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中心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参考材料4.doc_第1页
研发中心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参考材料4.doc_第2页
研发中心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参考材料4.doc_第3页
研发中心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参考材料4.doc_第4页
研发中心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参考材料4.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项目概述 - 1 1.1项目名称 - 1 1.2 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 1 1.3 研发中心建设目标 - 2 1.4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 3 1.5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 3 1.6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 4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 4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 6 2.2项目提出的必要性 - 9 2.3我国节能的发展 - 11 第三章市场的需求 - 11 3.1 市场分析 - 12 3.2 国际市场现况 - 13 3.3 我国市场现况 - 15 3.4 技术环境分析 - 18 3.5 企业竞争力分析 - 18 3.6 相关的政策法规 - 20 3.7 技术标准与规范 - 21 3.8 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 - 22 第四章研发中心的效能 - 22 4.1 建筑节能的障碍与突破 - 27 4.2节能建筑与研发中心 - 27 4.3 研发中心与市场经济 - 29 4.4 研发中心与产业升级 - 30 4.5研发中心与企业发展 - 30 4.6 成立研发中心的效益 - 32 第五章 项目建设内容 - 32 5.1项目投资规模: - 32 5.2项目基地规模: - 32 5.3项目建设规模: - 32 5.4项目建设费用估算: - 33 5.5信息化建设内容 - 33 5.6机器设备采购估算 - 35 第六章建设目的和原则 - 35 6.1 建设目的 - 37 6.2 建设原则 - 38 6.3 规章制度: - 62 6.4共构方案 - 66 6.5 建设成果 - 67 第七章 建设条件 - 67 7.1项目建设地点 - 67 7.2项目建设地点自然条件 - 71 7.3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决论 - 72 7.4原材料供应与配套条件 - 72 7.5项目供电、供水、消防系统设计方案 - 77 7.6环境影响分析和环境保护措施 - 83 第八章 管理机构 - 83 8.1管理机构职能 - 88 8.3管理机构运行机制 - 89 8.4管理方式和内容 - 89 8.5人员编制与人事制度 - 91 8.6 研发中心研发团队 - 93 8.7建设工期 - 95 第九章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 95 9.1 投资估算依据 - 95 9.2 投资估算 - 99 9.3研发大楼建筑总投资估算汇总表 - 104 9.4星级酒店建筑总投资估算汇总表 - 109 9.5项目建设总投资估算汇总表 - 110 9.6 资金筹措 - 110 9.7经济效益分析 - 111 9.9 社会效益分析 - 113 第十章项目风险分析 - 113 10.1实施风险 - 113 10.2技术风险 - 114 10.3市场风险 - 115 10.4管理风险 - 116 10. 5资金风险 - 117 10. 6政策风险 第一章项目概述1.1项目名称绿建筑集成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LED照明系统,电子组件等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1.2 项目承办单位概况项目单位名称:XXXXXX集团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1亿美金项目单位地址:项目单位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XXXX联系电话:XXXX 项目建设地址:XXXXXX可研报告编制单位:XXXXX 1.3 研发中心建设目标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则是高技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本公司秉持为企业的永续发展提供技术的支持,为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揽集相关专业人才,为其搭建良好的技术创新平台和工作环境。着手筹建本技术研发中心。依据企业的要求,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研究的优势,和企业吸纳、转化科技成果的市场优势,推动企业及相关行业的科技进步,本公司集绿能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结构设计、室内设计等行业,整合绿建筑集成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LED照明系统,绿能环保建材,电子组件等产业,架构成一完整产业链。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进行新产品科技创新、研发,为企业提升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开发与创新,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我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打造本研发中心在国际上成为“绿能建筑集成系统”领域里,最大的艀化研发机构。使之成为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基地、开发基地。 1.4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国家“十一五” 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 建筑节能科技发展规划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十一五” 发展指导意见关于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意见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及地区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发改委第40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画纲要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XXXXX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资料1.5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1、根据原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制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并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2、认真总结国内外绿建筑集成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LED照明系统、电子组件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做到技术先进可靠、方案优化合理,保证长周期稳定、高效益运行。