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2006)_第1页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2006)_第2页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2006)_第3页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2006)_第4页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200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 Planning and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Intersections on Urban Street (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2006 年 1 月 18 日 2006 年 1 月 18 日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目 录 目 录 1 1 总则总则3 2 2 术语、符号术语、符号 .5 2.2 术语.5 2.2 符号.7 3 3 一一般规定般规定 .10 3.1 城市道路分类及其交通功能.10 3.2 城市道路交叉口分类、交通组织、交通功能及选型.10 3.3 城市规划各阶段的交叉口规划设计.14 3.4 交叉口规划设计范围.22 3.5 交叉口规划设计指标.24 4 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4 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35 4.1 通则.35 4.2 非信号控制交叉口.39 4.3 信号控制交叉口.41 4.4 环形交叉口.45 4.5 交叉口群规划设计.49 5 立体交叉口规划设计5 立体交叉口规划设计52 5.1 通则.52 5.2 立体交叉口系统规划.55 5.3 立体交叉口各组成部分规划设计.58 6 道路与铁路交叉道口规划设计6 道路与铁路交叉道口规划设计71 6.1 通则.71 1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6.2 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道口.72 6.3 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道口.73 7 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7 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76 7.1 行人过街设施.76 7.2 非机动车过街设施.79 8 公共交通设施8 公共交通设施 80 8.1 通则.80 8.2 公共汽(电)车停靠站.80 8.3 公共汽(电)车专用道.82 8.4 公共汽(电)车优先控制.82 9 交叉口辅助设施9 交叉口辅助设施 83 9.1 安全.83 9.2 环保.85 9.3 排水.86 9.4 照明.87 9.5 绿化.88 9.6 景观.89 附录 1 立体交叉口红线规划示例附录 1 立体交叉口红线规划示例.90 附录 2 让行标志平面交叉口基本通行能力的理论计算方法附录 2 让行标志平面交叉口基本通行能力的理论计算方法.100 附录 3 信号控制交叉口基本饱和流量的各类修正系数附录 3 信号控制交叉口基本饱和流量的各类修正系数.101 附录 4 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附图附录 4 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附图.103 附录 5 公共交通设施附图附录 5 公共交通设施附图.106 附录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录 本规范用词说明109 2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 06.01.18) 1 总则 1 总则 1.0.1 为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道路交叉口,达到交叉口交通运行安全和 有序、通达、舒适的目的,制订本规范。 1.0.1 为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道路交叉口,达到交叉口交通运行安全和 有序、通达、舒适的目的,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镇的城市道路平面与立体交叉口的新建、改建 与治理规划设计;市郊公路交叉口,可参照执行。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镇的城市道路平面与立体交叉口的新建、改建 与治理规划设计;市郊公路交叉口,可参照执行。 1. 新建道路交叉口必须按照本规范的规定规划设计; 2. 改建道路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应符合本规范规定的基本要求;个别规划设计方案指 标受现状条件限制不能达到本规范的要求时, 经技术经济论证, 近期规划设计可在技术方 案或技术指标上做合理变动,但远期规划设计应考虑经逐步改造后能达到本规范的要求; 3. 交叉口的交通治理规划设计,应根据交叉口现状条件,对某些治理方案、指标难于 达到本规范的要求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在技术方案或技术指标上可作合理调整。 1.0.3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以 人为本的宗旨,遵循保障安全、环境保护和不滥用土地的原则。 1.0.3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以 人为本的宗旨,遵循保障安全、环境保护和不滥用土地的原则。 1. 交叉口规划设计必须处理好远期与近期的关系。根据地区远期发展目标与规划交通 需求确定远期规划方案, 根据近期环境与交通需求作近期实施方案, 避免限制远期发展所需 的必要条件。 2. 