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鉴赏第3学时 总第 学时模块单元诗歌鉴赏课题把握意象主备人叶俊学习时数4学时时间执教人学习目标1能说出“形象”“意象”“情景交融”等概念的内涵;2能说出古代诗歌基本分类,近体诗、词的一般特点。3能概括意象,理解情景交融。学习重点概括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能力训练学习难点提升诗歌的字词理解能力学习准备集体备课个人备课第三学时一 展示目标1能准确判断景物意象描写的方法2能解释鉴赏诗歌意象创造艺术二 自学导学学习意象描写的方法(一)【知识清单】描写的方法1.从内容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2.从修辞角度看: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3.从运动角度看: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以静衬动4.从观察角度看:远近推移,俯仰结合;时空结合,高低结合。5.从感知角度看: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修辞方法一般修辞比喻 比拟(拟人 拟物) 借代 夸张描写技法侧面描写烘托 反衬 衬托(映衬、陪衬) 以动衬静正面描写组合意象 细节描写 白描 渲染 动静结合 远近推移 多角度描写 时空结合 点面结合 (虚实结合)(二)知识讲解【活动实施方案】以实例体会,通过学习理解和教师指导,理解记忆表格中概念。1.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2烘托 反衬 衬托(映衬、陪衬)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也叫侧面描写。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烘托),一种是反衬。其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通过描写正衬山之高。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 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映衬(衬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 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 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 时也应注意。正衬(烘托)也称“烘云托月”,就是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一般是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显示或暗示所写的对象。映衬可以是相互的,可以说“互相映衬”;而烘托一般指单方面的。正衬通常就叫做衬托,衬托指甲事物对乙事物的表现作用,烘托主要指事物对环境、环境对主题、环境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作用。这样看来: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如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 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 烘托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反衬和对比不尽相同,前者侧重作比较的一方,后者表现的是作比较的两方。3动静结合 属于正面描写,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化动为静 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4白描与工笔细描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送灵彻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前者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后者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这两首诗写得含蓄空灵,启人深思。而在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联四句,则采用了工笔的手法,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轻盈淡雅,飘渺空灵,清新而富有生气的秋日傍晚、雨后山林景色,令“王孙自可留”。5远近推移 写景时把远景和近景结合起来写,好象拍摄电影时镜头推远和拉近的方法。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然一体。从“漫成”可见是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足见诗人体物之工。6多角度描写 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描写,这些角度有色彩、大小、方位、声音、质地等;也可以运用多种感觉方式来写;也可以从俯视、仰视、平视等角度或远处、近处分别来写。如望米芾望海楼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这首诗的颈联从色彩(红、白)、声音(画角)、动态(催、起)、时空多角度写景。7渲染 对环境景物做多方面多角度的描写,使形象更加突出,加强艺术效果。渲染其实是一种不同于白描的浓墨重彩的描写。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8组合意象 选取多个典型景物强化氛围的营造的手法。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杨柳岸晓风残月”等。从修辞方法上说叫“列锦”。9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特写镜头);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广角镜头)。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 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 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如柳宗元的江雪。 