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酱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pdf_第1页
豆瓣酱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pdf_第2页
豆瓣酱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pdf_第3页
豆瓣酱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 1 年第 3期 总第 3 6卷 中国调味品 CHI NA C oNDI MENT 专论综述 豆瓣酱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刘 志伟 。 , 谭兴和h , 姚 曙光。 ( 1 湖南农业大学 食品科技学院, 长沙4 1 0 1 2 8 , 2 湖南省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长沙4 1 0 1 2 8 , 3 湖南省十三村食 品有 限公司, 湖南 临湘4 1 4 3 0 0 ) 摘要 : 分析 了豆瓣酱生产 的现状 , 阐述 了豆瓣酱 色泽、 香味、 滋味形成的机理 , 预测 了豆瓣酱的发展方向。 关 键 词 : 豆瓣酱 ; 现 状 ; 机 理 中图分类号: TS 2 6 4 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o O O 一9 9 7 3 ( 2 0 1 1 ) 0 3 -0 0 1 3 -0 4 Tec h n o l og y p r es en t s i t u at i on a n d d ev el op me n t di r ec t i on s o f p e a s a u c e LI U Zhi we i , TAN Xi ng he , YAO S hu - gu a ng 。 ( 1 Co l l e g e o f f o o d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Hu n a n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Ch a n g s h a 4 1 0 1 2 8, Ch i n a ; 2 Ke y La b o r a t o r y f o r Fo o d S c i e n c e a n d Bi o - Te c h n ol o g y o f Hu n a n Pr o v i nc e ,Ch a ng s h a 4 1 0 1 2 8, Chi n a 3 Hu n a n S h i s a n c u n Fo o d Co ,Lt d ,L i n x i a n g 4 1 4 3 0 0 , Ch i n a ) Abs t r a c t : Th i s pa p e r a na l yz e d t he t e c h no l o gy pr e s e n t s i t ua t i o n ,d e s c r i b e d t he f o r ma t i o n me c h a ni s m o f p e a s a u c e c o l o r ,s me l l ,t a s t e ,p r e d i c t e d t h e d i r e c t i o n s o f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p e a s a u c e Ke y wor ds: p e a s au c e pr o d uc t i o ns t a t u s;m e c ha ni s m 豆瓣酱是以脱壳的蚕豆为主要原料 , 经制 曲、 发酵 而制 成 的调 味酱 。