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設計參考手冊介紹_第1页
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設計參考手冊介紹_第2页
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設計參考手冊介紹_第3页
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設計參考手冊介紹_第4页
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設計參考手冊介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 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設計參考手冊介紹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鄭嘉盈鄭嘉盈 民國103年 2月24日 1.自行車道計畫制定基本流程 2.自行車道形式設置流程 3.施工路段自行車交通維持原則 4.自行車道幾何設計-自行車安全 視距 5.鋪面 6.排水 7.護欄 8.自行車牽引道 9. 標示系統 10.自行車停車 11.自行車道照明 12.自行車道植栽 13.交通工程設計 14.補給站設置原則 15.自行車道計畫評估與維 護管理措施 1 簡報大綱 一、前言 二、設計參考手冊內容 2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及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中將自行車定 義為慢車,包括: 1.腳踏自行車 2.電動輔助自行車 指經型式審驗合格,以人力為主、電力為輔,最大行駛速 率在每小時二十五公里以下,且車重在四十公斤以下之二 輪車輛。 3.電動自行車 指經型式審驗合格,以電力為主,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 二十五公里以下,且車重(不含電池)在四十公斤以下之 二輪車輛。 自行車定義 一、前言(1/3) 3 國內現有自行車道相關規範、設計手冊 內政部94年12月頒訂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 交通部97年1月頒布的公路路線設計規範 營建署98年4月頒佈的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 交通部99年11月頒布的交通工程手冊 運研所民國88年之腳踏車專用道之規劃研究 內政部營建署民國90年辦理之市區道路工程規劃及設計規範之研究 臺北市政府交通工程管制處於92年10月擬定臺北市腳踏車道設置規範 行政院體委會於93年出版自行車道設施設計準則彙編 臺北市政府交通管制工程處於96年6月擬定臺北市腳踏車道設計手冊 內政部營建署96年10月國家公園設施規劃設計規範及案例彙編(第二版) 設計篇中交通設施之自行車道部份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97年12月高雄市系統性自行車道整體規劃案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98年9月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設計參考手冊(第一版) 內政部營建署98年12月都市人本交通規劃設計手冊(第一版)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99年12月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設計參考手冊(第二版)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02年12月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設計參考手冊(第三版) 規範 一、前言(2/3) 4 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設計參考手冊102年版內容,主要整併國 內外相關自行車道規劃設計原則,包括運研所之第一、二版手冊、 營建署之都市人本交通規劃設計手冊(第一版)、體育署之自行 車道設施設計準則彙編及荷蘭自行車交通設計手冊等相關內容。 