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pdf
1 No. 6. 2004 专题论述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 问题和对策 于江虹 美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510075 摘要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但目前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诸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的问题,根据国家和地方食品质量监 督抽查的结果,违规使用合成色素、防腐剂、甜味剂、面粉处理剂等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比较严重。 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动机,并提出六方面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使用问题;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S20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9989200406-0001-06 Application issues of food additive in China and solution strategies YU Jiang-hong Masson Group Company Ltd., Guangzhou, 510075 Abstract Food additiv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food industry and has an active pushing effect on the rapid progresses of China food industry. But there are some application problem in current food processing, such as over permitted range and dosage. The illicit uses of segment, preservatives, sweeteners, flour treatment agents, etc are serious according to the bulletins from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China and local authoriti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re analysed and six items of countermeasures are suggested. Key words food additive; application problem; administration; solution strategy 0 前言 近年来,国际、国内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 引起消费者极大不安,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 观。确立完整的食品安全卫生观念,实行从农田到 餐桌全过程的管理,是当前食品安全卫生形势的必 然要求。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 一部分,历来都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也 建立了相关法规、标准体系,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 销售和使用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 我国食品添加剂近十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收稿日期2004-02-27 作者简介于江虹1966-,男,高级工程师,中国食品添加剂 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食品添加剂、功能食品配料。 到 2003 年已批准使用 1500 余个品种,销售额预计 可达 300 亿元,比 2002 年增长 20[1]。食品添加剂 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它对于改善食品香、 色、味,调整营养构成,改进加工条件,提高产品 质量,增加花色品种,防止腐败变质,延长食品的 货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食品添加剂 不仅进入了所有的食品领域,而且也是饮食、烹饪 行业的重要配料,应用领域日益广阔。 但是目前我国也存在一些严重的超范围、超限 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与容易导致急性食物中 毒的微生物污染、农药残留、使用违法化工原料等 行为对比,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后果在短期内虽 然似乎比较轻,但长期必然危害消费者的健康、损 害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声誉并影响食品工业的健 2 专题论述 No. 6. 