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的比较分析与协调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日益加强,会计改革和税制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在这一过程中,基于会计准则的财务会计与基于税法的税务会计之间的差异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但会计制度和税法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要求两者有机协调。建立纳税影响下的会计运行机制,既能保证会计原则的有效性,又能做到税务处理的合理性。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和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使得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确认、计量方面出现新的差异。在此制度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目前我国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确认、计量的差异,分析造成两者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揭示两者差异协调的可行性,并且从制度层面和业务层面上探求协调的可行思路。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首先,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确认、计量的差异根源入手,侧重从目标与原则两方面,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确认、计量的差异进行论述。其次,阐述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确认、计量的相关理论,为进一步分析两者确认、计量的差异奠定基础。然后,详细阐明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具体交易事项在确认、计量方面存在的差异。最后,在综合上述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确认、计量的思路。关键词:会计制度,税法,差异,协调The Analysis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ccounting System and TaxABSTRACTWith the mercerization of the economy and the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Chinas accounting reform and tax reform has been to deepen. In this proce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tax accounting becomes bigger and bigger. The enforcement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 and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make the new difference appear. In the background of such a new system against, by studying the differences of recognized and measurement between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tax accounting, in search of the primary reasons. Then reveal the feasibility of harmonizing.At the conclus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is issue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results,Article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 studied and discussed. First, research on the reason why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tax accounting. There are two mainly aspects: goal and principle. Next, the paper analyses related theory on recognized and measurement. Expounded the basic premise, elements, recognized and measurement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next Introduction. Then, mak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about the difference of specific business.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method how to harmonize the differences. There are inevitability of separation. The key point is grasping the “degree”. We can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from two aspects: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business processing. Make them “moderate separation and harmonize developing”.KEYWORDS: accounting system, tax, difference, coordination目 录1会计制度与税法的现状分析12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23会计制度与税法存在的差异分析33.1会计制度与税法存在的差异概括分析33.1.1会计制度目标与税法目标不同33.1.2确认、计量原则不同53.2会计制度与税法具体差异分析83.2.1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差异的理论分析。83.2.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与税收法规的差异94税法与会计制度协调的原则124.1效率原则124.2现实性原则124.3灵活性原则125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协调135.1加强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在制度层面的协调沟通135.2加强会计制度与税法在业务处理方面的协调沟通145.3加强会计与税法在信息方面的沟通14参考文献16后 记171会计制度与税法的现状分析就当前实务来说,会计准则与税法在立法宗旨、服务对象和约束因素诸方面都是有区别的,税法与会计准则在诸多项目的处理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差异。