交叉口规划设计必须处理好交通安全与交通效率的关系。交叉口规划设计须在保障 交通安全的前提下提高通车效率, 不得采用牺牲交通安全来换取提高通车效率的方案; 特别 要充分考虑行人与自行车骑车人的安全保障; 并应妥善考虑无障碍设施的规划设计, 保障残 障人士的通行安全与方便。 3. 交叉口规划设计必须处理好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的关系。交叉口规划设计须执行 “公交优先”的战略政策,合理规划设计交叉口附近的公交线路与站点布置,方便乘客通过 交叉口或换乘其他公交路线,同时兼顾降低其对其它交通通过交叉口的安全与效率的影响。 4. 交叉口规划设计必须处理好环境效益、交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不应采用牺牲 环境效益来换取其它效益的方案。 5. 交叉口规划设计必须处理好规划规模与用地、拆迁的关系。远期规划用地,应根据 城市实际发展需要合理选定的远期规划方案控制预留用地; 近期规划用地应根据技术论证选 定的近期方案、 确定规划设计用地。 改建交叉口规划设计必须根据现实条件合理地控制拆迁 规模;不得任意提高规划设计标准,扩大工程规模,扩大用地与拆迁范围。 3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1.0.4 城市道路交叉口必须根据各阶段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所定的道路及 交叉口的交通功能进行规划设计。 1.0.4 城市道路交叉口必须根据各阶段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所定的道路及 交叉口的交通功能进行规划设计。 1. 交叉口规划设计须根据规划交叉口所在地区的道路网络特点、周边用地性质 、环 境特点以及交叉口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和相交道路类别等要素, 确定交叉口的交通功能以及相 邻道路与规划交叉口交通组织方案,选定规划交叉口的类型,并据此估计规划用地范围。 2. 交叉口的技术方案规划设计须根据由交叉口的交通功能与交通组织方案选定的交 叉口类型确定。 3. 交叉口的平面规划设计应根据所定交叉口交通功能、交通组织方案,按照规划红线 宽度及用地范围结合实际地形、地物条件确定。 4. 交叉口的竖向规划设计应根据规划所定交叉口中心控制标高确定, 并应与周围建筑 地物、地面排水进水口与地下管线标高等密切配合。 5. 交叉口规划设计必须经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比选择优确定推荐方案。 1.0.5 防震、防洪及其他防灾地区,应按国家规定的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要求, 进行抗震防灾规划。 1.0.5 防震、防洪及其他防灾地区,应按国家规定的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要求, 进行抗震防灾规划。 1.0.6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应以本规范的规定为准,本规范未规定部分应 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规程以及标准的相关规定。 1.0.6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应以本规范的规定为准,本规范未规定部分应 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规程以及标准的相关规定。 同本规范相关的规范、规程主要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95) 、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 和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等。 同本规范相关的规范、规程主要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95) 、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 和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等。 4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2 术语、符号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 术语 1. 交叉口交通组织 在交叉口可以通车的空间与时间内, 安排组织从各方向汇集到交叉口的各种交通流有序 地分散去其他方向、 以保障人流和车流都能安全、 顺畅、 高效地通过交叉口的交通运行方案。 2. 枢纽立交 是指位于特大城市、大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节点,能适应相交主线直行车流快速(转向 车流略减速)连续行驶的全互通式立交。 3. 集散立交 是指城市主干道或次干道与城市快速路或市际高速公路相交,主、次干道车辆向从快、 高速路集散的互通式立交。 4. 简单立交 是指能保证相交主要干线直行车流快速或按设计车速连续行驶, 其次要主线直行车流准 许在平面交叉口行驶的立交;以及保持相交道路为平面交叉,仅为个别、部分左转车流布置 专用连接匝道上跨(或下穿)的立交等。 5. 信号控制交叉口 用交通信号灯组织指挥相冲突交通流运行次序的平面交叉口。 6. 让行标志交叉口 是指主、次道路相交,用交通标志来组织分配相冲突交通流的通行时间,规定次要道路 车辆必须让主要道路车辆先行的一类交叉口。 让行标志交叉口有两种: 用停车让行标志管制 的交叉口叫停车让行交叉口;用减速让行标志管制的交叉口叫减速让行交叉口。 7. 全无管制交叉口 是指没有任何管制措施、 各类各向交通流按交通安全法规定的先后次序通行的平面交叉 口。 8. 主要道路、次要道路 交叉口的相交道路中, 等级较高或交通量较大的道路称为主要道路; 等级较低或交通量 较小的道路称为次要道路。 9. 交通岛 为渠化、 分隔交通流和提供行人过街驻足而设置在路面上的各种岛状设施。 一般用混凝 土围砌成高出路面的构筑物,也可用标线在路面上画出岛状空间。按其功能可区分为:导向 岛、分隔岛和安全岛等。 10. 