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继承深厚传统 创造辉煌未来扬州市第一中学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汇报一扬州市第一中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校,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1902年,在现校址上就兴办了扬州地区第一所新式学堂仪董学堂,吹响了本地区新教育的第一号角。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代文豪朱自清先生担任学校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师时,在为学校撰写的校歌中,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歌中唱道:“人格齐全,学术健全,体育更兼重”,至今仍成为引领全校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的主题思想。四十年代,曾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江泽民同志在这片热土上读书求学时经常唱起的励志歌曲夕歌中“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吧”的宏志教育思想,成为我校教育全校师生追求进步的不竭的精神源泉。在这闪耀着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学校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中,一中人既为光荣的历史而骄傲,更为倍感担当传承文明,再创辉煌的未来的重任压力之重大。进入新时期,学校深入实施“高品位文化,高质量教育、高效率管理”战略,确立文化建设目标:继承光荣历史,追求教育理想,弘扬师德成果,完善道德体系,彰显艺术特色。围绕目标,学校文化建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传承校史文化。发扬光大学校百余年办学史和50余年建校史的光荣传统和文化底蕴,继承许多饮誉海内外的仁人志士、专家学者校友的崇高精神,秉承杰出校友的业绩,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激情,重振向往真理的雄风,再现读书报国的辉煌。(二)打造愿景文化。继续围绕“办学模式特色化、教育质量精品化、校园环境盆景化”的发展目标,同心同德,奋力拼搏,上下齐心,保持和提升和谐、协调、高速、健康的跨越式发展态势。(三)弘扬师德文化。党员和干部带头当好表率,全体教职工全员参与,开展先教活动中形成的“四心”主题教育活动,即“忠心献给人民,恒心献给事业,爱心献给学生,信心献给未来”。要求全体教职工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先进性,为创造民族振兴的美好明天而奋斗。在获得“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的基础上,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争做标兵,努力提高执行力,提升战斗力,在各项工作出成绩,创实绩,争优绩。(四)研究德育文化。不断探索“开展道德诊断,注重道德实践,追求道德陶铸”的新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继续以“发展个性与规范教育相结合、形成特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开拓创新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准确定位和理想教育相结合”的德育理念,努力进行德育研究,实现德育内涵式发展。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五)扩充环境文化。发挥百年老校,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在此读书、教学的教育功能,挖掘文化内涵,结合学校艺术特色教育,配合美丽典雅的校园,由全校师生共同营造的艺术氛围,使校园的每一个空间、每一段时光都赋有了一种艺术教育的功能。 二(一)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明确办学思想我校的办学思想为:我们的宏志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的艺术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我们的素质教育铸就创新人才根据学校实际,特别是以人文化、个性化、特色化为办学的有效途径,使学校发展达到又好又快的质态,我校把已有十年历史的教育集群式帮扶的“宏志教育”作为宣扬人文主义,贯彻中央精神的政治灵魂,用以统一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同时,以学校成绩卓著的艺术教育作为学生发展的统领与线索,用人生最高境界“审美贯穿于人的一切活动”的马克思人生哲学观念促进教育方针的落实。其次,以“三个面向”的理论,以放眼世界的视角培养一代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的创新人才为目的,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的现实任务和历史任务。为了实现学校办学思想,首先,我们着力培养学校精神,表述为:宏志不移 勇争第一用以激励全校师生树立远大志向,明确人生目标,处处带头,事事争先,把学校的教育特色和校名融入到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其次,我们提出引领和规范师生思想和行为的八字校训,表述为:崇德 励志 笃学 尚美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无论想什么,做什么,都要与这八个字相关联。崇德:就是崇尚和发扬完美的道德品性,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它体现了我校德育为首的办学原则。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说科学知识使人类改造了世界,那么德育则铸造了人类自身。