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QX/T 18-2003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用37 mm高射炮技术检测规范》是一项针对用于人工影响天气(如增雨、防雹等)作业中的37毫米口径高射炮的技术标准。该标准详细规定了这类设备在使用前、使用中以及定期维护时所需进行的技术检查项目及其具体要求,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根据标准内容,对于37毫米高射炮的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外观检查:确认炮身及各部件无明显损伤或变形,表面涂层完好。
- 机械性能测试:包括但不限于炮闩开启关闭是否灵活可靠;炮架调整机构是否正常工作;瞄准装置准确性检验等。
- 电气系统检测:对火控系统的电源供应、线路连接情况以及控制面板功能进行全面核查。
- 射击精度验证:通过实际射击实验来评估武器系统的命中率和散布范围。
- 安全性评估:重点检查弹药装载与卸载过程的安全性,防止意外走火事故的发生。
此外,还涉及到对相关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要求,强调只有经过专门训练并通过考核者才能上岗操作此类装备。同时,也明确了每次作业前后都必须严格按照本规范执行全面细致地检查流程,并做好记录保存以备查阅。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
- 2003-03-28 颁布
- 2003-10-01 实施
©正版授权
文档简介
QX / T 1 8 -2 0 0 3月 明胃 为贯彻落实 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 ,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管理, 规范作业用高射炮年检工作, 提供检测工作中必需的技术标准, 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 1 9 9 。年发布的 1 9 6 5年式双管 3 7 m m高射机关炮部队修理技术规程 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 1 9 9 1 年发布的 枪械、 火炮、 光学仪器完好的技术要求 , 结合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实际情况, 编制本规范。 本标准的附录A、 附录 B是规范性附录, 附录C 、 附录 D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7 3 1 5 工厂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陈德润、 沈惠铭、 艾国忠、 周月明、 孟旭、 陈志宇、 刘勇明。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QX / T 1 8 -2 0 0 3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用 3 7 m m 高射炮 技术检测规范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专门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 3 7 mm高射炮完整状态主要部件检测的技术要求、 检验方法 。 本标准适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用的 1 9 6 5年式双管 3 7 mm高射炮的技术检测, 其他年式 3 7 mm高射炮可参照执行。术语和定义炮身c a n n o n火炮用以发射弹丸的部分。一般包括身管、 炮尾、 炮门、 炮口装置等零部件。2 . 2身管b a r r e l炮身的主要组成部分, 发射时赋予弹丸初速和射向的管状件, 膛内通常制有药室和导向部。炮膛g u n b o re身管的内部空间 , 包括 药室 、 坡膛和导 向部 。药室c h a mb e r炮膛中放置药筒或装药的空间 。膛线 r i fl i n g在身管内表面上, 制成与身管轴线成一定倾斜角的螺旋形的凸起和凹槽。阳线r i f l i n g l a n d s炮 膛内膛 线的凸起部分 。阴线r i f l i n g g r o o v e s炮 膛内膛线的凹进部分后坐 标尺 r e c o i l s i g h t显示火炮后坐长度的指示尺。2 . 9人S开门m a n u a l o p e n i n g b re e c h用人力进行的开门 。2 . 1 0人工后坐ma n u a l r e c o i lQX / T 1 8 -2 0 0 3用机械或人力进行 的后坐 。2 . 1 1抽筒e x t r a c t i n g将药筒从药室 中抽 出的过程 。2 . 