绝对的统一可能会给企业和国家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造成信息的不准确性,从而影响企业决策、投资以及税款征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企业理财自主权问题被重新摆在突出的位置上。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颁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改变了传统的会计模式,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的需要,在会计准则所允许的范围内,自行选择某种具体的会计方法。会计不再仅是执行税法的工具,会计准则也不再是税法的重叠,会计准则与税法在某些项目确认和计量标准上出现了差异。但是,赞成会计准则与税法分离,并不意味着不顾成本与效益原则,盲目地追求两者的差异,而应当尽量保持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和一致,不要夸大纳税扣除政策的作用。我国税法和会计制度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的,同属规范经济行为的专业领域,但两者的出发点、规范对象、处理方法、制定机构都是不同的,分别遵循不同的规则,规范不同的对象且存在诸多差异。分析税法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不仅有助于企业防范过失性的少缴、不缴税款,避免重复或多缴税款;改进和完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核算形式,推进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共同发展;而且还有助于政策制定部门协调两者的差异,加强和完善税收征管制度,降低会计核算和税收征管成本;同时,还可以更好的体现税法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和经济周期波动引导产业投资和布局,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在不违背税法和会计制度各自目标、遵循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协调尽量减少差异。2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国外对会计规范与税收制度的比较研究开展较早,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就有文章涉足该领域,如1952年10月会计评论发表了Arthur M. Cannon的税收对会计原则的压力和会计独立性。这些早期会计与税收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会计目标与税收目标的差异,认为会计应在满足税收需要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近年来,会计与税收的比较研究又取得了新的成果,Mihir A. Desai撰写了会计收入与应税收入的区别(2002),Manzon和Plesko撰写了财务与税收收入报告手段的联系(2001)。Mills L.和K. Newberry撰写了税收成本和非税成本对会计-税收报告差异的影响:公共与私人企业(2000),Plesko撰写了1996-1998纳税年度公司会计与税收净收入的协调(2002)等文章。这些论文往往是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视角探讨盈余管理或税务筹划造成的会计与税收差异,将两者差异的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为微观经济主体的理财动机。我国对税务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居于经济体系的主导地位,我国长期实行“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会计与税收制度合一的管理模式,会计对税收的绝对遵从是一个不存在争议的问题。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因素的逐步增加,会计规范与税法高度统一的模式逐渐被打破,会计与税收的关系需要重新加以认识。虽然我国对会计与税收的关系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盖地出版了一系列税务会计方面的专著与教材,开创了我国税务会计研究的先河,较为完整系统地构建了税务会计的理论结构。盖地在论税务会计的概念框架(2001)中系统的阐述了有关税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在试论税务会计的基本前提与一般原则(2002)中阐述了税务会计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完善了税务会计体系;在税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与思考(2006)中总结出税务会计原则,并把财务会计一般原则与税务会计原则进行对比分析。近年来出于指导会计实务与纳税实务的需要,涌现出一批对具体会计规范与税收制度进行分析比较的论文及专著,如张炜编著的新会计准则与现行税法差异比较及应用(2007),黄国成等人编写的新企业所得税与新企业会计准则:差异协调纳税筹划(2008)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也已经正式实施,这使得会计规范与税收制度的具体差异会产生新的变化。 3会计制度与税法存在的差异分析3.1会计制度与税法存在的差异概括分析3.1.1会计制度目标与税法目标不同财务会计目标在整个财务会计系统和企业会计准则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构建会计要素、计量和报告原则并制定各项准则的基本出发点。财务会计目标一般有两种主要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产生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委托经营者对资源进行经营管理。资源的受托方承担有效的管理与运用资源、使其保值增值并如实地向资源的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义务。因此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如实的反应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决策有用观是指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1973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成立后,对财务报告的目标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并于1978年发表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SFAC No.1)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指出:“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对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也有类似的观点。