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石油安全体系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石油安全体系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石油安全体系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石油安全体系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我国石油安全体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摘 要 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产量难以自给自足,供需矛盾 日益显现, 而国际油价却一路走高, 使得我国石油安全状况处于十分严峻的形势。 对于如何稳定石油供需平衡,减少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等问题进行深入研 究,有助于改善我国石油安全现状,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首先介绍了石油行业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总结出我国石 油行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其次,因为石油价格的波动不仅受到供求关系影 响,还受到国家宏观政策与资源禀赋、地缘政治的影响,所以文章根据我国国情 详细论述了我国石油行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第三,鉴于我国成为石油 净进口国的历史还很短,缺乏构建石油体系经验,所以还需借鉴发达国家石油安 全体系经验。文章归纳了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安全体系的构成要素,通过比 较各国安全体系的差异与共同点,得出了对构建我国石油安全体系的启示。最后 文章提出了构建以国家石油储备、石油期货市场为核心,以发展石油外交、完善 我国石油定价体制和优化能源结构为辅助措施的石油安全体系。 关键词:石油安全,石油安全体系,我国石油机遇与挑战,石油安全对策 ii abstract as our country became the second largest petroleum consumption country, the petroleum can hardly self-sufficient. the price of petroleum is increasing annually, it present big challenge for our countrys petroleum security. the study of petroleum supply and demand condition,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petroleum security status will be helpful to make our countrys petroleum status better and enhance our countrys econom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markets and discussed the feasibility and policies of building petroleum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 in order to learn advanced practice of building petroleum security system, it introduced the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the petroleum security system of those key petroleum consumption countries, such as america, japan, and germany. it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of building our countrys petroleum system, which include establish petroleum reserves, develop the petroleum futures market, energy diplomacy, explore new energy resource and save the petroleum in various ways. keywords: petroleum security, petroleum security system,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solution to petroleum security.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 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 人承担。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 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 人承担。 特此声明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 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 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 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 在以不 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 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 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 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 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 在以不 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 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 导师签名:导师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 1 第 1 章 绪论 第 1 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写作意义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石油资源的战略性作用日显突出。 