低,在外力(切削力、夹紧力)的作用下容易变形。 ( 2)连杆是模锻 件,孔的加工余量大,切削时将产生较大的残余内应力,并引起内应力重 新分布。 因此,在安排工艺进程时,就要把各主要表面的粗、精加工工序分开,即把粗加工安排在前,精加工安排在后面。这是由于粗加工工序的切削余量大,因此切削力、夹紧力必然大,加工后容易产生变形。粗、精加工分开后,粗加工产生的变形可以在精加工中修正 。这样逐步减少加工余量,切削力及内应力的作用,逐 步修正加工后的变形,就能最后达到零件的技术条件。 各主要表面的工序安排如下: ( 1)两端面:粗铣、精铣 ( 2)小头孔: 粗镗、半精镗、精镗 8 ( 3)大头孔:粗镗、半精镗、精镗 一些次要表面的加工,则视需要和可能安排在工艺过程的中间或后面。 位基准的选择 在连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大部分工序选用连杆的一个指定的端面和小头孔作为主要基面,并用大头处指定一侧的外表面作为另一基面。这是由于:端面的面积大,定位比较稳定,用小头孔定位可直接控制大、小头孔的中心距。这样就使各工序中的定位基准统一起来,减少了定位 误差。具体的办法是,在安装工件时,注意将成套编号标记的一面不与夹具的定位元件接触(在设计夹具时亦作相应的考虑)。在精镗小头孔 时,也用小头孔作为基面,这时将定位销做成活动的称“假销” 。当连杆用小头孔定位夹紧后,再从小头孔中抽出假销进行加工。 为了不断改善基面的精度,基面的加工与主要表面的加工要适当配合:即在粗加工大、小头孔前, 先加工 端面,在精镗大、小头孔前, 先加工 端面。 由于 用小头孔和大头孔外侧面 作基面,所以这些表面的加工安排得比较早。在小头孔作为定位基面前的加工工序是 粗镗、半精镗和精镗 ,这些工序对于 精镗 后的 孔与端面的垂直度不易保证,有时会影响到后续工序的加工精度。 在第一道工序中,工件的各个表面都是毛坯表面,定位和夹紧的条件都较差,而加工余量和切削力都较大,如果再遇上工件本身的刚性差,则对加工精度会有很大影响。因此,第一道工序的定位和夹紧方法的选择,对于整个工艺过程的加工精度常有深远的影响。连杆的 加工就是如此,在连杆加工工艺路线中,在精加工主要表面开始前,先 铣两个端面。因此,粗铣就是关键工序。在粗铣中工件如何定位呢?一个方法是以毛坯端面定位,在侧面和端部夹紧, 铣一个端面后,翻身以铣好的面定位,铣另一个毛坯面。 但是由于毛坯面不平整,连杆的刚性差,定位夹紧时工件可能变形,铣后,端面似乎平整了,一放松,工件又恢复变形,影响后续工序的定位精度。另一方面是以连杆的大头外形及连杆身的对称面定位。这种定位方法使工件在夹紧时的变形较小,同时可以铣工件的端面,使一部分切削力互相抵消,易于得到平面度较好的平面。同时,由于是以对称面定位,毛坯在加工后的外形偏差也比较小。 定合理的夹紧方法 既然连杆是一个刚性比较差的工件,就应该十分注意夹紧力的大小,作用力的方向及着力点的选择,避免因受夹紧力的作用而产生变形,以影响加工精 度。在加工连杆的夹 具中,可以看出设计人员注意了夹紧力的作用方向和着力点的选择。在 铣两端 9 面的夹具中,夹紧力的方向与端面平行,在夹紧力的作用方向上,大头端部与小头端部的刚性高,变形小,既使有一些变形,亦产生在平行于端面的方向上,很少或不会影响端面的平面度。夹紧力通过工件直接作用在定位元件上,可避免工件产生弯曲或扭转变形。 杆两端面的加工 采用粗铣、 半精铣、 精铣 三道工序,并将工序安排在 加工大、小头孔之前,以便改善基面的平面度,提高孔的加工精度。 杆大、小头孔的加工 连杆大、小头孔的加工 是连杆机械加工的重要工序,它的加工精度对连杆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小头孔是定位基面,在用作定位基面之前,它经过了 粗镗、半精镗、精镗三道工序。镗 时以小头孔外形定位,这样可以保证加工后的孔与外圆的同轴度误差较小。 小头孔在 粗镗、半精镗、精镗后 ,达到 公差等级,然后压入衬套,再以衬套内孔定位 粗镗、半精镗、 精镗大头孔。由于衬套的内孔与外圆存在同轴度误差,这种定位方法有可能使精镗后的衬套孔与大头孔的中心距超差。 大头孔经过粗镗、半精镗、精镗 达到 公差等级。表面粗糙度 为 m。 杆 25 螺栓孔的加工 连杆的螺栓孔经过钻、扩、铰工序。加工时以大头端面、小头孔及大头 一侧面 定位。 为了使两螺栓孔在两个互相垂直方向平行度保持在公差范围内,在扩和铰两个工步中用上下双导向套导向。从而达到所需要的技术要求。 粗铣螺栓孔端面采用工件翻身的方法,这样铣夹具没有活动部分,能保证承受较大的铣削力。精铣时,为了保证螺栓孔的两个端面与连杆大头端面垂直,使用两工位夹具。连杆在夹具的工位上铣完一个螺栓孔的两端面后,夹具上的定位板带着工件旋转 1800 ,铣另一个螺栓孔的两端面。这样,螺栓孔两端面与大头孔端面的垂直 度就由夹具保证。 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 用查表法确定机械加工余量: 根据机械 制造工艺设计简明 手册表 25(已知工件重 围内) 1、 连杆大头两端面的加工余量 10 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 件的单边加工余量 Z=件尺寸公差为 表面粗糙度 加工余量为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 步铣削即 粗铣 精铣方 可满足其精度要求。 粗铣 单边余量 Z=铣 单边余量 Z=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 件的单边加工余量 Z=件尺寸公差为 , 表面粗糙度 加工余量为 。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 步铣削即可满足其精度要求。 70的加工余量 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 件的单边加工余量 Z=件尺寸公差为 表面粗糙度 加工余量为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 三 步 镗 削即 粗镗 半精镗 精镗方 可满足其精度要求。 