由此可见,西方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倾向于将“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作为会计的首要目标。我国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企业应当编制财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2006年的基本准则则突出了对公众利益的满足,强调了财务会计信息对相关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体现了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定位的转变。税务会计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的必然产物。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是经济管理体制、征纳双方的经济利益和法律制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87年美国通过对税务会计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出了收入法案,这一法案既是一部美国联邦税收的最高法令,又是一部美国税务会计的指南。其中明确了税务会计的目标,即广义的税务会计目标在于确定一项经济业务是否构成与纳税有关的收入和费用;狭义的税务会计目标在于确定一项经济业务在什么时候应该确认为与纳税有关的收入和费用。对于我国税务会计目标的研究亦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盖地认为,为实现企业的最终财务利益,税务会计目标应该具体划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是遵守或不违反税法,即达到税收遵从(正确计税、纳税、退税等),从而降低遵从成本;具体目标是向税务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进行税务决策、实现最大涉税利益的会计信息。于长春亦指出了税务会计的目标双向性,即服务于征纳双方。税务会计的执法性体现在“以税法为准绳”。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离开税法的约束,便无税务会计的存在,这也正是资本主义以前社会形态下没有税务会计的根本原因。尽管税务会计服务于征、纳双方,但是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主要方面。由于真正的使用者是纳税人,纳税人是税务会计的主体,于是,研究税务会计就应该从纳税人的角度出发,但不能逾越税法。(2001)税务会计的目标源于财政、税法及财务会计的交互作用。因而,税务会计目标至少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现行国家税法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受到现代会计理论、技术和人员水平的限制。一般来说,国家税法的目标在于通过法律手段保证财政收入,促使社会成员公平纳税。这就决定了税务会计必须具有反映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职能,以保证应缴税金足额收缴。此外,随着会计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税务会计的职能不仅仅是被动地反映纳税人纳税,更应该是用现代会计的各种方法,来有效地进行税务筹划,以实现降低费用的经济纳税职能。这就形成了税务会计的另一个目标:合理选择纳税方案,科学进行税务筹划。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税务会计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为税务管理当局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为纳税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正如查尔斯T亨瑞格等人在其所著的会计学(1997)中写道:“税务会计有两个目的:遵守税法和尽量合理避税。”会计制度为之服务的对象(投资者、债权人)和税法的服务对象(政府税收征管部门)两者之间存在行为差异。第一,政府征税是无偿的,而投资人取得投资回报是有偿的。政府征税关注的是企业收入,包括收入能否提前实现和实现多少,同时限制成本的范围和标准、成本实现的时间。而投资人首先关心的是成本补偿,为了尽可能地保全资本、防范风险,减少或推迟税赋,投资人往往从谨慎性原则出发多估和预估成本,少估和推迟确认收入。第二,政府征税是强制的,而投资人取得投资回报是市场运营的结果。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使会计制度更适合于提前和多取得税收收入,推迟和少确认费用,从而得到更多的财政收入。而投资人为了保全资本、防范风险,只能客观地使会计真实地反映收入,并清晰地界定收入中用于成本补偿的部分。第三,政府税收需要稳定,而投资人取得的投资回报因市场变动而不稳定。由于市场的自由竞争性和周期波动性,政府征税的税源是不稳定的。政府要使之稳定化,只能是把那些尚不能完全确认的收入和成本按照收入预计和成本不预计的方式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投资人与政府不同,由于不稳定性和风险的存在,在会计上采取谨慎性原则,即提前预计费用、损失,但不预计收入。第四,政府征税是统一的,投资人投资及其运营是个别的、独立的。政府以国家代表的角色行事,在税收政策上必然全国统一或基本统一,并在税法中用法的形式统一规定,而投资人投资及运营是个别的、独立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目标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两者的理论依据不同。财务会计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其核算原则、方法等都来源于会计准则;而税务会计基于税法,其原则和方法都要遵循税法的主旨和规定。其次,两者的服务主旨不同。财务会计旨在反映企业真实、完整、公允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税务会计旨在依法纳税、税务筹划。最后,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财务会计主要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报表使用者服务;税务会计主要为纳税人服务。3.1.2确认、计量原则不同基于会计准则的财务会计与基于税法的税务会计由于其基本目标的不同,导致其确认、计量原则的差异,而原则的差异则会直接导致确认、计量核算过程的差异。可以说目标决定原则,原则决定方法。企业会计准则第一章总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把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了一项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计量”一章中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明确指出了历史成本的基本计量属性地位。