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德育的优良传统。励志: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励志”一词见于汉朝班固著 白虎通谏诤:“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志”乃立业之“根”,要想成大事,必先立大志。“励志”是人生启明星。我校广大的贫且愈坚的宏志生在通向成功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往往要付出更多,往往要经历更多磨砺。“励志”,是倡导和激励宏志学子和全体同学要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信念和精神;要有立志成才、愈挫弥坚的素质内涵,明爱国之理,树报国之志。笃学:笃,原意为厚重、厚实。诗经语:“彼其之子,硕大且笃”。后“笃”引申为“忠实、真诚、专心”,论语语:“君子笃于亲”。西汉司马迁就用过“笃学”一词,史记伯夷列传:“ 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北宋苏轼也提出过“笃学强记,恭俭孝友”。“笃学”意思就是专心好学,是 “励志”的行为体现,是途径和方法,要求我校师生要深入地、专心于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钻研和学习,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追求新知,师有师能,学有学技。尚美:尚,崇尚之意;美,有多种意思。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尚美之道,千古之风。”科学求真,道德求善,人生求美,这里的“美”,指美学之美,学校特指美育。美育是贯通理智与情感的教育,从教育意义上更广义的去理解它,把它的涵义应涵盖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各个方面,在学校教育中延伸到环境美、仪表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等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方面去。(二)吸收教育管理的先进理论和宝贵经验加强三风建设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教育界公认的学校办学的无形资产和最大资源。1学校校风表述为:和谐 勤奋 求实 创新和谐:和谐,最早可能出现在管子.兵法里,原文如下:“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虽然管子从兵法的角度来论述,但可以理解为照事物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管理和辅助人民就可以使得民众和平共处,只要有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并遵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和民众就会有很好的结构和互助功能。达到这样“和”与“合”的状态就能很好的组织民众,民众和谐又能组织得好,则没有什么外部的因素能够伤害这样的结构。今日之中国,“和谐”作为一个民族复兴与强盛的代名词已经迅速深入人心,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普遍认可和首肯。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及其每个成员的发展都能遵循“和谐”,则无往而不胜。而学校宏志教育更能彰显社会和谐这一主旋律。勤奋:“勤”为刻苦认真之意,“奋”为激厉振作之意。两字合成,就产生行为上勤勉努力,精神上激扬饱满的良好状态。学校勉励全体师生忠于职守,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奋进不止。求实:求实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理论方面,即面向实际,注重实效,重视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同义,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二是实践方面的要求,即全体师生要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并按规律办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新:意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社会就不会发展。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用创新教育理念去培育创新性的人才。2学校教风表述为敬业 爱生 敏行 重导敬业:“敬业”原意指专心学习,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现代义指谨慎而恭敬地对待事业,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敬业与乐业中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因此,敬业又是教师“责任”的最好体现。“教书育人,育人为本”是教师敬业的天职。教师遵从事业的召唤,热爱自己的事业,在投身事业的过程中兢兢业业和甘于奉献,才必将收获事业的辉煌。爱生:爱生是教师对“爱心”的具体实现。爱生除对学生嘘寒问暖式的关爱外,更重要的是按教育心理学的要求,“教育要满足儿童的需求”,那么,儿童的需求是什么呢?其实老师有时并不了解,而是凭经验,凭想当然。每一个学生就像是一个世界,儿童作为活生生的人都有需要尊重、接纳的内心要求。要做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地体察儿童的内心需求,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因此,教师的专业修养离不开“儿童教育观”,即把儿童的视角和情感需求纳入教育过程,以儿童愉悦的学习方式设计和组织教学。 新时期教师更要塑造新的形象,以宽广的胸怀关爱学生,以高尚的人格熏陶学生,以渊博的知识丰富学生,以文明的举止引导学生,以现代教师的风采感染学生。