6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 件的单边加工余量 Z=件尺寸公差为 表面粗糙度 加工余量为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 步 镗 削即 粗镗 半精镗 精镗方 可满足其精度要求。 粗镗 单边余量 Z=精镗 单边余量 Z=镗 单边余量 Z=. 25 螺栓孔两端面的加工余量 查 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 件的单边加工余量 Z=件尺寸公差为 表面粗糙度 加工余量为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 步 铣 削即 粗铣 精铣方 可满足其精度要求。 粗铣 单边余量 Z=铣 单边余量 Z=. 25 螺栓孔两端面的加工余量 11 因孔的尺寸比较小,故采用实心锻造,孔的表面粗糙度分别为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 步 加工 即 钻 扩 铰 方 可满足其精度要求。 钻孔 14 扩孔 孔 150 两侧面的加工余量 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 件的单边加工余量 Z=件尺寸公差为 , 表面粗糙度 加工余量为 。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 一 步 铣 削即可满足其精度要求。 4两侧面的加工余量 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 件的单边加工余量 Z=件尺寸公差为 , 表面粗糙度 加工余量为 。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 步 铣 削即可满足其精度要求。 9. 2孔的加工余量 因孔的尺寸比较小,故采用实心锻造,孔的表面粗糙度没有特别要求, 一步钻削即可满足其精度要求。 10. 2 孔(头部 10,角度 900 ) 的加工余量 因孔的尺寸比较小,故采用实心锻造,孔的表面粗糙度没有特别要求, 一步钻削即可满足其精度要求。 造即可满足其精度要求。 时定额的计算 铣连杆大小头上端面 选用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 81选取数据 铣刀直径 D = 100 切削速度 200 m/削宽度 85 铣刀齿数 Z = 6 切削深度 2.0 主轴转速 n = 1000v/ D = 637 r/据表 31 按机床选取 n = 600 /实际切 削速度 V = 000=188.4 m/ 12 铣削工时为:按表 10 L= 1.0 )(ee + 3 本时间 L/fm z = () 2/(600 6) = 表 46 辅助时间 铣 连杆大小头下端面 选用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 81选取数据 铣刀直径 D = 100 切削速度 200 m/削宽度 5 铣刀齿数 Z = 6 切削深度 2.0 主轴转速 n = 1000v/ D=637 r/据表 31 按机床选取 n = 600 /实际切削速度 V = 000=188.4 m/铣削工时为:按表 10 L= 1.0 )(ee + 3 本时间 L/fm z = () 2/(600 6) = 表 46 辅助时间 镗、半精镗 70、 46 66 孔 至 69 选用坐标镗床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 66 选取数据 镗刀直径 D = 69 切削速度 V = 12 m/给量 f = 0.2 mm/r 切削深度 1.5 根据表 39 按机床选取 n = 1000 r/削工时为: 按表 3 L = 40 1.5 5 本时间 Li/ (40+)/(1000) = 表 46 辅助时间 69孔 至 用坐标镗床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 66 选取数据 13 镗刀直径 D = 切削速度 V = 12 m/给量 f = 0.2 mm/r 切削深度 0.4 根据表 39 按机床选取 n = 1000 r/削工时为: 按表 3 L = 40 0.4 5 本时间 Li/ (40+)/(1000) = 表 46 辅助时间 42 孔 至 45 选用坐标镗床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 66 选取数据 镗刀直径 D = 45 切削速度 V = 12 m/给量 f = 0.2 mm/r 切削深度 1.5 根据表 39 按机床选取 n = 1000 r/削工时为: 按表 3 L = 40 1.5 5 本时间 Li/ (40+)/(1000) = 表 46 辅助时间 45孔 至 用坐标镗床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 66 选取数据 镗刀直径 D = 切削 速度 V = 12 m/给量 f = 0.2 mm/r 切削深度 0.4 根据表 39 按机床选取 n = 1000 r/削工时为: 按表 3 L = 40 0.4 5 本时间 Li/ (40+)/(1000) = 表 46 辅助时间 精铣连杆大头 70两端面 选用 式铣床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 81 选取数据 14 铣刀直径 D = 100 切削速度 200 m/削宽度 85 铣刀齿数 Z = 6 切削深度 0.4 主轴转速 n = 1000v/ D = 637 r/据表 31 按机床选取 n = 600 /实际切削速度 V = 000 = 188.4 m/削工时为:按表 10 L= 0.2 )(ee + 0 本时间 L/fm z = ()/(600 6) = 表 46 辅助时间 粗铣、精铣 25 螺栓孔两端面 1. 