2004 康发展。因此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管理机构、行 业和企业的高度重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 措施加以解决。 1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超范围使用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 规定了食 品添加剂使用范围和使用量,按照食品添加剂管 理办法的规定,扩大使用范围需要向卫生部申报 批准,但某些食品生产企业不按照执行,而是随意 扩大。不经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 卫生部批准而扩大使用范围, 将可能忽视某些卫生安 全问题,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超范围使 用的品种主要是合成色素、防腐剂和甜味剂等品种。 1.1.1 肉制品 各种肉制品包括酱卤类、中式香 肠、西式火腿肠等等是日常副食之一,深受我国居 民的喜爱。但是某些不法企业和个人,在这些产品 中违规使用添加剂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在我国 的一些地区,超范围使用日落黄、胭脂红、柠檬黄、 苯甲酸钠、甜蜜素等食品添加剂的卤制肉制品的现 象正在增多,这种现象在小企业和个体户加工点中 尤其严重。 2003 年 7 月国家质检总局对肉类食品质量进行 了国家监督抽查,包括熏煮香肠、熏煮火腿、酱卤 类肉制品、腌腊制品、中式香肠等 5 类肉制品,共 抽查了广东、山东、天津、四川、河南和湖南等 6 个省市39 家企业生产的 40 种产品,合格 28 种, 产品抽样合格率为 70.0。国家标准规定,肉制品 加工不得使用合成色素。此次抽查在中式香肠和腌 腊制品中有 5 种产品使用了合成色素,其中,胭脂 红 4 种、日落黄 1 种。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由于加 工时肥瘦肉比例失调,肥肉多、瘦肉少,影响产品 的感官质量,为了使产品的外观更好看,使用合成 色素以掩盖产品色泽的不足。国家标准规定,不得 使用苯甲酸或苯甲酸钠作为防腐剂。此次抽查发现 个别企业的产品添加了苯甲酸作为防腐剂[2]。 2004 年初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北京市销 售的外埠熟肉制品包括烧烤肠、火腿、酱牛肉、肉 肚、烤肉等进行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项目包 括亚硝酸盐、苯甲酸、山梨酸、菌落总数、大肠菌 群、致病菌等共 6 项。本次共抽查 19 家商场、超市 销售的熟肉制品 40 种,合格 27 种,抽样合格率为 67.5。抽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主要是食品添加剂 超标,其中 7 种产品含有苯甲酸[3]。 1.1.2 豆制品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3 年 12 月对北京生产销售的非发酵性豆制品质量进行了监 督抽查,检验依据 GB2711-1998非发酵性豆制品 及面筋卫生标准 、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 卫生标准 ,检验项目为苯甲酸、山梨酸、细菌总 数、大肠菌群、致病菌共 5 项。此次共抽查 9 家商 场、超市销售的 20 种豆制品,合格 8 种,抽样合格 率为 40.0,其中 7 种产品检出苯甲酸[4]。 1.1.3 炒货 石蜡、矿物油在国家标准GB2760- 1996中规定作为加工助剂使用石蜡也可在胶姆糖 胶基中作为被模剂限量使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起 机械润滑、脱模等作用,不得直接食用,在最后成 品前应该除去, 但某些企业则将其应用于瓜子上光。 2000 年厦门市卫生防疫站执法人员先后对部分食 品批发市场的瓜子进行抽查,发现一些瓜子经过抛 光上油,对其中 17 种取样调查。检验发现,其中 11 种分别含有石蜡、白油等矿物油及蜂蜡、巴西棕 榈蜡等不符合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增光 添加剂[5]。 1.1.4 乳制品 国家质检总局 2003 年对酸牛奶产 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检查了 8 个省、市 44 家企业生产的 44 种产品,合格 37 种,产品抽样 合格率为 84.1,部分企业的产品防腐剂山梨酸含 量超标。国家标准规定纯酸牛奶、调味酸牛奶中不 得检出防腐剂山梨酸,果料酸牛奶中山梨酸的含量 不得超出 0.23g/kg。此次抽查有 4 种产品检出山梨 酸或者山梨酸含量超标,其中一种纯酸牛奶山梨酸 含量高达 0.28g/kg[6]。 一些小企业将二氧化钛作为白色素用于乳制品 甜奶、乳饮料等,起增白、乳浊的效果,以达到 减少鲜奶或奶粉比例的目的, 而 GB2760 中规定的 二氧化钛使用范围中没有乳制品。部分企业将纳他 霉素作为防霉剂用于酸奶,并有蔓延的趋势,而 GB2760 中规定的纳他霉素使用范围并不包含乳制品。 