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 公交停靠站所需长度范围内局部拓宽路面, 专供公交车靠站停泊用 5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的一种公交停靠站。 11. 渠化设计 给进出交叉口的各种各向交通流组织安排通行空间, 以消除交叉口各种各向交通流间的 相互干扰,达到各种各向交通流通行安全和顺畅为目的,是交叉口交通组织的重要内容。运 用标线、标志和实体交通岛等设施对交通流按流向作分流和导向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车道 功能划分、导向标线和导向岛等。 12. 辅助车道 在干线道路与次要道路立交时,在分流合流附近,为使匝道与干线道路车道数平衡,保 持干线的基本车道数而在干线一侧增设的车道称为辅助车道。 13. 匝道 相交道路之间相互连通的连接道, 供转弯车辆运行使用。 可分为左转弯匝道和右转弯匝 道。匝道与主线的连接点称为匝道的端部,包括起点和终点。 14. 进出口 由主线驶出进入匝道的路口称为出口,由匝道驶出进入主线的路口称为进口。 15. 变速车道 供车辆进出主线变速而设置的车道。出口端为减速车道,进口端为加速车道。变速车道 包括变速车道与主线衔接的三角形渐变段。 16. 集散道路 为了减少主要道路交通流的交织和进出口的数量, 在主线一侧或两侧设置的与主线平行 且横向分离,并在两端与主线相连的专用道路,称为集散道路。 17. 定向左转匝道 从主线的立交结构物上游右侧驶出,以和缓、短捷的路线,跨(穿)越主线,直接从另 一主线的立交结构物下游右侧驶入的匝道, (图 5.3.5.1-2-(1) ) 。 18. 半定向左转匝道 从主线的立交结构物上游右侧驶出, 以大弯道绕越全线, 从另一主线的立交结构物下游 右侧驶入的匝道, (图 5.3.5.1-2-(2) ) 。 19. 迂迴形左转匝道 从主线的立交结构物下游右侧驶出,绕约 270转弯,从另一主线在结构物上游右侧驶 入的匝道, (图 5.3.5.1.-2-(3) ) 。 20. 环形匝道 用类圆形环道连接各主线进出口供主线间转弯车辆行驶的匝道。 (图 5.3.5.12(4) ) 。 21. 规划红线 为划定道路用地范围,规划确定的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22. 地块 周围由道路所围的一块地表空间。 23. 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出口道 平面交叉口上, 车辆从上游路段驶入交叉口的车道为进口道, 从交叉口驶入下游路段的 车道为出口道(图 3.4.2.) 。 6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24. 高峰小时周期平均到达交通量 早高峰小时或晚高峰小时内,所有周期到达交通量(pcu)的平均值。 25. 高峰小时内高峰 15 分钟的小时交通量 高峰小时内交通量连续最高 15 分钟内的交通量换算成的小时交通量(pcu) 。 26. 高峰小时系数 高峰小时交通量除以高峰小时内高峰 15 分钟的小时交通量之商,表达高峰小时内交通 需求的变动程度。 27. 饱和流量 在一次连续的绿灯信号时间内,一条进口车道上一列连续车流能通过停车线的最大流 量,以 pcu/绿灯小时为单位。 28. 基本饱和流量 正常道路条件,不受任何干扰情况下的饱和流量。 29. 信号相位: 交通信号轮流给各方向的车辆或行人分配通行权的信号显示。 30. 绿信比: 交通信号有效绿灯时长与信号周期时长之比。有效绿灯时长,是在给定的信号相位中, 获得通行权的车辆能够有效通行的绿灯时间; 信号周期时长, 是交通信号灯各灯色显示一个 完整过程所需的时间,以秒为单位。 31. 路中式公交停靠站 站台设在对向机动车车道之间, 可通过地面人行横道、 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与道路两侧 人行道相联系。 32. 侧式公交停靠站 站台设在道路外侧(右侧) ,直接与人行道相连或隔着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相联系。 2.2 符号 2.2 符号 A 用地面积(公顷) Bc 立体交叉内部集散道宽度(m) Bce 长条苜蓿立交规划红线宽度(m) Bd 立体交叉内部集散道隔离带宽度(m) Bm 立交道路主线红线宽度(m) Br 匝道宽度(m) CAP 通行能力(pcu/h) CB 基本通行能力(pcu/h) Cc 立交主线一条车道的规划通行能力(pcu/h) CD 单向车行道匝道通行能力(pcu/h) Cd 立交分流区通行能力(pcu/h) 7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Cg 让行交叉口低优先级车流基本通行能力(pcu/h) Cm 立交合流区通行能力(pcu/h) ed,ej 大车、铰接车的小客车当量 fg 饱和流量的坡度与重车修正系数 fhv 大型车修正系数 fl 左转车道饱和流量的转弯半径-车道宽度修正系数 fn 单向车行道匝道的车道数修正系数 fp 驾驶员条件修正系数 fr 右转车道饱和流量的转弯半径-车道宽度修正系数 ft 直行车道饱和流量车道宽度修正系数 fw 车道宽度修正系数 G 道路纵坡 HV 重车率 Imax 最大超高 lb 公交车车辆长度(m) ld 出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m) lg 最短交织段长度(m) lS 公交停靠站长度(m) Lmin 立交最小间距(m) La 进口道长度(m) Lb 公交停靠站站台长度(m) Ls 进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m) Lacc 加速车道长度(m) Ldec 减速车道长度(m) MSV i 第i级服务的最大服务流量(pcu/h/ln) nb 公交停靠站同时停靠的公交车辆数(veh) nl 路段上车道数 N 高峰 15 分钟内每一信号周期的左、右转车的平均排队车数(veh) pd,pj 大车、铰接车占车流的比例 Qr 合流、分流前的主线交通量(pcu/h) qH 让行标志交叉口高优先级车流交通量(pcu/h) rc 环交中心岛最小半径(m) Rl 左转匝道曲线半径(m) Rr 右转匝道曲线半径(m) Sb 基本饱和流量(pcu/h) 8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Sbt 直行车道基本饱和流量(pcu/h) Sbl 左转车道基本饱和流量(pcu/h) Sbr 右转车道基本饱和流量(pcu/h) Si 第i进口车道的饱和流量(pcu/h) Sl 左转车道经转弯半径-车道宽度修正后的饱和流量(pcu/h) Sr 右转车道经转弯半径-车道宽度修正后的饱和流量(pcu/h) Ss 安全停车视距(m) St 车道宽度修正后的直行车道饱和流量(pcu/h) t 制动反应时间(s) tf 让路管制交叉口低优先级车流平均跟驶穿越空档(s) t。 