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七典型产品.ppt_第1页
模块七典型产品.ppt_第2页
模块七典型产品.ppt_第3页
模块七典型产品.ppt_第4页
模块七典型产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七 典型产品,基因工程制药,概 况,基因工程产品约有2/3用于人类疾病治疗和预防性用药, 它给制药工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据估计,人用蛋白药物的全球市场,每年可达200亿美元, 在这种巨大利益驱使下,世界各大制药公司 相继投入巨资用于这些重组蛋白药物的研究开发。,基因工程产品生产流程,工程菌选择,设计发酵反应器,选择培养方式,确定发酵培养基组分,工艺优化与参数监控,计算机的应用,生物催化剂的使用,产品分离、纯化,基因工程药物的质控,工程菌选择,能用一般基因重组技术获得;,有高产潜力;,能以工业原料(碳源)为培养基;,生产工艺能用一般工业生产经验;,能产生、分泌蛋白质;,不致病、无毒性;,生产安全,符合国家卫生部门规定;,代谢能控制;,产品有特异性;,发酵液黏度小;,甲醇营养型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具有甲醇精确诱导调控的醇氧化酶(AOX)启动子PAOX;,以甲醇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是其主要特征;,三个阶段非常明显:生长期(不流加) 、分批-补料培养、 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的糖基化(糖蛋白,修饰加工,对重组蛋白的稳 定性,免疫原性,生物活性均有影响) ;,有50%70%的把握在毕赤酵母系统表达绝大部分蛋白, 且达到相当水平,其中大部分可成为医药制品。,选择培养方式,(1)补料分批培养:注意溶氧、流加补料;,(2)连续培养:两阶段连续培养,控制和优化诱导水平、稀释率、细胞比生长速率。,(3)透析培养:利用膜的半透性原理使代谢产物和培养基分离,通过去除培养液中的代谢产物来解除其生产菌的不利影响。,(4)固定化培养:维持质粒稳定性。,与基因工程菌培养有关的几个问题,一 、基因工程菌生长代谢的特点,(1)菌体生长速率反映蛋白质的合成速度;,(2)控制菌体生长可提高质粒稳定性,减少代谢副产物的积累 和提高外源性蛋白产率;,(3)能量的供应决定菌体的最大比生长速率;,(4)小分子前体和催化组分的限制决定菌体的最大比生长速率。,二、菌体生长与能量(碳源)的关系,(1)菌体生长最大比生长速率由呼吸控制;,(2)菌体生长所需能量大于有氧代谢所能提供的能量时,代谢副产物乙酸 能抑制菌体的生长,尤其在高密度培养时;,(3)分批培养中选用不同的碳源、补料培养中控制补料速度、连续培养中 控制稀释速率等;,通过降低供能速度和前体供应速度来控制菌体的糖酵解速度,使之低于 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的最大代谢能力,避免乙酰辅酶A的积累,减少乙 酸产生和抑制;,在一定范围能控制菌体生长,实现高密度培养和提高产物的表达水平。,三、高密度细胞培养策略,(1)使用最低合成培养基;,(2)控制比生长速率 减少乙酸和乙醇等抑制性产物的积累, 使碳源能更多地用于异源蛋白的表达;对分批-补料培养, 控制补料流速;对连续培养,则控制稀释率D;,(3)用碳源做限制性基质 。,四、菌体生长与前体的关系,(1)培养基中加入氨基酸能提高菌体比生长速率,使蛋白合成 增加。,(2)由于基因工程菌质粒的复制和外源基因的转录和翻译需要与宿主细胞 竞争共同的前体和催化结构,从而加剧了这些成分的不足;,(3)在中等拷贝质粒(56)工程菌中,外源基因的复制、转录、翻译引起 菌体内前体浓度的降低,可诱导与前体合成有关的酶相对水平增加(与 宿主细胞比)。,(4)在高拷贝质粒(240)工程菌中,前体大量被利用而引起不足,产生 “严紧反应”(ppGpp),核糖体及有关酶水平比宿主细胞低。