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罗志刚:全国城镇体系、主体功能区与“国家空间系统” 2008 年第 3 期 总第 175 期 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学刊P1-P10 - 1 - 全国城镇体系、主体功能区 与“国家空间系统” 全国城镇体系、主体功能区 与“国家空间系统” 罗志刚 提提 要要 随着中国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 变革,空间变革是必然趋势。全国城镇体系的基础 理论是一个过渡性的理论,不能引导新的空间变 革;主体功能区基本只是良好的愿望和理念,并没 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同样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 “国家空间系统”则紧紧抓住空间变革的主线,为 我国空间结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关键词 全国城镇体系 主题功能区 国家空间系统 National Urban System, Main Functional Area and National Space System National Urban System, Main Functional Area and National Space System 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Chinas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patterns, the space transform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Because its basic theory is a transitional one, National Urban System can not lead a new space for change; While as a concept of good wishes or ideas, Main Functional Areas did not form a systematic theory, neither can it effectivly guide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space. At las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because “the National Space System“ tightly grasps the main line of space changes, it can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ace structure. Keywords: National Urban System, Main Functional Area, National Spacal System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3363(2008)03-0001-10 Luo Zhigang, Shanghai Tongji Urban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Shanghai, 200092 作者简介 罗志刚,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高 级城市规划师, 罗志刚,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高 级城市规划师,463796478 1 概念比较 1.1 全国城镇体系全国城镇体系 这一概念直接来自于“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 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见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但各类文件并未见到对“全国全国城镇体 系”的定义,顾名思义,应该理解为“全国的城镇组成的城镇体系”。 1.2 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最早由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发改委国土所)提出, 但各种文件并未见到对主体功能区的规范定义,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03-14)根据资 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 和城镇化格局,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以 下简称优、重、限、禁四区)。但这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定义,笔者不妨将主体功能区定义为“综 合考虑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国土空间所划分的功能区域”,或简单地定义为“以某 一类功能为主的国土区域” “综 合考虑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国土空间所划分的功能区域”,或简单地定义为“以某 一类功能为主的国土区域”。 1.3 国家空间系统国家空间系统 这一概念是系统论(尤其是复杂系统科学理论)、城镇体系理论、人类聚居学和城市规划学 科相结合的产物,最早形成的概念是“国家系统 ”。国家系统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 概念是指国家经济社会体系的基本组织结构,狭义概念特指国家空间系统。空间系统是国家经济 社会体系的基本承载体。 