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孔子、孟子及儒家文論,一、孔子文學思想; 二、孟子文學思想; 三、荀子文學思想; 四、先秦儒家文學思想及其影響。,儒家的文學思想,儒家文学思想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艺思想,其内容主要是关注文艺的根本性质、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等等问题。 先秦儒家文艺思想以孔子、孟子的文艺观为代表,此外,还有荀子的文艺思想。,孔子的文學思想,孔子的文论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重点,是谈论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关系。孔子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他这种文艺思想,被儒家后学们概括发挥成“诗教”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种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可以说一直波及到今天。在“詩教”的核心思想指導下,孔子對以詩歌為主的文學非常重視,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觀點。,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 “兴观群怨”說: 所谓“兴”,是指诗能引起人的艺术想象,能振奋人的志意;“观”,是指诗能让人看出政治的得失,社会的美丑,民风的好坏;“群”,是指诗能使人互相砥砺,互相启发,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增进友谊;“怨”,是指诗能批评时弊,讽刺丑恶。所以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从理论上概括出的诗所具有的四种社会作用,即:感染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讽刺作用。,(2) “思无邪”說: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論語為政,(2)“思无邪”說 郑玄、刘勰把“思”字解为思想。陈奂诗毛氏传疏训“思”为语助词。“思”字作思想讲也好,作语助词讲也好,都不能改变孔子这句话是指思想内容雅正而言这个基本事实。孔子用这样三个字来概括评价全部诗经,足见其评价诗(推而广之包括乐、舞)的标准,是把思想性放在首位的。有人批评孔子,说用“思无邪”来概括诗经,是与诗经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因为诗经里有不少爱情诗,还有不少怨刺诗。这是以今代古。孔子并不是禁欲主义者。也不是像有些人所指斥他的那样,是奴隶主的忠实卫道者。因而他并不认为那些爱情诗和怨刺诗是不好的作品。,(2) “思无邪”說:,他的仁政思想,他的“苛政猛于虎”的惊叹,和诗经中的怨刺诗应当说是相通的。正因为他总是把思想性放在首位,把内容放在首位,所以他才又说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样一些类似的话。就孔子的这个批评的思想或政治标准说,尺度还是相当宽泛的。另外,由这个批评标准也可推论出,孔子对诗歌(也包括乐、舞在内)创作的要求,也是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的。他的“有德者必有言”的见解和“辞,达而已”的主张,正是这个观点的阐释。,(3)“文质彬彬”說: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子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3)“文质彬彬”說 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虽然是论人,但也间接而明显地表达了孔子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两者关系的看法。“思无邪”的思想,是在评价诗经的思想内容,也是阐明思想内容对于文艺作品的重要性。但孔子并不一味强调思想内容,而是认为形式也很重要,也决不可少。有了好的内容,假若没有好的形式来表现它,那也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所以他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为成人矣要求好的内容(仁义智勇等)应当配以好的形式(礼乐)。至于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名言,就更直接地表明文学的形式对于文学的内容的重要性及其自身的价值,表明孔子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论者。孔子还曾提出过“情欲信,辞欲巧”的看法,这不仅是要求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且是要求“真”与“美”的统一。,(4)“中和之美”說,孔子在八佾篇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这就是提倡、赞扬中和之美。