3、企业运营要遵守环境保护法,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充分利用淮南国邦绿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现有的各种技术和人力资源,以节省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1.6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范围包括:总论、市场分析、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位置选择、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主要原材料和能源供应、节能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项目实施进度、投资估算、融资方案、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风险分析以及研究结论与建议。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意义2.1项目提出的背景随着人们对生态的重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高能耗、高污染类之产品,日益受到摒弃替代。太阳能建筑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加入京都议定书条约,中央政府对于节能省地住宅的高度重视,以及中国第一部可再生能源法的提前出台等信息表明我国住宅建设的用能问题,已成为重要课题。太阳能建筑在调整住宅能耗结构、保障建筑能源安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大气环境,解决农村和偏远地区用能、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以及推进和实施我国住宅产业化政策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由1992 年召开第一次地球环境高峰会议以来,国际各国先后成立相关部门,开始逐步颁布实施建筑节能法令。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后,绿能建筑政策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各国重点发展计划之一。因应各国加入节能减碳、绿色环保之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0号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已经2008年7月23日国务院第18次常务会议通过公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布实施,该标准规定开工项目,不节能不能施工,并将对相关责任单位罚款50万元。一向沉寂的节能建筑市场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春天。 我国第一部有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性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已于次年7月1日正式实施。此前不久,建设部颁布了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要求城市新建建筑均应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有关强制性规定,违规单位或个人将受到重罚。200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利用,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迈出实质性步伐。 这一系列措施预示着,我国建筑业正走向节能时代,建筑节能市场蕴含着无限商机。当今我国正处于房屋建筑的高峰时期,2003年我国城乡建筑竣工面积达20.3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但令人忧虑的是,在新竣工的建筑中,节能建筑面积不到1亿平方米,尚不足竣工建筑的5%。至今,在我国城乡既有建筑约400亿平方米中,只有3.2亿平方米房是节能建筑,不到全国既有建筑的1%。 我国是个能源短缺的国家,但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却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钢材消耗高出10%至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此外,在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1/3的情况下,实心黏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依然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已上升到近年的27.45%。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以现在的建设速度,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的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仅空调夏季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能力。这些建筑在接下来几十年的使用时间里,采暖、空调、通风、炊事、照明、热水供应等方面,都要不断消耗大量能源。建设部研究指出,我国建筑耗能比例,最终将上升至35%左右。 专家表示,若能把日益增加的建筑能耗减少一半,进而逐步达到发达国家的能耗水平,就可大大减少煤矿、电站等能源设施建设的规模。如果我国城镇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到2020年每年就可节省3.35亿吨标准煤、减少8000万千瓦时空调高峰负荷,相当于每年节省电力建设投资约1万亿元。 2.2项目提出的必要性目睹全球温室效应,气候不断造成灾害,绿色环保节能降耗,势在必行,建立【绿建筑产业链现代化基地】之需求,日益殷切。在我国建筑总耗能(含建材生产和建筑能耗)约为全国能耗总量的30%。现有的430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中,95%为高耗能建筑,每年新建建筑面积中80%,仍为高耗能建筑。“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着我国全部节能任务的41%,只有通过建筑节能模式的创新,才能实现全国节能减排的目标,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节能建筑产业现代化,即是集绿能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结构设计、室内设计等行业、结合绿建筑集成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LED照明系统、绿能建材等产业,整合开发集成为一体的 “绿建筑科技产业”。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节能建筑、低能耗建筑、健康建筑示范工程,是节能建筑与建筑节能最佳的体现, 积极引进国际最先进的专利技术,加强建材升级,深化太阳能的利用。扩大并建立绿建筑集成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LED照明系统、电子组件、绿能建材的现代工业化,藉以推动节能建筑与建筑节能。随着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力和市场值会越来越庞大,逐渐成为主流产品。顺应环保概念的潮流,以现代科技手段,重新诠释:从传统营造建筑工业化绿能集成建筑的价值,填补建筑工业化的空白,以科学技术开发绿色生态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形成具有经济规模的绿建筑原材料供应基地,开启绿色生态建筑的新时代。从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看,节能建筑层面的内涵目标:是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太阳能,来满足建筑能耗和健康环境的需求,降低常规能源在建筑能耗中的比例,节能建筑的实施,是有寿命周期的,应体现在建筑物策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以及改造等活动中。绿能建筑集成系统的推广:应因地制宜,针对区域气候特征、经济发达程度,以及建筑使用特征等因素,采用适宜的建筑技术和太阳能技术。节能建筑的发展应基于综合的、多角度的比较,包括生态设计、建筑节能、投资平衡、复合其它可再生能源、选择配套的常规能源。节能建筑的研究,是不断发展的,不仅包括应用理论和计算方法,还应向能效评价、工程实测等多方面深入。