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参考答案).doc_第1页
诗词鉴赏(参考答案).doc_第2页
诗词鉴赏(参考答案).doc_第3页
诗词鉴赏(参考答案).doc_第4页
诗词鉴赏(参考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2010学年度下期九年级语文总复习题(五) 班级 姓名 古诗文阅读(2)诗词鉴赏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一、 春雪韩 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答: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二、 早 梅张 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注释】迥临:远离。“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答:“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三、四句相呼应。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答: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三、 淮上与友人别郑 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1在诗中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分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词语:愁(愁杀) 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答: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满怀愁绪。四、 别 董 大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董大: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陇西人。曛:昏暗。1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答:描写的是塞外景色:黄云漫天,天色昏暗,北风扬雪,大雁南飞,天地间一片朦胧苍茫。这两句点明了离别时间,也渲染了送别的环境气氛,给人以无限凄凉之感。2送别诗大多凄婉缠绵,而这首诗则别开生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后两句诗的特别之处。答:这是对友人的热情赞美,深情劝慰:你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还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己,也一定会被天下人欣赏和敬重的。最后两句不见一般送别诗的哀怨、惆怅与消极的情感,反而劝慰友人不要因离别而伤感,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五、 渡 汉 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汉江:一说汉水,源于陕西宁强县,至汉阳入长江。宋之问,初唐诗人,因故被贬谪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不久,他私自从贬所逃归,渡过汉江时写下此诗。岭外:即岭南,五岭山脉以南地区。怯:胆怯、畏缩。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答: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乎悖人之常情,你如何理解?答: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六、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 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注释】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 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 “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答:构成对偶,句式工整。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双桥好似彩虹,这“彩虹”的影子落入了“明镜”之中;一个“落”字,将天上与水中联系起米。 运用比喻,以“明镜”喻“两水”,形象写出秋水的清澈、晶莹;以“彩虹”喻“桥”,形象地写出了双桥之美。(从任一修辞角度分析即可)3.联系学过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诗人政治失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七、 多景楼曾 巩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注释】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曾巩,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年后离乡宦游,曾登临此楼,写下了这首诗。 钟呗:梵音的歌咏。 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1全诗总写多景楼形胜的诗句是: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2. 答案示例: 3. 抒发了作者个人的远大抱负。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内心并未放松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2第二联的景物描写很精彩,有些词语用得很传神,请就其中一个词语进行品析。答:浮: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碧瓦红楼,也写出了动态美;入:刻画出霞光山色的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化静为动;含:形象写出了天空包罗万象,夕阳下,晚霞同山峦青红相间融入远空。3从尾联可以看出,诗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抒发了作者个人的远大抱负。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内心并未放松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八、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1“杨花”与“烟花”都与杨柳有关,“杨花”能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漂泊远方(或“漂泊不定”“澡泊流离”“漂泊”“不幸遭遇”等)的联想;“烟花”能表现扬州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或“春色迷人”“春光烂漫”“柳絮弥漫”,“烟雾迷蒙”等)的情景。2、甲诗结尾两句大胆想象,乙诗结尾两句借景抒情。请任选其一具体解说。答案示例:甲诗:把“我”的“愁心”当作物一样托付给月亮;将明月人格化,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己;通过晚风传送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乙诗:作者通过目送友人行船的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仍眺望天水相接处的情景,寄托依依不舍的深情。九、 登岳阳楼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释】吴楚:春秋时两个诸侯国名,其领地约在我国东南部,即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一带。坼,ch,裂开。乾坤:天地,或指日月。凭:依靠。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 答: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十、 菊 花元 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1第二句中“遍绕”“日斜”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答: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十一、 雪 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答: 十二、 望 江 南 李 煜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注释】李煜:字重光,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史称南唐后主。后为宋所虏,沦为阶下囚,故其词多写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词人笔下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答: 十三、 溪 居 即 事 崔 道 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注释】却关:拉开门栓开门。却,解下、卸下。关,门栓,诗里指的是柴门的扣子。1诗中的三、四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答: 2“溪居”景象有什么特点?全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答: 20092010学年度下期九年级语文总复习题(五)古诗文阅读(2)诗词鉴赏参考答案一、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二、1.“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三、四句相呼应。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三、1词语:愁(愁杀) 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 2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满怀愁绪。四、描写的是塞外景色:黄云漫天,天色昏暗,北风扬雪,大雁南飞,天地间一片朦胧苍茫。这两句点明了离别时间,也渲染了送别的环境气氛,给人以无限凄凉之感。这是对友人的热情赞美,深情劝慰:你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还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己,也一定会被天下人欣赏和敬重的。最后两句不见一般送别诗的哀怨、惆怅与消极的情感,反而劝慰友人不要因离别而伤感,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五、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2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六、1.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2.构成对偶,句式工整。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双桥好似彩虹,这“彩虹”的影子落入了“明镜”之中;一个“落”字,将天上与水中联系起米。运用比喻,以“明镜”喻“两水”,形象写出秋水的清澈、晶莹;以“彩虹”喻“桥”,形象地写出了双桥之美。(从任一修辞角度分析即可) 3.诗人政治失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七、1.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2. 答案示例:浮: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碧瓦红楼,也写出了动态美;入:刻画出霞光山色的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化静为动;含:形象写出了天空包罗万象,夕阳下,晚霞同山峦青红相间融入远空。 3. 抒发了作者个人的远大抱负。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内心并未放松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八、1.漂泊远方(或“漂泊不定”“澡泊流离”“漂泊”“不幸遭遇”等);繁花似锦(或“春色迷人”“春光烂漫”“柳絮弥漫”,“烟雾迷蒙”等)2.答案示例:甲诗:把“我”的“愁心”当作物一样托付给月亮;将明月人格化,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己;通过晚风传送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乙诗:作者通过目送友人行船的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仍眺望天水相接处的情景,寄托依依不舍的深情。九、1.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2.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十、1 菊花满院盛开,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此花开尽更无花”)。 寄托了诗人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十一、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的手法;哲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意近即可,如: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启示言之有理。)十二、词人梦回南国,抓住江山、芦花、孤舟、明月、笛声等景物,描绘了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