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_第1页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_第2页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_第3页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_第4页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 民共和 国行业标准回 国 国 C JJ 15 2 2 0 10 备案号J10 8 4 2 0 1O 城市道路交叉 口 设计规程 Sp eci f icat i 0 n f 0 r d esi gn0 fi nter sect i 0 ns 0 nur b anr 0 ads 2 0 10 08 18 发布 20 l 1 0 3 一 O 1 实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住 房 和 城 乡建设 部发 中华人民共和 国行业标准 城 市道路交叉 口 设计规程 Speci f icat i on 10 r d esi gnofinter s ect i on s 0 nur b anr oads C JJ 152 2 O 10 批准部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 日期 : 20l1 年 3 月 1 日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20 1O 北 中华人 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从 生 厶 口 第7 5 8 号 关 于发布行业标准 城市道路交叉口 设计规程 的公告 现批准 城市道路 交叉 口 设计 规 程为行业标准 , 编号 为 CJJ152 20 10 , 自 20 1 1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 。 其 中 , 第 3 4 1 、 4 3 3 、 5 5 1 、 6 2 9 条为强制性条文 , 必须严格执行 。 本规程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 中国建筑工 业 出版社 出版 发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 20 l 0 年 8 月 18 前言 根据原建设部 关于印发 ( 一 九九六年度工程建设城建 、 建工 行 业标准制订 、 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 1996 522 号)的要求 , 规程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 , 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 吸取科研成果 , 参考国外先进标准 , 并J 一 泛征求意见基础 七 , 制定了本规程 。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 内容是 : 1总则 ; 2 术语 ; 3 基本 规 定 ; 4 平面交叉 ; 5 立体交叉 ; 6 道路与铁路交叉 。 本规程 中 以黑 体 字 标 志 的条 文 为强制性 条 文 , 必 须 严 格 执行 。 本规程 由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 的解 释 , 由华 中科技大学负责具体技术 内容的解释 。 在实施过程中如 发现有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 , 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华 中科技 大学 (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 区珞喻路 10 3 7 号 , 华中科技大 学土 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邮政编码 : 4 3 O 0 7 4 ) 。 