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讹传的开封街名.doc_第1页
历史上讹传的开封街名.doc_第2页
历史上讹传的开封街名.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上讹传的开封街名 开封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曾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历经数十个政权在此更迭,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仅在其街道名称上即可见一斑。据笔者多年来的调查,开封的街道名称大致上有种称谓:宫、桥、店、园、巷,庙、河、口、寺、庄;胡同、市、宅、角,府、院、馆、坑、堂。然而,沧海桑田,有许多的街道名称或因方言土语,或因官府好恶,或因政权更迭,或因民间讹传而几经演变,有的音同字不同,有的字同音不同,有的同义不同字,有的字同义不同。仅讹传而演变为今日街道名称的就有十数条之多,现选其有代表性的略述一二。吴胜角 “吴胜角”实为明初“五圣庙角”。渔矶漫钞载:“旧传明太祖大封功臣,梦兵卒千万罗拜殿前曰:我辈从陛下四方征讨,虽没于行阵,夫岂无功?请加恩恤。高皇曰:汝固多人,无从稽考姓氏,但五人为伍,处处血食足矣。因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庙祠,俗称五圣祠。”这便是全国各地“五圣庙”的由来。明初开封曾为陪都,因而“五圣庙”建得规模较大,其址就是现在的“吴胜角”。崇祯十五年(年)四月,闯王李自成第三次兵围开封,九月,巡抚高明衡决黄河灌义军,开封城毁于大水,“五圣庙”也因此而坍塌淤没。大水过后,据传有一洪水中逃得性命的老者,自清康熙初年携其孙返回故土,指其地对其孙说:“此处乃五圣庙角也,”其孙即误为“吴胜庙角”,此后人们以讹传讹,索性将“庙”字去掉,“五圣角”便成了“吴胜角”了。如梦录载:“自鼓楼东至五圣角,”其时仍称“五圣角”,而到了清光绪祥符县志中“宋门街在县治第二隅吴胜角”,余年沧桑,“五圣”演化为“吴胜”,不知九泉下朱元璋冤死之卒有何感想?卧龙街 “卧龙街”系明代“五龙宫”讹传而得名。明万历年间,现卧龙街处建有元帝庙,俗称“五龙宫”。该庙元帝像后有一宋太祖赵匡胤的卧像,据传宋太祖赵匡胤曾避难于此,卧藏于元帝像后,因而民间俗称为“卧龙宫”。但赵匡胤因何故在此避难,并无史载。据史家推测,恐系讹传。若真有避难事,北宋时沈伦等人撰写的宋太祖实录应该有所记载,只可惜北宋灭亡后该书即佚,因此后人不得而知。孔宪易先生的校注本如梦录曾载:“东临元帝庙,即五龙宫,元帝背后有宋太祖卧像。”而到了清祥符县志中,却记载“五龙宫有二,一在县治东,一在县学后”,说明当时开封已有新旧两处“五龙宫”,因此就有了“新五龙宫”、“老五龙宫”之说。元帝庙(老五龙宫)明末毁于大水,清初重建,道光二十一年(年)“河决祥符三十一堡,水侵入城,深丈余,房舍尽没”,元帝庙再次被拆,砖瓦木料被用于加固城墙。大水围城个月后退去,元帝庙又于清咸丰年间重建,建成后的元帝庙,群众便不再称其为“五龙宫”,而直接称其为“卧龙宫”了。至光绪年间,为区别于“新五龙宫”,便以“老卧龙宫”相称。年,此街被正式定名为“老卧龙宫街”。年,冯玉祥将军督豫,为开辟小南门,扩展马路,该庙被最后一次拆毁。冯玉祥为破除迷信,又为方便市民的习惯称谓,将该街按其音改为“老务农工街”。开封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其命名为“卧龙街”,“文革”时期曾一度改为“解放南路”,后恢复旧名。大袁坑沿街 大袁坑沿街北自吴胜角街南口,南到自由路,是我市除中山路外,另外一条南北主干道中的一条街。此街起源于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十年(年)开封为教坊伎乐而建的“富乐院”。开封于明中叶有教坊伎乐院多处,而最大一处即在今大袁坑沿街,名曰“富乐院”。该院在极盛时,伎乐百余人。明末如梦录载:“大街路东,有皮场公庙,向南,三间黑大门,匾曰富乐院。”又载:“崇祯十五年(年)九月十七,扬波鼓浪,洪水泼天,汹涌泛涨,倾陷城垣。”此次大水退后,“富乐院”被大水冲毁,残基淤没地下,该处成为一洼坑,当时的人们就以“院坑”而称,其坑沿处也自然而然地成了“院坑沿”。据百姓传言,当时的“院坑”水草丰茂,坑中有鱼类,夏季多蚊蚋,却凉爽。此坑存世近年,清道光年间因缺水而被填平,但“院坑沿”一名却流传下来,而临街处也被人们称为“院坑沿街”。据清光绪年间祥符县志载,乾隆年间此街仍称“院坑沿街”,而到了光绪年间就被讹称为“大袁坑沿街”了。裴场公胡同 “裴场公”实为“皮场公”。据野史载:古代有一位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名叫张森,为神农氏时皮场镇(现裴场公胡同一带)一个管库房的小官。时有一巨蝎精作怪,来时毒雾弥漫,于雾中食人。张森知道后,决心为民除害,他祈祷上苍保佑芸芸众生,然后与巨蝎精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与巨蝎精同归于荆人们感其德,便在皮场镇建庙祀奉。开封最早记载“皮场公庙”,是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大夫宋臣在皮场镇建庙,将张森奉为神灵。北宋时,在显仁坊(现裴场公胡同一带)建有“皮场公土地祠”,该街也以“皮场街”而命名。当时的官家极力推崇“皮场公张森”,故该庙香火很盛。宋徽宗政和元年(年)“毁东京祠庙一千三十八”,而“皮场公土地祠”非但不许毁,反而“御赐庙额,封王爵”,可见当时“皮场公土地祠”地位之高。靖康二年(年),金兵破东京(今开封),宋廷仓皇南渡,当时守祠人商立不忍张森神像被毁,遂携带张森神像南逃临安(今杭州),并在杭州至德观西侧重立“皮场公土地祠”,俗称“皮场公庙”,因此杭州至今仍有“皮场公巷”。宋后,开封仍建有“皮场公庙”,一直到明末,该庙毁于大水。清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