绿能科技建筑带来了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降低了建筑项目的风险。在规划领域,绿能科技建筑,首先强调识别场地的生态特征和开发定位,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和能源,减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建筑和环境和谐共生。在设计领域,绿能科技建筑采用建筑工业化集成设备、方法,并遵守环境设计准则,将建筑作为完整的系统,综合考虑建筑的间距朝向、形状、结构体系等因素。在施工领域,绿能科技建筑通过采用具有环保意识的绿色施工方法,显着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减少废弃物的数量,及建造过程中消耗的自然资源数量,并将建筑物建成后,对室内空气质量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在运行维护领域,绿能科技建筑的技术和方法,可保证建筑规划目标的实现,通过合理的节能环保目标设定智能化的系统控制,采用科学、适用的消费模式,保证建筑设备系统的安全和清洁运行,并降低系统能耗。建筑节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21世纪中国建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提倡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研究经济工作的高层会议上,中央领导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由此可见,建筑节能工作,在当前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已经是举足轻重、刻不容缓。节能建筑的意义,是指经设计能直接利用太阳能,进行采暖或空调的建筑。通过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在冬季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的太阳能采暖建筑。随着太阳能利用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太阳能建筑已经从太阳能采暖建筑,发展到可以集成太阳能光电、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太阳能通风降温、可控自然采光等新技术的建筑,其技术含量更高,内涵更丰富,适用范围更广。 研发中心项目建设, 为孵化节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研发机构,即是集绿能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结构设计、室内设计、及绿色建材制造于一体,整合开发绿建筑集成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LED照明系统工业化的科技研发中心。将以技术、信息、市场等多方面深层次, 为企业提升应用技术开发,新材料开发与创新,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加速高技术的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我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新技术操作简便,生产周期短,节省能源,污染少,综合成本低,最终表现在企业产品质量得到提高;主要形式阐明,特别是绿能建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新的分析技术,可为原物料和成品,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发现新的实体;从而为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研发中心的建立,对拉动相关产业有积极的意义,通过研发中心,带来的新产品,势必带来原材料的新需求,拉动建材领域的发展;而新材料的开发,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福音,产生的社会效益巨大,对下游建筑企业机构、单位,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现代化需要技术创新,创新才能发展,并应体现在建筑研究、开发、生产的整个过程,贯穿于传统产业现代化的整个进程。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项目研发中心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技术中心在研究与开发中的前景广阔,必将为企业现代化提供强劲的动力。2.3我国节能的发展据国家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化石能源资源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石油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4.5;煤炭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40,石油消费仅次法国,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对海外能源的依赖程度达50以上。在土地资源方面,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目前,能源的紧张形势,在我国已十分严峻,在资源如此紧张的形势下,住宅建筑能耗却占了全国能耗的32。我国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的建筑基本上是高耗能建筑,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目前我国每年新建建筑近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建设量的总和,但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预测在未来的15年,我国还将建成约200亿平方米建筑。如果再不采取节能措施、不推行建筑节能材料,2020年建筑能耗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目前建筑所消耗能源的三倍。 依据专家测算,如果国家从现在起就下决心狠抓建筑节能工作,对新建建筑全面强制实施建筑节能设计和应用,并对已有建筑有步骤地推行节能性改造,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可减少3.35亿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约8000万千瓦时(相当于4.5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减少电力建设投资约6000亿元),能源紧张状况和污染压力必将大为缓解。但如果继续放任自流,错过当前这段大好机遇,不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则将长期大大加重国家能源负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制约,对能源安全和大气环境造成重大威胁。严峻的现实表明,国家要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建筑节能的工作研究,以有效的措施,制定相应的法规。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始于1986年颁布的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目标是30;1996年将这一节能目标提高到50;2000年建筑节能管理办法颁布;2002年夏热冬冷地区(过渡地区)的建筑节能规划出台;2004年夏热冬暖地区(南方地区)的建筑节能标准颁布。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建筑节能工作有所推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受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实施起来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国家虽然早已颁布新建建筑必须实行节能50的强制性设计标准,但在实施标准的9年里,能达到此目标的,只占同期建筑总量的不足10。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进展情况,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行业专家,都认为任重道远,尚需努力。