本手冊係供設計者作業參考,並無強制性規定。但涉及公路路 線設計規範、交通工程手冊、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 規範、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等規範內容,應依 其規範設計之。 本手冊為提醒設計者注意特針對涉及既有規範部分特以粗體加底 線方式呈現並加註依循規範。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設計參考手冊 (102年版),另將手冊中涉及現有規範內容以粗體加底線方式呈 現並加註依循規範 (依循規範可詳參附錄1.1)。 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設計參考手冊(102年正式出版),可於運研所 網站下載,歡迎相關單位、各縣市政府承辦自行車道相關人員及 規劃設計公司於辦理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設計之依循與參考。 一、前言(3/3) 5 二、設計參考手冊內容 第一章、總論第一章、總論 1.1手冊編制目的、手冊編制目的、1.2手冊內容、手冊內容、1.3手冊使用方式手冊使用方式、1.4自行車計畫制定基本流程自行車計畫制定基本流程 第二章、自行車道系統友善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原則第二章、自行車道系統友善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原則 2.1路網友善性規劃設計原則路網友善性規劃設計原則、2.2車道友善性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原則車道友善性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原則、2.3其他附屬設施友善性其他附屬設施友善性 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原則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原則 第三章、車道形式設置原則第三章、車道形式設置原則 3.1自行車使用道路型式分類自行車使用道路型式分類、3.2自行車道設置流程自行車道設置流程、3.3自行車道繞道原則、自行車道繞道原則、3.4自行車道聯絡自行車道聯絡 道設置原則道設置原則、 3.5施工路段自行車交通維持原則施工路段自行車交通維持原則 第四章、車道幾何設計原則第四章、車道幾何設計原則 4.1自行車安全視距自行車安全視距、4.2自行車道設置寬度自行車道設置寬度、4.3側向安全淨寬與淨高側向安全淨寬與淨高、4.4自行車道線形自行車道線形、 4.5交叉口交叉口、4.6立體穿越設施立體穿越設施 第五章、車道附屬設施設計第五章、車道附屬設施設計 5.1舖面舖面、5.2排水排水、5.3護欄護欄、5.4分隔方式、分隔方式、5.5自行車牽引道自行車牽引道、5.6辨識與里程標示辨識與里程標示、5.7 導覽牌、導覽牌、5.8自行車停車自行車停車、5.9自行車道照明自行車道照明、5.10自行車道植栽自行車道植栽 第六章、交通工程設計第六章、交通工程設計 6.1標誌與標線之設置原則標誌與標線之設置原則、6.2標誌設置原則標誌設置原則、6.3標線設置原則標線設置原則、6.4路段上的行駛管理路段上的行駛管理、 6.5路口處的行駛管理、路口處的行駛管理、6.6停車處的管理、停車處的管理、6.7警告與禁止特定車種的管理、警告與禁止特定車種的管理、6.8號誌設置原則、號誌設置原則、 6.9路段中自行車道之交通工程佈設路段中自行車道之交通工程佈設、6.10自行車穿越路口之交通工程佈設自行車穿越路口之交通工程佈設 第七章、自行車休憩點與補給站設置原則第七章、自行車休憩點與補給站設置原則 7.1休憩點、休憩點、7.2補給站與資訊中心補給站與資訊中心 第八章、自行車道計畫評估與維護管理措施第八章、自行車道計畫評估與維護管理措施 8.1自行車道計畫評估自行車道計畫評估、8.2維護管理措施維護管理措施 6 1.