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五下众数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doc_第1页
2019年五下众数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doc_第2页
2019年五下众数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doc_第3页
2019年五下众数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doc_第4页
2019年五下众数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五下众数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P12212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学过的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比较,认识众数。 2.让学生在统计数据、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2.通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众数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身边处处有数学,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保护视力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区别,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教具准备:相关课件、计算器、学习卡。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1、创设情境,出示数据。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学校的五年级准备编排一个集体舞,每班选10人,这是五年(2)班的24位候选同学的身高数据。(课件出示24个数据) 2、 整理数据,完成学习卡。 学 习 卡 (1)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完成下列统计表:身高(米)人数(人) 3、小组汇报交流。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1、提取数据。 寻找10个身高比较接近的几组数据。2、分析比较数据。在比较中让学生了解到接近众数的10个数据更加适合于参加集体舞。3、揭示课题: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在统计学上,我们称它为众数。(板书课题)众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课件显示)三、在分析比较中体验,提高解题能力1、分析三个统计量的特点。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统计量?(1)五年(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要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选取(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2)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3)要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2、了解三个统计量分别与什么有关。四、在练习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1、(课本第123页做一做)五(1)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下: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4.8 5.04.5 5.1 4.9 5.1 4.7 5.0 4.8 5.1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5.0 5.1 5.1 4.9 5.05.1 5.2 5.1 4.6 5.0(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左眼视力4.54.64.74.84.95.05.15.25.3人数(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这个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4)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了?五(1)班同学的左眼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2、125页完成第4题。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五(1)班:88 87 88 87 85 96 98 90 87 91 93 99 87 95 88 92 94 88 87 88五(2)班:82 86 87 89 94 95 83 96 92 84 93 97 85 98 99 88 91 90 81 80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发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有可能没有众数。五、在分析中总结延伸1、畅谈收获。2、布置作业。调查本班同学左右眼的视力,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附板书: 众 数 平均数 整体水平 所有中位数 一般水平 位置众 数 集中情况 次数附送:2019年五下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材简析】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教学建议】、开篇创设情境。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趣事之趣,品悟无奈和感伤。、重视感情朗读。、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课后,可安排一个小练笔,同学之间互评互议,自主交流。【设计理念】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认识本课个生字,会写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教学重点】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课时安排】课时。【课前准备】、歌曲送别。、简单制作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汇报、交流:“学骆驼咀嚼”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想象驼铃用处”:、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第二课时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想替骆驼剪毛”: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追问骆驼去处”:自由朗读这个片段。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分角色感情朗读。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情感。、全班交流:“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