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赣铁路芜湖至宁国段扩能改造工程宁国至绩溪段扩能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1页
皖赣铁路芜湖至宁国段扩能改造工程宁国至绩溪段扩能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2页
皖赣铁路芜湖至宁国段扩能改造工程宁国至绩溪段扩能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3页
皖赣铁路芜湖至宁国段扩能改造工程宁国至绩溪段扩能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4页
皖赣铁路芜湖至宁国段扩能改造工程宁国至绩溪段扩能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皖赣铁路芜湖至宁国段扩能改造工程/宁国至绩溪段扩能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总论1.1建设项目前期准备情况简介1.1.1项目名称皖赣铁路芜湖至宁国段扩能改造工程1.1.2项目地点皖赣铁路芜湖至宁国段从芜湖枢纽弋江站(含)至宁国南站(不含),含芜湖枢纽配套工程。经过芜湖市、芜湖县、宣城市、宁国市。2工程概况2.1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范围正线工程:皖赣铁路芜湖至宁国段从芜湖枢纽弋江站(含)至宁国南站(不含),含芜湖枢纽配套工程。新建线路长度约92.665km;芜湖枢纽配套工程芜湖至弋江段线路长度约12.683km。(2)设计年度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2.2主要技术标准(1)芜湖至宣城段铁路等级:客运专线正线数目:双线速度目标值:300350km/h最小曲线半径:7000m,个别地段按设计行车速度合理选定。正线线间距:5m最大坡度:20到发线有效长度:650m牵引种类:电力列车运行方式:自动控制行车指挥方式:综合调度集中建筑限界: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建筑限界(2)宣城至宁国段铁路等级:级正线数目:双线速度目标值:200km/h 预留250km/h条件正线线间距:4.6m最小曲线半径:一般5500m,困难4500m,引入车站2800m限制坡度:9牵引种类:电力列车类型:客机:动车组CRH2 客机SS9货机:HXD2B牵引质量:4000t;列车运行控制方式:自动控制行车指挥方式:调度集中到发线有效长度:850m建筑限界:电力牵引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建筑限界2.3主要工程项目及规模2.3.1 线路工程线路自芜湖枢纽芜湖站引出,沿宁安城际右侧并行分方向别引入弋江站,弋江站引出后,于新义附近上跨芜铜线、沿江高速等,于洪山村附近设芜湖县站,在巷口桥附近上跨沿江高速、既有皖赣线、铜南宣高速,沿既有线西侧引入既有宣城站。出站后,上跨沪渝高速公路,避开宣城国投电厂、扬子鳄保护区,于独山村附近设宁国南站。线路自芜湖枢纽弋江站至宁国南站(不含),新建线路长92.665km,含芜湖枢纽配套工程12.683km。宣城地区宣杭上行正线在南端进站方向改单绕上跨皖赣既有线,改线长度3.5km;在宣城站南端设皖赣上行货车联络线3.796km、皖赣下行货车联络线3.953km。皖赣铁路宁国至绩溪段扩能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 本 )2009年12月武汉1总论1.1建设项目前期准备情况简介1.1.1项目名称皖赣铁路宁国至绩溪段扩能改造工程1.1.2项目地点皖赣铁路宁国至绩溪段从宁国南站(含)至绩溪北站(不含),经过宁国市和绩溪县。2工程概况2.1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范围新建线路长度约76.364km,CK96+000CK172+389.58。(2)设计年度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2.2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级正线数目:双线速度目标值:200km/h 预留250km/h条件正线线间距:4.6m最小曲线半径:一般5500m,困难4500m,引入车站2800m限制坡度:9牵引种类:电力列车类型:客机:动车组CRH2 客机SS9货机:HXD2B牵引质量:4000t;列车运行控制方式:自动控制行车指挥方式:调度集中到发线有效长度:850m建筑限界:电力牵引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建筑限界2.3主要工程项目及规模2.3.1 线路工程线路出宁国南站后,以隧道群先后穿天井山、磨盘山至胡乐镇,在胡乐镇东设胡乐南越行站,沿既有线西侧南行至绩溪,正线长76.364km。