自行車道計畫制定基本 流程 計畫實施階段 自行車道計畫制定 7 準則準則1-路權的獨立性路權的獨立性: 自行車道路權分成1.獨立路權,2.與行人共用道路,3.與汽機車同一平面但獨立路權, 4.與汽機車共用道路等種類。 準則準則2-車流的速度車流的速度(Traffic Speeds): 車速愈高,騎士須有較大的安全淨空,自行車道寬度依緊鄰車道之車流速度而定。 準則準則3-車流量的多寡車流量的多寡(Traffic Volumes): 車流量增多時,汽機車對單車族的威脅愈大,建置自行車專用道路或專用車道必要性 愈高,自行車道之寬度也應隨車流量的增加而適度調整。 準則準則4-使用者的情況使用者的情況(The User Group): 如果使用者大多較無經驗或較年輕族群,分離式自行車道較適當,尤其對於學校週邊 路徑而言(通學巷),最好是使用分離式自行車道。 準則準則5-道路的情形道路的情形(Carriageway Surface Conditions): 當路面較差或路肩有損毀時,自行車騎士需要有更多的操作空間,而自行車道的路面 情形需優於旁邊的道路,否則不易為騎士所使用。 2、自行車道形式設置流程 8 在國內、外文獻中,大致上可以功能分類、路權型式、設置地點、分隔型式等進行分類。 國內大多以路權及設置地點進行分類。 國外多以分隔方式分類,以分隔方式分類須考慮到車流的速度(Traffic Speeds)、使用 者特性(The User Group)、道路情形(Garriageway Surface Conditions),而在設置 自行車專用車道時,通常會納入機動車輛之交通量、行駛速度及自行車交通量等要件。 考量國內之自行車使用功能、道路幾何配置及駕駛習慣,建議參考營建署規範、臺北市設 置規範及高雄市研擬之設計準則,自行車道基本類型主要可分為專用路權與共用路權兩大 類,並按空間的使用細分為11類(11Types)。 類型 說明 圖示 案例 Type1Type1 自行車自行車專用道路專用道路 僅提供自行車使用之道 路,其他車種不得進入 Type2Type2 自行車自行車與行人共與行人共 用道路用道路 劃設特定路權 , 提供自行 車與行人共用使用 , 包括自行 車與行人混用 、 劃設分隔標線 或分隔設施者 , 其他車種不得 佔用行駛 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路 標線或實體分隔或無分隔 自行車使用道路型式分類 2、自行車道形式設置流程 9 類型 說明 圖示 案例 Type3Type3 與行人以標線分與行人以標線分 隔之隔之自行車自行車道道 在道路範圍內自行車與 行人間以劃設標線分隔者 Type4Type4 與行人以設施分與行人以設施分 隔之隔之自行車自行車道道 道路範圍內自行車與行 人間以實體分隔 (如緣石、 車止、綠帶等) 設施分隔者 T Type5ype5 與行人共用人行與行人共用人行 道道 道路範圍內自行車、行 人共用空間與汽機車道有公 共設施帶分隔者,其間無劃 設分隔標線及設施,其他車 種不得佔用行駛 Type6Type6 行車道內以設施行車道內以設施 分隔之分隔之自行車自行車專專 用車道用車道 自行車與汽機車道共用 空間,其自行車與汽機車道 間以分隔設施分隔者,且提 供單側單向通行者 自行車專用道 分隔設施 Type7Type7 行車道內以設施行車道內以設施 分隔之單側雙向分隔之單側雙向 自行車自行車專用車道專用車道 自行車與汽機車道共用 車道之分隔專用車道,其自 行車設為單側雙向 分隔設施 雙向 類型 說明 圖示 案例 Type8Type8 與汽與汽機車以雙白實機車以雙白實 線分隔之線分隔之自行車自行車專專 用車道用車道 自行車與慢車道共用道路 空間 , 自行車與汽機車道間以劃 設標線分隔者 , 雙白線分隔為專 用道 Type9Type9 與汽機車以單白實與汽機車以單白實 線分隔之線分隔之自行車自行車道道 自行車與慢車道共用道路 空間 , 自行車與汽機車道間以劃 設單白線分隔之自行車道 ype10ype10 與慢車道共用與慢車道共用 在道路範圍內自行車與機 慢車道同在一車道混用 , 且其間 未劃設分隔標線或分隔設施 者,其他車種不得佔用行駛 慢車道 Type11Type11 與混合車道共用與混合車道共用 自行車與汽機車道同在一 車道 , 且其間未劃設分隔標線及 或分隔設施者 4.04.5m 車道標線標鈕 一般車道 自行自行 車道車道 自行車使用道路型式分類 2、自行車道形式設置流程 10 自行車道設置篩選流程 自行車道 評估 自行車道 評估 有獨立路權有獨立路權 人行需求人行需求 