通过对准则中具体会计核算的分析,可以归纳出财务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税务会计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规为准绳,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税款的形成、调整计算和缴纳,即企业涉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门专业会计。税务会计确认、计量以税法为准绳,因此,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原则都隐含在税法中。结合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原则,并通过对税法的抽象概括可以归纳出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原则。(见表1中的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原则)。表2.1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原则对比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原则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原则可靠性原则实际发生原则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谨慎性原则确定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形式重于实质原则重要性原则法定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配比原则配比原则合理性原则纳税能力原则从表1中可以看出以下两点:第一,有些原则名称相同,如“相关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虽然两者名称相同,但是由于目标的差异,导致其内涵亦存在差异;第二,有些原则是特有的,如“谨慎性原则”是财务会计特有的,“法定性原则”是税务会计特有的。(1)可靠性原则与实际发生原则的比较表面看来,可靠性原则与实际发生原则似乎一致,好像都意味着真实、客观,实则不然。可靠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要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税务会计中的实际发生原则是企业所得税法关于税前扣除的基本原则。企业只有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才允许税前扣除。例如税法规定,计算折旧的起始时间为固定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固定资产只有实际投入使用时,才允许开始计提折旧。而准则规定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进行折旧,而不强调投入使用。又如,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提取的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方面的专项资金,准予扣除。但同时又明确了只有实际提取且实际用于专项目的的资金,才允许税前扣除,如果企业将提取的专项资金用于其他用途的,则不得扣除。可见,财务会计中的可靠性原则和税务会计中的实际发生原则不是一回事,不可混淆。(2)相关性原则的比较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相关性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满足会计核算目的。与财务会计中的相关性原则不同,税务会计相关性原则是指税前扣除的支出必须是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所谓“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一类支出是指能给企业带来现实的、实际的经济利益的支出。例如生产性企业为生产产品而购买的原材料等。另一类支出是指能给企业带来可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入的支出。虽然企业的这类支出并不直接或者即时地表现为现实、实际经济利益的流入,但是如果这种支出所对应的收益是可预期的,那么这类支出也属于“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如企业的广告费支出。同是相关性原则,但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中却是完全不同的涵义。(3)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比较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所得税法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但是,税务会计中的权责发生制是不完全的,特定情况下要以收付实现制来修正,以保证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更加科学合理。例如,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出于纳税必要资金的考虑,税法规定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定收入的实现,采用了收付实现制原则。这其实是对权责发生制原则的一个修正。(4)历史成本原则的比较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可见,准则明确了历史成本的基础地位,但在特定环境下允许采用多种计量属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财务会计对计量属性的选择相对灵活,尤其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广泛引入,使得传统的历史成本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由于诸多客观条件的“瓶颈”约束以及稳健性观念和“成本效益”原则都限制了公允价值的推广和应用。因此,虽然多种计量属性共存的局面已经形成,但是历史成本的基础地位仍不会动摇。税务会计则坚定不移地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一方面考虑到历史成本所特有的优势性,即客观性、可验证性或可核实性、资料易于取得、核算简单明了等优点。这些优点也使得低成本高效率的税收征管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历史成本的固定性符合了税务会计核算的确定性原则。(5)谨慎性原则与实际发生原则和确定性原则的比较谨慎性原则是指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为防止企业虚增资产和利润,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对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该提取资产减值准备。会计上频繁使用谨慎性原则,以适应企业稳定经营、规避风险的客观需要。税务会计原则对谨慎性原则基本上持否定态度。首先,他违背了税务会计的实际发生原则。只要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才可能税前扣除,而基于谨慎性原则而计提的各项准备金并未实际发生,因此税法不予承认。