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全册说课【教师招聘必备资料】_第1页
初中化学全册说课【教师招聘必备资料】_第2页
初中化学全册说课【教师招聘必备资料】_第3页
初中化学全册说课【教师招聘必备资料】_第4页
初中化学全册说课【教师招聘必备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说课2化学与环境说课稿9溶解度说课材料12石灰石的利用说课稿15食盐说课稿21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说课教案(第1课时29氧化还原反应33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35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第一课时说课41元素说课稿44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47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51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59分子和原子63化学式与化合价说课稿68金属的化学性质(2课时)72离子反应77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77二 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84燃烧与灭火说课稿92化学说课材料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94初三年化学第四章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99探 究 氢 氧 化 钠 的 化 学 性 质110探索酸的性质说课稿118说课: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120初中化学原子第一课时的说课127造福人类健康的化学药物说课稿129制取氧气(第二课时)1333、2制取氧气138习题课说课稿(140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说课142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说课一、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科时教材位于科学版初三化学第四章第五节,计划课时完成教学。今天我们来完成第一课时的说课。之前已学过研究化学反应的表达式、元素、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式的读法、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等,那么本节开始,研究化学方程式。要学化学方程式,必须先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的化学反应的一条客观规律。学习质量守衡定律为书写化学方程式奠定基础,又能为继续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作好准备。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情况,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初步为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定量式样,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研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初步体验定量研究科学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现象二学生情况的分析与对策.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对于化学反应的表达式有着比较深的印象,其中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的变化是比较清楚的,但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非常模糊,根据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的难点应是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及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策在教学中要做好演示实验,更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切勿把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观察纸片燃烧后只剩下少许灰烬,产生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总和是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学生通过思考,做出假设、猜想,再进行两个实验的探究、讨论、交流,进而得出结论,评价个人的原先的猜想等,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三、学法指导本章内容难度不算大,三个演示实验带有较强的趣味性,主要是让学生先通过想象,然后配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现象,理解对现象的分析,进而达到本节课的目标要求。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四、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情况,本课时要用“自主探究、引导探究、互助合作及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等方法。同时在教学中,可以增加两个实验:镁带燃烧前后固体物质的称量;蜡烛在托盘天平中称量,随后点燃,观察托盘天平的平衡情况。这两个实验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解释,带动学生讨论“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这两个实验的称量结果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对于第个实验,应向学生指明,称量的结果不能直接表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总质量。五、教学过程设计:课题:质量守恒定律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教具学具: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氢气氧气水 氢气氧化铜铜水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设计与实施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设计方案评价设计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1实施实验: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1.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1.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1.3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2.汇报:2.1实验内容2.2实验结果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g。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3演示实验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3.1观察记录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g。3.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3.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总结: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提问: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略)讨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投影:课堂练习1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 的质量是_g。A44g B32g C22g D12g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3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元素和_元素,可能含有_元素。反思研究过程: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板书设计: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一、定律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g g磷 氧气 五氧化二磷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说课教案邢台一中 尚昱显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在前几年的课本中,这部分内容总是一带而过,而新课标下的课本,第一次把它作为单独的一节,我认为这里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环境保护等新的理念,所以今天和大家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把握,请大家批评指正。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九年级化学课本(仁爱版)专题三中的单元4。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及其中各成分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大气污染与防治的问题是水到渠成的。1、地位作用: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本节课也正是立足于此。