本 规 程 主 编 单 位 : 华中科技大学 本 规 程 参 编 单 位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北京市市政工 程设计研究总院 天津市市政工 程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 :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 : I李泽民l李杰陆锦隆赵坤耀 朱兆芳朱剑豪张培基吴瑞麟 严俊彪张慧敏冯卫 国范广利 王淑芬邹志云杨佩昆李克平 方守恩刘伟杰徐波张均任 晋荣源刘运通蒋乐林吉忠 章沛蓉赵宪 目次 1 总则 1 2 术 吾 2 3 基本规定 4 3 1 道路交叉的分类及其选择 4 3 2 设计原则 7 3 3 设计车辆 、 设计速度 、 设计年限 7 3 4 建筑界限 、 抗震设防 8 4 平面交叉 9 4 1 设计原则 9 4 2 交通组织与进出口道设计 9 4 3 平面与竖向设计 14 4 4 公交停靠站与专用道的设置 15 4 5 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 18 4 6 环形 交叉 口 20 4 7 附属设施 2 2 4 8 高架路下的平面交叉 2 6 5 立体交叉 2 7 5 1 主线横断面 2 7 5 2 主线的平纵线形 2 7 5 3 匝道 2 9 5 4 辅助车道 4 7 5 5 变速车道和集散车道 4 8 5 6 服务水平与通行能力 5 2 5 7 附属设施 5 5 6 道路与铁路交叉 60 6 1 设计原则 6 U 6 2 平面交叉 60 6 3 立体交叉 63 附录A 立交方案评价 6 6 附 录 B 立交附属设施结构形式图 68 本规程用词说明 73 引用标准名录 74 附 : 条文说明 7 C ontents 1 G eneralProvisions l 2Terms 2 3Basic R equirements 4 3 1T h e C l assi f icat i onandC hoice ofRoadIntersect i on 4 3 2D esi gn P rinci p l e 7 3 3I)esi g n V eh icle , D esi gn S p eed , D esi gn P eriod 7 3 4R oadConst ruct i 0 n B 0 Im d arv 。 S eism i c P m t ect i on 8 4Grade C r0 ssin g 9 4 1G ener al 9 4 2T ran spor t at i on ()rg an i zat i on andD esi gn of Entrance andE xi t 9 4 3G r ade an dVer t i ca1 Desi gn l 4 4 4B u s S t ops an dL anes S e t t i ngs 15 4 5C r 0 ssi ng F _ a cmt i es f 0 r P edest rianandNor 卜m ot 0 rized 18 4 6R oundabout 20 4 7A ncIl lary F acmt i es 2 2 4 8G rade C rossingunder V i aduct 26 5Grade S eparat i on 2 7 5 1A rterial Cr 0 ssi n gS ect i on 2 7 5 2A r t erial Desi gn ofA l i g nm ent andGrade L i ne 2 7 5 3R am p 2 9 5 4A uxmary Lane 4 7 5 5S h i f tL ane andD istri buted Lane 4 8 5 6L evels ofS ervice an dTr af f ic C apaci t y 5 2 5 7A ncary F aci l i t i es 5 5 6T h e Int ersect i on b etw een R 0 adandRai lw ay 6 1G enera1 6 2G rade C m ssi ng 6 3G rade S e p aration A pp en d i x AE valuat i onofGrade S eparat i on P rOject A pp en d i x BF i g u res o fA n ci l lary F aci l i t i es S t ru cture i n G rade S eD arat i on Explan at i on ofWor d i ng i n T h i s S p eci f icat i on L istofQuotedSt andards A d d it i on : E x pl an at i onofProvision s 乃 M 1 总则 1 0 1 为贯彻国家的技术经济 、 社会发展政策 , 科学合理 地 设 计城 市道路交叉 口 , 做到以人为本 、 技术先进 、 经济合理 、 安全 可靠 、 节约土地 、 美观环保 , 制定本规程 。 1 0 2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城市道路交叉 口设计 。 新建交叉 口必 须按本规程的要求设计 ; 当改建交叉 口 受条件限制时 , 近期设 计的技术指标可作合理调整 , 但远期改建设计应满足本规程的要求 。 1 O 3 城市道路交叉 口 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交通规 划所确定的相交道路类别 、 等级 、 红线宽度 、 横断面组合 、 控制 标高以及交叉口 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 、 交通功能和规划用地范 围等的要求 ,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城市道路交叉 口 设计应按预测交通流量 、 流 向及交通特 征 , 结合地形 、 地物实际与环境保护要求 , 合理 选 用 主要技术 指标 。 