,同样的培养基,工程菌的比生长速率往往低于其宿主细胞, 特别是工程菌诱导基因表达后,由于外源基因的大量表达, 引起菌体比生长速率下降,甚至生长停滞。,基因工程药物的产品分离、纯化,(1)目的产物在初始物料中含量较低;,(2)含目的产物的初始物料组成复杂;,(3)目的产物的稳定性差,易失活/变性;,(4)生物活性物质种类繁多;,(5)应用面广,对质量、纯度要求高,甚至要求无菌、无热原等;,因此,为了获得合格得目的产物,必须建立与上述特点相适应的医药生物技术产品的分离纯化工艺。,分离纯化的基本过程,分离纯化是基因工程药物生产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一般不应超过45个步骤,包括:,细胞破碎,固液分离,浓缩与初步纯化,高度纯化直至得到纯品,成品加工,发酵液,细胞分离,胞内产物,胞外产物,细胞破碎,固液分离,细胞分离碎片,包含体,变性,复性,浓缩,初步分离,高度纯化,制剂,产品,基因工程药物的质控,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是要确保编码药品的DNA序列的正确性,重组微生物来自单一克隆,所用质粒纯而稳定,以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和一致性。,目的基因、表达载体、宿主细胞,培养过程的质量控制,(4)始终能排除外源微生物污染。,(1)在工程菌菌种贮存中,要求种子克隆纯而稳定;,(2)在培养过程中,要求工程菌所含的质粒稳定,始终无突变;,(3)在重复发酵中,工程菌表达稳定;,纯化工艺过程的质量控制,产品要有足够的生理和生物学试验数据,确证提纯物分子批间保持一致;,外源性蛋白质、 DNA与热原都控制在规定限度下。,目标产品的质量控制,(1)产品鉴别,肽图分析:肽图分析是用酶法或化学法降解目的蛋白质,对生成的肽段进 行分离分析。 肽图分析结果与氨基酸成分和序列分析结果合并,作为蛋白质的精确鉴别。,氨基酸成分分析:对目的产物的纯度仍可以提供重要信息。,部分氨基酸序列分析:可作为重组蛋白质和多肽的重要鉴定指标。,(2)重组蛋白质的浓度测定和相对分子质量测定,浓度测定方法主要有:凯氏定氮法、双缩脲法、染料结合比色法、福林 酚法和紫外光谱法等。,相对分子质量测定最常用的方法有:凝胶过滤法和SDSPAGE法。,凝胶过滤法是测定完整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采用 SDSPAGE法。,(3)纯度分析,纯度分析是基因工程药物质量控制的关键项目,包括:目的蛋白质含量测定和杂质限量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目的蛋白质含量测定:还原性及非还原性SDSPAGE法、等电点聚焦、 各种 HLPC、毛细管电泳(CE)等。,杂质:蛋白质、非蛋白质。,A 蛋白类杂质: 主要的是纯化过程中残余的宿主细蛋白。,它的测定基本上是采用免疫分析的方法,其灵敏度可达百万分之一。同时 需辅以电泳等其他检测手段对其加以补充和验证。,B 非蛋白质类杂质:主要有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热原、热原质、内毒素、致敏原及DNA。,(4)生物活性测定,需要进行动物体内试验和通过细胞培养进行体外效价测定。,(5)稳定性考察,(6)产品一致性保证,产品保存的质量控制,液态:低温、稳定pH、高浓度、加保护剂;,固态,具体产品介绍,人胰岛素(Insulin):,国外人胰岛素的基因工程生产一般采用两种方式:,(1)分别在大肠杆菌中合成A链和B链,再在体外用化学方法连接两条 肽链组成胰岛素。,(2)另一种方法是用分泌性载体表达胰岛素原。如丹麦Novo用重组酵母 分泌产生胰岛素原,再用酶法转化为人胰岛素。,人生长激素(Human growth hormone,hGH),人生长激素是人的垂体腺前叶嗜酸细胞分泌的一种非糖基化多肽激素。,它有多种生物功能,主要是刺激身体生长。,瑞典Kabivitrum公司和美国Genentech公司采用重组大肠杆菌共同 投资研究开发了重组hGH,商品名为Protropin。