一方面,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保护环境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心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公民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这节课正是对此做出的一种尝试。本节课由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要求不高,所以侧重于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三,由于同学们接触化学的时间比较短,对为什么学化学没有很深入的理解,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大家意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和生产、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从而增强大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大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尤其是酸雨的危害是本节课的重点。3、教学难点:大气污染的防治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明确保护环境,迫在眉睫。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对照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设计此目标是希望学生了解基本的大气污染及防治的有关知识,今后无论自己还是家人在生活中都能尽量避免做一些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的事情。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以及用语言、文字等表述有关信息的能力。设计此目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针对某个问题,通过多种媒体收集材料,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感受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立志掌握化学这门科学,以保护环境、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通过对芥子气的了解,提醒同学们勿忘国耻,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设计此目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三、学情与教法分析作为教师,我们不是要“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要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公民素质。正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引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一方面,学生接触化学时间很短,许多化学原理都还未学到,所以这节课在教材处理上只要求了解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和防治,没有作深入介绍,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十六七的学生正是对什么事情都好奇的,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所以本节课在处理上没有完全拘泥于课本内容,而是参考了高中地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增加了有关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的内容以及许多我们身边的典型事例,如邢台市逐渐淘汰了污染严重的大面的,逐渐推广集中供热,集中供气等,拓展了内容的广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学好化学,掌握化学知识造福人类的决心。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课下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调查有关大气污染的问题,以培养学生通过多种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课堂上,以学生讨论、发言为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试验,探究酸雨的危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关于大气污染的防治,仍然要求学生经过分析和思考,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以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这节课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所以适当使用幻灯片等增加课堂容量,使用大量的污染图片增加对感官的冲击力,同时链接了大量网页来展示和大气污染相关的新闻等,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保护环境势在必行。四、过程分析:幻灯片展示几幅触目惊心的大气污染图片引言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保护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思考提问 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在不停的进行呼吸作用,请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否造成了大气污染?如果二氧化碳造成了大气污染,那么设法除去自然界中的全部二氧化碳是否更好?学生回答当然不是。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呼吸作用共同构成了自然界碳元素的循环,这是大气自身的一种自净作用,这种大气的自净作用是自然环境调节的一种重要机能,只有当大气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时,才会出现大气污染。请学生思考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学生回答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氟氯烃、过量的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等幻灯展示以表格形式给出主要的空气污染物。请学生们根据各自收集的材料,分别分析各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突出危害学生回答二氧化硫的来源及主要危害小结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而酸雨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空中死神”。播放一段有关酸雨危害的录像片提问老师准备好了一瓶模拟的酸雨样品,请学生们设计实验模拟酸雨的危害。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酸雨对植物、树木的危害很大,可用花瓣或小草模拟酸雨对植物的危害酸雨腐蚀地面设施、古建筑等,可用石灰石模拟酸雨对建筑的危害酸雨腐蚀桥梁等,用铁钉模拟酸雨对桥梁的危害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还提出可以采用生物课中常用空白对照实验的方法以利于更好的观察实验现象。演示试验酸雨样品分别加入盛有花瓣、石灰石、铁钉的小烧杯中。(由于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比较大,酸雨样品的腐蚀性比较强,所以此实验没有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实物投影展示实验现象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酸雨样品使红色的花瓣变了颜色浸泡在酸雨样品中的石灰石表面出现气泡浸泡在酸雨样品中的光洁的铁钉表面很快变黑幻灯展示被酸雨腐蚀的建筑物的对比图片;网页、新闻等进一步说明酸雨的危害。联系实际电视报道乐山大佛正在整容;暑假期间,故宫、天坛等也在重新整修,还有网上报道的香港饱受酸雨之苦,要启动“蓝天行动”的新闻等。(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酸雨的严重危害,而且意识到酸雨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回答氮的氧化物的来源及危害补充介绍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成因及危害学生回答一氧化碳的来源及危害,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氟氯烃的来源及破坏臭氧层的后果过量二氧化碳的来源及造成温室效应的严重后果。可吸入颗粒的来源及主要危害提示含铅化合物是可吸入颗粒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提到含铅化合物,学生立即想到的就是“童康宝”的广告,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联系实际前几天,电视报道甘肃徽县368人血铅超标,其中一百多人是未成年人。原因是因为当地的一家铅冶炼厂排出的大量含铅烟尘。如今该厂已被勒令停产。启发思考 其他可吸入颗粒物也对人体有很大危害。请学生们思考羊绒衫和沙尘暴的关系。学生思考、回答羊绒衫大量养羊-羊吃草,甚至吃草根破坏植被土地沙漠化沙尘暴增多联系实际焚烧秸秆,露天烧烤等现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便。讲述除上述人为因素外,自然因素包括火山爆发、地震、森林火灾等也会引起大气污染。除此以外,还可能有一些突发事件造成的大气污染。如近两年在齐齐哈尔发生的的芥子气伤人事件。当年日军731部队遗留下来了大量芥子气毒气弹掩埋在我国境内,至今仍会不时地泄露出来伤人。芥子气能使人皮肤溃烂,并能自局部吸收,引起多脏器中毒症状等。所以提醒同学们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小结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气体和可吸入颗粒两大类。其中气体中最常见的是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这也是空气质量日报监测的主要内容。