自行車專用道路 是 自行車專用道路 是 否否 道路淨寬 道路淨寬 3.5m 分隔式 自行車共用道路 分隔式 自行車共用道路 道路淨寬 道路淨寬 3.0m 混合式 自行車共用道路 混合式 自行車共用道路 另選路線 繞道 另選路線 繞道 是是 是 否 否 是是 是 否 否 道路範圍內是 否有人行道 道路範圍內是 否有人行道 人行道淨寬 人行道淨寬 3.5m 自行車專用車道自行車專用車道 (人行道上人行道上) 既有車道或縮減 車道後路側空間 既有車道或縮減 車道後路側空間 1.2公尺公尺 雙白線自行 車專用車道 雙白線自行 車專用車道 否 否 是 是 否 是 否 否 是 是 否 是 路側進出較無干擾路側進出較無干擾 是是 單白實線 自行車道 單白實線 自行車道 否否 外側車道交通量 外側車道交通量 6000PCU/日或 大型車 日或 大型車300輛輛/日日 是否設置 慢車道 是否設置 慢車道 共用慢車道共用慢車道 外側車道寬 外側車道寬 3.5m 共用混合車道共用混合車道 是 是 否 否 否 否 是 是 是 否 否 否 否 是人行道淨寬 人行道淨寬 2.0m 共用人行道共用人行道 否 是 否 是 TYPE1TYPE2TYPE3TYPE4 TYPE5TYPE8 TYPE9 TYPE10TYPE11 自行車道 評估 自行車道 評估 人行道服務水準達人行道服務水準達C級 以上流率: 級 以上流率:34-49人人/分公尺 平均密度 分公尺 平均密度0.49-0.78人人/M2 是是 否否 路側空間足夠 實體分隔設施 路側空間足夠 實體分隔設施 實體分隔自行 車專用車道 實體分隔自行 車專用車道 TYPE6 是 否 是 否 TYPE7 設單側單向設單側單向 單側雙向自行 車專用車道 單側雙向自行 車專用車道 是 否 是 否 人行道服務水準達人行道服務水準達C級 以上流率: 級 以上流率:34-49人人/分公尺 平均密度 分公尺 平均密度0.49-0.78人人/M2 是是 否否 人行道淨寬 人行道淨寬 4m 否是否是 外側車道寬 外側車道寬 4.5m 否否 是否有替代 路線可繞道 是否有替代 路線可繞道 另選路線 繞道 另選路線 繞道 是是 以鐵路、客運或藍色 公路替代 以鐵路、客運或藍色 公路替代 交通工程改善或管制交通工程改善或管制 新闢或拓寬道路新闢或拓寬道路 否否 2、自行車道形式設置流程 11 3.施工路段自行車交通維持原則 避免強迫下車與繞路。 避免改道到逆向車道。 明確之施工資訊提供與動線引導 注重臨時性設施的管理維護。 自行車騎士與工區圍籬、護欄或交通錐應留設0.5M的間距。 工區路段佈設自行車與一般車輛共用車道時應維持3.5M以上寬度。 工區路段佈設自行車與機車共用車道時,至少應維持2M以上寬度。 工區路段佈設單向自行車道時,至少應維持1.2M以上寬度。 工區路段佈設雙向自行車道時,至少應維持2.5M以上寬度。 12 4.自行車道幾何設計-自行車安全視距 規定的最小騎車視距 (主要)騎車路徑 其他路徑 設計速度 30公里/小時 20公里/小時 騎士騎車視距 35-42公尺 22-30公尺 自行車騎士的最小安全騎車視距 自行車騎士的安全剎車視距 騎乘速度 30公里/小時 20公里/小時 10公里/小時 騎士剎車視距 40公尺 21公尺 8公尺 不同道路寬度及機動車輛速度所需要的穿越視距 穿越距離(m) 穿越時間(sec) 不同機動交通接近速度(V85)所需的穿越視距(公尺) 30km/hr 50km/hr 70km/hr 80km/hr 4.00 5.00 6.00 7.00 8.00 4.2 4.5 4.9 5.1 5.5 45 45 50 50 55 100 105 110 115 120 180 185 190 200 205 205 210 220 225 235 13 4.自行車道幾何設計-車道設置寬度 自行車道類型 分隔/位置 方向 淨寬度(m) 備註 自行車專用道路 單向 2.0m以上為宜,最小1.2m 單車單向 併行 3.0m以上為宜,最小2.0m 雙車單向 雙向 3.0m以上為宜,最小2.5m 雙車雙向 自行車與行人共 用道路 混用 4.0m以上為宜,最小3.0m 分隔 單向 3.2m3.5m (人行道:2.0m以上為宜,自行 車:1.21.5m以上) 併行 4.0m4.5m (人行道:2.0m以上為宜,自行 車:2.0m2.5m以上) 雙向 4.5m以上 (人行道:2.0m以上為宜,自行 車: 2.5m以上) 自行車專用車道 人行道 單向 1.5m以上為宜,最小1.2m 單車單向 併行 2.5m以上為宜,最小2.0m 雙車單向 