1.1.5 葡萄酒 绍兴市卫生监督所 2002 年 2-4 月对绍 兴市市场销售的葡萄酒进行了色素及甜味剂使用情况 调查,调查的 45 份葡萄酒合格率仅为 26.67。其中 33 份分别或同时检出胭脂红、 苋菜红、 柠檬黄等合成 色素及甜蜜素,并在标签上均未注明。国家相关标准 不允许这些色素和甜味剂在葡萄酒中的使用[7]。 国家质检总局 2003 年对葡萄酒产品质量进行 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 东、河南、吉林、新疆、辽宁、甘肃、四川、山西、 安徽、云南、浙江等 14 个省、市、区 84 家企业生 产的 96 种产品,合格 65 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 67.7。食品添加剂作为综合评定的依据是本次抽查 3 No. 6. 2004 专题论述 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 10 种产品检出了不 允许在葡萄酒中使用的合成色素苋菜红、胭脂红、 日落黄或甜蜜素[8]。 1.2 超限量使用 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目前在我国十 分普遍,从历年公布的国家和地方监督抽查中,暴 露的问题相当严重。其中最突出的在面粉处理剂、 防腐剂和甜味剂。 1.2.1 过氧化苯甲酰和溴酸钾 作为面粉改良剂的 过氧化苯甲酰主要起增白作用,自从 20 世纪 80 年 代末在我国开始使用,因其具有显著的增白效果而 迅 速 在 全 国 各 地 面 粉 厂 家 中 推 广。国家标准 GB2760-1996中规定使用量是 0.06g/kg,但前几年 实际上超量使用的现象十分惊人。面粉作为基本粮 食,不仅居民直接消费,也是最重要的食品工业原 料,过氧化苯甲酰是氧化剂,超量使用危害面极其 广泛。为此,国内 65 家面粉企业曾呼吁禁止滥用面 粉增白剂。 据兰州晨报报道,2001 年 8 月兰州市技术监督 稽查大队对 54 个品牌的面粉进行检验,结果表明, 有 37 个品牌的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添加剂严重超 标,送检的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含量最高的达 0.29g/kg,最低的也在 0.1g/kg[9]。 中国消费者协会在 2002 年 11 月发表的消费警 示生命之本关注粮食安全中指出许多厂家 不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使用过氧化苯甲酰,而是任 意添加。据近期国家抽检的 94 种面粉结果显示,只 有 13 种没有添加过氧化苯甲酰。江西质量技术监 督部门近期的抽检发现,由江西、山东、江苏、河 南等地一些企业生产的面粉,在抽检的 44 批次中, 有 19 批次产品严重超标,占抽查总数的 43.2[10]。 2003 年二季度合肥市质监局对面粉中过氧化苯 甲酰增白剂含量专项抽查发现,发现在抽查的 26 组面粉样品中,合格的只有 6 组,合格率 23,过氧 化苯甲酰含量实测值超过标准值 2 倍以上的有 7 组。 2003 年初,辽宁省工商局对面粉质量进行监督 抽查,结果合格率仅为 48。2003 年第四季度,省 工商局对面粉质量又进行了监督抽查,结果明显好 于年初的抽查,本次共抽查 55 批次,合格 45 批次, 合格率为 82,上升了 34,本次抽查的主要不合 格项目还是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含量超标[11]。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 2003 年同时结合北 京市食品放心工程第二阶段实施方案和国家质检总 局布置实施的“面粉、大米、食用油、酱油、食醋” 五类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4 年 初对北京销售的 20 种外埠面粉进行了过氧化苯甲 酰监督抽查,全都合格,抽样合格率 100.0[12]。 另外一种面粉处理剂溴酸钾的使用状况也勘忧 虑。华北一带的小县城和农村,目前流行小面包作 坊,非常受欢迎。但是,这些小作坊使用质量很差 的面粉,为了使面包做得更大,他们普遍使用大量 的增筋剂实际主要成分为溴酸钾,同时还超量使 用面包改良剂也含溴酸钾,溴酸钾的实际使用量 很可能超过规定的 30mg/kg。溴酸钾在面包粉中的 使用非常普遍,由于我国尚未开展面粉及其制品中 溴酸钾含量的检测,这方面问题的严重性很可能被 忽视了。我国虽然还延续溴酸钾使用,但因其具有 潜在的致癌作用,已被世界上多数国家禁止使用。 1.2.2 甜味剂、防腐剂 高倍合成甜味剂作为蔗糖 等传统营养性甜味剂的补充,主要用于特殊限糖食 品如糖尿病、低热量、低糖,不提倡在普通食品 中大量替代蔗糖。但是一直以来,我国都存在超量 使用甜味剂的现象。高倍合成甜味剂消费量相当于 食糖消费总量的比例,全球约为 10,而我国 2001 年即已高达 25.5[13]。目前在中小城市、城镇农村 的小企业生产的乳饮料如乳酸饮料等、果汁饮料 中尤其严重,有些产品甚至全部使用甜味剂主要是 糖精钠和甜蜜素或仅用少部分白砂糖,这些产品主 要消费对象为儿童,危害极大。 1.2.2.1 蜜饯 蜜饯是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小食品 之一,不同特色的种类花色繁多,我国各地均有食 用的习惯,深受妇女、儿童、老年人的青睐。但是 一直以来,蜜饯类滥用添加剂的现象十分严重,如 果管理不好,将会造成“小食品,大危害” ,其严重 性是不容忽视的。 