在与日俱增的庞大需求和产能增长缓慢的严峻形势下,由于中东政治局势等因素 的影响,近年来世界石油价格一路走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得我国对石油资 源的依赖程度逐年增大。国际油价的波动与持续走高的趋势将对我国经济带来很 大冲击。正是由于石油在当今世界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它对于我国经济政治等方面 的重大影响,石油问题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石油安全体系的构建也成为各石 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于我国来说,石油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不断增长,石油消费年均速度 最快, 但石油产量增长却低于消费增长。 1993 年我国成为成品油的净进口国, 1996 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现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提速导致对原油需求不断增加,国内石油供求矛盾异常突 出。而国际油价大幅攀升,至 2008 年 1 月油价已突破每桶 100 美元的大关,创下 海湾战争以来的历史新高。我国能源形势面临严峻挑战。而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 的历史还很短暂,缺乏构建石油安全体系方面的相关经验。我国该如何应对当前 能源紧张状况,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石油安全体系,保障我国石油安全并促进 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 2 1.2 论文写作思路及结构安排 图 11 论文写作思路图 首先,文章对国内石油需求现状做出了描述,总结出我国石油市场在供需方 面特征,揭示了影响我国石油价格的市场关系。同时,石油产品是一种国际流通 性产品,其价格、供求已经国际化,因此石油市场是个国际化的市场,所以,有 必要对于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进行了解与分析,从而总结出世界石油价格的形 成基础及其未来走势。这部分是对于石油行业国内与国际市场状况的概述。 因为石油价格的形成不仅建立在供求关系的基础上,作为是一个多变量函 数,其构成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特别对于我国来说,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既有 历史因素的局限与自然条件的制约,也有其政治外交、国际化背景等优势。正是 以上因素综合影响了我国石油安全的整体状况。论文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我国构 建石油安全体系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以便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条 件的石油安全体系。 论文的第三部分总结了主要发达国家石油安全体系的构成要素,通过分析比 较世界发达国家石油安全体系的共同点与差异性,探索发达国家成功构建石油安 全体系的规律性,为构建我国石油安全体系提供有效参考。 最后,文章提出了构建我国石油安全体系的思路与模式,指出了建立我国石 油安全体系主要通过保障石油供求、稳定石油价格这两个根本途径来实现。对于 建立石油储备、开发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施能源外 交策略、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利用替代能源等对策进行了深入论证。 本文对国内、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对世界发达国家 国际石油供求 现状分析 构建我国石油 安全体系政策 建议 我国石油行业 面临风险和机 遇 国外石油安全体 系比较分析 国内石油供 求现状分析 3 石油安全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提出了构建我国石油安全体系的 思路与措施,旨在为完善我国石油安全体系,防范石油价格风险,实现我国国民 经济稳定、快速、持续增长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在分析国内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 我国石油行业的特殊性: 从我国石油定价制度到我国地缘政治对石油行业的影响, 都给予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分析;比较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石油安全体系的相同点 与差异,探索成功构建石油安全体系的规律性;提出了以构建石油安全储备和完 善石油期货市场为核心,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发展能源外交、引入石油价格市 场机制为辅助措施的有机的、联系的石油安全体系。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经济学中供求分析方法,引入了供求分析模型,对于世界发 达国家的石油安全体系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和比较研究,运用了经济学价格形成机 制、竞争机制与供求机制的关系模型,提出了完善我国石油安全体系的建议。 