蚕 豆酱 起 源 于 四川 民 间 , 由家庭 制 作发展为工业生产 , 至今 已有 2 0 0多年的历史。随着 交通条件 的改善 , 豆瓣制作技术也随之流传 , 长江沿岸 省市都有生产 1 。由于传统豆瓣酱的生产全凭经验 , 限制 了生产的发展 , 有必要对豆瓣酱生产工艺进行总 结和探索, 以便使豆瓣酱的生产实现标准化 。 1 豆瓣酱 的种类 豆瓣酱有辣豆瓣和甜豆瓣两大类。辣豆瓣是在豆 瓣中加入辣椒的产品。辣豆瓣有传统型辣豆瓣和佐餐 型辣豆瓣 。传统型辣豆瓣 以鲜辣著称 , 辣椒含量高 , 一 般采用生料制曲, 豆瓣完整率要求高 , 成 品水分含量较 少 , 产量 占四川豆瓣的 7 O 以上 。如郫县豆瓣 、 眉山 收稿 日期 : 2 O l 0 1 0 1 5 *通讯作者 基金项 目: 科技人员服务企 业行动项 目( 2 0 0 9 G J D2 0 0 4 5 ) 豆瓣等。佐餐型辣豆瓣 的辣椒含量较少 , 呈细腻酱状。 产 品特 点 是香 、 鲜 、 甜 、 微 辣 , 可 直 接 用 于 佐 餐 、 烹 饪 。 在豆瓣中不加辣椒的产 品叫做甜豆瓣或者原 汁豆瓣 , 是用蚕豆曲加盐水 , 经过露晒制成的。可直接作 为商 品 出售 , 也 可 以作 为半 成 品来 配制辣 豆瓣 2 。 2 豆瓣酱生产现状 我 国豆瓣酱生产普遍采用传统的 自然制 曲和发酵 工艺。由于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大 , 温度和湿度等因素 均影响着制曲和发酵 , 生产上存在很多弊端 。主要表 现为 : 制曲过程 中杂菌污染严重。由于采用 自然接 种制曲, 如果制曲前期没有形成所需的优势菌种 , 稍有 操作或控制不当, 就会造成杂菌的污染 , 使制 曲失败。 发酵条件不易控制。由于采用 自然发酵晒露来促进 2 0 1 1年第 3 期 总第 3 6 卷 中国调味品 CHI NA CoNDI MENT 专论综述 酱醪的成熟 , 以保证传统豆瓣酱的风味。同时为保证 晒酱过程中酱坯不发生变质 , 常加入大量的食盐 , 这就 使酱坯的发酵周期 比较长, 发酵条件不易控制 , 发酵过 程中的卫生不易得到保 障, 食盐含量超标。产品香 气单调。传统豆瓣酱含盐通常大于 1 z , 有的含量更 是达到 1 7 。在这样高浓度的食盐下, 只有耐盐性和 嗜盐性的酵母和乳酸菌能顺利生长, 使产品香气单调 , 缺乏多样性。不能进行工业化生产。采用手工小作 坊生产方式 , 不容易对豆瓣酱生产进行管理控制, 不利 于实现工业化生产。因此 , 有必要提升传统工艺, 实现 工 业化 生产 。 3 豆瓣酱生产 中的微 生物及其作用 豆瓣酱在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的是霉菌。自然 发酵酱 曲中霉菌 占 4 9 4 5 , 酵母菌 占 1 2 O 9 9 , 6 , 细菌 占 3 8 4 6 。传统制酱 曲工艺中, 制曲的过程通常采 用开放式培养 , 环境中各种微生物混人后共同生长, 通 过发酵、 后 熟 等 阶段 , 从 而形 成 了豆瓣 酱 特有 的风 味 。 , 。 