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毕业设计说明(论文)作者:学号:系: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系专业:题目:指导者:(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评阅者:(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2015 年 5 月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评语学生姓名:班级、学号:题目:综合成绩:指导者评语:指导者(签字):年月日毕业设计(论文)评语评阅者评语: 评阅者(签字):年月日答辩委员会(小组)评语: 答辩委员会(小组)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中文摘要恒流源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电子设备需要工作时候的电流处于稳定状态.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数控恒流源的研制,该系统主要是由单片机系统电路、DAC转换电路恒流电路。设计的恒流系统具有精度高、稳定性高的特点。在数字输入信号部分主要是利用单片机输出的数字量同时配有按键数字键控功能。DAC转换模块将单片机输出的数字量转换为模拟量,以作为恒流电路的基准电压。恒流电路部分以集成运放和达林管组成的电流负反馈电路来实现电流的恒定输出。本设计为了增加人机交互采用数码管显示,可以使得数控恒流的效果更加直观。关键词:AT89C51,单片机,DA转换,恒流源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外文摘要Title Design of constant current sourceAbstractThe constant current sour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daily life, many electronic devices need to work when the current is in a stable stat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a numerical control constant current source based on AT89C52 MCU, the system is mainly composed of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system circuit, DAC conversion circuit, constant current circuit. Constant flow system desig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precision, high stability. The input signal in the digital part is mainly the use of single-chip digital output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number of keys keying function. DAC conversion module converts the digital output of the microcontroller for analog, to a reference voltage as a constant current circuit. The constant current circuit with integrated operational amplifier and Darin tube current negative feedback circuit to realize the constant current output. The design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use of digital tube display, can make the results more intuitive control constant current.Keywords:AT89C51;SCM; DA conversion; constant current source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第II页共II页目次1 绪论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2 设计要求21.3 论文章节安排22 系统设计方案论证42.1 恒流源模块方案论证42.2 控制器模块方案论证62.3 显示模块方案72.4 键盘模块方案72.5 电源模块方案73 系统设计方案及硬件结构83.1 系统设计框图83.2 电源供给模块83.2 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93.3 TLC5615 DAC简介及其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113.4 