,干扰素(Interferon,IFN),干扰素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其活性的发挥 又受细胞基因组的调节和控制,涉及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干扰素是一种类似多肽激素的细胞功能调节物质,是种细胞素。可采用重组大肠杆菌生产。,抗生素,概况,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分类,化学结构决定抗生素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和疗效。,(1)-内酰胺类;,(2)氨基糖苷类;,(3)大环内酯类;,(4)四环类;,(5)多肽类。,根据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分类,(1) 氨基酸肽类衍生物;,(2)糖类衍生物;,(3)以乙酸、丙酸为单位的衍生物。,据统计,至2000年,全球抗生素年总产值达250多亿美元, 其中头孢菌素类最多,约为150亿美元;青霉素55亿美元; 其余50亿美元。,具体产品介绍,青霉素和头孢菌素C,青霉素和头孢菌素C都属于-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是头孢菌素C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最迅速、新品种最多的一类抗生素。,生物合成机制,头孢菌素C和青霉素结构非常近似,见下图。,异青霉素 N 的形成,青霉素的合成,青霉素是含有青霉素母核(6APA)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青霉素分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酰基侧链;另一部分是母核。,不同类型的青霉素的内酰胺环基上连接的侧链不同,抗菌能力也有差异。侧链是由氨基己二酸构成的。,母核由内酰胺环(B环)和噻唑环(A环)组成,称为6氨基青霉烷酸。其前体物质是 L半胱氨酸和 L缬氨酸。,1、前体、二肽及三肽的合成,缬氨酸、半胱氨酸和氨基己二酸的合成:以葡萄糖为原料,经EMP途径产生丙酮酸。,两分子丙酮酸在乙酰乳酸合成酶催化下,转变成乙酰乳酸,再经异构、 还原和转氨等反应,形成 L缬氨酸。,丙酮酸进入TCA循环,产生异柠檬酸,在异柠檬酸裂解酶催化下产生 乙醛酸,再经还原、氨基化、巯基化反应最后形成 L半胱氨酸。,氨基己二酸是由酮戊二酸与乙酰CoA的二碳单位缩合生成高 柠檬酸,再经脱羧、氨基化反应最后生成 L氨基己二酸。,L氨基己二酸首先与L半胱氨酸缩合形成二肽,然后L缬氨酸 的氨基与L半胱氨酸的羧基缩合形成三肽。 L缬氨酸在形成三肽的 过程中,改变构型成D型。,2、 内酰胺环的形成,在环化酶的催化下,三肽中的酰胺N原子与S原子相邻的C原子连接 进行环化,形成内酰胺环。,3、 噻唑环的形成,噻唑环的形成过程还不甚清楚,过去认为是由缬氨酸上的,碳原子 脱氢形成双键,然后与半胱氨酸的巯基部分发生加成反应形成噻唑环。,但现在用同位素试验证实缬氨酸的异丙基完整的掺入了青霉素,否定 了上述结论。,2、青霉素G、 6APA 的形成,三肽化合物闭环以后,形成异青霉素 N,它是合成各种青霉素的前体, 其中的侧链是氨基己二酸。,侧链氨基己二酸可以被酰基转移酶催化转换为其它侧链。如:在发 酵液中加入苯乙酸,与氨基己二酸进行交换后,带上苯乙酸侧链就 是青霉素 G。,异青霉素 N被青霉素酰化酶催化,使侧链裂解生成6APA,它是合成各 种半合成青霉素的主要原料。,,头孢菌素C的合成,头孢菌素C与与青霉素具有相同的前体物质。当三肽化合物闭环以后, 形成异青霉素 N,其中的侧链L氨基己二酸异构为D型后,转变 成青霉素 N。,头孢菌素C(即先锋霉素)由头孢菌产生,其结构与青霉素相似,是由 酰基侧链和母核氨基头孢霉烷酸组成,7CAC结构中含有一个双氢噻 唑环(A环)和一个内酰胺环(B环)。,青霉素 N在扩环化酶(即脱乙酰氧头孢菌素C合成酶)的催化下,使硫原 子和缬氨酸的一个甲基之间脱氢,形成双氢噻唑环,生成脱乙酰氧头孢 菌素C,在加氧酶、乙酰转移酶作用下,最后合成头孢菌素C。