4 第 2 章 文献综述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学者对于石油安全的研究状况 20 世纪 70 年代能源安全首先从供应安全(经济安全)的角度引起人们的重 视,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机的爆发,给许多石油进口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 此,受石油危机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于 1974 年成立了国际能源署(iea) ,提出了 以稳定原油供应和价格为核心的国家能源安全的概念。 对于石油安全的研究,各国学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美国学者对“石油安全”的定义是:以合理价格自由地获取国外石油资源; 或表述为“确保石油价格合理并自由流通”1。长期以来,石油安全都是白宫发表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重要部分,其中详细阐述了美国政府在全球以及中东石 油问题上的立场、政策和目标。例如 1988 年 1 月里根总统签署的美国国家安全 战略报告明确指出: “能源是我们的国家安全的基础更近期的目标是:使我 国不像以前那样容易受到外国切断能源供应的打击,减少这种中断如果发生 中断的话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影响。 ”该报告又指出: “在波斯湾地区,我们也 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做法保证我们自己和我国的盟国以合理的条件获得石油。 ” 英国学者对“能源安全”的定义如下: “能源安全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即消费 者及其政府有理由相信在能源方面有足够的储备、生产和销售渠道来满足他们在 可预见到将来对能源的需求,其价格不至于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危及他 们的生活。由于能源供应中断或突然发生重大价格变化而使国民的福利或政府追 求其他正常目标的能力受到威胁时,不安全就出现了”2。 日本历来高度重视能源安全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把能源安全放在国家安全同 等重要的位置。日本学者冲野秀指出:如果中东的产油国停止向日本提供正常石 油量的 30并持续 200 天, 那么日本就可能有 300 万人死亡, 全国 70的财富化 为乌有3。 1 friedman, thomas l, focus on energy independence,.new york times upfront,2005(2)。 2 奈杰尔布兰顿(英) ,能源与国家安全,科学时报,1995(7) 。 3 冲野秀(日) ,2000 的能源安全,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7。 5 2.2 我国学者对于石油安全的研究状况 我国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石油安全也下了定义。有的学者认为石油危机,是 指由于石油的采储比、价格等的急剧波动而导致国民经济福利急剧减少,经济秩 序混乱,甚至出现经济危机或经济崩溃的状态。那么,石油安全是相对石油危机 而言的。所谓石油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获得的石油资源持久、稳 定、足量地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状态4。也就是说,石油的数量、质量 以及地区均衡性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石油安全都有重要的影响。 另一些学者认为,所谓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一国拥有主权、或实际可控制、 或实际可获得的石油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保证该国经济当前的需要、参与 国际竞争需要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依据考虑的时间长短,可将石油安全分为短期 安全和长期安全5。短期石油安全主要关注世界石油市场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判 断石油价格的短期趋势,考虑石油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并寻求减少由 石油价格波动产生的经济代价的方法。长期石油安全主要考虑如何提供多渠道的 石油供给,减少石油供给的风险,保证具有持续稳定的石油供给,同时提高能源 使用利用率,积极开发和使用替代能源,减轻国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最终解 决国民经济对石油的脆弱性问题。 有的学者将石油安全定义为:所谓“石油安全”是指石油进口国的石油进口 应始终处于这样一种状态:能够以合适的价格接连不断地获得外部石油资源,以 满足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6。 2.3 关于石油安全战略的研究状况 石油安全战略是指为维护和追求石油利益和实现石油安全目标所采取的政策 措施。长期以来,美国、日本等主要石油消费、进口国都制定了详细的石油安全 战略,并结合形势变化不断修改和完善。例如,美国能源部 1997 年第四季度发表 了新形势下的美国能源发展战略。在这个发展战略中,把减少石油供应中断可能 对美国经济产生的冲击,作为能源安全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措 施。 4 鲁嘉敏,石油贸易常见词语,台北:南海出版社,1982,第 1618 页。 5 华泽彭,能源经济学,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1,第 3940 页。 6 汪贡生,吕良宏,中国石油安全的态势及战略选择,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 6 日本学者一藤浩吉、小川芳树通过考察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及国际能源机构紧 急通融计划的实施及相关情报对油价和原油期货市场的变动产生的影响,提出了 石油储备对于油价的抑制效果,分析了石油储备的意义。 