2002 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以普通消费 者的身份在北京、广州、天津三大城市购买了果冻、 八宝粥、饮料、蜜饯四类食品,样品共 127 个,涉 及 68 个厂家、70 个品牌,检测项目为食品中含有 的糖精钠、甜蜜素、安赛蜜、甜味素等 4 种人工合 成甜味剂以及苯甲酸、山梨酸等 2 种防腐剂。其中 蜜饯样品 35 种,涉及 22 个品牌。样品中只使用了 糖精钠和甜蜜素两种甜味剂, 有 27 个样品使用了甜 味剂,占被检样品总数的 77.8,甜蜜素含量超过 国家标准最低值 8000mg/kg 的样品有 15 个, 占被测 样品的 41.7,最高使用量高达 44125.67mg/kg,超 量惊人。有一个样品糖精钠含量超过 5000mg/kg。 抽查样品中有 25 个样品添加了防腐剂, 占样品总数 的 72.2,有 10 个蜜饯样品使用防腐剂苯甲酸钠含 量超标[14]。 4 专题论述 No. 6. 2004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4 年初抽查了 50 种 蜜饯产品,检验项目为标签、感官、净含量、二氧 化硫残留量、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砷、铅、 铜、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霉菌等共 14 项。合格 18 种,总体抽样合格率为 36.0,不合格 产品中有 9 个产品糖精钠超标[15]。 2004 年初, 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上海市售 蜜饯进行了专项抽检,共计抽检各类蜜饯 56 件,检 测的项目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人工合成色素、 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糖精钠、甜蜜素。结果被抽检 的56件蜜饯中有17件不符合相应的国家卫生标准的 规定,合格率为 71.4,不合格的指标均为食品添加 剂,其中甜味剂糖精钠或甜蜜素超标的有 11 件,防 腐剂苯甲酸钠超标有 5 件,合成色素超标有 2 件[16]。 1.2.2.2 冷饮、果冻等 国家质检总局对冰淇淋、 雪糕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 共抽查了北京、 天津、内蒙、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 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重庆、陕西等 15 省、自治区、直辖市 70 家企业生产的 90 种产品, 合格 64 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 71.1。本次抽查有 12 种产品甜蜜素超标,占不合格产品的 46.2。其 中,有 2 种产品甜蜜素项目超过强制性国家标准要 求的 2 倍和 4 倍[17]。 中消协 2002 年的抽检表明, 果冻三成多样品甜 蜜素过量。本次试验抽取果冻样品 19 种,有 9 个样 品使用甜味剂,均为甜蜜素,占样品总数的 47.4。 有 7 个样品甜蜜素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在共计 52 种饮料样品中,有 30 个样品使用了合成甜味剂,其 中 8 个样品的甜蜜素含量高于国家标准[14]。 广西经贸委、 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3 年初对全区 食品和饮料添加的甜味剂进行了一次统检,共抽查 产品 602 个批次,只有 301 个批次合格,批次不合 格率竟达 50。主要原因是糖精钠和甜蜜素等超量 和超范围使用。 1.2.2.3 酱腌菜 酱腌菜生产历史悠久,主要是以 新鲜蔬菜为原料,采用不同腌渍工艺制作而成,品 种繁多,近年来产品逐渐趋向低盐化。酱腌菜是常 温保存的产品,盐分含量的降低可使产品保存周期 缩短。为此部分生产条件较差企业,通过加大防腐 剂的使用量来抑制产品中的微生物,如使用不当即 可造成产品中苯甲酸钠等防腐剂的超标。 国家质检总局2003年6月公布的产品质量监督 抽查结果表明,在北京、天津、辽宁、山东、四川、 重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等 12 个省、直辖市 60 家企业生产的 60 种产品中,合格 43 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 71.7。17 种产品均因食 品添加剂超标而被判不合格,其中防腐剂苯甲酸超 标的有 7 种,山梨酸超标的有 1 种;甜味剂糖精钠 超标的有 4 种,甜蜜素超标的有 11 种。超标最严重 的苯甲酸、甜蜜素检测值分别是标准规定上限值的 3.64 倍和 7 倍多[18]。 2004 年一季度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对 北京 15 家商场、超市销售的 30 种酱腌菜的抽查结 果,合格 16 种,在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大肠 菌群、致病菌系指肠道致病菌共 5 项检验项目中, 抽样合格率为 53.3。 主要质量问题是 8 种产品苯 甲酸超标或不符合产品明示要求,1 种产品糖精钠 两项指标同时超标,5 种产品苯甲酸和糖精钠两项 指标同时超标[19]。 1.3 标示不明确 部分企业在使用食品添加剂,特别是防腐剂、 合成色素、甜味剂等品种时,故意在食品标签不标 注,隐瞒使用食品添加剂,违反了食品标签通用 标准等相关规定。