国家系统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 概念是指国家经济社会体系的基本组织结构,狭义概念特指国家空间系统。空间系统是国家经济 社会体系的基本承载体。 十七大报告(2007-10-15)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论述,体现了国家空间作为一个整 体系统发展的思路。报告吸收了主体功能区“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的积极思想成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的积极思想成 分分,但在更高的高度提出了“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 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若干带动力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若干带动力 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人居环境系统的层级进化特征初探,罗志刚,2003-06。 罗志刚:全国城镇体系、主体功能区与“国家空间系统” 2008 年第 3 期 总第 175 期 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学刊P1-P10 - 2 - 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鼓励东部地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鼓励东部地 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更好发挥经济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更好发挥经济 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 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而“主体功能区” 的有关论述是 “优化开发区域要向重点开发区域转转 移移产业”,这与十七大报告原文的核心思想并不一 致。从报告原文可提取出“系统发展、建设经 济圈和经济带、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东部地区 带动作用” 等核心概念, 建设国家大系统是 报告 的潜在思想精髓。 2 三个概念的基础理论评判 2.1 全国城镇体系的基础理论评判全国城镇体系的基础理论评判 全国城镇体系并没有形成专门的、成熟的理 论, 学界也大致没有要对其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的意 思。因为,城镇体系的层次界定就包含“全国城镇 体系、 省域城镇体系、 市域城镇体系” 等层次, 城镇体系理论是被作为一个一般性的通用理论的, 所以 “全国城镇体系” 理论似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空间体系的复杂性,仅用传统 城镇体系的理论替代“全国城镇体系”理论是不妥 的。理由如下: 2.1.1 国家空间体系层次多,区域层次变化直接 影响空间结构。如一个封闭市域的城市化 进程只能在本市城镇体系内转移农业人 口,但区域尺度扩大后,农业人口的转移 去向将会不同,由此导致空间结构不同; 2.1.2 关系复杂:工业社会上下层次间的城镇关 系不仅仅是“中心地”的服务与被服务的 树型结构关系,而是存在以生产联系为主 导的网络关系,所以低层次的城镇体系规 律不宜简单地扩大到高层次; 2.1.3 组成形式复杂: 全国空间体系不仅仅有城、 镇,还有村,更有城市圈、城市群,还应 该有连绵带、连绵区、功能点、功能区, 甚至可以有点阵结构、网片结构(或称为 矩阵结构、复合矩阵结构,见图 1) 、网络 结构等高级形态。矩阵结构如麦当劳、假 日酒店、戴尔计算机(图 1)生产销售网等 连锁企业,复合矩阵结构是若干麦当劳、 假日酒店之类的结构叠加形成的复合结 构。网络结构如汽车企业的全球采购、全 球协作生产模式。当人们的思维还局限在 “城+镇” 时代、 还在为如何构建一个个 “完 美”的“体系”煞费苦心时,麦当劳、戴 尔们却在用一张张姿态万千的网占领世界。传统城镇体系理论对这些丰富多样的网是无 法描述的。 图 1 矩阵结构、复合矩阵结构概念解析图(图作者自绘) 图 2 湖北省、长三角、台湾省、法国、美国城市形态比较(同比例)中国的城市群、城市圈为什么只能是群和 圈而不能连片?(图作者:罗志刚,借助 Google earth) 近年的规划实践在城镇体系基础上增加了城市圈、 一体化地区等概念, 但并没有跳出传统 “城 镇体系”基础结构的束缚,基础理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更新,甚至还为一些其他的说法所左右。 例如,有说法认为城市群中城市间的大片空地正好是生态隔离,而“城市群”内被隔离的城市间 的联系要耗费多少能源和时间却并不在乎; 还有, 限制了 “群” 的连片, 就必然把新增的产业 “转 移”到其他地区,这又增加了长距离的联系,成本的增加倒反而对生态有贡献?这是很多人简单 地把农田和绿色植物当成“生态”的代名词的结果。城镇体系的均匀分布结构与生态思想的不恰 当混杂,容易误导理论研究。长三角城市群为什么只能是“群”而不是“片”,武汉的“1+8” 城市圈也只能是个“圈”而不是“片”,这都是受到传统城镇体系思维的基础性影响(图 2)。 城镇体系的关键基础理论应当是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中心 地”是农业时代的产物。因为农村是均匀分布的,为了服务广大农村,中心地才不得不分成等级 并同样在大地上均匀分布。连克里斯泰勒本人也承认,他在研究中所列出的 L 级中心地(即国土 中心,Landesznetrale,比首都低一级,人口50 万)体系的人口规模分布“不过是对以农业为主 见城镇体系规划讲义,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1995-10,P4。