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调查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1页
海岸带调查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2页
海岸带调查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3页
海岸带调查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4页
海岸带调查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 ICS A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 HY HY/T 200 海岸带调查规范海岸带调查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coastal zone investigation (征求意见稿) 200-发布200-实施 国家海洋局 发布 目 次 前言前言IIII 1 1 范围范围 1 1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 1 1 3 3 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 2 2 4 4 调查范围调查范围2 2 5 5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2 2 6 6 海岸带气候调查海岸带气候调查5 5 7 7 海岸带水文调查海岸带水文调查6 6 8 8 海岸线修测海岸线修测6 6 9 9 海岸带地质与地貌调查海岸带地质与地貌调查8 8 1010 岸滩地貌与冲淤动态调查岸滩地貌与冲淤动态调查1111 1111 底质调查底质调查1212 1212 海岸带化学调查海岸带化学调查1313 1313 海洋生物调查海洋生物调查1414 1414 滨海湿地调查滨海湿地调查1515 1515 海岸带植被资源调查海岸带植被资源调查1717 1616 资料整编与汇交资料整编与汇交1818 附录附录 A A 2121 附录附录 B B 2222 附录附录 C C 2424 附录附录 D D 2525 附录附录 E E 2929 附录附录 F F 3030 附录附录 G G 3131 附录附录 H H 3131 附录附录 I I 3232 附录附录 J J 3737 附录附录 K K 3838 附录附录 L L 3939 附录附录 M M 404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4444 前前 言言 本标准的为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 D、附录 F、附录 G、附录 K、附录 L 为规范性附录,附 录 E、附录 H、附录 I、附录 M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 908 专项办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是:908 专项办、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海岸带调查规范海岸带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海岸带调查的基本内容、方法、资料整理及调查成果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海岸带调查工作,一些专业、专项调查亦可参考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 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763.1 海洋调查规范 第1部分: 总则 GB/T 12763.2 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 海洋水文观测 GB/T 12763.3 海洋调查规范 第3部分: 海洋气象观测 GB/T 12763.4 海洋调查规范 第4部分: 海水化学要素调查 GB/T 12763.6 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 海洋生物调查 GB/T 12763.8 海洋调查规范 第8部分: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GB/T 12763.10 海洋调查规范 第10部分: 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GB/T 12763.11 海洋调查规范 第11部分: 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GB/T 10202 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 GB/T 14538 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GB/T 12328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GB 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 GB 17378.4-2007 海洋监测规范 海水分析 GB 17378.5-2007 海洋监测规范 沉积物分析 HY/T 080-2005 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1-2005 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2-2005 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 083-2005 海草床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GB/T 20257.3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3部分: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图式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3.1 海岸线海岸线 coastlinecoastline 海陆分界线,在我国系指多年大潮平均高潮时海陆分界线。 