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26将相和教案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上26将相和教案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上26将相和教案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上26将相和教案_第4页
六年级语文上26将相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4 六年级语文上 26 将相和教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m 教学 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分清各故事之间的关系 ,体会人物的品质。 3.简要说说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 ,任选课文中的一个故事 ,编成剧本在班上表演。 重点 难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分清各故事之间的关系 ,体会人物的品质。 2.简要说说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 ,任选课文中的一个故事 ,编成剧本在班上表 演。 教学 课时两课时 将 相 和 战国时候 ,秦国最强 ,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段导读 :第 1 自然段开门见山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历史背景。 有一回 ,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 ,叫和氏璧 (b)。2 / 24 秦王知道了 ,就写一封信给赵王 ,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句导读 :交代了 “ 完璧归赵 ” 的起因。 段导读 :第 2 自然段讲赵王得到和氏璧 ,秦王知道后要用十五座城来换。 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 ,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 ,不能上他 的当,可是不答应 ,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这句话说明什么 ? 段导读 :第 3 自然段写赵王没有办法 ,和大臣们商议对策 ,体现了群臣矛盾的心理。 正在为难的时候 ,有人说有个叫蔺 (ln)相如的 ,勇敢机智 ,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段导读 :第 4 自然段讲正在赵王为难之时 ,有人向他推荐蔺相如。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 ,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 ,说 :“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 ,我就把璧交给他 ;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 城 ,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 ,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 ,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段导读 :第 57 自然段讲赵王向蔺相如请教 ,蔺相如表明了3 / 24 自己的观点 ,他的对策被采纳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 ,进宫见了秦王 ,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 ,一边看一边称赞 ,绝口 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句导读 :“ 双手捧住 ”“ 一边看一边称赞 ” 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 ,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 “ 绝口不提 ” 让秦王 “ 骗宝 ” 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出来。 蔺相如看这情形 ,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 ,就上前一步 ,说 :“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 ,让我指给您看。 ” 和氏璧真的有毛病吗 ?蔺相如为什么这么说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 ,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 ,往后退了几步 ,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 :“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 ,您要是强逼我 ,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说着 ,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这几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 ,连忙说一切都好 商量 ,就叫人拿出地图 ,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 ,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 ,他才肯交出来。 蔺相如真的想交出和氏璧来吗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段导读 :第 8 自然段讲蔺相如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发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 ,便骗回和氏璧 ,并要求秦王举行典礼后才肯献上和氏璧。 4 / 24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 ,一回到宾馆 ,就叫手下人化了装 ,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 ,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 ,大大方方地说 :“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 ,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 ,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 ,决不失信。不然 ,您杀了我也没有用 ,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 这番话体现了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秦王没有办法 ,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段导读 :第 9 自然段讲蔺相如悄悄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秦王没有办法 ,只得让蔺相如回去。 这就是 “ 完璧归赵 ” 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 ,赵王封他做上大 夫。 段导读 :第 10 自然段写蔺相如完璧归赵 ,被封为上大夫。 第一部分 (第 110 自然段 ):详细讲述了蔺相如 “ 完璧归赵 ” 的故事。 过了几年 ,秦王约赵王在渑 (min)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 :“ 去吧 ,怕有危险 ;不去吧 ,又显得太胆怯。 ” 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 ,还是去的好 ,赵王才决定动身 ,让蔺相如随行。 句导读 :蔺相如审时度势 ,认为不能向秦王示弱 ,还是去的好。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时时以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为重。 大将军廉 (lin)颇 (p)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 ,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5 / 24 段导读 :第 11 自然段讲赵王应邀到渑池与秦王相会 ,蔺相如随行 ,廉颇带兵保护。 赵王到了渑池 ,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 。赵王不好推辞 ,鼓 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 ,说在渑池会上 ,赵王为秦王鼓瑟。 段导读 :第 12 自然段讲赵王在渑池会上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 赵王 ,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 ,说 :“ 请您为赵王击缶 (fu)。 ” 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 ,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 :“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 ,我就跟您拼了 !” 这句话反映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秦王被逼得没办法 ,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 ,说在渑池会上 ,秦王为赵王击缶。 段导读 :第 13 自然段讲蔺相如置自己生死于不顾 ,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 。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只好让赵王回去。 