讲义写到中心地理论“被后人公认 中心地理论“被后人公认 为城镇体系研究的基础理论。”为城镇体系研究的基础理论。” 罗志刚:全国城镇体系、主体功能区与“国家空间系统” 2008 年第 3 期 总第 175 期 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学刊P1-P10 - 3 - 的区域人口的大致估计 ”。由于我国脱胎于农业 社会, 所以中心地理论对我国城镇体系还确实有很 强的解释能力。 在我国, “城镇体系” 的主体理论基本就是 “中 心地”理论的翻版,其研究的区域层次大致相当于 我国的一个或几个地级市的范围, 如果我国今天还 是农业社会,那么将低层次区域研究出来的“城镇 体系”概念简单扩大到“全国城镇体系”也没什么 大的问题。 但我国恰恰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历史 阶段, 诞生于农业背景的中心地理论是不能指导新 的发展的。在农业地区,中心地为不同尺度的区域 提供服务, 大区域涵盖小区域, 所以才分得出 “级” , 存在一级城市、二级城市的序列;而工业化地 区的结构逻辑则是分工协作, 分不出一、 二、 三级, 所以城镇体系理论不适用于工业社会, 这就是不同 生产方式下空间组织基础理论研究的根本分叉点。 在农业地区,中心地为不同尺度的区域 提供服务, 大区域涵盖小区域, 所以才分得出 “级” , 存在一级城市、二级城市的序列;而工业化地 区的结构逻辑则是分工协作, 分不出一、 二、 三级, 所以城镇体系理论不适用于工业社会, 这就是不同 生产方式下空间组织基础理论研究的根本分叉点。 此外, 城镇体系的另外两个支撑性理论是点轴 理论和职能分工理论。 前者与中心地体系的理论背 景实际是不同的,中心地是农业时代的理论,点轴 理论应该是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理论。 而职能分工理 论则是把工业化的职能分解到传统的农业体系中。 所以,总的来说,城镇体系理论是一个过渡性的理 论, 是与我国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历 史时期相吻合的, 总的来说,城镇体系理论是一个过渡性的理 论, 是与我国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历 史时期相吻合的, 但这就牺牲了理论本身的系统性 和科学性。 还有,城镇体系的概念将大量的农村排除在 外,在概念设计之初就构建了一个封闭的研究领 域,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缺陷。 从可以得到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的文件中可以看出,虽然规划了许多集聚区,但这 些集聚区实际仍然是松松散散、并不“集聚”,并 且对传统体系如何“处置”,未见交代。也就是缺 乏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 2.2 主体功能区的基本“理念”评价主体功能区的基本“理念”评价 2.2.1 不足之处不足之处 思维简单化思维简单化 严格说,“主体功能区”并没有基础理论,而 只是一种理念, 这种理念就是开发建设不能超过环 境承载力。国家发改委国土所认为主体功能区是 “先有理念,再有实践,逐步总结先有理念,再有实践,逐步总结 ”。这种环境保 护的理念是对的, 但仅以环境承载力一项指标做决 策是一种简单思维。例如:“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 见德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北 京,商务印书馆,1998-05,P83。 中国区域经济新地图四大主体功能区划分引争议, 中国区域经济新地图四大主体功能区划分引争议, 2006-03-13, 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汪生科、陈欢。 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 十一五 规划纲要, 2006-03-14) ” , 所以“优化开发区域要通过向重点开发区域转移转移产业,减轻人口、资源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和生态 环境的压力(国发200721 号文) ”,这就是一种简单思维。 即便是我国的“发达地区”长三角,其集聚程度与美国的纽约-费城连绵带、日本的都市圈 相比,仍然是非常稀疏(图 3),何况中国人口数倍于美、日,中国的城市群地区应当是更加大 尺度集聚才对。而简单地把优化开发区域占地多、劳动力密集、生态环境压力大的产业转移到其 他地区,不仅不能解决占地多、劳动力密集的问题,而且还很可能破坏了产业体系内部的协作方 式,某些产业从产业集群中剥离出来“转移”到其他地区甚至不能“存活”,重新培育一个新的 产业体系又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产业成集群地发展是现代社会效率最高的生产组织方式, 城市群、 城市圈应该是产业和人口集聚、连片的地区,所以认为我国优化开发区已经过密,是对空间组织 和产业组织方式缺乏研究的表现。 图 3 上海、 东京周边连绵地区、 纽约-费城连绵带尺度比较 (底图: google earth, 上海与东京连绵区轮廓来自 google 卫片屏幕判读,纽约-费城连绵带轮廓来自 2007 worldwide hotel directory and atlas)(图作者:罗志刚) 至于说“优化开发区”生态环境压力大的问题,转移产业是可以减少一些压力,但压力大的 根源在哪里?是因为“优化开发区”本身就被限制土地供给而人为造成的所谓“过密”还是确实 没有土地可给, 以至于污染性产业和非污染性产业甚至居住生活区不得不混杂在一起才造成的环 境压力?城市规划界同样认同一个产业集群中污染性产业应当与其他功能区隔离, 但并没有非要 跨区域远距离迁移不可的道理 。而且,一般来说能够通过工艺技术手段解决污染的产业,相对 集中布局仍然是好的。“重点开发区”是要鼓励发展,但不能以牺牲“优化开发区”的发展为前 提。 