2.3.2 站场工程设宁国南、胡乐南2个站,宁国南办理客运作业,胡乐南为越行站。2.3.3 路基工程宁国绩溪段路基长度11.6km,右线绕行单线路基1.7km。本线路基设计类型主要有:路堤边坡防护、高路堤、陡坡路堤、浸水路基、路堑边坡防护加固、地基处理路基、不良地质路基等。2.3.4 轨道工程采用有砟轨道,按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正线有砟轨道地段:(1)钢轨:正线无缝线路轨道采用100m定尺60kg/mU75V无螺栓孔钢轨。(2)轨枕:正线无缝线路轨道新建路基地段采用型有挡肩混凝土轨枕,岔区铺设混凝土岔枕。(3)扣件:正线无缝线路轨道路基地段扣件采用与型有挡肩混凝土枕配套的弹条V型扣件。(4)道砟:采用单层道床,铺设特级碎石道砟。联络线轨道:本线联络线速度目标值均不大于160km/h,按有砟轨道、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1)钢轨:正线无缝线路轨道采用100m定尺60kg/mU75V无螺栓孔钢轨。(2)轨枕:正线无缝线路轨道新建路基地段采用型有挡肩混凝土轨枕,桥上采用新III型混凝土轨枕。岔区铺设混凝土岔枕。(3)扣件:正线无缝线路轨道路基地段扣件采用与型有挡肩混凝土枕配套的弹条V型扣件,桥上采用弹条V型扣件。(4)道床:桥上铺设单层道床,土质路基(非渗水土)铺设双层道床,土质路基(渗水土)铺设单层道床,硬质岩石路基铺设单层道床。2.3.5 桥涵工程设计采用洪水频率:桥梁1/100;涵洞1/100。共有大中桥57座13522.2m,其中左线单双线桥55座12955.8m 占线路长度的16.96%。其中特大桥4座2628.4延米、大桥40座9749.7m(左贯通线大桥38座9183.3m,右线大桥2座566.4m)、中桥13座1144.1m;共有框架小桥13座156.9纵延米-2600.1顶面平方;涵洞79座2581.4横延米。桥梁占正线总长度的17.17%。绩溪地区联络线共有大中桥10座1683.3延米,占线路长度的13.98%。其中单线大桥7座1330.2延米,双线大桥1座248.6延米,中桥2座104.5延米,涵洞9座144.36横延米。2.3.6 隧道工程正线单、双线隧道合计6149871m,包括双线隧道52-45218,单线单洞隧道8座2395m,燕尾式隧道1座2258m(双线段1178m、两条单线段2150m),隧道比64.20。绩溪疏解线新建单线隧道4座4768m,双线隧道1座226m,燕尾式隧道1座1310m(双线段504m、两条单线段1661m)。2.3.7电气化工程牵引网供电方式采用AT供电方式。新建桃花园(CK117+100)AT变电所1座。接触网悬挂类型:采用简单链型悬挂。2.3.8给水排水设宁国南生活供水站1个。胡乐站生活污水采用SBR污水处理工艺处理,其余采用化粪池处理后排放市政管网。2.3.9通信采用GSM-R移动通信系统,设置车站和区间GSMR基站。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3.1特殊生态敏感目标分布现状评价范围内有青龙湾国家森林公园(与本线最近距离500m), 在CK102+240左侧40m、CK127+100左侧160m分布有银杏、槠树两株古树。本次评价级别按二级评价。3.2现状评价小结3.2.1生态环境特征及生态功能分区工程沿线生态功能总体上以森林生态区为主,其次为农业生态区、城镇生态区及水域生态区,人为开发活动较强烈。3.2.2土地利用现状评价评价范围内的土地类型主要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等六种地类;其中林地和为耕地占评价范围的85%以上,其他用地类型面积相对较小。3.2.3工程沿线植物资源现状植物区系以亚热带成分为主,植被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种子植物种类合计186科564属1252种,包括保护植物8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1种;国家级保护植物1种;安徽省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种。评价区内共发现记录在案的古树2株,分别为银杏、槠树各一株。沿线经低山丘陵地区以马尾松、杉木和人工栽培混交林种为主,线路经平原河网人为活动频繁的地区,原生植被已被破坏殆尽,现有植被类型以栽培植被为主,村庄及农田边零星分布有一些自然植被。3.2.4工程沿线陆生动物资源现状评价区内国家级保护动物8种,地龟、勺鸡、鸢、雀鹰、赤腹鹰、栗鸢、红隼、松雀鹰;安徽省级保护动物10种;安徽省级保护动物30种。