3.23.2 海岸带海岸带 coastalcoastal zonezone 本标准所指海岸带为狭义的海岸带,即海岸带为海陆相互作用的地带,其上限起自海水能够作用 到陆地的最远点,下限为波浪作用影响海底的最深点。海岸带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 3.33.3 潮上带潮上带 supratidalsupratidal zonezone 平均大潮高潮位以上,特大潮汛和风暴潮海水可以淹没及激浪海水可以溅到的范围。 3.43.4 潮间带潮间带 intertidalintertidal zonezone 平均大潮高潮位到平均大潮低潮位之间的地带,一般指海岸线至海图 0m 等深线的区域,又称海滩 (沙砾质海岸) 、岩滩(基岩海岸) 、潮滩(粉沙淤泥质海岸) 。 3.53.5 潮下带潮下带 subtidalsubtidal zonezone 平均大潮低潮线以下向海延伸至破波带外界的波浪能作用的海底的区域,又称水下岸坡(沙砾质 海岸、基岩海岸) 。 3.63.6 滨海湿地滨海湿地 coastalcoastal wetlandwetland 低潮时水深浅于6m的水域及其沿岸浸湿地带,包括水深不超过6m的永久性水域、潮间带(或洪泛 地带)和沿海低地等。 4 调查范围 海岸带调查范围为: 陆域:一般由海岸线向陆方向延伸 5 km 左右。为了追溯海岸线的变迁,在某些海岸还可以向陆适 当延伸。 海域:一般向海至水深 15m 等深线处,深水陡岸还应向外海延伸,使调查海域宽度不少于 5 海里; 根据调查需要,某些岸段可向海适当延伸。滨海湿地调查范围至水深 6m。 在河口地区,向陆延伸至潮流界,向海方向延至浑水线或淡水舌前缘。 5 一般规定 5.1 技术设计技术设计 5.1.1 设计原则设计原则 调查工作开始前,应进行技术方案设计。 根据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遵循有限目标、经济效能、技术先进性与现实条件可能性相结合,并 能与历史上调查计划相衔接的原则。 5.1.2 技术设计内容技术设计内容 技术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a) 任务的目的与要求; b) 设计的依据,除任务书要求外,还应包括调查区及邻近区域的自然环境基本特征等; c) 调查仪器、调查比例尺与测线、测网布设,工作量与基本方法等; d) 技术要求与措施; e) 外、内业安排及进度计划; f) 预期成果与调查报告内容; g) 课题(项目)人员组成、分工与协作; ) 经费概算。 调查技术的编制责任、报批等按的相关规定执行。 5. 调查前期工作准备调查前期工作准备 收集与分析调查的海岸带区域已有的水文气象、地质地貌、生物、化学等相关资料。 5. 调查项目与调查方法调查项目与调查方法 海岸带调查项目一般可包括气候调查、水文调查、海岸线修测、地质与地貌调查、化学调查、生 物调查、滨海湿地调查、植被调查等。另外,还可以根据海岸带调查的具体需要确定调查项目。 海岸带调查项目应根据调查区域的已有工作基础制定合适的调查方法。有的项目可以通过现场调 查获取第一性资料,有的项目可通过收集资料进行整编,或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进行补充调查。 5. 调查的基本要求调查的基本要求 调查的基本要求应包括: )调查中应尽量采用多项目的综合调查; )根据调查的目的、任务和成图比例尺要求,布设相应的测量点、调查断面、调查网格进行调 查; )同一调查区域的现场调查,调查站位、断面或调查网格应统一。 )调查的比例尺应满足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 g)调查项目的站位布设可参照表执行。 表表 调查项目的站位布设要求调查项目的站位布设要求 成图比例尺上的站位布设要求 调查项目 网距点距 备 注 海岸带水文调查取样层次按照 GB/T 12763.2 执行 海岸线修测 2mm 岸线比较平直的海岸(如人工岸线) ,测 量点间距可适当放宽 0 米等深 线以上 海岸带地质、地貌 调查 0 米等深 线以下 按照 GB/T 12763.8、GB/T 12763.10 和 GB/T 12763.11 执 行 岸滩地貌与冲淤动 态调查 22 对于滩面较窄的潮间带,点距应适当缩 小,保证每条断面的测量点不少于三个 潮间带 对于滩面较窄的潮间带,点距应适当缩 小,保证每条断面的取样点不少于三个 海岸带底质调查 潮下带按照 GB/T 12763.8 执行 潮间带 对于滩面较窄的潮间带,点距应适当缩 小,保证每条断面的取样点不少于三个 海岸带化学调查 潮下带 取样层次按照 GB/T 12763.4 执 行 海岸带生物调查按照 GB/T 12763.6 执行 5.5 仪器的基本要求仪器的基本要求 所有现场调查、测试、分析过程中使用的调查仪器、设备必须由授权检定机构进行检定、校准, 并在有效检定期内使用;无授权检定机构的,由持有单位按期进行自检。 5.6 资料整理的基本要求资料整理的基本要求 资料整理的基本要求应包括: )资料分析、计算应有责任制度,各项分析、计算结果均应有分析(计算者) 、校核这、负责人 签名; )分析、计算的成果报表按 GB/T 12763.1 和本标准的相关规定执行; )成果图件编绘应由图名、比例尺、经纬度坐标、主要地物、图例、图的编号和必要的说明, 责任表等。责任表包括编图单位、编图者、技术负责人以及资料来源、编绘和日期等。 5.7 调查成果调查成果 5.7.1 原始记录与调查数据表原始记录与调查数据表 包括样品、现场描述记录、导航定位记录、模拟记录、数字记录及各种记录表、薄等。 5.7.2 图件图件 对调查获取的资料经室内处理、分析与计算,按成图比例尺要求,编绘海岸带调查各要素的相关 图件。相关图件应根据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编绘,一般可包括海岸线位置图、海岸带区域地质图、海 岸带水文地质图、海岸带工程地质图、海岸带第四纪地质图、海岸带地貌图、岸滩冲淤变化图、底质 类型分布图、化学与生物各要素分布图、滨海湿地类型分布图、海岸带植被分布图、各种断面调查的 断面图及其它专题图等,图件编绘要求见附录 A。 5.7.3 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根据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海岸带调查报告可以以总报告或专题调查报告的形式提交。海岸带调 查总报告和专题报告编写内容见附录 B。