恒流电路133.5 数码管显示电路143.6 按键控制电路153.7 电源转换电路154 系统软件设计164.1 总体软件设计流程164.2 数码管显示子程序164.3 D/A转换子程序174.4 按键控制模块175 软件仿真185.1 软件仿真设计185.2 仿真测试18结论20致谢22参考文献23附录24附录一原理图设计及PCB布线图24附录二代码25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第28页共28页1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电源技术尤其是数控电源技术属于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工程,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电源技术融合了电气、电子、集成系统、自动控制理论等诸多学科领域。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迅猛发展而引来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在给电子技术开阔了的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对电源技术的发展和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随着数控电源在电子装置中的普遍使用,普通电源在工作时产生的误差,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精确度。数控电源的发展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查阅可知是从80年代真正的应用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在此期间系统的电力电子理论慢慢建立和积累,这些理论为其后面的电源技术革新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目前在电力电子器件方面,几乎都为旋纽开关调节电压,调节精度不高,而且经常跳变,使用麻烦。数字化智能电源是针对传统电源的不足设计的,数字化能够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人为参与的环节数,有效地解决电源模块中诸如可靠性、智能化和产品一致性等工程问题,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可维护性2。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随着对系统更高效率和更低功耗的需求,电信与数据通讯设备的技术更新推动电源行业中直流/直流电源转换器向更高灵活性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整流系统由以前的分立元件和集成电路控制发展为微机控制, 从而使直流电源智能化。所谓恒流源必是输出电流与端电压无关、无温漂,同时其输出电流应该与所连接的外部结构无关。换句话就是输出电流保持稳定。具体描述如下:(1)、输出电流恒定且与负载变化无关;(2)、基本无温漂;(3)、内阻趋向于无穷大。a输出电流变化输出电压变化=0IoUo=0=1RoRo=b输出电流变化温度变化=0IoT=0=1Ro恒流源在电子线路和模拟集成电路中是应用最多的电路单元之一,主要用于:(1)、提供偏置。晶体管电路通常需要专门的偏置电路提供偏置电压以达到稳定静态工作点的作用;(2)、集电极有源负载。从上述表达式可知,提高增益的一个方法就是增大负载的电阻,但是这样不仅会造成负载上的压降上升,使输出电压的动态范围减小,而且从成本和工艺上考虑也是很不合算。各方考虑主要利用三极管恒流源来代替集电极负载电阻,便组成了有源负载集电极放大器3;(3)、提高差分放大电路性能。用恒流源三级管充当差分放大电路一个阻值很大的长尾电阻Re,它的优点很多,因此,这种方法在集成运放中被广泛采用;(4)、用恒流源的基准电压电路是集成稳压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概括了恒流源的基本概念,并对恒流源的设计方案进行论证,设计了以89C52为控制核心的数控恒流源。1.2设计要求1、查阅STC单片机资料,学习单片机C编程,完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2、设计硬件总体方案,完成电源模块,单片机最小系统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及恒流发生模块等电路的设计。3、对硬件原理图进行设计,完成硬件原理图,并绘制部分电路的PCB图。4、实验测试阶段一要求:实现恒流源的1mA-1000mA的输出,实际误差不超过土3mA;5、实验测试阶段二要求:完成恒流源对工业LED照明灯的驱动,使LED的亮度等级可控,与实际理论计算误差不超过土5mA。1.3论文章节安排第1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对主要研究的煮主要技术指标和章节安排进行了说明。第2章对恒流源的设计方案的各个设计模块进行比较论证,得到了适合本文的设计方案。