2 城市道路交叉 口设计应根据交通组织设计及交通工 程要 求 , 处理好人 、 车 、 路 、 环境之间的关系 。 3 城市道路交叉 口 范围内的道路平面 、 纵断面 、 横断面应 进行综合设计 , 并应做到相互协调 。 对互 通式立 交宜借助透视 图 , 检验设计造型与四周景观的配合协调 。 设计控制标高应与地 面排水 、 地下管线和四周建设物等配合 。 4 当采用分期修建时 , 必须依据规划做出总体设计方案 , 再根据近 、 远期交通量 和资金筹措情况进行分期修建设计 。 分期 修建设计应使前期工 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 , 并应为后期工程 的 修建留有控制余地和创造有利条件 。 1 0 4 城市道路交叉 口 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外 , 尚应符合 国家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 0 1 枢纽立交 k ey i nterch ange 特大城市 、 大城市的快速路与快速路 、 高速公路或重要主干 路相交的主线车流分层通行的交通 枢纽节点 。 2 O 2 一 般立交 com m on i nterchange 城市主干路或次干路与城市快速路或高速公路相交的主线车 流分层通行的交通转换节点 。 2 O 3 信号控制交叉 口 si gnal i zedintersect i on 用交通 信 号 灯 组 织 指 挥 相 冲 突交 通 流 运 行 次 序 的平 面 交 叉口 。 2 0 4 停车让行交叉 口 st opsi g n i nt er sect i on 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 , 用停车让行标志来组织分配相冲 突交通流的通行时间 , 规定次要道路车辆在进人交叉 口 前必须停 车嘹望 , 确认安全后方可通行的交叉 口 。 2 0 5 全无管制交叉 口 u n co nt r 0 l l e di ntersect i on 无 任何交通管制措施 , 各种流向的交通流按交通法规规定的 先后次序通行的平面交叉口 。 2 O 。 6 交通岛 t r af f i c i slan d 为 渠化分隔交通流和提供行人过街驻足而设置在路面上的各 种岛状没施 , 可用构筑物或路 面画线设 置 。 按功能可分为 中心 岛 、 导流岛和安全岛等 。 2 0 7 渠化设计 ch annel ingeddesi gn atr O adintersect i on 运用 标线 、 标志和实体设施以及 局部展宽进 口 端等措施对交 通流作分流和导向设计 , 以消除交叉 口 各 向交通流间的相互干 扰 。 设计 内容包括车道功能划分 、 导 向标线和导向岛等 。 2 0 8 左转超前候驶 l e f tt umveh icles stop p e d aheadcm ssw al k l i n e w ai t ing or g reen l l ght 信号灯管制的大型平交路口 , 当左转车流量较大时 , 采取适 量左转车越过人行横道(在无人行横道时越过同向进口 端的直行 停车线) 停放候驶 , 以便于超前候驶的左转车在绿灯亮时 , 赶在 对向直行车到达左直冲突点前通过冲突点 , 从而提高路 口 通行能 力的方法 。 2 0 9 道路 中线偏移法 center l i n eo frO add ef Iect i ve met h od 在 进行交叉 口 渠化设计时 , 为增加进 口 道的车道数 以提高通 行能力 , 而将道路 中心线 向出 口道方 向偏移的 一 种标线措施 。 2 O 10 辅助车道 aux i l i ary l an e 在立 体交叉分流段上游 、 合流段下游 , 为使匝道 上 、 下游主 线道路车道数平衡且 保持主线的基本车道数而在主线 一 侧增设的 车道 。 2 O 1 1 集散车道 co l l e ct i on d i stri buted lane 为了减少立体交叉 主线上进 出 口 的数量和交通流的交织 , 在 主线 一 侧或两侧设置的与主线平行且横向分离 、 并在两端与主线 相连 、 供进出主线车辆运行的车道 。 2 0 12 变速车道 variab l eveloci t y l an es 在互 通 式立交出入 口处 , 供车辆进出主线加 、 减速行驶的附 加车道 (包括渐变段) 。 2 0 13 交织路段 i nter w eavedsect i on 在立交中 , 从合流 一 侧的楔形端部到分流 一 侧的楔形端部之 间的路段 , 供车辆从合流到分流进行交织行驶 。 2 0 14 迂 回式立交 d et our t ype i nterch ange 互 通 式立交的 一 种基本形式 , 其特点是左转车流需先右转至 远 离路 口 后 , 再迂 回转 向 1 8 0 。 实现左转 。 2 0 15 辅路 rel iefr0 ad 集 散快速路交通 的道路 , 设置于快速路两侧或 一 侧 , 单向或 双向行驶交通 。 