孔子的“中和之美”,并不是单指文艺的思想内容而言。而是要求构成一个艺术品的诸因素和谐地统一在这个艺术品的整体内,任何一个因素不要有“过”与“不及”的毛病。这是孔子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过犹不及”先进等),在他的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上的反映。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中和之美”说,可以视为“文质彬彬”说的具体化。从美学思想上说,“文质彬彬”说,又可以说是“中和之美”说的一种美学要求。,(5) “尽善尽美”说: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論語八佾,(5)“盡美盡善”說,说文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可知美、善二词,古为同意。但孔子这里使用的美、善二词,显然不是同一个意思。“美”,大概是就形式和艺术性讲的;“善”,大概是就内容和思想性讲的。因为韶、武,既是乐,又是舞,也是诗。那末美,指乐曲和歌词的悦耳动听,以及舞姿的优美乐见,就比较合乎逻辑。善,指诗、乐、舞的思想内容雅正,也不至于是妄断。用今天的话说,美是指艺术性高,善是指思想性强。“尽美”,是说艺术性极高;“尽善”,是说思想性极强。孔子一贯倡导、尊奉仁义礼让,而古代传说,尧禅让舜,这自然要被孔子和儒家学派视为“至德”。,相形之下,武王伐纣而得天下,在孔子心目中就要稍逊一筹。孔子称颂韶“尽善”,叹惜武“未尽善”,可能就是指此而言。所以孔安国说,韶是“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武是“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这些话恐怕是符合孔子的思想的。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孔子八岁时,吴公子季札在鲁观乐,见舞韶筲(亦称大韶、大磬,简称韶),叹为观止,惊乎:“德至矣哉!”正可作为孔子后来赞叹其“至善”的有力左证。孔子的“尽美尽善”说,表明孔子的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不仅要求文学艺术要美,要善,而且要求要“尽美”、“尽善”。要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因此,“尽美尽善”说,可以视为“文质彬彬”说和“中和之美”说的最高境界、最高标准。,(5)“尽善尽美”說,总之,孔的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形成中,具有开创和奠基的性质。他对文学艺术(主要是诗、乐、舞)外部规律的阐述,如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与教化的关系,是颇为精辟的;对文学内部规律的阐述,主要是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看法,也是正确的。所以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影响极为深远。中国古代的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大体是在孔子奠定的现实主义传统这个始基之上向前发展的。,孔子的文學思想,關於“溫柔敦厚”的詩教理論,禮記經解引孔子的話說:“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他這句話有可能出於後代儒生們的依託,但它基本上符合孔子的文學批評原則。孔子曾經講過:“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份)其意思是說,關睢這篇詩,快樂而不至於毫無節制,悲哀而不至於傷害身心。孔子在這裏提出了“中庸之道”的哲學理論。這種“中庸之道”的理論是產生在“溫柔敦厚”理論的基礎之上的。“溫柔敦厚”既是儒家的政治道德標準,又是儒家的詩教理論。孔子日:“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對於孔子的“溫柔敦厚”的詩教理論,孔穎達曾在毛詩正義裏注日: 溫,謂顏溫潤,柔,謂性情柔和。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物,敵雲溫柔敦厚,是詩教也。 其實,“詩主敦厚,若不節之,則失在愚。”這是“思無邪”思想的引伸和發揮。朱熹曾在詩集傳裏日: 詩者,人心之感於物而彤于言之餘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彤有是非。惟聖人在上別其所惑者無不正。而其言者足以教。,關於“溫柔敦厚”的詩教理論,不论是“温柔敦厚”还是“思无邪,都是强调“诗不失愚”的。所谓“诗不失愚”,就是要求诗歌不要过激。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中和之美的文学批评标准它是建立在中庸之道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关于“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不可忽略的是,孔子的政治思想还是比較保守的。這也必然反映到他的文學思想和美學思想上。