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 部分:城市道路照明设施_第1页
第6 部分:城市道路照明设施_第2页
第6 部分:城市道路照明设施_第3页
第6 部分:城市道路照明设施_第4页
第6 部分:城市道路照明设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 深圳市地方标准深圳市地方标准 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技术标准 第 6 部分:城市道路照明设施 Part 6: lighting of urban road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 发布 XXXX-XX-XX 实施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发布 SZDB/Z XX/XXXXXXXX ICS 03.220.20 R 80 目目 录录 1. 范范 围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符号术语定义和符号 2 3.1 术语定义 . 2 3.2 符号 . 5 4. 总体原则总体原则 6 5. 照明分类及其评价指标与标准照明分类及其评价指标与标准 7 5.1 照明分类 . 7 5.2 照明评价指标 . 7 5.3 照明评价标准 . 7 5.3.1 机动车道路照明 . 7 5.3.2 隧道照明 . 8 5.3.3 建筑物通道照明 . 10 5.3.4 道路通道照明 . 11 5.3.5 非机动车与人行道路照明 . 11 5.3.6 道路交会区照明 . 12 6. 照明光源照明光源 13 7. 照明灯具及其附属装置选择照明灯具及其附属装置选择 14 8. 照明灯具布置方式及要求照明灯具布置方式及要求 17 8.1 布置方式 . 17 8.1.1 单侧布置 . 17 8.1.2 双侧交错布置 . 17 8.1.3 双侧对称布置 . 18 8.1.4 中心对称布置 . 18 8.1.5 中心及双侧对称布置 . 19 8.2 布置要求 . 19 9. 照明设计与要求照明设计与要求 22 9.1 平面交叉路口 . 22 9.2 T 形和 Y 形交叉路口 . 23 9.3 环形交叉路口 . 23 9.4 道路连接路段 . 24 9.5 曲线路段 . 24 9.6 坡道路段、上跨道路与下穿道路 . 25 9.7 多层立体交叉路段 . 25 9.8 桥梁 . 26 9.9 人行地道 . 26 9.10 人行天桥 . 27 9.11 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 . 27 9.12 飞机场附近的道路 . 27 9.13 铁路和航道 . 27 9.14 居住区道路 . 27 9.15 人行横道照明 . 28 9.16 高速公路 . 28 9.17 道路隧道 . 28 9.18 建筑物通道照明 . 30 9.19 道路通道照明 . 30 10. 供电、控制与安全供电、控制与安全 31 10.1 照明供电 . 31 10.2 配电线路 . 32 10.3 低压配电系统保护 . 33 10.4 照明控制 . 34 11. 照明节能照明节能 35 11.1 节能标准 . 35 11.2 节能措施 . 36 附件附件 1 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城市道路照明设施 条文说明条文说明 38 前 言 本部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为适应深圳道路照明设施设置、 管理和发展需求, 加强深圳道路照明设施的科学性和规 范性,为机动车、非机动车驾驶人员以及行人创造良好的道路照明环境,提高道路交通运输 效率和安全性,美化深圳市道路照明环境制定本标准。 DB 深圳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技术标准分为以下部分: 第 1 部分: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 2 部分: 道路交通防护设施; 第 3 部分: 道路交通监控设施和信号灯; 第 4 部分: 行人过街设施; 第 5 部分: 交通枢纽指引标识; 第 6 部分: 交通照明设施;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凡深圳市新设(改设)的道路照明设施应按本部分规定实施,本 部分颁布之前已设置的道路照明设施,不符合本部分要求的,应在其使用期限内逐步更换。 本部分由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1 1. 范 围 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深圳新建、改建和扩建道路照明设施的设置技术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深圳新建、改建和扩建道路照明设施的设计、施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 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 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 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CJJ 45-200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JTJ 