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外经验看利率市场化.doc_第1页
从国外经验看利率市场化.doc_第2页
从国外经验看利率市场化.doc_第3页
从国外经验看利率市场化.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从国外经验看中国利率市场化2011年03月10日22:19 来源:期货日报 作者: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 许江山 1978年1月,以中国人民银行从财政部分设出来为标志,拉开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序幕。在此后的30年间,中国逐步建立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分设的两级银行体制,不断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建立了以银行机构为主体的各类所有制并存的银行、证券、保险、各类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建立了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并存的金融市场体系。而在最近中央领导和央行负责人的讲话中都提到应该尽快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展望十二五,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将坚定不移,未来五年,我国有可能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19301933年,美国大萧条期间共有9000多家银行倒闭。人们普遍认为因在1933年之前对银行缺乏必要的管制,银行业存在着过度的竞争,才使得银行成为大萧条的助推者和受害者。因此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案,对银行业进行严格的管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Q条例”禁止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并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最高利率限制。同时,各州的高利贷法令则规定银行放款的最高利率限制。但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随着其他非银行机构的出现和壮大,美国的银行业出现了严重的“脱媒”现象,因此美国开始推动了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0年到1986年持续了十余年,遵循着从大额到小额,从长期到短期的原则,具体进程见表1。表1 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日本和韩国利率市场化过程1988年,韩国开始允许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参照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自行决定利率水平,向利率市场化迈出了更大的一步。但是当时国内经济状况不稳定,之后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通货膨胀加剧及国际收支恶化。这表明全面开放金融机构存贷利率的时机不甚成熟,于是中央银行不得不对已开放的存贷款利率通过窗口指导进行再管制,并于1991年出台了一项分四个阶段放开利率的计划,明显放慢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直到1997年,才完成利率市场化进程。对韩国的改革,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只是完成了过程,但并不认为其改革取得了完全的成功。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开始于1977年,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先后花了17年的时间才完成。从国债利率市场化开始,之后是银行间和存贷款市场,具体进程见下表2。表2 日本利率市场化过程表3 韩国利率市场化过程利率市场化的影响美国经验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从1973年开始,历经14年至1986年结束。它是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滞胀危机下推动的,作为金融市场化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多次出台政策放松利率管制。80年代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迅速提升,迄今已经代替传统存贷差收入成为最大的收入来源。在金额自由化期间,银行业经历多次危机和兼并重组,银行盈利的波动也变得剧烈。在分析利率市场化对美国的影响之前,先了解一下当时美国的整个宏观经济环境。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面临着各方面的窘境,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财政和货币政策失效,还有来自外部的冲击。管制下的存款利率大幅低于通胀率,导致金融“脱媒”,储蓄存款大量流失。80年代,里根政府实施降低税率、放松管制等措施并保持灵活的货币政策,经济得以持续增长。但在80年代后期,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制造了房地产泡沫,间接导致了1987年的股灾。再具体看看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第一,银行的集中度不断提高。1960年,最大的50家商业银行掌握着全部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55.8%和存款总额的55.5%,1974年分别增加至56%和57.1%,1984年为70%和62.4%。第二,“Q条款”限制下,金融创新增加存款途径。第三,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逐渐增加,而存款占负债的比重逐渐下降。第四,利率逐步改革提升存款成本,导致70年代利息支出加速增加。第五,净息差先低后高,危机时期明显下降。第六,净利息收入保持增长,非息收入占总体收入比重下降。第七,总资产和贷款增速放缓。第八,存款增速和占比下降,接入资金占比上升。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发展起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它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同时也直接导致了美国的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即非利息业务的增长。虽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主动做出调整,包括追求更高回报的贷款业务和增加非利息业务的占比,但是美国商业银行的ROA还是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下降的阶段,直到1992年才恢复到市场化之前的水平。美国的存款利率在1970年以后稳步上升。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变化不大,这主要是商业银行在付息负债利息成本增加的条件下,努力提高生息资产的收益率。而高利率一般是与高风险相伴的,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在上升。具体说来,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求新的贷款客户,包括房地产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虽然净息差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并且非息收入占比也在上升,但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美国商业银行的ROA从利率市场化的初期1970年开始到1990年一直处于下降阶段。这是因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风险增加,信贷成本上升。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金融业就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它要管理风险,控制风险。如果管理不好、控制不好风险,反而会制造风险。此次金融危机就起因于金融机构在内控机制、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因而推进微观主体的治理结构改革和完善治理结构是至关重要的。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没有利率的市场化,就没有宏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实施环境。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金融机构改革和治理结构的完善,就没有金融稳定的微观基础。而利率改革正是中国金融运行不断完善的重要方面。利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货币资本的收益,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要素价格市场化以后,才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如果利率不能市场化,就不可能建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不可能实现完全的间接调控。当然,间接调控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在非常时期使用行政手段。当前的利率半管制旨在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来鼓励投资,同时保护银行的盈利能力。但利率管制也降低了利率政策的作用,造成了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缺乏敏感性,双轨利率必然会带来黑市盛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和套利机会。在利率管制下,长期以来信贷额度控制是我们调控信贷增长的主要手段,这阻碍了银行的竞争,造成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利率市场化将通过市场作用调节资金的价格,使资金调配到使用效率最高的部门和行业。中国利率市场化已完成的进程国内的利率化过程是先从简化利率种类开始,再稳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从19962007年期间,人民银行累计简化、放弃了120多种利率的管理。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顺序是,先放开银行间利率,后放开客户利率;先放开外币利率,后放开本币利率;在存贷款利率上,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在存款利率方面,先放开大额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存款利率。1983年,国务院授予人民银行在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上下各20%的利率浮动权。在长期产业先行、金融抑制的政策惯性影响下,决策者主要担心贷款利率市场化会增大企业财务成本,同时改革也面临来自实体经济相关各部门的巨大阻力,因此一度有所倒退。1996年5月,为减轻企业的利息支出负担,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由20%缩小为10%,浮动范围仅限于流动资金贷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扩大中小企业融资,1998年10月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2003年以来,国内经济景气明显回升,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可以发挥经济自身的适应性调节功能,符合宏观调控的方向,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4年1月,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信社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贷款利率浮动上限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2004年10月,基本取消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仅对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2.3倍的上限管理,人民币贷款利率过渡到上限放开、实行下限管理的阶段,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与贷款利率市场化相比,存款利率市场化更为审慎,主要原因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要求银行具备健全的产权约束机制和经营体制,否则一旦引起价格恶性竞争,便有可能引起存款搬家,影响金融体系安全。而且从世界各国利率自由化的经验看,利率市场化的难点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1999年10月,人民银行选择了风险相对可控的机构间批发市场进行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初步尝试,允许商业银行对保险公司试办长期大额协议存款,利率水平由双方协商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