简单介绍大气污染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可喜的是国家已经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加大了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空气质量日报制度等。网页链接在中国环保总局网站上找到当天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请学生分析各城市质量情况、分析原因并思考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发现,越是大中城市,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空气质量往往越差。机动车尾气和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防治污染主要从控制污染源入手,第一:减少煤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其中可以联系实际介绍邢台正在推广的集体供热、集体供气的好处;第二:减少汽车等机动车尾气污染。其中可以涉及到邢台近几年出租车旧貌换新颜,以及摩托车在许多城市受限制而电动车越来越成为都市新宠的实例。第三:工厂废气要求达标后才能排放;第四:推广无氟冰箱、空调等;第五:禁止焚烧秸秆,鼓励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等。提问最后,请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我们在保护大气的过程中能做些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减少私车使用,尽量乘坐公交车;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用纸,尽量少用一次性筷子和面巾纸;不燃放烟花爆竹,不焚烧秸秆;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做环保志愿者,宣传环保等等。作业: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调查有关室内(尤其是新装修的房间)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办法。总之,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懂得“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才能为减少乃至最终消除大气污染做出更大的贡献。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洁净的空气,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化学与环境说课稿 常熟市实验中学夏梅芳 215500一、教学目标这是一堂在网络环境下对化学与环境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课型。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达成以下教学目标:通过对“空气污染”、“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和“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三个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环境的关系;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网上浏览、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相互评价等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等各方面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环境污染现状及危害的了解,懂得化学物质在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必要性,激励他们珍爱自己身边的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重点、难点本堂课的重点是了解空气污染物及它的主要来源,认识酸雨的成因及危害;了解防治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各种措施。本堂课的难点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和危害,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参加到环保行列中,为环保事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调查研究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学生交流,渐入课题网上浏览、实验验证,交流合作、排疑解难,深入研究、达成目标布置作业,学以致用成果展示,分析评价 1、课前准备在课前一至二星期,教师先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题化,确定3个课题供学生选择。一是空气污染,二是保护和利用水资源,三是回收和利用固体废弃物。每位同学选择其中一个课题作重点研究,其他两个课题视自己的能力作适当了解,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然后指导各小组确定人员、选定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计划书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疑难问题等。在活动中学生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一些数据,但这些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是零散的、无序的。老师要指导他们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知识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同时学生在研究中也碰到很多问题,同学间、师生间通过博客平台进行交流,教师要鼓励他们带着问题再进入课堂,通过实验、网上浏览、师生交流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学生的研究成果以小报的形式呈现,各小组做好在课上发言、讲解的准备。通过前面的活动,选出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一位学生担当上课时的主讲,把课堂留给学生,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研究活动中,从研究计划的制定到活动的组织实施,从课前实地调查、查阅资料到与他人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都是学生用化学知识、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结合实践进行探究活动,完成各项任务。2、课堂活动先由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课堂的感染力,设下悬念,引入课题。然后由各课题小组的代表交流各组的调查成果,强调在课前活动中已解决的问题和本节课希望解决的问题。在研究活动中,学生会碰到很多问题,教师也会设计较多问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研究。学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通过丰富的音频、视频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博客”等交互平台及时反馈信息,查漏补缺;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家庭小实验、课外实验和课堂实验等)来解决探究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如在“空气污染”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对什么是酸雨、酸雨的形成、酸雨的防治及危害等内容存在较大的问题。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成果后,帮助学生共同解决每个问题:对什么是酸雨和酸雨的形成,可以通过实验来演示;对酸雨的防治及危害,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网页,通过丰富的音频、视频资料深入了解。如在“保护和利用水资源”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对污水的来源、污水的净化原理、净化装置、水污染的严重危害等存在问题。教师通过下列方法和学生来共同探究:对污水的来源可从学生的实际调查来解释,对污水的净化原理、净化装置可用学生的自制净水器和实验来演示,对水污染的严重危害可通过小品来演示,或者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网页,通过丰富的音频、视频深入了解。学生活动虽然是分组进行的,但在一个小组学生交流发言时,另两个小组的学生在聆听他们的研究汇报时也积极参与。有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向他们提出问题;有的为他们提供素材;有的为他们提出建议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将课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要是组织和引导:在学生的讨论、学习探究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在学生有疑难问题时作一些解答;在学生讨论性发言和探究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小组的活动进行评价。整堂课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新为主旨、探究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3、评价活动对本节学习内容的评价,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对环境污染状况及环保措施了解的评价;(2) 重视酸雨形成及污水净化等探究活动中表现的评价;(3) 学生查阅资料能力的评价;(4) 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评价;(5) 学生对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认识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仅限于对环境污染状况及环保措施一般知识的考查,使用下面的试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测试考核。