雙向 2.5m以上為宜 雙車雙向 車道上 單向 1.5m以上為宜,最小1.2m 單車單向 併行 2.5m以上為宜,最小2.0m 雙車單向 雙向 3.0m以上為宜,最小2.5m 雙車雙向 自行車共用車道 與機、慢車混合 標線 2.0m以上 單向 實體 2.5m以上 單向 與汽機車混合 3.5m以上,不宜大於4.5m 單向 與人行混合 2.5m以上為宜,最小2.0m 不分單向與雙向 規範要求,需遵守(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公路路線設計規範 ) 14 側向安全淨寬 自行車與機動車輛所使用的道路應有適當距離,車速60公里/小 時,機動車輛邊緣與自行車邊緣相距宜1.5公尺以上,但不得低 於1.0公尺,以確保自行車專用道路的安全。 與路燈、植栽或建物之間:0.25m 在停車位旁: 0.75m 安全淨高 騎乘:約為1.82.0m 騎駛時與路燈、植栽或建物之間:0.25m 自行車專用道:2.5m 4.自行車道幾何設計-側向安全淨寬與淨高 規範要求-公路路線設計規範 規範要求-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 15 設計速率:得依路段特性調整,分為1030公里/小時 平曲線最小半徑 橫坡度:以2%為宜,最小0.5%。 超高率:最小超高率(emin)依橫坡度規定,最大超高率(emax)以 2%為宜,最大3%。 設計速率Vd (公里/小時) 平曲線最小半徑R (公尺) 10 3 20 15 30 30 4.自行車道幾何設計-自行車道線形 規範要求-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 16 最大縱坡度:以5%以下為宜,如為橋梁、立體交叉處且受地形或其 他特殊限制者不得大於8%。 縱坡限制長: 連續性:經過橋梁、排水構造物與鐵道等銜接處,應考慮自行車道之 連接,須特別注意接縫、鋪面平整與坡度、寬度連續性。 縱坡度G (%) 縱坡限制長Li (公尺) 3 3 500 4 200 5 100 6 65 7 40 8 35 4.自行車道幾何設計-自行車道線形 規範要求-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 17 臨近路口設計原則 在自行車道接近路口之前,必須確保自行車騎士有足夠的安全視距。 人行道之喬木植栽應選擇直幹高傘狀樹冠之樹種,或近路口10公尺內 不種植喬木。 近路口停車設備(架)之設置區位,於人行道上不得設置於停等及前 進動線上;於車道路側上不得在距路口10公尺內設置。 自行車進入路口及穿越路口進入自行車道前,應確保動線之通暢,避 免有相關實體設施或障礙物阻擋。 人行道上之自行車道鋪面可隨路口街角放大之鋪面處理方式,採與路 段不同之鋪面,提醒騎士前方為路口。 在自行車專用道銜接鄰近道路之處,在距離銜接處前30100公尺之前 (配合行車速率調整),設置警39標誌(當心自行車)。 4.自行車道幾何設計-交叉口 18 交叉路口設計原則 平面交叉路口幾何設計基本準則:以直交為原則斜交時其相交銳角不宜 小於60度;需具有充分視距;交叉處之線形宜平直須設置超高時宜小 於3 %;交叉口之縱坡度宜小於3 %;保持0.25公尺以上之側向淨距。 自行車道如佈設於人行道上,路口街角應設置斜坡道,路口處之車阻設 施應儘量避免設置,若必須設置時,應以圓柱體為宜,並應具有自發性 燈光或包覆黃黑斜紋相間反光片,應距車道鋪面邊緣15公分以上,二 墩淨間距至少1.1公尺。 通過15公尺以上道路或橫向機動交通量大之路口應設置號誌控制。 4.自行車道幾何設計-交叉口 規範要求-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公路路線設計規範 19 自行車穿越道設計原則 有關路口相關設計元素整合範例參見手冊6.10節。 自行車專用道路(或專用車道) 與自行專用道路或專用車道時,才於穿 越路口劃設自行車穿越道,其劃設方式依據道路交通標誌邊線號誌 設置規則第186-1條規定劃設。 劃設自行車穿越道時應依路口實地幾何狀況與自行車操作動線劃設, 避免自行車動線與一般操作特性不符。 在路口空間實在無法劃設自行車穿越道時,應加設標誌告知下車牽引 利用行人穿越道穿越,或是與一般車輛利用行車道穿越。 在自行車專用道路穿越巷道或產業道路(無號誌)時,應加強岔路標 誌之設置,與加強巷道或產業道路讓路標線與警示標誌之設置。 在自行車專用道路穿越幹道(無號誌)時,應加強讓路標線與警示標 誌之設置,與加強幹道警示標誌之設置。 