其次,谨慎性原则违背了税务会计的确定性原则。确定性原则指金额必须能够准确确定,而不能含有估计成分。企业各项准备金的提取是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和职业判断进行估计的,不同企业提取的比例不同,难以形成统一确定的标准,因此,税法一般不承认谨慎性原则。(6)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形式重于实质原则的比较实质重于形式是一个基本的会计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然而,税法在确定计税基础时,采取的是“形式主义”,往往“形式重于实质”。税务会计更加重视发票、索款凭据、合同等形式。这是因为,对一项交易和事项的把握,尽管会计准则给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要较多的利用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果将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结果作为计税基础,税法就不能保持其应有的严肃性和确定性。因此,税务会计更多的考虑外在形式。(7)重要性原则与法定性原则的比较重要性原则是指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税务会计则遵循法定性原则,即只要符合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收入,不论其业务事项是否重要,也不论其业务金额的大小,一律按税法规定计征税款。税务会计不承认财务会计核算中的重要性原则。税务会计在费用扣除上还体现了合法性原则,即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论费用是否真实发生、确定、相关、必要、合理与否,如果是非法支出,即便是按照财务会计制度已作为费用列支,也不允许在税前扣除。例如,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而支付的罚金、罚款、滞纳金等,均不允许在税前扣除。但是合法性原则主要是针对成本、费用扣除而言的,对于收入来说,不受合法性的限制,即对于收入来说,不论是合法收入还是非法收入,均应纳入收入总额征税。3.2会计制度与税法具体差异分析3.2.1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差异的理论分析。由于财务会计与税法服务的对象和目的不同,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不可能强求一致。财务会计根据权责发生制确定会计收益,其目的是尽可能精确地计算企业的经营成果,以利财务会计对外报告的要求,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决策的依据。而税法则是根据国家实现其政治权力的需要,确定应税所得,以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财政收入。从形成原因分析,会计收益和应税所得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时态性差异。我国会计核算体系正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而在税法制定方面,国际上目前并不存在统一的标准,也就不存在与国际接轨的问题。我国现行的税法制度,是从原有的税收制度中逐渐演化而来的,考虑了国情的需要。很明显,从时态上看,会计核算体系改革的步伐已经远远超过税法改革,从而形成较大的时间差异。这种差异由于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复杂性,在较长的时期内还无法协调一致。(2)制度性差异。这是由于两者制定的基础和标准不同而引起的。在财务会计制度下,会计收益(税前会计利润)等于会计收入扣减相应的会计费用;在税收制度下,应税所得等于应税收入减去法定扣除项目。在各项目确认的基础和标准上,两者存在明显的不同:税收制度对应税收入的确认同时存在两个标准,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如经营性应税收入确认主要按权责发生制,投资性应税收入按收付实现制;扣除项目实行标准扣除制(标准内据实扣除,超过标准的部分不允许扣除)。财务会计制度的确认通常只按权责发生制,费用确认也采用据实扣除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应税收入和会计收入都应是通过市场实现的物质利益,但现实中,纳税人住往在仅生产出产品、尚未实现销售(或会计上已作了销售收入处理)、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物质利益流入的情况下,按税法规定必须纳税。这样的处理,尽管确保了税收收入,但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及现金流转影响很大。笔者认为对这种差异应在不违背立法意图的前提下尽量减少。(3)意图性差异。由于两者服务对象和目的的分离,税法以服务于国家利益为主要出发点,执法的强制性为其主要持征;会计以服务于企业主体利益为主要出发点,稳健性和灵活性是其主要特征。在现实中,口径不同是两者最主要的表现。这种差异的存在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与国家产业政策相符,税法给予纳税人合理的税收筹划空间,纳税人可以充分利用,如税收优惠期限;另一种是与国家立法意图相违背,这就是企业通常所说的“合理避税”,而通过税法的健全,这种差异可以不断减少。3.2.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与税收法规的差异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的系统分摊。折旧作为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税收挡板”的效用。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常用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和年数总合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运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的折旧额在量上是不相等的,因而分摊到各期生产成本中的固定资产成本也不同。因此,折旧的计算和提取必将影响到成本的大小,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水平,最终影响企业的税负轻重。在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与税收法规的协调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考虑不同税制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在比例税制下,如果各年的所得税税率不变,则宜选择加速折旧法对企业较为有利。这主要是因为采用加速折旧法,使得在最初的年份提取的折旧较多,而在后面的年份则提取的折旧较少,这样就可以使企业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相当于企业在开始年份内取得了一笔国家无息贷款。但是,如果未来所得税税率越来越高,则应选择平均年限法较为有利。由于延缓纳税收益与税率高低成正比,因此,在未来所得税税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往往会使以后年度增加的税负,大于延缓纳税的收益。