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景观设计心理学基础.doc_第1页
森林景观设计心理学基础.doc_第2页
森林景观设计心理学基础.doc_第3页
森林景观设计心理学基础.doc_第4页
森林景观设计心理学基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森林景观设计的心理学基础摘要:文中提出了森林景观美学设计的五个设计领域,即吸引注意设计、情感设计、美感设计、距离设计、社会文化设计,探讨了美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分别从视知觉、色彩心理效应、光与影、空间感、流行、习惯、传统与厌倦的角度,结合作者的设计实践阐述了与景观设计密切关系和具体应用。关键词:森林景观设计;心理学现代心理学正在走向生活的各个方面,心理学理论成为社会和自然科学必不可少的基础,也是现代设计的基础。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设计的心理特点与心理规律,使用者和观众也开始意识到设计产品的心理感受的意义和价值,甚至出现了某些设计和艺术品损害了一些人的心理而诉诸法律的事例。对于森林景观设计而言,当然离不开心理学理论来指导。本文为了讨论方便,重点讨论作为旅游使用目的,主要是森林公园、森林旅游区、风景区的森林景观设计如何与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尤其是森林景观的美学设计如何吸收心理学的普遍原理,使森林景观美学设计做到有理可依。1视知觉与吸引注意设计森林景观设计与其它景观设计一样,也是以人的视觉为基本出发点的。设计者与观众(受众)接受、了解、鉴赏设计信息之间的信息交流,大部分是通过视知觉来实现。从视知觉心理原理来分析,首先是要引起观众的注意,使他们主动去接受设计信息。注意是一种人类基本心理过程,它是人们了解自然、社会的基础。这种心理活动对某个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现代信息设计中首要的设计要素。在森林景观设计中是指利用于森林旅游目的的景观设计引导观众(旅游学中指游客或旅游者)注意是其基本职责。在考察现实旅游行为中,一条林野小径可以把游客引入密林,一块树种说明牌可以让人驻足;有人专心于花草,有人流连在河畔,有人醉心于断崖悬壁上的碑刻。到底是什么引起了观众的注意,为什么会有许多差别?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一是知觉定势,二是图底关系。知觉定势是指观众对感知者的概念。了解和期望,在注意行为中是一种自觉注意。例如参观世博园的游客,同样是纯旅游行为,生物学者会自觉地去注重园里的花草树木,园林建筑设计师则着意于园中的小品、布局,普通游客看重的是其中的热闹和商品的玲琅满目。这些都是由知觉定势影响注意的例子。在森林景观设计中,了解游客的需求,而满足他们的心理知觉定势,关系到游客期望值的实现。例如森林公园中不同功能区的划分,实际是对其使用者不同知觉定势的划分。图底是知觉心理,主要是视觉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在考察一个景观中,往往可以发现一个容易被人注意的中心,人们对处于注意中心周围的事物或部分则处于注意的边缘,离中心更远的事物则处于注意范围之外,这种现象在图形视觉心理学中概括为图底。即注意的中心为图,注意的边缘为底即背景。对图底的研究和处理是现代设计中吸引观众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吸引注意,在设计中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觉定势引导;二是图底关系处理。对于知觉定势,虽然是观众的个人经验、情绪、态度和观定,但是设计师可以通过一系列设计行为对此进行影响、诱导。一般是通过解说来进行。如发行宣传画册、广播、电视、报纸上作宣传广告,使之观众在心理感观上有一个了解。产生一定的经验和购买动机(旅游动机),这样设计就有了成功的第一步。在以前的森林旅游开发中大多忽视了这一工作,致使许多非常好的设计和景观无法开发建设。图底关系是引起被动注意的关键,许多视觉心理学家对图底关系进行了研究,概括起来有14条,它们是:1、被包围的或闭锁的形式为“图”,包围者却成为“底”;2、小面积成为“图”,大面积成为“底”;3、密度高或纹理描写者成为“图”;4、二形位于上下之位置,其面积、形状均相同,只有色彩和透明度有差异,此时位于下者易成为“图”;5、对称之形易成为“图”;6、相邻二形均具有对称性时,即凸形成为“图”的可能性较大;7、愈单纯之形愈易成为“图”,日常看惯了的地形也易成“图”;8、方向与我们视野水平垂直坐标相一致的形,易成为“图”;9、具有动感、旋转感之形易成为“图”;10、与周围环境亮度差别大的部分易成“图”; 11、亮的部分比暗的部分易成为“图”; 12、含有暖色色相部分比冷色色相部分易成为“图”; 13、具有幅宽相等的部分比幅宽下等的部分易成为“图”; 14、与下边联系的部分比上边垂落下来的部分易成“图”。