4.自行車道幾何設計-交叉口 20 4.自行車道幾何設計-立體穿越設施 自行車穿越以平面穿越為原則,當自行車穿越路口之直捷性與安全性 無法滿足設計要求、穿越速限大於70公里/小時之幹道即可考量設置立 體穿越設施。 立體交叉之縱坡度、超高率、平曲線最小半徑、側向淨距與安全淨高 同4.4節自行車道線形設計之。 在立體交叉處之視距不得小於停車視距之規定。在出口處宜採用更長 之視距,以4.1節穿越視距為理想長度。 在現有人行天橋及人行地下道得配合使用需求,考量設置自行車牽引 道,其設置原則同5.5節自行車牽引道之說明。 自行車立體穿越設施之選擇與設置原則 21 5.鋪面 自行車道不同功能鋪面材質建議 以使用者騎乘之舒適及後續維 護觀點,舖面材質建議以瀝青 混凝土(AC)或混凝土(PC)為主。 使用功能 設置區位 建議鋪面材料 市區主次要幹道 瀝青混凝土、混凝土 運輸通勤功能 住宅社區道路 瀝青混凝土、混凝土 水岸 瀝青混凝土、混凝土、經表面處理之混凝 土、石材(註 1)、木板(註 1) 海岸 瀝青混凝土、混凝土、經表面處理之混凝 土、石材(註 1) 遊憩園區、帶狀公園 瀝青混凝土、混凝土、透水性瀝青混凝 土、經表面處理之混凝土、高壓連鎖磚(註 1)、木板(註 1) 休閒遊憩功能 自然風景區 透水性瀝青混凝土、經表面處理之混凝 土、木板(註 1) 自行車道鋪面材質建議表 註1:為增進自行車騎乘時之平整、安全與舒適建議儘量減少使用,若必須使用請以佈設於直線路段且路寬達2M以上路段 為宜。 鋪面設置原則與舖設方式 自行車道平整度要求 路面單點以參米直規量測高差大小 不可大於0.6公分,標準差不得大於 0.26公分。 參考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手冊提出單元舖材施工方式優缺點比較。 滲水及 排水性 維修 難易度 表面 平整度 抗壓程度 施工成本 軟底 佳 易 差 差 低 硬底 差 難 佳 佳 高 硬底軟面 普通 普通 佳 佳 次高 施工方式優缺點比較 鋪面顏色 考量提高自行車道路權警示,可將車道鋪面上色,從工程減量觀點建議不 強制自行車道鋪面上色,可於穿越路口或需要特別警示路段上色,顏色應 依照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174條規定採用磚紅色。 22 6.排水 目的: 防止自行車道路面積水造成路面生青苔騎士滑倒、 道路損壞, 影響騎乘者行車安全及自行車行車環境 品質。 設置原則: 鋪面設計以透水性舖設為優先考量,透水性不佳 之基地,需於碎石層下增設過砂層。 排水方式可採橫向路拱或單斜洩水,其洩水坡度 至少 1% ,進行自然排水。 自行車道的排水設施建議設置於自行車道之外, 若受限於現地狀況,排水溝蓋如必要設置於自行 車道上,溝蓋建議與道路平面整平,溝蓋溝縫的 型式建議採用與自行車行進方向垂直,開孔短邊 宜小於1.3公分,避免車陷入溝蓋溝縫。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排水蓋溝縫不可與車道平行 排水蓋應與道路平面吻合 規範要求-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 23 7.護欄 目的: 護欄之設置目的包括區隔空間,空間範圍界定;防止 危險;規範可使用範圍及禁止進入範圍(包括人或動 物)及動線之導引,設置時應與車道保持0.25公尺 側向淨寬。 設置原則: 設置於高程落差大之路側、溝渠邊、水岸邊(湖 邊、河邊、海岸邊)、橋樑上之自行車道或設置自 行車牽引道,因考量騎乘安全必要時設置護欄。 護欄設置型式應兼具景觀通視,以鏤空方式 設置,高度以1.11.4 公尺為原則。 護欄設置型式應兼具景觀通視,以鏤空方式 設置,並應與環境特性及車道形式融合。 護欄材質選用以耐候性佳之材質為優先考量, 並將維護之難易納入考量。 護欄所須之長度應考慮被防護區域與道路平 行之長度、護欄入口之展開長度。 瑞穗櫻花自行車道 玉富自行車道 規範要求-公路路線設計規範 規範要求-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 計規範、公路橋樑設計規範 24 8.自行車牽引道 必要性: 自行車穿越動線行經人行天橋、人行地下道、鐵路高架車站月台、隧道或跨 河、跨堤防時,囿於道路線形(如坡度過陡) 自行車無法騎乘,可獨立設置自行 車牽引道、斜坡道、跨河橋,以供腳踏自行車牽引 設置原則: 橋樑與連接之動線採用相同寬度,以維持動線整體性。 