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概述,形成基础,医学基础,哲学基础,生产、生活实践中偶然发现的医学知识,医疗实践中医学知识的积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生理知识-藏象、精气血津液 经络、体质,疾病知识病因、病机,诊断方法诊法、辨证,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主要内容,哲学基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观念,人与环境密切相关,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功能上相互协调、彼此为用 病理上相互影响 诊断上察外知内 治疗上相互联系,与自然统一,与社会密切,季节气候变化 昼夜晨昏变化 地理区域不同,社会进步 社会动乱 社会地位 社会环境,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辨证,辨证论治,论治,前提,目的,辨别证候,认识疾病,治疗疾病,解决疾病,恶寒发热,头身痠痛,鼻塞流清涕,无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风寒表证 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第一节 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了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阴阳学说,(一)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二)事物的阴阳属性,阴 阳 温 热 寒 凉 明 亮 黑 暗 清 轻 重 浊 向 上 向 下 兴 奋 抑 制 强 壮 柔 弱 运 动 静 止 快 速 缓 慢 功 能 物 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防治,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部位:阳-上、体表、外侧 阴-下、体内、内侧 脏腑: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经络:阴经、阳经,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之气,分为阴、阳二气 人体之气,升降出入,交感合和。 如,心、肺、胃主降;脾、肝、肾主升 营在内 卫在外 五脏的生理功能分阴阳 肾阴、肾阳、心阴、心阳,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阴邪:寒、湿; 阳邪:火、热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偏盛 -邪气盛则实 阳偏盛: 阳盛则热实热证 ; 阴偏盛:阴盛则寒-实寒证 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 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偏衰: 阴虚则热虚热证,4、用于疾病的诊断 分析症、证,阴证-里、虚、寒 阳证-表、实、热,5、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实者泻之 实热证热者寒之苦寒清热 实寒证寒者热之辛温散寒 阴阳偏衰虚者补之 虚寒证温阳制阴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虚热证滋阴制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呕呃-竹茹、丁香; 肝阳上亢-石决明、珍珠母 肺热咳喘-石膏、黄芩; 虚寒崩漏-炒艾、炮姜 脾虚泄泻-常参、白术、黄芪,二、五行学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一种古代哲学思想。,(一)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二)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腑: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自然界,人体,五行生克-正常 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三)五行间相互关系,次序: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母子关系,次序: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所胜、所不胜关系,五行乘侮-异常,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次序:木-土-水火金,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反克” 次序:木-金-火-水-土木,(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3、用于疾病诊断 (1)指导四诊 (2)推断病情的轻重 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克色之脉为逆;生色之脉为顺,4、用于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青色、酸味药入肝-山茱萸;赤色、苦味入心-朱砂、黄连;黄色、甜味入肺白术;白色、辛味入肺石膏;黑色、咸味入肾生地。 (2)控制疾病的传变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确定治则治法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确定治法 滋水涵木法用滋补肝肾之阴的方法, 治疗肝肾阴虚证 益火补土法用温补脾肾之阳的方法, 治疗脾肾阳虚证,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确定治则抑强扶弱 确定治法 抑木扶土法用疏肝健脾的方法,治疗肝脾不调 培土制水法用健脾利水的方法,治疗水湿停聚 佐金平木法用清肝肃肺的方法,治疗肝火犯肺 泻南补北法用泻心滋肾的方法,治疗心肾不交,第二节 藏象、精气血津液学说,了解藏象的概念及脏腑的生理特点; 熟悉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运行、分布及主要生理功能。,一、藏象,藏,藏于内的内脏,象,内脏解剖形态 生理病理表现,本质,现象,中医藏象,既有解剖实体,又集合功能的双重含义。,(一)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心、肝、脾、肺、肾实体脏器 藏精气“藏而不泻”脏病多虚,胆、胃、小、大肠、三焦、膀胱空腔脏器 传化物“泻而不藏”腑病多实,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形似腑,功隶脏。 似脏非脏(功能藏蓄阴精,且与情志活动有关),似腑非腑(形态中空似腑),藏而不泻之腑 。,五脏的生理功能及体、窍、志、液的关系,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的总称。 腑:指形态中空有腔的脏器。 。,(三)六腑,共同功能 受盛和传化水谷 (传)化水谷 行津液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是六腑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结果:(下图),胃:受纳腐熟水谷-初步消化,胆:贮存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受盛化物-进一步消化,小肠,泌别清浊-吸收精微,大肠:传导变化,排泄大便,吸收水分,膀胱:贮尿排尿-排泄小便,三焦: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消化,吸收,排泄,奇恒之腑 指脑、髓、骨、脉、胆、女子包 藏精气而不传化物(似脏非腑) 形态多中空(似腑非脏) 无表里配合关系(胆除外),(四)奇恒之腑,脑 (髓海) 主要生理机能 1、主宰生命活动:生命的枢机,元神之所在。 2、主司精神活动:是客观事物反映到脑的结果 3、主司感觉运动: 视、听、嗅 归于脑 思维、记忆、语言、肢体运动 与五脏精气的关系 脑 髓海 精生髓 肾 五脏之精 脏腑,藏精,女子胞 是指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胞宫”、“胞脏”、“子脏”、“子宫”、“子处”、“血室” 主要生理机能 1、主持月经:月经指女子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 2、孕育胎儿,形神一体整体观,元气 主要内容: 宗气 精 物质 卫气 气 营气 气 精气 血 功能 脏腑之气 津 经络之气 液 来源 水谷之精气 自然界清气,二、精气血津液学说,来源 先天之精:构成胚胎原始物质,从胞中获得的营养物质。 后天之精: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 贮藏分藏于五脏,主要藏于肾。 施泄分藏于全身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化为生殖之精,藏于肾,产生天癸,繁衍生命。,(一)精,精的生理功能 1、繁衍生命 2、濡养 3、化血 4、化气 5、化神,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肾-禀受父母之精气-先天之气-元气,肺-自然界之清气,脾胃-水谷之精气,后天之气-宗气,营气 卫气,一身之气,(二)气,气的生成,基本规律(形式):升、降、出、入。,气的运动,(1)气虚 生化不足或耗损太过 (2)气机失调 气滞:气的运行、流通障碍 气逆:气的上升运动太过或下降运动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运动不及或下降运动太过 气闭:气的入出受阻 气脱:气失内守而散逸于外,气的病变,气的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用 2、温煦与凉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中介作用,人身之气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气的分类,(三)血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血液组成 营气 津液 血液化生过程 (1)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由中焦进入肺脉,经心火化赤而为血 (2) 精化血、 津还为血,2、血液运行 (1)血液要充盈 (2)脉管系统完整、通畅 (3)各脏腑生理功能正常,尤其与心、肺、肝、脾密切 气的推动作用 心主血脉:直接动力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肝主疏泄:气行血行 气的固摄作用 脾主统血:血行脉道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三)血的生理功能 濡养、化神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四)血的病理血的失常 1.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2.血运失常:血瘀、出血、血寒、血热,(四)津液 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1、津液的生成 脏腑调节:五脏整体调节,以脾为主导,由胃肠共同完成。 