1 2复进c o u n t e r rec o i l后坐部分 由后坐终点 向前运动 的过程 。2 . 1 3行进作业转换c h a n g i n g f r o m t r a v e l l i n g t o f i r i n g p o s it i o n使火炮由行进状态变为作业状态的动作。2 . 1 4装填机l o a d e r完成装填动作的机构 。2 . 1 5输弹机r a mme r完成输弹动作的机构2 . 1 6复进机 r e c u p e r a t o r平时将后坐部分保持在前方位置, 后坐时储存部分后坐能量, 复进时使后坐部分恢复原位的装置2 . 1 7驻退机r e c o i l b r a k e火炮后坐时, 消耗大部分后坐能量, 把后坐限制在规定的后坐长度上的装置。3 完整状态 的技术要 求3 . 1 灭火罩应被垫圈固定住: 灭火罩、 垫圈与身管之间应有 0 . 1 0 mm-1 . 0 0 m m间隙( 见图 1 ) 0单 位 为毫 米( 0 1 - 0 1 9 )( 0 1 - 5 1 ) ( 0 1 - 4 5 )图 1 灭火策 、 垫圈与身管的间隙3 . 2 身管不允许有裂缝。3 . 3 身管外表面压坑深度不允许超过附录 B中的要求。3 . 4 身管不允许有超过直度径规规定范围的弯曲。3 . 5 身管内膛不允许有锈蚀、 严重挂铜和金属突起。不影响弹丸正确运动的阳线剥落、 断裂其长度不允许超过一倍口径。 zQX/ T 1 8 -2 0 0 33 . 63 . 73 . 8炮膛膨胀后的阴线直径不大于3 8 . 5 mm,身管应被炮尾卡锁固定确实, 身管分解、 结合应能顺利进行。身管后端面与门体镜面之间的间隙不应大于6 . 2 5 mm( 见图 2 ) .单 位 为 毫 米图 2 身管后端面与门体镜面的间隙: , 。炮膛药室增长量不应大于 3 0 m m.闭锁器弹簧筒不应晃动, 与拉钩杆之间隙不应小于。 . 5 mm( 见图 3 ) .单 位 为 毫 米拉 钩 杆挂 耳杠杆( 0 1 - 1 2 B WA6 0 4 )图 3 闭锁器弹赞筒与拉钩杆的间隙图4 门体下垂量的检查3 . 1 1 门体下垂量不应大于 1 . 3 5 m m( 击痕外缘尺寸不应大于 5 . 7 mm)见图4 )3 . 1 2 炮门呈关门状态时, 抽筒子能在抽筒子轴上灵活转动, 抽筒子爪能顺利进入身管缺口内; 开门后用手按抽筒子短臂时, 抽筒子不应与冲铁脱开; 若猛击任意一个抽筒子时, 另一个抽筒子应能勾住门体;抽筒子与冲铁扣合量不应小于4 mm, 接触面积不小于 5 0 %; 抽筒子勾住门体时, 门体输弹槽不应高出炮尾输弹槽 0 . 8 m m( 见图5 )QX / T 1 8 -2 0 0 3单 位 为 毫 米c 0 1 - 1 3 3 )( 0 1 - 1 3 4 )( 0 1 - 1 9 )图 5 抽筒子与门体的检查3 . 1 3 当门体输弹槽低于炮尾输弹槽 8 mm-1 0 m m, 抽筒子中部支撑面与门体冲铁靠紧, 抽筒子上部与门体平面的间隙不应小于0 . 5 m m, 抽筒子下部冲臂与冲铁间隙应在 。 . 2 m m-3 . 0 mm范围内( 见图 6 ) e单 位 为 毫米0 1 - 1 3 3 )( 0 1 - 1 9 )( 0 1 - 1 3 4 )图 6 抽筒子与门体的间隙3 . 1 4 击发装置的动作: 用开门握把打开炮门, 击针应被拨回; 缓慢关门, 门体到位后击针应 自动击发( 不应缓慢击发) ; 若不击发, 则轻敲开关杠杆( 曲臂) , 击针应猛然击发。开门状态时, 拨动杠杆短角与击发卡锁的间隙应为 。 . 1 5 mm-1 . 1 0 m m( 见图7 ) ,Q X/ T 1 8 -2 0 0 3单 位 为 毫 米击发卡钮图 7拨动杠杆 与击发卡锁的间隙3 . 巧关门状态时: 门体与门室间隙应为 0 . 0 4 mm - 0 . 7 0 mm; 门体在门室内上下串动量应为0 . 2 m m一1 . 2 mm( 见图 8 )单 位 为 毫 米( 0 1 - 3 6)图 8门体 与门室的间隙图 9 击针突出量的检查3 . 1 6 冲铁固定在门体上不应松动。3 . 1 7 击针突出量为 2 . 4 4 mm-2 . 7 5 m m( 见图9 ) ; 击针簧自由长度为6 9 m m-7 6 mm,3 . 1 8 输弹机连接轴拆装应能顺利进行, 其轴向串动量不应大于 1 . 8 m m; 炮尾与输弹机体前端面的间隙应在 。 . 1 5 m m-1 . 5 0 m m之间; 输弹机输弹槽与炮尾输弹槽应齐平, 炮尾输弹槽高出量不应大于0 . 6 mm( 见 图 1 0 ) .1 8 - 2 0 0 3单 位 为 毫 米图 1 0 输弹机体与炮尾的间隙压弹机前后壁距离应为 3 8 6 . 5 m m-3 8 8 . 0 m m; 从托弹板轴中心向上 1 3 0 m m以上部位允许到T才了0必X1Q段3 9 3 mm( 见图 1 1 ).单 位 为 毫 米图 1 1 压弹机前后壁之间的距离3 . 2 0 压弹器的小齿每次压下去, 放手后应有力地回到原位3 . 2 1 活动梭子上下串动量不应大于 1 m m, 保险器动作应确实。3 . 2 2 压弹机前壁定向板与输弹机体弧面之距离应在 5 4 m m-5 5 mm范围内( 见图 1 2 ) .Q X/ T 1 8 -2 0 0 3单 位 为 毫 米拨 弹 器 体前 壁 定 向板( 0 3 - 1 A) 图 1 2 前壁定向板与输弹机体两弧面间的距离3 . 