配合地形,減少對環境資源的改變或破壞。 簡易跨越橋樑之寬度應至少大於 1.2 公尺(單向車道)。 跨越橋樑之坡度小於 8,若有特殊高差需克服,最大應小於 12。 跨越台鐵高架月台或人行立體穿越設施,其坡度不宜超過25%。牽引道的坡 道與兩旁的牆或障礙物保持約0.4公尺的距離,以方便自行車的踏板和把手。 接近上、下坡道的路面須作漸變處理,方便牽扶自行車。 配合環境、地方特色及氣候選擇適當之造型、材質及顏色等。 資料來源:花蓮七星潭腳踏自行車牽引道 資料來源:宜蘭冬山、新城車站自行車牽引道 25 9. 標示系統 辨識與里程標示 設置辨識與里程標示之目的為:利於騎乘者辨識、使用及於緊急情況時發佈救援位置; 方便管理者對於車道進行分類、管理、養護及進行救援。 將原先路線編碼層級由三層改為兩層:第一層設置於省縣道上之自行車道;第二層地方 性自行車路線。 第一層僅在有實體分隔之自行車專用車道才進行設置,若該路線屬某自行車路線之一部 分時,優先採用該自行車路線編號。 自行車路線圖:包括正確詳細之動線資訊、 相對位置、沿線及周邊景點、休憩站或補給 站位置、其它路線之銜接。 路線資訊:包括自行車路線長度、路線坡 度(或騎乘難易度)、騎乘時間、路線騎乘 注意事項。 增加二維條碼(Two Dimensions Code) 解 說服務,以增加導讀與多國語言功能。 騎乘注意事項 一、本路線之坡度起伏大,路幅狹小 體力不足者請勿貿然嘗試。 二、沿線連續彎道多且有*處隧道,騎 乘該路線請配備前後車燈,並請 全線開啟車燈。 三、部分路段(九曲洞等)易落石,請配 帶安全帽,並注意自身安全。 四、進入本路線前,務必檢查自行車安 全設備是否完善。 五、如天候不佳,請避免進入本路線。 六、如遇事故請聯絡相關單位盡速協 助。 七、禁止破壞維護公眾安全與公眾利益 之任何公物及設施。 八、除學術研究外、禁止進入危險或未 開放區域活動。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03)862-1100 太 魯 閣 自 行 車 道 太 魯 閣 自 行 車 道 長度 坡度 消耗熱量 路線類型: 新城車站至錦文橋段適合一般者騎乘 錦文橋至白楊步道段坡度起伏較大為 挑戰型路線 坡度圖 景點 太魯閣國家公園 遊客中心 新城車站 白楊步道 錦文橋 布洛灣遊客 服務中心 燕子口 天祥遊憩區 九曲洞 *牌面尺寸、材質及型式請依主辦單位美工版型調 可放景點相片或解說 導覽牌 1 26 10.自行車停車 必要性 為提供騎士休息時自行車停放需求及避免因隨意停放而造成放礙交通及市 容觀瞻的問題,故須設置自行車停放空間。 設置準則 (1)區位規劃原則: 1.自行車的停車設施與汽機車的停車區域區分開。 2.高密度人口區域,宜設置有蓋自行車停車場(塔)。 3.確保所有停車場域都是應設於可見度高之處,降低停車失竊風險。 4.停車設施應設置於接近建物出入口及交通轉運、旅程的起迄點,以提升可及性 及使用意願 (2)停車設備設置考量 1.停車設施必須能安全且方便提供車與車身上鎖,並不損壞車輛結構。 2.自行車停車設備必須充分地與汽車或機車停車場分離,必要時應適當佈設分隔 設施。 3.自行車停車場宜設置在硬質鋪面上,並注意走道寬度。 4.停車場所應視需要提供照明設施,以提升其安全性。 P PP P 自行車 指46 27 (3)停車空間的基本需求: 1.基本尺寸需求:單排停車空間長度1.85公尺,寬度0.6公尺。 2.輔助設施類停車空間:停車桿,立體停車架。 3.無輔助設施停車空間類型:並排式停車空間、重疊式停車空間及斜角式停車。 設施種類 目前自行車停車設施計有以下四種包括自行車停車架(包刮單層及雙層)、自 行車停車柱、自行車停車樹、自行車停車場及自行車停車塔等,以上設置須視 設置地點的不同及設置空間的大小而定。 一般停車架(無鎖) 一般停車架(有鎖) 資料來源:台北及高雄公共租賃簡報 10.自行車停車 28 11.自行車道照明 照明設計要素與準則 自行車道照度(Lux) 類型 條件 平均照度基準 自行車專用 道路 商業區 10(7) 住商混合區 7(5) 住宅區 2(1.5) 自行車專用 車道 設置於人行道上 參照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第19章 表19.2.2表19.2.4規範 設置於一般道路上 參照交通工程手冊第七章表7.2.1規範 自行車穿越 道【註1】 在路段中之自行車穿越道或非號誌化路 口之自行車穿越道 40 註:1.