美国学者加利贝克7论述石油管制问题时提出,尽管石油价格上涨,但应避 免对石油及能源市场进行干预,例如对石油的限额使用;控制石油的特殊用途, 如调高汽车节约用油的标准以及对汽油的使用征收联邦税;对进口石油不征税; 或者抛售“战略性石油储备” 。 我国学者对于石油安全战略的研究, 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第一, 在储备体 制上要以国家储备为主,企业储备为辅。如王鹏(2006)从世界主要国家的石油 战略储备的特点总结出应结合我国国情做出符合我国发展特点的石油储备体系。 第二, 努力展开石油外交, 实施”走出去战略”争取境外石油. 如查道炯(2005)从 石油政治经济学角度指出进口依存度失控才是威胁石油安全的根本问题. 应对中 国获取境外石油供应的上游和中游所遭遇的挑战, 要从避免中国遭到制裁、 禁运、 甚至封锁的最高利益出发. 第三, 积极实施能源多元化,大力推动中国石油储备的 建立并借鉴国外经验. 如朱艳丽、 迈夫(2005)利用供需弹性、 跨期选择的经济学工 具进行分析,总结出石油储备对于抵抗石油冲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石油储备的政 策建议. 第四, 建立石油期货市场. 如皮方,刘永峰(2004)分析了我国建立石油期 货市场的意义和基础. 还有很多学者(陈怀东, 2003、 严和平, 2004、 张庆春,2003 等) 则不仅研究了我国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重要性、可行性, 还给出了宝贵的对 策措施和设计构想等. 7 加利贝克,1992 年诺贝尔奖得主,目前任教于芝加哥大学,是胡佛研究所研究员。 7 第 3 章 国内石油供求分析 第 3 章 国内石油供求分析 3.1 我国石油需求现状特点 3.1.1 石油消费需求随国民经济增长迅速上升 我国石油消费量统计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年份 消费量(万吨) 图 31 我国石油年消费量统计 8 我国石油消费量逐年递增,如图 3-1 所示,2007 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为 37320.7 万吨,同比增长 7.6%。在近十年时间里,石油净进口量增加了 7 倍,对 外依存度已逼近 30。一般认为,若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维持在 7以上,原油需 求则至少以 4左右速度增加。 但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速难以超过 2, 国内原油 供需缺口将逐年增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报告预测,20082020 年期间我 国石油消费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我国石油消费将保持持续递增的趋势。 8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7,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8 图 32 20022006 年我国 gdp 总值及增长速度 据国家能源年鉴数据显示,gdp 的增速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速成正比,国家 经济增长越快,能源消费越多。另据国际能源署(iea)报告,经济腾飞的中国 已成为世界原油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如图 3 2 所示,从 2002 年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这种趋势将加大我国对 能源消费的需求。 3.1.2 我国庞大人口基数将进一步强化对石油的需求 我国是一个能源资源贫乏的国家,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 1.7%。人 均石油储量只有世界人均石油储量的 8, 原油产量约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 4.8%, 石油消费量约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 5.6%。 2007 年年末我国总人口为 1.3213 亿9, 预计到 2010 年, 我国人口将达到约 14 亿, 到21世纪中叶, 中国人口约为15亿16亿, 城市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60% 65%, 这势必增加对石油的需求。有关部门预测, 人均 gdp 愈高, 人均能源消费 也愈大。 目前, 发展中国家人均能耗仅是发达国家的 1/10, 发展中国家的总能耗 只占世界的 26%, 其 gdp 也仅占世界的 25%, 而人口却占 76%. 参照其他国家的 人均石油消耗量, 预计未来十几年, 中国人均石油消耗水平将保持高速增长。 3.1.3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下 9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7,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9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多元化能源结构,可再生能源发展明显之后,能源的 可持续供应面临较大压力。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存在着煤炭为主体,石油、 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利用比重偏小的问题。中国能源利用效率非常低。 石油需求作为能源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 源消费结构) 、人口和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953 1957 1961 1965 1969 1973 1981 1985 1989 1993 1997 2001 2005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图 3310 我国能源结构变化 从图 33 可以看出,石油消费比重总体上表现为上升的趋势:19531978 年期间石油消费的平均占比为 114。1980 年到 2005 年,中国石油消费所占比 重平均为 196,2000 年最高达到 246。