这种行为等于剥夺了消费者的 知情权和选择权,侵害了消费权益。每次的质量抽 查都几乎都存在这种问题, 特别是部分食品如蜜饯、 酱腌菜、果冻、饮料、乳制品中。 2 原因和动机分析 2.1 法律法规不健全,处罚乏力 对于食品生产销售中的违法行为,按我国现行 的 1995 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卫生法处理,严重的 不过“吊销卫生许可证”或“没收违法所得,并处 以违法所得 1 倍以上 5 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 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实际执 行时,没收违法所得的很难操作,往往是“责令企 业停止生产、销售并督促其整改”或“罚款” 。例如 食品卫生法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生产 经营或者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规定 的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 设备以及洗涤剂、消毒剂的,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 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 1 倍以上 3 倍 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千元以下的 罚款。 ”显然缺乏威慑力,这种罚款对于已非法获 利的人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同时还缺少如食品 卫生法实施细则等配套法规的问题。 2.2 监督管理的覆盖还存在薄弱面 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食品质量的监督 抽查频率较高,市场准入审查严格,从而促进了进 入这些城市的产品质量提高。但是广大的边远地 5 No. 6. 2004 专题论述 区、经济落后及中小城市的抽查力度则相对很低, 同时出问题的小企业也往往在这些地区安营扎寨。 如果不加以改进,从生产源头上阻断违规行为,则 容易给不法企业以可乘之机, 生产质量低劣的产品, 并流入这些监管不严的地区。 2.3 法律意识薄弱、道德诚信淡漠 我国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生产企 业、销售商数量众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有许多 人员包括经营者缺乏对食品添加剂相关法规的认 识,在无知中违规;有些人员明知违法、违规,但抱 侥幸心理,毫无道德观念和诚信心理;更有甚者,有 些添加剂的生产企业、 销售商缺乏职业道德和行为自 律,故意引导用户违法使用添加剂,以求增加销售。 2.4 管理混乱、技术低下 一些违法生产企业大多数是私营、个体企业或 家庭作坊式生产,企业管理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 设备简陋,没有灭菌设备;无检验人员和检验手段, 有的甚至没有精确的计量器具,生产者仅凭经验添 加防腐剂。对食品添加剂的性质不了解,不能正确 使用防腐剂和甜味剂,产品出现腐败变质、保存期 短时,不是首先从生产条件、生产工艺、环境和人 员卫生、包装和杀菌条件等方面加强管理和改进, 控制微生物污染,而是一味依靠添加防腐剂。殊不 知,很多防腐剂的作用是抑菌,而不是杀菌,同时 也有适用范围和条件,例如苯甲酸钠在 pH 小于 4.5 的酸性食品中防腐效果较好, 而在中性食品中效 果则大为逊色,过量使用也未必有效。 2.5 见利忘义,偷梁换柱 甜味剂超标、合成色素的问题,是因为一些生 产企业为了搀假、降低成本、以次充好、牟取暴利。 例如糖精的甜度是蔗糖的 500 倍价格为 26 元/kg, 甜蜜素的甜度是蔗糖的 50 倍价格 10 元/kg,50 元 的糖精、200 元的甜蜜素即分别相当于 1 吨 2900 元 的白砂糖,巨额差价,驱使一些食品和饮料加工企 业,千方百计用糖精等甜味剂代替食糖。 由于消费者惧怕 “糖精” , 因此有些企业故意在 标签上隐瞒。有些甜味剂生产厂家抓住这种心理, 推销复配甜味剂“蛋白糖” 。 “蛋白糖”原是对甜味 素阿斯巴甜的一种别称,实际与蛋白毫无关系, 后来一些生产企业看到用这个名称可以吸引消费 者,有利可图,遂借用蛋白糖的美名,偷梁换柱, 以少量蔗糖掺入大量的糖精、甜蜜素等低价的人工 合成甜味剂,且仍冠名蛋白糖,严重侵犯了消费者 的知情权。据前一阶段某权威机构对市场上销售的 11 种蛋白糖的抽测结果显示,这些蛋白糖无一例外 都是以少量蔗糖添加糖精、甜蜜素等低价的甜味剂 组成,且都不含甜味素[20]。国家轻工业局曾在 2000 年发出关于严格控制糖精等高倍甜味剂生产使用 的通知 ,明确指出使用非食用糖的各类甜味剂,不 得借任何理由改用蛋白糖、糖蜜素、甜宝、甜素等 其他误导名称。通知还规定,禁止在婴幼儿食品中 使用化学合成甜味剂;如因特殊需要混合使用两种 以上非营养性甜味剂,需经主管部门批准,并在产 品标签上标示每种甜味剂的名称。但是,收敛了一 段时间后,现在“蛋白糖”又有卷土重来、愈演愈 烈的趋势,在一些小企业很有市场,令人深为忧虑。 3 对策和建议 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我国已正式实施食 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QS 标志,这对于加强从源头 管理、规范市场将起很大的作用,也将对合法使用 食品添加剂起促进作用。