句导读 :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因此 ,赵王能安全回国 ,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也为下一个故事作了铺垫。 段导读 :第 14 自然段讲由于赵国事先做好了准备 ,秦王只得放走赵王。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 (qn),6 / 24 职位比廉颇高。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段导读 :第 15 自然段讲蔺相如又立了功 ,被封为上卿。 第二部分 (第 1115 自然段 ):主 要讲了 “ 渑池之会 ” 的故事。 廉颇很不服气 ,他对别人说 :“ 我廉颇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 ,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 这番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 ,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 ,免得跟廉颇见面。 段导读 :第 16 自然段写蔺相如做了上卿 ,廉颇很不服气 ,想让蔺相如下不来台 ,蔺相如则尽量避免和廉颇见面。 有一天 ,蔺相如坐车出去 ,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 ,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的这一举动表现了他的什么品格 ?蔺相如手 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 ,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 ,为什么要怕他呢 !蔺相如对他们说 :“ 诸位请想一想 ,廉将军和秦王比 ,谁厉害 ?” 他们说 :“ 当然秦王厉害。 ” 蔺相如说 :“ 秦王我都不怕 ,会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 ,就因为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削 xu弱赵国的力量 ,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 怎样理解蔺相如这段话的内在含意 ? 段导读 :第 17 自然段详细写了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的原因。 7 / 24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 想 ,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 ,就不顾国家的利益 ,真不应该。于是 ,他脱下战袍 ,背上荆条 ,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这两句运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表现出廉颇怎样的性格特点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 ,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 ,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段导读 :第 18 自然段讲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两人成了好朋友。 第三部分 (第 1618 自然段 ):讲述了 “ 负荆请罪 ” 的故事。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清脉络。 3.学习 “ 完璧归赵 ”, 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 作者及背景资料 ;词句幻灯片。 一 导入课文 1.今天 ,我们要学习新课将相和 ,这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 (板书课文题目 ) 2.简介背景 ,揭示课文题目。 8 / 24 (1)“ 将相和 ”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 ,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 ,要统一中国 ,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 ,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 ,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文题目 ,你想知道什么 ? 学生 :我想知道 “ 将 ”“ 相 ” 分别指谁 ,“ 将 ”“ 相 ” 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学生默读课文。 二 学习生字词 ,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学习生字词。 (1)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 ,掌握字形 ,理解字义 ,会组词。出示幻灯片 ,组词 ) “ 怯 ” 读 qi,不要误读成 qu。 “ 削弱 ” 的 “ 削 ” 读 xu,不要误读成 xio。 “ 璧 ” 与 “ 壁 ” 形近 ,“ 壁 ” 是熟字 ,可以组词 “ 墙壁 ”, 与“ 土 ” 有关 ,所以是 “ 土 ” 字底 ;而 “ 璧 ” 是一种宝玉 ,是无价之宝 ,所以下面是 “ 玉 ” 。 (2)解释文中的词语。 无价之宝 :形容物品特别珍贵 ,用多少钱也买不 到 ,指极其珍贵的珍宝。 绝口 :因回避而不开口。 9 / 24 失信 :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 ,失去信用。 理屈 :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 ,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 :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现在常用来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原主。璧 ,古代玉器的一种 ,平圆形 ,中间有孔。 攻无不克 :攻城拔寨 ,没有攻不下的。 战无不胜 :每次打仗 ,没有不能取胜的。 负荆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负 ,背着。荆 ,荆条。 同心协力 :团结一致 ,共同努力。协 ,合。 2.初读课文 ,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中 存在的问题 ,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 ,讨论交流。 在书上画出 “ 将 ”“ 相 ” 分别指谁。 “ 和 ” 是什么意思 ?(“ 将 ” 指大将军廉颇 ,“ 相 ” 指上卿蔺相如。 “ 和 ” 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 3.本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故事 ?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 ,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 ,通过对 “ 完璧归赵 ”“ 渑池之会 ”“ 负荆请罪 ” 三个小故事的记叙 ,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 4.理清脉络 ,概括段意。 10 / 24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 ,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 (第 110 自然段 ):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 (第 1115 自然段 ):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 (第 1618 自然段 ):负荆请罪。 三 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 ,理清层次 ,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 ,归纳整理 : 起因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 :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 :蔺相如完璧归赵 ,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 ,根据人物的言行 ,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 (1)语言 :“ 我愿意带着 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 ,我就把璧交给他 ;如果 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 机智。 ) 行动 :当满朝文武为难时 ,蔺相如挺身而出。 (勇敢。 ) (2)语言 :“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 ,让我指给您看。 ”( 机智。 ) 11 / 24 行动 :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 ,巧妙地把和氏璧要回手中。 (机智。 ) (3)语言 :“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 ,您要是强逼我 ,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 行动 :蔺相如捧着璧 ,往后退了几步 ,靠着柱子站定。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 上撞。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 (4)语言 :“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 ,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 ,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 ,决不失信。不然 ,您杀了我也没有用 ,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 足智多谋。 ) 行动 :一回到宾馆 ,就叫手下化了装 ,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办事果断。 ) 3.看图讲述 ,训练表达。 出示幻灯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发挥想象 ,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4.小结 :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 ,随机应变 ,揭穿了秦王的骗局 ,巧妙地要回和氏璧 ,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 ,做到了完璧归赵 ,被封为上大夫。 12 / 24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 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 (1)读课文 ,理清层次 ,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 :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做到了完璧归赵 ,为赵国立下大功 ,被赵王封为上大夫 ,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 ,被封为上卿的呢 ?课下请同学们预习 “ 渑池之会 ” 。 1.新课程标准提出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这一节分析课 ,教师可以抓住课后的一道作业题和教学的重难点作为突破口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给予鼓励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质疑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对文中难懂的词句进行讨论 ,在认真倾听彼此的发言中 ,可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语文的能力。 3.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第一个故事。 13 / 24 1.学习 “ 渑池 之会 ”“ 负荆请罪 ”, 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 ,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3.根据人物言行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语文课件。 一 复习点拨 1.复习检查。 (1)“ 将 ”“ 相 ” 分别指谁 ?“ 和 ” 是什么意思 ?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 ,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 ,突破重、难点。 过渡 :蔺相如完璧归赵后 ,被赵王封为上大夫 ,那么 ,在渑池之会上 ,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 ,被封为上卿的呢 ?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 学习 “ 渑池之会 ” 1.按照学习 “ 完璧归赵 ” 的方法学习 “ 渑池之会 ” 。 自学提纲 : (1)读第二个小故事 ,理清层次 ,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4 / 24 讨论、交流、整理 : 起因 :秦王想侮辱赵王 ,要赵王鼓瑟 ,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 :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 ,也让人记录了下来 ,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结果 :秦王没占到便宜 ,只好放赵王回国 ,相如再立大功 ,被封为上卿。 老师补充 :“ 瑟 ” 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声音悦耳动听。“ 缶 ” 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 ,形状像个瓦罐子 ,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 ,秦王显得更丢人。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思考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秦王击缶后 ,为什么 “ 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 ,并且让人记录下来 ,这实际上是秦王对赵王的侮辱 ,贬低了赵国的地位 ,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 ,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 ,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 ,不畏强暴 ,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 ,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 兵的准备 ,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 :在渑池会上 ,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置个人15 / 24 生死于不顾 ,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 ,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 ,被赵王封为上卿 ,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 ,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 ,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 ,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 ,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 ?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三 学习 “ 负荆请罪 ” 1.通过独立阅读 ,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廉颇不 服 ,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 ,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 :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 :廉颇负荆请罪 ,将相和好。 2.画出人物的言行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 语言 :“ 秦王我都不怕 ,会怕廉将军吗 ?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 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 行动 :请病假不上朝 ,免得跟廉颇见面 ;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 ,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 ,深入理解、挖掘。 出示幻灯片 ,阅读思考 : 秦王我都不怕 ,会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 ,秦王不敢进攻16 / 24 我们赵国 ,就因为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 蔺相如这样说 ,是不是自我吹嘘 ?为什么 ?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 不是自我吹嘘 ,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 ,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 ,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 :将相和 ,国家则安 ;将相不和 ,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大局、识大体的宽广胸怀。 “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 ,就因为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 ”这句话说得对吗 ?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 说得对。渑池会见之后 ,秦王不敢攻打赵国 ,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这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体会人物的特点。 4.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 (1)画出描写人物语言、行动的句子 ,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 :“ 我廉颇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 有什么能耐 ,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 ,17 / 24 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而又直率的性格特点。 