低优先级车辆能穿越高优先级车流的临界空档(s) Va 交叉口设计计算车速(km/h) Vd 道路设计计算车速(km/h) Vl 左转匝道设计计算车速(km/h) Vr 右转匝道设计计算车速(km/h) V/C 饱和度 W 进口道展宽段横向编移量(m) W。 右转专用车道加宽后的宽度(m) Z 右转匝道起终点离道路中心线交点的距离(m) i 第i条进口车道所属信号相位的绿信比 潮湿系数 粗糙系数 相交道路间的夹角(度) 9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3 一般规定 3 一般规定 3.1 城市道路分类及其交通功能城市道路分类及其交通功能 3.1.1 城市道路分类 3.1.1 城市道路分类 1. 大城市道路分类:大城市道路分类:大城市道路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 2. 中等城市道路分类:中等城市道路分类:中等城市道路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类。 3. 小城市道路分类:小城市道路分类:小城市道路可分为干路和支路两类。 3.1.2 城市道路交通功能 3.1.2 城市道路交通功能 1. 快速路:快速路:快速路是专供机动车过境或进出城市、市内长运距、快速通行的道路,其 交通功能是“通” ,必须确保车辆能连续快速畅通运行。 2. 主干路:主干路:主干路是专供市内快速公交或主干公交车以及其他车辆贯穿几个区的中、 长运距、中高车速通行的道路,其交通功能主要是“通” ,须使车辆能以中、高车 速畅通运行为主。 3. 次干路:次干路: 次干路是专供主干公交或区域公交车以及把中、 长运距车辆从主干路连接 到支路或从支路连接到主干路、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共用的集散性道路, 其交通功能 是“通” 、 “达”兼有,须使车辆能以中等车速畅通运行,兼顾能在支路与主干路之 间的顺利转运到达目的地的功能。 4. 支路:支路: 支路是在小区内部供行人与非机动车优先使用、 并使区内驳运公交车和到离 小区车辆能从出发地转到次、主干路或从次、主干路转到目的地的道路,其交通功 能是“达” ,须使车辆能进出、到离目的地与出发地的到达功能。 3.2 城市道路交叉口分类、交通组织、交通功能及选型 3.2 城市道路交叉口分类、交通组织、交通功能及选型 3.2.1 交叉口交通组织及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 3.2.1 交叉口交通组织及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 交叉口交通组织须对汇集到交叉口相互交叉、交汇的各方向过街人流、直行及转弯车 流在空间、时间上组织分配其通行路径与次序,避免相互冲突,保障人流、车流安全、顺畅、 高效地通过交叉口。 按交通组织方式,把通过交叉口的交叉、冲突交通流在同一平面路径上或不同平面路 径上通行,规划设计为平面交叉口或立体交叉口。 10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3.2.1.1 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 3.2.1.1 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 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式,通过交叉口平面渠化布局来组织分配交叉口各相交交通 流的通行路径, 通过交通管理措施来组织分配相交交通流的通行次序。 平面交叉口平面布局 方案应包括车辆进出口道及其渠化方案、行人过街横道、公交路线和公交站点布置等;交通 管理措施应包括减速让行、停车让行管制与交通信号控制等。 3.2.1.2 平面交叉口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 3.2.1.2 平面交叉口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 综合交叉口平面布局及交通管理措施的交通组织方式,平面交叉口可分为: 平 A 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扩大交叉口; 平 B 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简称让行交叉口); 平 C 类全无管制交叉口; 平 D 类环形交叉口; 平 E 类干路中心隔离封闭、支路只准右转通行的交叉口(简称右转交叉口)。 平 F 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不扩大交叉口。 3.2.1.3 立体交叉口交通组织 3.2.1.3 立体交叉口交通组织 立体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式,通过桥梁、隧道组织相交道路冲突交通流在不同平面的 路径上通行,通过各式匝道组织分配转弯交通流的通行路径。 3.2.1.4 立体交叉口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 3.2.1.4 立体交叉口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 立体交叉口按组织分配转弯交通流各式匝道的通行路径的完备与便捷程度可分为: 立 A 类枢纽立交:全定向、半定向、定向半定向组合型匝道的全互通立交; 立 B 类集散立交:苜蓿形、混合型、三岔喇叭形和梨形匝道的全互通或半互通立交; 立 C 类简单立交:菱形、环行、长条苜蓿形匝道的全互通或半互通立交; 立 D 类分离式立交。 3.2.2 交叉口按相交道路分类及其交通功能与选型 3.2.2 交叉口按相交道路分类及其交通功能与选型 按相交道路分类的各类交叉口, 需根据其交通功能, 选择适用的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的 交叉口(表 3.2.2) 11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表 3.2.2 交叉口按相交道路分类、交通功能与选型 道路 类型 相交道路 类 型 交通功能 按交通组织方式 类别选型 1)高速公路 以市际高速公路与快速路高速连续交通及相 互间换向交通为主;要求出口匝道交通量与下 游入口匝道通行能力相匹配; 提供必要的公交 停靠站;行人、自行车必须分层通行。 