2 3 输弹器体定向凸起部与输弹机体滑槽的配合间隙应为 0 . 2 m m-0 . 8 mm; 输弹机体滑槽与青铜滑板的配合间隙应为0 . 0 2 m m-0 . 7 0 mm( 见图 1 3 )单 位 为毫 米 ( 0 3 - 1 A ) ( 0 3 - 3 4 ) ( 0 4 - 1 1 1 ) 图 1 3 输弹机体滑植与输弹器体定向凸部及青铜滑板间隙3 . 2 4 输弹机左、 右卡板工作面不一致性不应大于0 . 5 mm; 输弹机左、 右卡板突出高度在 4 .6 . 0 m m范围内( 见图 1 4 ) , 单 位 为 毫 米-M-092明( 0 3 - 2 3 )图 1 4 输 弹机左 、 右卡板工作面的检查Qx / T 1 s -2 0 0 33 . 2 5 输弹钩装配后的平行差不应大于 。3 mm; 其前后晃动量不应大于。 . 7 m m; 输弹面上口厚度不应小于4 m m( 见图1 5 ) .单 位 为 毫 米左 、 右 轴 弹钩输弹机体图 1 5左 、 右 输弹钩 平行差 的检 查3 . 2 6 将装填握把向后拉到位时, 两输弹钩张开之距离不应小于5 6 m m; 输弹钩与输弹机体槽的后方间隙不应小于2 mm( 见图 1 6 ) .单 位 为 毫 米仁A向戮 .川中库图 1 6输弹钩张开f的检查3 . 2 7 左、 右制动栓动作应确实。在制动栓关闭时, 左、 右制动栓的上突出角与拨弹器体的间隙应为0 . 4 mm-1 . 5 mm, 左、 右制动栓的下突出角工作面的不一致性不应大于 。 . 5 m m, 位置改变量不应大于2 . 0 mm。当制动栓开放时, 拨弹器体只能转动 9 0 0 ( 见图 1 7 ) eQX / T 1 8 -2 0 0 3单 位 为 毫 米左制动栓( 0 4 - 9 6拨弹移体( 0 4 - 0 2 0 )右制动栓( 0 4 - 8 7 )礼淹成A 厂马 A不应大于 2 . 0不应大于0 . 5图 1 7 左、 右制动栓突出角的检查3 . 2 8 左、 右中卡锁应高出左、 右发射卡锁 0 . 6 m m-0 . 8 mm, 其工作面对发射卡锁的突出量应为1 . 9 mm-3 . 1 mm( 见图 1 8 ) e单 位 为毫 米图 1 8 左、 右中卡锁工作面高度的检查3 . 2 9 将装填握把向后拉到位后放回, 输弹器体应卡在左、 右发射卡锁上, 其扣合量不应小于3 mm; 输弹器体与左、 右中卡锁的间隙应为1 mm -2 m m.输弹器体在待发状态, 压弹机后壁定向面与输弹钩工作面错开量不应小于 1 m m( 见图1 9 ) 0QX / T 1 8 -2 0 0 3单 位 为 毫 米图 1 9 输弹器体的检查3 . 3 0 弹簧杆突出于炮耳轴本体端面的距离: 不踩踏板时, 不应小于 1 8 m m, 发射杠杆与弹簧杆之间隙不应小于。 . 5 mm; 踩下踏板到位时, 弹簧杆对炮耳轴本体端面的突出量不应小于 3 mm。松开踏板后,击发机构各零件应有力地恢复原位( 见图2 0 ) .单 位 为 毫 米不应小于1 e图2 0 弹赞杆突出炮耳轴端面的距离3 . 3 1 退壳筒与退壳槽在全射角范围内不允许发生摩擦; 在射角 一1 0 “ 一 +7 5 0 范围内间隙为 2 mm-1 5 mm, 在+7 5 。 一+8 7 0 范 围内间隙为 2 mm-2 0 mm( 见图 2 1 ) 0QX / T 1 8 -2 0 0 3单位为毫米制 转 餐 匣 盖退兜简图 2 1 退壳筒与退壳棺的 间隙3 . 3 2 自动机联动检查时要求: 打开炮门并压弹时, 教练弹应能顺利压到输弹钩内; 发射时教练弹应迅速人膛 , 炮门应闭锁、 击发。人工后坐时, 应能开门并抽出教练弹, 后坐距离与标尺示度应一致, 误差不大于2 mm; 复进时能压下教练弹, 并自动输弹人膛、 关门、 击发。活动梭子上下串动量不应大于 1 m m;保险器动作应确实。3 . 3 3 左、 右后坐游标在 5 8 . 8 N- - 1 4 7 . 0 N( 6 k g f - - 1 5 k g f ) 力作用下, 应平稳无惯性地在标尺固定板上移动 。3 . 3 4 火炮射击时, 炮身的标准后坐长度应为 1 5 0 m m-1 7 9 m m.3 . 3 5 驻退机不得有漏液现象; 后盖的调整余量为 4 m m-8 m m( 见图2 2 ) ; 活塞杆螺帽应被垫圈固定;驻退机液量应约为 。 . 5 L, 液体质量应符合要求, 两种驻退液( 二号与四号) 不能混用。3 . 3 6 活塞杆上的刻线与驻退机筒后端面的距离应为2 8 m m- - - 3 0 m m, 允许调整到3 3 mm( 见图 2 2 ) , 单 位 为 毫 米图 2 2 驻退机装配后活塞杆 的距 离Q X / T 1 8 -2 0 0 33 . 3 7 高低机、 方向机转轮应能灵活转动, 无卡滞现象。3 . 3 8 平衡机调整好后, 应留有调整余量, 其余量应不小于 1 5 mm( 或弹簧杆露出螺帽之长度应不大于4 5 mm ) ; 弹簧在机筒内伸缩时允许有不影响动作的轻微响声( 见图2 3 ) . 单 位 为 毫 米图2 3 平衡机调整余量的检查3 . 3 9 行进、 作业转换动作, 用四人之力应能顺利进行, 转换时弹簧不允许有卡滞响声; 转换器弹簧拉杆上应留有至少一个孔的调整余量。3 . 4 0 牵引杆向左、 右推到位, 拉杆和叉形接头与连接架座不允许相碰, 拉杆连接螺纹的螺扣不允许过松, 拉杆用螺帽固定后应无松动, 叉形接头插销应固定确实。