具体内容可根据具体调查项目和要求适当增减。 6 海岸带气候调查 6.1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 6.1.1 基本气象要素基本气象要素 基本气象要素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降水、蒸发量、风、云、雾、辐射、日照、无霜期、能见 度及天气现象等。 6.1.26.1.2 灾害性天气灾害性天气 灾害性天气包括台风、寒潮、气旋、霜冻、低温阴雨、浓雾、大风、干旱、雪灾、洪涝、暴雨、 雷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统计分析,在不同岸段可有所侧重,亦可适当增减。 6.26.2 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6.2.16.2.1 海岸带气候调查的基本方法海岸带气候调查的基本方法 以收集海岸带地区定点台站(包括气象站、海洋站、水文站、雨量站)的历史资料为主。站台稀 少的岸段,尽可能增设必要的观测站点,进行气象观测。 6.2.26.2.2 海洋气象观测海洋气象观测 海洋气象观测方法和技术要求按照GB/T 12763.1和GB/T 12763.3执行。 6.2.36.2.3 气候资料统计气候资料统计 6.2.3.16.2.3.1 气温资料统计气温资料统计 气温资料统计应包括: a) 气温统计特征采用如下指标:平均气温、气温极值和热量资源等; b) 平均气温包括以下各项:累年各月平均气温、累年各月逐旬平均气温、累年各月平均最高气温、 累年各月平均最低气温等; c) 气温极值包括以下各项:累年各月极端最高温度、累年各月极端最低温度。 6.2.3.26.2.3.2 降水资料统计降水资料统计 降水资料统计应包括: a)统计降水资料须包括:平均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变率等; b) 各级降水量日数; c) 累年各月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及其降水量; d) 累年各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 e) 累年各月降雪日数; f) 累年各月积雪日数及初、终期和积雪深度超过 30 厘米日数; g) 累年各月最大积雪深度(以厘米为单位,取整数) 。 6.2.3.36.2.3.3 风资料统计风资料统计 风资料统计应包括: a) 历年各月平均风速; b) 历年各月最大风速及其风向; c) 累年各月极大风速及其风向; d) 累年各风向频率; e) 累年各月各风向最大风速; f) 累年各月最多风向及频率; g) 历年各月大风日数; 6.2.3.46.2.3.4 其他气象资料统计其他气象资料统计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a) 累年各月平均气压; b) 历年各月雷暴日数和初、终期; c) 历年各月雾日数; d)累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 e)历年各月日照时数; f)历年各月日照百分率; g)累年各月蒸发量; h)历年各月霜日数及初、终期; i)历年无霜期日数。 本节所列统计项目多为累年值,各地可根据需要增加历年值。 6.2.3.56.2.3.5 灾害性天气统计分析灾害性天气统计分析 灾害性天气统计分析包括: a) 灾害性天气统计分析,主要包括累年各月影响调查区的灾害性天气的出现次数、持续天数、灾 害性天气出现的频率、初终期、极值情况及其地区分布等; b) 灾害性天气统计标准原则上根据国家气象局的有关规定进行。 6.36.3 资料整理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一般包括: a) 收集的历史资料(台站气候数据报表); b) 海岸带气温资料统计报表; c) 海岸带降水资料统计报表; d) 海岸带风资料统计报表; e) 海岸带灾害性天气统计报表等; f)海洋气象资料整理要求按照GB/T 12763.3执行。 6.46.4 主要成果主要成果 按本标准的第5.7.3的要求编写海岸带气候调查报告。 7 海岸带水文调查 7.17.1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 海岸带水文调查项目一般包括:水温、盐度、水色、透明度、海冰、潮汐、海流、波浪和泥沙等。 7.27.2 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海岸带水文观测及技术要求应按照GB/T 12763.1和GB/T 12763.2执行。 7.37.3 资料整理资料整理 海岸带水文观测资料整理按照GB/T 12763.2执行。 7.47.4 主要成果主要成果 按本标准的第5.7.3的要求编写海岸带水文调查报告。 8 海岸线修测 8.18.1 修测内容修测内容 海岸线位置、类型、长度及相关的自然地理要素。海岸线类型见附录 C。 8.28.2 修测方法修测方法与技术要求与技术要求 8.2.18.2.1 海岸线修侧的基本方法海岸线修侧的基本方法 以实地勘测和遥感调查为主,在人迹难以到达的地区,如陡峭的基岩海岸、滩涂沼泽地、河口等 地区可充分利用专题图件(包括地形图和遥感影像)进行岸线提取。 8.2.28.2.2 海岸线位置的界定海岸线位置的界定 按照海岸线的定义界定海岸线位置。不同海岸类型的海岸线界定方法见附录 D。 8.2.38.2.3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一般包括: a)海岸带遥感资料; b)地形图、海图、海洋功能区划图、海岸带有关图集; c)海岸线变迁调查资料; d)各类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有关资料; e)大地测量成果资料(水准点、三角点等); f)地方志、水利志、交通志等志书; g)地方政府公布的与海岸线有关的文件资料。 8.2.48.2.4 工作底图工作底图 选取最新版的地形图和最新的遥感影像数据作为工作底图,工作底图比例尺应满足成图比例尺要 求。 8.2.58.2.5 海岸线修测路线与测量点布设海岸线修测路线与测量点布设 海岸线修测路线与测量点布设如下: a)修测路线沿海岸线布设,测量点选取海岸特征点(如自然岸线和人工岸线的拐点、工作底图的 岸线验证点等) ; b)岸线测量点应有代表性,能真实反映海岸线现状,并能满足成图比例尺要求; c)在变化复杂及有特殊意义的岸段应加密测量点(不同岸线类型交界点、特殊地貌类型及其边界 处、人为因素对海岸线有特殊影响处等) ; d)在岸线平直的人工岸线可适当减少测量点。 