目前国家和地方的食品质 量监督抽查,大多针对大中城市,因此暴露的问题 很可能只是一部分。针对食品添加剂使用中的问题 和产生的原因,建议采取“疏堵并济、督导结合” 的方针,除了“严管” 、 “严打”制止违规行为以外, 也要 “教育”和“引导”指引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 平,进行综合治理。 3.1 完善立法,加大惩治力度,保证我国食品安全 我国现行的食品卫生法颁布实施已经近十 年了,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回避 针对一些地方反映当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违规 行为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动向,存在法律法规滞 后的情况,同时该法对于非法行为处罚过轻,威慑、 惩戒效果大打折扣。建议根据新的形势,抓紧修订 食品卫生法,加大惩治力度,以震慑违法行为。同 时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卫生法律和卫生标准体系,制 定食品卫生法实施细则和相关卫生标准、行业卫生 规范等,严格管理和控制从食品添加剂生产、流通 到使用的每个环节。 3.2 完善食品添加剂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现 代化的信息平台 目前我国添加剂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存在三大 问题其一,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 已经跟不上形势的要求,例如使用范围、食品分类 不够科学、规范和统一;某些品种使用量的规定不 合理;由于多年的增补,企业获得、查阅、使用不 方便;同时如溴酸钾等在国际上已经普遍禁止的品 种,也应尽快取消。其二,品种质量标准严重滞后, 我国已经批准的 1500 多种添加剂中, 仅有 250 多种 6 专题论述 No. 6. 2004 有国家标准;其三,缺少残留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 除此之外,信息透明度差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今后的卫生标准、产品标准、管理办法的修 订工作中,政府相关部门应增加科学性和透明度, 结合我国食品消费的实际, 兼顾产业健康发展导向。 应尽快建立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如权威的食品添加 剂网站,向广大企业、消费者提供及时的信息,同 时也应建立相关机制主动倾听企业、专家、消费者 组织的意见。 3.3 加强对中小城市、问题食品的质量监督,强化 舆论监督 各级政府财政应拨专款,加强在中小城市、城 镇,对包括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在内的食品质量安 全的监督抽查力度和仪器装备配备,特别是对违规 使用防腐剂、甜味剂、色素、面粉处理剂的“问题 食品”的检查,充分利用传媒将抽查结果传达给消 费者。对于那些知法犯法、滥用添加剂、利用添加 剂制假售假、 以次充好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打击惩处。 3.4 加强检验方法的研究和普及,开展危险性评估 目前许多食品添加剂还缺乏相应的在食品中的 含量或残留量检测方法,或检测方法不适应使用 现状,另外有许多方法还不够普及。建议国家在食 品安全的科研投入方面应覆盖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安 全性的研究;卫生、质量监督部门、科研机构、食 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企业应联合起来, 对于重要食 品添加剂的检测进行攻关,以提高科学监督的水平。 同时在重视残留量检测的同时,应该结合我国 的膳食结构和习惯,对我国主要使用的添加剂,特 别是在传统食品例如豆制品、调味品、蜜饯、酱腌 菜、炒货以及各种饮料等中的使用,按照有关国际 组织制定的危险性评估的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价, 以此作为制定相关标准的基础。 3.5 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相关法规的宣传、科学知识 的普及 我国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数量众多,从业人员 素质较低,缺乏对食品添加剂相关法规的认识。对 此,建议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添加剂工业和应 用协会和各级行业协会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 传教育,提高中小企业的依法经营的意识,杜绝因 为无知而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对于企业的 经营者或技术质量管理人员, 应定期强制培训学习, 通过考试后才发卫生许可证。