辅路设置根据需要分为两个互通式立交 间间断 的 辅 路或通过立交的连续辅路 。 3 基 本 规 定 3 1 道路交叉的分类及其选择 3 1 1 城市道路交叉宜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两类 。 应根据 道路交通网规划 、 相交道路等级及有关技术 、 经济和环境效益的 分析合理 确定 。 3 1 2 平 面交叉 口应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 , 并应符合满足下列 要求 : 1A 类 : 信号控制交叉 口 平A ,类: 交通信号控制 , 进 口道展宽交叉口 。 平A z类: 交通信号控制 , 进 口道不展宽交叉口 。 2B 类 : 无信号控制交叉 口 平 B 1类 : 干路 中心隔离封 闭 、 支路只准右转通行 的交叉口(简称右转交叉口 ) 。 平B z类 : 减 速让行 或停 车让行标 志管制交叉 口 ( 简称让行交叉 口 ) 。 平B 。类: 全无管制交叉 口 。 3C 类 : 环形交叉 口 平C 类 : 环形交叉 口 。 3 1 3 平面交叉 口 的选用类型 , 应符合表 3 1 3 的规定 。 表3 L3 平面交叉 口选型 平面交叉口 类型选 型 推荐形式可用形式 主干路主干路平 A l类 主干路次干路平 A l类 主干路 一 支路平 B l 类平 A 1 续表 3 1 3 平 面 交叉 口 类型 选型 推荐形式可用形式 次干路次干路平A 】类 次干路支路平 类平 A 】 类或平 B 1 类 支路 一 支路平 2 类或平 岛类 平 c 类或平 A 2 类 注 : 1 人 口 在 5 O 万 以上 的大 城 市 主干路与主干路相交 经 交 通 预 测分析 , 需 要设置立体交叉时 宜按本规程表 3 1 4 选用 ; 2 人口在 5 O 万 以上 的大 城 市 次干路与次干路相交 因景观需要 , 采用环 形交叉 口时 , 应充分沦证 。 3 1 4 立体交叉 口 应根据相交道路等级 、 直行及转向 (主要是 左转) 车流行驶特征 、 非机动车对机动车干扰等分类 , 主要类型 划分及功能特征宜符合表3 1 4 的规定 , 分类应满足下列要求 : 1A 类 : 枢纽立交 立A 。 类 : 主要形式为全定 向 、 喇叭形 、 组合式全 互通立 交 。 宜在城市外 围区域采用 。 立 A : 类 : 主要 形 式 为 喇 叭形 、 苜蓿叶形 、 半定 向 、 定向 一 半定 向组合 的全互 通 立交 。 宜在城市外 围与中心 区之间区域采用 。 2B 类 : 一 般立交 立 B 类 : 主要 形 式 为 喇 叭形 、 苜蓿 叶形 、 环 形 、 菱形 、 迂 回式 、 组合式全互 通或半互 通 立 交 。 宜在城市 中心区域采用 。 3C 类 : 分离式立交 立C 类 : 分离式立交 。 表 3 1 4 立体交叉口类型划分及功能特征 立交类型主线 直行 车流 行驶特征 转 向 (主要指 左转 ) 车流行 驶特 征 非机 动 车及 行 人干扰情 况 立 A l 快 速或按设 计速度 连续行驶 经定 向匝道或经集 散 、 变速车道行驶 机非 分行 , 无 干 扰; 车辆 与 行 人无 干 续表 3 1 4 立 交 类 型主 线直行车流 行驶特征 转向 (主要指左转) 车流行驶特征 非机动车及 行人干扰情况 立 A 2 快速或按设计 速度 连续行驶 一 般 经定 向匝 道或 经集 散 、 变 速 车 道 行 驶 或 部 分左转 车减 速行驶 机非 分行 无 干 扰; 车辆 与行 人 无 干扰 立 B 快 速 或按设计 速度 连续 行驶 , 次要 主线 受转 向车流交织 干扰 或受平 面交 叉 口 左 转 车 冲 突 影 响 , 为 间 断流 减 速 交 织 行驶 或 受平 面交 叉 口 影 响减 速 交 织 行 驶 , 为 间 断流 机非分行或混行 有干扰; 主线 车辆 与行人无干扰 立 C 快速或按设计 速度 连续行驶 3 1 5 城市道路立交类型选择 , 应根据交叉节点在城市道路 网 中的地位 、 作用 、 相交道路 的等级 , 并应结合城市性质 、 规模 、 交通需求及立交节点所在区域用地条件按表3 1 5 选定 。 立交方 案评价可按本规程附录A 进行 。 表3 1 5 立体交叉选型 立体交叉类型 选型 推荐形式可用形式 快速路 高速公路立A l 类 快速路快速路 ( 一 级公路) 立 Al类 快速路 主干路立B 类立 A 2 类 、 立 C 类 快速路 一 次干路立c 类立B 类 快速路 支路立 C 类 主干路 高速公路 立 B 类立 A 2 类 、 立 C 类 主 干 路主 干 路立 B 类 主干路 次干路立 B 类 次干路 高速公路 立 C 类 支 路 高速公路 立 C 类 注 : 主干路与高速公路相交 , 经 分析论 证 , 可选立 A , 。 3 2 设计 原则 3 2 1 平面交叉 口设计范 围应包括该 交叉口 各条道路相交部分 及其进出口 道 (展宽段和渐变段)以及行人 、 自行车过街设施所 围成的空间 。 3 2 2 立体交叉 口设计范围应包括相交道路 中线交点至 各进 出 口 变速车道渐变段的起终点间 (包括道路主线 、 各条匝道 及其加 减速车道 、 集散车道 、 辅道 、 立 体交叉范围内的平面交叉 和行 人 、 自行车通道和公交站点 ) 所 围成 的空间 。 