1957 年、1978 年中国天然气消费 比重分别为 01和 32,此后的年份其比重一直保持在 23之间。核 电消费从无到有,目前占全部能源消费的 1。中国对地热、太阳能、风能等能 源消 费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微乎其微。从世界能源结构来看,经历了 3 次石油 危机之后,各国能源消费结构也有了明显变化。 中国的能源消费状况和能源消费结构特征将使能源发展战略面临两难选择, 如果中国继续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资源,将会带来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和严重的环境 污染等问题。如果转而更多地消费石油、天然气,国内供给严重不足,若单纯依 赖进口石油、天然气以弥补国内消费缺口,将会使中国能源进口的依存度不断提 高,石油安全问题会日益严重。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7,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0 3.2 我国石油供给现状特点 3.2.1 我国石油资源较为贫乏 我国石油资源极为有限。我国石油储量如表 31 所示,据 bp2006 能源报告 统计,我国世界石油储量排名为第 12 名,所占比重为 1.4%。从 1993 年开始,全 年的 1.44 亿吨石油产量就已不能满足当年的和私有需求量(1.53 亿吨);2002 年的 石油产量为 1.64 亿吨。需求量为 2.41 亿吨,进口占需求总量 32%。截至 2006 年 底,全国在 23 个盆地获原油探明地质储量 218 亿吨,占探明储量的 21.2。剩余 可采取储量 63 亿吨,占探明储量的 29。如果没有新发现大型油田或没有重大 技术突破,按目前原油生产能力计算,只可继续开采 14 年,远低于世界原油 41 年的储采比水平。可见,油气后备资源不足,是制约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的一 个突出矛盾。 表 31 世界石油储量排名 单位:10 亿桶 国家 储量 所占比重 排名 沙特阿拉伯 262.7 22.10% 1 伊朗 132.5 11.10% 2 伊拉克 115 9.70% 3 科威特 99 8.30% 4 阿联酋 97.8 8.20% 5 委内瑞拉 77.2 6.50% 6 俄罗斯 72.3 6.10% 7 哈扎克斯坦 39.6 3.30% 8 利比亚 39.1 3.30% 9 尼日利亚 35.3 3.00% 10 美国 29.4 2.50% 11 中国 17.1 1.40% 12 加拿大 16.8 1.40% 13 卡塔尔 15.2 1.30% 14 根据 bp2006 年的统计整理 11 3.2.2 我国石油持续生产能力不足 2007 年我国生产原油 18665.7 万吨,较 06 年增长 1.6%。在过去 15 年中, 中 国原油产出年均增长率仅为 1.8%, 相反, 石油消费平均增长率达到了 4.9%, 成为 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 与此同时, 中国集中在东北和中原一带的高产油 田目前大多处于开发中后期, 原油含水量较高, 自然递减严重; 东部主力油田大 部分已进入递减阶段, 开发难度增加, 成本上升; 而海上和西部油区由于条件复 杂, 勘探开发难度历来很大。 我国主要年份石油生产消费统计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年份 数量(万吨) 我国石油生产量 我国石油消费量 图 34 我国主要年份石油生产消费统计 数据来源: 中国能源年鉴 2007 图 34 显示了我国 20012006 的石油生产与消费状况,其中石油进口量的 差距已经十分明显。我国的石油生产量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这是由我国的资源状 况决定的,短期内无法改变。 我国石油的低速增长是由陆上东部油田、陆上西部油区、海洋石油三方面的 供给成本偏高决定。中国高产油田大部分集中在东北、中原一带,这些油田目前 大多数处于油田开发的壮年期和高含水期,自然递减严重。西部油田的石油资源 蕴藏量大约占陆上石油资源的 45%。但如果要扩大产量,又面临着投资难以跟上 的问题。 中国海洋石油地址蕴藏量尚属丰富, 但中国海洋石油大部分通过与国外 石油公司合资开发,采出原油要与外国公司分成,中国分到的原油量每年只有几 百万吨。 12 3.2.3 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 我国从 1993 年开始变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从此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逐年 提高,如图 35 所示。至 2007 年,中国石油的产量为 1.86 亿吨,而石油消费量 达 3.73 亿吨,缺口约 1.87 亿吨。 我国石油进口比例 0% 10% 20% 30% 40% 50%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年份 进口依存度 图 3511 我国石油进口比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从现在起到 2020 年之前, 正是我国 经济完成工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石油消费处于迅速增长阶段。根据预 测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由 2006 年的 47%达到 2010 年的 51.3%,并于 2020 年进一步上升到 64.5%,届时我国石油供应的 2/3 以上的石油需求将依赖国际石油 资源的供给。 短期内,我国的石油生产可能有一定的增长,但相对于我国的石油消费量来 说,某一个油田的发现并不能改变我国现阶段石油进口增加的趋势。由于我国的 石油进口受到很多国家的制约,石油的供给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11 数据引用于中国能源发展报告 2006 13 第 4 章 国际石油供需状况分析 第 4 章 国际石油供需状况分析 4.1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匀 世界石油分布极不均匀,这客观上促进了全球石油贸易的发展,但同时也加 剧了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如表 41 所示 表 4112 2006 年世界石油产量及采储比13 单位:百万吨 储量份额 石油产量 储采比 国家或地区 () (百万吨) (年) 北美合计 4.8 664.4 10.3 中南美洲 9.4 335.7 42 欧洲及欧亚 9.3 784.2 17 中东 65.4 1014.6 92 非洲 7.4 376.4 27.3 亚太 3.7 381.4 13.7 各个国家石油储量和产量的详细数据如表 11 所示。