3 . 4 1 车轮应转动灵活; 轮毅上的双头螺栓不得松动; 左车轮为左旋螺纹, 右车轮为右旋螺纹( 以行进方向分左右) 。3 . 4 2 各零、 部件上不允许有影响动作的严重锈蚀( 坑) ; 各固定件( 销轴、 驻栓、 键等) 应固定确实; 弹簧、橡胶类零件不允许有失效、 断裂等现象; 油料不应变质。4检验方法4 . 1 灭火录、 垫圈与身管间隙检查 应拧紧灭火罩, 使灭火罩内支撑面与身管前端面抵紧, 之后再用塞尺测量, 应符合 3 . 1条款。4 . 2 身管裂缝的检查 身管外表面裂缝的检查, 可将怀疑有裂缝的部分打磨光亮, 涂上碱水, 晾干后, 将涂过碱水的部位擦净, 滴上酚酞溶液, 如出现红色线纹即为裂缝; 也可用质量分数为1 0 %的稀盐酸涂在怀疑有裂缝的部位上, 过 1 h -2 h 后如呈现黑色线纹, 即为裂缝。检查结果应符合 3 . 2 条款。 身管内壁的裂缝可用窥膛镜和探针检查, 用窥膛镜观察发现疵病, 若难于辩明是划痕还是裂缝时,可用探针法检查: 在木棍上安装一金属针, 使针尖在可疑处沿线纹部分来回试探, 若针尖顺利通过, 则不是裂缝; 若针尖被卡住或产生跳动, 即表明是裂缝。检查结果应符合 3 . 2 条款4 . 3 身管外表面压坑的检查 用目视及游标卡尺检查。其结果应符合 3 . 3 条款4 . 4 身管弯曲的检查 擦净炮膛, 用长为1 8 5 m m , 直径为0 3 6 . 9 4执 。 m m的身管直度径规( 见图D . 1 ) 检查: 炮身水平, 打开炮门, 擦净炮膛。将直度径规放入炮膛内, 用洗把杆推直度径规, 在不大于2 4 5 N( 2 5 k g f ) 力的作用下直度径规应能顺利通过炮膛。检查结果应符合 3 . 4 条款。Q X/ T 1 8 -2 0 0 34 . 5 身管内膛锈蚀和挂铜的检查 用炮膛窥膛镜( 见图 D . 2 ) 查看, 锈蚀一般成片状, 无特殊网状( 烧蚀成网状或麻斑) 。若呈现紫红色, 越擦越亮的附着层, 特别是阴线部分或棱角处出现较多, 则为挂铜。检查结果应符合3 . 5 条款。4 . 6 炮膛膨胀的检查 擦净炮膛, 用专用数显测径仪( 见图D . 3 ) 检查。其结果应符合 3 . 6条款。4 . 7 身管被炮尾卡锁固定的检查及身管分解、 结合的检查 打平炮身, 将身管扳手卡在身管上, 向右转动身管, 应不能转动, 以检查身管是否被炮尾卡锁固定确实 。 卸下摇架上盖, 将一专用木栓( 在团用工具箱内) 放在炮尾与摇架孔边沿之间, 防止炮尾后移( 木栓上镶有铁板的一端顶在摇架孔边沿) , 拉开门握把开门, 将开门握把放在后握把扣内, 然后踩下发射踏板, 同时慢慢放回开门握把至前握把扣内( 使炮门呈开门状态并放回输弹器) , 压下炮尾卡锁, 用身管扳手将身管向右转 9 0 。 即可抽出身管。结合时, 应按分解的相反顺序进行。4 . 8 身管后端面与门体镜面间隙的检查 打开炮门, 擦净身管药室部位及门体镜面, 用专用工具( 见图D . 4 ) 检查: 拉开门握把开门, 把开门握把放人后握把扣内, 再将专用药筒座旋接通过药筒垫片( 5 . 1 2 m m) 后放人药室, 手握开门握把解脱抽筒子使其慢慢关门, 炮门应关闭到位。用故障药筒垫片( 6 . 2 5 m m) 检查时, 炮门不应关门到位。检查结果应符合 3 . 8 条款。4 . 9 身管药室部位增长量的检查 擦净身管药室部位, 用专用药室增长量测量器( 见图D . 5 ) 进行检查。其结果应符合 3 . 9 条款。4 . 1 0 闭锁器弹赞筒晃动及与拉钩杆间隙的检查 关门状态时, 用塞尺检查弹簧筒端面与拉钩杆钩头端面的间隙, 应符合 3 . 1 0 条款。 用起子使挂耳与拉钩杆脱开, 用手摇动弹簧筒, 另一手指触及炮尾丁字槽应无晃动感觉。4 . 1 1 门体下垂量的检查 打开炮门, 擦净身管药室部位, 用专用工具( 见图D . 4 ) 检查: 拉开门握把开门, 把开门握把放人后握把扣内, 再将旋装有通过药筒垫片( 5 . 1 2 mm) 与铅底火的专用药筒座放人药室, 然后, 把开门握把放回至前握把扣内, 快速关门击发。击发后打开炮门, 将检测工具( 药筒) 转过 1 8 0 0 , 再快速关门击发。击发后退出检测工具, 检查两次击痕的外缘尺寸应符合 3 . 1 1 条款, 即不大于5 . 7 m m.4 . 1 2 门体输弹摘与炮尾输弹植一致性及左右抽筒子动作性能的检查4 . 1 2 . 1 门体输弹摘与炮尾输弹抽一致性的检查 检查时, 炮门呈开门状态, 抽筒子勾住门体, 打开摇架上盖, 用深浅尺进行测量。门体输弹槽不应高出炮尾输弹槽0 . 8 mm。即符合 3 . 1 2 条款。4 . 1 2 . 2 左右抽筒子动作性能检查 打高炮身, 卸下下护盖, 用力压自动开门盖上压板, 检查抽筒子和抽筒子轴转动的灵活性和进人身管缺 口情况。 拉开门握把开门, 两抽筒子均应挂住门体, 冲开一个抽筒子, 门体应被另一个抽筒子限制在开门状态, 拉开门握把向后, 使门体稍稍向下, 抽筒子应恢复原位, 用同样的方法冲开另一个抽筒子进行上述检查。再拉开门握把向后, 使两抽筒子挂住门体, 同时冲开两个抽筒子时, 门体应能关门。 卸下抽筒子, 在抽筒子钩部着色, 结合后反复开关门多次, 再卸下抽筒子, 检查抽筒子的接触面积和重叠量。上述检查结果应符合 3 . 1 2 条款。4 . 