3 2 3 交叉 口设计应节约用地 , 合理拆 迁 。 3 2 4 交叉 口 平面设计应与交通组织设计 、 交通信号控制及交 通标志 、 标线等管理设施设计同步进行 。 3 2 5 平面交叉 口设计时 , 应使进 出 口 道通行能力 与其上游路 段通行能力相 匹配 , 并注意与相邻交叉 口 之间的协调 。 立体交叉 口 的通行能力应与相交道路断面通行能力相匹 配 。 3 2 6 交叉 口 设计应使行人过街便捷 、 安全 , 并适应残疾人 、 儿童 、 老人等弱势群体的通行要求 。 3 2 7 交叉 口 设计应妥善处理 机动 车与非机动 车之 间 的相互 干 扰 。 3 2 8 交叉 口 范围内的平面与竖 向线形设计应尽量平缓 , 满足 行车安全通畅 , 排水迅速 , 环境美观的要求 。 3 2 9 交叉 口 的设计标高应与周 围建筑物标高协调 , 便于布设 地下管线和地上设施 。 立体交叉 口 宜采用 自流排水 , 减少泵站的 设置 。 3 3 设计车辆 、 设计速度 、 设计 年 限 3 3 1 交叉 口设计车辆应与城市道路设计车辆 一 致 。 3 3 2 交叉 口设计年限应与城市道路 的设计年 限 一 致 。 组成交 叉口 的各条道路等级不同时 , 以等级较高道路的设计年限为准 。 3 3 3 平面交叉 口 内的设计速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 应按 成交叉 口 的各条道路 的设计 速度 的 50 7 0 计算 , 转弯车取 小值 , 直行车取大值 。 在交叉 口 视距三角形验算时 , 进 口道直行 车设计速度应与相应道路设计速度 一 致 。 3 3 4 立体交叉 主线应采用相应道路等级的设计速度 。 立交匝 道设 计速度宜为相应道路设计速度的 50 7 0 , 定 向匝道 、 半定向匝道取上 限 , 一 般匝道取 下 限 。 菱形立交的平面交叉部分 可采用平面交叉 的设计速度 。 环形立交的环道设计速度可采用环 形平面交叉 的设 计速度 。 3 4 建筑界 限 、 抗震设防 3 4 1 交叉口范围内的最小净高应符合表 3 4 1 的规定 , 顶 角 抹 角宽度应与机动 车道侧向净宽 一 致 。 表3 4 1 最小净高 车行道种类 机动车非机动车 行驶车辆种类各种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自行车 、 行人其他非机动车 最小净高 (m ) 4 55 05 52 53 5 注 : 穿越铁路 、 公路的最小净高还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规定 。 3 4 2 交叉 口 的抗震设防要求应与道路的抗震设防 一 致 4 平 面 交 叉 4 1 设 计 原 则 4 1 1 平面交叉 口 按几何形状可分为十字形 、 T 形 、 Y 形 、 X 形 、 多叉 形 、 错位及环形交叉 口 。 4 1 2 新建平面交叉 口 不得 出现超过 4 叉 的多路交叉 口 、 错位 交叉口 、 畸形交叉 口 以及 交 角小 于 70 。 (特殊困难时为4 5 。 ) 的 斜交交叉口 。 已有的错位多叉 口 、 畸形交叉 口 应加强交通组织与 管理 , 并尽可能加以改造 。 4 1 3 平面交叉 口 间距应根据城市规模 、 路网规划 、 道路类 型 及其在城市中的区 域位置而定 ; 干路交叉 口 间距宜大致相等 ; 各 类交叉口 最小间距应能满足转 向车辆变换车道所需最短长度 、 满 足红 灯期车辆最大排队长度 , 以及满足进出口道总长度 的要求 , 且不 宜小 于 150 m 。 4 1 4 交叉 口 附近设置 公 交停靠站应根据公交线路走 向 、 道路 类型 、 交叉 口 交通状况 , 结合站点类别 、 规模 、 用地条件合理确 定 , 应保证乘客安全 , 方便候乘 、 换乘 、 过街 , 有利于公交车安 全停靠 、 顺利驶出 , 且 不影响交叉 口 的通行能力 。 4 1 5 交叉 口 范围内有轨道交通时 , 应做好轨道交通与地面交 通换乘设计 。 4 1 6 地块及建筑物机动车 出人 口 不得设在交叉 口 范围内 , 且 不宜 设置在主干路上 , 宜经支路或专为集散车辆用 的地块 内部道 路与次干路相通 。 4 1 7 桥梁 、 隧道两端不宜设置平 面交叉 口 。 4 2 交通组织与进 出口道设计 4 2 1 平面交叉 口 机动车设计交通量应 区分直行及左右转交通 量 。 确定进 口 道车道数等平面设计时 , 应采用高峰小时内信号周 期平均到达车辆数 。 当确定渠化及信号相位方案时 , 应当用信号 配时时段 的高峰小时内高峰15 m i n 的到达车辆数 。 4 2 2 平面交叉 口 非机动车设计交通量 的确定方法与机动车相 同 。 平面交叉 口行人过街设计交通量应采用高峰小时内的信号周 期平均到达量 。 4 2 3 应根据交通量 、 相交道路等级 、 交叉 口所处 的区域位置 及用地条件合理确定交叉口 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 4 2 4 应根据道路 网 、 交通流量与流向及用地条件等进行交通 组织设 计 。 交通 组 织 设计应遵循人车分隔 、 机非分 隔 、 各行其 道 ; 以人为本 、 公交优先 ; 安全畅通 、 减少延误的原则 。 