另一方面,应加强对 消费者进行食品添加剂的科普宣传教育,消除对食 品添加剂的误解和恐惧,提高消费者对加工食品的 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形成科学正确的观念, 例如“面粉及其制品不是越白越好” 。 3.6 加强对食品行业,特别是传统食品行业健康发 展的指导 我国传统食品例如蜜饯、酱腌菜、炒货、酱卤 类制品等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瑰宝,曾经深受广大老 百姓的喜爱,但是长期以来,产品质量低劣、搀假、 滥用添加剂的现象严重,严重打击消费者信心,有 些产品甚至被斥为“垃圾食品” ,在国际贸易中也造 成了不良影响。如果这些现象再继续下去,将严重 损害行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将愧对历史。 应该正视的是,这些行业的企业大多数存在规 模小、管理水平低、缺乏技术和人才的现状。法律、 法规告诉企业“必需做”和“禁止做” ,但是“如何 做好”却是许多小企业的困惑。政府有关部门如 中小企业局、各级行业协会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 这个责任,如组织行业技术交流,促进企业提升经 营管理、卫生和技术水平,推广 GMP 和 HACCP, 邀请专家学者、管理部门研究出台行业发展指南 等,提倡安全、优质、健康、诚信理念,打击欺骗 行为,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齐庆中.2003 年我国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概况及存 在问题分析 [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肉类食品产品质量国家 监督抽查结果.2003,7 [3]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熟肉制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结果公告.2004,2 [4]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豆制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公 告.2003,12 [5] 法制日报.厦门嗑出“毒瓜子”11 种瓜子已被停止销 售.2001-01-11 [6]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酸牛奶产品质量国家监 督抽查结果.2003,6 [7] 董华,等.市售葡萄酒中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调查.中 国卫生监督杂志,20033138-140 [8]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葡萄酒产品质量国家监 督抽查结果.2003,1 [9] 兰州晨报.添加剂严重超标.兰州查获 8.8 万公斤有毒 面.2001-09-26 [10] 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警示 生命之本 关注粮食安 全.2002,11 [11] 沈阳晚报.工商局公布面粉“黑名单”.2004-01-18 [12]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面粉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公 告.2004,12 下转第 9 页 9 No. 6. 2004 专题论述 伦特罗残留的常规检测法。酶联免疫试剂盒成本较 贵,且最快也要 5 个多小时。多数基层检测机关不具 备检测克伦特罗残留的能力,而对猪肝、猪肉中的残 留检测要数周,等检测结果出来,猪早就成了人们腹 中之物。 因此我们食品工作者不仅要为人们提供安全 的食品,更要加强对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真 正成为公民安全的保护神; 4全社会都来关心食品安 全。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瘦肉精”问题。从 1997 年 以来,农业部农牧发19973 号及农牧发19991 号文 已明确规定禁止生产和使用“瘦肉精”,各省农业部 也采取了处罚等措施。2001 年 11 月国务院已对饲 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进行 了讨论修改,并由朱总理签署发布;随后一系列的法 律法规也在酝酿和出台中。 可是光有国家的政策还不 行,食品安全是整个社会的大事,需要各个部门的协 助, 各地要完善监管手段, 制定和完善工作督察制度, 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制度,对因工作失职、督察不利 等原因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舆论媒体也 要发挥其作用,对不法商贩进行曝光。当然最重要的 还是商贩的“商德”和全民食品安全意识。时勇等认 为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猪的肉色、肉质、后臀部肌肉 是否饱满突出以及脂肪层的厚度大致地了解猪是否 用过瘦肉精[7]。 政府等有关部门也应该通过各种渠道, 让普通百姓具备基本的食品安全常识。 相信只要全民 皆起,诸如瘦肉精事件就会大大减少。 