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著作权保护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pdf_第1页
网络著作权保护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pdf_第2页
网络著作权保护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pdf_第3页
网络著作权保护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pdf_第4页
网络著作权保护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3年第5卷第5期 巢湖学院学报 No. 5. ,Vol. 5. 2003 总第62期 Journl of Chohu college Generl Seril No. 62 收稿日期:2003 - 06 - 21 作者简介:张建伟(1974 - ) ,男,辽宁省锦州市,北京拓展文化发展公司经济师。 网络著作权保护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张建伟 (北京拓展文化发展公司, 北京 100089)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的迅速普及,网络国际性、 交互性的进一步加强,现有的 著作权制度和著作权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事实证明,这一冲突能否得到 妥善解决,对于我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及公民个人的安宁生活都至关重要。文章将结 合有关法律法规及网络发展的现状,对网络作品著作权保护中亟待解决的司法管辖问题、 复制权问题、 侵权责任问题加以论述。 关键词:著作权; 数字化作品; 第四媒体; ISP 中图分类号:D923. 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2868(2003)05 - 0032 - 06 The Study of The Relevant Legal Question of What the Copyright of The Network is Pro2 tected ZHANGJian - wei( the company of expanding culture in Beijing ,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ct :At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popularize rapidly , network inter2 national , the further enhancements of interaction , Existing copyright system and copyright theory face unprecedented test and challenge. The fact proves whether this conflict could get settlement properly ,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 And citizens personal peaceful life is all essential. This text will combine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 At network works copyright in protecting urgently waiting to be solved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s administer problem , du2 plicate , liability for tort problem expound the fact problem right. Key words :Copyright ; digitilized works; the fourth media ; ISP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上著作权问题逐渐成 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几年来,人民法院受理和审 判了不少涉及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其 中以著作权纠纷案件居多,且审判过程中需要解决 的法律适用问题也较为突出,这些问题不但在学术 界和司法界引发讨论,在社会生活中也常常成为人 们关注的热点。 1999年以来,仅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理的 网络侵权案就有十多起,这已引起了法学专家,业 内人士和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对于网络作品著 作权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声音:一方认为,首先应 保护网络信息丰富的优势,倘若限制太多,将会使 很多网民的信息获取量锐减;另一方则认为,首先 应最大限度地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互联网应在不 损害著作权人利益的前提下发展。