立 A 类,枢纽立交 2)城市快速路 主要流向交通畅通为主,要求高速连续通行; 次要流向车流换向交通为辅,要求出、入匝道 间通行能力相匹配;提供必要的公交停靠站; 行人、自行车必须分层通行。 立 A 类,枢纽立交 立 B 类,集散立交 3)主干路 以快速路主线快速连续通行、 快速路主干路间 换向集散交通为主,匝道要求通行能力匹配; 提供公交停靠及行人,自行车分层通行。 立 A 类,枢纽立交 立 B 类,集散立交 4)次干路 以快速路主线畅通为主,要求高速连续通行; 次干道快速路间必要流向的换向集散交通为 辅,要求匝道通行能力匹配;提供公交停靠及 行人、自行车通行。 立 B 类,集散立交 立 C 类,简单立交 立 D 类,分离立交 城 市 快 速 路 5)支路 快速路快速连续通行,支路不得与快速路相 接;公交停靠及行人、自行车通行。 立 D 类,分离立交 12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6)高速公路 以高速公路主线快速连续通行、 高速公路主干 路间换向集散交通为主, 匝道要求通行能力匹 配;提供公交停靠及行人,自行车分层通行。 立 A 类,枢纽立交 立 B 类,集散立交 7)主干路 主干路主要流向车辆畅通为主, 要求中高速度 间断交通;主干路间转向交通为辅;公交停靠 与行人,自行车通行 平 A 类, 信号控制进口道扩大 交叉口 立 C 类,宜用下穿型立交 8)次干路 主干路畅通及次干路主干路间换向交通为主, 主干路要求中高速度间断交通; 交叉口通行能 力要求与转向交通需求相匹配; 公交停靠与行 人、自行车通行。 平 A 类, 信号控制进口道扩大 交叉口 主 干 路 9)支路 主干路畅通,要求中高速度连续交通;支路车 辆不直接进入主干路或只准右转车辆进出主 干路;公交停靠与行人、自行车通行。 平 E 类右转交叉口 平 A 类 10)次干路 主要流向车流次干路为主, 要求中等速度间断 交通;次干路间换向交通为辅;公交停靠与行 人、自行车通行 平 A 类, 信号控制进口道扩大 交叉口 次 干 路 11)支路 次干路交通畅通为主, 要求中低速度间断或连 续交通; 支路低速间断交通; 公交停靠与行人、 自行车通行。 平 B 类,让行交叉口 平 A 类, 信控进口道扩大交叉 口 支 路 12)支路 主要流向车辆交通为主,要求低速间断交通; 必要的公交停靠与行人,自行车优先通行。 平 B 类,让行交叉口 平 C 类,无管制交叉口 平 D 类,环形交叉口 平 F 类, 信控进口道不扩大交 叉口 注:城市道路与公路相交的交叉口,一级公路可视为主干道,二、三级公路可视为次干道,四级公路可 视为支路,仿照与之相交的城市道路各种类型的交叉口选型。 13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3.3 城市规划各阶段的交叉口规划设计 3.3 城市规划各阶段的交叉口规划设计 3.3.1 交叉口规划设计内容(图 3.3.1) 3.3.1 交叉口规划设计内容(图 3.3.1) 3.3.1.1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3.3.1.1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分析规划道路网重要节点的交通功能, 选择适宜的交叉口类型, 论证立交设置的必要性; 在快速路系统(大城市)或干路系统(中小城市)整体交通组织的基础上,系统确定立体交 叉和重要平面交叉的布局,初步选定立交和重要平交型式,初步框定交叉口红线,以利与周 围环境及土地利用的协调。 3.3.1.2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近期建设规划) 3.3.1.2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近期建设规划) 分析现状交通拥堵交叉口的交通功能, 基于路网整体交通组织, 系统确定近期立体交叉 布局及立交型式,匡算立交建设用地,分析立交建设的用地与拆迁可能性;面向公交优先、 交通改善,确定近期重点改建、治理交叉口的分布及相应交叉口交通组织改善措施。 3.3.1.3 城市分区规划(城市分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对大城市和有特殊需求的城市) 3.3.1.3 城市分区规划(城市分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对大城市和有特殊需求的城市) 建立在分区路网整体交通组织基础上, 深化明确立交系统布局及分区内干道相交平面交 叉口的类型;通过初步方案设计,明确立交及干道相交交叉口的红线控制、控制点坐标及标 高。 3.3.1.4 控制性详细规划(片区道路交通控制性详细规划) 3.3.1.4 控制性详细规划(片区道路交通控制性详细规划) 建立在地区路网整体交通组织基础上, 检讨和深化立交布局及方案, 明确立交基本型式 及红线控制;选定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方案和类型,进行交叉口平面布局规划设计,最终规 定各级城市道路交叉口红线控制范围及交叉口附近地块和建筑物开口控制。 3.3.1.5 交通工程规划设计 3.3.1.5 交通工程规划设计 面向交叉口建设和管理,基于交叉口红线控制,结合地形、地物、周边用地性质、环境特点 等,考虑交叉口扩建的现实条件,明确相邻道路与规划交叉口交通组织方案,协调进行立体 交叉各组成部分规划设计、交叉口平面布局规划设计、交叉口交通管理与控制方案、附属设 施布置等,多方案比选确定指导工程实施的推荐方案。 3.3.1.6 交叉口改建规划及治理、改善规划设计内容 3.3.1.6 交叉口改建规划及治理、改善规划设计内容 改建规划及治理改善规划设计须先有规划范围内各主要交叉口现状图与现状调查说明 以及存在问题分析,交叉口现状流向流量及说明,交叉口周围环境描述,改建或治理改善目 标;根据现状及改建、改善目标提出改建、改善规划设计方案。