026.1-199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 JTT 609-2004公路隧道照明灯具 GB7000.5-2005道路与街路照明灯具安全要求 GB/T 24827-2009道路与街路照明灯具性能要求 GB7000.1-2002灯具一般安全要求与试验 GB/T9468-2008灯具分布光度测量的一般要求 JGJT 163-2008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 GB/T18595-2001一般照明用设备电磁兼容抗扰度要求 GBT 17263-2002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 性能要求 CJJ 37-19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CJJ89-2001城市道路照明施工及验收规程 2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3.1 术语定义 3.1 术语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规范 3.1.1 城市道路隧道 位于城市道路上, 供汽车和行人通行的道路隧道。 一般分为机动车专用和机动车与行人 混合使用的隧道。 3.1.2 建筑物通道 为道路穿过建筑物而设置的建筑空间。 3.1.3 道路通道 修建于城市道路桥梁或道路下方的,供机动车、非机动车通行的地下通道或过道。道路 通道是城市道路上的一种重要的交通设施。 3.1.4 常规照明 照明灯具安装在高度通常为 15m 以下的灯杆上,按一定间距有规律地连续设置在道路 的一侧、两侧或中间分车带上进行照明的一种方式。采用这种照明方式时,灯具的纵轴垂直 于路轴,使灯具所发出的大部分光射向道路的纵轴方向。 3.1.5 高杆照明 灯具安装在高度20m 的灯杆上进行大面积照明的一种照明方式。 高杆照明宜设置在城 市立交桥、大型道路交叉口、收费站广场等大面积照明场所。 3.1.6 中杆照明 灯具安装在高度为 1520m 灯杆上进行照明的一种照明方式。 3.1.6 照明灯具 常用道路照明灯具主要包括以下 5 种类型: (1) 截光型灯具: 灯具的最大光强方向与灯具向下垂直轴夹角在 065之间, 90 角和 80角方向上的光强最大允许值分别为 10cd/1000lm 和 30cd/1000lm 的灯具。且不管 3 光源光通量的大小,其在 90角方向上的光强最大值不得超过 1000cd。 (2)半截光型灯具:灯具的最大光强方向与灯具向下垂直轴夹角在 075之间, 90角和 80角方向上的光强最大允许值分别为 50cd/1000lm 和 100cd/1000lm 的灯具。 且 不管光源光通量的大小,其在 90角方向上的光强最大值不得超过 1000cd。 (3)非截光型灯具:灯具的最大光强方向不受限制,90角方向上的光强最大值不得 超过 1000cd 的灯具。 (4) 泛光灯: 光束扩散角 (光强为峰值光强的 1/10 的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 大于 10、 作泛光照明用的投光器。通常可转动并指向任意方向。 (5)护栏灯具:一种安装在道路、匝道或桥梁护栏内的户外道路用带状灯具,通常使 用荧光管或 LED 作为光源,以连续的护栏为载体,形成线性或近线性的灯带。包括功能性 护栏灯具和景观性护栏灯具两种。 3.1.7 灯具效率 在相同的使用条件下,灯具发出的总光通量与灯具内所有光源发出的总光通量之比。 3.1.8 灯具安装高度 灯具的光中心至路面的垂直距离。 3.1.9 灯具安装间距 沿道路的中心线测得的相邻两个灯具之间的距离。 3.1.10 悬挑长度 灯具的光中心至邻近一侧缘石的水平距离,即灯具伸出或缩进缘石的水平距离。 3.1.11 灯臂长度 从灯杆垂直中心线至灯臂插入灯具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3.1.12 路面有效宽度 用于道路照明设计的路面理论宽度, 与道路的实际宽度、 灯具的悬挑长度和灯具的布置 方式有关。灯具采用单侧布置方式时,道路有效宽度为实际路宽减去一个悬挑长度。灯具采 4 用双侧(包括交错和对称)布置方式时,道路有效宽度为实际路宽减去两个悬挑长度。灯具 在双幅路中间分隔带上采用中心对称布置方式时,道路有效宽度就是道路实际宽度。 3.1.13 诱导性 沿着道路(路侧或中间分隔带)恰当地安装照明灯杆、照明灯具,给驾驶员提供道路前 方走向、线形、坡度等视觉信息,称为照明设施的诱导性。 3.1.14 路面平均亮度 在路面上预先设定的点上测得的或计算得到的各点亮度的平均值。 3.1.15 亮度总均匀度(U0) 路面上最小亮度与平均亮度之比。 3.1.16 纵向均匀度(UL) 指观察者所处位置与道路轴向水平的直线上最小亮度与平均亮度之比。 3.1.17 路面维持平均亮度(照度) 即路面平均亮度(照度)维持值。它是在计入光源计划更换时光通量的衰减以及灯具因 污染造成效率下降等因素(即维护系数)后设计计算时所采用的平均亮度(照度)值。 3.1.18 眩光 由于视野中的亮度分布或者亮度范围的不适宜, 或存在极端的对比, 以致引起不舒适感 觉或降低观察目标或细部的能力的视觉现象。 3.1.19 环境比 车行道外边 5m 宽的带状区域内的平均水平照度与相邻的 5m 宽车行道上平均水平照度 之比。 3.1.20 交会区 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城市道路在同一平面上的相交区域, 是车辆与行人汇集、 转向和疏 散的交织区域。 3.1.21 照明功率密度 5 单位路面面积上的照明安装功率(包含光源和灯的控制装置功耗) 。单位:W/m2。 