层次概念不清层次概念不清 “层次”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理论问题,“主体功能区”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层次问题。一般认 为重点开发区主要是指中部地区,优化开发区域主要是指东部沿海地区。因为按“十一五”规划 纲要的界定,重点开发区域是指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而优化发 展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对此,国家发改委国土 所杨朝光所长予以否定,他举例说“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情况就不一样,不能一概划为优 化发展区域。再比如西部,很多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但重庆、成都、陕西的 渭河平原地区等都不属于此类。”还有“南京市已经初步完成了四个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工作 ”。 由此看来,在国家层面是有四区界定的,在省域层面也有四区界定,甚至在市域层面也有四 区的探索。这就容易导致认识的混乱:“优区”的产业到底该向哪里的“重区”转移? 所以,主体功能区是一个好的理念,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离正确地指导实践还有相 当距离。 2.2.2 进步之处进步之处 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 号。 全球化时代的跨国产业布局易使人产生“产业远距离迁移合理”的误解,现代生产的产业链可以分解,但分解 后的产业段在空间的集聚布局仍然是高效率的 (除非初级产业) 。 而且, 这种迁移的前提是国家间存在比较优势。 中国区域经济新地图,四大主体功能区划分引争议, 中国区域经济新地图,四大主体功能区划分引争议, 2006-03-13,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汪生科、陈欢。 罗志刚:全国城镇体系、主体功能区与“国家空间系统” 2008 年第 3 期 总第 175 期 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学刊P1-P10 - 4 - 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初衷, 主体功能区的有关 文件提出了大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思想, 是非常积极 和进步的。例如:“鼓励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 区域吸纳外来人口定居落户; 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 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 ”,这是 非常积极和进步的思想,但可惜政策体系并未配 套,如“对优化开发区域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 量控制,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用地供给”。 一方面鼓励人口向优、重区集中定居,另一方面却 是“优区”不给土地、抽走产业,“重区”也只是 适当扩大土地供给, 从政策思维的不配套可以看出 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 2.3 “国家空间系统”的基础理论“国家空间系统”的基础理论 2.3.1 “国家空间系统”概述“国家空间系统”概述 “国家空间系统” 的理论基础涉及系统论 (超 循环论、复杂系统科学理论)、中心地理论、城镇 体系理论、人类聚居学、产业经济理论、城市规划 学科等理论和学科。 核心的认识论是复杂系统科学 理论,核心的基础理论是“层级进化理论 ”。 与“城镇体系”概念相比,“空间系统”的用 词具有全面的包容能力, 可以包含城市群、 城市圈、 连绵带、各类区域、城镇体系、城镇、村庄等所有 的空间类型。使用“系统”而不是“体系”的用词, 也是对“系统论”做了深入研究的结果,“体系” 并不是一个规范的系统学术语。使用“国家空间系 统”一词,则不仅是指空间系统,还包含了产业、 人口等系统, 这就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系统的复杂组 成结构。 2.3.2 “国家系统”基本主张“国家系统”基本主张 “国家系统” 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工业时代工业时代 的主导空间结构不是中心地的等级结构; 今天的的主导空间结构不是中心地的等级结构; 今天的 中国面临空间结构的创新,传统城、镇、村存在淘中国面临空间结构的创新,传统城、镇、村存在淘 汰、壮大的不均衡发展可能,旧的结构体系面临破汰、壮大的不均衡发展可能,旧的结构体系面临破 解重组的过程,新城、新镇、新结构体系的出现将解重组的过程,新城、新镇、新结构体系的出现将 是必然现象是必然现象。 “国家空间系统” 提出的主要空间结构是 “集 聚层”加“均布层”双层结构:“集聚层”由一“集聚层”由一 系列集聚区组成, 为与 “城镇体系” 的叫法相比较,系列集聚区组成, 为与 “城镇体系” 的叫法相比较, 也可以叫“集聚区体系”;“均布层”是弱化了也可以叫“集聚区体系”;“均布层”是弱化了 的“中心地”体系,主要为传统农业生产和初级产的“中心地”体系,主要为传统农业生产和初级产 业服务。业服务。还有其他高级结构体系此处从略(宏观层 面的跨国结构、全球结构,微观层面的矩阵结构、 复合矩阵结构等)。 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 国发 2007 21 号。 见罗志刚博士后报告高级复杂城市系统的新结构特性 实证及层级进化理论研究,2006-07。 “国家空间系统”在空间上主张集聚区的形成和农村的消解、减少相关联,和城镇体系的破 解重组相关联;在产业上主张非农产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相关联,主张农民的减少和现代农业的 发展相关联;在人口引导方面主张大区域流动,与集聚区的形成相关联,因而“国家空间系统” 真正是一个国家性的“大系统”。 “国家空间系统”在空间上主张集聚区的形成和农村的消解、减少相关联,和城镇体系的破 解重组相关联;在产业上主张非农产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相关联,主张农民的减少和现代农业的 发展相关联;在人口引导方面主张大区域流动,与集聚区的形成相关联,因而“国家空间系统” 真正是一个国家性的“大系统”。 2.3.3 “国家空间系统”基础理论“国家空间系统”基础理论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1)系统)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制约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钱学森定义) ”。从学术上讲, 城镇体系是一个结构非常简单的“系统”,这当然比眼光仅仅局限于单个的城、镇是个进步,但 它对“结构”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2)复杂系统、复杂巨系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复杂系统、复杂巨系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层次多、层内要素或组分多、要素或组分间的组织关系复杂的系统就是复杂系统。复杂巨系 统则组分、层次更加繁多、内部关系更加复杂,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内部组织关系还处在不短的 动态变化中、甚至组分也在变、层次也在变,一切都可变。 用开放的、 动态的、 变化的思想来审视承载着复杂经济社会关系的中国这个巨大的城镇体系, 哪有不变的道理?现代农业不要那么多劳动力,“村”为什么不能淘汰或转型?传统农村完全可 以变成农业公司作业点类似于国外的农场。农村规模变小、村庄数量变少、人口大量进城, 还能节省出大量的建设用地指标,有效地保证耕地面积不再减少,因为城市的用地效率比农村高 得多。 现在的中国农村,往往是劳动力外流打工,留下“386170 部队”(即妇女、儿童、老人留 守在村庄),也就是空壳村,这样的村虽不能说没有生产力价值、或没有社会价值,但到底有多 少价值,我们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说到“村”的淘汰或转型(转成农业公司作业点),是个非常容易受到反对的问题,反对的 理由多种多样,试归纳以下几种: (a) 农业是根本,所以农村不能淘汰这个理由的因果关系并不必然成立,农业公司 完全能够取代农村的作用; (b) 城里容纳不下那么多农民,所以农村还得存在这涉及城市土地容量和就业容量 两个问题。关于城市土地容量,城市边界为什么不能扩大?扩大后的城市能容纳更 多的农民;关于就业容量,人口本身的生存、发展的需求就是就业岗位诞生的源头, 市场经济有它自己的规律,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市场经济客观规律。 (c) 接上一个问题: 城市扩大会侵占耕地应该想到农民进城会减少农村的建设用地, 城乡用地应一盘棋考虑。而城市的用地效率高于农村,所以大量农民进城、城乡土 地一盘棋考虑还会导致耕地不减反增。 (d) 再接上一个问题:农民进城是无组织的、零散的,所以农村一家一户的散碎宅基地 无法集中转化使用这就是政府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了,政府完全可以引导农民 集体行动。很多地方做的迁村并点就强有力地证明了政府的能力,但迁完村、并完 点,结果还是农村,公共设施配套、非农产业发展都成问题。迁村并点一般只是在 现有农村附近就近进行,为什么不能一次到位,将农民统一引导到产业经济发展的 优势区位?一个个农民个体可以不远千里外出打工,还有什么不可能做到的?还有 什么需要证明的理论问题? 所以,说到农村的淘汰,必须分清三个概念:生产力进步要求传统农村淘汰,实际淘汰 有困难,政府目前还没去引导;这是三件不同的事,不能因为生产关系还是旧的,就说明生产 力是不该进步的,也不能因为实际操作有困难,就说明生产力的进步是错的,更不可因为政府还 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05,P26。 罗志刚:全国城镇体系、主体功能区与“国家空间系统” 2008 年第 3 期 总第 175 期 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学刊P1-P10 - 5 - 没去做就认为此事不可做、甚至认为此想法是错 的。 本文在此重墨讨论农村解体转型问题, 实因其 无法回避回避了农村问题, 新的国家空间系统 就无法建立。必须说明,笔者提倡的是农村平稳、 顺利解体、社会平稳过渡,切勿误会。 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村没有了、 或没有那 么多了, 农村地区的镇还有存在的理由吗?或者在 什么程度上还能存在?镇没有了、或没有那么多 了, 农村地区的市还有不变的理由吗?若提到哲学 高度来认识,当生产力进步、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 化后,原先的城镇体系还有不变的理由吗? 农村转型问题之所以容易遭到反对, 是因为没 有跳出传统的城、镇、村概念及其组织模式体系, 用旧的思维看农村解体,是很难想通的。要解决农 村顺利解体及转型问题, 必须跳出农村、 跳出城市、 跳出传统的城镇体系, 站在更高的高度从全局看问 题必须构建新的国家级的巨型结构, 这就要求 城市及区域研究必须有开放思维。“结构”的类型 是丰富多样的、 “结构” 的世界是巨大复杂的、 “结 构”是发展变化的,远不止城镇体系那么一点点启 蒙性的结构认识。 (3)层次、层级)层次、层级 层次指区域的空间尺度,包括全球、国家、省 域、市域、县域、镇域等层次。 “层级” 是在 “层次” 基础上增加了 “复杂性” 内涵的概念,也就是认为“层内”存在结构关系。 