4 2 5 平面交叉 口 可采用机动车左 、 直 、 右转专用车道 、 非机 动车右转专用车道 、 进 口道展宽 、 进 口道 中线偏移 、 压缩进 口道 中央分 隔 带宽度 、 机动车左转超前候驶 、 行人二次过街 、 交通信 号控制相位方案 、 交通标志标线 、 交通分隔与导流设施等方法和 措施来提高通行能力 。 4 2 6 全无管制及让行交叉 口 进 口 道必须布设行人横道线 , 并 设让行标志 。 视距不能改善 的全无管制交叉 口应改为停车让行交 叉口 或布设限速标志 。 4 2 7 让行交叉 口 次要道路进 口 道宜展宽成两条车道 , 一 条右 转车道 , 一 条直左?昆 行车道 (四岔交叉口 ) 或左转车道 (三岔交 叉口 ) 。 主要道路进 口 道不设停止线 , 车道条数可与路段 一 样 。 当两条车道时 , 四岔交叉 口 可分别设直右 、 直左混行车道 , 三岔 交叉口 可分别设直行车道 、 直行与转弯混行 车道 ; 当三条车道 时 , 四岔交叉 口可 分别设直右 、 直行 、 直左混行车道 , 三岔交叉 口 可分别设两条直行车道 、 一 条直行与转弯混行车道 。 4 2 8 信号控制交叉 口 应根据交通流量 、 流 向确定进 口道车道 数 。 进 口 道车道数应大于上游路段的车道数 , 有条件时宜分设各 流向的专用车道 , 并应满足其交通量所需的车道数要求 。 4 2 9 平面交叉 口 一 条进 口 车道的宽度宜为 3 25 m , 困难情 下最小宽度可取 3 0 m; 当改建交叉 口 用地受 到限制时 , 一 条进 口 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 2 80 m 。 转角导流交通岛右侧右转专用车 道应按设计速度及转弯半径大小设置 车道加宽 。 4 2 10 当高峰 15 m i n 内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 2 辆时 , 宜设左转专用车道 ; 当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 10 辆 , 或 需要的左转专用车道长度达90 m 时 , 宜设 两 条左 转专 用 车道 。 左转交通量特别大且进口 道上游路段车道数为 4 条或 4 条以上 时 , 可设 3 条左转专用车道 。 4 2 1 l 进 口道左转专用车道设置可采用下列方法 : 1 展宽进 口 道 , 以便新增左转专用车道 。 2 压缩较宽的中央分隔带 , 新辟左转专用车道 , 但压 缩 后 的中央 分隔带宽度对于新建交叉 口至 少 应为 2 m , 对改建交叉 口 至 少应为 1 5 m , 其端部宜为半圆形 图 4 2 1 1( a ) 。 3 道路中线偏移 , 以便新增左转专用车道 图 4 2 11(b ) 。 4 在原直行车道中分出左转专用车道 。 中央 分隔 带 (a) 压缩 中央分 隔带 (b ) 中线偏 移 图 4 2 1 1 左转专用道设置 Lt 变换车道所需的渐变段长度 (m) ;L d 一 减速车道长度 ( m ) ; L。 相邻候驶车辆排队长度 (m) ;L : 专用左转车道最小长度 (m) 4 2 12 进 口道右转专用车道设置可采用下列方法 : 1 展宽进 口 道 , 新增右转专用车道 (图 4 2 12 ) 。 2 在原直行车道中分出右转专用车道 。 确因需要在向右展宽的进口 道上设置公交停靠站时 , 应利用 7 图 4 2 1 2 展宽设 置右转专用道 L。 渐变段长度 (m) ;h 一 展宽段长度 , 不小于相邻候驶车队长度 (m) ; L。 一 车辆加速所需距离 (m) ;L , 展宽右转专用车道长度 (m) ; L, 展宽加速车道长度 (m) 展宽段 的延伸段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 并应增加站台长度 。 4 2 13 进 口 道长度 由展宽渐变段长度 ( L 。 ) 与展宽段 (L d) 组 成 (图 4 2 12) 。 渐变段长度 ( L 。 ) 按车辆 以 70 路段设计 车速行驶3 s 横移 一 条车道时来计算确定 。 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应 少于 : 支路 20 m , 次干路 2 5 m , 主干路 30 m 3 5 m 。 展宽段最小 长度应保证左转或右转车不受相 邻候驶车辆排队长度的影响 。 相 邻候驶车辆排队长度 ( L 。 )可 由下式确定 : L 。一 9N(4 2 13 ) 式中 : N 高峰 15 m i n 内每信号周期的左转或右转车的排队车 辆数 。 当需设两条 转弯专用车道时 , 展宽段长度可取 一 条专用车道 长度的60 。 无交通量资料 时 , 展 宽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 : 支 路3O m 4 0 m , 次干路 50 m 7O m , 主干路 7O m 9O m , 与支路 相交取下限 , 与主干路相交取上限 。 4 2 14 出 口 道车道数应与上游各进 口 道同 一 信号相位流人 的最 大进 口 车道数相匹配 。 条件受限的改建交叉 口 , 流入最大进 口 车 道数可减少 一 条 。 