10.时空结合时空是诗人构思、营造意境的重要元素,读诗时要注意诗歌中的时间和空间的组合、变化。(1)时空压缩:把本来存在的时空的差距压缩到极小,或者把不同距离和时间的事物放在一起来写。如李白:山从人面起,云伴马头生。又如清人徐兰出关: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第三句,诗人浓缩万里空间,形象具体地强调了将士们临出关前后的巨大心理差异,表现出关士卒对家乡强烈的留恋之情。刘禹锡的乌衣巷: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把前后两个历史画面的时间距离压缩掉,使二者同时出现在意象组合之中,曲折寄寓兴废成败的历史感慨。 (2)时空延展:就同一时(空)间背景,写殊异空(时)间的物景人事。羁旅怀人的诗歌,多采用第一种,“孤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于同一时间写两地相思,使思忆之情更为深婉动人,就是手法中的悬想。 怀古诗往往多运用第二种手法,即诗人在凭吊墓冢,访谒祠庙,或登山临水时,将所在空间的自然景色与时间的历史沧桑巨加以融合、对照。譬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金陵图)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3)时空交织:在一首诗中,时间与空间意象错综交织。这对于加深诗作的思想深度,拓展诗的意境,增大诗的容量都很有裨益。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是如此。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小诗在时空安排上颇为精巧,既有从“巴山”到“西窗”,至“巴山”的空间往复对照;又有由今宵、他日,折回到今宵的时间回环对比,艺术构思新颖奇绝,意境曲折深婉。 时空交织更多表现在全诗意象的安排上,如唐人刘皂的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让每一个有久客还乡的生活经验的人,读到这首诗时,无法不产生心灵的悸动。时间的跳跃推动空间的跳跃,空间的跳跃又为时间的跳跃增添新的内容,它们互相比较、映衬、抗衡和冲击,使欣赏者的思维在多重联想中产生真切的感受。时空跳跃性结构是文学艺术的表达形式和构架,鉴赏时注意沿着时空的线索,立足时间与空间的对立统一,把省略的意象衔接起来,把隐含的内涵品味出来,连贯诗歌起伏的语气,捕捉诗人跳跃的思绪,追求诗歌的准确把握,从而领会诗人表达的情与志。11.虚实结合参见意境一节。三 实践探究【活动实施方案】(一)通过实例示范,理解把握通过描写创造意象的方法,并能正确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酬孝峙 清 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注释】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罾(zng):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风。 【解说】鹧鸪天是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也是曲牌名。这是一首述志词。要注意题目“酬孝峙”和简介“入清不仕”。要思考作者写的是人、物还是景,是怎么写的。【提问】阅读并填空。词的上片用 刻画 的容貌,用 刻画 的性格。下片最能体现作者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的一句是 。【答案】描写(白描) 病态怪异 比喻 坚韧不拔 折腰久矣谢无能【翻译】请学生课堂翻译画线处。下同。短发长须眉毛高耸,满脸病容颧骨突起比参禅的和尚还奇怪。严霜侵袭、暴雨击打只是寻常之事,我就像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 轻拄手杖时或闲步,时或临水戏捕鱼。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实在干不了了。阵阵炎热的东南风呵,未能驱除池亭的溽暑;而新作的词曲竟字字如冰,一派冷气。【点拨参考】注意指导学生从表格方法中寻找合适的概念。以下内容可作讲课之用。1.注释“入清不仕”有什么隐含意义?明末清初之际,在江山易代、风云激荡的严酷现实中,有些高尚正直的知识分子,维护民族尊严,以“耻食周粟”的态度凛然面对满清贵族的血腥屠刀。2.为什么作者要强调“短发”?为什么要说“怪于僧”,“僧”有什么可怪的?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旋即颁布了强制汉人梳结长辫的政令,在清初顺治二年 (1645) 的六月,江南民众还曾因满清的“剃发令”而奋起浴血抗战。词作开篇即以“发短”暗对满清的长辫,继之以“髯长”一语,既反衬了“发短”的鲜明形象,又以长髯飘胸显示了汉族男子传统的壮美风度和潇洒气概。再配上棱棱眉嵴,炯炯眼神,一下子就使词人的特异容貌灿灿然立于纸面。明朝灭亡后,不少怀故国之思的遗民墨客纷纷遁入僧门。但这些抱亡国之恨的僧不同于那四大皆空的僧,故词人着意点示:我因忧国之忧和愤世之品则“怪于僧”。3.下片在表达情意时用了用典和象征手法,表现在哪些地方?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进一步申足了上片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个性;同时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的词意。用“折腰”代替“做官”,很自然地引发人们联想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典故。“熏风”跟上片“霜侵”词意前后对照,上下呼应,共同渲染着、象征着残酷苦涩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反激着、映衬着词人骨骼硬、心意冷,不畏险恶,不慕势禄 (不屑于清政府笼络汉族士子的高官厚爵),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苦熬栉风沐雨的凄楚生活,却始终铮铮然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 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释】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解说】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的古体诗。全诗两两对仗,押入声韵,显得声气吞咽,似有积郁不可发。