他極贊西周的禮樂,“樂則韶、舞”,嘆惜它們的崩壞,“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陽貨)他維護的往往是舊事物,舊傳統。他的理論的主導面,是為貴族統治服務的。這是他的文學思想和美學思想賴以產生的階級根源,也是他的文學思想和美學思想中的消極落後方面。我們應當批判它,剔除它。但是他闡述的文學藝術的一般規律的理論,卻是一份珍貴的遺產,是值得我們很好地研究與繼承的。,二、孟子的文學思想,孟子在文學理論批評上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文學鑒賞、文學批評的兩個原則和方法,這就是著名的“以意逆志”說和“知人論世”說。 “以意逆志”說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孟子萬章上, “以意逆志”說,孟子在文學理論上的貢獻主要是提出了“以意逆志”說的批評方法。這方法影響很大。他說:“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我們認為,這裏的“文”指文字或文采;“辭”指言辭、辭句;“志”是指作者的思想意圖。孟子在這裏要求讀詩或解說詩的人,不要拘泥于文學作品中的個別字句的表面意義,而應當根據全篇去分析作品的思想內容,去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孟子這段話對如何正確理解文學作品的內容提出了比較好的理解,並且也用這種方法對詩經小雅北山一詩的主題的理解也是完全正確的。孟子認為,拘泥於作品的個別字句,把作品解得太死、太實,反而不能抓住作品的真正含義。他主張要在對全篇作品正確理解的基礎上,去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 “知人論世”說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上)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萬章下, “知人論世”說,孟子的“知人論世”說就是對要瞭解的作者的文學作品,就要求也要對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寫作作品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認識。孟子這段話本來是講交朋友,而不是講文學批評的。但是他在談交朋友的過程中,涉及到了“頌詩閱讀”和“知人論世”的關係問題,也就涉及到了文學批評的方法問題了。孟子關於“小弁”和凱風兩首詩的討論,就是運用了這種知人論世的方法。他能夠根據兩首詩的不同背景對兩首詩做出不同分析,其結論是正確的。所以知人論世的方法如果運用得好,確實是文藝批評中的一個好辦法,能夠聯繫作品的時代和作家的思想來比較科學地分析文學作品的內容和意義。,(3)“知言養氣”說 “我知言(善於把握他人的言論),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醜上,“知言”是指辨別言辭的能力,他能判斷譬言、淫言、邪言、遁言四種不正當言辭的錯誤實質之所在。所謂“養氣”是指人的一種道德修養功夫,孟子所說的“養吾浩然之氣”是要有一種正氣凜然的精神狀態,他需要長期堅持正義活動,長期 進行艱苦的道德修養,才能達到至大至剛。它表現出了孟子關於人格修養的理想境界。雖然孟子的“養氣”說不是直接談論文藝問題的,同時也沒有交代“養氣”與“知言”二者之間的關係,但是我們從他的話裏面可以體會到“知言”的能力,是深深紮根於“養氣”之中的。人們的道德修養和思想認識提高了,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了,辨別言辭實質的能力也就自然而染地提高了,同時浩然之氣越充沛,言辭也就越理直氣壯。因此有“知言”“養氣”說就必然發展為“立言”“養氣”說,也就是說要寫出好文章。就必須首先在道德修養上下工夫。後代的文學理論批評都是從這裏角度來理解“言”和“氣”道德修養和文學創作的關係的。,荀子(約西元前313一前238年)名況,又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今山西安澤)人,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思想家,作為先秦諸子中最後一位大家,可以說,他不但集儒家之大成,而且集百家之大成。 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荀卿(時人相尊號為卿),曾曆游齊、秦、趙、楚等國,五十來歲遊學于齊,在齊國稷下學宮講學,曾三為“祭酒”(學宮之長)。齊人說荀卿壞話,荀卿就去楚國當官,被春申君任為蘭陵令,其間曾回趙和入秦,後在蘭陵設教著書,終老於此。,三、荀子的文學思想,荀子為人剛正不苟,生於亂世,有感於倫道之淩浸,雖有匡正之志,但他未能仕途得志過,難以有所作為。他以在野之身,發憤為言,其思想學說對後世的影響,可以說不亞于孔孟。他的主要著作為荀子一書,今傳32篇。一般認為,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6篇是其“弟子雜錄”,其餘32篇則為荀子自著。應該說,荀子一書大部分是荀子自著,是比較可信的研究荀子的原始資料。,(一)荀子文學思想的哲學基礎 1、荀子的天論 荀子的天論是在對以往各種天人理論的批判吸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徹底滌蕩了“天”的神秘意味和人格特點,直接把“天”界定為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及其內在變化的規律,重新構建了一套獨特新穎的天人相分思想體系。