相邻进 口道设有右转专用车道时 , 出 口道应展 7 宽 一 条右转专用出 口 车道 。 4 2 15 出口道每条车道宽度不应小于路段车道宽度 , 宜为 3 50 m , 条件受限的改建交叉口 出口道每条车道宽度不宜小于 3 25 m 。 4 2 16 出 口 道 长 度 由出 口 道 展 宽 段 和 展 宽 渐 变 段 组 成 ( 图 4 2 12 ) 。 展宽段最小长度不应小 于 30 m 6O m , 交通量大的主 干路取上 限 , 其他可取下限 ; 当设置公交停靠站时 , 应再加上站 台长度 。 渐变段最小长度不应小于 20 m 。 4 2 17 改建交叉 口 附近地块或建筑物出人 口 应满足下列要求 : l 主干路上 , 距平 面交叉 口 停止线不应小于 1O 0 m , 且应 右 进右 出 。 2 次干路上 , 距平面交叉 口 停止线不应小于 8 O m , 且应右 进右出 。 3 支路上 , 距离与干路相交 的平面交叉 口 停止线不应小于 5O m , 距离同支路相交 的平面交叉 口 不应小于 30 m 。 4 2 18 高架道路的桥墩 (台) 及地道进 出 口 构筑物的布设应保 证平面交叉口 的视距条件 、 交通组织及行车安全 。 4 2 19 高架道路 、 地道或互通立交 的出 口 匝道 , 靠近平面交叉 口 时 , 宜按下列要求布设 : l 出 口 匝道在信号交叉 口上 游时 , 交叉 口 进 口 道 的展宽应 满足地面道路与匝道 车流的双重要求 。 2 出 口 匝道左转交通量大时 , 宜布置在靠近平 面交叉 口 进 口 道左转车道与直行车道之间的位置上 ; 反之 , 则宜布置在靠近 右转车道与直行车道之间的位置上 。 3 出 口 匝道 近地 面段 宜分成 2 条车道以上 , 按车辆 出匝道 后左转 、 右转及直行交通量的大小划分出 口段 的车道功能 。 4 出 口 匝道 的端部离下游平面交叉 口 进 口 道展宽渐变段起 点应大于红灯期间车辆排队长度与匝道车流与干路车流所需交织 长度之和 , 宜大于 l O 0 m; 当不足 1O0 m 且使匝道车流与干路车 流交织困难时 , 可在交叉 口 进 口道分别设置地面进口 道展宽和匝 道延伸部分 的展 宽 , 并设置于路左转车道 、 直行车道 、 右转 车 道 , 匝道延伸部分的左转车道 、 直行车道和右转车道 , 但此类交 叉口 的信号相位必须采用双 向左转专用相位 。 4 2 2 0 高架道路 , 地道或互通立交 的入 口 匝道靠近平面交叉 口 时 , 宜按下列要求布设 : 1 进入 匝道 的车辆 中来 自上 游 交 叉 口 的左转交通量 大时 , 人 口 匝道宜布置在靠近左转车来 向与直行车来 向之间的位置上 ; 反之 , 则宜布置在右转车来向与直行车来向之间的位置上 。 2 入 口 匝道 的人 口 端宜布置在交叉 口 出 口 道展宽渐变段 的 下游 , 且 最小距离不宜小于 80 m 。 4 3 平面与竖 向设计 4 3 1 平面交叉 口 范围内道路 中线宜采用直线 ; 当需采用曲线 时 , 其曲线半径不 宜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 4 3 2 平面交叉 口 转角处缘石宜为圆曲线或复曲线 , 其转弯半 径应满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行驶要求 , 可按表 4 3 2 选定 。 当 平面交叉口 为非机动车专用路交叉 口 时 , 路缘石转弯半径可取 5m 10 m 表4 3 2 路缘石转弯半径 l右转弯设计速度 (k m h)3 02 52 O15 【无非 机动 车道路缘 石 推荐半径(m ) 2 52O1510 注: 有非机动车道时 , 推荐转弯半径可减去非机动车道及机非分隔带的宽度 。 4 3 3 平面交叉口视距 三角形范 围内 (图 4 3 3 ) , 不得 有任何 高 出路面 1 2 m 的妨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 。 交叉口视距 三角形 要求的停车视距 应 符合表 4 3 3 的规定 。 表4 3 3 交叉口视距 三角形要求的停车视距 交叉 口直行车 设计速度 (km h) 6 I )5 04 54 03 53 02 52 0l 5l 0 安 全停车视距 s 。 m ) 7 56 I )5 04 03 53 02 52 Ol 5l ( a)十字形 交叉 口 (b)x形 交叉口 图 4 3 3 视距三角形 4 3 4 平面交叉 进 口 道 的纵坡度 , 宜小 于或等 于 2 5 , 困难 情况下不宜大于3 。 山区城市等特殊情况 , 在保证行车安全的 条件下 , 可适当增加 。 4 3 5 交叉 口竖 向设计应综合考虑行车舒适 、 排水畅通 、 与周 围建筑物标高协调等因素 , 合理确定交叉 口设计标高 。 宜 以相交 道路 中线交点的标高作为控制标高 。 相交道路 中主要道路的纵坡 度宜保持不变 , 次要道路纵坡度服从主要道路 ; 若有需要 , 在不 影响主要道路行车舒适性 的前提下 , 可适 当调整主要道路纵坡 , 兼顾次要道路的行车舒适性 。 4 3 6 交叉 口竖 向设计 宜采用控制 网等高线法 。 交叉 口 人行横 道上游 、 交叉 口 低洼处应设置雨水 口 , 不得积水 。 