蕙hu,一种香草。薇,一种香草,可食用可入药。第五六句互文。【提问】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答案】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翻译】随着蜜蜂围绕着碧绿的蕙草飞舞,有时为了躲避鸟雀而隐藏在青薇间。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有时因忽然大风袭来只好一同返回。我忽隐忽现地,在繁花丛中出没,有时在参差的密叶间上下飞来飞去。鲜艳的香花啊希望你永远不凋谢,茂盛的美树啊,我要永远依傍着你。【点拨参考】注意指导学生从方法中寻找合适的概念。以下内容可作讲课之用。“素蝶”即是那种没有华丽外表的蝶,质朴而脱俗。“蕙”一种香草,象征心芳志洁。“薇”,伯夷、叔齐采薇,同样喻指高洁的品行。在这些香草间飞舞,表现了素蝶对高洁的向往。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素蝶的清高喻指自己品行高洁。“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实际是诗人宦场沉浮的写照,诗人志向高远,映日争起,渴望一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尽管宦途不顺,还是坚信才华施展的时候会到来。高考题参考答案说“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有些简单化。全诗两段,第一段通过描写邦无道时期,春天的景象只是假象,以素蝶的小心翼翼来告诫自己:邦无道,谨言慎行,候时以动;第二段通过描写邦有道时期,素蝶可以大展宏图,可以“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全诗格调清新,积极向上,语言精炼,构思奇妙。诗语中透露着一代文人刘孝绰遭遇邦无道时,“哀而不伤”的高洁。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宿 府 杜 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注释】风尘荏苒:喻战乱不绝,辗转流离。伶俜:飘零之意。【解说】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第一和双句押韵。“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杜甫饱经丧乱,从755年(天宝14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杜甫此次入幕府,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任职,虽是应严武盛情邀请,但也只是求暂时安居。【提问】试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诗歌一、二两联。【答案】诗歌前四句先触景生情,诗人从户外的梧桐到户内的蜡炬,写幕府的清秋寂寞萧条的景象;又缘情写景,从户内转到户外,写角声和月色,以有声衬无声,视听(声色)结合,以动衬静,表达了人生的孤苦悲凉。【翻译】深秋时节,幕府井边梧桐严寒;独宿江城,更深人静残烛暗淡。长夜里,号角声有如人的悲语;中天月色虽好,谁有心情仰看?乱中四处漂泊,亲朋音书皆断,关塞零落萧条,行路十分艰难。忍受困苦,我颠沛流离了十年;勉强栖息一枝,暂借幕府偷安。【点拨提示】1. 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为什么?“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溢于言外。第一句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景中有情。而造句之新颖,也非同一般。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抒情地翻译一下,就是:“长夜的角声啊,多悲凉!但只是自言自语地倾诉乱世的悲凉,没有人听;中天的明月啊,多美好!但尽管美好,在漫漫长夜里,又有谁看呢?!”诗人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2. 作者后四句是如何写独宿的?后两联直抒“独宿”之情。战乱、思家、流离等等情绪,“宿府”时的心情很复杂,用两句诗无法写完。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给读者留下了结合诗人的经历去驰骋想象的空间。尾联照应首联。作为幕府的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诗人一夜徘徊徬徨、展转反侧,心中并不安宁。(二)体会后记忆并总结描写人的,就往人物描写方法去想;描写景和物的,就往景物描写方法上去想;描写动作的过程的,就往动作描写和六大关系上想。当然,要记住两点:分清正侧面描写,记住修辞方法和六大关系(动静、远近、时空、点面、多角度、虚实)。四 训练清学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雨后池上宋刘攽b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注释】(1)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作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檐楹(ynyng):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2)垂杨:杨柳。荷:荷叶。 【解说】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七言绝句,第一二四句押平声韵。刘攽(10221088)字贡父,北宋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字贡父,史学家。他跟他哥哥刘敞都是博学者,也许在史学考古方面算得北宋最精博的人。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提问】(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参考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用比喻手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点拨参考】注意指导学生从表格方法中寻找合适的概念。以下内容可作讲课之用。