8.2.68.2.6 野外修测野外修测 8.2.6.1 修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a)岸线类型分界处(点)应在底图上具体标出; b)在冲淤变化强烈区域应用具体符号进行标绘; c)各测点应填入附录 E。 8.2.6.2 修测记录: 测量点应按修测规定编号; a)对典型岸段现象应绘制素描图或照相与摄像; b)观察记录必须注明工作时间、工作期间的天气和海况; c)观察记录须详细,测量数据要正确。 8.38.3 修测仪器及要求修测仪器及要求 修测仪器及要求包括: a)岸线修测采用 DGPS 或 RTK 等仪器,DGPS 仪器标称准确度优于 1m; b)音像采集使用数字格式设备。 8.48.4 资料整理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一般包括: a)站位校核; b)整理外业记录,照片编号; c)现场修测、历史资料、遥感调查数据综合分析; d)在比例尺为 1:50000 的专题图上进行海岸线长度量算。 e)不同海岸线类型的划分及统计。 8.58.5 主要成果主要成果 主要成果包括: a) 海岸线位置图,图件编绘要求见附录 A; b) 按本标准的第 5.7.3 的要求编写海岸线修测报告。 9 海岸带地质与地貌调查 9.19.1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 a) 海岸带地质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海岸带地层、地质构造、岩性的基本特征,区域水文地质基 本特征及地下水资源分布状况,一般工程地质条件,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特征,海岸带矿产的赋 存条件及分布等; b) 海岸带地貌特征及分布规律。 9.29.2 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9.2.19.2.1 海岸带地质与地貌调查调查的基本方法海岸带地质与地貌调查调查的基本方法 海岸带地质、地貌调查应充分收集利用前人资料,避免工作重复。一般以利用已有资料为主,作 必要的编测或修测。 海岸带地质、地貌调查应充分利用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图像(或数据)解译提取和分析调查区内 地质、地貌特征的各种信息,初步编绘海岸带地质、地貌遥感解译成果。 现场调查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和遥感解译成果,通过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成果的野外验证,加强 现场调查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成果质量。 9.2.29.2.2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包括: a) 区域地质:地层、地质构造、岩性等; b) 调查区域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成果与图件等资料; a) 海岸带调查区域内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 b) 地形图、海图、地貌图、第四纪地质图; c) 海岸带地貌、第四纪地质相关的调查资料; d) 海岸带环境地质图件和资料; e) 各类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有关资料; f) 海岸带各种矿产资源以及可开发利用现状; g) 地方志等。 9.2.39.2.3 现场调查现场调查 9.2.3.19.2.3.1 海岸带地质与第四纪地质调查海岸带地质与第四纪地质调查 海岸带地质与第四纪地质调查包括: a) 不同地质条件、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的海岸带地区,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允许有所侧重和区 别,但应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结合测区地质构造特征、自然地理情况、季节的特点 和存在的重大地质问题,合理安排外业调查任务; b) 海岸带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填图应以野外观察为主要手段,以野外观察取得的资料为基础资料, 准确地观察记录野外地质现象; c) 观测路线以穿越法为主,观测点的布设应突出重点,点位要有代表性; d) 观测点应按统一编号,准确记录位置并在工作底图上标明; e) 要注意观测点之间的沿途观察记录,注意不同地质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界线; f) 观测点的观测和描述内容包括:岩石(沉积物)的颜色、岩性、沉积构造、厚度、产状等。 g) 对典型和重要的地质现象、露头、剖面,应实测剖面或绘制素描图,并进行拍照或录像; h) 描述的露头、剖面都要指出它所在的地貌部位及高程; i) 观察记录必须注明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期间的天气和海况; j)海岸带矿产资源调查应根据矿产类型,参照 GB/T 10202 和有关矿种地质勘探规范执行。 k)海岸带工程地质现场调查按照 GB/T 12763.11 执行。 9.2.3.29.2.3.2 海岸带地貌调查海岸带地貌调查 9.2.3.2.19.2.3.2.1 观测剖面设置观测剖面设置 观测剖面布设方向与海岸垂直。陆上部分由海岸向陆延伸 5km,海上部分延伸至 15m 水深。陆地、 潮间带与海上调查剖面要求相互衔接。 9.2.2.3.29.2.2.3.2 海岸带地貌特征调查海岸带地貌特征调查 根据已有资料和踏勘确定观测路线。观测路线原则上应垂直海岸线,并穿过不同的地貌单元。如 遇到复杂的地貌和地质现象,应当适当增加观测线。应当根据地貌和沉积物的变化合理布设观测点, 并能满足成图比例尺要求。在变化复杂及有特殊现象的区域进行观测点加密(不同地貌类型及其交界 处、特殊地貌类型及其转折处、人为因素对地貌和第四纪沉积有特殊影响处、不同沉积物类型及其交 界处、不同土壤和植被类型交界处等) 。 海上地貌调查及技术要求按照GB/T 12763.1和GB/T 12763.10执行。 