3.1.22 功能照明 为城市夜间活动安全与信息获取等功能所提供的照明, 主要包括道路、 附属交通设施与 指引标识的照明。 3.1.23 应急照明 因常规照明的供电失效而启用的照明。应急照明包括:疏散照明和备用照明。 3.1.24 隧道照明灯具 满足隧道照明特点、 使车辆进出隧道并在隧道内行驶时, 驾驶员能够识别各种情况的专 用照明灯具。 3.1.25 经纬时控仪 根据经纬度每天自动调整并控制开、关灯时间的设备。 3.1.26 路灯监控系统及远程终端 路灯监控系统是指由控制中心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对远程道路照明系统进行控制、 信息监测、信息收集的系统。路灯远程终端是指由主站监控的子站,按规约完成远程数据采 集、处理、发送、接收以及输出执行等功能的设备。 3.2 符号 3.2 符号 Eav:平均照度 Evmin:最小垂直照度 Emin:小照度 UO:亮度总均匀度 UL:亮度纵向均匀度 UE :照度均匀度 TI:眩光限制阈值增量 SR:环境比 LPD:照明功率密度 6 4. 总体原则 4. 总体原则 4.1 深圳新建、改建和扩建道路,包括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商业和 居住区道路均应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和要求设置道路照明设施。 4.2 深圳所辖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照明设施的设计设置应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执行。 4.3 深圳所辖城市道路隧道照明应纳入深圳城市道路照明范畴。深圳各等级道路隧道照明设 施的设计、设置应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执行。 4.4 深圳道路照明设施的设计设置应遵循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能环保、景观 协调、维修方便的原则。 4.5 深圳道路照明设施的设计设置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 定和要求。 7 5. 照明分类及其评价指标与标准 5. 照明分类及其评价指标与标准 5.1 照明分类 5.1 照明分类 根据道路使用功能,深圳市道路照明可分为:机动车道路照明、非机动车道路与人行道 路照明、隧道照明、建筑物通道照明和道路通道照明 5 类。 5.2 照明评价指标 5.2 照明评价指标 5.2.1 机动车道路照明 应以路面平均亮度(或路面平均照度) 、路面亮度均匀度(或路面照度均匀度) 、路面亮 度纵向均匀度、眩光限制、环境比和诱导性为评价指标。 5.2.2 非机动车道路与人行道路照明 应以路面平均照度、路面最小照度和垂直照度为评价指标。 5.2.3 隧道照明 应以路面平均亮度、 路面亮度均匀度、 路面中线亮度纵向均匀度和眩光限制为评价指标。 5.2.4 建筑物通道照明 应以路面平均亮度、 路面亮度均匀度、 路面中线亮度纵向均匀度和眩光限制为评价指标。 5.2.5 道路通道照明 应以路面平均亮度、 路面亮度均匀度、 路面中线亮度纵向均匀度和眩光限制为评价指标。 5.3 照明评价标准 5.3 照明评价标准 5.3.1 机动车道路照明机动车道路照明 根据在城市道路路网中等级、交通流量、车道数量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将 深圳市机动车道路照明分为4级。 (1)高速公路照明。 (2)快速路、主干路照明。 (3)次干路照明。 (4)支路照明。 机动车道路照明评价指标与标准应符合表5.1的规定。 8 表5.1 机动车道路照明指标与标准 道路 等级 路面亮度 路面照度 眩光限制阈值增量 T1(%) 最大初始值 环境比 SR 最小值 平均亮 度Lav (cd/m2) 总均匀度 U0最小值 纵向均匀度 UL最小值 平均照 度 Eav(lx) 维持值 均匀度 UE最小 值 高速 公路 1.5 0.4 0.7 20 0.4 10 0.5 快速路 主干路 2.0 0.4 0.7 30 0.4 10 0.5 次干路 1.0 0.4 0.5 15 0.35 10 0.5 支路 0.75 0.4 - 10 0.3 15 0.5 5.3.2 隧道照明隧道照明 按照不同位置可将隧道照明分为:隧道入口段照明、隧道过渡段照明、隧道基本段照明 和隧道出口端照明、隧道应急停车带照明和隧道连接通道照明。 5.3.2.1 入口段照明 夜间照明时, 隧道入口段照明评价标准应与其连接道路的照明标准相适应, 应不低于与 其连接道路的照明标准。夜间隧道入口段照明评价指标与标准如表 5.2 所示。 表5.2 夜间隧道入口段照明指标与标准 类别 隧道入口 连接路段 等级 入口段路面亮度L入口 眩光限制阈值增量T1(%)最大初始值 平均亮 度Lav (cd/m2) 总均匀度 U0最小值 纵向均匀度 UL最小值 I 高速公路 3.0 0.4 0.7 10 II 快速路 主干路 4.0 0.4 0.7 10 III 次干路 2.0 0.4 0.5 10 支路 1.5 0.4 - 15 9 白天照明时,隧道入口段照明的评价指标与标准应按照 JTJ026.1-1999公路隧道通风 照明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5.3.2.2 过渡段照明 隧道过渡段照明的评价指标与标准主要依据隧道入口段照明标准进行设定,如表5.3所 示。 表5.3 隧道过渡段照明指标与标准 照明段 评价指标 过渡段1 过渡段2 过渡段3 平均亮度 Ltr1=0.4L入口段Ltr2=0.2 L入口段Ltr3=0.1 L入口段 总均匀度U0最小值 0.4 0.4 0.4 纵向均匀度UL最小值 0.7 0.7 0.7 眩光限制阈值增量T1(%) 最大初始值 10 10 10 其中:L入口段是隧道入口段照明亮度标准值,其取值应区分为白天和夜间两种情况。 