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翻译】一场春雨过后,风住了,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明净的水面就像轻轻磨过的镜子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忽然又一阵东风拂过,长长的柳条顿时争先袅娜起舞,趁机抖落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传来了嗒嗒万点声。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释】堵:座。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轩举:意气飞扬。【解说】“醉落魄”词牌名,押仄声韵。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词。陈维崧被誉为清初词坛第一人,生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字其年,号迦陵。其诗流丽风化,语多涉六朝初唐之习俗;其词风格雄壮,因身处明清易代之际,故词多家国之忧,波澜壮阔。本词写于作者流寓河南之时。全词慷慨悲壮,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提问】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点拨参考】注意指导学生从表格方法中寻找合适的概念。以下内容可作讲课之用。词的上阕咏物而抒怀,即先以粗犷的笔墨刻画了苍鹰的高傲、威武的形象;接着由鹰及人,写到自己对往事的追忆。前两句不着一鹰字,但却使我们分明感觉到鹰在低飞、在盘旋的矫健、刚劲的姿态。过片一句“男儿身手和谁赌”,用议论句,转得很妙。顺上阕驱鹰逐兽的场景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牢骚不平,出语豪迈、悲愤,且精警犀利。下阕末尾两个句子,用荒莽的景象收束全篇,以景结情,于奔放之余作含蓄的曲折,呼应篇首的“寒山”二字。陈维崧入清后曾补诸生,未中举人,兼家道中落,直到四、五十岁,仍未谋得一官半职,生活贫困不堪。全词虽多不得志之幽愤语,却极具沉郁雄健之美,感奋人心。作者常以鹰自比,鹰的轩举“猛气”与矫捷“身手”,正可抒发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附补充注释和讲解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堵:一般为用于墙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 寻呼处:行猎地方。寻呼,即呼鹰逐兽。杜甫壮游:“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身手:指才能、本领。和谁赌: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 轩举:昂扬貌。 汝:指鹰。【翻译】几座山峦像墙般低矮,鹰在广阔平原上秋风迅猛急速地掠过大地。天空澄清静谧古今不变。醉酣敞开貂裘,约略记得当年打猎时呼鹰逐兽的事情。 男儿空有一身文攻武略,能和谁一争高下呢?老迈年高仍然意气飞扬,只因为人世间狐兔还有很多啊!月黑沙黄的时候,正是鹰出猎的时机,在这样的时刻,我特别想你,渴望能像你一样搏击于寥廓的天宇!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望江南 【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注释】散,同霰(xin),冰霰,小雪子。缩鳊圆鲫,指肉味很鲜美的淡水鱼。玉花:像白玉一样的雪花。【解说】“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27字,双调三平(指一调中押三个平声)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靖康元年(1126)金兵侵汴京时,团结军民,击退金兵。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仅75天即遭罢免。后抑郁而死。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江上雪”二句化用柳宗元江雪诗句。【提问】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要点:“箬笠”“蓑衣”写人物,白描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冰散响”写环境,细节描写,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时振玉花空” 写人物动作,表现出钓翁的凝定。(虚词“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点拨参考】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图画”句,意谓若把这景象画出来,将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首词的情感可以从下片反映: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翻译】江上冰天雪地,老翁独立垂钓。只听见斗笠上雪粒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这景象,画家也画不出啊! 暮云四合,水汽升腾,在烟霭中归去,消逝在远方。依着小岛的竹篱茅舍是渔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落叶 修睦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注释】修睦:晚唐诗人。【解说】这是一首咏物的五言律诗。双句押平声韵,二三联对仗。【提问】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点拨参考】这是一首以落叶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翻飞的情景,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情景,一个“乱”字耐人寻味,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和“落叶”何异!尾联再次转折,将“落叶”和“松”对比,直抒胸臆。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第二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翻思”“肯信”及“只应”二句的议论抒情,均为虚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多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借鉴。