各规划阶段改建、改善规划 设计方案内容及文件要求与上述各节相同, 但须增加改建、 改善规划方案涉及周围建筑的拆 迁量估算;交通工程规划设计阶段改建与治理交叉口规划设计内容及流程见图 3.3.2.6 14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15 交通工程规划设计 立交工程规划设计, 包括立交层次布置、 各组成部分规划设 计等 平面交叉口交通工 程设计,协调交叉口 平面布局方案、交叉 口交通管理与控制 方案、附属设施布置 等 控制性详细 规划 片区道路交通控制 性详细规划 深化立交布局及方 案,规定立交基本型 式及红线控制 按交通组织方案进 行交叉口平面布局 设计,规定各级交叉 口红线控制范围 城市分区规划 城市分区道路交通 系统规划 明确立交系统布局, 初步拟定立交方案, 确定立交红线控制 明确干道相交交叉 口类型,通过初步方 案设计,确定干道相 交交叉口红线控制 城市近期建设 规划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近期建设规划 系统确定近期立体 交叉布局及立交型 式,匡算立交建设用 地 确定近期重点改建、 治理交叉口分布及 交通组织改善措施 城市规划阶段 对应交通规划设计 阶段 立交规划设计内容平交规划设计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规划 系统确定立体交叉 布局,初步选定立交 型式 重点选择路网关键 节点适宜的交叉口 类型 图 3.3.1 城市规划各阶段交叉口规划设计内容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3.3.2 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 3.3.2 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 3.3.2.1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3.3.2.1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关键交叉口交通功能分析 关键交叉口类型选择 关键交叉口交通流量 流向预测 重要平交、立交系统 整体布局 快速路及立交系统 交通组织 城市骨干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对外公路、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公交走廊) 重要平交、立交型式初步选择 重要平交、立交红线初步控制 重要平交、立交周围用地的规划协调 图 3.3.2.1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阶段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 16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3.3.2.2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近期建设规划) 3.3.2.2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近期建设规划) 重点改建、治理 平面交叉口分布 围绕公交优先、交通改善的 交通组织措施 重要交叉口交通功能分析 重要交叉口类型选择 近期立交系统布局 近期快速路及立交系统交通 组织 重要交叉口交通 流量流向预测 城市近期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对外公路、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公交专用道、公交专用进口道等) 立交建设用地匡算及控制 立交型式初步选择 图 3.3.2.2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近期建设规划) 阶段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 17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3.3.2.3 城市分区规划(城市分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3.3.2.3 城市分区规划(城市分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主要交叉口交通功能分析 路网及主要交叉口交通组织方案 主要交叉口交通 流量流向预测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对外公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公交专用道、公交专用进口道等) 主要交叉口类型选定 立交系统布局明确 立交型式选定及 立交初步方案 主要平交路口 初步方案 道路横断面 规划 立交及主要平交路口红线控制 立交及主要平交路口规划中心线位置、 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立交及主要平交路口周围用地的规划控制协调 图 3.3.2.3 城市分区规划(城市分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阶段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 18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3.3.2.4 控制性详细规划(片区道路交通控制性详细规划) 3.3.2.4 控制性详细规划(片区道路交通控制性详细规划) 交叉口交通功能分析 路网及交叉口交通组织方案 交叉口交通流 量流向预测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详细规划 (对外公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公交专用道、公交专用进口道等) 交叉口类型确定 检讨及深化立交初 步方案 各类平交路口初步 方案 道路横断面 规划 相交道路规划中心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各类交叉口红线控制 交叉口附近地块和建筑物开口控制 图 3.3.2.4 控制性详细规划(片区道路交通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 19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3.3.2.5 交通工程规划设计阶段(新建)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 