,氨基酸,氨基酸发酵机理和菌种选育,几乎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在其代谢途径中合成氨基酸以满足细胞生长的需 要,但是由于受到产物的反馈调节,细胞内各种氨基酸的浓度只能维持 在生理浓度范围内,不会产生过量的积累。,当以葡萄糖为碳源时,细胞内各种氨基酸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得出氨基酸合成的如下特点:,某一类氨基酸往往有一个共同的前体(如芳香族氨基酸的共同的前体 莽草酸);,氨基酸生物合成与EMP途径TCA循环关系密切;,一种氨基酸可能是另一种氨基酸的前体;,根据以上特点要大量地积累氨基酸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必须解除代谢途径中存在的产物反馈调节;,防止合成的目标氨基酸降解或用于合成其它细胞组分;,若几种氨基酸有一个共同的前体应切断其它氨基酸的合成途径;,应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氨基酸生物合成的基本调节机制有两种:反馈控制和在合成 途径分支点处的优先合成。,氨基酸生产菌种的改造方法:诱变育种,基因工程。,根据已掌握的微生物中氨基酸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发酵法生 产氨基酸的菌种选育主要有:营养缺陷型、代谢调节突变株及基因工程菌。,营养缺陷型菌种:, 积累直线型代谢途径中间产物氨基酸;如 L-鸟氨酸的生产,, 积累分支代谢途径末端的氨基酸;如赖氨酸的生产。,其实质是降低反馈作用物的浓度,必须严格控制缺陷营养物 质在亚适量水平 ,否则生产不稳定,因为此种微生物体内酶的 代谢调节机制并未被解除。,代谢调节突变株:,营养缺陷型菌种不能用于积累直线型代谢途径末端氨基酸,只有选育 代谢调节突变株才能达到目的。,一是抗氨基酸结构类似物的突变株;,二是从营养缺陷型进一步得到某种调节酶缺失的回复突变株(营养缺陷和调节突变结合型) 。,基因工程菌:,生产 L-色氨酸(大肠杆菌)、L-苏氨酸(55 g/L) 。,谷氨酸代谢调控机制,谷氨酸产生菌可以从自然界筛选得到(谷氨酸棒杆菌和黄色短杆菌)。,最初筛选得到的菌种积累谷氨酸不超过30 g/L,通过不断的诱变育种,目前 生产谷氨酸的工业菌种产谷氨酸能力超过100 g/L,甚至达到150 g/L。,但是,从自然界筛选其他氨基酸生产菌种并不容易,这是由这些氨基酸 在细胞内的代谢机理所决定的。,其他氨基酸生产菌几乎都是从谷氨酸棒杆菌和黄色短杆菌通过诱变育种或 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这是氨基酸发酵菌种的一大特点。,谷氨酸生物合成途径,EMP 途径 ;HMP 途径;TCA 循环;DCA 循环; CO2 固定,由 葡 萄 糖 生 物 合 成 谷 氨 酸 的 代 谢 途 径,研究证明:,谷氨酸生产菌种存在EMP途径的全部酶和HMP途径有关的酶;,谷氨酸菌存在CO2固定生成草酰乙酸的PEP羧化酶和苹果酸酶, 与谷氨酸得率正相关;,TCA循环中的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能定量地生成谷氨 酸,其相应的酶与谷氨酸合成有关;,以醋酸和乙醇为原料进行谷氨酸发酵时,DCA循环是C4二羧 酸的唯一补充来源;但是以葡萄糖为原料时,在谷氨酸生成 期此循环应关闭。,谷氨酸代谢调控机制,谷氨酸脱氢酶 -酮戊二酸脱氢酶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 柠檬酸合成酶,在黄色短杆菌中谷氨酸、天冬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NH4+,在微生物的代谢中,Glu比Asp优先合成;合成过量时则抑制谷氨酸脱氢酶,使代谢转向合成Asp;Asp过量时反馈抑制PEP羧化酶的活力,停止合成草酰乙酸。