同一个层, 由于 “层内” 结构不同, 其级别就不同, 所以有必要提出层级概念。如:农业时代的全国城 镇体系和工业时代的“全国城镇体系(暂用此通俗 名称)”层次相同,但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因而 “层级”不同(层同、级不同)。 (4)进化)进化 “进化” 是指城镇等空间系统结构向复杂方向 的演化,灵魂在“化”,即“变化”。从低层级到 高层级,结构复杂了,形态也要变化。这种变化是 一种创新,或称“突变”。 (5)复杂度、空间系统的复杂度)复杂度、空间系统的复杂度 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复杂度定义, 如信息的复杂 度(字节数)、分维复杂性、随机复杂性、分层复 杂性、语法复杂性等。至今系统学界没有给出公认 的关于复杂性的定义(许国志系统科学)。 空间规划领域关于复杂度的描述方法, 笔者建 议以传统“城镇体系”结构为复杂度原点(结构零 点),全国城镇体系虽然庞大,但在结构上是个简 单结构,建议归于结构零点。进化的发生具有层级 特征,为通俗理解,暂称为是逐“层”“进行”的(实际可以不逐层进行,但为了学术概念的建 立、便于理解,此处进行逐层描述)。以下为基于现代生产方式对传统城镇体系所做的理想的思 维实验模型,不必与真实对应: (a) 在进化的第一层(镇域),传统村庄淘汰(基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变为农 业作业点,农民进镇,出现大镇区,镇、村关系发生根本改变,全国都这样,空间 结构的基层变成许许多多大镇区+农业作业点,其上的地级市、省级市等不变。这就 对传统城镇体系进行了第一个层次的变革,于是空间结构有了一级复杂度。 (b) 在进化的第二层(县域),由于各镇发展非农产业的条件不同,有优有劣,于是前 一步的多数镇区瓦解,大量人口进县城,出现大城区。这就对传统城镇体系进行了 第二个层次的变革,于是空间结构有了二级复杂度。 (c) 在进化的第三层(地级市域),由于各县城发展非农产业的条件不同,有优有劣, 于是前一步的多数大的县城区瓦解,大量人口进入地级市,出现都市区。这就对传 统城镇体系进行了第三个层次的变革,于是空间结构有了三级复杂度。 (d) 在进化的第四层(省域),由于各地级市发展非农产业的条件不同,有优有劣,于 是前一步的多数市区瓦解,大量人口向某个市集聚,出现大都市区。这就对传统城 镇体系进行了第四个层次的变革,于是空间结构有了四级复杂度。 (e) 在进化的第五层(国家),由于各大都市区发展条件不同,于是前一步的大都市区 开始分化,某些大都市区更加集聚人口和产业,形成大都市连绵带。这就对传统城 镇体系进行了第五个层次的变革,于是空间结构有了五级复杂度。 (f) 在进化的第六层(全球),由于各都市区或连绵带的发展条件不同,于是出现全球 分工等。这就对传统城镇体系进行了第六个层次的变革,于是空间结构有了六级复 杂度。 进化的每一步,都对前一步进行了部分或全部否定、重组。 空间结构的复杂度可以表述为“空间的组织结构偏离结构原点的距离(即层次数)”。 基本理论层级进化理论简述基本理论层级进化理论简述 (1)理论要点)理论要点 1非线性变化非线性变化 “进化”是指城镇等空间系统结构由简单向复杂方向的演化,灵魂在“化”,即“变化”。 这种变化是一种非线性变化。所谓非线性,是指低层次系统不能通过简单相加的方法进化到高级 系统,例如:多个省的城镇体系简单相加仍然是传统城镇体系,并不能形成大都市连绵带。真正 的结构进化要求大量新的空间形式在特定的区域密集出现新城、新镇、新的功能点等,旧的 结构必须随之应变,该淘汰的要淘汰,该放开的要放开,整体结构需要破旧立新(图 4)。由于 新结构对空间区位非常敏感,优势区位需要大量供给土地。所以土地政策不应该那么僵化,要在 整个国家范围实施土地统筹。 子系统 解体 变形 重构形成新系统 图 4 (左)系统的线性变化概念示意11 ,(右)系统的非线性变化概念示意(图作者:罗志刚) 11 参照清华大学章肖明硕士学位论文:道萨迪亚斯和“人类聚居学”述评第 37 页图,有改动。 罗志刚:全国城镇体系、主体功能区与“国家空间系统” 2008 年第 3 期 总第 175 期 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学刊P1-P10 - 6 - 空间系统的结构变化就是一种非线性变化, 如 前面的思维实验所描述的, 每一次结构变化都不是 靠“加法”实现的。在第一级变化中,大镇区不是 靠农村在原地发展就能形成的,在第三级变化中, 都市区的发展也不是靠各县城在原地发展就能形 成的等等,这些变化都有“破旧立新”的过程。由 于这种变化具有层级特征,因此称之为“层级进 化”。 (2)理论要点)理论要点 2“层级进化”的形式“层级进化”的形式 “层级进化”包涵两种形式(图 5) : (a) 仅有一个“级差”的进化) 仅有一个“级差”的进化,可称 为“单层级进化” ,或称为“逐级渐 进式进化” 。 这一过程系统的非线性 结构层次增加一层,复杂程度增加 一级。 (b) 跨越多个层级发生的进化) 跨越多个层级发生的进化, 可称 为“多层级进化”当某空间系 统具备跨越多个层级的发展条件 时,其演化方式将是多级联动而非 逐级渐进的,即可以出现跨越式发 展。 层级进化的特征层级进化的特征 (1)单层级进化的特征)单层级进化的特征 单层级进化具备两大特征: 创新性:进化伴随着新结构产生新结构产生,即 “结构涌现性” ,或称“非线性重组” 。原 有低级结构的简单加和不能形成高级结 构。 遍历性: 新结构的影响将遍历系统的 每一个角落。 例如大都市区的生成将影响 每一个村村寨寨都要应变。 (2)多层级进化的特征)多层级进化的特征 多层级进化除具备单层级进化的特征外, 还具 备另外三大特征: (a) “跨越性” ,即结构层次增加多 个层,复杂程度增加多个级。若系统具有 跨越多个层级的能力时, 无须再一级一级 渐次进化。 当前的中国已经具备工业时代 及信息时代的生产能力,本可以跨层发 展,但因人为的制度设计约束了这种跨 越人是有能动性的。 (b) “联动性” ,即多级联动、一步 到位。这正如 M艾根在超循环论 一书中所说,超循环“可以是从直接的二 级耦合直到 n 级的复合超循环 (即多级循 环,每一级循环即是一次层级进化,罗志刚注) ,在复合超循环中,每一步反应(即每 一次循环,笔者注)都需要所有成员协同行动。12”多层次的城市系统从低层级向高层 级的变化,也必须要求所有层次、所有组成部分一齐行动。 (c) 高位主导性, 即最高层级成为结构形式的主导力量, 所有低层级均以高层级为 依据进行调整在国家系统结构确定前,所有低级结构都缺乏依据。当然,国家系统 的形成,也会是一个由粗到细的过程,也有上下级系统之间互动、反馈、修正的必要, 但哪怕是最粗略的“国家系统”概念,它在结构初创阶段仍然具有整体的主导性。 图 5 层级进化的形式单层级进化和跨层级进化(图作者:罗志刚) 图 6 中美农业地区空间形态比较(左:中国新乡农村,右:美国底特律市西南农业地区)(图:作者根 据 google earth 绘制) 12 M.Eigen & P.Schuster,The Hypercycle A Principle of Nature Self-Orgnization, Springer0Verlag 1979,曾国屏、沈 小锋译超循环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05,第 141 页。 罗志刚:全国城镇体系、主体功能区与“国家空间系统” 2008 年第 3 期 总第 175 期 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学刊P1-P10 - 7 - 小结小结 “层级”结构是一个以系统理论为依据的“科 学”概念,是构建高级复杂城市系统的基本结构。 层级进化思想的核心内涵是指城市系统从低级向 高级的进化是一种以新结构创生为代表的 “非线性 变化” 。 传统的城镇体系思想是一种 “线性加和” 体系, 不能形成高级结构。 3 国家空间结构的选择国家空间结构的选择 3.1 国家问题国家问题 3.1.1 空间结构基本问题松散,从上到 下、一散到底 空间结构基本问题松散,从上到 下、一散到底 松散是中国的空间结构的基本问题,从城市 群、都市圈、省域城镇体系、市域城镇体系一直到 最底层的农村,都是松散结构主导,一散到底。城 市群的松散形态从图 2 可以看出,省域、市域城镇 体系的松散形态也是业内熟知的事实,篇幅所限, 将农村地区的松散形态与国外同类地区做个比较, 反差强烈,发人深思(图 6) 。 农村在,为其服务的城镇就必须存在,所以中 国广大的农村是产生“中心地体系”的根基。 3.1.2 产业体系基本问题二元经济、不 成体系 产业体系基本问题二元经济、不 成体系 我国科技水平、 制造业水平等已有了较好的发 展基础, 应该说, 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技术和设备, 我国都有已具备,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但第一产 业以农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使得农业的规模化、 现 代化难以实现。农民仍然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这就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压制了内需,最终制约 了经济发展。 此外,城市体系的松散布局,使得人口和产业 不得不松散地分布在树根型的城市体系中, 从而限 制了优势区位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 也就限制了 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 化滞后,又转而抑制了内需,进而导致非农产业无 法更好地发展。 所以, 产业体系的整体协调性差 (图 7) 。 3.1.3 人口问题剩余劳力、流动不定人口问题剩余劳力、流动不定 根据农业部调查资料,2002 年全国外出就业 的农村劳动力超过 9400 万人( 人民日报 2003-01-16) ,占农村劳动力数量的 1/5。其中在县 外省内打工的占 29.72、在省外包括国外打工的 占 36.89。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东 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仍然是外出劳动力就业的首 选地区。跨省流动的劳动力样本中,到广东、福建 的占 38.29%;到江、浙、上海的占 16.88%;到京 津地区占 10.23%;到西北地区占 7.89%;到国外 的占 1.2%(图 8) 。 图 7 二元经济所导致的问题图解 图 8 2002 年流动人口流向地区比重 应该注意到,仅仅是在目前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下、在有限的城市容量下,已经有 1/5 的农 村劳动力走向城市,那么一旦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城市体系结构改变,将会有更大量的农村劳动 力涌向城市。 但目前,国家空间结构并未随人口的流动而发生根本改变。一年一度的春运和大量寄往家乡 的汇款说明民工的“家”还在农村,他们所去的城市只是他们的工作场所,不是他们的“家” , 他们的劳动所得没有在城市中积累、而是继续分散到了广大的农村。他们飘荡在城乡之间。传统 的城镇体系虽得以保留,但却失去了生机,而新的城市结构又难以建立,所以国家整体空间结构 处于尴尬境地。 3.1.4 问题整理问题整理 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相矛盾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相矛盾 我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阶段, 生产力进步、 生产方式转换是决定国家 空间体系结构形式转换的根本动力。农业社会适用中心地体系,均匀分布的城、镇、村居民点体 系是平均获取耕地资源的最合理方式;工业社会以集聚结构为主导,因为生产的分工协作要求产 业布局的集聚。 农业社会的松散和工业社会的集聚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结构形式, 无法兼容。 因此, 处于转变期的中国的国家级问题,就是“结构革新”。 