第三章市场的需求3.1 市场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环保节能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十一五”期间,由于国家加大了环保节能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环保节能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下,从2007年开始,环保节能支出科目,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政府对环保节能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对策,受益于此,中国环保节能行业,将继续高速增长。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目前全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面对严峻的事实,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它是调整房地产业结构和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是节约能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环节;是探索解决建筑行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根本途径;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建筑业、建材业的重要手段。中国环保节能产业,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总体规模相对还很小,其边界和内涵仍在不断延伸和丰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环保节能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将由小变大,逐渐成为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技术档次的产业。产业内涵扩展的方向将主要集中在环保节能技术、环保节能产品、环境服务等方面,中国环保节能产业的概念,也将演变为:“环保节能产业”或“绿色集成产业”。“十一五”期间,中国环保节能产业可望保持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环保节能投资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核安全及辐射环境保护建设,以及环境能力建设。2009年,我国环保节能产业总产值,达到人民币8000万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占2700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占6600亿元,环保节能产业4800亿元,就业人数超过2500万人。2010年环保节能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10000亿元左右,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600亿元,环保节能装备产值120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1000亿元。根据市场预测,到2012年国内节能环保产业将达到2.8万亿元,年均增长25.7。进入21世纪,全球环保节能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 3.2 国际市场现况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环保节能产业,成为全球环保节能市场的主要力量。发达国家的环保节能产业,起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工业飞速发展,导致环境状况的恶化,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及政府对环境管制的严格化,环保节能产业获得了高速的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环境状况明显改善,环保节能产业进入技术成熟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达国家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环保节能产业的产值,已占到其生产总值15%,介于风头正劲的制药业和信息业之间,高于其中的计算机行业,并且它还以高于GNP增长率12倍的速度发展着,环保节能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上升。1994年,美国约有52000家企业和90多万从业人员,年产值1000亿美元,年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日本现有环保节能企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值300亿美元;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环保节能产业,亦实力雄厚,年产值分别达到270亿美元、120亿美元和90亿美元。国际市场节能环保产业上,欧美国家和日本占了80-90。和国外比较我们的深加工技术落后,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加强研发中心的建设,提到议事日程,继承和发扬建筑学理论,运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推进建筑现代化工厂化发展;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创新和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逐步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把技术中心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为了贯彻科技第一生产力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的指导方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特别规划对企业的研发中心投入10000万元进行研发中心建设,对研发中心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建设势在必行。 3.3 我国市场现况能耗3大板块:工业、交通和建筑。能耗结构水平:工业占37.7%、交通为29.5%、建筑为32.8%;而我国建筑能耗占26%,交通能耗为10%,工业占60%至70%。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工业能耗比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将降到三分之一左右,而建筑和交通能耗将会进一步上升。欧盟的测算标准表明,建筑全过程,对全球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资源消耗方面:能源为50%,水资源为42%,原材料为50%,耕地为48%;污染方面:空气污染为50%,温室气体排放为42%,水污染为50%,固体废物为48%,氟氯化物为50%。建筑全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产生了等量的污染和排放。由此可见,建筑节能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战场之一。绿色建筑因其具有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的“四节一环保”特征,是当前节能减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绿色建筑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对减少室内外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居住舒适性、健康性和安全性具有现实意义。发展绿色建筑,也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庄严承诺的重要抓手。