当然也会出现以后年度增加的税负小于延缓纳税的利益。这主要看市场资金的折现率高低。所以,在未来税率越来越高时,企业就需要进行比较分析,才能对企业的折旧方法做出最佳选择。而在累进税制下,过高的利润额,会引起过高部分所对应的税率偏高,从而会使企业税负也偏高。在这种情况下,则适宜采用平均年限法,可以使企业的利润避免忽高忽低,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减少企业的纳税。当然,由于企业自身的条件、税率累进的急剧程度以及银行利率的大小等因素,也会对折旧的“税收挡板”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累进税制下,企业到底采用何种折旧方法较为有利,仍需企业经过比较分析后,才能做出最终决定。(2)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拥有的资产实行按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这样,如果存在通货膨胀,则企业按历史成本所收回的资金的实际购买力将大大贬值,无法按现行的市价进行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的重置。但是,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如果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方法,既可以使企业缩短回收期;又可以使企业的折旧速度加快,有利于前期的折旧成本取得更多的税收抵税额,从而取得延缓纳税的好处,从而相对增加企业的投资收益(延缓纳税额与延缓期间企业投资收益率的乘积)。可见,通货膨胀的存在对企业并非总是不利的,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加速折旧方法的选择有效地利用通货膨胀,使企业获得“节税”效应。(3)考虑折旧年限因素的影响。新的会计制度及税法,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只要求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只要是“合理的”即可。这样企业便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对企业有利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此来达到节税及企业的其他理财目的。一般情况下,在企业创办初期且享有减免税优惠待遇时,企业可以通过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将计提的折旧递延到减免税期满后计入成本,从而获得节税的好处。而对一般性企业,即:处于正常生产经营期且未享有税收优惠待遇的企业来说,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往往可以加速固定资产成本的回收,使企业后期成本费用前移,前期利润后移,从而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4)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的影响。从账面上看,在固定资产价值一定的情况下,无论企业采用何种折旧方法,也无论折旧年限多长,计算提取的折旧总额都是一致的。但是,由于资金受时间价值因素的影响,企业会因为选择的折旧方法不同,而获得不同的资金的时间价值收益和承担不同的税负水平。由于资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值,因此,不同时间点上的同一单位资金的价值含量是不等的。这样一来,企业在比较各种不同的折旧方法所带来的税收收益时,就需要采用动态的方法来分析,先将企业在折旧年限内计算提取的折旧按当时资本市场的利率进行贴现后,计算出各种折旧方法下在规定折旧年限内计算提取的折旧费用的现值总和及税收抵税额现值总和,再比较各种折旧方法下的折旧现值总和及税收抵税额现值总和,在不违背税法的前提下,选择能给企业带来最大税收抵税现值的折旧方法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4税法与会计制度协调的原则4.1效率原则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协调要遵循效益大于成本原则,既不能因统一而简化会计核算工作、便于税收征管,而不考虑其负面影响;也不能因分离而导致企业会计核算更加灵活,税款计算及征管难度加大。企业在短期内应缴税款减少,进而影响税务机关完成税收任务,由于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法规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制定目标、规范形式、核算原则等均存在差异,要求两者协作,考虑协作是否合理,不能硬性要求处处协调,也不能仅仅满足一方面的需要,而是要立足于整个制度层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在具体操作中,即要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审视,又要对所得税法规进行研究,分析两者的不足和不相适应之处,并加以研究,寻求可协作点。因此,尽管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法规的协调是非常必要的,但也要考虑协作是否合理。4.2现实性原则目前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税法改革都在于国际接轨,适应国际化趋势。同时要求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协调,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应充分尊重并体现税收与会计在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内在联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通过内在遵从与外部调整相结合的办法来协调两者的差异。在会计准则中应该给予企业较大的理财自主权;同时也应考虑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问题和国家财政资金需要,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增强税法的“刚性”。 尽管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法规的协作是一个理论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实务操作的可行性问题。在研究两者的协作问题时,要根据我国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出发,寻求其协作的最佳方式,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会计制度和企业所得税法规的协作问题作为理论研究的同时,应考虑其实用性。4.3灵活性原则会计准则是根据会计理论和会计惯例要求制定的,应更多地满足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的需要,以及加强财务会计核算的要求,在会计事项的处理上可能有多种方法供选择。税法也应根据经济环境变化的情况,适时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法规协作要始终遵循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不能因为统一能简化会计核算工作,便于税款征收,便不考虑其统一的不利影响;分离使会计核算复杂,税收征管工作难度加大,便不考虑其有利的一面。