从上述14系图底关系原理或者说建立图形的14个条件可以看出,在设计中实际上是运用对比突出重点的关系,是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法。在森林景观设计中,也可依据这一原理发现很多图底关系,如大片林分中的高大树木;混交林中的阔叶树;春季林分中的开花植物;秋季林分中黄叶、红叶树木;林中的空地;大片草坪中的树丛、堆石;森林模地上的廊道;分布下均林分中较密部分,这些都是各自背景上容易成为图形的因素,也是森林旅游者注意的中心,因而在森林景观设计中应倍加关注,重点设计。2色彩心理效应与情感设计现代设计师关注色彩,研究色彩是为了把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具有表现力的设计因素来使用。色彩能唤起各种联想、情绪,表达感情甚至影响正常的生理感受。色彩的情感效应和情感表现力,在实验心理学领域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本文不打算去罗列这些研究成果及有关争论,也不去探讨色彩情感效应的生物学基础,仅是探讨在森林景观设计中如何运用色彩心理研究的成果。色彩具有象征意义和情感效应是一个不需争议的事实,本文参考西方人感知习惯的“克拉因色彩感情价值表”和大致代表东方人感知习惯的“大庭三郎色彩感情价值表”,提出了森林景观设计中常用色彩的感情价值表,以供进行森林景观设计时探讨(见表1)。色彩情感设计在森林景观设计中,由于观众不同、景区功能不同,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如森林公园设计中,按功能划分为游憩林、观赏林、儿童活动林、老年活动林、情侣休闲林、疗养保健林等。游憩林分多为家庭或小群体活动区域,在设计时林木大小应参差不齐,因而产生色彩、色阶的变化,点缀些红花、黄花等热烈色彩,产生欢乐、祥和、友好的感受;疗养保健林分,应以绿色单调处理,不宜过分热烈和变化,使人产生平静的感受;观赏林分在图底的颜色关系处理上应强调重点,产生多个图底关系,避免产生视觉僵持和视觉心理疲劳,大多采用林分疏密、混交、年龄变化、林中空地、道路廊道镶嵌,色叶树种来进行设计。有时利用地形和山体的坡向形成的阴影也可调节色彩的变化;儿童活动区的颜色应以儿童心理特征为基础,采用夸张色彩,如大红、大黄、大绿单纯色彩,以适应儿童对简单色彩的心理感知;老年人活动区最好采用相对活泼的色彩,切忌用老色、低阴深沉的色彩色调,以免产生悲秋的伤感。这是对森林景观设计中色彩色调的一般要求。对整个风景区的色彩设计,有人作了研究1,提出在工业区以浅黄色为主,给人以轻松舒畅的感受;生活文化区以绿色为主;旅游区以绿色为主;商业区以粉红、红色为主;道路以绿色为主辅以警戒黄色、红色;入门区以红色为基调;仓储区则以深色为宜,给人以坚实、稳固安全的感觉。表1森林景观设计中常用色彩的感情价值表颜色森林景观反映联想 生理感受 心理上的感觉红枫叶、童话屋、林之秋血、太阳、战争、仪式热暖热情、危险、警惕、恐怖淡粉红花、林之春桃花热烈少女、诱惑、可爱、天真、思念橙红果实日落热警惕、信仰、勇敢橙橙、桔秋兴奋正义、威武、诱惑橙黄橙、桔收获、金子、财富温暖喜悦、丰收、高兴、幸福绿森林、草地、树叶森林、树木、草地凉爽和平、理想、平静、悠闲浅绿幼树、幼林森林、树木、草地温凉和平、理想、平静、悠闲深绿中林、林之夏森林、树木、草地温和和平、理想、平静、悠闲墨绿暗针叶林森林、树木、草地温暖和平、理想、平静、悠闲黄绿 新苗、苗木嫩芽、新苗、春、早春稍暖希望、青春、未来蓝绿热带林、作物海、湖水、宝石凉快异国情调、茫然迷惑、神秘、黄落叶油菜花、佛、皇帝温热光明、希望、高贵浅黄人工装饰油菜花、童年、少女温和活泼、快活、向上蓝天空、酒吧、人工装饰蓝天、海、远山、水寒冷安静灵魂、天堂、真实、高尚浅蓝水眼睛、玻璃、水、孔雀安静优美、忧郁、回忆、冷淡紫葡萄、花梦、葡萄、死亡稍暖想、优雅、高贵、高傲紫红人工装饰牡丹、日出暖绚丽、享受、性欲白水、天、雪景雪、白天、日光、丧礼中冷洁白、神圣、快活、光明、单纯灰林之雾、林之暮阴天、灰尘、老朽、垃圾寒冷不鲜明、朦胧、不安、阴郁黑林之夜、土地、枯死木死亡、黑夜、丧服寒冷罪恶、恐怖、邪恶、凝重3光和影与形式美感设计光是宇宙中一个要素,是生命的一个基本构成部分,是人的感官所能得到的一种最辉煌和最壮观的经验。为了有效地调动观众的光感这种感觉经验,参与到理想的设计心理效果中去,设计师采用了许多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建筑、绘画、影视、广告等艺术中,光与影的设计技巧很受设计师的重视。在森林景观美学价值中,光与影的作用在一些旅游杂记中时有所见,但专门研究森林景观中光与影的美学价值还无人涉及。当然,也没有人对此进行系统关注,虽然光与影在森林景观美学价值中具有魔棒式的作用2。在森林景观中的色彩美,主要通过光来结合反映,光与影的美学价值也就是森林本身与色彩、天气、地形的综合体现。森林中的光有直射光、反射光、折射光等。