1 3 抽筒子与门体间隙的检查 将炮身打至最高处, 取下 自动开门盖及摇架上、 下盖, 拉开门握把向后, 使门体输弹槽低于炮尾输弹槽 8 m m-1 0 m m, 抽筒子中部的支撑面与门体冲铁靠紧。此时, 用塞尺测量抽筒子抓钩部与门体之间的间隙, 不应小于 。 . 5 m m; 抽筒子下部冲臂与冲铁的间隙应为。 . 2 mm-3 . 0 mm, 即符合3 . 1 3 条款。 1 3QX/ T 1 8 - 2 0 0 34 . 1 4 击发装it动作的检查 打高炮身取下摇架下盖, 再拉开门握把开门, 用塞尺测量拨动杠杆短角与击发卡锁之间的间隙, 应为 。 . 1 5 m m-1 . 1 0 mm。用手按击发卡锁, 卡锁应能顺利地进人击发卡锁室, 放手后击发卡锁应迅速有力地恢复原位。缓慢关门可以不击发, 但轻敲开关杠杆( 曲臂) , 应能猛然击发, 即符合 3 . 1 4条款4 . 1 5 门体与门室的间隙以及门体在门室内上下串动量的检查 打平炮身, 卸下摇架上盖, 在关门状态下, 将门体推向身管后端面, 用塞尺测出门体后端面与炮尾滑槽的间隙。再用塞尺测出门体上端面与门体挡板之间的间隙, 均应符合 3 . 1 5 条款。4 . 1 6 冲铁在门体上松动的检查 卸下门体后垂直放置, 用手锤木柄敲击冲铁钩部与尾部, 同时用另一手指触及门体与冲铁结合处,应无松动感觉。4 . 1 7 击针突出量的检查 用击针突出量检 查规( 见图D . 6 ) 检查, 应符合3 . 1 7 条款, 即2 . 4 4 m m缺口 不应通过, 2 . 7 5 m m缺口应通 过。4 . 1 8 输弹机连接轴的拆装和串动量的检查, 炮尾与输弹机体前端面间隙以及输弹机输弹摘与炮位输弹植是否齐平的检查4 . 1 8 . 1 输弹机连接轴的拆装和串动量的检查 卸下 自动开门板, 用手压下输弹机连接轴簧片, 连接轴即可抽出, 连接轴插人到位后应被簧片固定用游标卡尺测出连接轴的轴向前后串动量。4 . 1 8 . 2 炮尾与输弹机体前端面间隙的检查 打平炮身, 卸下摇架上盖, 用塞尺测量炮尾与输弹机体前端面间隙, 应符合 3 . 1 8 条款。4 . 1 8 . 3 输弹机输弹植与炮位输弹槽是否齐平的检查 打平炮身, 卸下摇架上盖, 用目测和手感检查炮尾输弹槽凹弧的最低点与输弹机输弹槽凹弧最低点的差值, 应符合3 . 1 8 条款。4 . 1 9 压弹机前后璧距离的检查 将专用前后壁距离测量杆与测量头( 见图D . 7 ) 旋接后检查, 应符合3 . 1 9 条款。4 . 2 0 压弹器上小齿动作的检查 用手指将活动梭子和不动梭子上的每个小齿压下到位, 慢慢放手后, 小齿应有力复位, 特别是活动梭子和不动梭子上最下方的2个3 个小齿应检查多次。4 . 2 1 活动梭子上下串动量及保险器动作的检查4 . 2 1 . 1 活动梭子上下串动量的检查 将游标卡尺贴在压弹机体上, 用深浅尺测出活动梭子的位置尺寸, 向上提起活动梭子, 再测其位置尺寸, 两次尺寸之差应符合 3 . 2 1条款。4 . 2 1 . 2 保险器动作的检查 用铁丝套在活动梭子小齿上, 铁丝的另一端缚在手锤木柄上, 用手向上拉起活动梭子, 应能起保险作用。然后用手锤木柄敲击弹簧杆应能解脱保险。4 . 2 2 压弹机体前壁定向板、 拨弹器体弧面与输弹机体弧面之间最大距离的检查 拉开门 握把向 后, 卸下退壳筒: 用0 5 4 m m和0 5 5 m m的输弹槽检查径规( 见图D . 8 ) 分别从压弹机尾部插人输弹线上, 检查上下弧面之距离, 应符合 3 . 2 2条款; 用教练弹检查时, 将教练弹放在输弹槽上, 推教练弹向前, 此时教练弹底缘( 0 5 2 mm) 与压弹机前壁定向板的间隙应为 2 mm-3 mm, 即符合 3 . 2 2条款。4 . 2 3 输弹机体滑榴与输弹器体定向凸起部、 青铜滑板配合间隙的检查 打平炮身, 卸下摇架后摩, 拉开门握把使输弹器体被击发卡锁卡住, 用塞尺测量输弹机体滑槽与输弹器体定向凸起部之间的间隙; 输弹机体滑槽与青铜滑板之间的间隙, 应符合3 . 2 3 条款。 1 4QX / T 1 8 -2 0 0 34 . 2 4 输弹机左、 右卡板工作面不一致性及左、 右卡板突出高度的检查4 . 2 4 . 1 输弹机左、 右卡板工作面不一致性的检查 从火炮上卸下输弹机体, 将输弹槽检查径规( 见图D . 8 ) 置于输弹机体槽内放平, 用长为 1 5 0 mm钢板尺的侧面紧贴其端面。移动径规, 使钢板尺与一卡板贴合, 用塞尺测出钢板尺与另一卡板的间隙, 即为输弹机左、 右卡板工作面的不一致性, 应符合 3 . 2 4条款。4 . 2 4 . 2 输弹机左、 右卡板突出高度的检查 用游标卡尺测量输弹机左、 右卡板头部的突出高度, 应符合 3 . 2 4条款。4 . 2 5 输弹钩平行差及前后晃动量的检查4 . 2 5 . 1 输弹钩的平行差检查 从火炮上卸下输弹机体, 使输弹钩处于自由状态, 将输弹槽检查径规( 见图D . 8 ) 置于输弹机体槽内放平, 用长为 1 5 0 m m钢板尺的侧面紧贴其端面移动径规, 使钢板尺与一输弹钩贴合, 用塞尺测出钢板尺与另一输弹钩的间隙, 即为输弹钩的平行差, 应符合 3 . 2 5 条款。4 . 2 5 . 2 输弹钩前后晃动量的检查 用手将两输弹钩前后错开不松手, 另一人用上述测平行差的方法测出两输弹钩的最大错开量, 即为前后晃动量, 应符合 3 . 2 5条款。4 . 