行动 :脱下战袍 ,背上荆条 ,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 ,勇于认错 ,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2)出示幻灯片 ,观察第二幅插图 ,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 ,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 ,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 (3)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 ,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 ,并非胆怯 ,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 ,而自己却居功自傲 ,一心只为自 己着想 ,真不应该 ,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 ,勇于改过。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廉颇语言、行动的句子 ,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 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 ,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你更喜欢谁 ?为什么 ?(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大局、识大体 ,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英勇善战、坦诚直率 ,还能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 18 / 24 2.分角色朗读全文 ,课文讲了哪三个小 故事 ?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 课文讲述了 “ 完璧归赵 ”“ 渑池之会 ”“ 负荆请罪 ” 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 ,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 ,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3.思考 :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详细说出因果联系 ;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 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 ,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 ,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而蔺相如 “ 完璧归赵 ”“ 渑池之会 ” 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 失和之因。 文章的第 1 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 1 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 ,如果没有这个原因 ,也就不会有 “ 完璧归赵 ”“ 渑池之会 ”“ 负荆请罪 ” 三个小故事 ,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 ,廉颇受感化 ,负荆请罪 ,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 ,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 ,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4.回顾全文 ,归纳中心。 (1)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 ,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 ,勇于改19 / 24 过的精神 ,赞扬了将相爱国的 好品质。 (2)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 ;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 “ 刎颈之交 ”, 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5.复述这三个故事。 6.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 ,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 ,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 ,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 ,顾全大局 ,那么 ,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1.教师可根据课文的重难点 ,对课文进行分 析 ,让学生参与讨论积极发言 ,活跃课堂气氛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 ,教师要耐心细致地讲解。 2.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如果教师分析较多 ,读得太少 ,就会淡化语文的感悟 ,出现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 3.这堂课容量较大 ,教师应合理安排各个部分。 1.看拼音 ,写字词。 20 / 24 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课文一共讲了几个故事 ?你能给每个故事加个标题吗 ? 4.学完课文后 ,你认为蔺相如和廉颇是怎样的人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 (约前 145 或前 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 ,夏阳 (今陕西韩城南 )人。司马迁 10 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 ,向董仲舒学公羊春秋 ,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 岁时 ,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 ,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 ,所到之处考察风俗 ,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 ,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 ,多次随驾西巡 ,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公元前 108 年 ),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 ,任太史令 ,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 ,因而得以尽读史官所藏图书。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 ,获罪下狱 ,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 ,继续发愤著书 ,终于 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 ,或称 “ 太史公书 ”, 或称 “ 太史公记 ”, 也省称“ 太史公 ” 。 “ 史记 ” 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 ,“ 史记 ” 由通称逐渐成为 “ 太史公书 ” 的专名。全书 130篇 ,包括十二本纪 (记历代帝王政迹 )、八书 (记各种典章制21 / 24 度 )、十表 (记大事年月 )、三十世家 (记诸侯国兴亡 )、七十列传 (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 )五个部分 ,共 52 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 ,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 ,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史记既是历史 的 “ 实录 ”, 同时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 将相和 ” 的真相 :中国古代外交的平衡术 (节选 )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 “ 将相和 ” 的典故而闻名。详细的故事 ,只要是上过高中 ,学过这篇课文的读者都熟悉 ,不赘述了。本文要说的是 ,如果关注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全篇 ,再参照其他篇目的有关记载 ,你可以发现 ,“ 将相和 ” 故事的背后 ,其实是赵王在操控两种对外路线 ,调和鼎鼐 (ni),力图保持国家发展平衡的运作。 廉颇对蔺相如的古怪态度 ,以及秦国对赵国的前后表现 ,都说明 “ 将相和 ” 的背后 ,隐含着赵国两种外交策略的较量 。 当时 ,玩合纵连横的苏秦、张仪都已经不在了 ,但其外交遗产还在 ,各国内部 ,仍存在联秦与抗秦的两种外交思路。虽然赵国是军事强国 ,但也不例外 ,其内部也有外交分歧。 廉颇很明显是联秦派。注意 ,他只是亲秦 ,而不是投降。廉颇在赵国带了半辈子兵 ,打了无数的仗 ,曾经对燕国、齐国、魏国出兵 ,都取得了成功。可是对秦国呢 ?除了曾经与秦军协同作战 ,在史记的记载中 ,廉颇只带兵跟秦军打了长平一仗 ,22 / 24 但还因为消极避战 ,中途被撤了。 课文中说 ,惠文王十七年 ,赵王得到和氏璧 ,秦国立即提出用十五城来换 ,赵王召大将军廉颇等商量对策。他 们怎么计议的呢 ? 大家开了半天会 ,结论是 :呜呼 !无法可想。廉颇当然主张给秦国璧 ,这样纵使秦国赖账 ,赵国在国际上也有话说。赵王却舍不得。最后是赵王背后的太监缪贤推荐了一个人 :门客蔺相如。 这个缪贤不简单 ,他跟燕王过从甚密。燕王为什么要结好赵臣呢 ?如果读过苏秦的传 ,就明白了 ,苏秦当年搞合纵 ,佩六国相印 ,孤立秦国 ,他的大本营就在燕国。燕国也因此捞取不少国际好处 ,所以 ,跟燕国结好的各国权贵 ,历代不绝。这是燕国的一个外交政策。秦国也因此最恨燕国 ,以致后来有燕国策划 “ 荆轲刺秦王 ” 的事发生。缪贤与燕王结好 ,当然是抗秦 派 ,蔺相如是其幕僚 ,而且深得缪贤赏识 ,所以也是抗秦派无疑。 蔺相如的行为也是如此。他见赵王 ,慷慨陈词的内容 ,全是以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