胃受纳腐熟,游溢精气;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生成条件:水饮充足,脏腑功能正常,2、津液的输布 由脾、肺、肾、心、肝、三焦等综合作用完成: 脾运化水液脾气散精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 肾主水蒸腾气化 肝主疏泄气行水行 三焦决渎水液通道,3、津液的排泄 呼吸道呼气、汗;尿;大便。,4、津液功能 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排泄废物,运载全身之气,5、津液的病理-津液失常 津液亏损不足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生血 行血 摄血 生气 载气 生理 血由气生 气行则血行 气能摄血 血旺则气盛 血能载气 病理 气虚而血虚 气虚/滞则血瘀 气不摄血 血衰则气虚 气随血脱 治疗 补气生血 补/理气活血 益气摄血 养血益气 补气固脱,(二)气与精的关系 精与气,本自互生:气化为精/精化为气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 津与气:津能载气、津在元阳之气蒸腾作用下化而为气,(四)血与精的关系 精血同源:同源水谷 相互化生 精能化血 血能生精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 津血同源: 血与津液同属阴,同源于水谷精微; 血渗(脉外)为津 津(渗入络脉)化为血 汗为津化 血汗同源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第三节 病因病机,了解病因病机的概念; 熟悉六淫、疠气、七情内伤、瘀血、痰饮的致病特点; 了解病机的基本概念和层次结构; 熟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的病机特点。,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1、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外感病因: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 2、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内伤病因:指人体的七情、劳逸、饮食等不循常度,导致气血津液失调,脏腑组织功能异常的致病因素。 3、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瘀血、结石 又称继发性病因: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原因。 4、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病因分类,六 淫,六淫的概念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各自致病特点 审症求因,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正常气候,风淫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浮越,多变,善动,多兼邪,2、寒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凉,凝滞,收引,寒证寒象,各种疼痛症状,3、湿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粘滞,粘滞,重浊,趋下,4.燥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5、火淫的性质和致病特征,6.暑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病理产物,痰饮 瘀血 结石,痰饮,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碍气血运行 阻滞脏腑经络气机脏腑升降失常 2.影响水液代谢水湿停聚 3.易于蒙蔽心神痰湿蒙蔽清窍 痰迷心窍、痰火扰心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表现各异 “百病多由痰作崇” “怪病多痰”,咳喘 悸眩 呕满 肿痛 苔腻 脉滑,指体内血液停积,不能正常循行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运行不畅的血液,属继发性致病因素。,瘀 血,瘀血的病症特点,不通则痛疼痛(固定、刺痛、拒按、夜甚),久聚不散肿块(体表血肿;腔内症积),血不归经出血(紫 暗夹有血块),浊血郁滞,新血不生,面色黧黑,肌肤甲错面唇爪甲青紫,皮下紫斑,青筋暴露,舌脉舌紫暗,或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 脉迟、涩、弦、结、代,二、病机,病机又称病理,是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理。,病机的层次 基本病机 系统病机 分类病机 病证病机 症状病机,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实,虚,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邪气盛则实 正衰不显,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精气夺则虚 邪盛不著,正胜邪退好转或痊愈 邪胜正衰恶化或死亡 邪正相持慢性迁延,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二)阴阳失调,1、阴阳偏盛制约太过 2、阴阳偏衰制约不及,1、阴阳偏胜 “邪气盛则实” (1)阳偏胜阳盛则热 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实热证。,(2)阴偏胜阴盛则寒 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甚)的实寒证候。