2 6 左、 右输弹钩张开量及输弹钩与输弹机体槽壁之间的间隙检查4 . 2 6 . 1 左、 右输弹钩张开量的检查 卸下退壳筒, 将开门握把向后拉到位, 使输弹钩处于最大张开位置。用检查规( 见图D . 9 ) 上尺寸为5 6 mm的两端面( 按图 1 6所示位置) 放人两输弹钩之间并前后移动, 以测量出输弹钩的张开量, 应符合3 . 2 6 条款。4 . 2 6 . 2 输弹钩与输弹机体槽壁之间的间隙检查 将开门握把向后拉到位不放, 用直径为 此 m m 的铁丝插人输弹钩与输弹机体槽后方的间隙中, 应能顺利通过, 即符合 3 . 2 6条款。4 . 2 7 左、 右制动栓动作性能、 制动栓上突出角与拨弹器体的间隙以及制动栓下突出角工作面不一致性的检 查4 . 2 7 . 1 左、 右制动栓动作性能的检查 门体呈开门状态, 将五发教练弹压人压弹机内, 当开门握把置于前握把扣内时, 用力压教练弹, 拨弹器体不应转动; 当开门握把置于后握把扣内时, 用力压教练弹, 应只能压下一发教练弹。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四次, 应符合 3 . 2 7 条款。4 . 2 7 . 2 制动栓上突出角与拨弹器体之间的间隙检查 卸下压弹机, 向内转动拨弹器( 排除空回) 。用塞尺从前方插人制动栓上突出角与拨弹器体之间, 检查其间隙, 应符合 3 . 2 7 条款。4 . 2 7 . 3 制动栓下突出角工作面不一致性的检查 用长为 1 5 0 mm的钢板尺紧贴在两制动栓下突出角的前端面上, 用塞尺分别测量两制动栓下突出角到钢板尺之间的间隙, 两间隙之差即为制动栓下突出角工作面的不一致性, 应符合3 . 2 7 条款。4 . 2 8 左、 右中卡锁与左、 右发射卡锁工作面相对位置的检查 卸下压弹机, 再从压弹机内取出输弹机, 用检查规( 见图 D . 9 ) 紧贴发射卡锁平面上, 检查发射卡锁平面与中卡锁平面之间的尺寸, 应符合 3 . 2 8 条款。 用专用检查规( 见图D . 9 ) 紧贴中卡锁端部, 检查中卡锁工作面对发射卡锁工作面的高出量, 应符合3 . 2 8 条款。4 . 2 9 发射卡锁与输弹器体的扣合量、 中卡 锁与输弹器体的间 隙以 及压弹机后壁与输弹钩工作面错开量的检 查 1 5QX / T 1 8 -2 0 0 34 . 2 9 . 1 发射卡锁与输弹器体的扣合量 、 中卡锁与输弹器体 的间隙检查 检查时, 用着色法先将发射卡锁端部着色, 再将开门握把向后拉到位, 然后放回开门握把至前握把扣内( 使输弹器体处于待发状态) , 用塞尺测量中卡锁与输弹器体的间隙。击发后, 测量发射卡锁上的印痕, 即为发射卡锁与输弹器体的扣合量, 均应符合 3 . 2 9 条款。4 . 2 9 . 2 压弹机后壁与输弹钩工作面错开量的检查 卸下摇架后壁, 炮身概略水平, 松开压弹机体固定螺栓, 将压弹机体向后拉以排除空隙, 然后旋紧固定螺栓。拉开门握把向后到位, 并放在后握把扣内, 分别在左右压弹机内压教练弹, 使其一发教练弹落人输弹钩槽内, 并使压弹机内的教练弹与压弹机后壁顶紧, 输弹钩内的教练弹与输弹钩输弹面顶紧, 再用游标卡尺测量上下两发教练弹的错开量, 即为压弹机后壁与输弹钩工作面的错开量, 应符合 3 . 2 9条款 。4 . 3 0 弹赞杆突出于炮耳轴端面的距离及发射杠杆与弹赞杆之间的间隙检查 不踩击发踏板, 用钢板尺测量弹簧杆突出于炮耳轴端面的距离。同时, 用塞尺测量发射杠杆与弹簧杆之间的间隙。踩下击发踏板到位, 用钢板尺测量弹簧杆突出于炮耳轴端面的距离。均应符合 3 . 3 0 条款。松开击发踏板后, 弹簧杆与发射杠杆应有力地恢复原位。4 . 3 1 退壳筒与退壳棺的间隙检查 转动高低机转轮, 使炮身从低角到高角, 在此范围内检查退壳筒与退壳槽之间的间隙, 应符合 3 . 3 1条款 。4 . 3 2 自动机联动的检查4 . 3 2 . 1 第一次装坟发射的联动检查 a ) 将左右握把分别向后拉到位, 两炮门应被打开, 两输弹器体应能被发射卡锁卡住。 b ) 左、 右握把处于后握把扣内时, 教练弹应能压到输弹线上, 并被输弹钩抓住。 c ) 不打开保险踩发射踏板时, 两输弹器体不应向前, 发射装置的传动杆应从弹簧筒内伸出。 d ) 放回握把, 打开左右保险, 踩下发射踏板, 两输弹机上的教练弹应同时进膛, 两炮门应同时关闭击发 。4 . 3 2 . 2 自动压弹和输弹的联动检查 安装好人工后坐器, 将炮身打高到+7 0 左右。在第一次装填发射联动检查的基础上, 踩住发射踏板, 然后进行人工后坐检查。 a ) 拉人工后坐器, 使炮身后坐 1 5 0 mm-175 m m, 在后坐过程中应能打开炮门、 抽出教练弹。 b ) 放开人工后坐器开闭杆, 炮身应能平稳地复进到位, 压弹机顺利地压下一发教练弹, 输弹机将 教练弹输人炮膛, 炮门关门到位, 击针击发。 c ) 利用人工后坐对压弹机上活动梭子保险器进行动作确实性检查。方法是: 在炮身复进压弹时, 先在输弹槽内放人一发教练弹, 使保险器形成保险, 不影响炮身复进到位, 并在重新使炮身后 坐时保险器座应能自动解脱保险。 人工后坐应进行二次至三次, 以确定联动正常, 即符合 3 . 3 2 条款。4 . 3 3 左、 右后坐游标移动情况的检查 用管形测力计拉动后坐游标, 应符合 3 . 3 3 条款。4 . 3 4 火炮标准后坐长度的检查 火炮射击时, 检查后坐游标所示的后坐长度值, 应符合3 . 