【翻译】秋雨洒过庄稼收割后闲置着的田地,深红色的落叶层层叠叠的在半空里飞舞。落叶思绪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里肯相信自己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有的翻飞着落入河水随波而去,有的在河边凌乱地飘荡搅乱暮色苍茫的夜空。我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注释】柳堤,种植了柳树的堤坝。【提问】(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2)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一项是【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解说】这是一首咏物的五言律诗,第一和双句押平声韵。攀折,唐人有折柳送别的传统,后代文人沿袭此风。作者金銮(14941587),明代散曲家。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今属甘肃)人。正德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淡泊名利,结交四方豪士。所作散曲,名重一时。他的这首柳堤借物喻理,“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一联表明,离别是人生的常态,离愁别绪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情感体验,与其逃避,不如乐观的面对。【答案】(1)C (2)D【点拨参考】第一题,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第二题,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尾联由描写转入议论。劳,徒劳,虽然不忍离别,想借长长的柳丝系住行人远去的坐骑,想让离人永远不忘相思,然而有什么用呢?柳条年年都会重新生长出来。就像离别,是人生的常态;就像相思,永远无法理清。解读古典诗歌一定要注意景与情及理之间的关系。诗歌中的景好比人的身体,而情和理则如同人的灵魂,这灵魂有时是理性的,有时则是非理性的,理性的灵魂在诗歌里表现为哲理,非理性的灵魂在诗歌里则表现为情感。诗歌的灵魂当然是主要的,但是这灵魂的表现必须借助身体,即景物,没有景物,情和理则失去了依据,“皮将不存毛将焉附?”因此,情和理必须借助景物的营造来传达。另外,如果只是一味地描摹景物,而不融入诗人主体所理解的情和理,那么一首诗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没有任何意义。本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明理,写景为明理做铺垫,哲理则在铺陈景物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景物就有了灵魂,哲理也有了身体的依附,景与理构成和谐完整的统一体。【翻译】春天江水平如镜,快要漫到岸上啦!堤上树木真浓密, 黄莺雀鸟叫喳喳。 放眼苑囿有十里,处处笼着新柳绿。千条万条迎风摆,故营遮在美景里。 细雨蒙蒙泥土香, 燕儿纷飞往来忙。暖风拂面多惬意,花瓣轻轻落身上。 堤上烟柳真美啊,折柳留情多风雅。想折你就折去吧, 反正明年还发芽!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竹轩诗兴 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释】篆烟:盘香的烟缕。【解说】诗兴:做诗的兴致。张镃(11531221?)字功甫,号约斋。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出身华贵,能诗擅词,又善画竹石古木。尝学诗于陆游。杨万里云:“初予因里中浮屠德璘谈循王之曾孙约斋子有能诗声,余固心慕之,然犹以为贵公子,未敢即也。既而访陆务观于西湖之上,适约斋子在焉。则深目颦蹙,寒肩臞膝,坐于一草堂之下,而其意若在岩岳云月之外者,盖非贵公子也,始恨识之之晚。”与辛弃疾有唱和,词风亦稍近之。好作咏物词。【提问】(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参考答案】(1)本联以竹子为描写对象。诗人用比拟写法,赋予竹子以鲜活的生命和性格,巧妙地写出了轩前新竹和轩内景物的关系,写出了诗人的感受和心境。出句“梢影细从茶碗入”,从视觉角度写所见竹梢的影姿,这婆娑梢影经由杯盏茶影映入轩内。“细”字准确传神,梢影的轻巧、静俏、变幻似在其内。对句“叶声轻逐篆烟来”,从听觉角度写所闻竹叶的声响,这窸窣叶声经由盘香烟缕飘来轩内。“逐”字形象生动,叶声的柔美、品味、气质尽在其中。诗人全身心地倾注,陶醉于竹轩的情境之中,这一联既是对新竹的精妙描绘,也写出了竹轩内的清幽环境和高雅生活,展现了主人闲适怡然的感情天地和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2)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生活情趣的闲适怡然;通过对“栽竹”“倦卧”“闲吟”等随遇而安行为的描写,反映了诗人生活态度的自然洒脱;通过对“茶碗”“篆烟”“雪梅”等内涵丰富意象的描写,传达出诗人人生志趣的高雅脱俗。【点拨参考】开头两句,环境是非常优雅的。接着用两联显出自然洒脱,白天夜晚,暑天冬季,坐卧行走,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作者为诗,不求工而自工,从这几句诗中,也就可以使人心领而神会了。结尾两句设想到了冬季。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淸,使竹轩更有幽致。若是下雪的话,那么雪地咽梅花,静听竹林里敲金戞玉的声音,此境岂不更加清绝。所以作者在诗中叮嘱自己说“莫移墙下一株梅” ,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此诗清而不瘦,隽而不寒。句句扣题,但并不拘泥。作者尝从杨万里学诗,得其自然清丽。就此诗来说,风格也和姜夔相近,姜夔诗风俊雅,受到杨万里的激赏。杨万里报姜夔诗云:“新拜南湖为上将,近差白石作先锋。”南湖就是指作者,白石是指姜夔。作者有南湖集,为诗得力于诚斋(杨万里)、放翁(陆游)诸人,是南宋有影响的诗人之一。【翻译】 竹轩面对柴门,轻风吹过,柴门自然被吹开,小径开辟初成,径边掩映,刚刚栽种的修竹。竹梢影姿婆娑,经由茶盏,细细被引入轩内,竹叶声响窸窣,追逐香缕,轻轻地飘进幽室。溽暑夜晚倦怠,卧在榻上,望星星竹间穿过,寒冬白昼清闲,兴起吟诗,看落雪压弯竹枝。现在预想其时,临冬景致,应该更美好宜人,为了竹添雅致,莫要移走,墙边那一株梅树。