3.3.2.5 交通工程规划设计阶段(新建)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 图 3.3.2.5 交通工程规划设计阶段新建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 交通流量流向预测交叉口功能分析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及交叉口红线控制 交叉口交通组织方案 交叉口类型选定 立体交叉层次 立体交叉各组成部分规划设计 立体交叉控制标高及相关技术指标 方案评价 附属设施布置 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与控制方案 平面交叉口平面布局方案 20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3.3.2.6 交通工程规划阶段(改建与治理)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 3.3.2.6 交通工程规划阶段(改建与治理)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 图 3.3.2.6 交通工程规划设计阶段改建与治理改善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 交叉口及 周边道路 环境 交叉口交 通组织及 平面布局 路网及交叉 口交通管理 与控制 交叉口交通 流量流向及 延误排队 公交设 施布局 交通 事故 交叉口改善目标及对策 交叉口现状评价及存在问题分析 交叉口交通组织方案 近期道路交通系 统建设规划(道 路、公交等) 近期交通管理 规划 近期交叉口交通 流量流向预测 现 状 调 查 交叉口各组成部分详细设计 (进出口车道布局、 交通渠化岛和导流线设计、 公交 优先及停靠站设计、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等) 交叉口交通管理与控制方案 拆迁量估算及方案评价 附属设施布置 21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3.4 交叉口规划设计范围 3.4 交叉口规划设计范围 3.5.1 立体交叉口规划设计范围立体交叉口规划设计范围 立体交叉口是交通工程结构物与周围环境共同形成的统一、 协调的工程实体。 立体交叉 口规划设计范围是指从相交道路中线交点至相交道路各进出口变速车道渐变段的起(终)点 口和行人、自行车通道和公交站点在内所共同围成的空间。 3.5.1 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范围 3.5.1 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范围 出口 道,包括进出口道展宽和渐变段以及行人、自行车过街设施所共同围成的空间(图 3.4.2)。新 进出口道各组成部分作整体规划, 不得只做规划道路的进出口道组成部分的规划而不顾相交 3.5.1 交叉口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范围 3.5.1 交叉口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范围 可根据该设施及其管线的连续性和 衔接的要求,扩大其规划设计范围。 间包括道路主线、各条匝道及其加减速车道、集散车道、辅道、立体交叉范围内的平面交叉 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范围是指构成该平面交叉口各条道路的相交部分及其进口道、 建或改建交通工程规划中的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 须对交叉口范围内规划道路及相交道路的 道路进出口道的规划。 规划交叉口需作交通设施及有关管线的布设规划时, 22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设计范围设计范围 CAD 出页出页 23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3.5 交叉口规划设计指标 3.5 交叉口规划设计指标 3.5.1 红线及建筑控制线规划 3.5.1 红线及建筑控制线规划 3.5.1.1 红线及建筑控制线规划原则红线及建筑控制线规划原则 1. 叉口范围内的红线,根据城市规划各阶段所选定的交叉口类型进行规划。城市总体 规划或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阶段, 应根据规划交叉口相交道路规划类别选定的交叉口类型框定 方案所定交叉口规划方案精确核定此交叉口的规划红线范围。 高度及环 境而定;应满足消防、地下管线、交通安全、防灾、绿化和工程施工等方面的要求,符合城 3. 在规划阶段选取交叉口类型时,必须遵守不滥用城市土地的原则,选择能符合交通 要求的紧凑适用型交叉口。 3.5.1.2 立体交叉口红线规划 3.5.1.2 立体交叉口红线规划 立体交叉口规划红线,应按各类立体交叉的不同平面图形,采用不同的画法,并按相交 道路规 1) 。 3.5.1.3 平面交叉口红线规划 3.5.1.3 平面交叉口红线规划 交叉口进出口道部位红线宽度, 须根据 3.2.1.2 节规定的交叉口交通组织类别, 按表 3.5.1.3-1 平 A 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扩大交叉口, 进出口道部位红线宽度必须按表 3.5.1.3-1 的规定展宽; 3) 平 B 类让行交叉口, 应按表 3.5.1.3-1 的要求预留该类交叉口改为信号控制交叉口时 所需的展宽宽度与长度; 4) 平 C 类全无管制交叉口,道路路段为单向一车道时,进出口道部位应控制预留增加 一条车道的展宽宽度与长度的余地; 5) 平 D 类环形交叉口、平 E 类支路只准右转交叉口和平 F 类信号控制进口道不扩大 交叉口,可不考虑展宽。 此交叉口的规划红线范围; 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地区道路交通规划阶段, 应根据规划交通组织 2. 交叉口附近的建筑控制线后退红线的距离,根据交叉口周围建筑物性质、 市规划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规范的要求。 划类别所定匝道设计车速或匝道曲线半径框定交叉口规划红线的范围(示例见附录 1. 