从不同的角度 看,二者都有一定的道理,关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 实难应对飞速发展的网络业著作权保护的实际要 求,一些网络传输权等重大法律问题缺乏规范与定 位,而且也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法律规定。这种 状况对人民法院依法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十 23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不利。 一、 网络作品著作权的客体与主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年会上正 式将继报刊、 广播和电视后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 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称为 “第四媒体”,即指基于因特 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它与传 统媒体(主要包括以报刊、 书籍为代表的纸质媒体 和以广播、 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体等)存在较大差 异,因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一 些基本问题加以阐述。 1.网络作品著作权的客体。网络作品著作权 的客体是作品。随着Web (环球网)技术的出现, 网络上的信息开始以超媒体方式传输,因而网络作 品可以以文字、 图片、 音像等文本形态存在。鉴于 网络媒体技术上的特性,网络作品著作权的客体可 以进一步这样概括:以数字信号的形式,以网络为 载体进行传播的作品。 2.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主体。我国 著作权法 第九条规定:“著作权人包括 : (1) 作者 ; (2) 其他依 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 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 ” 根据这一规定,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主体包括两类: 作者和网站管理者。作为作者,对其作品享有著作 权不必多言,这里仅就网站管理者的部分权利稍加 讨论。 第一,网站管理者对其网页的整体享有著作 权。网页从文字、 颜色到图形,都是以数字化形式 加以特定的排列组合,而且网页也可以以有形形式 复制,如存储在电脑硬盘上,打印到纸张上,具有可 传播性,是一种 “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 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 根据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第二条的规定,它应该属于 著作权法 所保护的 “作品”,而网站管理者则应视为作者。 第二,网站管理者对其网站的内容的整体享有 著作权。对于大量来自传统媒体和网络上的信息, 网站管理者必须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加以 编辑,由于编辑行为注入了编辑人的智力创作,表 达了他们独特的选取和编排材料的方法,并赋予了 这些材料以新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所以编辑人 员是其编辑作品的作者。根据 著作权法 第十四 条和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第十二条规定,作为网站 内容的编辑者,网站管理者对其网站的内容整体享 有著作权,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另外,对 于编辑作品中可以单独使用的部分,其著作权归可 单独使用部分的著作权人所有。 对于这一点,还有一种情况需要研究,就是各 种BBS (电子公告板)上的文章的著作权。公告板 上的 “文章” 显然是各个参与者合作的结晶,其著作 权应该根据 著作权法 第十三条规定,“由合作者 共同享有。 ” 因为网站管理者要建立电子公告板,网 站管理者要通过编制一定的程序,建立一个可供用 户讨论的友好界面,对于用户的讨论,计算机自动 进行编辑。网站管理者为此付出了劳动。因此,可 比照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第十二条之规定,享有整 体著作权,同时依法为此承担责任。 二、 网络作品著作权的三种侵权行为类型 与网络有关的侵权案,按侵权客体划分,可以 粗略地分为两种:其一,以网络作品著作权为客体 的侵权行为,包括传统媒体侵犯网络作品著作权的 行为和网络侵犯网络作品著作权的行为;其二,以 传统媒体作品著作权为客体的侵权行为,即未经著 作权人许可,以表演、 播放、 展览、 发行、 摄制电影、 电视、 录像或者改编、 翻译、 注释、 编辑等方式使用 作品的或者使用他人作品,未按规定支付报酬的。 1.传统媒体侵犯网络作品著作权的行为 由于网络上的各类信息资源极为丰富,因而成 为很多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的一座富矿,加上主 观和客观上的原因,侵权行为于是屡屡发生,以 “电 脑商情报被诉侵权案” 为例。被告 电脑商情报 在 未经他同意的情况下,于1998年10月16日将原 告陈先生于1998年5月10日以 “无方” 为笔名,在 其个人网页 3D芝麻街 上,发表了 戏说MAYA 一文登在其第40版上。