夜间照明时,L入口段应按照表5.2的规定和要求取值。 白天照明时,L入口段应按照JTJ026.1-199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和 要求取值。 5.3.2.3 基本段照明 隧道基本段照明应参考JTJ026.1-199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执行。 城市道路隧道基本段照明指标与标准不再区分白天和夜间照明模式。 其评价指标与标 准如表5.4所示。 表5.4 隧道基本段照明指标与标准 设计 车速 (km/h) 双车道单向交通流量 N2400 辆/小时 双车道双向交通流量 N1300 辆/小时 双车道单向交通流量 N700 辆/小时 双车道双向交通流量 N360 辆/小时 平均亮度(cd/m2) 总均匀度 U0 最小值 纵向均匀 度 UL 最小值 平均亮度 (cd/m2) 总均匀度 U0 最小值 纵向均匀度 UL 最小值 100 4.0 0.4 0.7 3.0 0.4 0.5 80 3.0 0.4 0.7 2.0 0.4 0.5 60 2.0 0.4 0.7 1.5 0.4 0.5 当隧道双车道单向交通流量700N2400辆/小时,双车道双向交通流量360N1300 辆/小时且通过隧道的行车时间超过135s时,隧道基本段的照明亮度标准可按照表6.4中数值 10 的85%取值。 对于城市道路上人车混合行驶的隧道,其基本段照明亮度应不得低于3.0 cd/m2。 5.3.2.4 出口段照明 白天照明时,隧道出口段照明的评价指标与标准应按照JTJ026.1-1999公路隧道通风照 明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夜间照明时, 隧道出口段照明评价标准应与其连接道路的照明标准相适应, 应不低于隧 道出口段连接路段的照明标准。夜间隧道出口段照明评价指标与标准如表5.5所示。 表5.5 夜间隧道出口段照明指标与标准 隧道出口 连接道路等级 出口段路面亮度 L 入口 眩光限制阈值增量 T1(%)最大初始值 平均亮 度 Lav (cd/m2) 总均匀度 U0 最小 值 纵向均匀度 UL 最小值 高速公路 3.0 0.4 0.7 10 快速路 主干路 4.0 0.4 0.7 10 次干路 2.0 0.4 0.5 10 支路 1.5 0.4 - 15 5.3.2.5 应急停车带照明 隧道应急停车带照明亮度应不低于8cd/m2。 5.3.2.6 连接通道照明 隧道连接通道照明亮度应不低于3.0cd/m2。 5.3.3 建筑物通道照明建筑物通道照明 建筑物通道应按照与其相连接的城市道路等级进行划分。 建筑物通道的照明评价指标与标准值应符合表5.6的规定和要求。 11 表5.6 建筑物通道照明标准值 所在路 段等级 路面亮度 路面照度 眩光限制阈值增 量 T1(%)最大初始 值 环境比 SR 最小值 平均亮 度 Lav (cd/m2) 总均匀 度 Uo 最小 值 纵向均匀度 UL 最 小值 平均照 度 Eav(lx) 维持值 均匀度 UE 最小 值 高速公 路 3.0 0.4 0.7 45 0.4 10 0.5 快速路 主干路 4.0 0.4 0.7 60 0.4 10 0.5 次干路 1.5 0.4 0.5 20 0.35 10 0.5 支路 1.0 0.4 - 15 0.3 15 0.5 5.3.4 道路通道照明道路通道照明 道路通道的照明评价指标与标准值应符合表5.7的规定和要求。 表5.7 道路通道照明标准值 道 路 通 道 所在路段等级 路面亮度 路面照度 眩光限制 阈值增量 T1(%)最大 初始值 环境比 SR 最小值 平均亮 度Lav (cd/m2) 总 均 匀 度 Uo 最 小 值 纵向 均匀 度UL 最小 值 平均照 度Eav(lx) 维持值 均匀度 UE最小 值 高速公路 3.0 0.40.7 45 0.4 10 0.5 快速路、主干路 4.0 0.40.7 60 0.4 10 0.5 次干路 1.5 0.40.5 20 0.35 10 0.5 支路 1.0 0.4- 15 0.3 15 0.5 5.3.5 非机动车与人行道路照明非机动车与人行道路照明 非机动车与人行道路照明评价指标与标准值应符合表5.8的规定和要求。 5.3.5.1 设于机动车交通道路侧边、且二者之间无分隔的非机动车道的照明,应执行机动车 交通道路照明标准;二者有分隔的非机动车道的平均照度值,宜为相邻机动车道照度值的 1/2。 12 5.3.5.2 设于机动车交通道路侧边的人行道路,属行人与非机动车道混用时,其平均照度按 非机动车道路的取值;当该人行道路仅供行人使用时,其平均照度宜按非机动车道路的1/2 取值,且不得小于5lx。 5.3.5.3 设于机动车道侧边的非机动人行道路,当其组合最外侧边线距机动车道灯具水平距 离小于5m时,不宜另行设置专用功能性照明。 表5.8 非机动车与人行道路照明标准 夜间行人及非机 动车流量 区域 路面平均照度 Eav(lx),维持值 路面最小照度 Emin(lx),维持值 最小垂直照度 Evmin(lx),维持值 流量较大 商业区 20 7.5 4 居住区 10 3 2 流量中等 商业区 15 5 3 居住区 7.5 1.5 1.5 流量较小 商业区 10 3 2 居住区 5 1 1 注:表5.8中最小垂直照度为道路中心线上距路面1.5m高度处,垂直于路轴平面的两个 方向上的最小照度。 5.3.6 道路交会区照明道路交会区照明 城市道路与道路交会区的照明评价指标及标准值应符合表5.9的规定。 