,2、阴阳偏衰 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1)阳偏衰阳虚则寒 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2)阴偏衰阴虚则热 制约阳热和滋养、内守、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气血关系失调,气血关系失调,气病及血,血病及气,气虚,血虚,血瘀,出血,气不生血,推动无力,气不摄血,血瘀,血行受阻,出血,血随气逆,气滞,气逆,气虚,血不生气,气散(脱),气随血脱,血虚,血脱,气滞,气行受阻,血瘀,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第四节 诊断方法,了解四诊、辨证的基本涵义及方法; 熟悉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症、征)的特征表现和临床意义; 熟悉各种辨证方法的概念、特点及应用范围; 初步能够运用八纲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方法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分析。,诊法,问诊,望诊,闻诊,切诊,一、四诊,视,听、嗅,语言,触,从不同角度收集病情资料,每一诊均有特点,也存在不足,四诊合参,医生以视觉对病人全身、局部望诊、排出物和小儿指纹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判断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诊察方法。 望诊在诊法中是形成和发展最早的一种诊法,视觉最为直观方便,在感知客观世界中占首要地位,据现代研究,人们由视觉获得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的80%。,(一)望 诊,望诊的主要内容,全身望诊:望神、色、形、态 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颈项、躯体 四肢、二阴、皮肤等 舌诊:舌质、舌苔 小儿指纹:位置、形色 排出物:望痰、涕、涎唾、呕吐物,色泽、形质、动态,色泽:荣-正气盛;枯-正气衰。 五色主病(青-寒、痛、瘀、惊;赤- 热证;黄-脾虚,湿盛;白-虚、寒; 黑-寒、痛、瘀、肾虚、水饮) 形质:形盛-阴盛阳虚;形瘦-阴虚阳盛; 质嫩-正气虚;质老-邪气盛。 动态:阳主动,阴主静,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听声音:病人生命活动中发出的声响 嗅气味:病体、排出物、病室气味,(二)闻 诊,听辨病人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肠鸣等脏腑病理变化所发出的异常声响,以判断病变寒热虚实等性质的诊病方法。,1、听声音,高亢有力-阳证、热证、实证-声重、鼻鼾 低怯无力-阴证、寒证、虚证-少气,沉默寡言-虚证、寒证-郑声 烦燥多言-实证、热证-谵语 呼吸气粗,快出快入-实证-实喘 呼吸气微,慢出慢入-虚证-虚喘,强度,频率,节律,连续不断-阳证、热证、实证-实咳 时断时续-阴证、寒证、虚证-虚咳,基本原则,2、嗅气味,基本原则,酸腐臭秽-实证、热证尿黄便干、黄带 微有腥臭-虚证、寒证尿清便溏、白带,嗅辨与疾病有关的气味,包括病体(排出物)病室气味。,问诊范围:症状(自觉)、特点(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伴见症状、加重及缓解因素。病史。 主诉是患者就诊时最痛苦的症状特征及持续时间。通过主诉可以了解诊察和辨证的线索,确立主症,在诊断中具有主导作用。常可确定病位和病性。,(三)问诊,例一:,咳嗽: 1、确定为主症:咳嗽明显,在病人的所有临床表现中最为突出,病人最感痛苦。 2、咳嗽的辨析:如因受凉而起,病程短,咳声重浊紧闷,为实;如病程日久,咳声清轻,为虚。 3、伴随症状:有否咯痰及痰的性状;有否气喘、胸闷、胸痛、喉痒痛、鼻塞流涕(均为肺系症状);再次了解全身情说,有无寒热、汗出、以及饮食、二便,舌象、脉象等的情况,有关病史等。如此则诊察有序,线索清楚,不致有重要遗漏,有利于辨证。,例二“发热” 根据其特点、兼症、舌脉象,可以辨其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等证候的本质。风寒表证,风热表证,伤风表证,里热炽盛气分证(阳明经证),阳明腑实证,营、血分证,阴虚内热,气虚发热,气郁发热,各脏腑之热。,在深入了解主症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兼症及其他相关临床资料(起病情况、发病季节、病变经过、诊治情况等)综合分析,并概括为某证。,(四)切 诊,脉 诊,按 诊,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特定部位的动脉,依应指形象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1、脉 诊,“脉象” 脉动应指的形象。是全身各脏腑相互协调作用下,血液在脉内循行过程中所表现。,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 涩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传统四方面,现代八要素: 脉位:浮、沉 脉次(频率):平、迟、数 脉形: 脉长(轴向范围):长、短 脉宽(径向范围):大、细 脉势: 脉力(心脏搏动强弱):实、虚 流利度:滑、涩 紧张度:弦、紧、缓、濡 均匀度:结、促、代,脉象要素,常见脉象:浮散芤革沉伏牢迟缓数疾虚实洪大长细濡 弱微短滑涩弦紧 特征:位、次、形、势;命名形象生动 临床意义:阴阳气血精津亏虚-虚证 邪气阻滞、病产蓄积-实证 浮-表证,里虚。 沉-里证邪结,或气虚无力外达。(里实、里虚) 迟-寒证,热结,常人 数-热证,虚证 虚-形不足,阴精血津液虚;势不足,阳气亏虚。 实-形势有余,邪阻正不虚、病理产物蓄积。