评价可从三个层面来综合衡量:一是化学探究活动评价表,二是化学学习成长档案及评价表,三是化学学习综合评价表。这是对一位进行“保护和利用水资源”课题研究的同学的评价,学生、家长先通过博客来评价,教师再将学生、家长的评价汇总成表。4、课后延伸通过课堂的研究,学生进一步拓深了三个课题的内容,为了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还要把课内引申到课外,让学生自主地利用信息、整合信息,创造信息。为此,在珍惜地球的音乐背景下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请你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居住小区周围的环境,在完善课前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写一份关于环境与化学的小论文,提出你能为保护环境的一些建议。通过练习,以达到培养学生对信息内容的分析批评和理解能力,使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具有与他人良好合作、认真共事等信息素养。四、教学反思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为化学信息时空一体化提供了展现舞台,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符合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本节课让学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探究,主动进行信息收集、筛选,进行知识的建构;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增长知识,开发创造力和潜力;在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陶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张扬主体鲜明的个性。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最佳的教育教学模式。2、这次活动使我深刻体会到:一名化学教师,如能结合学科特点将德育、美育、智育三者有机地结合,在化学教育中通过网络巧妙地渗透德育,陶冶学生情操;有意识地渗透美育,引导学生在审美中求知,一定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并付诸于行动中。(如有的同学家在农村,没有分类回收的垃圾桶,他就把有害的一些垃圾如废电池,带到学校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中),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3、学生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学课件使用,教学课件已被好多教师采用,本堂课在“全国第六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比中获得二等奖。作者简介姓名:夏梅芳年龄:38岁单位:常熟市实验中学职务:副校长通讯地址:常熟市实验中学电子信箱:联系方式:051251316121 051252869001学术成就:苏州市化学学科带头人等 溶解度说课材料 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 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 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 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我先设计了课堂小实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总结以下几点:(1)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_(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能力_(大、小)。(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_(能、不能)比较。然后提问“食盐从能溶到不能继续溶解,溶液体现了几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要比较多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如还有味精、淀粉等物质)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 创设这些情境与问题是为了把同学们引入角色,通过思考及回答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对两个联系生活实际似简单又一下说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产生对知识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时引入课题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在老师讲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吗?”解决第一个问题我设计的是在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KMnO4晶体。(投影)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其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质)”,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完整、精确的理解。2、“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在两个培养皿中盛相同体积的水,一个里面加食盐(用药匙大头取),一个里面加熟石灰(用药匙小头取)。(投影)很明显此时溶质取用量不同。搅拌后可见食盐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饱和)。为了证明食盐溶液未饱和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观察了这组实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从实验现象的启迪中逐步对“饱和”和“浓”、“不饱和”与“稀”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这组关系相互成立,必须满足前提与条件。用实验辅助教学后,使这个过去一直用数据来解释的问题变得让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这一教学过程是以探索性实验为主要线索,以教师的设疑、演示、点拔和学生的观察、分析、释疑关联互动为主要教学手段。因为通过直观的实验增加了同学的兴趣,为启发式教学创设了成功的前提,加上具有坡度的思考性题目与之相结合,诱导和激发了同学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吗?”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1.饱和食盐水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再加少量食盐;2.饱和硝酸钾溶液加热后,再加少量的硝酸钾,再冷却到室温。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很快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而自己总结出的规律比老师讲很多边学生只是机械记忆要强得多。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时,我展示了一些数据表:在20时,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NaCl KNO3 KClO3 CaCO336 20.9 7.4 0.013请同学们从这张表中比较出四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教师引导设问: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什么?由于同学们通过对“蔗糖与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这一实验的观察与讨论,具备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立即感悟到是“20、100克水、达到饱和”,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条件缺一项都使数据没有比较的意义。有了这一层知识铺垫,我让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在老师的点拔下,他们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加以梳理,并用较少的文字归纳出要比较精确地讨论溶质的数量问题一定要满足两点:其一是条件:一定温度,100克溶剂;其二是状态:饱和溶液。这时所研究的溶质克数恰好与书本上溶解度概念相吻合,一个不需要生搬硬套的概念在同学们的观察、分析、整理中轻松地建立了。 按照教育心理学规律,新知识概念建立以后,需要巩固与强化。如何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具体间题中加以运用,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在本课的最后阶段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很浓的溶液 B.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稀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任何其他物 质的溶液;2)为何汗水带有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凉干后,常出现白色的斑迹,为什么?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加以说明:25时将10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中,故25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我及时获得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同学们也学会了从新信息的转换中分析解决新问题,使溶解度章节中重要的知识点落到实处。