教师的慈爱之心和真挚关爱是阳光,温暖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爱生使教师在传授知识中塑造着和谐人格,在追求真理中充满着热情和激情。敏行:孔子的论语中曾多次出现“敏”和“行”二字。例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敏”即敏捷,“行”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践”。所谓“敏行”即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视力,以思想催化思维,用智慧开发智力,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勇于实践,行动快捷,抢抓机遇,善抓机遇,促进学生茁壮成长和全面发展。重导: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强调教师的“教”的本质是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学”。现代教学的本质意义就在于重“教”更重“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现自主学习。“教学就是导学”,重视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3学校学风表述为勤学 善学 博学 乐学勤学:教育学生明白勤奋学习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桥”、是到达胜利彼岸的“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能补拙是良训”。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学习习惯好;学习做事刻苦努力,坚持不懈,讲究实效,珍惜时间,知难而进,努力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发展自己。善学:启发学生要实现一个远大的理想或达到一个奋斗目标,除了不懈地追求、积极地进取,不怕苦不怕累,勇于付出辛苦的汗水以外,还要注意拼搏的方式或手段。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就会事半功倍,轻松地步入成功的殿堂;不讲求方式、方法,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与成功失之交臂。博学: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能力、提升素质,在通过书本学习的同时,还要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为将来的人生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乐学:勉励学生学习目标要明确,学习兴趣要浓厚,在乐于投入学习的同时,把学习的过程当作快乐的体验,变“苦学”为“乐学”,这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二)发挥创造想像的集体智慧和个人才情制定文化标识1学校标志为徽章形式校标整体呈类圆形,由主图形和周围圆形两部分构成:(1)主图形由阿拉伯数字“1”,汉字“中”与英文字母“y”组合而成,似一艘乘风破浪、昂首向前的帆船,象征 “宏志不移,勇争第一”的学校精神。红色的“1”,如帆船的桅杆,又似“人”字,构成画面视觉中心,代表了扬州市第一中学(校名“第一”)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y”为汉语拼音“1”的首字母,为蓝色,以三条弧线组成,如大海的波浪,展翅高飞、放飞宏志的海鸥,又似一本翻开的书,代表了一中人依托百年一中的文化底蕴,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中”的一竖与“1”融为一体。“口”幻化为被风吹起的层层风帆,又像雨后的彩虹,在形状和颜色上都有所渐变,在空间上向纵深处,高远处层层递进,代表了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环境及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主体形的颜色由红,黄,蓝三原色组成,寓意着艺术的音符能够调和出更加灿烂的七彩校园。(2)环绕主体形周围的圆形是以中英文“扬州市第一中学”,代表了学校团结和谐的氛围及广阔的发展空间。校标的内框是一朵绽放的琼花,既暗扣了地方特点(扬州市花)和 和所在地特点(“琼花观”原在校园内),又采用篆刻形式,让一中的历史与辉煌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学校标志整体表明扬州一中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昭示扬州一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前程似锦。2学校校歌于2002年学校办学100年、建校50年大庆时重新创作的第五版校歌。歌词由集体讨论,邀请扬州诗人童嘉通执笔,由扬州作曲家吴佳讯谱曲。歌名为琼园赋,歌词为:古城腾出这块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销售合同里面的质量协议
- 法院签订法企共建协议书
- 汽柴油购销意向合同范本
- 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书合同
- 物业费如何计算合同范本
- 苏州加装电梯协议书范本
- 矿山承包开采合同协议书
- 海南文旅合作协议书范本
- 签订协议一方拒绝给合同
- 网络安装服务的合同范本
- 社区公益创投项目方案范文模板
- 压铸件外观通用检验标准(带图实例)
-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 2022年初中义务教育英语新课标必背词汇表
- 关于加强值班管理、保持通讯畅通的通知
- GB 16869-2005鲜、冻禽产品
- 第五章-航空气象知识课件
- 化学化工化学实验医疗器材
- 人教精通版五年级上学期Lesson25教学课件
- 鲁教版九年级英语课文原文及翻译Unit1
- 会计档案案卷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