表5.9 交会区照明标准值 交会区类型 路面平均照度Eav(lx) 维持值 照度均匀度UE眩光限制 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 50 0.4 在驾驶员观看灯具的方位角上, 灯具 在80和90高度角方向上的光强 分 别 不 得 超 过 30cd/1000lm 和 10cd/1000lm 高速公路与主干路 高速公路与次干路 高速公路与支干路 主干路与主干路 50 0.4 主干路与次干路 主干路与支路 次干路与次干路 30 次干路与支路 支路与支路 20 注:灯具的高度角是在现场安装使用姿态下进行度量。 13 6. 照明光源 6. 照明光源 6.1 照明光源的选择应依据不同的照明场所进行区分。在满足道路等级、道路照明要求的基 础上,优先选用节能环保型照明光源。 6.2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宜采用高压钠灯。采用LED灯或陶瓷金卤灯时应作技术经济比较后 确定。 6.3 城市次干路宜采用高压钠灯、LED灯或陶瓷金卤灯。 6.4 城市支路宜优先采用LED灯,也可采用高压钠灯或陶瓷金卤灯。 6.5 居住区人行道、人车混行道路可采用LED灯、陶瓷金卤灯、无极灯或高压钠灯。 6.6 过街人行通道和过街人车混行通道可选用LED灯、荧光灯、无极灯或陶瓷金卤灯。 6.7 商业区步行街等对颜色识别要求较高区域的机动车道路可采用LED灯、陶瓷金卤灯或高 压钠灯与金卤灯混光照明。 6.8 隧道照明可采用:高压钠灯、陶瓷金卤灯、无极灯、荧光灯和LED灯。短隧道、隧道应 急停车带、人行横通道、车行横通道应选用显色指数较高的光源。 14 7. 照明灯具及其附属装置选择 7. 照明灯具及其附属装置选择 7.1 机动车道应采用功能性灯具。 7.2 按灯具截光类型分类,灯具选择规定如下: (1)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路必须采用截光型或半截光型灯具; (2)2次干路应采用截光型或半截光型灯具; (3) 支路宜采用半截光型灯具。 7.3 按灯具配光类型分类的灯具选择规定如表7.1所示。 表7.1 灯具配光类型分类与灯具选择 配光类型 适合照明区域 I类 双向23车道、人行道 I-4类 交会区、广场中央 II类 双向36车道 II-4类 交会区、广场边缘 类 双向6车道及以上、交会区 类 交会区、投光灯 类 高杆交会区、人行道庭院灯 注注:灯具配光类型分类参见道路与街道照明灯具性能要求(GB/T 24827-2009) 7.4 采用高杆照明时,应根据场所的特点,选择具有合适功率和光分布的泛光灯具。 7.5 带定向匝道的多层次立体交叉范围内存在多条走向不一的匝道时,宜在防撞护栏设置护 栏灯具。 7.6 功能性灯具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 7.7 距海岸线不大于500米范围内,宜采用耐腐蚀性能好的灯具。腐蚀性场所宜采用耐腐蚀 性好的灯具,桥梁等振动场所宜采用带减振装置的灯具。 7.8 功能性灯具及其附属装置应坚固耐用。 根据GB7000.5-2005 道路与街路照明灯具安全要求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照明灯具不 同的安装高度在经受表7.2对应的最大设计风速冲击后,应能够正常工作。 表7.2 灯具不同安装高度抵抗最大设计风速对应表 安装高度(m) 最大设计风速(m/s) 8 45 815 52 15 57 15 7.9 路灯灯具光源采用高压钠灯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灯具效率不低于75; (2)初始光效需达到高压钠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9573-2004)级能效 标准; (3)采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能效因数达到高压钠灯用镇流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 价值(GB 19574-2004)节能评价值要求。 7.10 路灯灯具光源采用陶瓷金卤灯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灯具效率不低于75; (2)初始光效需达到110lm/w以上; (3)采用电子镇流器。 7.11 路灯灯具光源采用LED模块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LED灯具综合光效不低于60 lm/w(支路应用)或70lm/w(次干道应用)或80lm/w (快速路、主干路应用); (2)宜选用功率型LED芯片; (3)芯片相关色温不应大于6500K; (4)连续亮灯3000h,灯具光衰应不大于4%;累计亮灯时间30000小时,光衰应不大于 30%; (5)额定工况下,灯具实际功率与标称额定功率的偏差不应大于15%; 7.12 隧道照明灯具按光源布置形式及反光器型式可分为对称光带灯具、非对称光带灯具和 逆光光带灯具。按能否调光可分为调光灯具和非调光灯具。隧道照明灯具应满足以下要求: (1)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 (2)具有防眩装置; (3)灯具结构便于更换灯泡和附件; (4)灯具零部件应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 (5)灯具配件安装应易于操作,并能调整安装角度。 7.13 隧道照明灯具光源采用荧光灯时,在额定电压的90%110%的范围内应能正常启动和 燃点,应配电子镇流器和熔断器。 7.14 隧道照明灯具内所有电器元件应采用防潮、无自爆、耐火或阻燃产品。 7.15 隧道照明灯具应具有防眩特性。其配光性能应满足隧道照明要求,并应符合JTJ0 26.1-199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第4章的规定和要求。 