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土地私有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doc_第1页
农村研究论文-土地私有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doc_第2页
农村研究论文-土地私有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doc_第3页
农村研究论文-土地私有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doc_第4页
农村研究论文-土地私有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研究论文-土地私有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摘要: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总是快于生活资料增长,所以社会总会达到人口饱和状态并陷于停滞。裴小林认为,必须用“土地生产率极限法则”完善马尔萨斯模型的基础。李嘉图认为,西欧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工业“结构转换”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稳定的粮食剩余。诺思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西欧经济兴起的关键”。裴小林认为,诺思和李嘉图之间存在一个悖论,因为经济组织越有效率,经济就越快地达到马尔萨斯模型所允许的限度而陷于停滞所以诺思模型是一个经不起历史检验的故事。裴小林用他改进的马尔萨斯理论分析人口大国的情况后认为,人多地少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一个“均分土地”的历史趋势,新中国的土改和现在按人口定期调整土地的制度,就是这一历史趋势的表现。本文认为,马尔萨斯模型对传统社会具有很好的解释力,但它以技术不变为前提,所以不能解释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真正能够解释西欧社会结构转型的,正是被裴小林批评的诺思模型。裴小林把“诺思模型”直接应用于古代传统社会,又过分强调马尔萨斯原理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在适用对象上出现了失误。所谓“均分土地的历史趋势”,并不是什么“客观”趋势,而是在维持和提高粮食总产量这一价值目标下的主观选择。中国农业的关键问题不是维持粮食总产量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转移农业人口和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基本出路,这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甄别人们的素质和特长,使具有“非农特长者”果断放弃土地,让土地流转到“高效经营者”手中,所以必须实行土地私有,允许买卖的制度。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在于实行这一措施远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这一措施又是万万不能的。关键词:马尔萨斯李嘉图诺思裴小林土地私有笔者在网站上搜索人口和土地关系的资料,偶然发现了裴小林先生(荷兰累顿大学法学院暨瑞典隆德大学经济历史系)的长篇论文土地生产率界限法则:一个改进的马尔萨斯理论和中国均分土地制案例,读后感受颇深,遂写一篇评述文章,以就教于裴先生和各位同仁。一、问题裴先生用“土地生产率界限法则”改进了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将这一理论完全建立在“自然法则”基础上,作出了理论贡献。他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分析人多地少的人口大国的情况,认为存在一个“均分土地”的历史趋势,并认为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和当前实行的“土地均分制”,就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解决人口生存问题的正确选择。笔者却认为,几十年来,中国实行的土地公有和现在的土地均分制,都是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制度,它从根本上违背了人性,所以农业必然要进入死胡同。解决中国农业出路的根本途径在于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对那些反对土地私有化的文章,笔者很少能够耐着性子看下去。好在裴先生的文章偏重于理论而不是实证,并且是以笔者非常赞服的“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为基础进行论证的,这就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既然相同的理论(马尔萨斯理论)应用于相同的对象(中国土地制度),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就很有必要搞清,问题究竟是出于理论的缺陷,还是出在对事实的具体应用上呢?二、错误的价值目标选择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是,人都是经济人。千百年来,亿万百姓从来不是统治者所养活,而是百姓自己养活自己。任何农民都不需要考虑如何养活全国人口,而只需要考虑如何供养自己的家小。所以并没有人关心什么“粮食总产量”。中共多年来的统治思想有一个很大失误,就是好象全国百姓全凭它养活了一样,惟恐把土地完全放给百姓,百姓自己就不会养活自己。