截至 2007 年底,世界 石油剩余探明储量 1427 吨,其中 78.2%集中在欧佩克产油国,排名前十位的国家 集中了 84的世界总探明储量。 从地区分布看, 世界上 65的石油储存在中东地 区,排名前 5 名的国家集中在中东,依次为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联 酋和伊朗。中国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 25 亿吨,排名第 11 位。如果以储采比来 衡量,全球石油储采比为 41 年,中东为 92 年,非洲为 27 年,中国为 15 年,远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2 世界石油供给的国际主体过于集中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原油产量分布详见图 41。沙特阿拉伯、美国、俄罗斯 一直保持着世界前 3 名的产油大国地位。 12 数据来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7 14 图 4114 2007 年世界石油储量分布 从各地区石油产量所占比例可以看出,世界石油储备主要分布在中东、北美 地区。 北美地区的原油产量基本维持在 6.5 亿吨/年左右,其中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原 油产量略有增长,而美国由于本国石油后储备量不足,产量逐渐下滑。欧洲石油 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海领域,挪威和英国是该地区的最大的两个产油国,石油产量 约占该地区的 87。由于北海油田新增储量不足,原油产量上升难度较大。非洲 的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非和西非,近年来各跨国石油公司对该地区的石油工业 投资加强,石油探明储量不断增加,石油产量提高主要来自尼日利亚和阿尔及利 亚。亚太地区由于自身石油探明储量的不足,作为该地区主要产油国的中国和印 度尼西亚石油产量几乎没有增长。 4.3 世界石油储量变化及分布 近年来世界石油储量以缓慢的速度增长。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世界石 油产量增长缓慢, 世界主石油储量变化详见表 42。 世界石油产量主要来自中东、 北美,2006 年其产量分别占世界的 28.5%和 18.7。沙特阿拉伯、美国、俄罗斯 一直保持着世界前 3 名的产油大国地位。 14 数据引自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7 2007 年世界石油储量分布 5% 9% 9% 66% 7% 4% 北美合计 中南美洲 欧洲及欧亚 中东 非洲 亚太 15 表 42 15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变化情况 世界石油 (亿 吨) 欧佩克石油 (亿吨) 世界天然气(万亿 立方米) 2005 1661.48 1121.93 155.78 2004 1412.47 1121.7 154.37 2003 1408.85 1115.61 149.47 2002 1391.84 1099.29 145.73 2001 1416.8 1096.55 145.68 2000 1396.64 1091.97 144.03 1999 1395.68 1080.25 140.04 美国油气杂志报道,截至 2005 年底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 12925 亿桶 (1809.5 亿吨)。从 1996 到 2006 年 10 年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长了约 2851 亿 桶(约 399.1 亿吨)。图 42 显示了石油储量增长得地区分布:西半球(南北美洲) 是储量增长最多的地区,约为 l 604 亿桶,占全球石油储量增长的 563;其次 为中东地区,增长约 839 亿桶,占全球石油储量增长的 294。亚太地区和西 欧地区的石油储量在最近 10 年期间有所减少。 欧佩克所占有的石油储量在全球的 比重由 1996 年的 772降低到 698,新增石油储量占全球的 433。 图 4216 2006 年石油储量增加量来源 15数据来源:美国油气杂志2006(ogj)全球产量报告 16数据根据美国油气杂志2006(ogj)全球产量报告整理得出。 2006 年石油储量增加量来源(百万桶) 20181.8 83855.2 160359.6 29426.5 东欧和原苏联 中东 西半球 非洲 16 4.4 世界石油消费分布及变化 世界石油消费主要集中在北美洲、亚太地区和欧洲,2002 年三地区石油消费 量合计占世界总消费量的 84.6,这主要是与三地区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稠密对石 油需求旺盛相对应的。 世界石油消费分布变化详见表 43。 2007 年世界石油消费 排名在前 5 位的是美国、日本、中国、德国和俄罗斯,集中了 46.5的石油消费; 排名前 20 位国家石油消费量占总量 77左右,石油消费相对集中在发达国家和 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 表 4317 世界石油消费分布及变化 2002 年 国家和地区 1994 年 1998 年 消费量 份额 () 美国 809.8 863.8 894.3 25.4 北美合计 966 1031.7 1064.9 30.2 巴西 65.7 83.2 85.4 2.4 中南美洲 186.4 219.6 214.8 6.1 法国 88.2 95 92.8 2.6 俄罗斯 162.7 123.7 122.9 3.5 西班牙 53.5 66.4 73.5 2.1 英国 82.9 81.2 77.2 2.2 欧洲和欧亚 946.9 942.3 925.2 26.3 伊朗 53.4 55.9 54 1.5 沙特阿拉伯 53.5 58.8 62.7 1.8 中东合计 187.1 202 206.4 5.9 非洲合计 100.6 112.5 116.5 3.4 中国 110.3 149.5 245.7 7 印度 57.9 67.4 97.7 2.8 亚太合计 656.4 812.5 991.6 28.1 世界合计 3140.2 3199.5 3522.5 100 17 数据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6 17 北美地区一直保持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 30左右, 其中 25的石油消费在美 国,尽管美国和私有产量逐年下滑,但并没有影响石油消费的增长,12 年间石油 消费增长了 1.1 亿吨。 