从酱曲中分离得到的霉菌经鉴定主要 为米 曲霉 、 酱油曲霉、 高大曲霉、 黑曲霉等 5 。曲霉菌在有盐或无 盐高温的酱醪中不能生长 , 分泌出各种酶, 包括蛋白酶 ( 酸性、 中性、 碱性) 、 肽酶 、 谷氨酰胺酶 、 淀粉酶、 纤维素 酶等。蛋白酶把原料 中蛋 白质分解成多肽及氨基酸; 淀粉酶把淀粉转化成葡萄糖 , 双糖、 三糖及糊精等。纤 维素酶分解原料中果胶 、 纤维素、 半纤维素等, 使其转 化成各种糖类。纤维素降解后 , 有利于蛋 白酶对蛋白 质的分解。2 0 0 8年 , 李幼筠等 6 对郫县豆瓣制 曲研究 中发现, 郫县豆瓣的制曲和发酵基本处于偏酸性的条 件下 。因此, 能够分泌大量酸性蛋白酶和淀粉酶 的霉 菌才是生产 中所 需的最佳功能 菌。经过其深入的研 究 , 发现既能分泌大量酸性蛋白酶又能适合工艺生产 条件的为沪酿 3 0 4 2曲霉菌与 AS 3 3 5 0黑曲霉。这 两种霉菌的生长条件一致 。将两者适 当搭配, 就可以 达到 菌种共 生 , 酶系互补 的效 果。2 0 0 4年 , 刘 素纯 等 利用 米 曲霉 AS 3 0 4 2 、 黑 曲霉 AS 3 3 5 0 、 根霉 Q3 0 3等多种菌种的协同作用, 在温度先高后低的条件 下, 进行 固态发酵, 使产 品与单一菌种发酵相比, 酱香 、 酯 香 更 加 浓 郁 , 鲜 味 明 显 提 高 , 氨 基 酸 氮 提 高 了 一 】 4 3 O 2 , 全氮提高 了 1 1 2 。2 0 0 6年, 高岭 。 对郫县 豆瓣生产工艺的改进研究 中, 使用米曲霉菌种曲 : 根 霉菌种曲 : 酵母菌种曲比例为 8 5: 1: 0 5也有很好 的效果。2 0 0 7年 , 姚继承等 9 针对传统 制曲菌种单 一 ,酶活力不全等问题 , 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 , 筛选 、 诱变、 纯化出复合菌种 , 具有较强的糖化力、 酯化力和 增色增香效果, 明显改善 了产品 口感、 色泽 , 酱制品的 全氮和氨基态氮也有明显提高。2 0 0 9年, 王涛等 1 阳通 过在拌料时加入豆粉 : 面粉为 1:1 的复合粉 , 有效提 高了豆瓣酱中氨基氮 的含量, 以此来改进郫县豆瓣的 风味 。 有研究从酱醅中共分离得到细菌 6个属 1 4个种, 主要为地衣芽孢杆菌、 坚实芽孢杆菌、 巴氏芽孢杆菌 等。对豆瓣酱风味形成有密切关 系的细菌为乳酸菌, 其中包括嗜盐片球菌、 酱油片球菌 、 酱油 四联球菌等。 当乳酸菌数达到 5 1 0 g以上 , 可将精氨酸分解成鸟 氨酸 。乳酸菌除对精氨酸 、 组氨酸和天冬氨酸有分解 作用外, 还对丝氨酸、 苏氨酸和苯丙氨酸等进行特异脱 羰基作 用, 对 酱的香气 的形 成有很 大 的影 响。2 0 0 9 年, 刘超兰等口 妇 将耐盐乳酸菌和酵母菌接种到郫县豆 瓣 的酱醅 中共 生培养 , 对 缩 短 郫县 豆 瓣 酱 陈酿 期 效 果 比较明显 , 陈酿 8个月酱醅接近 自然陈酿 1 2 个月的水 平, 总酯明显增加, 呈味物质也有较大的增 幅, 氨基态 氮、 总酸等理化指标无明显差异 。其结果表明, 乳酸菌 和酵母菌的协同作用, 具有促进酯化和呈味氨基酸形 成的作用 , 对风味改善贡献显著。 有报告从酱醅 中分离得到的酵母 菌有 7个属 3 2 个 种 。主要 为 啤酒酵母 、 鲁 氏酵 母 、 结 合酵 母 、 二 孢 子 酵母 、 毕 氏酵母 等 , 代 表性 的有 益耐盐 酵母 菌有鲁 氏 酵母菌 、 结合酵母菌、 球拟圆酵母菌等。酵母菌在发酵 过程中生成 的乙醇对豆瓣酱风味 的形成有很大 的影 响。