荀子指出: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大是之谓天功。” 荀子天論) 在荀子看來,所謂“天”,即自然界本身,是獨立於人和社會的一種存在,是沒有意志或目的的,它自有其發生、發展規律,而且這規律又是客觀的,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2、荀子的性惡論,荀子與孟子正好相反,他一反孔子的“天生德於予”的唯心觀點和孟子關於“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的“性善”說,提出了著名的“性惡”論。荀子首先把人的本性作了“性”與“偽”的區分。所謂“性”,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即“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而“偽”即“人為”之意,是“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荀子性惡)主要是指通過後天學習實踐鍛煉而造就的品質與能力,可理解為人的社會本性。荀子指出: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曝。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于文理而歸於治。” 荀子性惡,3、荀子的禮論,荀子的“禮論”是其哲學思想的核心。荀子以禮釋仁,可以說,荀子的“禮論”也是對孔子“仁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隨著新興封建制國家的確立,荀子的“禮論”不再像孟子那樣,著眼於人類的外在規範、秩序與個體內在主觀心理的適應問題,而著眼于自外向內的秩序、規範體系對群體、個體的制約、規範,即“禮治”。 荀子的禮的內容包羅萬象,既指體現封建國家的制度、根本大法、政治原則與刑相配,“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荀子勸學),同時又指儀節、行為規範體系,這二者的結合才是荀子完整的“禮論”。這一“禮論”成為當時新興地主階級社會文化主流、核心觀念,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鞏固封建秩序的需要。,(二)荀子的文學觀 1、荀子所講的“文學”內涵 (1)首先,荀子認為“道”是“文學”的首要內容。 荀子說:“聖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詩)、(書)、(禮)、(樂)之道歸是矣。(詩)言是,其志也;(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故風之所以為不逐者,取是以節之也;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頌之所以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天下之道畢是矣。”,(2)荀子把文學作為“化性起偽”、達致“聖人”理想人格的主要手段。 荀子所推崇的“聖人”人格理想本質上是一種善,是一種“全粹之美”,這種“全粹”的人格美,可以靠“學”,靠“積,以及環境的薰陶來實現。在荀子看來,“學”是文明的教化,塑造人的善良的德性的過程。“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荀子勸學)先天之性惡,必須通過後天的“學和道德實踐才能改造為善和美。荀子認為,“積善成德”“塗之人可以為禹”。他說,“塗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聖人。故聖人也者,人之所積也。”(荀子儒效)可見,荀子覺得理想人格可以通過“化性起偽”、“隆師”、“強學”等來造就,可以通過“習”與“積”,通過後天鍥而不捨地學習和積累來造就,而文學正是達致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徑。,(3)荀子認為文學就是指“師法之化,禮義之道”,他把文學看成聖人創造的“禮義”經典,是規範人的杜會行為的具體準則,也是理想政治的客觀標準。 荀子的政治主張是隆禮重法,禮法並重,他特別強調尊禮,他說:“禮者,所以正身也。”荀子修身“禮者,節之准也。”(荀子致士)“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禮論) 在荀子看來,凡非禮之事,無論具有多大的誘惑力,君子皆不為也,他把禮作為人們修身養性的基本準則。荀子指出:“禮樂則修,分義則明,舉措則時,愛利則形,如是,百姓貴之如帝,高之如天,親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賞不用而民勸,罰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謂道德之威。”(荀子強國)只要能夠依禮而治,富國惠民,則百姓必會勤勉順從,政治權威也自然暢行於天下。,2、明道文學的表現物件應是“道”,荀子處在諸侯割據稱雄局面即將由統一的封建國家所取代的戰國後期,他所強調“道”,目的是要為封建統治者提供一個一統天下、治理國家的根本原則和思想路線。荀子的“道論”包含著天道、人道、化道。其天道觀體現為“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張,荀子更為重視人道,他說:“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以道也。”