陈先生认为自己的著作权 被侵犯,要求被告公开道歉,支付稿费231元,同 时支付惩罚性稿费5万元并承担诉讼费用。而被 告则认为自己无侵权故意,只是因稿上未写真实姓 名和地址,无法发送稿费,因而不同意向原告道歉。 依据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第四十九条规定: “著作权人或者著作权人地址不明的,应在一个月 内将报酬寄送国家版权局指定的机构,由该机构转 递著作权人。 ”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因作者地址不明 而无法发送稿费的说法站不住脚,向原告登报公开 道歉,向原告支付稿酬并赔偿损失924元,负担 2000余元受理费。应该明确的是,网络在 “媒体” 这个意义上,与传统媒体享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 不论是网上作品 “下载” 还是后文提及的传统媒体 作品 “上载”,都应该视为转载,并依照 著作权法 33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在 无法与信息源沟通的情况下,付酬方式按 著作权 法实施条例 第四十九条规定执行。 2.网络侵犯网络作品著作权的行为 侵犯网页著作权的行为表现为对其他网站的 信息资源著作权的侵犯。这种侵权行为因为技术 上的便利而十分常见,成为侵犯网络作品著作权主 要部分。特别是有些商业站点,缺乏信息资源,未 经授权大量摘抄新闻媒体的网络版信息,它已引起 了许多网上媒体的关注。 3.网络侵犯传统媒体作品著作权的行为 这一类侵权行为在目前争议最多,至今仍沸沸 扬扬的 “王蒙等六作家状告北京在线侵权案” 就属 于这类侵权。1999年6月15日,王蒙等六位作家 通过代理律师提出诉讼,状告由世纪互联通讯公司 主办的 “北京在线”,未经许可就将他们享有完全著 作权的文学作品登载在网上,侵犯了他们的作品使 用权和获得报酬权,要求赔偿经济和精神损失。9 月18日,法院作出判决,认定被告未经原告许可将 其作品上载到因特网上,违反了 著作权法 第四十 五条第五项、 第六项的规定,侵害了原告对其作品 享有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被告应停止侵权,在 自己主页上刊登致歉声明,并分别赔偿六原告数额 不等的经济损失。对原告提出的精神损失费的诉 讼请求,法院予以驳回。 前文已经论述,网站内容属于网站管理者的编 辑作品,网站管理者对其整体享有著作权,同时也 应当对其承担责任。尽管此案中,网上刊载的原告 作品多为网友提供,网站管理者也应该对其合法 性予以审核,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这样做在客观 上具有较大的难度,但权利和义务应该是统一的, 不能因为客观条件限制,就可以对著作权人的合法 权利予以侵犯。 三、 关于作品的数字化及著作权归属问题 我国的著作权法是1990年制定的,著作权法 实施条例是1991年由国家版权局发布实施的,当 时电子商务和作品的数字化问题没有提出来。关 于作品数字化问题,曾在我国引起很大的争议,有 人认为,作品数字化后会产生新的作品;有的则认 为作品数字化是对原作品的复制,我们同意后一种 观点。因为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的规定, 作品是指文学、 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 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根据这 一定义,只要具备 “独创性” 和 “可复制性” 这两个实 质要件的,即可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该规定 对于作品的存在形式及载体并无任何要求。大多 数法官和专家认为,数字化作品与传统作品的区别 仅在于作品存在形式和载体的不同,作品的表现形 式不会因数字化而有丝毫改变,也不会因数字化而 丧失 “独创性” 和 “可复制性” 。因此,根据我国著作 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数字化的网 络信息,如具备作品实质要件的,应当认定为作品, 受著作权法保护;同时,传播数字化作品的著作邻 接权也属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关于著作权法第 三条所列举的8种具体形式的作品,大家认为应当 理解为已经涵盖了其数字化形式。数字化作品既 包括已有的被数字化后的作品,也包括直接以数字 化形式创作的作品。既然现行法律并未把数字化 作品排除在著作权客体之外,根据著作权法及其实 施条例对作品的有关规定,数字化作品受著作权法 保护是不言而喻的。 原作品被直接数字化后,改变的只是作品的存 在形式,数字化过程本身并不具有独创性,不产生 新的作品,因此,该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仍由原作 品的著作权人享有。传统作品被数字化,实际是将 该作品以数字代码形式固定在磁盘或光盘等有形 载体上,改变的只是作品的表现和固定形式,对作 品的 “独创性” 和 “可复制性” 不产生任何影响。因 此,数字化作品与传统作品作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客 体也并无区别,故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的著作权 的各项权利内容,同样适用于数字化作品的著作 权。 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对网络传输行为的定性 问题。