如 在 酱 油 发 酵 过 程 中 定 期 添 加 鲁 氏 酵 母 AS 2 1 8 0 和球拟圆酵母 AS 2 2 0 2的混合物 , 可使 乙 醇浓度增加一倍 , 并显著增强产品风味 1 引。在豆酱发 酵过程中, 添加 7 5 的乙醇即获得优于商业产品的 风味。许多人工接种发酵豆酱 的研究中都会在酱醪 中 添加酵母增香, 其机理之一就是增加乙醇, 提高乙基酯 等风味化合物的含量 , 加强酒香、 酯香。 2 0 1 1年第 3期 总第 3 6卷 中国调味品 CHI NA C oNDI MENT 专论综述 4 豆瓣酱的品质形成机理 4 1 豆瓣 酱 色泽 的形 成 豆瓣经过制曲、 盐渍、 发酵、 后熟多道工序 , 以及长 达半年以上 的发酵周期, 色泽变化主要来 自酶促褐变 和非酶促褐变 1 。酶促褐变是酱 曲在发酵过程中, 蛋 白质经酶分解成氨基酸, 在有氧及 酚羟基酶和多酚氧 化酶的催化作用条件下 , 经过氧化、 重排及聚合等系列 反应 , 最终生成黑色素 , 使瓣子呈棕色。非酶促褐变主 要 是 美拉 德反 应 , 即 氨基 一 羰基 反 应 。豆瓣 酱 酿 造 过 程 中, 蛋 白质逐步分解成多肽至氨基酸; 淀粉水解成葡 萄糖 。葡萄糖的第二个碳原子上的羟基被氨基酸中氨 基置换 , 生成氨基糖 , 经过一系列的化 学反应 , 最终生 成棕红色的黑色素 1 , 使产品呈现固有的颜色。 4 2 豆瓣酱香气的形成 豆瓣酱的香气主要是在后期发酵形成 。多种挥发 性物质共同构成了豆瓣酱的特有香气 。香气成分在豆 瓣酱 中虽然含量极微 , 但对 豆瓣酱的风味确有很大 的 影响 。对豆瓣酱挥发性香味成分的研究 中, 多利用 固 相微 萃 气 质 ( HS - S P ME) 联 用 技 术。2 0 0 9年 赵 建 新 1 。 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HS - S P ME) 提取传统发酵 豆酱 中的风味物质, 通过气质联用( G C - MS ) 结合气相一 嗅闻法( GC - O) 分析豆酱的风味成分 。实验得出 2 6种 挥发性物质与风味的对应关系, 其中( 正) 4 - 羟基- 2 ( 5 ) 一 乙基- 5 ( 2 ) 一 甲基一 3 ( 2 H) 呋喃、 酯类 、 2 , 3 一 丁二醇、 乙酸、 苯 甲醛、 苯 乙醛 、 2 , 6 - - “ 甲基吡嗪的气味较强烈, 是豆 瓣酱 的主要呈香 物质 。2 0 0 9年黄著等 1 在对郫县豆 瓣挥发性香气成 分研究 中, 经 GC - MS分离鉴定 出 8 类共计 8 2种化合物 , 其 中酯类物质所 占比例最高, 其 次是酚类和醇类组分。郫县豆瓣酱的特殊香味是多种 芳香物质相乘作用赋予 的, 其中棕榈酸乙酯、 亚油酸 乙 酯、 油酸乙酯、 4 一 乙基苯酚 、 4 一 乙基愈创木酚及苯 乙醇 贡献最大 。2 0 0 9年黄明泉等E 1 8 , 1 9 对郫县豆瓣酱进行 了研究 , 共检测到 8 1种化合物 , 主要的挥发性香味成 分有苯甲醛、 2 一 戊基呋喃 、 3 , 7 - -甲基一 1 , 3 , 6 一 辛 三烯、 四甲基吡嗪、 苯甲酸甲酯等 。 4 3 豆 瓣酱 鲜 昧的形 成 豆瓣酱的鲜味主要来源于微生物分解蚕豆蛋 白质 形成的氨基酸和微生物的自溶产生的核酸类物质的钠 盐。蚕豆中的蛋 白质经 曲霉 的蛋 白酶作用后 , 水解生 成 2 O多种氨基酸, 其 中谷氨酸钠盐是酱鲜味的主要来 源。此外 , 霉菌、 酵母菌和细菌 中的核酸 , 经过核酸酶 水解后生成多种核苷酸 , 其 中鸟苷酸、 肌苷酸和黄苷酸 的钠 盐的 协调作 用 , 增 加 了谷 氨 酸钠 盐 的鲜 味 数 倍 到 十几倍 。 