会计制度与企业所得税法规关系模式的研究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两者在协作问题上也要综合考虑其利弊,权衡其效益与成本。5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协调5.1加强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在制度层面的协调沟通会计和税收的法规制订和日常管理分属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局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在法规的制订和执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立法取向的不同,所以两个政府主管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合作是会计和税法在规制上进行协作的一个重要保证。在法规出台前以及执行过程中加强联系,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差异损失,有助于加强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可以提高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协作的有效性。全面审视会计制度和税法,对二者相互不适应的方面,要加以研究以便协调,而不能一味地满足某一方面的需要。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两者自身的完善是协调差异的前提和必然要求。首先要加快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避免不同准则之间的矛盾或冲突,保证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缜密性;能减少准则制定过程中由于个人偏好或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从而保证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其次,加快构建我国税务会计理论体系,加快促进税务会计在我国的实施步伐。目前,我国的所得税法还存在着不足之处:第一,所得税法没有建立起一套独立的税前扣除标准和收入、费用的确认标准,基本上还是以会计制度为依据确认;第二,对税前扣除项目列支标准规定过严,如企业广告性支出的限额,对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严格规定等,使得为取得应税收入而发生的许多费用不能在税前足额列支,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规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第三,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主观性、随意性大,缺乏税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上述不足,或者降低了所得税法的可操作性,或者增加了所得税差异项目,都不利于差异协调,应该尽快完善。5.2加强会计制度与税法在业务处理方面的协调沟通对会计处理比较规范的业务,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协调要使税法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基础上与会计原则作适当的协调。对于我国会计处理还不规范,甚至存在规制空白点的业务类型,首先要规范和完善会计制度的建设,并同时考虑与税法的协作问题。由于其会计制度本身不完善或缺少有效的会计规制,则针对这些业务类型的协作中税收的处理难随其行,目前如果硬性加强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协调只会带来日后发展中更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要首先在会计制度建设方面加快步伐,使业务逐步规范。会计制度对某些会计事项的处理规定可供选择的多种方法,为防止企业利用会计政策实施操纵行为,应在税法中做出补充规定,要求企业在发生重大会计政策变更时,必须报请主管税务机关同意或备案。现实经济生活中不确定因素日益突出,会计估计的不确定性和计算应纳所得税额所需的确定性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需要及时做出税收规定加以协调。5.3加强会计与税法在信息方面的沟通会计和税务机关应加强相互之间必要信息的沟通。首先,会计披露必要的信息以支持税收,税务机关应充分利用披露的会计信息,并且应加强会计制度的强制性信息披露义务,以提高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效率。因为披露方面的不足和缺失,使税收不能及时地将信息公开,也使会计和税务关系的相互研究面临很大的数据障碍,进一步的探索尤显艰难,会计制度和税法的协调也很难进一步深入。加强会计与税法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我国的会计制度体系建设依靠政府力量推行,会计与税法趋向于分离模式,目前国际上没有一个安全可靠的模式可供我们借鉴。因此,必须合理分析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并且结合我国自身国情选择最可行的协调方式,进一步完善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合作模式研究报告
- 2025年电商平台大数据分析在眼镜行业精准营销策略报告
- 2025年核能产业铀矿资源需求预测与市场供应分析报告
- 2025年环保行业环保产业环保教育与培训技术进展与应用研究报告001
- 押题宝典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试题含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至2030年中国生蚝市场运行态势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押题宝典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通关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推拿治疗学试题库含答案详解(基础题)
- 考点解析-冀教版七年级下册期末试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度汽车租赁与新车购买双重保障合同
- 物业费催费技巧(干货版)
- 物业保盘行动策划方案
-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重点中学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 脑梗塞个案护理查房
- 2013年天津公务员考试职位表
- 矿山安全供电讲义
-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全套
- 最全婚礼筹备清单:婚礼流程婚礼采购必备清单
- 公司管理程序文件模板
- 化学(医药卫生类)中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与取出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