所以在中共统治下,“维持粮食总产量”也确实是重要的“价值目标”。但就现在来说,中国粮食已经过关,城镇居民很少担心自己有钱买不到粮食,更很少有农民担心自己所产粮食不够自己消费。问题在于粮食供过于求,价格一直上不去,中国农民主要担心家庭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体面的生活。所以“维持粮食总产量”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作为国家的价值目标,也是大可怀疑的。三、改进的马尔萨斯模型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总是快于生活资料增长,所以社会总会达到人口饱和状态并陷于停滞,于是对人类前景作出了悲观的预测。马尔萨斯理论包含三个基本假设,一是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二是土地的有限性,三是人口具有自然增长的趋势。这三个假设的正确性是无可怀疑的,因为它们都根源于“自然法则”。裴先生发现,马尔萨斯在论证自己的理论时,由假设得出结论的关键环节需要利用“劳动报酬递减原理”,但“劳动报酬递减”并不是自然法则,这就削弱了理论的解释力,因为扎实的经济理论必须建立在“非经济的底部”之上。裴先生认为,决定劳动报酬递减的自然法则是“土地生产率界限法则”。任何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生产技术,“自然法则”使单位土地有一个最高的生产量极限,这一法则就称为“土地生产率界限法则”。引入“土地生产率界限法则”,并用N表示人口,S表示每人维持生存的粮食需求,A表示粮食单产(由“土地生产率界限法则”决定),Y表示耕地面积,那么NS就表示粮食总需求,AY就表示粮食总供给,当NS=AY时,人口达到饱和状态,社会就陷入人口均衡陷阱。这一公式就是改进了的马尔萨斯模型。四、关于人类如何走出人口陷阱的争论裴先生看到,由西欧移民建立的美洲社会(美国、加拿大)和澳洲社会(澳大利亚、新西兰),几百年来一直没有陷入所谓的“人口陷阱”,而古老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社会,实际上也完全摆脱了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抑制。就现在来说,虽然许多国家(社会)还在人口陷阱中挣扎,但就整体来看,人类已经逐渐掌握了爬出人口陷阱手段。这就产生一个疑问:既然马尔萨斯原理建立在“自然法则”的基础上,一些社会何以能够逃脱它的“惩罚”呢?为解答这一重要问题,经济历史学家其实耗费了很多精力。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明,是“市场发展”使人类获得了爬出人口陷阱的手段。市场经济的兴起使西欧发展了一套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组织和制度,成为西欧经济增长的关键。裴先生却对诺思的理论不以为然,他借用李嘉图的论断说,稳定的粮食剩余是一个社会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结构转型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不管这种粮食剩余是自产还是来自进口。裴先生认为,英国人正是由于相信了李嘉图的理论,制定了允许从国外进口廉价粮食的法案,才得以解决了社会转型中对粮食的需求,完成了由农业社会想工业社会的结构转换。裴先生认为,在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之间存在一个悖论: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诺思原理,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是导致西欧经济持久增长的关键;而根据古典经济学原理,一个社会越有效率,越能够生产粮食剩余,就越会刺激人口增长,使人口较快地达到饱和状态,导致社会陷于停滞。裴先生认为,印度、中国等人口大国,正是由于其古代的社会结构效率较高,才得以养活他们庞大的人口;但也正因为它们社会结构的高效率,也使它们最早也最深刻地陷入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之中而无法自拔。裴先生由此断言,“诺思理论是一个经不起历史检验的故事”。裴先生认为,英国也曾深陷在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中,只是由于能够从国外进口便宜粮食,才使得英国摆脱了马尔萨斯抑制,从而产生了工业革命。从进口便宜粮食的角度看,英国、荷兰、新加坡等人口小国显然比印度、中国等人口大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国外较少的粮食剩余就能够满足小国经济转型中对粮食的额外需求。言外之意,世界上规模较小的国家,容易实现工业革命、完成结构转换。五、“均分土地”是历史趋势吗?裴先生分析了人多地少的人口大国的情况后认为,“土地生产率界限”法则必然导致一个“均分土地”的历史大趋势,中国1949年前后实行的土改以及现在的“土地均分制”(按人口定期调整土地),就是这一历史大趋势的结果。“土地均分制”实际上是把沉重的人口压力均摊到每一分土地上,大大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为解决中国人的宏观生存问题起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裴先生认为,如果中国农村完全实行土地私有化,将降低粮食总产量,给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造成更大阻碍。笔者以为,虽然李嘉图用他那“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关于“粮食剩余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充分必要条件”的论断,却既没有事实依据,也无法进行严格的逻辑推导,其正确性是大可怀疑的。