,NH4+的导入不仅证明Glu是氮素同化发酵,而且它还会抑制 Glu生成的逆反应,因此当NH4+存在时,葡萄糖的消耗速度 很快, Glu的生成很高;但是当生物素充足时,NH4+几乎 不影响糖代谢。,Glu生产菌大多是生物素缺陷型,发酵时控制生物素亚适 量,使细胞变形拉长,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引起代谢失 调使Glu得以积累。,生物素贫乏时,细胞内的Glu含量少而且容易析出,而培养 基中积累大量的Glu;生物素丰富时,培养基中几乎不积 累Glu,而细胞内却含有大量的Glu,且不易被析出。 这说明生物素对细胞膜通透性有重要影响。,谷氨酸高产菌模型特征,丧失或有微弱的-酮戊二酸脱氢酶活力,使-酮戊二酸不能继续氧化脱羧 生成琥珀酰CoA和琥珀酸 (琥珀酸 延胡索酸 苹果酸 草酰乙酸);,CO2固定能力强,使四碳二羧酸全部由CO2固定反应提供,而不走乙醛酸 循环;,谷氨酸脱氢酶的活力很强,并丧失谷氨酸对谷氨酸脱氢酶的反馈抑制和 反馈阻遏,同时,NADPH2再氧化能力弱,这会使-酮戊二酸到琥珀酸 的过程受阻;,有过量的NH4+ 存在,-酮戊二酸经氧化还原共轭氨基化反应而生成 谷氨酸却不形成蛋白质,从而分泌泄漏于菌体外;,同时,谷氨酸生产菌应不利用体外的谷氨酸,使谷氨酸成为最终产物。,核苷酸,代谢调控机制,一、核苷酸的生物合成途径,1. 嘌呤核苷酸的全合成途径(“从无到有”途径),IMP肌苷酸,(次黄嘌呤核苷一磷酸),SAICAR 5-氨基-(N-琥珀基)代氨甲酰咪唑核苷酸,AMP腺苷酸,(腺嘌呤核苷一磷酸),GMP 鸟苷酸,AICAR 5-氨基-4-氨甲酰咪唑核苷酸,XMP 黄苷酸,(黄嘌呤核苷一磷酸),PRPP 磷酸核糖焦磷酸,SAMP 腺苷琥珀酸,PRA 5-磷酸核糖胺,嘌呤核苷酸的全合成途径(1) 5 -IMP的生成(“从无到有”),嘌呤核苷酸的全合成途径(2) AMP和GMP的互变,(枯草芽孢杆菌),各种微生物合成 IMP 的途径是一样的,但是从IMP分别生成 AMP和GMP的途径是不同的。,从IMP开始, 枯草杆菌以IMP为中心分出两条环形路线,由此AMP与GMP可以互相转换; 产黄短杆菌分出的两条路线不是环形,而是单项分支的,AMP与GMP不能互相转换。,枯草杆菌的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途径,琥珀酰腺苷酸,黄苷酸,肌苷酸,腺苷酸,鸟苷酸,(5-胺基-4-氨甲酰咪唑核苷酸),(5-胺基-4-(N-琥珀基)- 代氨甲酰咪唑核苷酸),(5-磷酸核糖胺),(磷酸核糖焦磷酸),葡萄糖 5-磷酸核糖,产黄短杆菌的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途径,2. 嘧啶核苷酸的全合成途径(略),3. 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补救途径,当全合成受阻时,微生物可从培养基中取得完整的嘌呤或嘧啶,和戊糖、磷酸通过酶的作用直接合成单核苷酸,称为“补救途径”。,嘌呤碱基、核苷和核苷酸之间能通过分段合成互相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反应是: 碱基 + PRPP 5- 核苷酸 + PPi,核苷酸焦磷酸化酶,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 嘌呤碱基、核苷和核苷酸的相互转换,二、嘌呤核苷酸的代谢调节机制(枯草杆菌型),AMP 脱氨酶,SAMP 裂解酶,SAMP 合成酶,GMP 还原酶,XMP 氨化酶,IMP 脱氢酶,IMP合成系的代谢控制及嘌呤核苷酸互变的代谢控制,如果同时添加这两类嘌呤核苷酸(GMP+AMP 或IMP+ADP),抑制作用就会相乘的提高,这种现象叫做“合作终产物抑制”。,嘌呤核苷酸可以分为GMP、IMP等6-羟基嘌呤核苷酸与 ADP、AMP等的6-氨基嘌呤核苷酸两类。,以IMP为中心的两个循环,各个反应是不可逆的。,IMP脱氢酶受GMP的反馈抑制,也被GMP阻遏;GMP 还原酶受ATP的反馈抑制; 同样的,AMP抑制SAMP合成酶,GTP抑制AMP脱氨酶。,SAMPAMP反应的供能体为GTP,XMPGMP反应的 供能体为ATP。