4 4 豆瓣 酱酸 味的 形成 豆瓣酱的酸类物质一般 由乳酸菌产生。据报道 , 在发酵过程中总酸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而后又上升的 趋 势 , 在 6 O 天 内 总 酸 含 量 会 从1 8 9 增 加 至 6 2 6 2 。 。 。豆瓣酱 中酸类物质 主要 为乳酸、 琥 珀酸、 醋酸等。乳酸主要是乳酸菌发酵而来。同时, 乳酸菌 发酵还能生成少量醋酸; 琥珀酸主要是 由酵母菌酒精 发酵的中间产物乙醛转化而来。另外谷氨酸的脱氨、 脱羧与氧化也生成琥珀酸; 醋酸主要是 由醋酸菌将酒 精氧化而来。适量的有机酸对酱呈香、 增香 、 增味均有 重要作用 。如乳酸具鲜 、 香味; 琥珀酸适量 , 味爽口; 丁 酸也具有特殊香气 ; 同时, 有机酸 更是酯化 反应构成 “ 酯” 香风 味 的基础 物质 。 5 豆瓣 酱发展 方 向 5 1 豆瓣酱产品向即食食品发展 在传统豆瓣酱在发酵和后熟 的过程 中, 添加 大量 的食盐以抑制杂菌的繁衍生殖 , 保证产 品的质量。食 盐含量一般大 于 1 2 , 使得豆瓣酱 仅能作调 味料使 用 。市场上几乎没有一种豆瓣酱的即食产 品。要实现 豆瓣酱产 品的即食性 , 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在 较低浓 度食盐的条件下 , 豆瓣能够正常发酵不受杂菌的污染 , 保证产品原有的风味。 5 2 酶 制剂 在豆瓣 酱 生产 中 的应用 传统豆瓣酱的生产主要是利用各种有益微生物产 生的酶。因此, 我们 可以运用微生物学的方法分离其 中的主要菌种 , 补充和强化原有酿造微生物酶系 , 并对 其产酶特性进行研究 , 生产各种酶制剂用于豆瓣酱 的 制造, 改善豆瓣酱风味, 缩短产 品生产周期 , 降低 生产 成本, 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 3 丰富豆瓣酱的风味 在豆瓣酱后期发酵过程 中添加少量还原糖和有益 微生物 , 以丰富豆瓣酱的风味, 实现风味多样化。 一 】 5一 2 0 1 1 年第 3期 总第 3 6卷 中国调味品 C HI NA CoND I M E NT 专论综述 5 4 深入 研究 豆瓣 酱 中的功 能性成分 豆瓣酱具有助消化、 增进食欲、 驱风驱寒 、 减少有 毒物的产生和吸收 , 促进抗体代谢 , 调节肠道有益微生 物的生态平衡 , 消食化滞, 促进肠道蠕动, 有助 于防止 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作用 。2 0 0 9年黄玉玲等 对 豆瓣酱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进行 了研究 。而目前对豆 瓣酱其它功能成分的研究仍很少 。因此 , 应进一步研 究豆瓣酱 中的功能成分 , 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5 5 实现人工多菌种接种 现在豆瓣酱的生产多选用的是酿造酱油的米曲霉 菌株, 虽然对人工接种多菌种混合发酵来生产豆瓣酱 的研究有很多, 但还没有获得专门用于豆瓣酱生产 的 最适宜的菌株。分离、 筛选出酶系齐全, 能实现周年生 产 , 且 能产 生 良好 风 味 的豆 瓣 酱 生产 菌 制剂 还 有待 更 深 入研 究 。 