交叉口进出口道部位红线规划 1) 确定其比路段红线须予展宽的宽度。 2) 24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表 3.5.1.3-1 进出口道部位红线需比路段红线展宽的宽度与长度(m) 是否布设公交专用道、站台、左 右转专用车道 红线展宽长度 进 出 口 道 道路类型 公交专用道 公交站台、 左右 转专用车道 红线展宽 宽度 (m) 展宽段长度 (m) 渐变段长度 (m) 有 左、 右转专用车 道 ) 1(3 l n70-90 c n30 主干路 无 左、 右转专用车 道 l n3 70-90 c n30 有 左、 右转专用车 道 ) 1(3 l n50-70 25nc 次干路 无 左、 右转专用车 道 l n3 50-70 2 5 n c 进 口 道 支路 l n3 30-40 c n20 出 口 道 有站台无右转 车道 有站台及右转 车道 3 6.5 s l+50 s l+50 60 75 注:相交道路路段上有较宽的分隔带时,应扣除分隔带可用于进口道展宽的宽度。 路段上机动车道数。 l n 转弯车辆驶入进口道换车道次数。 c n 公交停靠站长度(见图 8.2.2)。 s l 展宽段长度,同主、次干路相交取大值,同支路相交取小值。 桥隧两端平面交叉口进出口道同样须按所处道路类型展宽。 相邻两交叉口之间的展宽段和渐变段长度之和接近或超过两交叉口间距时,可将上游交叉口出 口道与下游交叉口进口道展宽合并处理,必须保障进出口道红线展宽的规定。 2. 交叉口转角部位红线规划 交叉口转角部位红线应规划成切角斜线或圆曲线, 并必须满足安全停车视距的交叉口视 距三角形界限的要求。视距三角形界限内,不得规划布设任何高出道路平面标高 1.2m 的物 体。交叉口视距三角形示于图 3.5.1.3-1。 25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Ss Ss 停车视距 视距三角形界限 图 3.5.1.3-1 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 要求的安全停车视距Ss随交叉口直行车设计车速确定,列于表 3.5.1.3-2。 表 3.5.1.3-2 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要求的安全停车视距 交叉口直行车设计车速(km/h) 50 45403530252015 10 安全停车视距Ss(m) 60 45403530252015 10 3.5.2 设计车型 3.5.2 设计车型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规划设计车型必须同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车型相一致。 3.5.3 净空界限 3.5.3 净空界限 城市道路交叉口范围内的净空界限须与道路净空界限一致。 3.5.4 设计速度 3.5.4 设计速度 3.5.4.1 机动车设计速度 3.5.4.1 机动车设计速度 交叉口机动车设计速度应按交叉口类型及取设计车速的规划交叉口部位而定,列于表 3.5.4.1。 表 3.5.4.1 交叉口机动车设计车速 部位 设计车速 交叉口类型 主线 所属路线相应等级道路的设计车速 d V 定向匝道 0.7-0.8 d V 一般匝道、半定向匝道及集 散车道、辅路 0.5-0.7 d V 立 体 交 叉 菱形立交的平交部分 取平交的设计车速 26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进口道直行车道 0.7(验算视距时宜按计算) d V d V 平 面 交 叉 出口道转弯车道 0.5(验算视距时宜按计算) d V d V 注: 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确定。 d V 3.5.4.2 行人设计步速 3.5.4.2 行人设计步速 为确保各类行人的过街安全,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行人过街的设计步速不宜大于 1.0m/s。 3.5.5 规划设计交通量 3.5.5 规划设计交通量 3.5.5.1 机动车规划设计交通量 3.5.5.1 机动车规划设计交通量 1. 立交匝道规划设计交通量 立交匝道规划设计交通量须同立交主线规划设计交通量同时按规划年的预测高峰小时 交通量确定。 2. 非信号控制平交规划设计交通量 非信号控制平交规划设计交通量可用交叉口所处道路路线的规划设计交通量; 控制性详 细规划或交通工程规划阶段所用规划设计交通量应区分直行、左右转交通量。 3. 信号控制平交规划设计交通量 信号控制交叉口规划设计交通量, 在控制性详规或交通工程规划阶段应区分直行、 左右 转交通量;定进口道车道数等交叉口几何设计时,应采用高峰小时内信号周期平均到达量; 定渠化及信号相位方案时,应采用信号配时时段的高峰小时内高峰 15 分钟的交通到达量。 3.5.5.2 非机动车规划设计交通量 3.5.5.2 非机动车规划设计交通量 非机动车规划设计交通量的取值方法同机动车一样。 3.5.5.3 行人规划设计交通量 3.5.5.3 行人规划设计交通量 行人过街规划设计交通量应采用高峰小时内的信号周期平均到达量。 3.5.6 规划设计通行能力 3.5.6 规划设计通行能力 3.5.6.1 立交匝道规划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3.5.6.1 立交匝道规划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1 1 最大服务交通量 iBi CVCMSV)/(= (3.5.61) 式中:第 i 级服务水平的最大服务交通量(pcu/h/ln); i MSV B C基本通行能力。理想条件下一条车道所能通行的最大交通量(pcu/h/ln)。见表 27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06.01.18 版) 3.5.6.11: 表 3.5.6.11 匝道一条车道基本通行能力经验值() B C 设计行车速度(km/h) 基本通行能力(pcu/h) 70 1780 60 1750 50 1730 40 1700 35 1680 30 1650(15501450) 2025 1550(14001250) 注:括号内为机非立交(其直行非机动车流量为 10002000 辆/h),考虑非机动车影响时的取值,当非 机动车流量30 4.5 3.75 2) 转角交通岛人行横道布设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