,根据上述调节机制,当细胞中的GMP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从IMP的代谢流就自动地转向AMP方面;反之,当细胞的AMP水平高到一定程度时,从IMP的代谢流就自动地转向GMP方面。,另一方面,核苷酸的代谢也与组氨酸的生物合成有关: AICARIMPAMPATPPR-ATPAICAR形成一个循环,由PRATP经咪唑甘油磷酸生成组氨酸。假如组氨酸过剩,则不走此途径。,三、肌苷和肌苷酸高产菌的选育模型,1)切断两条支路代谢,选育腺嘌呤缺陷型(Ade)和黄 嘌呤缺陷型(Xan)的双重缺陷型突变株; 2)通过限量腺嘌呤和鸟嘌呤来解除腺嘌呤系和鸟嘌呤系化合物对 IMP 生物合成的酶的反馈抑制; 3)进一步选育抗腺嘌呤、鸟嘌呤类似物和(或)抗磺胺剂突变株,从遗传上解除正常代谢控制; (选育抗性突变株时,应采用丧失腺嘌呤脱氢酶的菌株为出发菌株),模型:,Ade+ Xa+ dea+ GMPred + 8AGr(或8AXr、ARr)+ SGr + NP + ARr + Smr (符号见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p.116),4)选育Mn2+脱敏突变株(MnINS),或控制培养基中Mn2+的浓度,解除细胞膜 渗透型障碍。 5)生产肌苷时,肌苷酸酶活性要强,而肌苷酸化酶要越弱越好,以使生成的 肌苷不再分解。,肌苷酸发酵机制,5-IMP发酵应具备的条件: 选择肌苷酸酶弱或丧失的出发菌株; 切断IMP向下的两条支路,使IMP大量生成和积累; 选育结构类似物双重抗性突变株; 限量添加Mn2+,解除细胞膜渗透型障碍。,鸟苷酸发酵机制(讨论),柠檬酸:1978年产量0.35万吨,2019年为18.25万吨,产量增长51倍,产值增加11.13亿元。2019年全国柠檬酸总产量突破40万吨。,柠檬酸,2019年,柠檬酸出口量为26万吨,柠檬酸钠出口量为2 .58万吨,其中柠檬酸及盐创汇约13521万美 元,成为我国食品行业中新兴的创汇超亿美元的单项产品。,柠檬酸发酵,1. 柠檬酸的生物合成途径,生产菌种:黑曲霉,代谢途径:EMP、HMP、TCA循环、DCA循环,黑曲霉存在以上代谢途径的酶系,柠檬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如下图所示。,研究表明,黑曲霉在生长期和产酸期都存在EMP和HMP代谢,说明 葡萄糖的降解是通过两条途径共同完成的。,生长期:EMPHMP为 21,产酸期: EMPHMP为 41,生长期还需要 HMP途径提供合成核酸等所需前体物质,产酸期葡萄糖主要通过EMP途径降解,能获得较高的糖酸转化率,产酸阶段,TCA循环和DCA循环均被阻断或减弱。因此, 合成柠檬酸所需的草酰乙酸必须由三碳羧酸(丙酮酸)来提供,2. 黑曲霉合成柠檬酸的代谢调控,柠檬酸是TCA循环中的一员,又是糖代谢的一个重要调节因子,它是EMP途径中第一个调节酶磷酸果糖激酶 (PFK) 的抑制物。,在正常细胞内,一般不会积累柠檬酸,只有柠檬酸产生菌才能积累大量柠檬酸。,PFK的抑制和激活,柠檬酸,ATP,PFK,NH4+,2,6-二磷酸果糖,Pi,AMP,3. 柠檬酸高产菌模型特征,(1)设法消除对PFK的抑制作用,确保EMP途径的畅通。,(2)TCA循环中与柠檬酸合成关系密切的酶有:,丙酮酸既能脱羧形成乙酰-CoA,又能在丙酮酸羧化酶催化下固定CO2生成草酰乙酸,因此保持丙酮酸两个反应平衡,才能获得柠檬酸的高产。,柠檬酸合成酶,顺乌头酸水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顺乌头酸水合酶和异柠檬酸脱氢酶能使柠檬酸进一步代谢而分解,而这两种酶在pH2.0时均失活。,顺乌头酸水合酶受Fe 2+的激活,因此当环境缺乏Fe 2+和柠檬酸积累 (pH下降) ,柠檬酸沿TCA代谢的通道被阻断。,因为Mn 2+为催化核酸合成的酶所必需,其不足会影响某些蛋白质和核酸的 合成,从而使 NH 4+浓度上升,解除柠檬酸对 PFK 的抑制。,(3)Mn 2+对柠檬酸合成有重要影响,Mn 2+缺乏可导致胞内NH 4+浓度增高,并出现某些氨基酸的积累。