9.2.3.39.2.3.3 野外填图和调查记录野外填图和调查记录 9.2.3.3.19.2.3.3.1 地貌观测记录地貌观测记录 地貌观测记录包括: a) 观测点应按调查规定编号,准确记录位置并在工作底图上标明; b) 观察记录须详细,测量数据要正确; c) 观察记录必须注明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期间的天气和海况; d) 测量地貌类型的形态要素,并注意与其它地貌类型在平面和垂直方向上的相互关系; e) 地貌观察时应注意其物质组成与岩性、构造的关系; f) 地貌观测必须与水动力分析密切结合; g) 注意侵蚀与堆积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h) 注意地貌类型与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i) 对典型地貌现象应绘制素描图或拍摄照片,必要时进行录像; j) 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和调访获得的资料,以及航片、卫片资料,并加以分析对比。 9.2.3.3.29.2.3.3.2 野外填图及基本内容野外填图及基本内容 野外填图及基本内容包括: a) 地貌草图 在规定使用的野外工作用图上标明观测点及其附近地貌形态和成因,海岸形态及动态,岸滩冲 淤变化,以及实际资料的收集点,如观察点,采样点,化石采集点、素描点、照相点等。 b) 地貌剖面图 内容包括实测剖面图、示意剖面图、动态对比剖面图等,图内基本要素包括地形轮廓、地貌成 因类型及物质组成、潮位线等。 c) 野外填图技术要求 野外地貌填图必须在实地进行并完成,不得回室内后凭记忆编制;当地貌要素的范围达到底图 上 2mm2mm 时必须上图,凡重要地貌要素,应予放大或采用特殊符号表示;地貌剖面图要标 明剖面方位,比例尺,并在图上标出其位置;野外填图的界线分别用实线和虚线代表实测和推 测界线;野外填图时,应采用规定的图例符号,必要时可适当增补。 9.39.3 调查仪器调查仪器 观测点定位使用 DGPS,定位仪器标称准确度优于 3m; 9.49.4 资料整理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包括: a) 收集的历史资料(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貌成果报表); b) 站位校核; c) 现场调查观测记录表; d) 现场典型地质、地貌现象的素描图、影像集及登记表。 e) 整理外业记录,剖面图和柱状图、照片编号; f) 现场调查、历史资料、遥感调查数据综合分析。 9.59.5 主要成果主要成果 主要成果包括: a) 海岸带区域地质图,图件编绘应满足附录 A 要求,图式见 GB958; b) 海岸带水文地质图,图件编绘应满足附录 A 要求,图式见 GB/T 14538; c) 海岸带工程地质图,图件编绘应满足附录 A 要求,图式见 GB/T 12328; d) 海岸带第四纪地质图,图件编绘应附录 A 要求;图式见 GB958; e) 海岸带地貌图,图件编绘应满足 GB/T 12763.10 和附录 A 要求,地貌类型见附录 F; f) 按本标准的第 5.7.3 的要求编写海岸带地质与地貌调查报告。 10 岸滩地貌与冲淤动态调查 10.110.1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 a) 潮间带类型、面积及分布(潮间带类型见附录 G) ; b) 岸滩地貌类型及分布特征; c) 典型岸滩剖面综合观测(包括类型、形态、成因及其相互关系) ; d) 典型岸滩动态及人为活动的影响等。 10.210.2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与技术内容与技术内容 10.2.110.2.1 资料资料收集收集 根据海岸线沿程踏勘、典型岸滩剖面综合观测,综合不同历史时期海图、地形图、多时相遥感资 料进行对比分析。资料收集包括: a) 不同时相的遥感资料; b) 地形图、海图、海洋功能区划图、规划图等; c) 有关岸滩地貌与冲淤动态调查资料; d) 岸滩及附近动力、泥沙、沉积、人为活动等资料; e) 沿海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图件和资料; f) 各类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有关资料; g) 地方志、水利志、交通志等。 10.2.210.2.2 现场调查路线、剖面、观测点设置现场调查路线、剖面、观测点设置 结合海岸线勘测和海岸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沿程进行岸滩地貌类型及分布观测,在变化复 杂及有特殊现象的区域应设观测点(不同潮间带类型及其交界处、特殊地貌类型及其转折处、人为因 素对岸滩地貌有特殊影响处等) 。 可根据岸段的重要性、历史资料和开发利用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岸段设置观测剖面,尤其在潮 间带典型发育及近几十年来岸滩变化明显的岸段加密布设,必要时可进行重复观测。 岸滩地貌观测点应根据岸滩地貌类型、沉积物变化、冲淤变化等合理布设,并能满足成图比例尺 要求。在岸滩地形变化的地段应加密观测点。 10.2.310.2.3 调查仪器调查仪器 调查仪器基本要求为: a) 调查仪器采用 DGPS、RTK 系统或全站仪等; b) 测量仪器准确度:平面定位亚米级、高程厘米级。 10.2.410.2.4 野外调查记录野外调查记录 野外调查记录包括: a) 观测点应按调查规定编号,准确记录位置并在工作底图上标明; b) 在冲淤变化强烈区域应用具体符号进行标绘; c) 对典型岸段现象应绘制素描图或拍摄照片和摄像; d) 观察记录应详细,测量数据要正确; e) 各观测点应填入附录 H。 10.10.3 3 资料整理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包括: a) 站位校核; b) 整理外业记录,照片编号; c) 现场调查、历史资料和遥感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 10.410.4 主要成果主要成果 主要成果包括: a)岸滩冲淤变化图,图件编绘见附录 A; b) 按本标准的第 5.7.3 的要求编写岸滩地貌与冲淤动态报告。 11 底质调查 11.111.1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 海岸带底质的类型、特征与分布。 