3.2.5 工程沿线水生生物资源现状本段评价范围内,线路主要跨越水阳江支流西津河,跨越港口湾水库的尾部。评价范围内有安徽省级保护种1种,鲥鱼;安徽省级种保护种2种,刺鲃、长吻鮠。本工程跨越的主要的江河水体不具备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的条件,工程范围内无鱼类“三场”分布。3.2.6水土流失现状工程评价范围内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人为活动开垦造成的面蚀、沟蚀和局部坡度较大的地方原生植被破坏后,由于水力作用造成的侵蚀。评价范围内水土流失现象不严重。3.2.7 景观生态现状工程沿线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占主导地位,而耕地主要集中在乡村和城郊周边,相对集中成片,景观优势度低于林地,工程所经路段多为低山丘陵地区,林地缀块数量较大,优势度值最高,为评价区的模地。本工程评价区生态景观格局具有较强的人工属性,但自然成分仍然占相当比例,景观构成比较丰富,多样性和异质性较好,整体景观结构基本和谐。3.3预测评价小结3.3.1工程对沿线土地资源及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价范围以低山丘陵区为主,耕地资源较为紧张。工程将永久占用一定耕地,在一定程度上对沿线农业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在施工期,临时占地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有的土地利用发生改变,造成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地表植被破坏等,施工完毕后,通过土地复垦恢复耕种,逐步恢复其原有功能。3.3.2对沿线植物资源的影响评价范围内共有保护植物8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1种,银杏;国家级保护植物1种,野大豆;安徽省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种。本线的开工建设尤其在施工期,对上述8种珍稀植物不会造成灭绝或大面积的破坏,可能在路边、溪水、沟壑、山坡脚下对少数珍稀植物带来践踏、铲除、烧毁等破坏。3.3.3对沿线动物资源的影响拟建铁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营运期因铁路对生态环境的分割会对野生动物,尤其是两栖类和爬行类,产生阻隔影响。3.3.4重点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本段评价范围工程建设以隧道为主,沿线隧道洞口植被主要为次生的针阔混交林,植被发育,现场调查未发现隧道洞口有珍稀濒危植物种分布,分布的植物种类为区域常见种和广布种。洞口开挖和施工便道的开辟将小面积砍伐植被,由于施工影响区面积较小,施工行为不会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施工影响仅限于部分生物量的损失,随着施工结束,生物措施逐步恢复生产力,植被进入自然更替状态。3.3.5工程水土流失影响本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871564t,新增水土流失总量808143t,其中工程施工期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为712081t,占可能发生的水土流失总量的81.7,可见工程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的重点时段。工程后采取的工程及植物防护措施可有效防治工程建设所带来的水土流失。3.3.6 视觉景观影响本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沿线的土地利用格局,其路基、桥梁、站场和取弃土场等均对沿线视觉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因铁路呈狭长带状分布,对沿线景观总体格局影响轻微,可通过工程、生态保护等措施予以缓减。3.4 减缓措施及建议3.4.1 对沿线土地资源及农业生产的保护措施工程坚持对基本农田“占一补一”的原则对工程占用基本农田实施补偿,可减轻对基本农田的影响;评价建议下阶段进一步优化线路方案,减少铁路与既有交通线路之间的夹心地,从而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保护沿线土地资源及农业生产。工程设计采取逢河设桥、逢沟设涵的原则,一般地带排灌沟渠设置涵洞,其孔径以不压缩沟渠为原则设置,以确保原有沟渠、水库等水利设施不遭破坏,对部分因路基占用或破坏的既有农田灌溉设施或排洪沟渠均按原标准恢复,对工程占用的水利设施均以不低于原标准要求予以还建。