参考文献 : 1 3 方继 功 酱类 制 品生 产技 术 M 北 京 : 中国轻 工业 出版 社 , 2 0 0 0 ( 9 ): 1 4 9 1 5 6 2 3 徐清 萍 酱类 制 品生产 技术 M 北京 : 化学 工业 出版社 , 2 00 9: 85 - 11 3 3 施 安辉 , 刘尔 敬 低盐 固态 发酵工 艺酱醅 中微生 物 的分 析 J 江苏调味副食品, 2 0 0 2 ( 3 ) : 1 6 1 9 4 牛天娇 , 马莺 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 中微生物 的发掘与利用 J 中国酿造, 2 0 0 5 ( 2 ) : 1 5 5 贡汉坤, 姚清海 传统酱类自然发酵的微生物学分析 J 中 国调味 品, 2 0 0 3 ( 1 0 ) : 9 - 1 2 6 3 李幼筠 “ 郫县豆瓣” 剖析 J 1 中国酿造, 2 0 0 8 ( 1 1 ) : 8 3 8 6 7 刘 素纯 , 林 亲录 , 尹华 , 等 蚕豆辣酱 的研 制 J 食 品科技 , 2 0 0 5 ( 5 ): 2 3 2 6 8 高 岭 郫县豆瓣的生产工艺改进 J 中国调味品, 2 0 0 6 ( 5 ) : 3 4 39 9 3 姚继承, 陶贵明, 屈光伟, 等 糖化增香曲在发酵酱油和酱制 品中的应用探讨 J 中 国酿造 , 2 0 0 7 ( 3 ) : 6 1 6 5 1 O 王涛, 车振明 提高郫县豆瓣中氨基氮含量的工艺研究 口 中国调味品, 2 0 0 9 ( 5 ) : 8 8 9 0 1 1 刘超兰 , 黄著 , 彭熙敏 , 等 乳酸菌和酵母共 培养 技术 缩短郫 县 豆瓣酱陈酿期的应 用研究 J 中国酿造 , 2 0 0 9 ( 3 ) : 1 0 5 1 08 1 2 张海 大豆酱发酵过程 中乳酸菌和酵母菌 的作用 J 中国 调味 品, 2 0 0 6 ( 5 ) : 9 8 1 0 2 1 3 李 琴 , 杜 风刚 发酵过 程 添加 生香 酵母 改 善酱 油风 味 的 探讨口 中国酿造 , 2 0 0 3 , 1 2 ( 6 ) :2 7 2 9 1 4 夏延斌 食品化学 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 0 0 4 : 6 3 - 6 4 ; 2 5 8 2 6 1 1 5 孙常雁 , 李德海 , 孙莉浩 传统酿造酱及酱油 中酶 系的作 用 J 中国食品添加剂 , 2 0 0 9 ( 3 ) : 1 6 4 1 6 9 1 6 赵建新 , 戴小军 , 田丰伟 , 等 气相 一嗅 闻法分析传统豆瓣酱 分味活性物质 J 食品科学 。 2 0 0 9 ( 2 0 ) : 3 9 4 - 3 9 7 1 7 黄著 , 彭熙敏 , 刘蓝超 , 等 郫县豆瓣挥发性香气成分剖析及 其在陈酿过程中的变化研究 J 中国调味品, 2 0 0 9 ( 3 ) : 1 06 - 1 1 O 1 8 3 黄明泉, 韩书斌, 孙宝国, 等 同时蒸馏萃取 气质联机分析 郫县豆瓣酱风 味成分 的研究 J 食品工业科技 , 2 0 0 9 ( 4 ) : 1 36 13 9 1 9 黄明泉 , 韩书斌 , 孙 宝国 , 等 固相微萃取 气质连用分析郫 县豆瓣酱挥发性香成分 的研究 J 食 品与发酵工业 , 2 0 0 9 ( 4 ) : 1 4 7 - 1 5 1 2 O 高秀芝 , 王小芬 , 李献梅 , 等 传统发酵豆酱发酵过程中养 分 动态及细菌多样性 口 微生物学通报 , 2 0 0 8 ( 5 ) : 7 4 8 - 7 5 3 2 1 杨 荣华 , 林家莲 , 周凌霄 酱 油、 豆酱 中褐 色色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