第3章提出了系统设计框图:以AT89S52单片机为主控制器,通过键盘来设置直流电源的输出电流,设置步进等级可达1mA,并可由液晶模块显示实际输出电流值和电流设定值,并对各个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第4章根据设计方案,利用protues进行了仿真设计,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第5章设计PCB并进行实物制作,验证实物的性能指标。第6章对本文研究的内容和工作进行总结,查找不足并作出展望。282系统设计方案论证2.1 恒流源模块方案论证根据恒流源电路核心作用器件的不同,可将恒流源分为三类:以晶体管主导的恒流源、以场效应管主导的恒流源、以集成运放主导的恒流源,下面分别对着三种恒流源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较4。2.1.1晶体管恒流源这类恒流源以晶体三极管为主要组成器件,主要的作用机理是利用晶体三极管集电极电压变化对电流影响小的特点,并在电路中通过电流负反馈调节来提高输出电流之恒定性4。其基本型电路如图2-1和图2-2所示:图2-1 基本的电路图2-2 改进的电路图2-1中,1、2分压稳定点电位,d形成电流负反馈,输出电流为:Io=Vb-VBEReVbRe(VbVBE)且其等效内阻为:Rint=Rce1+Re(Rb+Rbe+Re)式中Rce为晶体管集射极间电阻,一般为几十千欧以上;Rbe为晶体管输入电阻,一般为几千欧左右;Rb=1/2。若设Re=5k,Rb=10,晶体管参数Rce=100,=100,Rbe=2.6。可得到Rint=1001+1005/(10+2.6+5)=3M可见,只需几伏的工作电压,采用一个晶体管,其等效内阻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减小温度变化对晶体管参数的影响进而影响输出电流的恒定性 ,可采用图2-2图所示改进型电路。图2-2所示电路中,二极管作温度补偿,抵销温度变化对晶体管参数VBE的影响4。2.1.2 场效应管恒流源由场效应晶体管作为主要组成器件的恒流电路如图2-3所示。图2-3中,1、2分压稳定点电位,VB=R2Vcc(R1+R2);而VGS=VB-IDRS。图2-3场效应管恒流源根据公式ID=IDSS1-VGSVp2可解得RS=Vb+Vp(1-IDIDSS)ID式中Vp表示为夹断电压,IDSS为饱和漏极电流。由图可得VGS=IDRD对于场效应管恒流源的等效内阻,我们也可以导出Rint=RDS(1+SRS)式中RDS为场效应管漏源极间电阻,为其跨导。若设RDS=100,=2/,RS=5,则Rint=1.1,可见,其等效内阻也是非常巨大的。另外,从上述式子还可以看到,将电阻Re或RS增大,晶体管恒流源内阻则趋于最大值Rce,而场效应管恒流源内阻趋近于无穷大。由此,采用较大负反馈电阻,场效应管恒流源会取得更好的等效内阻指标1。2.1.3集成运放恒流源若要提高输出电流,可以采用如图2-4所示的集成运放恒流源。假定运算放大器能供给5以上的基流,晶体管100,则Io可以超过500。并且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为防止运算放大器和晶体管进入饱和状态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负载取值不能过大,也由此决定了该电路适应于负载较小但需要较大电流的场合。图2-4集成运放恒流源2.1.4 三种恒流源设计方案总结由晶体管构成的恒流源,通常作为发射极公共电阻用于差动放大器,或以此作为有源负载应用于放大电路。在实际的晶体管恒流源应用中。由于晶体管参数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大多采用了温度补偿及稳压措施,或增强电流负反馈的深度以进一步稳定输出电流。由场效应管构成的恒流源较之由晶体管构成的恒流源,其等效内阻较小的,但可以通过增大调节电流作用的负反馈电阻来弥补这种不足,通过这样,场效应管恒流源可以获得更好的恒流性能,并且无需额外的辅助电源,降低设计成本和难度。通常,将场效应和晶体管配合使用,其恒流效果会更加理想。由于温度对运算放大器芯片的参数影响相比于对晶体管或场效应管参数影响非常小,因此集成运放恒流源比其他两种恒流源稳定性更好,恒流性能更优良6。由于本系统要求实现01000mA连续可调,并且驱动工业级LED灯,因此通过对上述三种恒流源方法的比较论证,本文选用集成运放恒流源。2.2控制器模块方案论证方案一:采用FPGA作为系统的控制模块。FPGA可以实现复杂的逻辑功能,规模大,稳定性强,易于调试和进行功能扩展。FPGA采用并行输入输出方式,处理速度高,适合作为大规模实时系统的核心。但由于FPGA集成度高,成本偏高,且由于其引脚较多,加大了硬件设计和实物制作的难度。方案二:采用AT89C52作为控制模块核心。单片机最小系统简单,容易制作PCB,算术功能强,软件编程灵活、可以通过ISP方式将程序快速下载到芯片,方便的实现程序的更新,自由度大,较好的发挥C语言的灵活性,可用编程实现各种算法和逻辑控制,同时其具有功耗低、体积小、技术成熟和成本低等优点5。基于以上分析,选择方案二,利用89C52单片机将电流步进值或设定值通过换算由D/A转换,驱动恒流源电路实现电流输出。2.3 显示模块方案方案一:使用LED数码管显示。数码管采用BCD编码显示数字,对外界环境要求低,易于维护,尤其是当使用多位一体的数码管时,电路简单,编程量小。方案二:使用LCD显示,电路相对于多位一体数码管复杂,编程更加复杂,硬件成本更贵。由于本系统只需要显示电流值,无须显示汉字,并出于硬件成本考虑,本系统选择方案一,采用四位一体共阳极数码管显示电流值7。2.4键盘模块方案方案一:采用独立式按键电路,每个按键需要单片机分配一根I/O接口线,每个I/O口的工作状态互不影响,此类键盘采用端口直接扫描方式。