(荀子儒效)這裏,荀子並非是否認天道,而是為了突出“道”的“人道”內涵。荀子不是抽象地談論“天道”、“人道”,他也強調“化道”,即要將形而上之“道”轉化為人們的認識方法以破除人們“心術之公患”,成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行為指南,井最終落實到理想人格的培養。,道是重要的、天下萬事萬物皆應遵守的準則,所以荀子主張文學也應是“道的表現,文學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是物質世界作用於主體感官而使“心有征知”的結果。他所說的“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荀子勸學),“詩言是,其志也”(荀子儒效),都是圍繞這一基本點而闡發的。 荀子通過評論當時言辭辯說的盛行,對文學的內容與形式以及二者關係問題作了具體要求。當時,諸子百家之說風行,荀子認為“說行而天下正”(荀子正名)但言辭辯說必須既有符合“道”、“禮”的內容,又有富於文采的表達形式。他基本上堅持了孔子關於“文質彬彬”的思想,提出“文以致實”,“文貌情用,相為內外表裏”(荀子大略),反對“用而不文”或“好其實,不恤其文”,主張文實合一、文道相成要求以文飾而廣傳其實。,3、征聖文學是達致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徑,荀子認為人人都有成就理想人格的可能。他說:“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而其可以為禹明矣。”(荀子性惡這就是說,人人都有成為禹的資質,因而也有成為禹的可能。但是,一個人即使具備了成為君子的客觀條件和先天資質,但如果不從主觀上爭取,同樣不能實現人格理想,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很重要的。為此,他強調“學”的重要性,認為君子都是師法于人後天積習的結果,若“縱性情,而不足問學,則為小人矣”(荀子儒效)。同時,也強調“行”,主張行要從小事做起,“道雖逸,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另外,還要持之一恒,“終始俱善”,“始終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荀子禮論)。,荀子認為:理想人格需要後天鍥而不捨地學習和積累,而文學正是達致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徑。他說: “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日暮積謂之歲,至高謂之天,至下謂之地,宇中六指謂之極,塗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聖人。彼求之而後得,為之而後成,積之而後高,盡之而後聖,故聖人也者,人之所積也。”(荀子儒效) 又說:“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荀子勸學),4、隆禮文學修養的重心在於禮,荀子說:“尚賢使能,等貴賤,分親疏,序長幼,此先王之道也”(荀子君子)。他認為先王之道禮非常重要,於天下國家有存亡治亂之功,是應該始終遵守和積極奉行的治道。荀子指出:“禮義者,治之始也。”(荀子王制)他把禮奉為治國之道,禮為處理政事的指導和準則,尊禮、用禮則國治,違禮、反禮則國亂,“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荀子議兵),揭明治亂根源在於禮,禮治與否決定國家的強弱盛衰甚或存亡。因此,荀子明確指出:“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私傾覆幽險而盡亡矣”荀子天論。,“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師雲而雲,則是知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則是聖人也”。 荀子修身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 荀子勸學 “言而不稱師謂之畔(叛),教而不稱師謂之倍(背),倍畔之人、明君不內(納),朝士大夫遇諸塗不與言。” 荀子大略 荀子如此強調師教的作用,如此尊重教師的地位,以為文學可以通過師教來獲取,這是典型的傳經之儒的觀點,也是對孔子思想的另一方面的複歸。,荀子的文學思想,荀子直接論述文學的言論並不多,但是他有反對墨子非樂篇思想、專門論述音樂理論的樂論,後來代表儒家美學思想的經典文獻禮記樂記,就是在荀子樂記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荀子的文學思想也是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派生物。 (1)“天行有常”的自然觀 (2)明道、言志、抒情相結合的文學觀 (3)教娛統一的文藝觀,(三)荀子文學思想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1、荀子文學思想的地位 荀子將文學作為聖人創造的外在於人的一種符合人文精神的社會意識形態,將詩書禮樂春秋等儒家經典作為這種意識形態的知識系統和文本形式,認為通過對於文學的“習”和“積”可以“化性起偽”,達致聖人之境,“塗之人可以為禹”,“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也”(荀子性惡),而積累這些文學的知識和經驗離不開好的老師,所以荀子提倡“尊師”,認為:“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荀子修身)這樣,文學就有了明確的內涵,具體的文本,崇高的地位,以及獲取的途徑和方法。