欧洲石油消费所占比例较平稳,在 2.2左右,1997 年后石油消费基本维持 在 7.5 亿吨左右,特别是德国和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石油消费呈现下降的趋势, 这与欧洲近年来实行的一系列节油政策、开发新的能源替代品等措施密不可分。 亚太地区石油消费所占比例在稳步增长,由 1990 年的 20.9提高到 2002 年 的 28.1%,12 年间石油消费量增加了 3.35 亿吨。亚太地区 1990 年到 2002 年石油 消费增长最快,年均增长 6.9,12 年间石油消费增长 1.35 亿吨,占亚太地区石 油消费增长量的 40,占全世界石油消费增长量的 35。 前苏联地区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等国国民经济衰退,国内需求不振,石油 消费减少了一半多。 中东地区和非洲的石油消费量增长缓慢,所占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 18 第 5 章 我国石油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 5 章 我国石油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5.1 我国石油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5.1.1 我国经济面临着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冲击 世界石油市场竞争的核心是石油价格问题。中外石油专家的意见十分一致, 他们认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对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来说,石油供给的安全关 键不在于有没有石油的问题,而在于石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问题。因为在未来的 几十年里,世界石油的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是基本平衡的,既不存在石油大量短 缺问题,也不存在世界石油急剧减少问题。世界石油的储量或开采量是完全可以 满足石油需求的。 在过去几年中,2006 年国际原油价格突破 60 美元/桶;2007 年国际原油价格 约 78 美元/桶,在 2008 年初国际油价已突破 101 美元/桶,目前已突破每桶 101 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国际能源机构提出净进口量 90 天的储备标准,我国原油的 综合储备天数为 21.5 天, 对石油突发性供应中断和油价大幅度波动的应变能力较 差。 5.1.2 我国石油定价机制不够完善 石油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价格应当充分反映资源希缺程度,反映 市场供需状况,反映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本,这样才能向各类市场主体传递正 确信号,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应完善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逐 步与国际能源和市场互接互补; 还应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体现资源所有者,使用者和公共环境保护者的权利与义务,促进能源资源利用效 率的提高,弥补能源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损失。 目前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仍然实行政府引导价原则,而国内国际成品油价格 的差异和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的滞后性,难以反映企业的真实成本和国内的真是 需求,会引起大规模的投机行为,导致国有石油资源的流失和市场的不稳定。因 此,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有待完善。 19 5.1.3 我国在世界石油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其中就包 括石油经济技术的落后。世界石油市场已基本上被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的各 大石油公司所控制。在石油的科研、勘探、开发、生产、运输等各环节,西方发 达国家的各大石油公司具有十分雄厚的实力, 势力范围的瓜分已形成了基本格局。 西方国家或俄罗斯的各大石油公司决不会将其已占有的世界市场轻易让给中国的 石油公司;对于可能出现的新的世界石油市场,西方发达国家及俄罗斯的石油公 司也会竭力进行争夺。我国在世界石油市场的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中仍处于弱者地 位。 此外,我国进军世界石油市场竞争较晚,这促使我国处于不利地位。我国在 1993 年以前还不是石油净进口国。 在此之前我国的石油自给使得我们无须参与世 界石油市场的竞争。但是,在 1993 年以后,我国的石油进口量越来越大,我国从 此由世界石油市场中的“旁观者”成为一个“参与者” 。所以我国只能通过自己的 努力,改变这种局面,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 5.1.4 我国面临新的对外关系和国际环境 我国的对外政策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国石油进口工作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我国在中东和中亚里海地区以 双边贸易方式获取相对廉价的石油难度将比以前增大;我国与中东和里海地区国 家相互合作开发上述地区石油资源将受到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干预而变得异常困 难,或付出巨大代价;我国从中东地区或未来从中亚地区通过海陆线路输入石油 可能将受到美国更多的制约。 