由于每个按键需要分配一个IO,所以当系统需要的按键较多时被分配单片机的I/O口数目较多,使得单片机的资源更加紧张。方案二:采用标准4X4键盘,此类键盘采用矩阵式行列扫描方式,与独立按键相比,优点是当按键较多时可降低占用单片机的I/O口数目。本系统只需要三个按键,分别为控制按键,步进增加电流、步进减小电流,因此本系统采用独立式按键即可满足系统要求,降低开发难度和硬件成本82.5 电源模块方案系统需要多个电源,单片机、D/A、使用5V稳压电源,运放需要+24V稳压电源,同时系统要求最高输出电流为1000mA,电源需为系统提供足够大的稳定电流。综上所述,采用三端稳压集成7805得到+5V稳定电压,集成LM317通过可调电阻控制输出+24V稳定电压,并能够输出1.5A的电流的,利用该方法实现的电源电路简单,工作稳定可靠。3系统设计方案及硬件结构3.1系统设计框图本系统以AT89C52单片机为主控制器,通过键盘来设置直流电源的输出电流,设置步进等级可达10mA,并可由四位一体数码管显示电流值。首先,采用单片稳压芯片实现直流稳压,然后采用了分立元器件实现稳流。为实现对输出电流控制:通过D/A转换器(AD5320)输出实现电流的预置,通过比较器和大功率达林顿三极管实现恒流源的反馈调节,这样构成稳定的压控电流源。系统原理框图如图3-1所示:图3-1 系统设计框图3.2 电源供给模块因为本系统直接利用市电220VAC供电,而系统需要+24V、+5V、+2V电源,并且系统的输出电流需要在01000MA可调,因此可以采用LM317通过可调电阻输出+24V电压,根据LM317特性,输出电流可以达到1.5A,满足系统对输出电流的要求。使用LM7805,其输入端接LM317电压输出端,得到+5V电压,提供给单片机、数码管、DA转换芯片提供工作所需电压。最后在LM7805电压输出端接入串联两个电阻,阻值分别为2000和3000,通过串联分压得到+2V电压,提供给DA转换芯片作为基准电压。其原理图如图3-2所示。图3-2 电源供电模块如图3-2所示,P2接口为市电接入端子,D3、D4、D5、D6为整流电桥,本系统选用型号为1N4007,并接一个3000uF/50V的电解电容对电源进行滤波处理,D1、D2在电路中起保护作用。3.2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单片机的应用正在不断深入,它往往作为一个核心部件,不可以孤单的行使职责。要与其他除它之外的电路相搭配,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单片机正常工作。这种能使单片机工作的最简电路,我们叫做单片机最小系统。就51而言,它的最小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下面给出一个51系列单片机的最小系统电路如图3-3所示5。图3-3 单片机最小系统3.2.1复位电路复位电路就是把电路恢复到起始状态的电路。能够在系统上电时给予复位信号,并且会一直等到系统的电源不再改变为止才会撤离所给的复位信号,这就是复位电路的功能所在。复位后的CPU的主要特征是各IO口呈现高电平。对于单片机而言基本的复位操作是将单片机的复位引脚RST上给定一个高电平信号并让该信号维持在2个机器周期以上,便可触发系统复位中断从而将系统复位。单片机系统的复位方式有:按键复位和上电复位。(1)、按键复位复位电路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按键复位直接在单片机复位引脚RST上加入高电平。单片机的复位引脚接至电阻R1一端,电阻R1另外一端接地。电路如图3-4所示。常用的途径是在复位引脚端和正电压之间安装复位按键。当给一个力使按键被压迫向下,单片机的复位方位就会保持Vcc。假如保持按下10ms即可让系统实现复位。图3-4 按键复位图3-5上电复位电路图3-6复位电路(2)、上电复位上电复位的电路图如图3-5所示,具体实现方式如下:系统上电瞬间单片机复位引脚RST电压时间变化曲线如图3-7所示。从曲线上易得当系统在一刹那完成上电,根据电容工作原理特性,它两端的Uc1不可能实现迅猛的变化,故电源电压全部加到R1上,然后电容C1开始充电,时间常数T=R1*C1,此时电容电压逐渐增加,R1两端电压逐渐降低,如果R1两端电压从高电平到低电平持续时间达到2个机器周期,即可实现单片机复位。图3-7Urst电压时间曲线。在本设计中采用了按键复位和上电复位的两种模式(如图3-6所示)上电复位完成系统初始化,同时增加的手动按键复位可以方便调试使用。3.1.2晶振电路在单片机最小系统里晶振的作用是给单片机输入时钟信号,这个时钟信号就是单片机的工作速度。单片机工作的最小时间计量单位就是由这个晶振决定的,其原理连线如图3-8所示。图3-8晶振电路晶振电路电容选择的原则(1)C1,C21,因为每一种晶振都有各自的特性,所以最好按制造厂商所提供的数值选择外部元器件。(2)在误差允许的区域内,C1和C2值都是越小,实现的功能就越精确,如果C1和C2值比正常数值大时,可能会使振荡器更加稳定,可是也会增加响应的时间。3.3 TLC5615 DAC简介及其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3.2.1 TLC5615芯片的结构框图与特点TLC5615是一种兼容SPI和Micro-Wire串行总线接口的CMOS型的10位DAC芯片,它带有缓冲基准输入(高阻抗)的电压输出数字/模拟转换器(DAC)。如图3-9为芯片的引脚图。