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作品被使用的方式主 要体现为现行法律未明确规定的网络传播方式。 为此,1996年的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 和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增加了 向公众传播权的规定,即指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 享有的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 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的成员 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这些作品的专 有权利。这两个国际条约的规定,基本代表了国际 上对解决该问题的主导意见和办法。国内各界经 过一段时间的探讨和争论,目前也已基本趋向于认 同网络传播理解为作品的一种使用方式,著作权人 享有以该种方式使用、 许可他人使用,并由此获得 43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报酬的权利。 我们认为,作品数字化应属于复制的 范畴。比如说,将贝多芬的音乐数字化,录制在CD - ROM上,音乐本身并没有改变,贝多芬还是贝 多芬。在网络上,不论是扫描而成的轻而易举的数 字化,还是多人协作精细复杂的数字化(例如对一 幅摄影作品的数字化就需要去考虑保护作品的用 光、 色彩等复杂因素 ) , 改变的都只是作品存在的载 体,可见数字化之后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存 而没有改变,只是原作品准确无误的复制。数字化 的一大优点恰恰是避免原件的失真,这一问题在许 多发达国家也已经有了明确答案。例如美国1995 年的白皮书提出,扫描印刷作品而成的数字化文件 是该作品的复制件,照片、 电影及录音制品的数字 化都构成复制;欧盟在1995年的绿皮书中也指出, 作品或其他受保护客体的数字化在复制权的范围 之内。 四、 关于网络环境下的转载、 摘编问题 著作权法第32条第(2)款关于报刊转载的规 定,能否扩大适用于网络环境下,是知识产权法学 界曾讨论的热点之一。 一种观点认为,在法律对此作出明确规定之 前,将著作权法第32条的规定适用于网络环境下, 不失为目前情况下一种可行的应急措施,但在适用 时,应当明确两点:一是网络上允许转载、 摘编作品 的范围不得超过著作权法第32条规定的作品范围 (录音、 录像制品、 计算机软件等被排除在外 ) ; 二是 应当注明作品的出处。理由主要是:首先,目前报 刊、 网站上的作品被相互转载、 摘编的情况普遍存 在,著作权人的使用权和获酬权均无法实现,在此 情况下应当分阶段地逐步规范网上使用作品的行 为,如果简单地绝对禁止,不但社会各界、 当事人一 时不好适应,面对急剧增加的侵权案件数量,法院 也难以承受,实际上并不能有效保障著作权人权利 的行使。其次,网络的特点就在于广泛传播信息, 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是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但在 网络上转载、 摘编他人作品前确实存在着难以找到 著作权人以取得许可的现实情况。第三,还应当考 虑促进网络产业发展和平衡社会公众和著作权人 利益等因素。司法实践部门的同志多数主张采纳 此种意见。 另一种观点认为,著作权法第32条是针对报 刊转载、 摘编所作的规定,不宜将其简单地扩大于 网络环境下。理由主要有四点:首先,上述条款关 于报刊转载的规定本身就与伯尔尼公约、TRIPS 等国际公约、 条约相悖。其次,报刊与网络作为信 息传播媒体是有区别的。根据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版权条约 第6条对发行权所作的新规定,发行必 须具备作品原件或复制件所有权的转移这一要件, 在网络上这一要件无法实现,故在发行问题上,报 刊和网络是不同。再次,著作权法第32条在实践 中的执行情况并不好,例如许多报社以报刊转载之 名义分期刊登小说作品,扰乱了文学艺术作品的正 常传播秩序,所以该条款几乎成为报社、 杂志社等 规避法律的武器。第四,不能因为著作权人取得授 权存在困难而忽略对著作权人权利的保护,这种实 际困难完全可以通过建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 办法解决。版权行政部门的同志等持该种观点。 经过综合考虑目前在网络上使用作品的现状 以及平衡社会公众利益等方面的因素,本司法解释 采纳了上述第一种意见。该司法解释第3条规定, 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除著作权 人声明或者上载该作品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受著作 权人的委托声明不得转载、 摘编的以外,网站予以 转载、 摘编并按有关规定支付报酬、 注明出处的,不 构成侵权。但网站转载、 摘编作品超过有关报刊转 载作品范围的,如对录音、 录像制品、 计算机软件等 进行转载,应当认定为侵权。这是根据现行著作权 法的规定,对目前在网络上使用作品现状和平衡涉 及网络各方当事人权益以及社会公众利益等方面 因素综合考虑的一种选择。将来著作权法如果对 此有新的规定应当依照新的法律规定执行。应当 指出,所谓已在报刊登载、 网络上传播的作品,是指 报刊、 网络合法使用的作品,原来就是抄袭剽窃、 违 法使用的作品,当然不在被准许的转载、 摘编作品 的范围内。 