第二,我国石油外交面临着新的考验。在我国成为世界石油进口大国以前, 世界性石油危机或石油政治对我国影响不大,我国对于中东石油资源的争夺通常 采取比较中立的态度。但是在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大国之后,特别是我国石油进口 的 2/3 来自中东国家后,我国的对外政策将处于两难境地。要参与或支持美国在 中东的政策,必然遭到中东国家甚至整个阿拉伯国家的反对,破坏相互的传统友 谊;要继续支持中东国家甚至阿拉伯国家的反美政策,将会影响中美以及中国与 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所以我国的对外政策将面临着石油进口带来的考验。 5.1.5 亚洲的石油地缘经济和政治 20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一些以石油问题为依托的新 的地缘经济政治格局。这在我国周边地区尤为明显。 一是中亚的地缘政治经济。中亚的地理位置欧亚大陆的枢纽和要冲,其 占据这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里海石油是中亚地缘经济政治的核心内容。中国是 这个地区的近邻。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长期在中亚地区保持着相当的军事存 在,在这个地区的石油开发上有着重要的发言权。俄罗斯更是不想退让,也在加 强其中亚的军事力量。 中国为了石油供给的安全, 也不应退出在这一地区的竞争。 美国通过对伊战争和其在中东的军事力量与中亚的军事力量联系起来,以牢 牢控制整个西亚地区,这使我国西部地区的军事安全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我国 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所达成的安全机制也因此受到牵制,影响了安全机制 发挥原有效果。其中自然包括我国和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的石油供给效果。 二是东北亚的地缘经济政治。东北亚的地缘经济圈正在逐渐形成。该经济圈 包括中国的东北三省、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20 世纪 90 年代以 来,该地区国家主张建立东北亚经济共同体。其主要原因是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蕴 藏着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建立这个共同体有利于充分发挥俄罗斯油气资源的重 要作用。 对于我国来说,石油能源不足已是相当严重的问题,大庆油田的生产已处于 饱和状态,石油进口逐年增加。在这种环境下,中国既急需增加进口,又要摆脱 对中东石油的过渡依赖,因此希望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寻求新的进口渠道。然而在 这个过程中又受到了美国和日本的干扰,我国与美日的资源争夺将长期存在。 三是东南亚的地缘经济政治。我国在该地区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石油海上 运输通道及其安全方面。东南亚海区不仅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渠道,也 是美洲、亚洲、非洲和欧洲各国间贸易运输的必经之路,更是美国、日本、韩国 从海湾国家进口石油的重要通道。美国为保障其石油安全将加大在这一地区的军 事量,这对我国海洋运输安全造成很大军事压力。 5.2 我国石油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5.2.1 我国良好的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的支持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发展, 至 2007 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位, 并且我 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国际化趋势,逐步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宏观环境的改善为 21 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这个 过程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稳步推进了能源体制改革,促进能源事业发展。我国 正在按照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要求,深化能源行业体制 改革,提高能源市场化程度,完善能源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改善能源发展环境。 我国能源政策法规制度的完善为增加能源供应、规范能源市场、优化能源结 构、 维护能源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 我国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能源法律制度建设, 我国石油天然气、原油市场等能源领域的相关立法也在逐步完善。法规体制的完 善深化了我国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促进了能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5.2.2 我国期货市场的功能逐步发挥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期货市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市场功能逐步得到发 挥。这表现在: 第一, 价格发现功能。 当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品种的价格发现功能都比较明显。 以上海铜为例,上海期铜价格不仅成为国内现货市场的基准价格,而且成为全球 期铜定价体系的重要一环。实证研究表明,自 2001 年以来,上海铜期货价格具有 很好的价格发现功能。目前,铜期货交易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