图3-9 TLC561引脚图其引脚功能为:DIN:数字信号输入端;SCLK:串行时钟输入端;CS :片选端,低电平有效;DOUT:串行数据输出;AGND:模拟地;REFIN:基准电压输入端;OUT:DAC转换模拟信号输出端;Vcc:正电源电压端。3.2.2 TLC5615的使用方法图3-10 TLC561时序图由TLC561时序图图3-10可以看出,当片选CS信号有效时,数字信号输入DIN由时钟SCLK同步输入或输出,数据传送时MSB在前LSB在后。在时钟信号SCLK的上升沿将数字信号,片选CS的上升沿把数据传送至DAC寄存器。当片选信号CS无效时,DAC芯片使能禁止,此时无法进行DAC转换。3.2.3 TLC5615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如图3-11所示为DA转换芯片TLC5615与单片机相连电路。图3-11 TLC5615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D/A转换器的片选端口(CS)连接至单片机的P21口。D/A转换器的SPI总线时钟端口(SCLK)连接至单片机的P22口。D/A转换器的数字输入接口(DIN)连接至单片机的P23口。本接口的硬件电路十分简单,易于理解,工作稳定,TLC5615三线接口与SPI、QSPI以及Micro-wire串行标准兼容,一般只需要执行2个周期(一个写周期传送一个8位二进制数),就可以完成DAC操作,显然转换速度很快。采用接口接单的D/A转换器TLC5615,其输出电压公式:其中Vref为基准电压,n为单片机控制输出端的10比特数据。3.4 恒流电路本系统硬件设计最重要的模块便是恒流源模块电路的设计,本系统设计是通过调节输出电压的大小进而控制电流的变化9。本系统采用电压闭环反馈控制达到产生恒定的电流的目的。恒流源电路原理图如图3-12所示,该电路由运算放大器LM358、达林顿管BU806、小阻值采样电阻、负载电阻等组成。取样电阻R4从输出端电压进行取样,然后与基准电压比较,并将误差电压放大后反馈到调整管,使输出电压在电网电压变动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并且R4可采用大功率的水泥电阻,阻值1欧,功率5W,能承受较高温度,使其温度影响减至最小。电路中调整管采用达林顿管BU806既能满足输出电流最大达到1A的要求,也能较好地实现电压近似线性地控制电流。运算放大器采用LM358作为电压跟随器10。具体恒流过程分析:假设负载电阻RL减小,从而会导致流过三极管的集电极的电流增加,所以导致流过R4的电流增加而使U4增加,反馈到运算放大器反向输入端从而减少运算放大器的输出,从而减少达林顿管的导通性相当增大了输出电阻而使集电极的电流减少直到达到原来的平衡故使之恒流。RLICU4UFeedbackUR1IBIC由于反馈的作用而使此电流恒定。即IB恒定有由于IC=*IB而IB恒定所以IC恒定故恒流由深度负反馈中的虚断原理知,流过电阻R4的电流IR为:IR=VIN/R4其中,VIN为运放LM358的正向输入端电压,而取R4=1。那么通过RL的输出电流IO=IR,则负载电流只与固定的输入电压VIN的大小有关。则通过控制输入电压VIN的大小来控制输出负载电流的大小,这也就是本系统设计的原理所在。图3-12 恒流源电路3.5 数码管显示电路图3-13 数码管显示电路数码管依次由a,b,c,d,e,f,g,dp8段,从位选的角度来说他们又可以分为共阴极和共阳极.位选信号时数码管选通信号,当某个数码管位选通是,该数码管就可以发光,当输入不同的显示笔段时候,又可以显示不同的数字和字母这就是数码显示的控制方法。本设计在显示方面采用了数码管的动态显示的方法。数码管段选信号输入时运用了轮询的方法,在轮流显示过程中,每位段码显示时间为12ms,由于人的视觉暂留现象不会感觉到这种闪烁现象。其电路如图3-13所示。3.6 按键控制电路本系统的单片机的按键步进控制方式是使用I/O口的状态表示。本系统设置了三个按键,功能为:确认电流显示按键,增加电流按键,减小电流按键,依次接的是P26,P25,P24口程序循环执行键盘扫描任务,当某一端口低电平0,则表示有按键键入。其电路图如图3-14所示。图3-14 按键控制电路3.7电源转换电路考虑到恒流源的实际用途,本文采用市电220V给系统供电,经过变压器,采用集成LM317通过可调电阻控制输出+24V稳定电压,并能够输出1.5A的电流的输出,在经过三端稳压集成7805得到+5V稳定电压。并且在AD转换芯片需要一个+2V的基准电压,本系统采用的是在+5V输出端串联两个电阻进行分压得到,电阻取值为2k和3k。其电路图设计如图3-15所示。图3-15 电源模块其中,P2为市电经变压器输出的接线端子,整流电路使用四个IN4007组成整流电桥,滤波电容使用耐压值为50V,容值为3000uF的电解电容,可调电阻使用阻值为10k的精密可调电阻。4 系统软件设计4.1 总体软件设计流程本软件设计以AT89C52为控制核心,实现可数控、高精度的恒流源输出。图4-1 软件设计流程本系统涉及的程序中分几大模块:数码显示模块,DAC模块,按键判断部分。首先单片机判断初始值的大小并控制DA转换器输出;如果有按键“”按下,则单片机控制DA的输出值以步进10mV增加;如果有按键“”按下,则单片机控制DA的输出值以步进10mV减少,则从DA输出到恒流源电路的负载输出,相应的电流输出也增或减10mA当系统检测到确认键按下在4位LED上显示其输出给定值的大小。程序流程图如图4-1所示11。4.2 数码管显示子程序如图4-2所示为数码管显示子程序,由于系统显示的单位为A,先将电流值运算分离出千、百、十、个位,并在百位的数值显示时显示出数码管的DP,即小数点。