11.211.2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与技术要求 11.2.111.2.1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 充分利用基础调查和重点海域调查的数据,以现场调查和样品采集分析为主。资料收集主要内容 为: a) 沿海遥感资料; b) 地形图、海图; c) 沿海土地利用现状图、海洋功能区划图、规划图; d) 与海岸带底质类型相关的现有资料; e) 沿海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图件和资料; f) 各类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有关资料; g) 地方志、水利志、交通志等。 11.2.211.2.2 调查观测点设置调查观测点设置 潮间带底质调查要求至少在高滩、中滩和低滩分别采样,若滩地较宽可酌情加密。 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采集一般采用蚌式、箱式、自返式或拖网等采样方法。采样站位布设应满足 任务书、设计书或成图比例尺要求。 根据任务书和设计书要求,可在潮间带和海上采集柱状样。柱状采样常使用重力、重力活塞、振 动活塞和长岩芯重力活塞等取样仪器进行。 11.2.311.2.3 样本采集及要求样本采集及要求 基本要求为: a) 观测点应按调查规定编号,并在工作底图上标明; b) 每个表层样本采集应不少于1000g, 柱状样品采集按照GB/T 12763.11要求执行; c) 表层样品可用样品袋、玻璃瓶、塑料袋包装,孢粉微古、放射性测年等样本需密封包装; d) 柱状样品要放在特别设计的柱状样品箱内,做好标记; e) 观察记录应注明工作时间及工作期间的天气和海况; f) 填写采样记录表(参见附录 I 的表 I.1 至表 I.3) 。 11.2.411.2.4 调查调查仪器要求仪器要求 调查仪器及要求如下: a) 取样点使用 DGPS 系统定位;定位仪器标称准确度优于 3m。 b) 海上沉积物的采样设备应满足 GB/T 12763.8 要求。 11.2.511.2.5 资料整理与样品分析资料整理与样品分析 11.2.5.111.2.5.1 粒度分析粒度分析 对所取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和柱状样品进行粒度分析。粒度分析可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也可以使 用筛析法和沉析法(吸管法) ,即综合法。激光粒度分析仪适用于粒径小于 2mm 的沉积物。筛析法适用 于粒径大于 0.063mm 的沉积物,沉析法适用于粒径小于 0.063mm 的物质。当粒径小于 0.063mm 的物质 占 99%以上时,可单独采用筛析法或沉析法。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粒度,应与沉析法对比后方可使 用。 粒度分析按照 GB/T 12763.8 要求执行。 11.2.5.211.2.5.2 矿物分析矿物分析 对于需要进行物源或沉积环境分析的沉积物样品进行矿物分析。矿物分析按照 GB/T 12763.8 要求 执行。 11.2.5.311.2.5.3 沉积物年代测定沉积物年代测定 选择适宜柱状样进行沉积物年代测定。 11.2.5.411.2.5.4 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根据调查工作任务需要,可对满足物理力学性质实验的柱状样和箱式沉积物样品进行沉积物物理 力学性质测试。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按照 GB/T 12763.11 要求执行。 11.2.5.511.2.5.5 沉积物古生物鉴定沉积物古生物鉴定 必要时,应对柱状样品进行微体古生物、孢粉和大型生物鉴定。沉积物古生物鉴定按照GB 12763.8 执行。 11.311.3 资料整理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一般包括: a) 站位校核; b) 整理外业记录,照片编号; c) 选定样品的分析项目,并填写送样单(表)送实验室分析(参见附录 I 的表 I.4) ; d) 整理各类沉积物分析报表、各类分析测试曲线,沉积物分类和命名,粒度参数计算,地层剖面 图等(参见附录 I 的表 I.5 至 I.8) ; f)现场调查、历史资料、遥感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11.411.4 主要成果主要成果 主要成果图件要求如下: a )沉积物类型分布图,图件编绘应满足附录 A 的要求; b)按本标准的第 5.7.3 的要求编写海岸带底质调查报告。 12 海岸带化学调查 12.112.1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海水化学和沉积物化学。沉积物调查内容一般包括汞、镉、铅、铜、锌、铬、砷、 油类、有机碳、有机氯农药、有机质、硫化物、多氯联苯等。海水化学调查根据调查的具体需要确定 调查项目,常规调查要素一般包括 pH、COD、溶解氧及其饱和度、总碱度、活性硅酸盐、活性磷酸盐、 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等,其它调查要素一般包括叶绿素 a、汞、镉、铅、铜、锌、铬、砷、油类、 有机碳、有机氯农药、有机质、硫化物、多氯联苯等。 12.212.2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与技术要求 12.2.112.2.1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主要内容为: a) 潮间带及相邻水域沉积物和海水化学调查历史资料; b) 海岸工程海洋环境评价项目的沉积物和海水化学数据; c) 相邻海域的沉积物和海水调查数据; d) 沿海土地利用现状图、功能区划图、开发规划图; e) 沿海污染物排放等相关资料; f) 沿海海域使用(养殖业、港航、工矿业等)情况等相关资料; g) 沿海土壤调查资料以及相关图件。 12.2.212.2.2 调查剖面采样站位布设调查剖面采样站位布设 潮间带沉积物化学一般应至少在每个剖面的高滩、中滩和低滩采集样品。海底沉积物化学站位一 般与海水化学调查站位相同。海水化学调查站位按GB/T 12763.4要求执行。 12.2.312.2.3 样本采集样本采集 基本要求为: a) 样品采集可与潮间带底质调查站位相同; b) 应进行样品的现场采集与处理; c) 对沉积物的颜色、气味、物理组成、分选性等进行常规描述; d) 现场完成样品记录表(见附录 J)。 