我们可以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粮食剩余并不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充分条件:中国历史上那些所谓的“治世”或“盛世”,例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都产生于农业的剩余产品(主要是粮食),可以说都是社会充分利用农业剩余的结果。但农业剩余却并没有刺激向工业社会的“结构转换”,所以粮食剩余并不是社会结构转换的“充分条件”。另一方面,粮食剩余也不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我们可以用李嘉图自己发现的这一原理来反驳这一论断。“粮食”的替代品还有很多,肉、蛋、奶、鱼、水果、蔬菜等副食品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代替粮食,一般地说,肉、蛋、奶、鱼的相对价值昂贵,所以粮食仅够户口时很难用更为昂贵的副食品代替粮食。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例如在适合放牧或渔猎的地区,肉、蛋、奶、鱼就比粮食便宜。所以,一个纯粹生产粮食的社会(或地区),即使没有粮食剩余,也可以通过交换相对便宜的副食品而获得更高的生活水平(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实际上最早发展起制造业的是荷兰,它以自己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了专业化生产,从而实现了结构转换。所以粮食剩余也不是一个国家结构转换的“必要条件”。六、突破马尔萨斯框架的理论出路马尔萨斯模型所要说明的根本问题,是食物产量对人口的抑制。所以从理论上,人类要摆脱马尔萨斯抑制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降低人口增长率(减少人口数量),二是提高粮食总产量。人口增长率由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到,所以就降低人口增长率来说,可以有两个具体办法,一是降低人口出生率、二是提高人口死亡率。提高死亡率显然不可行,这就只有降低出生率一途。但在传统社会中,高出生率根源于人的生物属性,所以是不可能降低的。只是在当今技术条件下,人们才有可能通过人工方法降低生育率。这样,从人口角度走出马尔萨斯陷阱的关键,就在于发展可控制的生育技术。粮食总产量由单产和耕地面积决定,所以提高粮食总产量也有两个具体办法,一是提高粮食单产,二是扩大耕地面积。但耕地面积受地理条件的制约,已经不能扩大,这就只能提高单产。但在传统社会中,粮食单产实际上已经达到当时技术水平下的极限,因而也无法提高,这才使社会陷入人口陷阱。当代农业主要是通过采用农药、化肥、新品种、机械、电力等新技术来提高土地单产的,实际上也归结为提高技术水平。这样,不论是降低生育率的医疗技术的提高,还是提高粮食单产的农业技术的采用,都是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出现的。所以从逻辑上说,人类不是先走出马尔萨斯抑制后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换;而是相反,是先发生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结构转换,才使人类最终获得了走出马尔萨斯陷阱的手段。只有技术提高才是人类最终摆脱马尔萨斯陷阱的“原因”。这样,解释人类何以能够走出人口陷阱,又归结到人类何以能够发展出如此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问题,或者归结为中国学者熟悉的老问题:西欧何以能够出现经济增长?中国何以未能够自发实现经济增长从而走出传统社会?正是诺思模型从根本上解答了困扰历史经济学家几百年的大问题。诺思利用“经济人行为”原理,建立了关于西欧经济增长的“人口模型”。在中世纪的西欧,大部分地区还都是一片广袤的荒野。中心地区的人口增长导致边远地区的开垦。新开垦的地区与中心地区具有大不相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加上人口密度的不同,使他们生产了大不相同的产品,各地具有明显的比较利益;西欧河流密布,四季都可以通航,水路运费低廉,各地比较利益能够实现,于是刺激了商品市场的发展。市场发展扩大了产品的销路,刺激了农业和制造业的专业化,专业化和操作过程中精细的分工使人们只需要重复简单的操作,刺激人们设法用机械代替手工,用水力、风力、固体燃料的化学潜力代替传统的人力和畜力,从而促进了技术进步。工业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提高大大提高了食物的产出量,医疗技术的提高又使人们获得了降低生育率的手段,于是就从两个方向使人类获得了走出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手段。这样,西欧商品市场的发展以及走出人口陷阱,都是人们利用客观地理条件所造成的盈利机会的结果。七、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仍然在人口陷阱中挣扎?裴先生看到,西欧移民在新世界建立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社会,由于经济发展而根本没有陷入人口陷阱之中。但是另外,世界上仍然存在许多贫穷的所谓“发展中国家”,它们至今还在为爬出“人口陷阱”而苦苦挣扎。这首先是由于这些国家还没有采取严格控制人口的手段,普通百姓也很难自觉接受控制生育的政策;其次,“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原料,即使再有技术也不能生产产品。发展现代农业增加食物供应也需要许多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