五、 关于网络服务商(ISP) 在网络侵权案件中的法律地位问题 在网络世界里,网络服务商起着很重要的作 用,各种信息正是由网络连接在一起,其提供服务 的内容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单纯提供连线的服务 商(即IAP) ,另一类是提供内容的服务商(即 ICP) ,网络服务商往往自行或通过网络参与一些 53 注:薛虹:因特网上的版权及有关权保护,见郑成思著 知识产权文丛,1999年1月第1版。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作品的复制或刊载。有些用户则通过网络传输侵 犯他人的著作权内容;有些对其传输内容可以控 制、 监督、 做增删编辑的ICP ,经著作权人告知或 要求其停止传输他人著作权的内容等,仍不停止; 有些网络使用者因网络商应著作权人要求而采取 移除措施,而要求网络商赔偿损失,在这些纠纷中, 网络服务商的法律地位不尽相同,需要依具体情况 判定。 网络服务商通过网络参与他人著作权侵权行 为,或通过网络教唆、 帮助使用者实施著作权侵权 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属于共 同侵权,应当与直接实施侵权行为的人承担连带责 任。如果网络服务商通过网络自行实施侵犯他人 著作权的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 的规定,其该侵权行为并不因网络服务商主体特殊 而具有特殊性,应当等同于一般的网络使用者的侵 权行为,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 由于越来越多的著作权侵权行为在因特网上 发生,也由于难以找到单个的传播侵权信息的用 户,而服务商们处于管理网络系统的地位,便自然 而然地成为众夫所指的对象。 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ISP是否要为网络中 广泛存在的复制行为负责任呢? ISP是因特网上信息传播的中介,用户上网浏 览,都要经过ISP的服务器。而数字化信息一旦进 入ISP的计算机系统,都会在系统的内存中被自动 复制,就连最简单的电子邮件的传输也会在该系统 中形成一个甚至多个暂时性的复制件。 在这个复制过程中,笔者认为,ISP的行为并 不构成侵权。因为,虽然作品在他们的计算机中确 实被复制,但是他们的计算机和系统是在没有人主 动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运行的。系统的自动复制并 不等于它们 “引起” 了复制,网络服务商的作用不过 是为了建立和运行一种维持网络正常运转所必需 的系统,如果将无数这样的当事人陷入责任之中, 将不利于因特网的健康发展,况且让整个因特网为 侵权行为负责也并不能有效地制裁和预防侵权行 为。 当然,我们在此说网络服务商对系统的自动复 制不负责任,并不等于在整个网络系统中ISP没有 任何责任。由于ISP的责任涉及各方利益的平衡 及因特网未来的发展,为了网络在我国的健康发 展,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网络服务商的法律责任。 ISP根据提供服务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提供 连线服务的ISP和提供内容服务的ISP。提供连 线服务的ISP ,由于只是为作品在网络上的传输提 供信息通道,并未直接或间接参与使用他人作品, 因此并未实施侵犯他人版权的行为。根据 民法通 则 第106条第2款的规定,该类服务商对于使用 者通过网络传输侵犯他人版权的行为,不应承担法 律责任,该侵权的法律责任,应当由使用者本人承 担。 提供内容服务且对网络传输内容可以控制、 监 督、 做增删编辑的网络服务商,有采取措施停止侵 权内容传播的义务。在著作权人发现其权利被侵 害而告知网络服务商采取措施停止侵权,网络服务 商仍不采取措施的,属于实施了不作为的侵权行 为,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应当承担连 带侵权责任。也有的观点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网 络服务商法律责任的确定,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即使著作权人没有告知,如果网络服务商在主观状 态上明知著作权人的权利正在被侵害,而不采取措 施进行停止侵权,也应承担连带侵权责任。提供内 容服务的网络服务商,有提供侵权人通讯资料等有 关证据的义务。在明知用户通过网络传输侵犯他 人的著作权,或者在著作权人提出确有证据的侵权 警告后,网络服务商在技术可能、 经济许可的范围 内拒绝提供侵权人的通讯资料,拒绝移除侵权内容 的,具有侵权的主观过错,实施了不作为的侵权行 为,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应当承担 侵权责任。 当然,ISP承担不作为侵权责任也并非没有限 制的,否则ISP在系统管理中将处于被动地位,不 免会影响他们在促进网络技术发展中的积极性。 这就是要求著作权人负有举证责任,即著作权人必 须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著作 权人发现网络上侵权内容向网络服务商提出警告 时,应当出示权利人姓名、 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通 讯处、 著作权权属证明及侵权内容等有关资料,如 无正当理由不出示上述资料的,不能追究网络服务 商的法律责任。但网络服务商在著作权人提出上 述资料后仍不采取措施的,著作权人可以在向人民 法院提起诉讼时申请停止侵害、 排除妨碍、 消除影 响的先行裁定。 仅提供连线服务的网络服务商,由于其只是为 作品在网络上的传输提供信息通道,并未直接或间 63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