图4-2 数码管显示4.3 D/A转换子程序本系统中的DA转换器TLC5615在工作时,只有当片选 EMBED * MERGEFORMAT 为低电平时,串行输入数据才能被移入16位移位寄存当CS为高电平时,当SCLK时钟每上升一次,DIN的一位数据就会随之放进一个十六位的寄存器中,即可得到一个模拟电压值12。4.4按键控制模块图4-3 按键控制流程图一般情况下,一个按键按下过程中存在着机械抖动,在本设计中主要采用的是软件延时消除按键过程的抖动,具体的软件流程图如下图4-3所示。5软件仿真5.1 软件仿真设计根据上述的方案比较、系统设计框图及软件设计流程,利用protues搭建电路图,kiel4进行软件设计,搭建的仿真电路如图5-1所示。图5-1 仿真电路5.2仿真测试本系统设置的默认输出电流为0.5A,现在通过电流调节按键,增加电流和减小电流仿真结果如图5-2和5-3所示。在仿真结果图中,可以通过负载的电流表和数码管显示值进行对比,验证恒流源的作用。图5-2 增大电流仿真结果图5-3 减小电流仿真结果结论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我的毕业设计终于完成了,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做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颇有心得,其中有苦也有甜,艰辛的同时又充满乐趣!通过本次毕业设计,没有接受任务以前觉得毕业设计只是对这几年来所学知识的单纯总结,但是通过这次做毕业设计发现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下面我对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做一下简单的总结。第一,在选择毕业设计的选题时,我就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数字控制方面的,这样做起来动力很大。第二,确定好毕业设计选题后就是找资料了。查资料是做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到图书馆去借了相关方面的书籍,同时也在网上大量搜索相关内容。总之,不管通过哪种方式查的资料都是有利用价值的,要一一记录下来以备后用。 第三,综合已有的资料来更透彻的分析本次设计题目。首先,我们要阅读大量的资料,能够是自己对毕业设计课题有更深入的理解,然后基于此,展开自己的设计,第一步要完成的是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这一步是关键,因为以后的工作都是在此基础上做的!第四,有了研究方向,就要动手实现。为了更好的编写程序,我们选择先利用Proteus仿真。编写源代码的时候是编写一个小模块就进行调试,这样可以避免设计的最后出现太多的错误而乱成一团糟。一步步地做下去之后,你会发现要做出来并不难,只不过每每做一会儿会发现一处错误要修改,就这样在不断的修改调试,再修改再调试。 第五, 软件仿真成功以后,我们才开始写论文和实物电路的焊接,Word虽然是人人都知道的文字编辑软件,但真要用它来写论文,才发现自己懂得的一点点Word知识不够用,还好有网络,能够在线学习Word的使用技巧,以完成论文的编辑和排版。电路的焊接,我们也不敢轻易妄动,毕竟时间有限,并且有些芯片数量有限,烧坏就很麻烦,所以也只能在别人的指导和帮助下一步一步完成,是一个动手学习的过程!我们只有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才能作为动力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使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致谢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对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艰苦跋涉,两个月的精心准备,毕业设计终于到了快完成的时候,心头照例该如释重负,但创作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辗转反侧和力不从心之感却挥之不去。毕业设计创作的过程并不轻松:各种压力的时时袭扰,知识积累的尚欠火候,致使我一次次埋头于图书馆中,一次次在深夜奋力敲打键盘。第一次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和如此多的精力,完成一套设计作品,其中的艰辛与困难难以诉说,但曲终幕落后留下的滋味,是值得我一生慢慢品尝的。在这里需要的感谢的人很多,是他们让我这大学四年从知识到人格上有了一个全新的改变。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严辉老师,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离不开他的悉心指导。他对我的设计从确定题目、修改直到完成,给予了我许多的指点和帮助。感谢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对设计提出精辟的修改意见。在此,向严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我也要感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所有教育过我的老师!你们传授给我的专业知识是我不断成长的源泉,也是完成本设计的基础。