4 4 公交停靠站与专用道的设置 4 4 1 交叉 口 附近设置公交停靠站应保证候 车乘客的安全 , 方 便乘客换乘 、 过街 , 方便公共汽 (电) 车停靠进出 , 减少对其他 类型交通 的影 响 。 4 4 2 交叉 口 附近设置的公交停靠站问的换乘距离 , 同向换乘 不应大于5O m , 异 向换乘不应 大 于 150 m , 交叉换乘 不应 大 于 15Om , 特殊情况下不得大于 2 50 m 。 4 4 3 公交停靠站应设置在交叉 口 的出 口 道 。 改建交叉 口 在出 15 一 = 口 道布设公交停靠站确有 困难时 , 可将直行或右转公交线路的停 靠站设在进口 道 。 4 4 4 交叉 口 公交停靠站 的纵坡度不应大于 2 9 5 , 冰雪地区 不 应 大于 1 5 ; 山区城市地形条件 困难时 , 纵坡度不应大于 3 , 个别地段地形条件特别困难时 , 不得大 于 4 。 4 4 5 当公交停靠站设置在进 口 道 , 且进 口 道右侧有展宽增加 的车道时 , 停靠站应设在该车道展宽段之后不少 于 2O m 处 , 并 将公交站台与展宽车道作 一 体化设计 ; 当进 口道右侧无展宽增加 的车道时 , 停靠站应在右侧车道最大排队长度再加 2O m 处布设 。 4 4 6 当公交停靠站设置 在 出 口 道 , 且 出 口 道右侧展宽增加车 道时 , 停靠站应设在展宽段向前不 少 于 20 m 处 ; 当出 口 道右侧 无展宽 时 , 停靠站在干路上 距 对 向进 口 车道停止线不 应 小 于 50 m , 在支路上不 应小于 30 m 。 4 4 7 公交停靠站按其设置的位置分为路中式停靠站和路侧式 停靠站两种 , 按几何形状分为港湾停靠站和直线式停靠站 , 公交 停靠站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 l 有 中央分隔带的道路可采用路 中式停靠站 。 2 干路交叉 口 应采用港湾式停靠站 , 支路交叉 口 宜采用港 湾式停靠站 , 条件受限时可采用直线式停靠站 。 3 有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带的道路宜沿分隔带设置港湾 式停靠站 , 当分隔带宽度不足 4 m 而人行道较宽时 , 可适 当压缩 人行道宽度 , 但该段人行道宽度缩减比例不得超过 40 , 并不 得小于3 m 。 4 无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带的道路 , 可沿人行道设置港 湾式停 靠站 , 该段人行道宽度缩减不得超过 4 O , 并不得小 于3 m 。 4 4 8 公共汽 (电) 车港湾式停靠站 (图 4 4 8 ) 应符合下列 规定 : l 停靠站候车站台的高度宜为 0 15 m O 20 m; 站台宽度 不应小于2 0 m , 条件受限制时 , 不得小于 1 5 m 。 7 芦 : 卜 竺 书 图 4 4 8 港湾式停靠 站 2 停靠站候车站台的长度可按下式确定 : L 。 一 九 (Zb+ 2 5 ) (4 4 8 ) 肯 审 r , 公 共 汽(申 ) 车停靠站站台长度 (m) ; “一 i 同时在 站 台停 靠 的公 交 车辆 数 , 无 实测 数 据 时 , 取 竹 = 公交线路数+ 1 f 。 一 公交车辆长度 , 一 般为 1 5 m 20 m 。 3 停靠 站 车道 宽度应 为 3 0 0 m , 条件 限制时 , 不 应 小 于 2 7 5 m; 公交车道与相邻车道之间应设置专用标线 。 ,。, 4 4 9 当无轨电车与公共汽车在 同 一 车道设站时 , 应将 电车停 靠站台布置在公共汽车停靠站台的前方 。 , j 1 0。 当多条公交线路合并设站时 , 应根据公交车到站频率 、 羔 呈 篝 雩 羹 通 誓 冀 翟 曩 蠢 冀 望 冀 妥 黍 言 惹 嘉 霁 甚 嚣 爹 要 誓 蒿 磊 应超过 7 条 。 当线路数超过上述要求 时 , 厦 分 升 议 珀 蚰 口 。 叫 雌 j : i 1 。 快速公交站台应与常规公交站台分开设置 , 应采用 学 婆 式停靠站 , 其几何尺寸根据车辆选型而定 。 双 向停靠站台宽度不 商 小 千 5m 。 单向停靠站台宽度不应小于 3 m 。 i i i 2 交叉 口 附近立交桥匝道出人 口段不得设置公交停靠站 : 4 4 13 当进 口道公交车流量较大时 , 宜增设公交专用车道 , 其 宽度不应小于3 m , 长度不应小于 2 5 m , 公交专用道可设 置于机 动车猜 的 外侧或内侧 , 并应符合下列原则 : 。 1 当无右转 机动 车流 时 , 公交专用车道可直接设 置至停 “ “ 。 i 当有右转机动车流且流量不大时 , 公交专用车道设 置 进 口 道右转车道末段 的交织段后 , 交织段长度宜大于 40 m 。 右转 车受信号灯控制时 , 右转车道长度不应小于右转车最大排队长度 加上交织段长度 。 无流量资料时 , 右转车道长度应大于 50 m 。 3 当右转车流较大时 , 公交专用车道可布设在右转车道左 侧并直接设置至 停止线 。 4 当相邻交叉 口 间距无法满足右转车道车辆与公交车交织 长度要求时 , 公交专用车道可直接设置至停止线 。 4 4 l 4 出 口 道公交专用车道宽度不应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