3.4.2 对沿线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措施本工程设计大量采用隧道方案,可基本满足线路两侧野生动物的通行要求,工程建设对野生动物的阻隔影响不大。为使工程对沿线动植物资源的影响最小化,评价建议加强线路两侧的绿化,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绿化形式对破坏的植被进行补偿,缓解工程建设所造成的植被生物量损失和自然体系生产能力下降影响;施工期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调整工程施工时段和方式,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3.4.3 重点工程环境影响保护措施本段评价范围内以隧道为主,隧道洞口位置应选择在坡面稳定、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免选在山体不稳或有明显滑坡、坍塌、松散堆积体等地段;隧道洞口应尽量避免大开挖,减少破坏山体植被,以保护环境;隧道洞口应避免设置在山谷、山坳中心地带,根据实际地形尽量设在凸出的山坡附近,以利地表排水,洞门施工前应先做好边坡仰坡的截水天沟。3.4.4 水土流失影响保护措施评价在设计中已经采取的缓解措施基础上,补充一下措施和建议:优化施工组织和制定严格的施工作业制度;在满足施工进度前提下,尽量将挖填施工安排在非雨期,并缩短土石方堆置时间;土石方开挖与填筑必须严格限制在征地范围内; 土石方分段施工、分段及时防护,随挖、随填、随运、随夯,不留松土; 加强施工期监控与管理,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合理组织施工。施工场地选址时,应满足就近施工的原则;在城市建成区,施工场地两侧应设置34m高的硬质栅栏进行挡护;施工过程中,场地内应勤撒水,防治扬尘;施工结束后首先拆除临时建筑物,清除建筑垃圾,地面硬化或绿化;注意加强场区内的绿化和临时堆土的防护。3.4.5视觉景观影响保护措施评价在设计中已经采取的缓解措施基础上,根据工程特点,结合当地人文社会,历史文化以及自然景观特征,补充一下措施和建议。隧道加强洞门视觉景观设计,路基(堑)视觉景观采用边坡植草绿化,取弃土场视觉景观,施工结束后,应对取弃土场进行土地复垦,恢复植被或耕种。3.5 评价结论评价认为,在采取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后,工程建设对生态的影响能够控制在可接受水平范围内。4 声环境影响评价4.1 环境保护目标本工程位于安徽省宣城市,起于其下属县级市宁国市,途径胡乐镇,终于绩溪县,工程沿线主要为乡村环境,声环境敏感点较少。经现场调查,评价范围内共有34处声环境敏感点。4.2 现状评价小结本工程沿线声环境敏感点现状噪声源主要包括既有皖赣铁路噪声、交通噪声以及社会生活噪声。本工程评价范围内共34处声环境敏感点,其中学校3处,居民住宅区31处,现状监测值昼间为42.470.5dB,夜间为39.670.0dB。(1)沿线学校声环境敏感点3处,主要为社会生活噪声,现状监测值昼间为47.552.1dB,夜间为44.047dB,均能满足标准限值要求。(2)沿线居民住宅区31处,现状监测值昼间为42.470.5dB,夜间为39.670.0dB,昼、夜间少量敏感点受公路、铁路噪声影响的敏感点超标0.14.3dB、0.112.9dB。受既有铁路噪声影响的敏感点共7处,现状监测值昼间为52.470.5dB,夜间为44.170.0dB,昼间超标0.14.3dB,夜间超标0.112.9dB。不受既有铁路噪声影响的敏感点共24处,现状监测值昼间为42.464.1dB,夜间为39.654.5dB,声环境良好,受交通噪声和社会噪声影响,昼间部分敏感点超标0.24.3dB,夜间超标0.19.5dB。4.3 预测评价小结本工程运营后,预测沿线噪声值近期昼、夜间分别为47.374.4dB和44.673.2dB,较现状分别增加0.122.0dB和0.124.8dB,对照相应标准,分别超标0.17.7dB和0.117.5dB;远期昼、夜间分别为48.275.5dB和45.374.3dB,较现状分别增加0.123.1dB和0.1dB25.9dB,对照相应标准,分别超标0.17.8dB和0.117.6dB。从排放标准而言,铁路边界处近期预测值昼间为54.568.8dB,夜间为53.068.0dB,昼夜均达标;远期预测值昼间为55.169.4dB,夜间为54.168.5dB,均满足标准要求。4.4 减缓措施及建议本次评价采取的噪声污染治理措施主要有:(1)对距铁路较近的集中居民区或学校等特殊敏感点,设置声屏障;(2)对距铁路较远,或规模较小、零散分布的超标敏感点或同时受其它工程噪声影响的超标敏感点,安装隔声窗;(3)对车站附近分布的超标敏感点,采取加高围墙的措施。