16 7.16 隧道照明灯具表面应光滑,以防污物堆积和便于清洗;无损伤、变形、涂层剥落,玻 璃罩应无气泡、明显划痕和裂纹等缺陷。 17 8. 照明灯具布置方式及要求 8. 照明灯具布置方式及要求 8.1 布置方式 8.1 布置方式 道路照明灯具可根据道路横断面形式、宽度、照明要求及环境等选择不同的布置方式。 城市道路常见照明灯具布置方式有以下5种方式。 8.1.1 单侧布置单侧布置 (1)单侧布置方式适用于道路路面宽度12m; (2)单侧布置照明灯具时,灯具安装高度应等于或大于路面有效宽度; (3)单侧布置方式优点是诱导性好;缺点是没有布置照明灯具的一侧,其路面亮度低, 易导致道路两个行车方向获得的照明条件不同; (4)此种布置方式应根据道路和场所的特点及照明要求,选择常规照明方式、中杆照 明方式或高杆照明方式。 灯具布设方式示意图如图8.1所示。 图8.1 单侧布置方式 8.1.2 双侧交错布置双侧交错布置 (1)双侧交错布置方式适用于道路路面宽度为12m15m; (2)灯具安装高度应不小于路面有效宽度的70%; (3)双侧交错布置的优点是亮度总均匀度易满足要求,在雨天、雾天等能见度不高的 天气情况下,所提供的照明条件比单侧布置方式好。缺点是亮度纵向均匀度较差,诱导性不 如单侧布置方式,易使机动车驾驶员产生视觉混乱的视觉印象; (4)此种布置方式应根据道路和场所的特点及照明要求,选择常规照明方式、中杆照 明方式或高杆照明方式。 灯具布设方式示意图如图8.2所示。 18 图8.2 双侧交错布置方式 8.1.3 双侧对称布置双侧对称布置 (1)单侧布置方式适用于道路路面宽度15m; (2)适用于宽路面,灯具安装高度应不小于路面有效宽度的50%; (3)此种布置方式应根据道路和场所的特点及照明要求,选择常规照明方式、中杆照 明方式或高杆照明方式。 灯具布设方式示意图如图8.3所示。 图8.3 双侧对称布置方式 8.1.4 中心对称布置中心对称布置 (1)中心对称布置方式适用于有中间隔离带的双幅城市道路。可采用Y型或T型杆将灯 具安装在中间隔离带上; (2)灯具高度应等于或大于单侧道路的有效宽度。此种布置方式的优点是效率较高、 诱导性好; (3)此种布置方式应根据道路和场所的特点及照明要求,选择常规照明方式、中杆照 明方式或高杆照明方式。 灯具布设方式示意图如图8.4所示。 19 图8.4 中心对称布置方式 8.1.5 中心及双侧对称布置中心及双侧对称布置 照明灯具中心及双侧对称布设方式示意图如图8.5所示。 图8.5 中心及双侧对称布置方式 (1) 中心及双侧对称布置方式适用于道路中间设有隔离带的、 双向6车道以上的城市主 干路和快速路; (2)可采用Y型或T型杆将照明灯具安装在中间隔离带上,灯杆高度应不小于单侧道路 的有效宽度; (3)双侧灯具的安装高度应不小于路面有效宽度的50%。此种布置方式的优点是效率 较高、诱导性好; (4)此种布置方式应根据道路和场所的特点及照明要求,选择常规照明方式、中杆照 明方式或高杆照明方式。 8.2 布置要求 8.2 布置要求 8.2.1 在行道树多的植树道路,照明灯具布置要求如下: (1)灯具宜低于树冠底部或高于树冠顶部,并须核算眩光限制是否满足要求; (2)遮光严重的道路,应修剪遮挡光线的枝叶或延长灯具的悬挑长度; (3)扩建和改建的道路,种植的树木应与园林管理部门协商,不应影响道路照明。 8.2.2 照明灯具配光类型、布置方式、灯具安装高度与灯间距离的关系,如表8.1所示。 20 表8.1 灯具的配光类型、布置方式与灯具的安装高度、间距的关系 配光类型 I 类 II 类 类 纵向配光类型 S M S M S M 适合照明区域 双向 23 车道、人行道 双向 26 车道 双向 6 车道及以上、交会区 单侧布置 H0.8Weff H0.9Weff H0.6Weff H0.65Weff H0.45Weff H0.47Weff 双侧交错布置 H0.6Weff H0.7Weff H0.5Weff H0.55Weff H0.4Weff H0.42Weff 双侧对称布置 H0.5Weff H0.6Weff H0.4Weff H0.42Weff H0.35Weff H0.37Weff 中心对称布置 H0.6Weff H0.7Weff H0.5Weff H0.55Weff H0.4Weff H0.42Weff 间距 S3H S4.5H S3H S4.5H S3H S4.5H 仰 角 ( 度 ) 15 15 15 15 10 10 注注:(1)Weff为路面有效宽度(m),H为灯具安装高度,S为灯具安装间距, A为灯 具仰角。 (2) I类对应路宽不宜大于10m,类对应路宽不宜大于24m,类对应路宽和交 会区宽度分别不宜大于32m和50m。 (3)灯臂长度不宜超过灯杆高度的1/4,且不宜大于2.5m。 8.2.3 采用高杆照明方式时,灯具及其配置方式,灯杆安装位置、高度、间距以及灯具最大 光强的投射方向,应符合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06)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8.2.4 按不同条件选择平面对称、径向对称和非对称三种灯具配置方式。 (1)布置在宽阔道路及大面积场地周边的高杆灯宜采用平面对称配置方式; (2)布置在场地内部或车道布局紧凑的立体交叉的高杆灯宜采用径向对称配置方式; (3) 布置在多层大型立体交叉或车道布局分散的立体交叉的高杆灯宜采用非对称配置方 式; (4) 无论采取何种灯具配置方式, 灯杆间距与灯杆高度之比均应根据灯具的光度参数通 过计算确定。 8.2.5 灯杆不得设在危险地点或维护时严重妨碍交通的地方; 8.2.6 灯具的最大光强投射方向和垂线交角不宜超过65; 8.2.7 灯具布置方式及安装附件在满足照明功能要求前提下应与环境协调。 8.2.8 确定灯具安装高度时,应限制眩光影响。灯具最大光强与最小安装高度关系可按图8.6 确定。 