粗铣 25 螺栓孔两端面 选用铣床 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 77(88)选取数据 铣刀直径 D = 200 切削速度 V = 500m/刀齿数 Z = 24 切削深度 2.0 r 则主轴转速 n = 1000v/ D = 796 r/据表 74 按机床选取 n=800 r/实际切削速度 V = 000 =铣削工时为:按表 10 L=40 )(ee + .0 本时间 L/ (40+ 2/(800 表 46 辅助时间 . 精铣 25 螺栓孔两端面 选用铣床 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 77(88)选取数据 铣刀直径 D = 200 切削速度 V = 500m/刀齿数 Z = 24 切削深度 0.2 r 则主轴转 速 n = 1000v/ D = 796 r/据表 74 按机床选取 n=800 r/实际切削速度 V = 000 = 15 铣削工时为:按表 10 L=40 )(ee + 本时间 L/ (40+ 2/(800 表 46 辅助时间 铣宽 60 两侧面 选用铣床 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 77(88)选取数据 铣刀直径 D = 100 切削速度 V = 200m/刀齿数 Z = 24 切削深度 2.0 r 则主轴转速 n = 1000v/ D =637 r/据表 74 按机床选取 n=600 r/实际切削速度 V = 000 =铣削工时为:按表 10 L=40 )(ee + .0 本时间 L/ (40+(600 表 46 辅助时间 宽 64 两侧面 选用铣床 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 77(88)选取数据 铣刀直径 D = 20 切削速度 V = 50m/刀齿数 Z = 4 切削深度 2.0 r 则主轴转速 n = 1000v/ D =796r/据表 74 按机床选取 n=800 r/实际切削速度 V = 000 =铣削工时为:按表 10 L=30 )(ee + .0 本时间 L/ (30+ 2/(800 表 46 辅助时间 16 、扩、铰 25栓孔并倒角 5孔 14 选用立式钻床 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 38( 41)选取数据 切削速度 V = 35 m/ 切削深度 85给量 f = mm/r 钻头直径 D = 14 主轴转速 n = 1000v/ D = 796 r/据表 30 按机床选取 n = 800 r/实际切削速度 V = 000 = 35.2 m/削工时为: 按表 7 L = 85 7 5 本时间 L/ (85+7+5) 2/(800) = 表 46 辅助时间 2. 扩螺栓孔 14至 选用 立式 钻床 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 53 选取数据 扩刀直径 D = 14.8 切削速度 V = 35 m/削深度 0.4 进给量 f = mm/r 则主轴转速 n = 1000v/ D = 753r/据表 30 按机床选取 n=800 r/实际切削速度 V = 000 = 扩削工时为: 按表 7 L = 85 0.4 5 本时间 L/ (85+) 2/(800) =表 46 辅助时间 15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 81选取数据 铰刀直径 D = 15 切削速度 V = 35 m/削深度 进给量 f = r 则主轴转速 n = 1000v/ D = 743 r/17 根据表 31 按机床选取 n = 800 r/实际切削速度 V = 000 =削工时为: 按表 7 L = 85 = 0.1 5 本时间 L/ (85+) 2/(800) = 表 46 辅助时间 1 钻 2 孔 选用 摇臂 钻床 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 38( 41)选取数据 切削速度 V = 20 m/ 切削深度 15给量 f = mm/r 钻头直径 D = 7主轴转速 n = 1000v/ D =910 r/据表 30 按机床选取 n = 1000 r/实际切削速度 V = 000 = 22.0 m/削工时为: 按表 7 L = 15 3.5 3 本时间 L/ (15+) 2/(1000) = 表 46 辅助时间 0 钻 2 孔(头部 10,角度 90) 选用摇臂钻床 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 38( 41)选取数据 切削速度 V = 15 m/ 切削深度 11给量 f = mm/r 钻头直径 D = 5主轴转速 n = 1000v/ D =955r/据表 30 按机床选取 n = 1000 r/实际切削速度 V = 000 = 15.7 m/削工时为: 按表 7 L = 11 2.5 3 18 基本时间 L/ (11+) 2/(1000) = 表 46 辅助时间 1 精镗 70、 46 至 70用坐标镗床 根据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表 66 选取数据 镗刀直径 D = 70 切削速度 V = 20m/给量 f = 0.1 mm/r 切削深度 0.1 根据表 39 按机床选取 n = 1000 r/削工时为: 按表 3 L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平切口连杆工艺和精铣大头孔两端面工装夹具设计【7张CAD图纸、工艺卡片和说明书】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1597943.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