,(4)柠檬酸产生菌黑曲霉中存在一旁系呼吸链,该旁系呼吸链在氧化过程中不产生ATP,通过旁系呼吸链可减少ATP对PFK的抑制。,(5)柠檬酸合成场所在线粒体,合成后则分泌到胞外。但合成过程中有些酶却在细胞质内,因此合成过程的中间物和终产物在线粒体,细胞质和细胞外的输送转移及其调控等也十分重要。,微生物酶制剂,酶制剂:1978年产量为0.45万吨,2019年为18.4万吨,产量 增长39倍,产值增加3.5亿元。,酶的生产菌种,1酶发酵生产的细胞必需具备如下条件,酶的产量高;,产酶稳定性好;,容易培养和管理:发酵周期短,营养需求简单;,产物杂质少,利于酶的分离纯化;,安全可靠,非致病性。,2. 常见酶发酵生产用微生物酶的生产菌种,Bacillus subtilis:-淀粉酶,中性蛋白酶。,Esherichia coli(胞内酶):半乳糖苷酶,谷氨酸脱羧酶,天门冬酸酶,苄 青霉素酰化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核酸外切酶。,Aspergillus niger:糖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葡萄糖, 氧化酶,酸性蛋白酶,柚苷酶。,Aspergillus oryzae:淀粉酶,中性蛋白酶,果胶酶,氨基酰化酶、脂肪酶 ,磷酸二酯酶。,Rhizopus(根霉属):糖化酶,转化酶,脂肪酶,酸性蛋白酶,半纤维素酶。,Mucor(毛霉属):蛋白酶,糖化酶,脂肪酶,凝乳酶。,Penicillium(产黄青霉):葡萄糖氧化酶,青霉素酰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 ,桔青霉,5磷酸二酯酶,脂肪酶,葡萄糖氧化酶,核酶酶,凝乳蛋白酶。,Trichoderma(木霉属):纤维素酶,17-羟化酶。,Streptomyces(链霉菌):葡萄糖异构酶,中性蛋白酶,几丁质酶。,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啤酒酵母):转化酶,Candida(假丝酵母属):脂肪酶,转化酶,尿酶,乳糖酶。,脆壁酵母:乳糖酶,3. 工业规模应用的微生物酶和它们的某些来源,3. 工业规模应用的微生物酶和它们的某些来源,3. 工业规模应用的微生物酶和它们的某些来源,酶生物合成调节的基本理论,酶的生物合成:酶在生物体内产生的过程。,酶的发酵生产:,通过人工操作控制,利用细胞(包括微生物细胞、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生命活动,产生人们所需要酶的过程。,1、酶合成转录水平上的调节,底物和代谢产物对基因活性的调节(诱导、阻遏)。,编码蛋白质和淀粉等分解酶的基因。,合成各种细胞代谢过程中所必需的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的酶的基因。(合成酶),诱导:乳糖操纵子,阻遏:未端产物(辅阻遏物)关闭转录。,分解代谢物阻遏:容易利用的碳源;中间产物;诱导酶,葡萄糖阻遏半乳糖苷酶的生物合成机理:,葡萄糖的大量存在,降低了胞内 cAMP 浓度:,葡萄糖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降低 cAMP 生成: ATPcAMP+Pii;,葡萄糖存在引起ATP浓度上升,消耗胞内cAMP: cAMP+H2OADPATP,结果,启动子上没有cAMPCRP复合物结合,使得RNA聚合酶也无法结合到启动子的位点上,结构基因不能转录和表达。,弱化子或衰减子(attenuator)对基因活性的调节(转录弱化作用),这一调控作用是通过操纵子的引导区内类似于终止子结构的一段DNA序列实现的,这段序列被称为弱化子或衰减子。,弱化子或衰减子能够使结构基因(编码酶)的起始密码前的mRNA片断(前导区)通过自我配对形成奇特的二级结构-茎环结构(终止信号),使已开始的转录不能继续下去,使正在翻译表达中的mRNA部分中途停止。,弱化子或衰减子受氨基酰-tRNA的浓度影响:,当细胞内某种氨基酰-tRNA 缺乏时,该弱化子不表现为终止子功能。,当细胞内某种氨基酰-tRNA 充足时,该弱化子表现为终止子功能。