21 最大光强(kcd) 灯 具 安 装 高 度 (m) 长投射 中投射 短投射 图8.6 灯具最大光强与最小安装高度 8.2.9 隧道照明灯具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隧道入口段的照明由基本照明灯具和加强照明灯具两部分组成。 基本照明灯具应按 照隧道中间段的照明灯具布设方式布设; (2)灯具布置应满足闪烁频率低于2.5Hz或高于15Hz; (3) 中间段灯具的平面布置形式可采用中线布置、 两侧交错布置或两侧对称布置三种方 式。 22 9. 照明设计与要求 9. 照明设计与要求 按城市道路实际照明需求,针对道路类型、不同场所和不同道路等级进行分类设计,兼 顾照明安全与节能。 本标准依据(CJJ 45-200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将深圳市道路照明细分为以下7 大类,21个不同照明场所: (1)交叉路口:主要包括:平面交叉路口、T形和Y形交叉路口、环形交叉路口、道路 与铁路平面交叉路口; (2)特殊道路与路段:主要包括:道路连接路段、曲线路段、坡道路段和上跨道路与下 穿道路、多层立体交叉路段、飞机场附近的道路、铁路和航道、植树道路; (3)桥梁; (4)人行道路:主要包括:人行横道、人行地道、人行天桥; (5)商业区与居住区道路; (6)高速公路; (7)隧道、通道:主要包括:道路隧道、建筑物通道、道路通道。 9.1 平面交叉平面交叉路口路口 9.1.1 平面交叉路口的照明水平应符合本标准第5.3.6节的规定,且交叉路口外5m范围内的平 均照度不宜小于交叉路口平均照度的1/2。 9.1.2 平面交叉路口可采用与相连道路不同色表的光源、不同外形的灯具、不同的安装高度 或不同的灯具布置方式。 9.1.3 大型平面交叉路口宜采用中杆照明,可另行安装附加灯杆和灯具,并应限制眩光。中 杆照明灯具光分布类型宜为II-4类。 9.1.4 当平面交叉路口有较大的交通岛时,可在岛上设置高杆照明。 9.1.5 平面交叉路口照明灯具应根据道路的具体情况,可采用单侧布置、交错布置或对称布 置等方式。 9.1.6 根据平面交叉路口尺寸、 相交路段等级、 路段交通流量等具体情况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 (1)主干路与主干路、主干路与次干路和主干路与支路相交的平面交叉路口,路面平 均照度应不低于50lx,照度均匀度应不低于0.4; (2) 次干路与次干路、 次干路与支路相交的平面交叉路口, 路面平均照度应不低于30lx, 照度均匀度应不低于0.4; 23 (3)支路与支路相交的平面交叉路口,路面平均照度应不低于20(lx),照度均匀度 应不低于0.4。 9.2 T形和形和Y形交叉路口形交叉路口 9.2.1 T形和Y形交叉路口的照明水平应符合本标准第5.3.6节的规定。 9.2.2 不错位T形和Y形交叉路口或者错位不超过50m的T形和Y形交叉路口,其照明灯具的 设计设置可参见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06)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9.2.3 不错位T形和Y形交叉路口或者错位不超过50m的T形和Y形交叉路口,根据T形和Y形 交叉路口的具体形状、尺寸,照明灯具可采用对称布置方式和交错布置方式,如图9.1所示。 Y形交叉路口的照明灯具布置方式与T形交叉路口类似。 (1)对称布置方式 (2)交错布置方式 图9.1 T形交叉路口照明灯具设置 9.2.4 错位超过50m的T形和Y形交叉路口,其照明灯具的设计设置可视为两个T形和Y形路 口来考虑。根据T形和Y形交叉路口的具体形状、尺寸,照明灯具可采用对称布置或交错布 置方式。 9.3 环形交叉路口环形交叉路口 9.3.1 环形交叉路口的照明水平应符合本标准第5.3.6节的规定和要求。 24 9.3.2 环形交叉路口内采用常规照明方式时,宜将灯具设在环形道路的外侧(见图9.2)。 环形交叉口内通向每条道路的出入口照明应符合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第5.2.2节的规定。 9.3.3 环形交叉路口内的照明应能确保驾驶员清晰视认环形交叉路口内的环岛、 交通岛和路 缘石等设施。 9.3.4 当环形交叉路口的直径较大,尺寸条件允许时,可在环岛上设置高杆灯(见图9.2), 并应按车行道亮度高于环岛亮度的原则选配照明灯具和确定灯杆位置。 图9.2 环形交叉口内照明灯具设置 9.4 道路连接路段道路连接路段 道路及其相连场所的照明应充分考虑光线过渡设计。 (1)当道路路段连接居民相对集中的社区路段时,应适当降低靠近居民区连接路段和 场所的照明等级,减少道路照明对居民区的影响; (2)当道路路段连接更高等级的城市高速公路和快速主干路时,应适当在过渡连接路 段增强道路照明的等级。 9.5 曲线路段曲线路段 9.5.1 曲线路段的道路照明应符合CJJ 45-200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9.5.2 当曲线路段的半径1000m时,可按照直线路段的照明设置设计方式处理。 9.5.3 当曲线路段的半径1000m时,照明灯具应沿曲线路段外侧布置,并应减小灯具的间 25 距,间距宜为直线路段灯具间距的50%70%,半径越小间距也应越小。照明灯具悬挑的长 度也应缩短。在反向曲线路段上,宜固定在曲线路段一侧设置灯具,产生视线障碍时可在曲 线路段外侧增设附加灯具。 9.5.4 当曲线路段的路面较宽需采取双侧布置灯具时,宜采用对称布置方式。 9.5.5 转弯处的灯具不得安装在直线路段灯具的延长线上(具体设计要求和方法请参见CJJ 45-200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图11.2.3-3)。 