12.2.412.2.4 调查记录调查记录 主要内容为: a) 采样站位应按调查规定编号,准确记录位置并在工作底图上标明; b) 观察记录调查剖面及附近岸段的沉积地貌、水文泥沙、开发利用、人为活动等资源环境特征; c) 观察记录应注明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期间的天气和海况; d) 观察记录应包括样品的采样方法、样品的颜色、气味等。 12.2.512.2.5 调查仪器调查仪器 调查仪器包括: a) 采样点采用 DGPS 系统定位,仪器标称准确度优于 3m。 b) 样品采集设备应满足 GB/T 12763.4 和 GB/T 12763.8 的要求。 12.312.3 室内分析与资料整理室内分析与资料整理 主要内容如下: a) 站位校核; b) 整理野外记录,照片编号; c) 样品和标本整理,包括编号、造册,选定样品的分析项目,并填写送样单(表)送实验室分析 (参照潮间带沉积物表格执行) 。 d) 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样品按GB 17378.3 要求执行; e) 样品处理和测定按GB 17378.4、GB 17378.5、GB/T 12763.4的要求执行; f) 根据历史资料和邻近海域的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沉积物和海水化学环境变化特征及原因。 12.412.4 主要成果主要成果 主要成果包括: a) 海岸带单站环境质量评价图; b) 海岸带环境质量区域分布图; c) 按本标准的第 5.7.3 的要求编写海岸带化学调查报告。 13 海洋生物调查 13.113.1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 海洋生物调查内容一般包括: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微生物、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 游生物,大、中型游泳生物、鱼类浮游生物、大型底栖生物、小型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污损生物 和游泳动物。 13.213.2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与技术要求 13.2.113.2.1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主要内容为: a) 海岸带生物调查相关资料; b) 相邻海洋工程海洋环境评价数据; c) 相邻海域生物调查数据; d) 沿海土地利用现状图、功能区划图、开发规划图; e) 沿海污染物排放等相关资料。 13.2.213.2.2 调查调查站位、调查次数、调查季节和采样要求站位、调查次数、调查季节和采样要求 按照GB/T 12763.6要求执行。 13.313.3 资料整理资料整理 主要内容如下: a) 站位校核; b) 整理野外记录,照片编号; c) 样品和标本整理,包括编号、造册,选定样品的分析项目,并填写送样单(表)送实验室分析 (参照潮间带沉积物表格执行) 。 d) 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样品按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3 要求执行; e) 样品处理、分析和测定按GB/T 12763.6要求执行; f) 根据历史资料和邻近海域的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海岸带生物变化特征及原因。 13.413.4 主要成果主要成果 主要成果包括: a) 海洋生物分布图,图件编绘见附录 A; b)按本标准的第 5.7.3 的要求编写海洋生物调查报告。 14 滨海湿地调查 14.114.1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 滨海湿地类型、面积、分布等;湿地气候、湿地水文、湿地土壤、湿地植被类型与分布、湿地保 护、开发利用和破坏情况等。 14.214.2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与技术要求 14.2.114.2.1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主要内容为: a) 不同时相的遥感资料; b) 沿海土地利用现状图; c) 沿海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规划; d) 沿海现有林业调查资料; e) 沿海土壤调查以及相关图件; f) 海岸带湿地生态环境资料; 9)其它,如自然保护区等资料。 14.2.214.2.2 现场调查观测现场调查观测 14.2.2.114.2.2.1 湿地类型、面积及分布调查湿地类型、面积及分布调查 以最新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和实地检查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其 它研究成果资料,获取滨海湿地类型、面积及其分布等基本数据。 14.2.2.214.2.2.2 湿地气候调查湿地气候调查 按照本标准第 6 章执行。 14.2.2.314.2.2.3 水文调查水文调查 内容包括: a) 湿地水体水质特征:pH 值、透明度、溶解性固体总量、平均水位; b) 地表积水性质、积水深度、积水时间(日)、泥炭厚度、潜水位、面积; c) 近海水文特征:潮汐类型、平均高潮位、平均低潮位。 14.2.2.414.2.2.4 湿地土壤调查湿地土壤调查 以收集资料或野外土壤剖面调查的形式调查湿地土壤类型。湿地土壤类型包括:沼泽土、草甸土、 白浆土、盐土、碱土、泥炭土、水稻土(水稻田)等。 14.2.2.514.2.2.5 湿地动物资源调查湿地动物资源调查 湿地野生动物调查、植被调查按照 HY/T080-2005、HY/T081-2005、HY/T082-2005、HY/T083-2005 标准执行。海岸带其它生物调查按照本标准的第 14 章执行。 14.2.2.614.2.2.6 湿地植被调查湿地植被调查 调查方法参照海岸带植被资源调查进行,调查内容包括: a)湿地植被的面积与分布; b)湿地植物种类; c)湿地植被类型; d)植被利用和破坏情况。 