人口体系与城市体系不一致人口体系与城市体系不一致 图 9 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与耕地分布高度一致(左:人口分布图,右:耕地分布图)强烈的农业特征(两 张基础图片来自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初稿2005.8,合成图作者:罗志刚) 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与耕地分布高度一致(图 9) ,但与城镇分布并不对位(图 10) ,大量的 人口生活在农村(2000 年,我国城镇人口 45594 万人,占总人口的 36.09%;乡村人口 80739 万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县 内 县 外 省 内 省 外 广 东 福 建 江 浙 沪 京 津 西 北 国 外 人口与耕地一致 乡村: 以农户为单位 效率低 收入少 内需不足 影响城市经济 社会、经济全 面不协调 城市: 布局松散 不利于现代经 济发展 缺乏就业岗位 农民难以进城 城乡二 元分化 罗志刚:全国城镇体系、主体功能区与“国家空间系统” 2008 年第 3 期 总第 175 期 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学刊P1-P10 - 8 - 人,占总人口的 63.91%13) 。 从“人口-城市布局”分析图(图 10)看出, 人口体系与城市体系的布局很不一致, 说明两者脱 节。 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不吻合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不吻合 我国经济集中分布于长、 珠三角、 环渤海地区、 成渝地区、武汉都市圈、郑州都市带等地区。而人 口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四川盆地等区域。经济的 空间密度与人口的空间密度不一致。而 GDP 的主 要组成为非农产业, 所以人口体系的重心没有进入 非农产业(图 11) 。 3.2 国家战略国家战略 3.2.1 国家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选择国家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选择 从前文分析看, 全国城镇体系由于其基础理论 的局限, 未能彻底摆脱传统的体系结构, 对城市圈、 城市群等新思想也加以 “城镇体系” 化的 “改良” , 可能难以担当国家“结构革新”的使命。 主体功能区则由于仅仅是一个理念, 缺乏成熟 和系统的理论研究,因此也难以担当国家“结构革 新”的使命。 “国家空间系统”目前可能还是一个新概念, 但基本的思想是“革新”、“应变”,基本的工作 依据是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虽然可能 “动作挺大”(破解传统中心地体系、构建新的集 聚区体系),难度挺大,但思路应该是正确的。 3.2.2 国家空间结构发展战略国家空间结构发展战略 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不可阻挡,随着经济发展、 城市化推进,传统城镇体系的底层失去支撑,中心 地体系便失去存在的依据, 现代生产力不再需要传 统农村。农村不再,如大树无根(图 12) 。传统城 镇体系安能存在?即便是在“中心地理论”的诞生 地德国,为了应对工业化,也形成了著名的“莱茵 -鲁尔工业区” ,而原来的“中心地”现在已经也变 成都市圈和小型农场, 每座农场的平均劳动力只有 3.3 人!人们还要抱着它的中心地体系不放吗? 同时,工业化、全球化又提出新的更高层面的 要求,国家空间结构必须考虑产业协作、全球协作 等新要求。 因此,国家空间结构发展战略可归纳为两条: 一是破除传统结构,二是构建新结构,即构建一体 化的“经济-人口-城市复合系统” ,新结构概貌见 2.3.2。 13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 1 号) 图 10 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与城镇分布不对位(人口密度基础图片来自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初稿2005.8, 城镇分布基础图来自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P185。合成图作者:罗志刚) 图 11 经济密度与人口密度不一致(两张基础图片来自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初稿2005.8,合成图作者: 罗志刚) 图 12 现代生产力不再需要传统农村。农村不再,如大树无根。传统城镇体系安能存在?新结构取代旧 体系是必然趋势 4 如何构建新的空间系统如何构建新的空间系统 4.1 五大着力点五大着力点 以下是构建新的空间系统最直接的方法: 4.1.1 优位发展优位发展 传统城镇体系中,每个层次都有所谓的“优势区位”,镇是所在镇域的优势区位、县城是所 在县域的优势区位、地级市是所在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品代加工工厂合同范本
- 股东投资入股医院协议书
- 门面解除合同协议书范本
- 防疫应急物资保障协议书
- 管件提前终止合同协议书
- 村集体经济出租合同协议
- 泰兴虹桥港码头合同范本
- 银行资料库租赁合同范本
- 竞业协议签几百万的合同
- 海产品出口代理合同协议
- 呼吸内科质控体系构建与实施
- 山西烟草专卖局笔试试题2025含答案
- 养生馆礼仪培训
- 内科四大穿刺诊疗规范
- 2025年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 医源性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临床治疗与管理指南
- 甲肝健康知识课件
- 商务客服礼仪培训
- 2025至2030中国防辐射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考试试卷及答案
- 安全B证题库-安全生产知识考试用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