2 结语 以上选取的仅是比较典型的 3 例食品安全事故, 近年来,又陆续出现毒火腿、毛发酱油、毒卤制品、 石蜡底料等等事件,不禁令人心寒。一直以来,我国 政府对食品安全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 党的十五届五 中全会把“食品安全”写进了中央全会文件。温家宝 总理对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也做过多次重要批示。2001 年,一项旨在 全面提高农产品食用安全水平的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 划”已由农业部组织实施[8]。加入 WTO 以后,中国 企业纷纷实行 HACCP、GMP 规范,在标准制定、设 备添置、经费投入、队伍培训、检查处理等方面我们 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进展。2003 年 7 月,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亲自启动“食品药品放心工程”, 这标志着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工程已经正式启动。 政 府已经对食品安全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并积极的采取 措施。2004 年 1 月吴仪副总理又在全国食品药品监 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 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关系到人 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 关系到食品药品行业 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中国对外贸易和国际形象,今年 要将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点来抓,继续扎实推进,争 取更大成效。 综上,保证“食品安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 工程。只有提高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依靠完善的食 品法规,建立严格的检测管理体系,严惩不法食品商 贩才能保障食品安全。“民以食为天”,关注食品安 全,就是关注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安全卫生的食品将为我们的 生活再添一份舒适和温馨,从此告别为“吃”而担惊 受怕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忻亚娟,庄方成,毛江森.中国的甲型肝炎流行及控制.中 国公共卫生,1998,1410579-580 [2] 康来仪,等.上海地区 1988 年春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流 行病学调查.中华传染病杂志,1989,7126 [3] 唐敏.从假酒案思考酒类管理何去何从.瞭望新闻周 刊,19981222-23 [4]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管理研究所.从根本上制止假酒 案发生的建议.城市技术监督,1999224-25 [5] 汪令四.含 “瘦肉精” 畜产品对人健康的危害.畜牧兽医 杂志,2002,21429-30 [6] 丁声俊.必须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信任问题由欧洲疯 牛病引发的对话.粮食与油脂,2001424-27 [7] 时勇,黄焱.查禁“瘦肉精”工作的难点与对策.饲料添 加剂,2002,7335-37 [8] 徐百万.关于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的几点认识.中国 畜牧导刊,2001,18236-8 上接第 6 页 [13] 尤新.我国甜味剂生产发展和研发方针.食品工业科 技,200233-8 [14] 中国消费者协会.关注食品添加剂选择安全小食品. 2002,11 [15]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蜜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 果公告.2004,2 [16] 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蜜饯监督抽检情况通 报.2004,1 [17]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冰淇淋、 雪糕产品质量 国家监督抽查结果.2003,6 [18]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酱腌菜产品质量国家 监督抽查结果.2003,6 [19]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酱腌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结果公告.2004,2 [20] 中国消费者协会.食品中人工甜味剂滥用又有 “新动 向”.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