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一贯的体谅与支持,使我能在工作和学习上不断前进,他们是我努力工作和积极生活的精神支柱。感谢我的室友和好友们,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能和你们相遇、相交、相知,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让我们永远记住曾在一起经历过的欢笑与泪水!让我们一起面对美好的未来,共同为充满希望的前程而继续努力奋斗!同时也感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参考文献1周功明,周陈琛.基于AT89S651单片机的数控电源设计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5).2危光辉.数字技术与应用J.2009.3周雪.模拟电子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4梅笙,李玮.基于AT89C52控制的数控直流电流源的设计J.电子测试,2007 (2):2010.5张毅刚.新编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的出版社,2008.6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作品选编(2003)M.北京:北京理工学出版社,2005.7黄智伟.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教程M.北京:电子上业出版社,2005.8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作品选编(第一届一第五届)M.北京:北京理工学出版社,2004.9赵东波,郭荣幸,赵雨斌.基于单片机的数控直流电流源设计与实现J.仪表技术.2008.10钟乃元,高飞.量技术.2007,30 (9)大电流高精度恒流源J.电子测176-178.11顾三春,仝迪.电子技术实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2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硬件电路设计.陈永真,韩梅,陈之勃.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附录附录一原理图设计及PCB布线图附录二代码#includereg51.h#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define uint unsigned int#define Vref 2void delay(unsigned char time); /*声明延时函数,延时n ms*/void TLC5615(unsigned int dat2); /* 声明TLC5615转换函数*/void display(unsigned intdat);sbit P20=P34;sbit P21=P33;sbit P22=P32;sbit P23=P35;sbit P24=P24;sbit P25=P25;sbit P26=P26;sbit SCLK5615=P22; /*定义时钟信号sclk的IO口*/sbit DATA5615=P23; /*定义数据输入din的IO口*/sbit CS5615=P21; /*定义片选信号cs的IO口*/uintdat=500,dat2,flag=0; uchar DisplayData=0XC0,0XF9,0XA4,0XB0,0X99,0X92,0X82,0XF8,0X80,0X90; /*09字形码共阳极*/uchar DisplayDatapoint=0X40,0X79,0X24,0X40,0X19,0X12,0X02,0X78,0X10,0X10; /*09字形码共阳极*/ucharthous,hund,ten,num; /*数码管要显示的数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授权中介代理租赁房屋合同范本
- 2025车辆买卖的合同范本
- 鲁滨逊漂流记带给我的启示议论文12篇
- 团队协作沟通计划与记录表
- 护齿绝缘保护套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动物们的运动会想象的作文7篇范文
- 心理健康关爱与支持承诺书6篇
- 文档资料归档工具与电子化管理方案
- 中国不锈钢茶煲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办公流程标准化指南
- 健康手环销售方案
- 供应链金融-洞察及研究
- 金螳螂培训-精装修工程工艺标准要点图解183P
- 企业内物流培训课件
- JJG 1148-2022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试行)
- 低压电工证考试题(附答案)
-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试题(含答案)
- 《安宁疗护》高职护理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医疗过错鉴定标准-洞察及研究
- 神经符号融合推理机制-洞察阐释
- 口腔科一病一品护理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