板书古代诗歌鉴赏第4学时 总第 学时模块单元诗歌鉴赏课题把握意象主备人叶俊学习时数4学时时间执教人学习目标1能说出“形象”“意象”“情景交融”等概念的内涵;2能说出古代诗歌基本分类,近体诗、词的一般特点。3能概括意象,理解情景交融。学习重点概括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能力训练学习难点提升诗歌的字词理解能力学习准备集体备课个人备课第四学时一 展示目标1能正确理解情景交融的实现途径2能分析鉴赏诗歌情景的内涵和创造艺术二 自学导学【活动实施方案】(一)知识呈现(意象创造有关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这一层次概念一般不使用于具体答题)表达方式现代记叙 描写 抒情 议论 说明(这一层次概念一般不使用来具体答题)古代赋 比 兴(起兴,比兴) 抒情方法间接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咏物抒怀叙议结合 寓情于事 即事明理 借古讽今 咏史抒怀直接直抒胸臆修辞方法特殊用典(二)知识讲解(见学生资料)1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 心的愤怒。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用了这种手法。后发展成为铺排、铺叙。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后来发展成为比喻、比拟、象征等形象手段。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又叫“起兴”。兴和比联系起来运用叫“比兴”,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2记叙议论描写 抒情记叙是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包括远近高下、 色彩明暗、动静结合、正面侧面、虚实结合等。抒情是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以上都分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3直抒胸臆就是直接抒情,是抒情的一种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4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一种,包括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前者一般指情景分写,共同表达情感。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者则表现为: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5托物言志(咏物抒怀)间接抒情的一种,在描摹事物特征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与借景抒情本质一致,只是借助的是物。6寓情于事 即事明理 间接抒情的一种。前者在叙事的文字中侧重抒情,如孟浩然春晓;后者在叙事的基础上写出生活道理,如朱熹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首诗也是叙议结合的。7借古讽今 咏史抒怀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借古讽今之诗,侧重于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如杜牧泊秦淮。咏史抒怀的诗往往感叹古人际遇表现自己的处境、情感。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如杜甫蜀相。8.用典 修辞方法的一种。用典有用事和用言(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用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包含明用典故,暗用典故;正用典故,反用典故等4中情况。9.与诗歌情感意旨有关的知识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身、客、家、友、国五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三 实践探究【方法指导】理解并记住这几句话要分析诗歌是借助何种意象,何种表达方式来表达情感的;意象和表达目的是不是统一的;情感的概括公式:原因+结果 例如:对统治者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痛恨。【实践操作】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鹊桥仙 【宋】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释】这三句是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乐山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培优)
- 2023年襄樊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植物生长调节剂委托加工合同
- 锁具制作工保密知识考核试卷含答案
- 2025简易原材料采购合同样本下载
- 2025个人租赁合同(设备租赁)
- 学习生活辩论话题作文11篇范文
- 企业文档分类与归档管理标准模板
- 2025标准版股权转让协议样本
- PVE雨鞋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GJB3243A-2021电子元器件表面安装要求
- 以诺书999中英对照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业规划课件
- 生产组织供应能力说明
- 数控激光切割机租赁合同
- 结直肠癌课件
- 初中地理人教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拯救“微笑天使”-长江PPT
- 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及施工现场-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的预防-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 银行协助有权机关执行实务归纳
- 江苏省星级普通高中复审自评表
- 【知识点提纲】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