,2、按诊,部位:胸胁、胃脘、四肢、腧穴 性质:柔软-虚;满硬-实 肿块 柔韧圆滑-痰凝 坚硬血瘀 聚散不定-气滞 固定不移-血瘀,四诊明确: 病变部位-表、里(脏腑、气血、骨髓) 病变性质-实(何种邪气为患?)、虚(脏 腑功能、精气血津液何种不足?) 病变趋势-向愈、恶化,二、辨证,八纲辨证,表 里 寒 热 虚 实,阴 阳,脏腑辨证 经络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病因辨证 六淫辨证 阴阳虚损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辨病位为主,辨病性为主,内伤杂病,外 感 时 病,寒 温 湿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邪气侵留,空间位置,时间层次,正气失常,如,患者感受风热病邪为病,初见发热微恶寒等表证,继则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以及汗出、烦渴、咳喘,或胸闷胸痛、痰黏不爽、舌红、苔黄、脉数。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温热病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为主-气分证; 结合脏腑辨证,可知病位在肺;结合病因辨证,可知热邪为患; 通过综合分析辨证,可判断本证为邪热壅肺。 若单用八纲辨证,则可知属里热实证。,八纲辨证,八 纲,-病 性,用八纲作为证候 归类的纲领,综 合分析病情资料, 辨别病位浅深、 病性寒热、邪正 斗争盛衰和病证 类别的方法。,八纲辨证,(一)表 证,概念,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感受外邪 病位在肌表,脏腑损伤轻,外感初期,特点,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表证辨证要点,?,里热象潮热、谵、烦、汗出、口渴、便秘 里寒象形寒肢冷,蜷卧,口淡多涎 心病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烦躁神昏谵语 肝胆病眩晕、胁痛、抑郁或易怒、黄疸 脾胃病纳呆、脘腹疼痛、泄泻、呕吐 肺病咳、喘、哮、咯痰 肾、膀胱病腰酸、遗精、遗尿,尿赤、 涩、热、痛,或癃闭,临床 表现,病因杂,病位广,症状多,非表即里,(二)里 证,病案思考,张X,女,30岁恶寒发热二天,昨日起咳嗽加重,痰稀白,量不多,周身酸痛,头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三日前因过食冰冷之物,当晚发生腹泻,今日病情加重。症见面色黄晦不泽,泻泄清稀如水样,日行78次,泛恶欲呕,脘腹痞闷,口淡不渴,口腻纳呆,乏力身重,苔白腻,脉缓,确定八纲结论,(三)寒 证,概念,感受寒邪 阳气亏虚 导致机体功能活动抑制表现的证候,(四)热 证,概念,感受热邪 阴虚阳亢 导致机体功能活动 亢进表现的证候,辨别寒证、热证之征象,热证,寒证,(五)虚 证,(六)实 证,虚实征象辨识,虚证,实证,病案分析,男,42岁,心悸、失眠反复发作已2年,近因劳累病情加重。心烦不眠甚则彻夜不眠,白天精神不振,健忘,头晕目眩,伴口苦咽干,便干尿赤。形体日渐消瘦,有时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男,52岁。患者每于秋冬常发咳喘,前天因天气骤冷,咳喘加重。来诊时症见咳喘气急,喉中痰鸣,胸膈满闷,咯痰清稀量多,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滑。,病位辨证 表证:有其特有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肺卫症) 里证:明确何脏腑(以整体审察为原则),有明显的脏腑病变表现。 心-心胸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昏; 肝-胸胁胀痛,抑郁太息,急躁易怒; 脾-纳呆,腹胀,便溏,肿、脱、垂; 肺-咳咯,气喘,浮肿,表症; 肾-腰膝酸软,前后二阴,生长发育异常,水肿; 胃-食少,脘痞,呕恶; 胆-胁胀,黄疸,口苦,胆怯; 大肠-大便异常。,病性辨证 实证:风淫证,寒淫证, 湿淫证,燥淫证,火淫证,食积证;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猪专业试题及答案
- 养殖专业试题及答案
- 财务相关专业试题及答案
- 绿化专业面试题及答案
- 甘肃省金太阳2026届高三9月开学联考(26-1002C)物理(含答案)
- 飞机多学科优化设计MDO提纲
- 火电燃料专业试题及答案
- 湖南省百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检测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 河北省石家庄高新区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测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班组长管理技能提升修改
- 幼儿园消防安全教育课件:《玩火很危险》
- 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
- 学习解读《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专题PPT
- 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模板)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件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EN61238-1额定电压36kV电力电缆用压接和机械连接器 试验方法和要求
- 专利法全套ppt课件(完整版)
- 自动插件机操作指导书
- 培智三年级上册生活数学全册教案
- 高考作文卷面书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