9.5.6 急转弯处安装的灯具应为车辆、路缘石、护栏以及邻近区域提供充足的照明,应根据 急弯路段所在的道路等级选择本标准表5.1对应的照明标准值。 9.5.7 在凸形竖曲线坡道范围内,应缩小灯具安装间距,宜采用截光型灯具。 9.6 坡道路段、上跨道路与下穿道路坡道路段、上跨道路与下穿道路 9.6.1 坡道路段、 上跨道路与下穿道路的道路照明应符合CJJ 45-200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 准的相关规定。 9.6.2 在坡道上设置照明时,应使灯具在平行于路轴方向上的配光对称面垂直于路面。 9.6.3 采用常规照明时应使下穿道路上设置的灯具在下穿道路上产生的亮度 (或照度) 和上 跨道路两侧的灯具在下穿道路上产生的亮度(或照度)能有效地衔接,衔接区域的平均亮度 (或照度)与均匀度应符合本标准表5.1。 9.6.4 大型上跨道路与下穿道路可采用高杆照明, 应符合CJJ 45-200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 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9.7 多层立体交叉路段多层立体交叉路段 多层次立体交叉路段的照明应符合下列要求: 9.7.1 多层立体交叉路段的照明应能使驾驶员在夜间视认路段上的指路、 指示等交通标志信 息,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诱导性。 9.7.2 小型多层立体交叉路段可采用常规照明, 大型立体交叉路段宜优先采用高杆照明, 照 明标准应符合本标准第5.3节的规定和要求。 9.7.3 交叉口、出入口、并线区等交会区域的照明标准应符合本标准第5.3.6节的规定。 9.7.4 立体交叉路段的曲线转弯、上、下坡道等交通复杂路段的照明应适当缩小灯具间距, 取本标准表5.1中的规定值。 9.7.5 高杆照明设置点应避开多层桥梁交叉处,以避免对最上层车道形成眩光。 26 9.7.6 立交范围内存在多条匝道时,宜在防撞护栏设置护栏灯具,并符合下列要求: (1)灯具应与防撞护栏结合,其安装方式、模数组合、结构强度应与防撞护栏设计协 调一致;当护栏灯具兼有防撞功能时,其结构强度应符合防撞护栏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2)两车道及以下的道路,宜单侧布置护栏灯具,三车道及以上的道路,应双侧布置 护栏灯具; (3)护栏灯具安装高度应保证发光面上缘至路面垂直距离不大于1.2m; (4)注意避免迎向驾驶员方向的眩光;必要时,应在迎车方向上设置防眩格栅; (5)立交场地内未设置高杆照明或其他常规照明方式时,匝道照明应适当加强,但功 率密度不得大于标准路段功率密度的1.3倍; (6)匝道照明应尽量与景观照明结合。 9.8 桥梁桥梁 9.8.1 大型桥梁和具有艺术、 历史价值的中小型桥梁的照明应进行专门设计, 应满足功能性 照明要求,并应与桥梁的风格相协调。 9.8.2 中小型桥梁的照明应和与其连接道路的照明保持一致。 当桥梁路面的宽度小于与其连 接的路面宽度时,桥梁栏杆、缘石应有足够的垂直照度,在桥梁的入口处应设照明灯具。 9.8.3 桥梁照明应限制眩光,必要时应采用安装挡光板或格栅的灯具。 9.8.4 桥梁照明灯具的安装高度 ( 从光源到地面 ) 、灯臂角度、装灯方向等应与所连接道 路保持一致。 9.8.5 通行机动车的大型桥梁等易发生强烈振动的场所,采用的灯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灯具一般安全要求与实验GB7000.1 所规定的防振要求。 9.9 人行地道人行地道 9.9.1 当地道长度大于20m或大于5倍入口高度时,应设人工照明; 9.9.2 长度小于上条规定的地道应视地道透视条件确定。当地道入口不能直视出口时,也宜 设人工照明; 9.9.3 附近不设路灯的地道出入口,应设照明装置; 9.9.4 地道内平均水平照度,夜间宜为15lx,白天宜为50lx。并应提供适当的垂直照度; 9.9.5 人流较少或较有规律性的地下通道,可设置人行交通感应控制系统; 9.9.6 短隧道内照明可设置光控开关。 27 9.10 人行天桥人行天桥 9.10.1 跨越有道路照明设施的人行天桥可不另设照明,紧邻天桥两侧的常规照明的灯杆高 度、 安装位置以及光源灯具的配置, 宜根据桥面照明的需要作相应调整。 当桥面照度小于2lx、 阶梯照度小于5lx时,宜专门设置人行天桥照明。 9.10.2 专门设置照明的人行天桥桥面的平均照度不应低于5lx,阶梯照度宜适当提高,且阶 梯踏板的水平照度与踢板的垂直照度的比值不应小于2:1。 9.10.3 应防止照明设施给行人的机动车驾驶员造成眩光。 9.11 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 9.11.1 交叉口的照明应使驾驶员能在停车视距以外发现道口、火车及交叉口附近的车辆、 行人及其他障碍物。 9.11.2 交叉口的照明方向和照明水平应有助于识别装设在垂直面上的交通标志或路面上的 标线。灯光颜色不得和信号颜色混淆。 9.11.3 交叉口轨道两侧道路各30m范围内,路面亮度(或照度)及其均匀度应高于所在道 路的水平,灯具的光分布不得给接近交叉口的驾驶员和行人造成眩光。 9.12 飞机场附近的道路飞机场附近的道路 9.12.1 飞机场附近的道路照明不应与机场跑道上的灯光信号系统以及场地照明混淆。 9.12.2 在设计该地区的道路照明时,应符合航空部门有关规定,并应与其取得联系。 9.13 铁路和航道铁路和航道 9.13.1 道路照明的光度和色度不得干扰铁路、航道的灯光信号和驾驶员及领航员的视觉。 9.13.2 当道路照明灯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