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筑存量大、新建建筑多,地理气候特征多样化,加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绿色建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独特的优势。一是建筑节能潜力巨大。我国既有建筑达400多亿平方米,同时每年新建16亿至20亿平方米。我国建筑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如果达到同样的室内舒适度,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的2至3倍。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了我国全部节能任务的20%。如果切实执行50%的节能标准,局部地方执行65%的节能标准,那么,到2020年就能每年节约3. 54亿吨标准煤,占同期国家节能目标任务的30. 7%。绿色建筑在实现建筑节能的同时,可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健康安全的室内环境,代表着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前景十分广阔。然而,截至2010年11月底,我国已获得绿色建筑星级能效标识的建筑项目仅85个,在既有建筑中,所占比重极低。推行绿色建筑,已成为当前建筑节能工作中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发展绿色建筑比较效益高。据测算,达到同样的节能效率,建筑比工业投入少。此外,我国实施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成本,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要低得多,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绿色建筑技术相对成熟。欧盟学者针对80项减少建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调查结果表明,就投入和节能效益而言,高能效照明技术,几乎是所有国家建筑物温室气体减排,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节能量而言,改进寒冷气候区的隔热和分区供暖系统,实行分户供热计量,在温暖气候区,提高制冷和通风能效,注重遮陶、自然通风、隔热措施,以及改进发展中国家炊事炉灶等,均是有效的节能措施;高能效比的设备、太阳能热水装置、节能型家用电器和能源管理体系等,均是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从“十五”开始,我国就组织实施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建筑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并在逐步推广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3.4 技术环境分析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将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将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本世纪中叶的75%以上,这意味着,每年约有1200-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每个城镇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农村人口高3-3.5倍。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而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资源和能源的50%,同时增加了环境负苻。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我国建设部、科技部已于2005年10月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国家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于2006年6月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节能减排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我国绿色建筑目前存在的不足: 1、法制建设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已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二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节能与节地的相关规定,缺乏对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规;二是强调规划设计、评价、施工方面,忽视了物料生产、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相关政策。同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励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使得建筑节能长期落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2、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目前,我国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多数停留在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等方面,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于农村绿色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3、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片面: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片面地认为加强建筑内外的绿化就是绿色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绿色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4、绿色建材行业发育不健全:在绿色建材方面存在着:片面强调材料的性能使用,对于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环保考虑不多;缺乏完整有效的绿色建材认证体系,对绿色建材的评价简单和盲目追求新型材料等问题。 3.5 企业竞争力分析绿能科技建筑亦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是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我公司将以提供最新技术之设计、材料与工法,并以节能与环保建筑系统为主轴,将绿能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轻钢结构设计、室内设计、材料制造整合系统化,逐步落实建筑产业工业化(即绿房子制造工厂自动化)。以软件结合硬件制造之完整绿建筑系统工程,低于原工时1/3 的极短时间降低成本,用更好品质绿建材,快速完成,以高附加价值,高优势竞争力之绿建筑系统产品,迈进全球市场。市场定位以外销及中国为主导,以完整高附加价值之绿能建筑系统产品输出,从引进德国技术及概念到自主研发(技术配方)、自主设计(屋顶、楼板、墙体结构)朝向自动化生产制程。从设计、研发、技术支持并结合两岸分工制造。由每一国家区域选出具优良资质的公司,授权代理并执行当地建设、经营、管理。以多年在业界的专业技术和经验,致力于该项技术的研发和运用,透过与各地代理公司紧密融合,共同创建绿能建筑现代化工业。 3.6 相关的政策法规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具体目标:大力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地区,实施节能65%的标准。“十一五”期末建筑节能1.1亿吨标准煤。绿色建筑推进现阶段以加大新建建筑节能为主要突破口,同时推进既有建筑改造。到2010年,全国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现在下降10%国;到2020年,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2010年再下降20%。