3 4 条款。4 . 3 5 驻退机液量的检查 将炮身打低到一3 0 , 拧下上方注液孔螺塞, 此时, 液面与注液孔的下缘齐平即可。四号驻退液应呈弱碱性, 二号驻退液的p H值应为8 . 4 -1 1 . 8 。用甲酚红试纸或酚酞溶液检查时应呈深红色。4 . 3 6 活塞杆肠出长度的检查 用专用检查规( 见图D . 1 0 ) 的一端顶在机筒后端面上, 其尖端应对正活塞杆上的刻线, 即符合 3 . 3 6 1 6Q X/ T 1 8 -2 0 0 3条款。4 . 3 7 高低机、 方向机转轮的转动情况检查 用双手转动高低机( 方向机) 转轮, 应灵活无卡滞现象。4 . 3 8 平衡机调整余量的检查 将炮身打到最高射角, 拆下平衡机护帽, 用钢板尺测出弹簧杆露出螺帽的长度, 应符合3 . 3 8条款。4 . 3 9 火炮行进、 作业状态转换动作的检查 取下炮衣, 打开炮身托架固定器, 将炮身打至最高射角位置。转动炮脚固定器转把, 打开左右炮脚到位并固定。将四个扛起螺杆履板收到位。把行军指标转向后方位置, 以使牵引杆不能转动。连结好牵引杆支杆。将炮身托架上的卡环推到位, 以固定好炮身托架。打开炮床上的小护盖, 检查转换器弹簧是否完好以及弹簧拉杆上是否留有至少一个孔的调整余量。在牵引杆两侧及炮身托架两侧各站立一人( 共四人) 。在向下压住牵引杆和炮身托架的同时, 打开前、 后车轴的开关轴。然后, 一起抬牵引杆和炮身托架使前、 后车轴向里转动, 进行放列( 即作业转换)(在转换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防止牵引杆或炮身托架快速转动伤人) 。当前、 后车轴转动到位时, 要推住牵引杆和炮身托架不放, 关闭前、 后车轴的开关轴。然后, 松开牵引杆支杆和取出炮身托架上的卡环, 将牵引杆和炮身托架放平, 再转动扛起螺杆转把, 使车轮离开地面。作业转换过程完毕 起炮( 行进转换) 时, 要将炮身打至最高射角位置, 固定好牵引杆与炮身托架, 将四个扛起螺杆的履板收到位, 使车轮着地( 车轮不着地会造成起炮时牵引杆与炮身托架翻转伤人) , 然后按放列的相反顺序进行起炮。起炮后, 要及时关闭前、 后车轴的开关轴。 在行进、 作业转换过程中, 弹簧不允许有严重的卡滞现象, 即符合 3 . 3 9 条款。4 . 4 0 拉杆和叉形接头与连接架座的间隙及拉杆连接螺纹是否松动的检查 火炮呈行进状态, 在扛起螺杆的履板下放置一垫木, 转动扛起螺杆转把, 使前车轮离开地面。把牵引杆向左( 右) 推到位, 察看拉杆和叉形接头与连接座是否相碰。 拧松拉杆的固定螺帽, 检查拉杆与接头的连接螺纹是否过松( 螺纹过松, 易在牵引中滑丝造成翻炮)检查后, 要将固定螺帽拧紧。叉形接头的插销应用开口销固定。4 . 4 1 车轮的转动情况、 轮毅蛆栓是否松动以及螺纹旋向的检查 火炮呈行进状态, 在扛起螺杆的履板下放置一垫木, 转动扛起螺杆转把, 使车轮离开地面。用手快速转动车轮, 松手后, 车轮应能自转 3 圈以上; 用扳手检查轮毅上双头螺栓是否松动; 车轮轮盘上固定螺母的螺纹应以行进方向分左右, 左车轮上应为左旋螺纹, 右车轮上应为右旋螺纹。即符合 3 . 4 1 条款4 . 4 2 对各零、 部件的锈蚀, 固定件的固定情况, 弹赞和橡胶件的失效以及油料是否变质的检查 用肉眼观察, 如有疑点时, 需进行局部分解, 仔细察看和检查。5规范 的检测分级5 . 1 分解修理后的技术检测 全部技术要求条款, 为火炮分解修理后所必须检测的。其技术参数( 误差范围) 应掌握在误差允许值的上限为宜。5 . 2 年度技术检测 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要求, 选取本规范中的部分技术要求条款, 对火炮进行年度技术状态的检测。年度技术检测的结论( 误差实际值) 是火炮报废或进行修理( 全修或项修) 的依据( 详见表 1 ) 05 . 3 作业( 射击) 前的技术检测 为确保火炮作业( 射击) 全过程的顺利进行, 选取本规范中的部分技术要求条款, 对火炮进行作业( 射击) 前的技术检测( 详见表1 ) 0Q X/ T 1 8 -2 0 0 3表 1 规范的检测分级条 款年度 技 术 检 测作 业 (射 击 ) 前 技 术 检 测条 款年 度 技 术 检 测作业( 射击) 前技术检测4 . 1了4 . 2 2J4 . 2, / 4 . 2 3J4 . 3J 4 . 2 4J4 . 4J 一4 . 2 5J4 . 5J 一一4 . 2 6了4 . 6J 一一4 . 2 7J4 . 7J 一一4 . 28JJ4 . 8J一一4 . 2 9JJ4 . 9J 4 . 3 0, /4 . 1 0J4 . 3 1J4 . 1 1J 一4 . 3 2JJ4 . 1 2J一4 . 3 3J4 . 1 3了4 . 3 4了J4 . 1 4J 4 . 3 5JJ4 . 1 5, /一4 . 3 6丫4 . 1 6, /4 . 3 7丫4 . 1 7J 4 .3 84 . 1 8J一; 39J4 . 1 9J一 4 . 4 04 . 2 0了 一 4 . 4 14 . 2 1J一一 4 . 4 2J注 : J ” 表 示 为需 要 检 测 的 项 目。QX/ T 1 8 -2 0 0 3 附录A ( 规范性附录)对 同步击发装置的检测A . 