5振动环境影响评价5.1现状评价小结沿线敏感点环境振动主要来自社会生活产生的无规振动,道路交通振动以及与既有铁路并行区段铁路振动影响。其中不受铁路振动干扰区域环境振动昼间在5361dB之间,夜间在4958dB之间,全部满足相应标准要求。受既有铁路振动干扰区域环境振动昼间在6578dB之间,夜间在6378dB之间,满足“80dB”的限值要求。5.2预测评价小结设计年度内,距铁路30m及以远区域的昼、夜间振动值分别为6579dB和6479dB,振动值均可满足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之“铁路干线两侧”标准要求。设计年度内,距铁路30m以内区域的昼、夜间振动值分别为7184dB和7084dB,部分敏感点振动值超过“80dB”限值。5.3减缓措施及建议对现有工程前已存在的振动敏感建筑,评价建议对沿线敏感建筑参照80dB之标准限值采取减振措施。采取轨道减振措施仍难以达标时,采取功能置换措施。6 水环境影响评价6.1保护目标 工程经过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有:宁国市西津河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及绩溪扬之河饮用水源准保护区。6.2 水环境现状 工程经过的地表水体主要有西津河及扬之河。根据地方环保部门提供的2009年最新监测数据,目前西津河现状水质较好,除总氮为III类,其余各项指标均满足II类标准;扬之河现状水质不佳,总氮超标(为IV类),其余各项指标均满足II类标准。6.3工程水污染源(1)施工期水污染源本工程施工期产生的污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场地机械车辆冲洗水、桥梁施工污水及隧道施工排水。(2)运营期水污染源本工程运营期污水主要来自沿线车站产生的生活污水6.4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6.4.1环境影响分析结论(1)本工程运营期污水排放总量为40 m3/d,主要为车站工作人员及乘客的生活污水,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COD2.63t/a 、BOD51.02t/a、动植物油0.12t/a、氨氮0.26t/a。(2)根据沿线地方既有和规划的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的建设情况,本工程宁国南站污水有条件纳入附近规划的市政排水系统,进入所属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满足GB8978-1996之三级标准;胡乐南站污水不能进入市政排水系统,污水需经深度处理达标后排入附近沟渠,污水排放执行一级标准。(3)工程涉及的水源保护区有:宁国市西津河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及绩溪扬之河饮用水源准保护区。本次评价针对工程经过上述水源保护区的情况已发函征求地方主管部门意见,并相应提出了保护措施。施工期须加强环境管理,确保工程建设不会对水源水质及取水口水质产生不利影响。6.4.2环境影响减缓措施(1)施工准备期间应做好施工场地的排水体系设计,禁止施工场地生产污水及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水源保护区范围。(2)在施工场地排水口设施沉淀池,施工生产污水经沉淀处理后尽量回用于场地洗车和绿化。(3)施工场地厕所设置化粪池,对粪便污水进行初步处理。(4)从石油类的源头抓起,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养护维修及废油的收集,最大限度地减小排污量。(5)加强施工期环保监理。7电磁环境影响评价7.1 环境保护目标本次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是新建铁路工程完工后列车运行产生的电磁辐射对沿线居民收看电视的影响;新建牵引变电所产生的工频电磁场的影响;新建GSMR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的影响。7.2现状评价小结铁路沿线电视信号的覆盖质量相对较好,有线电视入网率一般在5090,大多数用户收看有线电视,少部分用户采用普通天线收看。7.3 预测评价小结7.3.1电视接收评价本段工程建成后使得无线信道遭到破坏,引起接收信号的快衰落,将影响采用普通天线用户电视信号的正常接收。本工程建设对沿线仍采用天线收看的电视用户收看电视会产生明显的影响。由于本工程沿线采用有线电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