我国已经制定的经济激励政策主要是以下几方面:首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绿色建筑奖创新分为:工程类项目奖,和技术与产品类项目奖。工程类项目奖:包括绿色建筑创新综合奖项目、智能建筑创新专项奖项目和节能建筑创新专项奖项目;技术与产品类项目奖,是指应用与绿色建筑工程中具有重大创新、效果突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目前,已经成功评审并发布了两届绿色建筑创新奖。其次,建立了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经济激励政策。财政部设立了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专项资金里有一部分是鼓励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的应用,财政部和建设部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指导意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实施方案以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资金管理方法。第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财政部出台了以鼓励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节能体系的资金管理方法,办法里明确了鼓励高耗能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的国家贴息政策。此外,我国政府正在加快研究,确定发展绿色建筑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技术经济政策;研究国家推进实施的鼓励和扶持政策;研究利用市场机制,和国家特殊的财政鼓励政策相结合的推广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收费、土地等经济手段,逐步构建推进绿色建筑的产业结构。相关政策法规有下列几项:建设部:【建科(1997154 号】国务院:【国发办(1999)72 号】建设部:公布【墙办发(200006号】建设部:实施【建科(2001239 号】财政部:发布【财综(200255 号】国务院:2009 年胡锦涛宣布“中国将实施节能减排40%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等15项与绿色建筑内容相关行政法规;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近期工作的通知、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通知、节能中长期规划等法规性文件。 3.7 技术标准与规范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发布与绿色建筑有关的民用建筑工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设计节能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数十项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相关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成果还有: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等。在技术导则方面,2005年中国第一部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发行;2007年建设部下发了绿色施工导则,确定了绿色施工的原则、总体框架、要点、新技术设备材料工艺和应用示范工程。 3.8 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 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为规范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建设部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启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结束了我国依赖国外标准进行绿色建筑评价的历史;建立了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制度,为保证建筑门窗产品的节能性能,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建筑节能技术进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试点工作,建设部制定了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试点工作管理方法;研究建立建筑能效评测与标识制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了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技术导则、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管理办法,建筑能效标识,是按照建筑节能有关标准和技术要求,对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和能源消耗量,以信息标识的形式进行明示的活动。此外,在监督检查方面,2006年11月28日至12月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了全国建筑节能和城镇供热体制改革专项检查考核。内容包括全国30个省、自治区(除西藏外)、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26个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26个地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贯彻落实国家建筑节能和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及结合本地实际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情况,以及抽查的610个工程项目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情况。2007年底,再次开展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专项监督检查。节能减排专项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建筑节能专项检查、供热体制改革专项检查、城市污水处理厂专项检查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专项检查。 第四章研发中心的效能4.1 建筑节能的障碍与突破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阻碍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的步伐,原因归结如下: 1、建筑节能意识薄弱。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建筑节能工作,在创建人类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紧迫性,同时对建筑节能的基本知识,也缺乏深刻的了解。很多人购房时,不懂得也不关心建筑能耗的高低。对房屋没有客体的节能需求,更没有对房屋节能性能的选择和监督,导致相当一部分缺乏社会责任,守法意识淡薄的开发商、供应商逃避政府的监督。加之一些地区的主管部门没有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为追求“政绩”,只注重建筑数量和规模,放松或放弃了自身的监督管理职能。 2、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近年来,我国建设规模和总量增长比较快,但科技投入没能同步跟进,建筑的科技进步是滞后的,对建筑发展的贡献率一直不高;我们不少的所谓“创新”,实际上是在建筑的概念炒作和表皮包装上下了不少功夫,着力点没放在内在品质的提高上,甚至生搬硬套、东拼西凑一些概念性的东西,缺乏技术支撑,结果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治标不治本。3、体必须积极参与节能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监管体系,并组成强有力的政府权威的综合监管机构。