括弧內為水泥混凝土或路面較淺色之平均照度。 2.工業區之照度標準可比照住商混合區。 3.農業區之照度標準可比照住宅區。 4.以上計算輝度與照度之標準其平均輝度或平均照度最高不可超過 15%。 【註1】:自行車穿越道之照明設施佈設請參見交通工程手冊7.2.6行人穿越道照明規範。 路燈距地高度,在人行道上應有3.5公尺以上,而設在車行空間應參照 交通工程手冊第7.2.1節之設置高度與間隔相關規範。 自行車本身無照明設備,建議自行車道系統若開放夜間使用時,其標誌應 提供照明功能。 29 12.自行車道植栽 車道旁植栽注意要項 路口為保持良好行車視距,距路燈號誌及道路交叉口20公尺內,宜栽植 高度低於0.5公尺之灌木或草花。 車道出入口或自行車道標誌系統旁,避免種植大型喬木遮蔽視線,另植 栽應距離自行車道至少0.5公尺,避免植栽影響騎士的騎乘。 用地許可條件下,自行車道旁應規劃喬木之植栽空間,植樹穴面積應依 樹木大小決定,但建議不宜小於1.5平方公尺。 自行車道植栽灌木高度應在 0.9 公尺以下,設置應避免視線阻隔性,造 成不安全的環境死角。 自行車道植栽應以符合自然、原生性為原則;喬木選擇樹幹挺直高大、 枝濃密、深根性、耐風、抗污染之高層開展形樹冠為主。 植栽高度與電力線應保持適當距離,以策安全;電線桿前後2公尺範圍 內不種植大型喬木。 30 13.交通工程設計 標誌部份 自行車道指標系統 一般市街道路自行車指標系統 導引自行車路線及主要景點休憩點為主。 自行車道系統之辨識與里程標示。 導引至主要場站節點及自行車道為主。 應含有下一個目的地及主要地標名稱與對應距離。 31 標線部份施工規範 油漆標線 應符合CNS 1333 第一種路線漆之規定。 標線應具有清晰之邊緣、正確而平滑之線型及厚度均一之薄層。在乾固前該薄 層之厚度應為0.5mm (不含玻璃珠),其許可差為0.05mm。 應參照 CNS 1333 檢驗。 玻璃珠含量:預拌30%(重量比)以上,施工中標線表面尚在熔融狀態時,再 以160g/m2或適量玻璃珠用量均勻撒布於其表面,使玻璃珠總重量佔乾固標線之 3040%。 抗滑係數(BPN):依交通工程手冊附錄檢驗方式實測值45以上,抗滑係數 (BPN)需以現場實測值為準,並應於標線劃設完成2週內檢測完畢。 除另有規定外,熱處理聚酯標線材料鋪設最小均一厚度為2mm。 熱塑性塑膠標線 13.交通工程設計 32 自行車專用號誌建議採用柱立式設置,其燈箱底部應高出設置地點地面 2.53公尺。 自行車觸動號誌之按鈕應高出設置地點地面1公尺至1.5公尺,設置位置 應面向自行車行車方向。 屏東縣的單車小綠人燈號 高雄平交道造型單車小綠人 臺北與行人整合單車小綠人 臺北與行人整合單車小綠人 自行車號誌設置基本原則 13.交通工程設計 33 路段中自行車道之交通工程佈設 自行車使用道路型式 自行車行駛寬度 路側使用類型 配置參考圖 車行空間設置自行車 專用車道以雙白實線 分隔(Type8) 1.2m 無停車(含禁止停車) 8-1 汽、機車停車區 8-2 汽、機車停車彎 8-3 8-1 8-2 8-3 13.交通工程設計 34 自行車穿越路口之交通工程佈設 A端自行車使用道路型式 B端自行車使用道路型式 路側使用類型 配置參考圖 人行道上設置自行車專用車 道以標線或設施區隔 (Type3)/ (Type4) 車行空間設置自行車專 用車道以標線分隔 (Type8)/ (Type9) 3-5 公車停靠區(彎)近端;人行道3.2M 3-6 公車停靠區(彎)近端;人行道3.2M或無人行道 3-7 公車停靠區(彎)近端;公車班次少 3-8 3-6 3-7 3-8 13.交通工程設計 35 自行車穿越路口之交通工程佈設-路口斜坡道 13.交通工程設計 36 等級等級 規格規格 一星級一星級 (基本設施)(基本設施) 提供維修設備、洗手台、廁所、初級外傷醫護藥提供維修設備、洗手台、廁所、初級外傷醫護藥 品、簡易休憩空間(包括飲水)等設施服務,所品、簡易休憩空間(包括飲水)等設施服務,所 需面積約需面積約15m15m2 275m75m2 2。 二星級二星級 (強(強 化設施)化設施) 提供維修設備、洗手台、廁所、初級外傷醫護藥提供維修設備、洗手台、廁所、初級外傷醫護藥 品、簡易休憩空間品、簡易休憩空間( (包括飲水包括飲水) )、淋浴設備、旅遊淋浴設備、旅遊 宣導品設置及交通指引宣導品設置及交通指引等設施服務,所需面積約等設施服務,所需面積約 15m15m2 275m75m2 2。 三星級三星級 (完整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