14.2.2.714.2.2.7 湿地周边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湿地周边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通过查阅有关统计资料,记录湿地周边地区的市(县、区)名称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包括面 积、人口、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主要产业。 14.2.2.814.2.2.8 破坏和受威胁状况调查破坏和受威胁状况调查 以实地调查和资料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了解湿地的破坏和受威胁情况,重点查清对湿地产生威胁 的因子、作用时间、作用方式、作用强度、已有危害及潜在威胁。主要威胁因子包括:基础设施建设 和城市化、围垦、水土流失、污染、过度渔猎、水源补给不足、盐碱化、外来物种入侵、沙化等。 14.2.2.914.2.2.9 保护状况保护状况 查清并记录历史上(一般可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及现在和将要采取的湿地保护行动(包括规 章条例的制定与实施)的起止时间、主要目的、主要措施及主要成果。 14.2.314.2.3 调查仪器调查仪器 调查仪器包括: a) 观测点使用 DGPS 系统定位,定位仪器标称准确度优于 3m。 b) 卷尺、绳子或线、高倍望远镜、计数器、土壤采样设备、盐度计、PH 计等。 14.2.414.2.4 外业调查及记录外业调查及记录 主要内容为: a) 观测点应按调查规定编号,并在工作底图上标明; b) 野外填图; c) 类型分界处应在底图上具体标出; d) 填图的界线分别用实线和虚线代表实测和推测界线; e) 观察记录应注明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期间的天气和海况; f) 对典型岸段湿地现象应绘制素描图或拍摄照片与摄像; g) 注意湿地与其他地貌类型、人为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h) 观察记录详细,测量数据正确。 14.14.3 3 资料整理资料整理 主要内容如下: a) 站位校核; b) 整理外业记录,照片编号; c) 湿地植物标本的鉴定; d) 现场调查、历史资料和遥感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 14.414.4 主要成果主要成果 主要成果包括: a)海岸带滨海湿地类型图,图件编绘应满足附录A的要求,滨海湿地类型见附录K; b)按本标准的第5.7.3的要求编写滨海湿地调查报告。 15 海岸带植被资源调查 15.115.1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植被的面积、种类、数量,植被资源类型与分布等。 15.215.2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与技术要求 15.2.115.2.1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主要内容为: a) 不同时相的遥感调查资料; b) 沿海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图; c) 沿海地区综合农业区划、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规划等; d) 沿海不同时段植被调查数据和报告; e) 沿海土壤志以及相关图件。 15.2.215.2.2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 15.2.2.1 遥感影像预判与解译: a)遥感影像预处理 对遥感影像进行包括影像的校正(正射校正与坐标校正)、拼接、增强等处理。 b)遥感影像解译 对经过预处理的遥感影像地物特征(如形状、大小、色调、位置和布局等)进行分析,建立植 被类型的解译标志。根据解译标志对影像进行解译,描绘不同植被类型界限,形成解译图,供 野外调查参考。 15.2.2.2 植物物种调查: a)调查地点: 1) 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未受或少受人为干扰的地点进行调查; 2) 一般按垂直海岸方向,沿着地形、水分和盐度梯度变化的方向进行; 3) 可以根据植被面积的大小和生境的复杂程度适当确定调查线路的数量; 4) 目标植物的调查,应根据其生活习性和生态类型选择调查地点。 b)物候期选择: 调查时要选择植物开花或结实的时期,分不同季节进行调查,以获得全面而准确的资料和典 型的标本。由于全国各地气候差异悬殊,各调查地区应根据本地气候和植物生长发育特点具 体确定最佳调查时期。 c)调查方法: 1) 在选择的调查区域内,调查所有植物种类; 2) 对于已有植物种类资料记载的调查区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料进行野外核实,并通过补充 调查加以完善; 3) 野外能够准确鉴别的物种,记录该种及其分布和资源特点。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采集标本。 15.2.2.3 植被类型调查: a)已有植被类型调查资料的海岸带地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料,进行野外核实,确定现有植被类型; b)有卫星影像、航空相片资料的海岸带地区,通过判读解译,结合地形图和野外调查,确定植被 类型; c)无上述资料的,要进行野外调查,确定植被类型。 15.2.2.4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a)样地最小面积的确定:依据森林、灌丛、草原、群落复杂程度、地形复杂程度等来确定样地的 最小面积。 b)样地数目:根据湿地面积大小和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来确定样地数目。 c)样地布局:首先利用卫星影像、航空相片、地形图或野外初步勘察资料,根据生境和群落外貌 的主要差异,将整个湿地植被划分为不同的植被单元。在每一个植被单元内,沿着某一主要生 境因子(如水位、地形等)梯度变化的方向确定各类典型样地调查。 15.2.315.2.3 调查仪器调查仪器 植被调查使用 DGPS 系统定位,定位仪器标称准确度优于 3m。 15.315.3 资料整理资料整理 主要内容如下: a) 充分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