光线透过林梢、薄雾、水汽有时会产生梦幻般的色彩和气氛,凡是到过森林游览的人均会有些感受。树木、山峦、云彩通过光线会在人的视觉中产生许多影子,这些阴影、投影也会有神奇的美学艺术感染力。虽然这些奇妙景致并不是恒常的,也不是人人可以遇到的,如佛光就是大自然中光与影的杰作。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对于光与影的设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天光、灯光以及各种阴影可以把园林装点得如诗如画,花影、树影、云影、水影均为无声之景。在森林景观设计中,云影均为无声之景。在森林直抵水边,借助山树的倒影使得山水联成一体。但更多的是通过林内一些局部修剪、改造,形成林窗,以制造树影、花影。当然,也可以采用人工光源对森林景观进行设计。在森林公园设计中,利用一块平缓的人工近成熟龄林分,经过场地和林木处理,采用彩灯和音乐设计一个林中舞厅,奇妙的光与影把森林装饰得如诗如梦。在这种自然的、野外的、童活般境界的场所中,轻歌曼舞,其情其趣,其景其致可以使人如醉如痴,如梦似幻。在最近笔者参加评审的“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游览区详细规划设计”中,设计师采用灯光对悬空而立的天门山山际线和天门洞进行灯光装饰,从而游客在张家界市内夜间也可以欣赏到那种千古凌空的山峰天际线美。4空间感与距离设计对于距离的美学价值及其在设计中应用,作者曾作过专题探讨3。空间是现代设计观念体系中一个重要概念,它不等同于空间感,后者是前者的视知和感受。设计中的空间和距离也像前述色彩、光与影一样具有情感表现力。比如我们常提到温暖的空间,寒冷的空间,舒展的空间,亲密的空间,欢乐的空间,压抑的空间等就是描述空间的情感表现功能。设计师必须对空间特征的心理反映加以研究。人们对空间的感受过程及感受体验与人的情绪、心理定势等相关。一个简单的例证,两个陌生人同时相距50站立,在公共汽车上不会感到拥挤而可以接受,而在户外也许会感到太拥挤而反感。这种空间心理定势往往与人在社会生活环境中的距离要求有关系。关于这种距离,心理学家赫尔()在1966年的研究中将此分为四类,八相,很有参考价值,详见表2。这个表是测算森林公园或风景区环境容量的心理学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对一些公共设施进行设计时不可不重视的技术参数。表2森林景观设计的距离情感价值表距离名称行为森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15 以内 接近相密切距离爱抚、格斗安慰、保护情侣靠椅、舞厅座位之间最大距离1545 远方相密切距离可与对方握手或接触到对方密林小径宽度 4575 接近相个体距离可用手足向他人挑衅或保护自己室内门的宽度,园林中次行游路的宽度75120 远方相个体距离可以个别交谈,表达关心清楚看到双方细小表情变化森林公园、风景区次要步行游路的宽度120210 接近相社会距离与同事一起工作,进行社会交往主要游路宽度草坪中人平占有面积的最小半径210360 远方相社会距离人们相互遮档、可以在他们面前继续工作的距离游道人游人之间的合适距离,可以来计算游道环境容量,风景区每个游客人平占有可利用绿地面积的最小半径360750 接近相公众距离行动敏捷者受到威胁时能够采取逃避或防卫的距离林中小屋、帐篷、烧烤、野餐桌之间的最小距离750 以上远方相公众距离进行演讲等公开活动的距离 能不同的建筑物相距的最小距离,林中别墅的最小间距功5流行、习惯、传统、厌倦与社会文化设计流行也许是一种时髦的语言,然而考察当今世界,流行无处不在。心理学研究显示,流行有其深刻的人类心理学基础。既然流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现象,所以在现代设计中就不能不考虑流行对设计的影响,或者采用设计来引导流行。在森林景观设计中是否也有流行存在呢?观众对森林景观的追求是否有偏好,这些还没有人进行深入地研究。在中国近几十年林业实践中,流行的例子越来越多。如果说60年代南方广种杉木,北方遍植杨树的流行有其政治因素在其中的话,近几年的水果种植流行则是市场导向的结果。前一种流行在我国形成了许多低产林分,俗称“小老头林”。这种景观是流行所造成的。后一种流行由于市场这把无情刀剑,造成了大片大片的低品质水果,果烂田间,林农感叹的悲惨景观。因此,森林景观设计师应较服装设计师更加慎重地对待流行,研究流行的模式与特征,研究流行的心理基础,正确引导流行。实际上有许多优秀的景观设计,如林农混作,流域整治与利用设计,优良品种种植设计,由于信息传播不畅,没有流行起来。与流行相对的或者说流行的结果是习惯与传统。实际上一种流行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认同,并固定下来就形成了习惯。这种习惯与传统无时不在。比如乡土树种,林农和设计者均偏爱那些他们所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