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iagram(1)时间:1949年9月(2)地点:北平(3)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54.9正式定为国歌:警醒人们不忘屈辱历史,要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北平为首都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耶稣诞生的一年为公元元年)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1)时间:10月1日下午2时(开国大典之前)(2)地点:中南海勤政殿(3)内容:政府领导人宣布就职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3、开国大典(1)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2)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54门礼炮齐鸣28响:“54”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54个民族,纪念五四运动,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54个单位;“28”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1921年1949年)。(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了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4、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2)谈判代表:阿沛阿旺晋美(3)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第二课 最可爱的人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原因:美帝国主义入侵朝鲜,干涉我国内证,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朝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2)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3)目的:保家卫国赢得安定的国内建设环境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4)司令员:彭德怀(5)参战方式: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可爱的人)和朝鲜人民共同作战(6)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抗击美国侵略者,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7)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8)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9)意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二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力的外部环境维护和平,提高国际为王巩固了中朝的友谊2、战斗英雄(1)黄继光:上甘岭战役(2)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3、最可爱的人(1)指中国人民志愿军(2)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第三课 土地改革1、土地改革(1)原因/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老解放区土地改革已经顺利完成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土地改革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2)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成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4)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农村生产力。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1、 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1)背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生产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4)时间:1953年1957年(只有四年,因为人民积极性太高,发展太快)(5)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主要建设成就:“一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二铁”:宝成铁路,鹰厦铁路。“三公”: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四厂”: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工业基地: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民主政治建设)(1)时间:1954年9月(2)经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4)主要内容: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5)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体制基本形成第五课 三大改造1、三大改造(1)时间:1953年1956年底(基本完成)(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农业改造原因(必要性):土改后,农业生产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4)形式: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19531956),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1956年初,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5)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6)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缺点(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第六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6)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时间:1956年(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落后的生产力跟不上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3)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2、失误(1)时间:1958年(2)表现:党中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5)影响: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6)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7)教训: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3.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1)主要发展工业部门:石油工业(增长尤为突出),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2)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铁人”;邓稼先“两弹元勋”;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党的好干部”;雷锋“人民好战士”。(5)学习精神:热爱祖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七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文化大革命(1)原因:国际形势紧张的影响(美苏两国与中国关系恶化)毛泽东最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错误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党内的民主制约机制不够健全(致使对毛泽东的盲目崇拜)林彪,江青一伙阴谋家的利用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眼中发病(根本原因)(2)目的:防止资本主义复辟。(3)导火索:姚文元(四人帮一份子)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4)性质: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一场内乱。(5)开始: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对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斗争。(6)1967年1月,一月风暴,形成“打倒一切”的全面内乱,最大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7)1967年2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奋起抵制“文革”错误,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斗争,但被诬为“二月逆流”(也叫“二月抗争”)。精神:表现出了老一辈革命国家进行抗争,坚持真理的勇气。2、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1)林彪、江青一伙,在“文化大革命”中相互勾结,形成了两个反革命集团。(2)1970年至1971年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利策动反革命政变。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这次政变。1971年9月13日(九一三事件),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3)四五运动(天安门运动):1976年清明节(4月5日),北京群众来到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怒斥“四人帮”,“四人帮”立即派出军警压制,与群众发生冲突,又撤了邓小平的职四五运动被压了下去。意义: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4)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5)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危害:政治上的长期动乱(19661976);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下降;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6)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要认清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应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但毛泽东错误认为仍然存在阶级矛盾)与主要任务(主要任务应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但毛泽东错误认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防止因个人决策失误而给国家带来损失;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意识要把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八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1、 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方针(1) 内容:“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守。”(2) 目的:利用毛泽东,确保接班人地位,建立自身威信;利用毛泽东,维护文革后的社会安定,进行正常的国家建设。2、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1)原因: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1) 经过: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 结果:否定了“两个凡是”方针,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 意义: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底(2)地点:北京(3)背景:“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4)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5)启示: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抓住工作的重心,搞好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6)意义:十一界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4、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1)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消“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到1982年底,大规模平凡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心情舒畅地重新走上工作岗位)。(2)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3)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4)此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劳动的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这样,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5)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第九课 改革开放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开始: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3)影响: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4)比较人民公社体制与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异同:体制:不变,都是公有制,属于国家;经营方式:集中管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绝对平均多劳多得。2、对外开放(1)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2)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注意:广州属于第二步沿海开放城市,不属于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3)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4)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主要有珠江三角州,厦漳泉三角区,以及长江三角洲)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3、国有企业的改革(1)开始: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2)进行: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分红,股息,奖金等)(3)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第十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什么?)(1)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2)实行改革开放后,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邓小平又提出在中国实行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不仅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3)1982年,党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立,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1987年党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三大改造开始)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到1990年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实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6)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南巡讲话(1992年):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时间:1992年初。内容:a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b特区姓“社”不姓“资”。c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d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e发展才是硬道理。意义: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1992年党的十四大(江泽民已经上台)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3)1997年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被正式列入党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十一课 民族团结1、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1) 中国是由56各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分布格局: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2) 民族区域自治的提出: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3) 目前,全国以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4)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5) 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种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共同团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2、 各民族共同发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2) 举例少数民族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顺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农业大发展,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事业发展迅速,是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3) 主要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4) 为达到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央人民政府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事业。杰出代表:山东援藏干部孔繁森。(5) 与少数民族相处:少数民族的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与少数民族同胞相处,要尊重他们的民族文化习俗;各民族之间要团结,平等,互相帮助。第十二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 “一国两制”的构想(1)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地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2) 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基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前提和核心都是“一个中国”。(3) 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了海内外人士好评;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途径。2、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1)中英政府经过两年谈判,于1984年底,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2)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3)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交接仪式上,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4)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怀抱。(5)港澳回归的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6)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根本原因);“一国两制”构想方针的提出;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邓小平的外交智慧。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1、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 台湾的历史:公元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古代史)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落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澎湖列岛以及辽东半岛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中国胜利,台湾回归;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政府垮台,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近代史)(2) 中国政府对于解放台湾的态度: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武力解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3) 对台态度由最初的武力解放到70世纪末确立和平解放方针的原因:国际局势的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手工纸浆料纤维热处理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水工闸门运行工测试考核试卷及答案
- 小麦淀粉稳定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火工品管理工突发故障应对考核试卷及答案
- 通信网络管理员技能比武考核试卷及答案
-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控制燃烧第1节燃烧与灭火练习试题以及答案(适合鲁教版)
- 原画技术面试题及答案
- 服装加工协议
- 银行资格考试题及答案
- 银行运营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全新劳动合同范本
- 2026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新闻考点+答题方法知识点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
- 病房环境清洁与消毒PDCA课件
- 【《A公司电线电缆产品营销策略浅析》5800字(论文)】
- 公司注册登记培训课件
- 2025 年小升初上海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解析)-(人教版)
- 企业反恐怖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26个字母卡片大小写A4打印-版
- 博物馆反恐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儿科高危药品与急救药品管理指南
-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件(共十一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