,這不僅提高了文學的地位,也提高了士人的地位,因為士人能“向是而務”,具有這一方面的特長和優勢。當然,把文學僅僅理解為儒家經典,無疑會局限人們的視野,影響人們對文學的進一步認識。同時,視文學為社會意識形態並且主要是倫理道德,而看不到文學與個人情感以及藝術審美之間的聯繫,顯然也不利於文學的健康發展。此外,要求人們按照他的所謂文學的標準來“化性起偽”,實現人的文學化,而不是鼓勵人們去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同樣也是不利於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的,這也暴露了荀子文學思想的片面性與局限性。,3、荀子文學思想的影響 荀子一書中絕大多數是說理散文,說理清晰,論辯透徹,嚴謹周詳,並且善於正論反駁,善立善破。這些文章不僅單篇層層論述,首尾一貫,而且全書各章相互照應,邏輯嚴密。荀子喜歡用譬喻來陳說事理,從而使深奧的理論淺顯易懂,也增加了行文的趣味性。荀子還善於使用大量的排比句法,或者用韻語描寫、抒情,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這些,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荀子一書中還有一篇成相辭和賦篇,這對漢賦的產生也有著直接的影響。 總之,荀子的文學思想總結、繼承了先秦諸子的理論觀念,又作出了自己獨特的創新貢獻,對後世影響深遠,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先秦的文學觀念,1、文史哲不分 2、詩樂舞合一 3、沒有明確科學的文學觀念,四、先秦儒家文學思想及其影響,詩言志,“詩言志”是先秦時代對文藝本質的一個基本認識。詩是人的思想、意願、情感的表現,是人的心靈世界的呈現。 先秦人對“志”的理解比較狹隘,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負賦詩言志。 先秦“詩言志”的內容是有發展變化的,戰國中期後“志”的含義逐漸擴大,“志”作為人的思想、意願、感情的一般意義開始受到重視。 “詩言志”說的實質,是把文藝看作是人的心靈的表現,由此基本確立了中國文藝的民族特點,與西方古代把文藝看作是對現實的摹仿和再現迥然不同。,先秦文論的總特點和重要意義,所謂“先秦”,指的是中國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文學理論批評的特點是:由於當時先民們的“文學”觀念並不是很清楚,還和歷史、哲學、政治等學術文化含混在一起,籠統地稱為“文”,因此論述文學、批評文學的著作也較為模糊和寬泛。即使是專門論述“詩”的資料,也和後世特別是今天我們所說的詩論不盡相同,那時的人們對於“詩”,更多地還是從大文化特別是政治倫理的視角去理解和把握的。因此可以說,所謂先秦文論,往往都是廣義的文論。,先秦儒學的文學思想規範著中國文學的發展方向 孔子、孟子和荀子作為先秦儒學的代表人物,對文學的發展都給予了特別的關注,而當時中國文學思想正處於發軔初期因而他們的文學思想也就指導和規範了中國文學的發展方向。當然,他們的文學思想並不是憑空產生的,他們對文學的認識實際上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水準和中國文學發展的實際,也與當時整體社會思潮相一致。錢穆先生曾將先秦諸子分為三期,以孔子、墨子為初期,孟子、莊子為中期,荀子以下為晚期,他認為各期學術都有共同關心的問題中心,“初期之問題中心為禮,中期之問題中心為仕,末期之問題中心為治,此雖未可一概而論,而統觀諸家學說思想之流變,要亦不離於此矣。”錢穆先生的概括可算抓住了問題的關鍵,也與先秦諸子們對時代特點的認識大體一致,對我們認識文學思想的發展富有啟發。,孔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家长会的发言稿
- 城市适宜居住发言稿
- 生日贺卡制作课件
- 高二月考质量分析会
- 港口安全员培训
- OPPO年度公关传播方案博雅公关FINAL
- 2025版地质灾害打桩工程监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电子商务平台安全认证与技术支持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报刊订阅及广告合作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地质灾害点搬迁拆迁补偿协议
- 无人机反制设备原理课件
- 2025年道路运输两类人员安全员考核分享题库及答案
- 中国肺血栓栓塞症诊治、预防和管理指南(2025版)
- 工会招聘考试题及答案
- 山东省技工学校模拟面试全新系列题目
- 2025临时工合同协议书模板
- DBJ53T-44-2021云南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 中考英语688高频词大纲词频表
- GA 38-2021银行安全防范要求
- 光电及光化学转化原理与应用电化学课件:光催化与光催化体系
- 建筑与相关专业配合拍图主要注意点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