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我体会到启发研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当前形势下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倡导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心与智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本课中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实施策略方面始终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到学会从一个现象概括出对一类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无不体现了培养人的思维素质和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石灰石的利用说课稿1、教材分析1.1教材地位本课为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巧夺天工的溶洞、美丽的珊瑚、圆润的珍珠、各种各样的贝壳等等。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盐的性质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与本课有关的人文素材很多,如于谦的石灰吟、火烧圆明园、虎门销烟、建筑艺术、天工开物烧石灰图等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和化学史教育,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一章很好的德育教材。1.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石灰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石灰石、大理石是重要的矿藏资源;掌握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理解检验物质的依据和方法;培养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和民族自尊感、自豪感。1.3教学重难点重点:石灰石的化学性质;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难点:“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的建立。2、学法分析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石灰石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学生对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等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课外实践、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学会如何收集、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3、教法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舞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教学程序4.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上课伊始,展示带有音乐背景的诗石灰吟。提问:“于谦借石灰表达了自己忠于国家的高尚情操。其实这首诗中还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诗情画意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了愉快的学习氛围中。4.2成果展示,感受“存在”我充分利用图片和实物的展示,介绍石灰石的用途、存在。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样品(贝壳、石灰石、大理石、蛋壳、水垢、珍珠等),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知道了这些物质内在的联系,体会到了“化学就在身边”的道理。4.3实验探究,获得新知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几个实验,使学生获得新知,提高技能,增强兴趣。探究一:碳酸盐的检验方法设问:“自然界中有许多岩石不含碳酸钙,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我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进行分析,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如果学生设计的方案合理简便,就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在这里,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碳酸钙的检验方法。接着通过几种碳酸盐(碳酸钙、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铵)化学式的比较,将知识引向深入,得出检验碳酸盐这一更大的知识点,由小到大,由偏到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究二: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1)石灰石转化为生石灰在展示视频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后提问:“为什么那些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大火一烧就粉身碎骨了呢?”学生疑云顿生。此时,我演示课本134页“观察与思考”中的实验(加热石灰石),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学生掌握了石灰石通过高温可转化为生石灰的反应。再通过观看天工开物烧石灰图,了解我国烧石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化学史教育。(2)生石灰转化为熟石灰展示视频虎门销烟的片段,并提问:“顷刻间池中沸腾说明了什么?”我启发学生联系建筑工地上制熟石灰的过程来思考。接着继续发问:“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生石灰与水反应是放热的?”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联想,提出实验方案。此时课堂气氛活跃,新的方案不断产生(如用手感觉、用温度计测、用气球显示、用导管引入到水中看是否有气泡),教师适时指导和点评, 并要求学生动手做一做。这样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对于生石灰的用途,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旺旺雪饼中的干燥剂、“一拉热”食品)来完成(3)熟石灰转化为石灰石引导学生交流十天之前布置的课本135页“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并推测其原理。实验结果是熟石灰一天天的变硬,硬度一天比一天大;其原理是熟石灰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逐渐变成坚硬的碳酸钙。这是一个课外探究实验,它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从而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两段视频片段的展示,既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化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深深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时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油然而生。4.4归纳小结,知识升华我引导学生总结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称之为“石灰三角”,并用“三化”(脆化、软化、硬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然后让学生完成课本136页表5-7,通过填表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4.5布置作业,持续学习必做题:教材第136页“练习与实践”。拓展题:以下三题任选一题:(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大自然中那些争奇斗艳的钟乳石、石笋、石花等是怎样形成的。(2)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石灰石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3)课后实践:检验家中厨房里的调味品中是否有碳酸盐。拓展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设置拓展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5、板书设计第四节 石灰石的利用一、用途做建筑材料,生产石灰、水泥、玻璃、炼铁等等。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1.检验方法:与盐酸反应,看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CaCO3+2HCl =CaCl2+CO2+H2O2.碳酸盐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三、石灰石、生石灰和熟石灰之间的相互转化1.石灰石制生石灰:CaCO3= CaO+CO22.生石灰转变成熟石灰:CaO+H2O= Ca(OH)2(反应放热)3.熟石灰转变成碳酸钙:Ca(OH)2+CO2=CaCO3+H2O6、课后练习(1)某建筑工地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钢筋旁边堆放着沙子,沙子旁边堆满了生石灰,生石灰上面又放了一些搭手脚架用的竹杆。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工地突发大火,包工头怀疑有人纵火,于是报了案。可是警察勘查过现场之后却说是工地自己着的火。你知道这起离奇纵火案的案犯是谁吗?(2)一间房间的墙壁,刚用熟石灰粉刷过,房间的主人为了使墙壁干得更快些,就在房间里生了一只煤炉,不久却发现墙壁比以前更潮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