,该片断的缺失会提高酶的表达量;,阻遏控制转录的起始;,弱化子控制转录起始后能否继续下去。,细菌的应急反应(严紧控制),当氨基酸全面匮乏时,细菌产生应急反应,包括生产各种RNA、糖、脂肪和 蛋白质在内的几乎全部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均被停止。,信号是鸟苷四磷酸(ppGpp)和鸟苷五磷酸(pppGpp)。,产生这两种物质的诱导物是空载tRNA。,当氨基酸饥饿时,细胞中便存在大量的不带氨基酸的tRNA,这种空载的 tRNA会激活焦磷酸转移酶,使ppGpp大量合成,其浓度可增加10倍以上。,ppGpp的出现关闭许多基因,打开一些合成氨基酸的基因,以应付这种 紧急状况。,微生物发酵产酶方式,1. 固体培养,定义:利用麸皮和米糠为主要原料,添加谷壳,豆饼等,加水拌成半固体状态,供微生物生长和产酶用。,浅盘法、转桶法、厚层通气法,浅盘法:将固态培养基平铺在浅盘(多为木盘或竹匾)内,厚约3-5厘 米,在能够控制湿度、温度的曲房里进行发酵。,转桶法:将固态培养基接入菌种后,放在可旋转的转桶内,当桶慢慢转 动时,培养基即在转桶内翻动,通气及温湿度调节较为均匀,有利于微 生物的生长和产酶。,厚层通气法:将固体培养基接入菌种后,平铺在具有多孔的大池内,厚 度可达20-30厘米;待微生物已开始生长,即从池底通入一定温度和相对 湿度的空气,使微生物比较均匀适宜地生长繁殖和产酶。,优点:设备简单,投资较少。环境污染少;特别适用于霉菌的培养 和发酵产酶。,缺点 :,劳动强度大;原料利用率低;产酶纯度较差;提取精制较难;传 质传热效率低,发酵条件不易控制均匀,产酶不稳定;不宜胞内酶生产 (菌体分离难度大)。,2. 液体深层发酵,液体表面发酵,目前已不采用。,液体深层通风发酵,优点:产酶纯度高,质量稳定;较易控制发酵条件,有利于自动化 控制;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设备利用率高。,缺点:设备投资较大。,3. 固定化细胞发酵,优点:,固定化细胞的密度大,反应器生产强度大;发酵稳定性好,可以连续 使用较长时间,易于连续化,自动化生产;可在高稀释率的条件下连续 发酵(Dm),提高设备利用率;发酵液含菌体较少,利于产品分离。,缺点:,不能强烈搅拌; 技术要求高,传质传热效果差(氧气供给,温度控制。 培养基成分的控制);理论研究阶段; 只适用于胞外酶的生产。,酶发酵动力学,研究发酵过程中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包括细胞生长动力学、反应基质消耗动力学和酶生成动力学等。,1、同步合成型,酶的合成与生长同步进行。酶的生物合成可以诱导,但不受分解代谢物阻遏和反应产物阻遏。这类酶所对应的mRNA很不稳定。,2、延续合成型,酶的合成伴随着细胞的生长而开始,但在细胞生长进入稳定期后,酶还可以延续合成较长的一段时间。,果胶酶:果胶诱导 酶的生物合成,可以诱导,但不受分解代谢物阻遏和反应产物阻遏。这类酶所对应的mRNA相当稳定,在生长稳定期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用于酶的合成。,3、中期合成型,酶合成在细胞生长一段时间以后才开始,而在细胞进入稳定期后,酶的合成也随着停止。,枯草杆菌 碱性磷酸酶,无机磷反馈阻遏 酶的生物合成受到反馈阻遏,而且其所对应的mRNA不稳定。,4、滞后合成型,只有当细胞生长进入稳定期后,酶开始合成并大量积累。,许多水解酶: 酶的生物合成受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这类酶所对应的mRNA稳定性高。,理论的应用,目的:提高产酶率和缩短发酵周期。 最理想的合成模式:延续合成型。, 降低产酶温度。,策略措施:, 菌种选育:提高mRNA的稳定性,解除分解代谢物阻遏和反馈 阻遏。, 发酵代谢调节:理想诱导物的添加,解除反馈阻遏和分解代 谢物阻遏(难利用的碳氮源的使用,补料发酵)。,酱 油,国内酱油生产和消费现状,酱油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