1 检测要求 对安装有同步卡锁的火炮, 在炮身复进到位时, 同步卡锁顶端与右输弹器体下方的间隙应大于左中卡锁顶端与左输弹器体下方间隙0 . 6 m m-0 . 9 m m( 见图A. 1 ) 单 位 为 毫 米图A . 1 同步卡锁与输弹器体下方的间隙A . 2 检测方法 检测时炮身应复进到位, 卸下摇架后壁, 首先用塞尺测出左中卡锁顶端与左输弹器体下方的间隙数值为“ H 。接着用塞尺检查同步卡锁与右输弹器体下方的间隙, 应为“ H+( 0 . 6 m m -0 . 9 m m ) .若射击中仍有不同步现象, 可继续调整间隙, 直至两身管同步为止。QX / T 1 8 -2 0 0 3 附录B ( 规范性附录)身管外表面压坑允许深度表B . 1身管外 表面压坑允许 深度表 见表 B .表 B . 1单 位 为 毫米距身管尾端距离压坑深度允许值压坑深度允许值 5 0 1 0 0 1 5 0 2 0 0 2 5 0 3 0 0 3 5 0 4 0 0 4 5 0 5 0 0 5 5 06 006 5 07 00 7 5 08 008 5 0 9 00 9 5 01 0 0 01 0 5 01 1 0 04 . 61 3 . 61 2 . 81 1 . 58 . 59 . 09 . 31 0 . 81 2 . 11 3 . 41 4 . 51 5 . 31 1 . 01 1 . 51 2 . 11 0 . 61 0 . 71 0 . 81 0 . 91 1 . 01 1 . 01 1 . 11 1 5 01 2 0 01 2 5 01 3 0 01 3 5 01 4 0 01 4 5 01 5 0 01 5 5 01 6 0 01 6 5 01 7 0 01 7 5 01 8 0 01 8 5 01 9 0 01 9 5 02 0 0 02 0 5 02 1 0 02 1 5 02 2 0 01 1 . 11 1 . 11 0 . 81 0 . 61 0 . 31 0 . 09 . 79 . 39 . 28 . 88 . 68 . 38 . 07 . 77 . 57 . 26 . 96 . 66 . 36 . 05 . 75 . 42 0Q X/ T 1 8 -2 0 0 3 附录C ( 资料性附录)主要圆柱螺旋压缩弹赞技术数据一览表C . 1 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示意图( 见图C . 1 ) 和技术数据一览表( 见表 C . 1 ) .图C . 1 圆柱螺旋压缩弹赞示意图表 C . 1 圆柱螺旋压缩弹赞技术数据零 件 名 称代 号淤弹簧尺寸/ m m黑总 M Vn有效圈数 ntH ,/m mP , / NH ,/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最新文档
- 2025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开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
- 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考试综合练习(精练)附答案详解
- 幼儿饮食安全教育课件
-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员班组评比竞赛考核试卷含答案
- 漳州市人民医院科室矛盾调解能力考核
- 2025年下半年贵州黔南州独山县事业单位引进人才60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水下作业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2025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带答案
- 护理学练习题库(附答案)
- 2025年下半年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招聘2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试行)
- 2025年高考英语新课标I卷真题及答案
- 2025云南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法院招聘合同制司法辅助人员及合同制司法警务辅助人员13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兄弟BAS-311G电脑花样机说明书
- 烟草行业新员工入职培训
- 审计咨询服务整体方案
- 《土木工程智能施工》课件 第3章 土方作业辅助工程-土壁支护2
- 中层复合酸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5)解读 2
- 2025算力并网技术要求
- 2025年蓝海新材料(通州湾)有限责任公司秋季高校毕业生招聘8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正式版)DB1501∕T 0021-2021 《园林绿地分级养护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