4、对建筑节能发展的思考 :当前,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已迫在眉睫,我国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规定,我们要抓住有利契机,把建筑节能工作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着手做好在节能观念、节能技术和节能政策: 1)全面落实和体现科学发展观 推进建筑节能发展,其要义是在工程建设和产品使用中,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产业链条,统一各业思想,树立正确的节能观念。2)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筑节能不是片面的节约,而是全面地提升建筑的基本品质。不要误以为建筑节能,就要降低建筑标准和使用水平,防止简单地将节能建筑理解为“低标准”和“简易房”。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越是发展,节能意识越要加强。要增强21世纪能源紧迫感,要充分认识到建筑节能是一种开发理念和政策取向。开展建筑节能不能主张资源的过度占用与浪费,但也不是以降低综合性能和牺牲舒适度为代价来换取资源的节约,其最终产品必须是不仅质量优良,而且要充分体现和满足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造福人民,回归自然,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性化建筑。3)树立全面节约的观念。建筑节能工作,不仅仅是能源的节省,而是在建筑这一宏观平台上,创造一种节约型的发展模式,树立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节约观念。一是建筑节能不仅限于能源的节约,还涉及到占用和消耗的其它资源,如水、建材等;二是作为主体能源的化石类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研究消耗规律和利用效率,产生更大的节约效能;三是全面节约的概念不仅是节约和少用,还应重视使用能源对环境和人类的污染。 4)树立全寿命成本的观念。建筑的全寿命成本,是指建筑从初期建造至运行使用直至建筑报废全过程所使用的综合成本。包括初期建造成本和消费期的消耗、维护运行成本。当前由于缺乏全寿命成本的概念,往往只关注购房时的总价,而没有计算分摊在每个“使用年”上的费用。其实,在漫长的消费过程中,运行成本是不可忽视的重大能源消耗。节能后的建筑并未提高综合成本,反而总体上降低了综合成本。5、不断推进和加快技术创新 1)开展建筑节能,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坚持技术创新,迅速提升建筑品质和性能,谋求可持续发展,杜绝和减少浪费。减少资源消耗。高效率地利用资源,建筑的建造和消费、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要选择节约资源的技术新路线,减少资源的耗用量,尽量不用或少用不可再生资源。 2)提高材料性能。高性能的材料产品,是高效率利用资源的前提,建筑结构材料要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围护结构要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防水、隔声、涂料、管道等专用功能性材料,都要具有相应的高性能。 3)减轻环境污染。杜绝使用污染性材料,坚决有效的控制有害物质排放,并尽可能地利用清洁能源。 4)延长生命周期。发挥材料潜能,延长使用年限,既可节省资源,降低建设成本,又会减轻环境负荷。5)加大回收利用。尽量减少废弃和排放,使资源的投入和回收利用形成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减少最终废弃物。 6、建立健全法制标准体系和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对建筑节能的监督和管理仍没有摆脱“立法腿长,执法腿短”的窘境,扶持建筑技术创新、鼓励开发资源节约型项目的倾斜政策尚未全面建立。建筑节能工作之所以进展缓慢,与法制体系的乏力和激励政策的缺位不无关系。当前,非常有必要抓紧研究和制定推进建筑节能的产业政策: 1)强制性地执行现有的法规和节能标准,并期待政府加快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逐步形成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建立起强有力的约束机制。2)加快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可借鉴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提前实现或实施高于国家规定节能标准的,对于超额完成节能改造任务的给予政策扶持和经济上的奖励;加大政府对建筑节能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建立国家建筑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建筑标识制度。3)加大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力度,全面实现供热的量化、市场化和货币化。要像用水、用电一样实行谁用热谁付费,自主调节室温,按量计费的管理体制。4)建立一整套经济激励制度,唤起全民的节能意识,比如对节能建筑的收费和税收给予优惠政策,利用经济手段与提高节能意识双管齐下,使全民认识到建筑节能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5)以绿建筑集成系统为载体,结合世界知名设计院, 建筑师在建筑节能的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随着国家建筑 节能政策的落实,这一点越来越被广大的建筑师认识和接受,但如何将节能的设计理念贯穿和融入建筑作品之中,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培训;沟通和密切设计单位与生产商、开发商的联系;在高等院校对建筑系的学生要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在注册建筑师的继续教育中增加这方面的内容等,以培养建筑师的意识和能力。太阳能产品与建筑设计结合的问题,特别是现阶段如何做好太阳能光伏产品与建筑有机的结合。太阳能建筑系统是绿色能源和新建筑理念两大革命的交汇点,建议有关部门要制定政策,完善法规,进行多领域、多学科合作与攻关,常抓不懈,抓出成效。7、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不完善。建筑节能涉及国家和政府多个部门,也涉及到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各个领域,如设计标准、建筑材料、供水供电等。单靠哪一个部门,都很难实施,应有相应的职能部门牵头,加大协调力度,制定行之有效的强制各方利益主。 4.2节能建筑与研发中心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追求能住上冬暖夏凉的高舒适度、低能耗的住宅。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节能建筑、低能耗建筑、健康建筑,是住宅建设大环境的趋势,“生态新能源示范楼”整合了太阳能热水器、地源热泵、储热、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等7大新能源技术,实现采暖、空调、热水三联供和部分电力自给。这是我国第一个综合利用太阳能,来解决建筑用能问题的建筑示范工程。绿建筑集成系统研发中心项目,结合绿能建材、太阳能光伏、LED照明设备为一体的完整绿建筑集成系统的产业链。博采科技之众长,以发展独具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业,进行科技创新、深度研发,以科技制造品牌为特点,不断加强新产品开发,产业化、规模化的品牌效应,扩张发展的道路。在国际上“绿能建筑集成系统与住宅产业现代化”领域里,拥有领先竞争优势,系统产品具有强劲、自主、创新、研发的能力,更具有节能及耐火材料生产系统、绿建筑集成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LED照明系统、电子组件等多项专业技术。形成国内外最大的绿能集成系统产业研发、生产基地,研发产品。 4.3 研发中心与市场经济随着传统强国经济的复苏,新兴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环保节能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自2002年以来,国内环保节能行业开始高速起步;2006年开始放量增长,2008年虽然受全球金融风暴的袭击,但环保节能需求依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